关于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4.13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市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推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市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深入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把握发展规律,找准突破口,最大限度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能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期待。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规模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强。

“十一五”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7.54亿元,是20##年的2.7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5%,比20##年提高6.9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8%,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达到104.32亿元,是20##年的3.2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6.9%,比20##年提高5.6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税收达到18.51亿元,是20##年的3.2倍,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28.1%,比20##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2.6%,比20##年提高4.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地方税收、劳动力就业的贡献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莱芜统计年鉴(20##-2009)、20##年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间,银座、信誉楼、十八乐、大润发等大型商场纷纷入驻莱芜,名嘉广场、豪德现代商贸物流城等现代商贸设施相继开工建设,商贸流通业档次和水平大幅提升;担保、拍卖、典当等新型融资方式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融资机构不断涌现,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航空节、钢博会、姜博会连年举办,糖酒会、科技展、书画展及各种时尚展演轮番登场,节会经济方兴未艾;乡村游、生态游、工业游、自驾游等旅游方式花样繁多,旅游市场逐步升温;专业配送、大型仓储、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业态应运而生,物流业专业化水平大大提升;婚庆、礼仪、影视制作、文化传媒等各种文化形式层出不穷,文化创意基地、影视文化产业园相继开工建设,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景象;研发、设计、策划、评估、咨询等各类专业公司不断涌现,商务服务业呈现勃勃生机;银座佳驿、馨百等高档酒店相继建成营业,福莱佳苑、博宇佳苑、金鼎花园等高端社区相继建成入住,恒大北岸特色旅游小镇、山东高速雪野国际度假区、雪野左岸水都等星级酒店相继开工建设,商业地产的开发有效提升了莱芜城市化水平。

(图为  银座商城莱芜店)

(三)重点行业发展迅速,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十一五”末,全市交通运输业公路货运周转量达到52亿吨公里,是20##年的6.6倍;商贸流通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亿元,是20##年的2.2倍;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22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1亿元,分别是20##年的2.4倍和3.5倍;金融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86亿元、465亿元,分别是20##年2.3倍和2.1倍,保费收入达到13.2亿元,是20##年的2.5倍。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金融等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3.8%,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图为房干旅游风景区)

(四)载体培育成效显著,集聚带动作用明显。省级载体中,我市市区(莱城区、钢城区)被列为全省重点服务业城区,齐鲁钢铁物流园、雪野旅游区、农高区“三辣一麻”集散园、莱城工业园商贸物流园4个园区被列为全省重点服务业园区,鲁中钢铁物流有限公司、莱商银行、市农村信用联社3家企业被列为全省重点服务业企业。市级载体中,重点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至20##年底,6个重点园区入园企业达到15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亿元、缴纳税金1.1亿元;重点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家重点企业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05亿元、利润9.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79%和45.75%;3年来每年筛选30个项目重点推进,累计实施了鲁中钢铁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家家悦配送中心、金茂广场、雪野农业科技示范园、游艇俱乐部、航空节工程等90个大项目完成投资近100亿元,对服务业投资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图为科技示范园小品  一片大好姜山)

二、近年来支持全市服务业发展情况

按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工作推动”的思路,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我市服务业有了大发展。20##年服务业实现税收14.79亿元,同比增长33.3%,增幅高于第二产业25.9个百分点,占国地税收比重达到21.6%,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1.1%,提高1.65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

(一)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20##年,全市财政总支出 51.94亿元,增长16.43%,同比提高3.1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2.5%、教育支出增长10.68%、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3.3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6.2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7.19%。全市地方财政公共服务投入23.64亿元,比上年增加2.91亿元,同比增长14.04%。

(二)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会同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向上申报项目,20##年我市为钢城区科技孵化园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35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350万元,为莱芜达利源物流有限公司现代物流项目、莱芜市万达实业有限公司智能3G支付公共服务平台、房干生态旅游区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争取到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470万元,莱城区获得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县奖励资金30万元,共获得上级奖励扶持资金1200万元。“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有10个项目得到上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项目计划总投资16.89亿元,其中企业自筹9.43亿元、银行贷款7.14亿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430万元、市区配套资金810万元。

(三)专项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年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市财政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100万元,各区也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150万元,为做强做大服务业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同时,根据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要求,本着“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中10家优秀服务业企业进行奖励,每家奖励10万元,共计100万元。“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财政对服务业企业奖励资金共计800万元。

(四)统筹其他专项资金向服务业倾斜。“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旅游发展基金50万元,重点用于全市旅游宣传促销等项目建设;安排文化发展资金270万元,用于文化、文艺精品的奖励。在其他相关资金的安排分配上,尽量向优秀服务业企业倾斜,支持服务业发展。

(五)创新完善政策扶持体系。针对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莱政发[2011]5号)、《关于加快服务业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莱政发[2011]6号),积极实施区域和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商务服务、科技信息、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农村服务五大新兴产业,加快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年增长1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三、我市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与全省及先进地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服务业总量不断增加,但占GDP比重仍偏低。服务业增加值多年居全省最后一位,20##年比前一位的日照少约120亿元,20##年少约140亿元。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2.50%,与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2.6%相比低7.1个百分点,与全省占比34.1%相比低1.6个百分点。从全省十七地市位次来看,比重位居全省十四位,比重仍显不足。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情况如下: 

20##年全省各地市服务业增加值统计测算表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0))

(二)部分行业增速下降,仍显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据初步测算,20##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6.0%,比上年下降了17.8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0%,比上年下降了8.0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11.8%,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9个百分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非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11.5%,同比下降了8.1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门类齐全、各业并举,但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以信息、金融、房地产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行业增速有所加快,但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仍然较低。金融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8.1%,房地产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3.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1.1%。而传统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服务业增加值11.9%,批发零售贸易业为24.7%,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非营利性服务业为27.15%。

(四)服务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发展载体。我市服务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分布较散,缺乏一批实力强、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全市重点行业服务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万元的单位不足100家。在服务业发展区域中缺乏辐射带动力强的服务业聚集区,在全市省级重点服务业城区中,莱城区服务业比重为34.98%,钢城区为22.16%,发展不均衡且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财政对服务业扶持力度有限。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很大,从20##年来,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只安排100万元,区级也只安排150万元,与按照上年度GDP的万分之一测算数据差距较大,且近几年均未列支。“十一五”期间,市级预算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仅900万元,缺口931万元,区级预算安排仅850万元,缺口981万元,各区受财力制约,对优秀企业和项目扶持力度非常有限。

全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统计表

四、服务业发展建议

(一)强化规划支撑。一是规划建设服务业发展平台。按照服务业发展特色、集群的发展规律,结合全市总体规划,制定完善服装、家居、文化、餐饮、物流等服务业财政鼓励政策,加快专业特色街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努力发展起一批服务业特色集群。二是合理确定服务业发展重点。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要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特点,积极与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集合各方面的服务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前景广阔、优势明显的大项目,努力发展起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对于生活型服务业,要结合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合理安排资金引导服务业向社区、乡镇集中,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三是建立完善议事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重点事项督办制度,协调与土地、税收、规划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的有效发挥,为顺利实施服务业发展规划提供强力支撑。

(二)强化资金支撑。一是足额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严格按照《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市财政按上年度GDP的万分之一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为上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配套、落实市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培植服务业发展载体和重点项目,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二是加强服务业项目储备。加快服务业发展,投入是关键,项目是支撑。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要求,筛选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项目充实完善服务业项目库。同时,积极推荐优秀项目列入省服务业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和省级服务业重大项目,获得更多优惠政策和扶持。三是加大服务业企业奖励力度。在现行服务业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增加受考核的服务业行业和企业数量,设置优秀服务业企业一、二、三等奖若干名,根据企业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四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建立完善服务业重点项目库,通过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推荐,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担保公司面向服务业企业开展业务,加大担保贷款资金投入,增加担保基金规模,建立完善担保贷款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服务业企业担保贷款的奖励和考核机制。同时,积极调动财政担保作用,为服务业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三)强化政策支撑。一是完善项目审批。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服务业各类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最大限度降低服务业发展门槛;进一步简化服务业项目审批流程,能合并的事项合并,能不审的事项不审,最大限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服务业信用体系和服务产品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公平竞争。二是加大优惠力度。在落实好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建材下乡、信息下乡、宽带下乡等优惠政策,并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需求的实际,从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分类分层次分区域扶持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强化人才支撑。联合组织、人社等部门,调查摸底服务业的各类人才需求和供给情况,认真研究服务业人才流动规律,科学制定服务业人才教育引进培养使用一揽子计划,完善现有的人才激励考核制度,最大限度形成服务业人才集聚洼地。设立专项资金,根据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尽快建立完善服务业人才库,对一些紧缺的服务业人才,要采取以项目招人、以资金招人等多种形式,统筹考虑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使他们来得了、做得好、住得安。加强与高等院校、专业技术院校的合作,采取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等方式,加快培育一批高层次、技能型的服务业人才,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第二篇: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也是我市“调结构、转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是促就业、富财政的迫切所在。根据市领导的指示,我办就全市服务业发展开展了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服务业从组织、政策、考核、统计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呈现出提速发展的态势。

(一)主要指标情况:20xx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3.5亿元,增长14.9%,占GDP比重35.7%,人均增加值1.63万元,在苏中13个县(市)分别位列第一、第三、第三、第二,在扬州7个县(市、区)分别位列第一、第四、第四、第四;服务业税收12.08亿元,增长48.5%,占税收总额28.92%,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其中,国税3.8亿元,地税8.2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72.6亿元,增长47%,占固定资产投资23.3%,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0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21万人,增长6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6%。

附:1、20xx年苏中13个县市服务业增加值基本情况

2、20xx年扬州7个县(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基本情况

3、20xx年江都市服务业增加值主要行业构成

4、20xx年江都市服务业税收主要行业构成

(二)行业发展情况:

1、商贸流通业:全市现有各类商贸网点2万多个,其中限上企业36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20个,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16家,拥有大型超市4个(华润苏果2家、世纪联华、乐天玛特),电器卖场4个(五星电器、汇银家电、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专业市场12个(阿波罗花木、保盛钢材、万德隆、苏中商贸城、国际五金城等)。宏信商贸年销售额近10亿元,拥有连锁门店213家,成为扬州地区本土龙头商贸企业。米米农资拥有连锁店174家。20xx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5亿元,同比增长19.7%。

2、交通物流业:20xx年实现物流增加值37.01亿元,同比增长12.9%,公路货运量548万吨,水上货运量1539万吨,沿江港口吞吐量830万吨,内河港口吞吐量570万吨。初步形成了沿江港口物流园区(中远万吨级公用泊位2座,海昌、海螺在建码头6座)、7家货运场站(亚皇、世纪星、恒亿、阿波罗、龙腾、中苏农、苏远)。截止去年底,各类运输车辆5731辆水运船舶612艘,3条“江苏快货”品牌线路。江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初稿形成。

3、科技信息业:20xx年,我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诚德、恒远、江淮、长青、中惠、车宝、英泰、雷雨、华农双顺、

中材、奔宇车身、金鑫电器、一重数控),扬州市级4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中惠),各类科技服务机构160多家。300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去年专利申请1926件(其中发明476、实用新型493、外观957),获得授权458(其中发明31)。扬州(江都)软件园批准为省级软件园,落户惠普等软件企业6家。

4、文化旅游业: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邵伯锣鼓小牌子被批准为国家级文化非遗项目,时代影城、世纪影城先后开业。建成A级景区3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引江水利工程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现代花木产业园),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绿洋湖生态度假村),旅行社12家,星级酒店8家,其中,四星级1家(京江大酒店),三星级4家。成功举办八届花卉节和十届邵伯龙虾节,扩建郭村红色旅游基地。20xx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

5、房地产业:目前共有9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其中二级资质共35家,三级资质共43家,四级12家。20xx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98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2.3%,商品房销售面积11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5%,二手房交易面积57.66万平方米,同比上涨3.8%,房地产税收占服务业税收44%。近几年,房地产开发档次明显提高,涌现了中远欧洲城、世纪花园、春江花都等一批品质楼盘。

6、金融保险业:到去年末,全市共有银行机构12家,担保公司15家。成功创成省级金融生态达标市,新建3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吉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20xx年,各类存款余额491.7亿元,增长15.7%,各项贷款余额251.3亿元,增长24.1%,存贷比49.1%,比年初提高1.4个百分点,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52亿元,同比上涨13.2%,占服务业增加值6.06%;实现保费收入15.19亿元,增长21%,其中中国人寿江都支公司实现保费7.45亿元,在全省县级市排名第2位。长青农化、亚威成功上市。

7、公共服务业:全市共有学校43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学38所,小学56所,幼儿园5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79所),卫生机构509个,床位数3551个,卫生技术人员5102人,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民资进入社会事业服务领域,建成仙城中学、双语小学、洪泉医院。职教集团创成四星级职业学校。

(三)主要措施落实情况:

1、组织架构:建立服务业管理体系,调整服务业领导小组,并成立物流、文化及旅游、软件及服务外包、总部及楼宇经济、商贸及专业市场等5个重点产业推进组,明确牵头负责部门工作职责。市服务业办公室作为服务业管理部门,负责协调、推进全市服务业发展。各镇有分管领导,有服务业助理。

2、政策规划:先后出台《20xx年-20xx年江都市服务业工作意见》、《江都市服务业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办法》、《江都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20xx年江都市服务业发展推进奖励办法》。去年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200万元,加大对服务业项目的引导和扶持。目前委托南京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编制市服务业规划,预计9月份可完成。

3、工作推进:20xx年、20xx年、20xx年分别召开三次服务业大会,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各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今年举办江都现代服务业发展论坛,邀请原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等专家现场讲座。专门召开服务业统计工作会议,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把服务业考核纳入市三个文明考核。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判断

近年来,我市服务业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对照科学发展要求和先进地区仍有差距。

(一)从发展规律看:我市服务业总量在苏中位列第一,占比位列第三,说明工业比重较大,究其原因,我市仍处在工业发展的加速期。在这个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表现出工业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保持相对稳定乃至缓慢下降的特点。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过程中,工业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下降;从中等收入

向高收入过程中,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应该说,我市相对处在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阶段。

(二)从组织推进看:市服务业办公室在发改委挂牌,下设1个科(服务业发展科),统筹、推进、协调全市服务业工作难度较大。各镇在服务业管理人员配备上,多数镇只有1人且年龄较大,服务业重点镇仙女、邵伯、大桥也有待加强。相关行业部门在推进本行业发展时,目标不够明确,思路不够清晰,推进力度有待加大。在财税分配体制上,缺乏发展的驱动力,乡镇的分成比例有待提高。服务业引导资金与周边同等县市相比规模仍偏小。

(三)从行业结构看: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行业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显,品牌不够响。如:商贸业中传统业态比重大,新兴业态比重小,大型超市、专业市场同质竞争,商业专业街、特色街发展滞后,餐饮、沐浴、美容等服务标准有待规范、品质有待提高。物流业中没有1个明确牵头部门,物流园区建设载体有待明晰。旅游业中点多面广,缺乏标志性景区和拳头产品,市场营销力度不大。房地产业中住宅开发比重较大,商业地产比重较小,商业单体面积小,品牌餐饮、高档百货等服务业项目难以落户。此外,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科研研发等新兴行业亟待提速发展。

(四)从区域发展看:各镇之间发展不平衡,服务业限上企业集中在城区及大镇,多数镇没有限上企业;在规模相当的镇中,服务业

税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差别较大;服务业项目生成、包装、推进中,力度有大有小,速度有快有慢。

三、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我市提速发展服务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

(一)立体交通优势凸显:机场建设快速推进,水、公、铁、空交通网络将会加快形成,对我市发展物流业和专业市场等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二)同城叠加效应彰显:文昌路与舜天路即将贯通,扬州与江都时空距离拉近,随着扬州要素趋紧,发展服务业,配套扬州城市功能,吸引扬州消费,潜力大、空间大。

(三)市场消费需求显现:我市服务业一些高端消费向扬泰地区分流,在我市兴办新兴服务业、品牌服务业,满足市场供给,城市发展有要求,百姓生活有需要。

(四)民间投资资金涌现:我市在外老板、能人较多,银行机构储蓄增长较快。加强服务业规划和政策扶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服务业,发展有后劲,增长有亮点。

四、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当前,江苏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成为推动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市应抢抓机遇,创新思路,优先路径,加快推进服务业提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扬州市《服务业提速计划》,围绕建设“和谐幸福之城、创新创业之城、生态宜居之城”的总体目标,紧紧抓住城市化推进契机,瞄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竞争力提升”的总体要求,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加速发展生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建设苏中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二)发展目标

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过测算,突出“四个明显”,到20xx年服务业预期发展目标为: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力争服务业年均增幅高于GDP增幅。到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36亿元,年均增长20.3%。

——产业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达到43%以上。(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国47%、省48%、扬州45%)

——行业结构明显优化。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创意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超过45%。

——载体建设明显突破。创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家,扬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6—8家。形成江苏省服务业百强企业2家,年纳税千万元以上服务业企业20家(房产开发企业除外)。

(三)空间布局

根据“集中、集聚、集约”的要求,坚持尊重现状、科学调整的原则,合理优化服务业空间结构,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从城镇布局分为“一主五副”,一主:仙女镇服务业主中心,五副:大桥镇、邵伯镇、小纪镇、郭村镇、丁沟镇五个服务业副中心。从行业发展分为“三块、三区、四园”,三块:城区商贸服务板块、舜天路商务服务板块、沿江软件服务板块,三区:大江旅游风光区、运河旅游风景区、水乡旅游风情区,四园:港口物流园、城东物流园、城北物流园、空运物流园。

(四)发展重点

1、现代物流服务。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水、铁、空”立体交通网络,发展多式联运,打造苏中地区物流集散中心。重点培育物流园区。港口物流园规划用地110公顷,推进中国远扬、中信泰富、海昌、海螺等码头建设,五年内建成万吨级泊位16个,年

吞吐量达8000万吨。城东物流园、城北物流园规划用地13公顷、9公顷,与工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互动,整合周边配栽点,发展公路货运站,促进传统物流“退城进园”,为市区和城南工业园、城北工业园、专业市场服务。空港物流园规划用地35公顷,围绕空港产业,加强布局研究,发展航空物流。积极推进行业物流。发展商贸业物流,加快消费品流通。邵伯宏信商品配送中心分期建设,力争三年内仓储面积3.5万平方米,日配送300万元。移址新建烟花爆炸配送中心。发展制造业物流,加快工业品流通。新建龙川钢管物流中心,总投资10亿元。新建中海钢材集配中心,总投资10亿元,占地200亩。壮大方正钢材物流中心。发展农副业物流,加快农产品流通。引进投资主体,筹建吴桥、小纪农产品物流中心。

2、科技研发服务。加强科技创新,以产业集聚区为服务对象,以骨干科技服务机构为主要依托,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依托特钢、船舶等特色优势产业,以科技大厦为载体,引进专业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及领军型人才,促进科技项目孵化。引导现有企业将研发机构剥离,成立独立的法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展面向行业服务的研发企业。到20xx年,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省级20家,省级院士工作站5家。建设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加快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信息化改造,强化电子商务和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扬州(江都)软件园规划

2.6平方公里,到20xx年,力争引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50家以上,

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研发面积30万平方米,形成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和研发成果产业化基地。

3、商贸流通服务。用现代商贸理念和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推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转变,构建功能定位准确、空间布局合理、业态设施先进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放大商圈效应。对以工农路为支撑、商城为中心的城市商贸区,加强商业设施改造,明确经营主题,统一形象设计,强化购物、餐饮、娱乐等服务功能。联动发展南区商务中心,在舜天路两侧,引进高端商业商务、金融保险、宾馆酒店、休闲娱乐等项目,打造高品位商业街区。积极推进总投资55亿元的运河国际名城项目,计划建设72层五星级酒店及商业街。促进市场集群。加快江都汽车产业园贸易集中区建设,引进国内外以及本地汽车品牌入驻,形成汽车4S店集聚区。到20xx年,引进4S店20家以上。借助创建国家优质皮鞋生产基地的契机,改造苏中商贸城,壮大制鞋产业优势,到20xx年,创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拓展阿波罗花木市场功能,形成集研发、交易、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生态市场。宏信超市现有连锁店213家,3年内发展到400家,米米农资现有连锁店174家,三年内发展到1500家。

4、旅游休闲服务。充分挖掘旅游特色资源,从策划、创意入手,精心培育大江风光、运河风景、水乡风情三大区域,彰显“水木仙旅、龙川江都”品牌。到20xx年,接待游客总数5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0亿元。整合资源,开发项目。重点开发旅游景区项目和

水乡旅游项目。水利枢纽风景区、邵伯湖旅游风景区创成4A级景区,龙川古街与仙女庙修复、大桥条石街风景区创成3A级景区,现代花木产业园、渌洋湖湿地公园、滨江湿地公园等建成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强化配套,提升功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发展商务酒店、度假酒店、公寓酒店、农家乐等,提升邵伯湖鲜、长江三鲜等本土特色餐饮业,推进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以及导游服务公司化,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心怡昌明五星级大酒店总投资5亿元、中江国际五星级大酒店总投资4.5亿元、扬润国际四星级大酒店总投资2亿元加快建设进度。将金银细工制作工艺、毛笔制作技艺、漆画技艺等非遗项目纳入文化创意产业体系,集制作、展览、原材料市场及销售为一体,积极打造省级文化产业基地。

5、信息外包服务及总部经济。信息外包服务及总部经济是企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改善结构,增强对内聚合力和对外辐射力。在服务外包上求突破。研究发展服务外包政策,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和招商力度,大力引进与我市产业相配套的国内外先进的服务外包提供商,在我市设立服务外包企业,着力打造产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服务外包集聚区,为区域企业提供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知识流程的外包服务。在总部经济上求突破。引导重点工业企业在主城区建设企业总部,把企业的战略决策、科技研发、营销、财务等高端环节移到总部,把生产制造环节放在原地,加快形成总部经济集聚效应。到20xx年,力争建成15家左右本土企业总部。同时,吸引5家左右域外大型企业功能性地区总部入驻。目前,我市长青农化、方正钢铁等重点企业

及浙商协会、相关银行均有建设总部及楼宇经济的意向,年内有望启动。

五、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提高组织程度。强化服务业领导小组职能,定期活动,督查各镇、各部门在推进本区域、本行业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服务业办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编制和人员。服务业重点行业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制度,制定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各镇配强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明确分管领导和专职助理,加强研究,落实措施,提高本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强化服务业考核,提高镇域服务业发展绩效在综合考核中所占权重,把部门服务业工作纳入市行政效能督察范围,努力促进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

2、细化规划引导。结合“十二五”发展要求,与国民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对接,抓紧编制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突出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旅游休闲等功能区规划,促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商贸、物流、旅游、金融、科技、房地产等重点行业和各镇尽快出台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科学安排土地、交通、生态等要素资源,指导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根据国家发改委20xx年产业目录,研究制订服务业投资指导目录,引导服务业投资方向。重点服务业项目指定部门或镇周密策划、精心招商、专人跟踪。

3、突出政策扶持。全面梳理服务业政策,相关部门在市场准入、国税、地税、土地、规划、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实施细则,确保政策可操作、可兑现。积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流动税收,其形成的地方财力部分给予适当奖励;对餐饮业服务行业,通过制定服务标准,指定公务接待酒店,规范纳税行为,增加地方税源;对各镇服务业超出全市平均增幅以上的增量税收,实行向镇倾斜的分成体制,增强镇级发展服务业的驱动力。扩大服务业引导资金规模,增强导向性,引导和奖励培育新兴业态、提升规模质态、增加贡献份额。建立服务业用地年度申报、审核、审批制度,保障用地需求。

4、加强行业统计。不断加强服务业统计基础工作,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制度,完善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和运行监测机制。统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坚持服务业属地统计、部门统计相结合,制定服务业统计方案,形成完善的服务业统计月报制度。各镇、各相关部门明确专职人员,落实经费保障,创新统计方法,及时反映本行业、本区域服务业发展情况,理清发展思路,为全市服务业发展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XX市服务业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XX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市委办公室20xx年7月为进一步了解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更好地促进我市服务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王书记的有关批示要求市委办公室组成了专题调研小组深入到我市商业局发改局旅游局统计局等相...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为进一步理清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我们成立了调研领导组制定了现代服务业调研方案随后召开专门会议明确了调研的目的和内容细化了部门责任经过组...

服务业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磁窑镇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磁窑镇研究室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其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

服务业的调研报告(最终定稿)

聚焦产业创新模式强化保障奋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十二五时期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我市继续把握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

现代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现代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近年来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项目带动改革开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近期政府又提出了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为了解现代服务业现状近期我们会同发改统计局商务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

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xx114162059根据市委市政府对课题的安排我们组织力量对全市商贸金融邮电教育旅游卫生等服务行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

现代服务业调研报告[1]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关于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泰兴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六小组20xx年8月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进程...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不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能级为集聚人气满足群众需求和完善新城功能提供有力支撑区委第二调研课题组根据区委四届十二次全会总体部署和年度调研工作安排按照市政府上海市加快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JD新城初步确立长三角地区综合...

服务行业调研报告

服务行业调研报告锦湖国际酒店式公寓及十层商品交易楼即将落成这样一个智能化大楼尤其是服务管理非常重要管理人员本身素质及技术水平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为了更好保障酒店式公寓及市场楼的正常运行创造经营和办公环境维护经营和办...

柳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调研报告

柳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谋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部署深入研究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重大机遇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需要采取的重大政策经过向全市有关部门及各县...

曹庄镇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曹庄镇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各位领导我们曹庄镇接到调研通知后抓紧组织人员深入辖区内575家服务业单位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现场查看财务数据汇总分析等方式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一曹庄镇服务...

关于全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常委会将于近期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发展服务业的报告为协助委员们做好审议工作财经委就我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听取了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

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