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时间:2024.4.20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磁感应强度》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     徐军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3、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

4、会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4、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科学方法。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同时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力远比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复杂,怎样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即通过从电场的基本性质入手寻找描述电场的物理量,让他们类比从磁场的基本性质着手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这样可以降低教学难度。

这样设计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活动以增进学生对类比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探究式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标准里提出的重要课程理念,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其中少不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老师不能包办代替。物理教学要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要从重视和设计学生体验学习入手,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去经历、感受。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在探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力与电流元的关系,然后类比电场比值法定义磁感应强度。

五、教学手段

  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金属杆、导线、铁架台、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如下表所示,填充电场中内容,并猜测磁场中填充内容:

(二)引入新课

磁场不仅具有方向,而且也具有强弱,为表征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就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怎样的物理量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今天我们用相类似的方法来学习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三)进行新课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想想,电场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对磁场我们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

物理学规定: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亦即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问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能否从小磁针受力的情况来研究?

同学分析讨论后结果:不能。因为小磁针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磁极,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无法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确定磁场的强弱。既无法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提问:那么通过什么来研究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呢?磁场除了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有力的作用,还对电流有力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角度去研究。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板书)

研究电场时我们通过试探电荷受到的力与电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在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叫做电流元。但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要把它连接到电源上,所以孤立的电流元是不存在的。那我们怎样研究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呢?可以在磁场的强弱和方向都相同的匀强磁场中,研究较长的一段通电导线的受力情况,从而推知一小段电流元的受力情况。

下面我们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长度、电流之间的关系。

演示实验: 如图所示,三块相同的蹄形磁铁并列放置,可以认为磁极间的磁场是均匀的,将一根直导线悬挂在磁铁的两极间,有电流通过时导线将摆动一个角度,通过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比较磁场力的大小,分别接通“1、2”、“1、3”和“1、4”可以改变导线通电部分的长度,电流强度由外部电路控制。

(1)先保持导线通电部分的长度不变,改变电流的大小。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通电导线长度一定时,电流越大,导线所受磁场力就越大。

(2)然后保持电流不变,改变导线通电部分的长度。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电流一定时,通电导线越长,磁场力越大。

精确的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场力的大小,既与导线的长度L成正比,又与导线中的电流I成正比,即与IL的乘积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F=BIL,式中B为比例系数。

问题:比例系数B有何物理意义呢?

演示:在不同的蹄形磁铁的磁场中做上面的实验。

实验结果发现:

(1)在同一磁场中,不管IL如何改变,比值B总是不变的。

(2)IL不变,但在不同的磁场中,比值B是不同的。

可见,B是由磁场本身决定的,在电流I、导线长度L相同的情况下,电流所受的磁场力越大,比值B越大,表示磁场越强,所以我们就用这个比值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即将这个比值定义为磁感应强度。

磁感应强度(板书)

A、定义: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磁场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磁感应强度。

即               B=F/IL

说明:如果导线很短很短,B就是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

B、物理意义:磁感应强度B是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C、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特斯拉,简称特,国际符号是T。

1 T=1 N/Am

D、方向: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亦即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见教材P84表3.2-1)

(四)小结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物理学规定: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亦即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A、定义: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磁场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磁感应强度。

即               B=F/IL

B、物理意义:磁感应强度B是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C、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特斯拉,简称特,国际符号是T。

1 T=1 N/Am

D、方向: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亦即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五)板书(内容与小结相同)

(六)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磁感应强度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电导线受磁场力大的地方磁感应强度一定大

B.通电导线在磁感应强度大的地方受力一定大

C.放在匀强磁场中各处的通电导线,受力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

D.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跟放在磁场中的通电导线受力的大小和方向无关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磁场中某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就是通以电流I、长为L的一小段导线放在该处时所受磁场力FIL的乘积的比值

B.一小段通电导线放在某处不受磁场力作用,则该处一定没有磁场

C.一小段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A处时受磁场力比放在B处大,则A处磁感应强度比B处的磁感应强度大

D.因为B=FIL,所以某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放在该处的通电小段导线IL乘积成反比

3、一根导线长0.2m,通过3A的电流,垂直放入磁场中某处受到的磁场力是6×10-2N,则该处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是_____T;如果该导线的长度和电流都减小一半,则该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是_____T。

(七)作业:

1、课下阅读课本第85页科学漫步《地球磁场与古地质学》

2、完成P85“问题与练习”第1、2、3题。

七、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即:学生通过类比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验测量──分析数据──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对磁感应强度的理解。这一探究过程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体验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磁感应强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通过课前复习,创设本节课学习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理解和主动发现,学生动的多了,说的多了,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大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宗旨,让学生自主去探究知识,理解知识,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探究的欲望。

因此,作为物理教师,也只有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不断地探究学习,才能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与步骤,从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第二篇:高中物理必修教学的困惑与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教学的困惑与案例分析

韩耀强

【专题名称】中学物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6
【复印期号】20##年12期
【原文出处】《物理教师》(苏州)20##年9期第2~5页
【作者简介】韩耀强 浙江海盐县教研室,314300


    浙江省于20##年秋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必修教材选用人教版。作为县级教研部门,十分关注新课程实验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初步改变?我们带着疑惑定期走进课堂,进行学科调研和组织相关教学研讨活动,同时向教师们征集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做法,期末对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现从教师教学的困惑是什么和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教师教学的困惑是什么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核心设计思想是“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通过必修课程,保证学生获得共同基础;通过选修课程,保证学生有个性发展。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是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反映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趋势,新课程实验是一个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施中逐步加以解决。
    我们认为新课程要顺利实施,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事实上,目前困扰教师们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评价。传统的考试还需要吗?考试的成绩还重要吗?考试的重要其实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教师更是无法回避的,在强调这个重要、那个重要的时候,教师最敏感的恐怕还是考试成绩的重要,只要考试不取消。实际上,如何评价教学是制约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的瓶颈,也是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
    (一)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相信教师们都是熟知并认可的。关键的症结在于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体现并落实这一理念。
    根据我们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常态观察,目前教师们的常态课更多的是一种传统讲授式为主导的改进型,应当承认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当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时,由于学生长期形成的习惯于被动接受,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很难一下子改变,就等着教师说出结果,造成教与学关系的不协调。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东西又没掌握好。
    思考与建议: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事,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一种默会知识。虽然教师们都经过了市级学科培训,但很多在纸面上很容易说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变得很难了,这不是培训就能解决的,还得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才是真正的解决。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使用好新教材,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
    (二)教学过程如何组织实施
    新课程必修教材在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上都作了适当的调整,虽然删除了部分内容,但也增加了一些内容。从本质上看新教材的教与学要求比原教材高,平均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比原教材多,主要渗透了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教师们普遍感到物理课并不如原先想象的那么好上!这里包含有3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1.教学目标如何把握
    这是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新教材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许多教师可能受多年教学实践积淀的经验干扰,加上教学评价严重滞后,担心过程与情感目标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认为新课程强调了三维目标,势必使教师在课堂上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知识目标从时间上就显得比较紧张,甚至会来不及进行课堂小结、例题的讨论、学生的课堂练习,从而导致对知识掌握的缺失等等。
    思考与建议:制定教学目标的水平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知识目标的“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和体验性要求目标的“经历”“反应”“领悟”的区分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经过较长时间有意识的经验积累。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对于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不应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师们需要仔细研读本省“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熟悉、掌握新旧教材变化,体会这些变化隐含的目的从而领会编者意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避免用老方法使用新教材。
    2.教学内容如何取舍
    教材的组织结构变了,如教材中的“做一做”“说一说”“STS”“科学漫步”,虽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但实际操作起来颇感困难。对教材如何处理,对教材提出的要求如何把握,对本省“教学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又如何把握,可能大多数教师还是心中无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教材,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里有什么就讲什么,不敢大胆地取舍,更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握不准一节课的具体教学要求,补充旧教材上的内容,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新教材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是有所提高的,“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频繁出现在新教材中,要求学生既要动口,又要动手,更要动脑。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要求增多了,学习的难度也提高了。例如,将“直线运动”提前到第一、二章后且又和初中讲的概念完全不同,导致了由于前概念的缺失,思维能力一下子拔高,不少学生就可能跟不上。
    思考与建议: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共同要求和融合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处理各方面的不同要求,课的结构如何安排等等,相信多数课都需要教师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准备很多材料。这些对教师来说也都是新的问题和困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课堂上45分钟所呈现的内容,课前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以本省“教学指导意见”为纲,认真细致的准备,严谨流畅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师上课时底蕴十足、如数家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3.课时与进度的矛盾
    现按照本省每周2课时的安排建议,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要说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了。一个模块36课时,相信多数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且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复习与巩固要靠自己课后下工夫。其实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像听报告、讲座和看电影那样,听过了看过了就算数,它毕竟对学生有一定的教学要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对错误的做法和理解也需要反复纠正,这些其实都需要一定时间作保证。例如,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就集中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矢量”问题,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新东西,理解上都存在困难,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能明了的,要经过反复的纠正和体会才能较好地掌握。
    思考与建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当重在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引导学习,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让学生应用了原有知识,又启迪学生思维,使知识得以深化。在课堂教学十分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的任务是将学习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恰时提出适度的问题,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以便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三)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很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增加了许多探究性教学内容,要求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其用意何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而言是一个挑战。如果探究活动课时少花了,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如果花的课时太多了,过多强调“学习体验”,又会觉得效率太低,疏于其他知识的落实和巩固。探究性学习方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传统的薄弱环节,大多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身就很低,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还得要花较多的时间。教师要习惯于这样的教法,学生也要习惯于这样的学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教师这样认识,让学生探究,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有时感觉让学生探究太浪费时间,半天还得不到应得的结论,教师干脆把结论讲了算了。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的案例,一般学校对这些资源没有很好的实施与利用。一则因为学生课余负担很重,忙于应付作业;二则社会、学校、家长对这方面的意识欠缺。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留于表面。教师在教学中有口难言,也只能处于应付状态,无法真正地按课程标准落实到位。
    思考与建议: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形式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质上还是一个假探究真活动。我们认为,实验还不是探究的本质特征。在思想认识上不要一提到探究,就想到实验。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行为,变求知为已知。其中是否有实验,不是问题的本质特征。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这节课,尽管没用实验,但探究的过程却体现得很好。可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并不在于什么形式,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探究的意识,是否渗透了探究的科学思想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度地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教学资源,为教学铺垫。不能片面夸大“体验”的教学功能,毕竟生活世界存在着知识零碎、隐蔽等问题,需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整合,避免以“学习体验”为时尚的随意、无谓的体验,不应把教学体验等同于录像、照片的展出。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物理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教改实践告诉我们,新课程需要一种理性回归,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度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四)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匮乏
    1.作业、练习等教辅资料不配套
    看看本省编的作业本,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基本听懂,但很多题目不会做。仔细研读其中一些题目,可发现一些教辅用书依然停留在原教材的套路上,与所学内容脱节。教师们感到,难以找到适合新教材和本校学生的辅导用书和配套练习。
    思考与建议:把握本省“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对习题要精心选择,大胆取舍,不要被资料束缚,提倡自编。
    2.教学设备陈旧和实验器材缺乏
    新课程中有关实验装备有很多更新,但学校实验室还没能跟上,导致教材和实际实验脱节。例如,我县两所省一级重点中学均没有添置教材中介绍的传感器。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信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慨:实施好新课程,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想想是好,做做是难。
    思考与建议: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新课程实验的投入力度,作为学校应舍得把钱花在刀口上,作为教师要有主人翁姿态主动呼吁。
    二、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一个值得研讨的案例——“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学
    描述: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实验室要求”教育,然后介绍实验名称、器材及其使用方法,接着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每组3人的实验小组。教学用时5分钟。
    当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小组的组合后,教师用清晰的专业言语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并穿插一些注意事项。然后教师主要问了2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要保持纸带水平?有2名男生被安排作答。学生A说,更容易看出位移。B生讲,不水平误差很大。师追问,为什么?学生B答,摩擦力大。师肯定。
    问题2:实验时,是先开电源还是先释放小车?生齐答:电源。师自己说明道理。
    随后,教师对实验作一操作演示。教学用时10分钟。
    15分钟后,学生分组实验操作……
    评析:细细回味这一教学片断,感到这是一种传统经典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让我们重新解读新教材对这节课的编写思路:通过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要学生自己设计,但是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怎样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这个实验又一次要求用图像处理数据,即用曲线拟合测量点,找出规律。简言之,通过实验忠实记录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时,时间与对应的速度的数据,然后作出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利用实验来探究一种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取数据→处理数据(作出图像,分析图像)→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可结合获取数据过程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但在原教材中,在描点之后往往说,“用一条直线(或××曲线)连接这些点……”为什么要用直线(或××曲线)而不用别的曲线?因为在过去的实验中我们都已经知道,坐标系中的2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直线(或某种曲线)关系。这是验证性实验的做法。
    反观上述片断,这是一个假探究真活动的实例,学生用脑进行思维的成分相当少,只不过动手模拟操作而已。因为我们知道,探究性实验是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对有关物理规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分析实验数据,最后得出结论,难度是相当高的。如果我们还是像这样用老方法使用新教材,那么提高学生实验和探究能力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一个成功的例子——“弹力”教学
    模块1,体验与观察:
    师(问):同学们小时候玩过弹弓吗?生:玩过!师:练过拉力器吗?生:练过!师:是吗?!谁来试试?
    学生雀跃着跑上讲台,体验拉力器、臂力器、弹弓等,比试着各自的力气,气氛轻松、活泼、充满笑声。
    模块2,弹力概念的自我构建:
    (1)形变、弹性形变
    师(问):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什么呢?生:观察!
    教师实验演示:锯条在力的作用下弯曲;泡沫块受力压缩、扭转、弯曲;直铅丝被弯成直角状;球形橡皮泥被捏扁;纸张被揉皱。学生或仰头或侧身潜心地观察,不知教师想考察他们哪些方面的观察力,注意力十分集中。
    师(微笑,问):这几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征?又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陈述小结,轻松实现概念的自我构建:
    共同特征:都发生了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形变。
    G36RC01.JPG
    师(演示):把书放在桌面上,桌面有没有发生形变呢?生:发生了!师:怎么看不见?生:太微小!师: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微小的形变让大家看到、感受到?
    学生思考后,提出:放大处理(把微小形变放大)
    教师激动地肯定“放大”的实验思想,并利用生活中的平面镜、激光笔演示桌面微小形变实验,再辅之以Flash小动画的过程分解,让学生体验放大的原理及其科学思想。
    [活动探究]互动实验:椭圆形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学生自己上台参与演示,实物投影放大。对实验现象的成因及原理进行探究与思辨,气氛热烈。最后达成共识:一切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只是形变程度有差异。
    (2)弹力的探究学习
    [问题情景的创设]
    视频1:弯曲的小竹片推动水面的浮木(图1)。
    G36RC02.JPG
    视频2:撑竿跳高运动员越过数倍身高的横杆(图2)。
    视频3:射箭运动员的飞矢离弦(图3)。
    G36RC03.JPG
    图3
    [概念、规律的动态生成]
    ①学生讨论交流:弹力产生在什么情况下(弹力产生的条件)?
    弹力是矢量,它的方向有何特征?
    ②汇报生成的结论:弹力产生的条件:“弹性形变”+“直接接触”
    弹力的方向特征:“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等多种表述。
    (3)应用拓展:常见的几种弹力及其方向规律的探究
    实际生活场景:实物、照片
    花盆放在桌上(图4);晾衣竿一端吹落在地上(图5);篮球挂在墙角(图6);锅铲搁置在锅中(图7)。
    G36RC04.JPG
    (运用生活中的图片与场景来创设物理情景,有效激活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简化、抽象出物理模型,师生共同进行归纳与提升,注重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理性思维等学习形式的统一,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模块3,课后活动与探究:
    小制作:制作一简易弹簧秤,用来粗略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
    小论文:《形形色色的弹簧》
    评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是实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和谐发展。这节课教师充分发挥物理与生活、社会、科技紧密相联的特点,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天然的教学资源,合理、艺术地加以利用,选取那些学生有着感性认识的物理现象作为学习物理的背景,为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探索新规律提供一个开放生动、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促进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的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发展。
    下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堂课的主要教学资源应用、教学流程及其作用(图8):
    G36RC05.JPG
    图8
    由此可以看到,教师在这节课上所利用的教学资源既丰富又恰到好处,除了实物展示、演示实验、视频播放等以外,还有自己动手拍摄的照片等。所用的每一个教学资源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和作用,学生参与了各种形式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加上教师循循善诱的语言(这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整个教学过程无不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了一个活跃又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统一融合的要求。当然这种课堂氛围的创设,需要以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作保障。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们要直面遇到的问题,但不要被旧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所束缚,甚至否定新课程。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客观研究困惑,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化曲为直,用直解曲《平抛运动》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用所学…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20xx年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物理教学案例之匀速圆周运动一课程设计背景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多且抽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将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举出几个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并说明这些实例中的向...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平抛运动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用所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的问题体会分析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方...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都是加速度1问题的产生去年国庆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我是班主任同时任教他们高一入门的物理课被他们邀到现场大家非常开心由于是高中同学不免要回忆高中时代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分析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物理实验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案例分析林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2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3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陈世明)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陈世明20xx年12月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所谓课堂教学反思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师成为反思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第一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会昌中学王明发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会昌中学王明发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