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给教师的建议》100条摘录

《给教师的建议》札记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

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1、“学习上的成就”是因人而异的;2、不要要求儿童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3、在学习中取得成就,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二、教师的时间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1、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补充自己知识的大海:

①教师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②懂得分析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的障碍。

2、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1、在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2、教会儿童学会学习:①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②学会一边听讲一边思考讲述的内容,同时把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③跟儿童个别谈话,给予指点、建议,告诉他们怎样独立地掌握知识,预防不及格和学业落后。

四、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1、 日积月累,夯实基本读写能力(随意注意);

2、 把尽可能多的智慧经历用到创造性劳动上,如游戏(不随意注意)。

五、“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1、两套教学大纲:①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即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知识,指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

②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源:即智力背景的阅读,从对材料本身的情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

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1、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解释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2、使他们在书籍里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唤醒大脑;3、由书籍激发活的思想,增强他对知识的感受性。

七、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知识就意味运用,应该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

…… …… 余下全文

篇二 :给教师的建议语段摘录

1.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2. 一些优秀的教师,对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3. 教学的各阶段存在相互依存性。

4.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5. 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源。

6. 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7.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8. 你要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9. 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10. 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我都预先加以详细地解说。

11. 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12. 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13. 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14. 复习是学习之母,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15. 毛病的根源在于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

16. 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语言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

17. 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是智力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18. 靠阅读扩充知识

19.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20.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的关系失调

21. 挖掘兴趣的源泉。

22.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23. 把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24. 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来说,负担过重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25. 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26. 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27.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28. 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

29. 直观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

30. 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感想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三个一”论文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感想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感想

其实也是很偶尔的机会,在网上阅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电子书,反正学校也要求写读后感,索性就读这本书了。然而读了这本书之后,却发现了好多能够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于是便作了一些简单的摘录,并顺便写了一下自己的感想:

摘录: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摘自:《给教师的建议》20xx年1月版第2页

感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每个人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作为小学生他们虽然年纪小,但也有极强的自尊心,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班级里没有"差生",只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其实,对于学习成绩差些的学生,他们也向上进,但是苦于自学对他们来说很难,问老师又怕遭到批评,久而久之就成了对一切无所谓的境地。对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需要尊重。我们教育工作者,切不可单从成绩论英雄,因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学生身心发展普遍规律的指导下,分析每个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使每位学生各得其所,从而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摘录: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摘自《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感想:每每学校要求老师们抽空读书的提升自己教学理念的时候,总是听到教师抱怨时间太紧,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就更少了。说实话,我自己也是同样的感觉。上班时间全被工作占满,备课、批改作业,考试事情太多;回到家里,又要忙些刷锅洗碗拖地的琐事,等忙完这些,已经令我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去读书呢?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然而长期以这样的理由少读书,甚至不读书,对教师来说,是万万不可取的。当今社会正在飞速前进,时代的发展相对应的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只靠以前学习的东西,仅吃“老本”,那便是退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读不了什么长篇巨著,那就去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让自己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名师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方法,这样也能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当然教学效果也会相应的提高。

…… …… 余下全文

篇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摘录

1、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知道,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的智育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不应该对所有的学生用统一的标准,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自身发展程度制定相应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点一滴的学习过程中收获快乐,教师也能体验到教学的快乐。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

2、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有些老师总是抱怨自己在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很多,导致自己的空暇时间基本上没有。从文章中的建议来看,优秀的教师从来不抱怨没有空暇时间,因为他们已经用自己的一生来投入教育事业,从来未停止过学习,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海洋,所以当他们需要准备实际的教学时,就不必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

3、 “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决于在初年级的时候,教师是否教会其如何阅读,即在阅读时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一旦解决了阅读障碍,就不存在跟不上学业的情况。所以小学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小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的基础知识框架,好比扎实的地基。同时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

5、 ““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教师应当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当学生从兴趣出发进行思考阅读的时候,他阅读的越多,思考的越多,那么他掌握教材就更加容易。

6、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当儿童的学习越困难的时候,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就越多,这个时候他就更加需要阅读,通过阅读激发他学习的兴趣。阅读能是他思考,思考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也就越敏锐。

7、 “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让学生感觉到知识不仅仅是应付课业要求,学知识不只是目的,要学会利用知识,把知识当做认识生活的手段。

…… …… 余下全文

篇五 :自学摘录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呼唤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

1、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批注:教师不是监工,也不是包工头,更不是奴隶主,我们不可以对孩子过于苛刻,要把自己置于朋友的角色,首先要爱孩子,教育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爱心与教育相结合。)

2、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批注:教师的教学应该因人而异,而不是简单的生产工人生产简单的统一的产品,应该发展学生的个性。人与生俱来有八种成功的潜能,我们不可以以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

3、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4、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1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教师越读书,在课堂上会觉得越轻松,一天不读书,自己知道;一月不读书,学生知道;一学期不读书,同事知道。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势在必行。)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给教师的建议》感悟

读《给教师的建议》感悟+摘抄

建议1: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

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这给我们评价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这对一些学生是不公平的,也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评价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激励孩子们向着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打击孩子们向上向善的积极性。而我们现在的评价基本上还是“一刀切”式的评价,我们的评价方式亟待改进。我们学校从上学期开始探索对学生的评价的改进,也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但通过阅读学习《》,我更深深地感受到,真正的评价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学生的点滴的学习生活,才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内在的变化。正是基于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才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而我们很少有时间能拿出主要精力来这样深入细致的备课。我们的主要精力用在的学生的管理上,做初稿、定稿和批阅学生的导学案上,我们的很多劳动是效率低下的劳动,很多工作每天在重复进行但效果却是一般。比如早操,我们牺牲了个人的休息时间,想通过监督让学生做得更好,开始时还是很见效,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操的质量基本就保持在一个水平上下,到后来还有下滑的趋势,我们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最佳效果,还增加了老师们的劳累程度,久而久之,就都疲沓了。下面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它能在作业中取得成绩。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课堂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可能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 …… 余下全文

篇七 :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

5.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

6.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7.请你任何时候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8.儿童是脆弱无助的。每当我看到第一次跨进校门的儿童时,我常会联想到那刚刚开放的带点紫红色的桃花,要使这朵花结出果实,园丁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劳动啊!

9.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

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10.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这一点,在我看来,乃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最宝贵之点:使一个人想成为一个好人,想竭尽自己整个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诚实的劳动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研究者,为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这就是我们必须细心地准备的土壤。最聪明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最完善的教学方法——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如果我们只把希望寄托在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方法的话。我们现在必须认真考虑从根本上改革学校的全部教育工作。

…… …… 余下全文

篇八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长小 陈贤 读书可以充实生活,特别是读有影响力的书。对于刚入职的我,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新人,在学校领导及前辈们的指导下阅读了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感此书的意义深远,深感自己对教育理论、教育专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气不足。为自己定下每天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包括了教学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师工作方法等。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现任班级中一名学生王嘉篪,个子高高的,长的帅帅的,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好,想必是个有用之才,可是正是上课的第一天,我发现他与别的孩子有些不同,一直拿着笔在自己的画本上画来画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上课不参与学习,回家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性格内向,自理能力差,不能主动学习。有次和他的外婆谈话中,我了解到孩子父母离异,从小爷爷比较宠着他,在幼儿园里散漫惯了,幼儿园老师可能比较随他的意。我经过一段时间对他的细致的观察、发现他喜欢画画,所以我就以“画画”为契机,沟通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如卡通人物,画的内容,在和他沟通的过程中,也让其他孩子参与进来,一起和他讨论,孩子们都说王嘉篪的画画的很好看,从他向来淡定的小脸上我看到一丝丝的笑容,自己也主动给大家介绍起自己的画,慢慢地感觉到他想和同学们沟通,交流,孩子有时候很配合,也很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