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放生及答记者问

索达吉堪布香港放生及答记者问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索达吉堪布 发布时间:2011-8-16 0:14:22 繁體版 20xx年7月31日,堪布在香港接受香港佛门网记者、香港《温暖人间》杂志记者及台湾佛网记者的采访,以下是堪布的开示。

1. 问:堪布您好,感谢您再次接受佛门网的采访,第一个问题是,我们香港习惯把藏传佛教称为密宗,汉传佛教称为显宗,您觉得这个称呼有没有问题?

上师答:这样的称呼是不合理的。藏传佛教不管是宁玛派、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没有一个宗派是只讲密宗、不讲显宗的。完全撇开显宗或者不修显宗的宗派,在藏传佛教中是找不到的。

同样,把汉传佛教称为显宗也不合理。从佛教传到汉地的整个历史看,每个寺院或高僧大德的传记中,都记载着密宗的内容。包括汉地寺院每天的早晚课,也念诵很多楞严咒、大悲咒等密宗咒语。

所以,这样的称呼,是后人带有偏见的一种说法,从中也可以看出,世人对佛教的认识,存在着许多误区。不管是在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中,显密都是融会贯通的。

2. 问:弟子代表台湾的佛网向您采访,能够采访您,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在台湾,透过书籍和网络等方式,拜读您著作和教言的人非常多,许多人也因此认识了佛教、趋入了佛门,并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学习佛法。今天,藉此机会,想请教您有关于闻思修行的问题,祈请堪布仁波切慈悲开示。

许多人以持咒、念佛、诵经为日常修行的主要功课,我们网站也举办念诵方面的在线共修活动。请问,在每一次念诵修法的开始、中间和结尾,应当如何发心与行持,才能使修法更加如法且圆满,使自他都获得最大的利益?

上师答:这个问题,其实是佛教中最根本的问题。不论是台湾、香港还是内地各大城市,有很多佛教徒把佛法的核心涵括在念诵经文、名号和咒语上;或者,归入到一些简单的仪轨和仪式中。我认为,佛教最根本的内容就是闻思修行,闻思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

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

1.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

懂得尊重别人的人,终将赢得别人的尊重。无论何时,保守秘密的人都能受到重用,也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2.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众生避苦求乐之心皆同,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希望每个人在为人处事时,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你想怎么样对待别人,就应先换位思考,看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自己不愿接受,那就立即停止,不论语言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人。

3.对朋友要知恩、念恩、报恩

一个人是否可交,判断起来也不是特别困难。只要能够知恩报恩,这个人就值得交往、亲近。

4.见别人短处,请勿轻易揭露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5.为别人着想,是最大的利己

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如果始终想着自己,别人不一定看得上你,但若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大家就会对你另眼相看。所以,一个人若想自己得利益,就要先为别人着想。

6.千万不要忘记给你戴高帽子的人

现在有些人,会吹、会捧,说话温顺悦耳,却掺杂许多虚假的东西。不过,世人偏偏喜欢阿谀奉承之词,对于鲜艳夺目的“高帽子”,常常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一个人若能对“戴高帽子”感觉不舒服,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7.学会敷衍不讲理的人

其实,有些人的争论,根本没有什么实义,完全是为了争一时之气。这在智者的眼里,就跟看小孩抢玩具一样,只会一笑置之。

性格粗暴、蛮不讲理的人,若与之交往甚密,很容易烦恼缠身,深受其扰。

若争论起来,你讲一句,他会回敬你十句,无理也要辩三分,邪理歪道胡搅蛮缠,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往往会反目成仇。所以,作为有智慧的人,跟他们既不要过于亲近,也不必争吵。

或许有人会问:“这种不讲理的人,有时躲也躲不开,你不理他,他反要自己找上门,那又该怎么办?”此时,你可以用安忍来对治,或不答话,或随彼所说,暂时随顺。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入行论027

第二十七节课

第二十七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子三(现行对治力)分三:一、理当精进对治;二、迅速精进;三、如何精进。

丑一(理当精进对治)分二:一、以患者之喻说明;二、以险处之喻说明。

寅一、以患者之喻说明:

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

何况贪等患,百罪恒缠身。

此颂用病人罹患重病后必须谨遵医嘱的比喻,来说明我们修行人必须听从上师和佛陀的教言精进修持。

世间上的人非常害怕疾病,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感冒,得病以后也会立即找医生治疗,按

- 1 -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照医生的吩咐吃药、打针,戒除不良的饮食和行为,否则只是自己看说明书,不听医生的嘱咐而随便服用一些药物,能不能起到效果也不好说。

同样的道理,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沉溺于轮回的泥坑中,相续中充斥着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等成千上万的烦恼病,这些病与普通的病不同,普通的病最多只得几个月、几年,病得也不是特别厉害,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医学来治疗。即使是非常可怕的病,如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癌症等,充其量只是夺去你一次的生命,而不会生生世世都害你,这辈子得癌症,下辈子也不一定得癌症。但所谓的烦恼病,无始以来一直在轮回中折磨着我们,将自己害得特别惨,这辈子有贪心,上辈子也有贪心,上上辈子还有贪心……,这些病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在害我们,如果没有以佛法来治疗,它一定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将我们不断投入到轮回的火坑中。

既然我们平时有一点小病,都要马上到医院看医生,那无始以来罹患了这么严重的烦恼- 2 -

第二十七节课

病,为什么不依靠大医王佛陀的教言来对症下药呢?因此,佛陀在《华严经》中教诫我们:“善男子,汝当于己起病人想,法起药想,于善知识起医王想,殷重修持起医病想。”

…… …… 余下全文

篇四 :恒需隐秘有三种

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我们时时刻刻中应该保密的有三种:

“隐秘自己之功德”,若按佛教的教规,自己即便具足很多功德,如严持净戒、具足智慧、具足禅定等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也都不能在别人面前宣说,必须保密。若自己宣说自己功德,多半是五毒中我慢的显现,且别人不一定对你生信心,反而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在未登不退地(一般皆指初地菩萨以上之位——博主看雪客注)前,真正具有的一些功德也会因宣扬而减灭,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宣说自己的功德。但现在末法时代的人们往往喜欢吹嘘自己已证悟了、已具足了功德、自己有神通、自己是活佛等,借以实现自己的贪欲。不过法王如意宝也这样讲过:有些真正的高僧大德为了摄受弟子,断除弟子的某些邪见,偶尔会说一些自己的功德,如我的内证境界是什么什么等。但智者更多的是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正如《格言宝藏论》所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

“隐秘他人之过失”,我们平时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因为我们是凡夫,自相续具有不清净的显现,很多时候看别人不顺眼,总是觉得自己好,就如同藏人有句俗语说:“经常看到别人脸上的虱子而看不到自己脸上的牦牛”,这只能说明自己修行不好。很多大德都这么说过:佛所见全是佛,菩萨所见者全是菩萨,凡夫所见者全是凡夫。我们学院有一位堪布,他不管看到别人做什么坏事,总是说:“不要说不要说,这可能是有密意的,我们不要看他的过失。”因为有时候我们并不太了解别人,一件事情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说别人过失对自己无利,在比丘戒与菩萨戒上都有详细的戒相,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也这么说:“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我们修行人不要像世间人一样,总喜欢把自己吹得很高,把别人贬低得一无是处,很多大德往往在未开始弘法前总是做最低下的事情,默默无闻地潜修,所以,一般凡夫人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别人的内证和功德。常赞自己之功德,别人是不会对你恭敬的。你所诽谤的是不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很难说,因为,很多菩萨是以贱女、妓女、猎人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所以我们平时应观清净心。世间有一句名言:说别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所以,无论从自身或利他任何一方面来说,隐秘别人的过失都是很必要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索达吉堪布开示:人与人相处

索达吉堪布开示:人与人相处,有的一见如故,有的水火不容 众生谁与谁相属,皆由前世业所感,

犹如鹰鹫背旱獭,水獭供养鸱鸮矣。

一切众生,无论谁与谁相属、亲近,都是由前世的业力所感召。犹如鹰鹫常常身背旱獭于空中翱翔,水獭却于夜晚供养鸱鸮。

“业”为众生流转生死的主因,行善之人转善趣,友善士,受诸善报;行恶之人转恶趣,交恶友,受诸恶报。六道众生无论谁与谁相属,除了业因以外还需要缘来推动,所谓“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即是此理。人与人相处,有的一见如故,如胶似漆,有的却是水

火不相容,如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有的人初次相见即如阔别多年的老友相遇一般,互相利益,交往的过程中都有共同的爱好,且言行一致,易于勾通。有的人不欲相见却因业力感召而朝夕相处,整日于吵闹中度过,且互作损恼。如《因缘品》中所宣:“不怨而兴怨,不谤而造业,愚迷受轮回,今世及后世,先自作漏业,然后害他人,彼此相兴害,如鸟堕罗网,破他还自破,冤家遇冤家,毁他还自毁,嗔他还自嗔。”又云:“习善致名称,妙者恒自妙,此由身真正,善者终以善,斯由亲近善,智慧为最上,持戒永寂灭。”所以若欲与人善交,保护良好的关系,必须从自身做起,慈爱一切众生,同时也应珍惜今生的善业因缘,舍弃对恶业因缘的嗔恚,努力修习安忍,以佛法引恶向善。世间诸事无因无缘是不

可能产生的,若欲详知与己相属众生的因缘,也只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能圆满透彻地宣讲。在《百业经》中佛应机说法,于身边的弟子有问必答,述尽了因果业缘的奥妙。如今我们有幸成为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的弟子,于往昔定与佛陀结有某种因缘。

鹰鹫即是食尸的兀鹰,又名雕,极善高空翱翔。旱獭又称为龈鼠、土拨鼠,俗名叫雪猪,生活在干燥的平地,钻土做屋,喜冬眠。在气侯宜人的夏季,旱獭异常活跃,于草场上赛跑、捉迷藏或晒太阳。此时鹰鹫从高空缓缓降下,展翅伏地,恭请旱獭乘坐,旱獭则如大腹便便的绅士般信步登“机”,然后鹰鹫就载着它到天上旅游观光。飞到大海边或河边时,鹰鹫还会送旱獭去喝水,心满

…… …… 余下全文

篇六 :饮酒的过患

饮酒之过患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饮酒的过失非常大?你周围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

2、有人认为,饮酒可创造灵感,有助于增添气氛、沟通感情。对此,你怎么看待?

3、如果有些上师对酒作加持后,让很多人享用,你会如何提醒大家?

4、为什么说佛教徒必须滴酒不沾?假如因工作需要,你不得不喝酒应酬,那该怎么办?

5、《善生经》中阐述了饮酒哪六种过失?请谈谈你对这些的理解。

6、请以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至少帮助你周围的一个人戒酒。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在座的出家人和居士,饮酒的人恐怕不一 - 1 -

定有,因为我们学院有规定,佛教的戒律中也有规定。但外面很多的非佛教徒,由于没有看过佛陀的经典、高僧大德和伏藏品中的教言,也没有依止过善知识,以种种因缘所致,觉得饮酒是一种正常现象,甚至个别佛教徒也这样认为,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下饮酒的过患。

无论从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世间的角度讲,饮酒的过患都是无穷无尽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以前喝过酒的人,应该好好忏悔;以前没有喝过的人,看见亲人朋友对酒感兴趣,也应劝他们不要饮用毒药般的酒;以后若有人想饮酒,听到这些过患后,要把这种恶心改掉,尽量趣入光明正道。这就是我的一个希望,也是今天讲课的主要发心。

现在看了外面很多人的行为,我的心里只有一种悲哀。本来三界众生由无明愚痴所惑,一直沉醉在色声香味的美酒中,没有醒过来,现在又加上一层酒,把自己弄成醉醺醺的,那什么时候才能清醒啊!我有时候看见一些领导、同学或者熟悉的人,在餐桌上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真的对他们生起很强烈的悲心。但是也没办法,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随着物质的高度发展,人们都喜欢在短暂的刺激中寻找快乐,所以饮酒造恶业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个人都推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 余下全文

篇七 :闻思修行 切勿偏堕

闻思修行 切勿偏堕

——致学会诸位道友的信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各方丛林大德长老、信众居士: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忙碌,《入行论·善说海》第一期的学习即将告一段落。虽然这与开学之初我们预计的一年左右的学时相差了两倍多的时间,也许影响了个别道友最初的日程安排,但我相信,对大多数学会的成员来说,这凝聚了无数辛劳与汗水的700多天的日子既没有白费,也不算多余。佛法的清凉甘露,多多少少能为终日奔走于财色名食的世间男女洗涤掉一些尘世的倦怠与喧嚣;每周固定不变的共修研讨,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悄然地改变了很多道友的生活方式——从每个周末与世间玩友结伴相约的毫无意义的旅游、玩耍、吃喝??,变成与同行道友共襄解脱利生大义之闻思修行、持戒放生??;最重要的,是很多人通过学会这一桥梁,系统地了解到佛法的真正含义,并正式踏入了大乘之道,加入了大乘佛子的行列,使自己的后半生不至于虚度荒废。由此可以断定,过去的两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为了让每个学员能做到心中有数,并提前做好时间与心理的准备,下面我们将学会今后的部分教学安排公布如下:

一、教学计划

公历20xx年1月中旬,我们将组织《入行论?善说海》与《正法醍醐》的期终考试,届时,《入行论?善说海》第一期的学习基本结束。不过,连世人都知道学海无涯的道理,对于修行人来讲,菩提妙果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需要百千万劫的精进与付出,所以,学会的修学也不会因此而停滞。在《入行论?善说海》学习结束之后,接下来的三个月,我们将为大家安排学习龙树菩萨撰著的《亲友书》。和《入行论》的《智慧品》相比,《亲友书》的难度相对而言要低一些。古人历来提倡张弛有度的学习方式,这样轻松轻松,既可以让大家调整一下思维,也可以温习一下以前的课程,并为下一步的闻思修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有加行基础的道友甚至可以提前修持一部分加行,以免到时出现落后掉队的危险。听我这样讲,大家也不要因此而轻视了《亲友书》,这篇论著虽然篇幅不长,字面含义也比较简 1

…… …… 余下全文

篇八 :修心利刃轮第2课

《修心利刃轮》第2课(20xx年8月20日)

今天继续讲《修心利刃轮》。 现在正在讲“论义”当中的“总说行者修心法”。《修心利刃轮》主要是通过大乘佛教的修心方法来调伏我们的心,这样的调心窍诀在当前来讲,作为佛教徒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经常看到,世间当中有人学了很多年的佛,有的出家好几年、十几年,但是相续却没有一点点上进和改变。如果是非佛教徒,没有经过训练,烦恼特别深重,在遇到任何困难问题的时候,无法对治烦恼,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佛教徒,跟没有学过佛法的人或不信任何宗教的人比起来,应该是有所进步,但是,因为很多人没有修行,所以自己的相续跟凡夫普通俗子没有差别。我们知道这些情况之后,尽量的要修持一些修心法。

以前我们讲过《山法宝鬘论》、《开启修心门扉》、还有《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等大乘修行法。这些修行法在修了一段时间后,(就像吃了止痛片一样)至少暂时能够压制一些烦恼和痛苦。作为大乘修行人,通过各种窍诀来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修行不是一天两天就完事了,应该长期坚持修行,那么自相续的烦恼就会很容易对治。如果我们长期以欢喜心来修行,就一定能够对治烦恼,前辈大德们也是这样(长期修行)而获得成就的。我们身边的很多修行人在以前没有遇到佛法的时候,相续特别糟糕,但后来通过佛法调整自己的相续,最终就已经超越我们了。

这部《修心利刃轮》在字面上应该非常简单、没有什么不懂的,但是在修行当中,或者说在内容上,我们从每一个颂词当中至少也能得到一分新的概念或者说知识。作为我讲者来说,在传讲期间或者是传讲之前我看一遍两遍,这之间能够断除我相续中的烦恼;在传讲的过程中,我的相续应该种下善的种子。在座的各位不管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听受这部法,(与我讲者)也是同样的。

在物欲横流的五浊恶世,每个人从早到晚都是希求地位、名声、财富、感情等等,尤其是到了城市里面感觉特别强烈,每个人都是疯狂的奔波,疯狂的追求。而我们哪怕是在短暂的时间当中,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半个小时当中,道友们尽量将各种外散的心收回来,在佛教的教义上稍微专注,有些定力比较好一点的,从开始到结束之间可能不会产生其它不好的分别妄念,一定会是心专注在法义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