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位非记者的记者节感言

一位非记者的记者节感言

读了南都今天发表的一篇社论,才知道今天是记者节。在标题为《记者的使命就是说出真相》的社论中,有心人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其中深深的幽怨。记者和媒体对当今的新闻环境,自然有比普通人更深切的体认,但他们也只能和咱们网络人一般,咬着舌头说话,记者节为他们说点东西提供了机会,但是并没有提供勇气。

本人不是记者,过了今天,下次记者节到来之前,若没有人提醒,照样不知道。可不是记者的我,却要写什么劳什子感言,有越俎代庖、捞过界之嫌,然而“旁观者清”,在相对比较荒唐的环境中,圈外之人常有一矢中的的功力,再说南都那话说的,跟蚊子哼哼一般,不过瘾。当然,这里我并没有要想代表谁发言,因为我谁也代表不了,除了我自己,我只能假设:假如我是个记者。

大约一个月前,俄罗斯著名女记者安娜遭枪杀。这勇敢的记者,据说一是反对总统普京,20xx年写过一本《普京治下的俄罗斯》的书,对普京的评价相当负面;二是似乎同情车臣反政府武装,以至于在别斯兰事件中,绑匪们唯一信任的就是这位女记者。女记者之死,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本人孤陋寡闻,人家女娃死于非命,咱才知道世界上曾经有这么个人存在。

后来的报道说,因为安娜的被杀,俄罗斯在新闻自由排行榜中的位置大幅下跌到138位。我很好奇,在这之前俄罗斯排在多少位,可用古狗搜索出的2,930,000项网页链接,前面几页却没有一页能打开。百度的连接,虽然多数可以打开,却只是一些网络论坛的发言或个人博客。

对于排名100位后的国家来说,摆弄记者不外两种办法,要么枪杀,要么捂杀。枪杀是愚蠢而无奈的办法,而捂杀就高明好多。在电影《火烧园明圆》中,介绍了晚清一种奇特的杀人办法,用牛皮纸浸油,做成袋子,套在要处死的人头上,在颈子下扎紧,渐渐地里面没了空气,人犯越呼吸,袋子贴鼻子越紧,不需要很长时间,人犯就呜呼唉哉。这种杀人的办法,就相当于捂杀。

枪杀说明记者还是可以说话的,反对者不能捂住记者的嘴,威胁利诱一概无效,万般无奈之下,才会出此下策。我相信这世界有大胆不怕死有正义感的记者,哪怕对方无比强大、凶恶,但只要自己的话能说出来,他/她就敢说。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话可以让他/她说出来。同时也说明,对方除了枪杀他/她,没有别的手段,可以让人消声。俄罗斯现在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而我们的民国时期,也是这种情况。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记者节感言

记者节感言

篇一:记者节感言

静悄悄的,记者节又到了。

由于自己和然然一起感冒,今天看到“小二读帖:中国记者也有节”才知道11月8日是连半天假也不放的“记者节”。为此,国内云南26家媒体“宣誓承诺放弃‘灰暗新闻’”:“做负责任媒体,让新闻更加>温暖、更加阳光、更加有力量”。这当然是个好的方向,媒体、记者,一向有“社会良心、无冕之王”等等的称号,他们若能更清楚的认清自身责任、勇于负起责任,而不是随波逐流和唯利是图,当然是社会与民众之福。

另一方面,记者节不仅需要强调责任,更需要强调权利而不仅仅是福利。我们至今还时常听到记者挨打、被防、被限制、被传唤、被诬告等等的新闻。在这样的新闻舆论环境下,如果记者的采访权、知情权、人身权利还得不到足够保障的话,又如何保证公众可能得到真相和阳光呢?

记者是观察者,报道者,也是记录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记者在场。此时,记者就成为见证者和记录者,扮演着古代史官的角色。

伍皓:“做负责任媒体”

做负责任媒体,首先是要对新闻负责;一定要对公众负责;归根结底是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目的是为了重塑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负责任媒体”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在追求公开、透明、阳光、开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记得《南方周末》上刊载过一篇文章,讲述新闻与历史的关系。文章认为,历史是古代的新闻,而新闻是当代的历史。这一番话,是值得反复引用的。我一直认为,记者应该学习 历史,以加强对事件的整体把握,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历史学家也应该关注时事,以便给材料注入生命 。历史与现实,是可以相互对照的。

我们生活在历史之中。今天的时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在中国,我们既不能够准确地报道时事,也不善于经常地回顾昨天发生的事情。我们既没有新闻,也没有历史。于是,我们沉溺在不断进步的幻觉之中,却走在老路上面。我们自以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却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们天天在觉悟,结果却是被新的石头再绊倒很多次。

…… …… 余下全文

篇三 :第16个记者节优秀记者发言稿

第16个记者节优秀记者发言稿

第16个记者节优秀记者发言稿

有句媒体广告语是这样说的:“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网络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这句话是对记者这一职业最好的注解,也是记者这一职业呈现给大众最直接的状态。

网络上这样调侃记者:早起晚睡的是记者和收破烂的;不能按时吃饭的是记者和要饭的;担惊受怕的是记者和犯案的;加班不补休的是记者和摆地摊的;说话不能错的是记者和主持节目的;事件发生后必须马上到现场的是记者和开救护车的??调侃总是不够给力,但选择了记者,就选择了辛苦,因为风餐露宿、终日奔波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是我们的日常性工作。在大众眼中,记者意味着自由和风光;在家人眼中,记者意味着辛苦和忙碌;在同行眼中,记者意味着责任和奉献。在我的眼中,记者意味着理想的选择。

做一名记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有多少人能如此幸运,选择自己钟爱的职业。我有机会站在这个舞台上,就要更加珍惜这个机会。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几年来,我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也见证了xx的变化。尤其是去年以来,我们xx日报策划了一系列深度报道,作为报社的一员,我也参与其中,内心深感,选择了记者,不光是选择了辛苦,也是选择了骄傲和幸福。因为我们笔尖流淌出的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我们镜头记录下的是一张张喜悦的照片,这些都在向我们倾诉着时代的跨越发展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改变。因为我们不光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更是历史发展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

有人说,记者只是“记录的人”而已。的确,我们或拿着笔,或扛着笨重的相机,整日奔走,为的就是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视野范围所不能及的事件和世界。但是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和“耳目”,追寻理想、拷问真相、守望良知是新闻记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录者,还应是一个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敦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恶如仇的侠客。愿这段话与每一位新闻人共勉。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全市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发言稿

全市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发言稿

全市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仁,大家好!

我是xx日报社的记者刘xx。马上就要到第16个中国记者节了,能够在这里与大家欢聚一堂,庆祝我们共同的节日,我感到由衷的喜悦!能够在这里代表xx日报社发言,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我更感到无比的荣幸。

这是我的第三个记者节,也是我最有收获、最有意义的一个记者节。因为此前的辛勤耕耘,更因为领导和老师们的亲切指导,我获得了兵团新闻奖和xx新闻奖,更在这里得到认可和表彰。在此,我要向栽培我、鼓舞我、指导我的报社领导和老师们,向引导我、支持我、帮助我的xx党委宣传部的各位领导和xx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各位同仁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衷心的祝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或许,一两件新闻奖算不了什么,但于我却是莫大的鼓舞,更是莫大的激励。我出身于山东莘县,毕业于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20xx年8月作为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这里。在进入xx日报社之前,我先后服务于xx农林牧局、xx师范学校,对新闻宣传工作并不熟悉,但两年的志愿服务让我对xx有了感情,我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这座城市,更好地记录这座城市上的发展变迁。

于是我参加了xx事业单位招考,并顺利考进xx日报社。如果从20xx年8月20日第一次走进xx日报社算起,今天是我进入新闻行业的第809天。这800多天的时间足以让我改变,足以让我成长,足以让我从一个新闻宣传工作的门外汉逐步成为敢于面对、敢于承担、敢于挑战的新闻工作者,也足以让我更加了解、更加投入、更加心系xx新闻宣传事业。

20xx年,xx为“创城”进行攻坚冲刺,xx日报社积极配合xx“创城”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选派记者随同有关部门进行专题采访,采写并发表了大量稿件,对“创城”工作进行了长时间、全方位、立体式的采访和跟踪报道。我作为xx日报社的一名记者,在完成常规报道任务、做好基本宣传工作的同时,深入采访xx“创城”工作开展情况,共采写并刊发了“创城”相关稿件66篇(幅),其中就包括获得兵团新闻奖三等奖和xx新闻奖二等奖的《创城•曝光台》系列报道。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记者节感言

记者节感言

时光如梭,转眼间又到了金色铺满山野、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在宣传系统开展“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的活动中迎来了第十二个记者节。

今天在这里,说说我对记者这个崇高职业的敬仰之情和对下基层采访活动的感慨。

20xx年4月,我有幸参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非典期间基层采访组”到朱阳、五亩、苏村、尹庄等乡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层采访活动,距现在算起来已经整整八年了,可是,过去的事情却历历在目。

八年中,我从记者到编辑,从下基层到固守阵地,虽然寸步不离新闻这两个字,但是,差距可想而知。有时我也想:如今山区群众的变化如何?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抽空能重回故里,听听犁牛河的水声;看看紫石沟的风景;闻闻梁庄烟叶淡淡的清香;望一眼闫家沱郁郁葱葱的中华杜仲那该多好。

从新闻里,听我们的一线记者发来报道说:朱阳不再是种烟叶、栽杜仲、发展香菇、生产紫石砚。他们发现另一支柱产业——栽核桃,而且生产的核桃在全国是挂上号的名牌产品。到了秋天,革命老区朱阳的每一个山疙瘩都是核桃的天下。

八年前的苏村,一条条、一道道的村路几乎都是不到三

尺宽的土路。当时,胡坡村的村民很知足的说:我们村修路了,架子车、摩托车可以进山了;段家洼的乡亲说:三门峡教体局驻村工作队给村建学校了;卫家磨的老百姓指着河滩说:这里要重修水库了;董家沟的老百姓开始种大棚菜了。

10月26号,我和三门峡日报住灵宝记者站站长牛富江、新闻部主任周敏、金城灵宝记者屈建国一同去久别的苏村原上,眼前宽阔的水泥路、布局合理的店铺、卫生整洁的街面和扑面而来的果香让人心旷神怡。新农村建设楼房干净整齐,自来水、卫生间生活设施应有尽有。当年的散户进了小区;7、8个学生,一个老师,三个年纪的复式学校取消了;卫家磨变成了以灌溉、供水和防洪为主的中型水库;就连西红柿也被香港麦当劳快餐店包了。

记者、基层、群众,我不知道能不能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可是我能明白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记者,时刻都离不开基层,到基层就必须深入群众。有句话说: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毕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我的同事们,也正是有这样的毅力和信念,他们才能扎根基层,采来了老军人义务修车的感人事迹;采来了为村民建 健康档案 背着设备 步行山路而摔伤腿的 乡村医生 王帅军;采来了情系社区群众,免费为贫困老人、军烈属上门服务的好警嫂孙晓萍;还有农村第一书记的榜样张学恩、杨波、南岳武、申占军;大学生村官张少壮等等一批优

…… …… 余下全文

篇六 :20xx年记者节座谈会发言稿2篇

20xx年记者节座谈会发言稿2篇

20xx年记者节座谈会发言稿2篇

篇1

今天是第十六个记者节,也是我人生当中有幸参加的第一个记者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样特别的时刻,我能作为实习生代表在这里与大家共度记者节这个美好的节日,身感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时光飞逝,一转眼我们在新闻中心学习一个多月了。在这里有太多的感悟,太多的话语溢于言表。

初出学堂的我们是那么的懵懂,还以为能很好的将学校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但是经过一次次的采访,报道后。我们逐渐明白,我们想的太简单了,要做好一条新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在这过程中,我们真的很感谢新闻中心的各位编辑老师。是你们的不吝赐教,耐心指导才使得我们逐渐成长。在这里你们没有当我们是外人,你们视我们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兄弟姐妹。也许,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也受到过你们的批评,我们也感到过委屈、埋怨。但回首看到自己走过的足迹,看到自己一篇篇作品走上荧屏,登上报纸时,我们才明白当初的您们良苦用心,要是没有您们的严格监督,或许我们现在还什么都不会。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摸索。我们队员开始适应了这里的节奏,明确了自己的角色。我们开始独立进行采访,原本陌生的摄像机、照相机离我们不再遥远。渐渐地我们几乎每隔几天就能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慢慢地我们手中收集的报纸开始变厚,闻着墨香,看到自己的作品。顿时、心中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今天,在这里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新闻工作者。我们笔尖流淌出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我们镜头记录着一组组喜悦的片段。在这里,我们幸福,因为有你们,我敬爱的xx县新闻中心编辑老师们。真希望时光永远停留在这一刻,将最美好的记忆永远珍藏于心底。

篇2

我来自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办公室工作。我是一名写作业余爱好者,平时经常写一些关于xx县联社业务发展、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业务创新、服务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稿子,我的作品曾多次在《今日xx》、《毕节日报》、《毕节试验区》、《贵州日报》、《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等报刊杂志上刊登。今天,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习,我谈点个人写作中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事非经过不知难(20xx记者节从业感言)

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首自己六年多的新闻工作,首先从脑海里蹦出来的就是陆游这副对联。

二零零五年三月,我结束十六年的教育工作,投身新闻事业。当上记者,伴随强烈新鲜感的是知识面狭窄的窘迫。

想要干好一项工作,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准备的行动必然导致手忙脚乱。我的第一次采访??虽然事后在领导帮助下完成了这篇通讯报道,但写作过程磕磕绊绊,苦不堪言。总结教训,是自己采访前案头准备不足。那位企业家的背景、企业产品及其在全市产业中的位置、企业文化等等一概没搞清楚,贸然采访,只能一头雾水。稿件写好了,发表了,看着报纸上那署了自己名字的一千多字,心头涌上一丝甜、一丝苦、一丝酸。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啊。有时候,做足了采访前的案头准备,可真正采访时却发现准备的东西派不上用场,甚至采访对象与内容都得临时调整。这时候只能“急中生智”,高速开动脑筋,找准新闻点,设计问题,完成采访。采访完成不代表稿件形成,往往是采访后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充足的素材,但回来写作时才发现还是有些问题没搞清。即使找准了新闻点,取得了充足的素材,解决了“写什么”,构思成文的时候还会遇到“怎么写”的问题。为拿出一篇稿件的框架思考一两个小时,为求得一个合适的句子、恰当的词语推敲十多分钟,那都是常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时候,感觉自己真的能和古人想通。

《仪征信息》的记者跟其他平面媒体的记者不一样,我们既是文字记者又是摄影记者。这对记者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报道重要领导领导活动时,记者同时操作照相机、录音笔、笔记本,兼顾文字与图片而能不顾此失彼,确非易事。做记者的时候,我多负责重要领导活动的报道,其中的甘苦比别人体会得更深。现在,我做编辑,轻易不枪毙记者的稿件,稿件质量不过关,哪怕让记者一改再改。新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没有干过,真的不能深切体会其中的艰辛。

从一线记者退居幕后做编辑,工作节奏放缓了,大脑神经却绷得更紧。编辑工作最可怕的敌人是“熟视无睹”。周日到周五,每天看稿、改稿、校对,视线里通常都是熟悉的地名、人名、职务、企业、项目??熟悉的东西看多了,大脑便会抑制神经兴奋,把似是而非的东西误读成正确的东西,一些错误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前些时候把温家宝总理的名字弄成了“温家室”,我想,做过编辑的人恐怕都能“理解”这样的错误。编辑工作的每一天,除了安排好版面、处理好大是大非方面的问题,我就一直强迫自己始终以陌生的眼光审视稿件的每一个词句、标点,小心翼翼地绕过一个个“熟视无睹”的陷阱。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记者节发言稿

发 言 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在记者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能代表新闻战线的同志们在这里发言,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

屈指算来,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已经快15年了。期间,从一名报社的一名普通文字记者,到摄影记者,从记者部、到副刊部、到广告部、到总编室、到办公室,一直到今天从事网络新闻。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从事新闻采访工作一直贯穿始终。一路走来,与记者这份工作、这份称号,感情日久弥新。

新闻工作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是让我们永葆青春活力的事业。今年以来,我先后参与了“2311工程”、拆违、梨花节、“三万”、抗旱、换届选举、党代会等一系列重大报道,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了我们时代的变迁,触摸到了我市每日、每月、每年的每个历史瞬间。于是,每当记者节来临,我也自问,一年来,我究竟做了些什么?还有多少遗憾,下一步该怎么完善和弥补。

今天,借着这个舞台,我还想给大家谈谈这15年来的一些工作体会。首先我要说的是:实行“政治家搞新闻”是我们搞好新闻工作的基石。这世界上有“三大难事”:一是排地雷,一不小心就炸死了;一个是走钢丝绳,一不小心就摔死了;一个是办党报,一不小心不仅是你,连报社的政治生命都会被毁了。这么多年来,这句话始终悬挂在我的脑海,激励我不犯或少犯各种错误。其次,我想说的是,搞好

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工作机制,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记者的工作积极性。都说原报社人强马壮,是因为我们创新工作,在全省率先搞“以稿计酬”,实现了记者多劳多得。

最后,我还想提2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新闻能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要实行“输血、炼筋、强骨”。 所谓“输血”就是希望能增加一批年轻、优秀的新闻从业人员,为新闻宣传战线补充新鲜血液;所谓“炼筋”就是加大现有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我们的政治素养和写作能力;所谓“强骨”就是为我们的现有的新闻采编设备进行升级,要把基本的硬件硬起来。像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等。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