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哲学与人生感悟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开场白。“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影响了整个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西方很多基本价值观都基于此,依赖于此。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而封建旧教育却是扭曲人性的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由此,卢梭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卢梭的平等思想在推动历史进步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起着鼓舞作用。没有这句话,所谓的西方文明,现代文明,就是个肥皂泡,一句空谈,一个纯粹的谬论。然而人生真的生而自由吗?自由真的可以在人生价值之中实现吗?“人生有梦,为梦想而生,那才是一个自由的人”。这是我的人生观点。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个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积学修德可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成幸福,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幸福是一种享受。实现人生价值更是人生自由的一种追求。“人生而自由吗?”真的生而自由嘛?人在“自由”之中但是在我看来这里的"自由"显然是指人的属性,而人的属性有意识的和行为的两方面,那么,这个问题就得首先明确,无论人是否生而自由,这其中的自由是指“自由的意愿”?还是指“自由的行为”?我可以说,不光是人,就所有动物来看,如果从“自由的意愿”看,当然是生而就有。但从现实行为看,(相对那些自由的愿望而言)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这是从精神意识和现实行为这不同层面看问题时的结论。另一方面就是“人生而自由吗?”这个判断的判断标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比如,我自由与否的问题,是凭我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呢还是必须以某种客观标准来衡量?显然,如果是前者,那么任何讨论都没有意义;如果是后者,当然就是有意义的,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一个有关自由的客观标准是否可能?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自由得以行为现象作依据,那么,“自由”指人的能力?还是指环境条件?有时,环境是没有限制性的,但个体能力不足而无法兑现意志;而有时候,个体能力足够实现意志,但外部环境限制了你的行为。那么所谓“自由”是指个体能力的度还是指环境所规范的行为空间的度呢?“自由”的社会学术意义就是指“社会环境(法规)一方给人们行为上的容许度,这个度表现为两方面:1,各种行为性质的广度;2,任何性质的行为的深度。因此,自由不是你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社会肌体之间完全可以量化比较的东西。比如,你可以不喜欢宽松的环境,你可以在笼子里悠然自得,可如果你要说你很自由,这就可能有误,因为自由是对环境状态的一种客观度量,由不胡说。人喜欢自由这没得说,人在现实中不自由这也没得说,那么,尽可能使人自由更没得说。但平时人们口口声声说追求“人人平等”。这可能吗?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人人平等”的观念,纯粹是瞎掰的,这既不是事实,更不是真理,而是一种价值判断,一种价值取向。换句话说,这里没有实证的基础,而是个人的形而上学。用更恶毒的话说,这纯属妄想、意淫。确实,当我们冷静下来,不再把理想主义当成客观规律,不再把个人追求视为客观真理,那我们会发现,人不但非“生而平等”,反而是“生而不平等”。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私的基因”理论,或者人类行为学,我们会发现人确实是不平等的,天生的不平等。人的能力差别,环境差别,机遇差别,经历差别,以及性格差别,等等,决定了人是千差万别的,决定了人在任何权利上都不可能平等。这种不平等不仅是一种事实,而且还是个真理。它的唯一的“不足”是在于某些人的脑子里还不“信

…… …… 余下全文

篇二 :漫步哲学之路(2)——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漫步哲学之路(2)——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人生,源于哲学。

或许我们不明白存在的价值;或许我们不明白人生的含义;亦或许,我们不明白渺小的自己到底有何存在的意义??

我们不过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你感叹!

我们太过于渺小,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些庸俗的不必,我哀怨!

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我在宇宙之中、人类之长河,依赖咀嚼先哲的智慧,对哲学与人生有了些许的感悟。尽管有拾人牙慧之嫌,但这些点

滴的感悟在我心灵上产生了绝妙的强烈震颤!

我得感谢哲人们让我懂得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们都是这段路上的旅客,都是匆匆过客的道理。人类就是由于一段一段的连接,一个一个来来去去,才构成了人类的长河,这一条和绵长悠远而永无止境。我们要在一定层面上认识人生的方向、过程、目标,不能不学习哲学,不得不去拜读一个一个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苏格拉底用死亡诠释了自己的生命哲

学理想。而朱老师,在自己的著作中呕心沥血,启迪世人。亦是同样伟大的行为。 。《庄子遥游》有小麻雀对大鹏鸟的嘲笑:“彼且奚适焉?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关键是自知,做麻雀又如何,鸡立鹤群又如何?人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一面。如果唐太宗认识到自知的重要性,用不用魏徵又何妨? 《圣经·罗马书》有言:黑夜已深,白昼将至,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

兵器。

没有哲学认识的人生是残缺与悲哀的。有一天,一个人如果不能宁静地离开依依不舍的世

界,更是人生或人们寄托无数希望的社会的大悲哀。

我懂得了做人的哲学。有的人,不会很在乎你对他做过什么,因为他觉得你对他所做的事情的你应该做的,甚至,他也不会对你说声谢谢,因为谢谢在他的口中,是多么稀少、多么稀缺的一个词语啊。有时候,因为你做得比平时不好,他就会说三道四的,对你的评价就很低。当你读他时,要理解他,因为他就是那种人,你是不能改变他的秉性的。男人的胸怀的被冤枉撑大的(马云),突然很理解这一句话,男人的胸怀要容得下一切一切,不仅仅是美味的食物,还有那不太美味的冤枉,慢慢的把他咽下去。突然之间,觉得伟大的人与我们平常人有什么区别了,那是他们能容我们所不能容之物。你不可能做到能让周围的人满意你,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感悟人生,净化心灵--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所著。《哲学与人生》是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

重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让我有种回味和共振的感觉,那种经历后的精炼总结让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摄的一部人生电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为有些是意气风发,有些是冲动不顾后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乐趣,书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经历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对未来,我也有拨云见日的功力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一些枯燥的为什么,看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会发现,哲学真的距离我们很近很近,而且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美好,像是我恶魔呢闻到了面包的甜香味。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哲学与人生中有句话得好,对我影响很大,从中受益匪浅,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真人棋牌游戏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很是偶然选了哲学的启迪这门选修课,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吧,反正是一看见就是觉得不错,就选了,现在觉得,很真的没有选错。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包括为人处事的哲学、待人接物的哲学和爱情的哲学。下面我就细细道来了吧…..

首先,我觉得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人不能决定自己的生,但可以决定自己的死,可悲的是很多的人却轻易的决定了自己的死亡,跳楼、服毒、割脉等等的方式。他们觉得死是可以解决问题了,死了,任何烦恼也没有了,没有的工作的烦恼、爱情的烦恼和没钱的烦恼。在我看来,自杀的人是很愚蠢的,细想一下,你连死的勇气都有了,难道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么?工作的问题?可以再去找,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就不相信世界上没有适合你的工作岗位;爱情的问题?很多的人是因为了过不了这一关才自寻短见的。突然觉得也是很不值得的,失恋的原因,是因为她\他不再爱你了,你就为了她\他付出自己的生命。这很不值得,既然她\他已经不再爱你了,为了一个不爱你的人献上自己宝贵的生命,值得吗?那你的死真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了;钱的问题?有的人因为没有钱了,炒股、炒楼失败了、公司倒闭了,就匆匆跑上楼顶,而后潇洒一跃,真的是解脱了。在我看来,这并没有解脱,相反,倒是把深深的罪留给了自己。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挫折是难免的,就像我们脚下的路,也是曲曲折折的,有时候甚至是坎坎坷坷的,对了,这就是人生。没有经历过曲折的人生是经不过推敲的,是很脆弱的。还是那首歌唱得好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啊,彩虹是美丽的,那是因为她经过的风雨的洗礼,才变得如此的有魅力。难道我们的人生不是这样的吗?只有经历过风雨、只有经历过挫折,这样的人生才会变得想彩虹般的多姿多彩。

其次,我懂得了做人的哲学。有的人,不会很在乎你对他做过什么,因为他觉得你对他所做的事情的你应该做的,甚至,他也不会对你说声谢谢,因为谢谢在他的口中,是多么稀少、多么稀缺的一个词语啊。有时候,因为你做得比平时不好,他就会说三道四的,对你的评价就很低。当你读他时,要理解他,因为他就是那种人,你是不能改变他的秉性的。男人的胸怀的被冤枉撑大的(马云),突然很理解这一句话,男人的胸怀要容得下一切一切,不仅仅是美味的食物,还有那不太美味的冤枉,慢慢的把他咽下去。突然之间,觉得伟大的人与我们平常人有什么区别了,那是他们能容我们所不能容之物。你不可能做到能让周围的人满意你,但只要做到让周围大部分的人满意就可以了,那你已经做得很好的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哲学与人生感言

哲学与人生感言

提到哲学,我想起古代的高僧,境界高深莫测,语道禅机,发人深省。想起古书中描述仙风飘飘的老道,淡泊宁静中,有一种洗涤人心的智慧。我还想起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名相,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端的是有神鬼莫查之机。

他们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如今都被我们称为先哲。;他们有的著书立说,有的传教立道,为子孙后辈播撒了一颗颗智慧的种子,希望后来者能将之发扬光大。

读了《哲学与人生》,再联系所学古人之智慧,突然发现,不论是西方哲学,还是我们东方的思想,很多观点都能在心里发生共鸣,现在我才明白,什么是哲学,其实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才是我们最该继承的财富,那就是最经典的哲学。哲学来源于生活,哲学的诸多理论又可以指导生活,哲学与人生密不可分。

说一千道一万,哲学既然在指导我们的生活,那么,哲学是如何指导生活的呢?大家都知道哲学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更是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有点像道家提出的天人和一 思想,人能够改造自然,自然也能够影响人。马克思给了我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会我如何客观地认知这个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中国的传统思想则强调修身养性,道德节操,这个我深有感悟。

宽厚最难得,健康才光荣。我崇尚中国古老宗教哲学的?正?,

?清?,?和?。因为它们涵盖了真善美,却又不等同于真善美。这三个字分别来自于儒,道,释三家,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风,释迦尚和气。为什么僧佛叫做和尚?‘和尚’就是尚‘和’也。为什么把道观叫三清观?道家把清看得重要,‘清气’反对‘浊气’,‘正气’反对‘邪气’,‘和气’反对‘戾气’。欲求养生,其在贯通斯三气也,有了正气,清气,和气,就把邪气,浊气,戾气化解了,受用一生。

从精神上说,‘正’,‘清’,‘和’三个字代表了儒道释三家的精髓。儒家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中,‘正心’是根本,是核心。‘清’是道家的修炼方法和追求,‘和’是佛家‘无,空,静’等思想的体现,曾有‘道家无为,佛家无欲’的说法。此三气超乎孟子所提倡的浩然正气,清正平和,使人心更加舒展,而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境地中。

…… …… 余下全文

篇六 :哲学与人生感想

与上帝合一

——上帝在一切之中,一切在上帝之中。一切都来自上帝,又都回归上帝

在听完刘老师关于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后,感受良多,作为神秘主义运动中最伟大的多米尼克教师,查过百度百科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告诉了我们智慧与思辨,带领我们进行一种本来意义上的真正的经历,亦或哲人的心路历程或思想之旅。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灵魂的眼睛,使灵魂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他要求我们遁世和遁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

在十一、十二世纪以后,西欧城市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我们知道由于当时正统的基督教义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新兴的阶级也就把自己的要求首先表现在宗教观点上。艾克哈特是最早系统地对正统基督教义提出异议的人,他的著作《德语布道集》一书可以看到,在这个意义上,他可以算是西方宗教改革的先驱者。

通过遁世而消灭自我,把自己消失在,融入到上帝的怀抱,从而获得新生,是上帝在灵魂中诞生。艾克哈特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灵魂返

回到自己的原型,返回到上帝,与上帝合一。灵魂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摆脱一切被创造的东西包括世间万物以及自己的肉体,在内心的最深处,达到自己的原型。

首先,隐遁是彻底的遗忘,无论对象是造物还是他们在精神中引起的印象。必须把外在物质与创造的事物一起遗忘,我们必须对世间万物不报念想,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表象而存在,一种对人内心的外在诱惑,是阻止人们接触上帝的巨大阻碍,它们让人享受肉体的愉悦,却忽略了灵魂的自我提升。艾克哈特说“如果灵魂要观看神,他就不可盯住时间中的事物;因为只要灵魂自觉到时间、或者空间、或者此类事物的任何一种表象,他就绝不能认识神。”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哲学在于思考,人生在于感悟

在很多人看来,“哲学”是一个玄妙难懂的问题,仿佛离我们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但某种程度上,因为哲学指向灵魂,所以我们才更应该去学会关注哲学。

什么是哲学?周国平先生说:“哲学就是谈心,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利益纵横中不忘去追问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不仅是逐渐叠加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不断放弃。这种放弃即是抓住生命的本质、捕捉幸福的根源。有时候看似“艳丽”的物质只能满足我们的虚荣心,真正的幸福来源于精神世界的丰富。而精神世界的丰富不是说纠缠于各种问题的答案,而是有一个完善的思维方式。懂得有些时候无法准确描述事理反而更显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在追寻中提升自己,在怀疑中感悟生命。

“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无论是生命的繁华还是生命的衰败,哪怕是一株草、一朵花的生命状态我们都无权去评价。我们只能去欣赏、去诵叹。哲学便是教会我们用平等的眼光,同情的心态把爱生命的本能推己及人,尊重生命就是要尊重一切生命,既包括那些外在表现形式上比我们更“弱小”的生命。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的那样,哲学无实用,但却有大用,就是所谓的无用之用。通过思考那些根本问题,你就有了一个宽阔的视野,这样你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好的心态、一种高的境界。所以我们需要哲学,需要它为我们拂去一些尘埃,留下一份勇气去挑战世俗,去精尽可能的追寻精神世界的自由。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感悟人生,净化心灵--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所著。《哲学与人生》是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

重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让我有种回味和共振的感觉,那种经历后的精炼总结让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摄的一部人生电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为有些是意气风发,有些是冲动不顾后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乐趣,书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经历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对未来,我也有拨云见日的功力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一些枯燥的为什么,看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会发现,哲学真的距离我们很近很近,而且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美好,像是我恶魔呢闻到了面包的甜香味。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

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