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荷塘月色 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一直以来就是中学课本的经典作品,也被世人所传诵。脍炙人口的景色描写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极其符合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对恬淡、宁静生活向往的情绪。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师对此课文的处理慎之又慎,生怕一个不慎,被别人小瞧。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每每讲到此文,大多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多少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此文中学到的东西大致相同,特别是课文的结构极其的相似,就是环形结构,起点既是终点。而主旨呢?也多是在时代背景之下那种淡淡的喜悦兼有淡淡的哀愁。

对此文,教师很少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有效教学,是探讨式的教学。所以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大胆摒弃了以往对文本处理的思路。而是采用全新的理念。

首先,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并不先去强调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是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让学生不要顾忌其他,只要能够理解“心里不宁静”是种什么感觉就是。因为文本本就是这样,非常的清楚,学生每个人都有过不宁静的感觉。如果再融进其他的东西来理解,就会把问题复杂化,抽象化,那样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也会使教师的讲解难以有个重点的话题一贯讲解的全过程。当然,这样处理我也有自己的理由,就是我认为这篇文章绝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任何的关系。原因一是:本文前后都提到了自

己的妻子。开头是“妻在屋里拍着润儿,哼着眠歌”,这句话暗示我们,此时的家庭生活根本没有作者什么事。一般来说,家庭生活,在晚饭后,才是其乐融融之时,是父母逗玩小孩之时,是夫妻闲聊之时。可此时的朱自清呢,在妻子的眼里似乎是个多余的人。文章的结尾处,等朱自清回家后,妻子在已和孩子睡熟。按照过去“礼教”或者“相夫教子”对女性的要求来讲,妻子是无论如何也要等丈夫回家的,可是,朱自清告诉我们,妻子并没有等他,人家早已经进入梦中,而且是睡熟。有过这样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此刻,夫妻之间肯定是闹了矛盾。

…… …… 余下全文

篇二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在推行学讲计划的过程中,语文的散文教学一直是比较困惑的难点,但是散文教学确实又是高考的重点。如何让散文教学在学讲的模式教学下不失去原本的语文味,如何让学生能够读活文字,把散文有血有肉的情感激发出来,正是一直在教学中探索和追求的,但是很可惜的是,这次的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并不能说是一堂成功的课例。

选择经典名家作品作为上课内容,初衷是因为学生以前接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背影》等,对于作家本人生平经历可以省去很多气力,专注于文本的钻研,另外通过原来的学习,学生对于朱自清的散文也有过初步的印象,文字不会陌生。这一课我将其作为两个课时的教学,一节课用来分析内容,一节课进行语言的分析。

第一课时,我设计的主要内容时对文章第四、五、六段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文字的艺术追求进行审美,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文章线索和本文整体寄情于景的手法进行分析。赛课的时候选择的是第二课时。

经过上课之后,发现还是应该调整两个课时的顺序,应该让学生先“读懂”的基础上再“读美”,在第二课时中,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一方面理清先生的游踪,另一方面理清在游览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游踪的把握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比较简单。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进行概括。在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环节我采取了交流合作,利用小黑板进行展示,又在白板上进行了归纳性总结,还是非常重复耗时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讲完后,并没有明确这两条其实就是本文的明线和暗线,所以学生有个别的在下课的时候没有完全明

确文章的两条线索。在学习了论文《阅读教学中的促进作用——试论合作在散文个性化》后,发现这节课的教学缺乏的就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讨论仅仅是流于文本表层,没有进行深层的挖掘,更谈不上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候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讨论的问题一定要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多元智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和对文字的独特感悟。另外在这一课中设计的重点问题是情与景的关系。从由情寻景到触景生情再到融情于景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这节课的重点,是能够体现出语文味的地方,但是因为时间在线索上缠绕太多,导致景未表全,情为达意,所以在联系背景叙说情感的时候就感觉教师仍然是孤军奋战,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思维去进行思考和感悟。

…… …… 余下全文

篇三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一直以来就是中学课本的经典作品,也被世人所传诵。脍炙人口的景色描写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极其符合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对恬淡、宁静生活向往的情绪。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师对此课文的处理慎之又慎,生怕一个不慎,被别人小瞧。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每每讲到此文,大多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多少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此文中学到的东西大致相同,特别是课文的结构极其的相似,就是环形结构,起点既是终点。而主旨呢?也多是在时代背景之下那种淡淡的喜悦兼有淡淡的哀愁。

对此文,教师很少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有效教学,是探讨式的教学。所以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大胆摒弃了以往对文本处理的思路。而是采用全新的理念。

首先,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并不先去强调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是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让学生不要顾忌其他,只要能够理解“心里不宁静”是种什么感觉就是。因为文本本就是这样,非常的清楚,学生每个人都有过不宁静的感觉。如果再融进其他的东西来理解,就会把问题复杂化,抽象化,那样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也会使教师的讲解难以有个重点的话题一贯讲解的全过程。当然,这样处理我也有自己的理由,就是我认为这篇文章绝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任何的关系。原因一是:本文前后都提到了自己的妻子。开头是“妻在屋里拍着润儿,哼着眠歌”,这句话暗示我们,此时的家庭生活根本没有作者什么事。一般来说,家庭生活,在晚饭后,才是其乐融融之时,是父母逗玩小孩之时,是夫妻闲聊之时。可此时的朱自清呢,在妻子的眼里似乎是个多余的人。文章的结尾处,等朱自清回家后,妻子在已和孩子睡熟。按照过去“礼教”或者“相夫教子”对女性的要求来讲,妻子是无论如何也要等丈夫回家的,可是,朱自清告诉我们,妻子并没有等他,人家早已经进入梦中,而且是睡熟。有过这样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此刻,夫妻之间肯定是闹了矛盾。

…… …… 余下全文

篇四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

《荷塘月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鉴赏的佳作。上一节课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章结构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和梳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鉴赏一下作者笔下的美景——荷塘月色。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

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朗读一遍,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色?

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我请同学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

嗯,归纳得很好,简洁,准确:

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

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

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

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这位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这位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

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这样三个问题:

① 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

②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③ 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好,我们请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来(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

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叶、花、香和流水

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

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

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

对,这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1

板书:比喻 拟人

还有呢?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

…… …… 余下全文

篇五 :《荷塘月色》教学案例

《荷塘月色》教学案例

荷花对于塞北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绝大多数的学生缺少旅游的机会,见过荷花的学生很少,见过月光下荷花的就更少了他们对于荷花的印象还停留在抽象的有限的几句诗词上因此要体会月下荷塘之美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直是我们在《荷塘月色》教学上存在的接受性问题语文需要学习语言文学知识不假,而传承文化、培养审美情趣也是语文课的重要使命本课教学的初衷就是想通过《荷塘月色》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是学生学会用审美的思维方法品味经典,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学切入点与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口便都选择了充满文化审美内涵的诗句、图画来予以启发

【教学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审美追求之——画面美感染:

(导入语:落木萧萧是而今北国之秋在无水文化的塞北,能遥想水面清圆的荷塘是一件模糊而优美的事情,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欣赏这碧叶红蕖之美播放幻灯片(自动切换,有视频效果)(配古筝笛子曲《荷塘月色》)——)

雨荷——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

暂谢铅华养生机 一朝春雨碧满塘

风荷——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萧萧疏风乱雨荷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嫩荷——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美荷——

莲花迎我至, 婀娜我自痴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净荷——

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

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

残荷——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这些诗句配上相合的图画、清雅的古乐,给先给学生以美的视听冲击,这种冲击又并不停留在视听体验上,优美的诗句也唤起了学生对文学的审美追求,吸引着学生的各种感官

然后展示给学生荷花不同的名称:

…… …… 余下全文

篇六 :简析《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

美的绽放

——简析《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对同学们如是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我们并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的是感受美的心灵??然而,我们也并不缺少感受美的心灵,缺少的是表达美的才情。”

的确如此,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和表达美的才情,这三者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可或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画面和谐,美不胜收。但是,这朵“清水芙蓉”究竟是怎么“绽放”出来的?读者是如何感受到作者心中对荷塘月色所产生的那种美感呢?

为了表达所感受到的美,朱自清先生使用了“三招秘籍”,这“三招秘籍”使作者将其眼中和心中的美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并最终使读者也能清晰地见出荷塘月色的美韵。

秘籍一:借助修辞,使形象更为传神

作者在文中最显著的写作特色就是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明喻、暗喻、拟人、通感、象征等,使事物形象由静转为动,由无生命转为有生命,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读之犹如亲见亲历。尤其是通感手法的运用,更是将难以把捉和保留的、抽象的嗅觉形象“清香”,生动精彩地描绘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清淡飘渺,若现若隐,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能够将如此奇妙而抽象的感受充分形象地表达并传播开来,足见出作者那“表达美的才情”。

秘籍二:巧用对比,使情感更为强烈

作者在文中一共用了三层对比,分别是将白天与夜晚进行对比,将“不宁静”和“不自由”的心境与荷塘月色优美的意境进行对比,将旧时采莲的趣事和“无福消受”的现实进行对比。第一层,将白天和夜晚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在白天里的“不宁静”和“不自由”,“不宁静”和“不自由”也是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第二层,将“不宁静”和“不自由”的心境与荷塘月色优美的意境进行对比,突出了月下荷塘的美好以及作者暂时舒缓的心情,是文章写得最漂亮的地方,同时,能够静下来真正欣赏到自然的美,这也是一个人难得的境界;第三层,将旧时采莲的趣事和“无福消受”的现实进行对比,这不但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情趣,同时也突出了作者“求美而不得”的无奈,于是再次回到现实的“不宁静”和“不自由”,文章的主旨也由此而彰显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七 :《荷塘月色》教学视频观后感

《荷塘月色》教学视频观后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中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篇散文,正如郭尚民老师所说“越是名篇,越是比较难讲”.话说一百个人看《红楼梦》,就有一百个林黛玉,郭尚民老师和程朝阳老师都是讲《荷塘月色》,都是从“景”出发,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郭尚民老师首先是声形并茂的朗读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完全把学生带入那种月光下的美景,然后从作者不宁静开始分析,不断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来思考,从作者心理不宁静开始,分析作者心中的苦闷。郭老师比较重点的引导大家思考了4—6段,这几段可以说是作者情绪波动比较大的一部分,郭老师从质疑文章中4、5段写的太柔美开始,引发学生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段写的太过柔美?学生顺着老师的问题,不断提出自己的思考,并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到了第六段,郭老师能够抓住“热闹”两个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那种更不平静的心理。

郭老师的讲课非常有特点,他根据这是一篇抒情篇文章的特点,选择一开始就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那个意境,然后能根据不同特点的段落抓住关键字眼,逐渐引发大家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提问过程中郭老师有意提出质疑,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作者当时的一种情感,不知不觉的就达到了探究的教学要求。

程朝阳老师的视频由于声音的效果不是很好,我听得不是很清楚,所以不好评价,我只能就郭尚民老师的教学视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 …… 余下全文

篇八 :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探求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学

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探求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学

一、 追求讲什么,到追求不讲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

我们看一篇具体的课文《荷塘月色》。这是必选的传统课文。

传统的讲法是:

(一)、 背景介绍。

(二)、 分段解析具体内容(若是文言文要逐字逐句地解析),归纳段义。如果段落较长,则分成若干层次进一步肢解。

(三)、 结合各段落,构成意义更为明晰的意义板块,然后整合几个板块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人物性格特征等等。

(四)、 布置作业,巩固扩展。

根据这一讲法,《荷塘月色》可以解析为: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文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宁肯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文章写于19xx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作者心里非常苦闷。

文章分为12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意义段。1-3自然段为第一段,写作者郁闷散心来到荷塘边;4-6自然段为第二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余下为第三段,写作者由荷塘想到江南,不知不觉中回到家门口。

第二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四自然段为第一层,描写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第五自然段为第二层,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自然段为第三层,描写荷塘的四周。在意义段分析过程中解决字词句问题。 文章通过描写荷塘月色,展现无比优雅、朦胧、幽静的自然之美,同时借景寓情,透露出内心的不平静。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善于运用比喻(尤其是通感式比喻)和拟人修辞格描摹景物,精心选用动词和叠词营造优美语境,举例或结合段落层次讲解说明。

作业:评说比喻、拟人、动词、叠词的妙用,背诵4、5、6自然段。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因人因时而异,细节的处理会有变化,教学组织方式也会不同,但绝大部分师生会把上面的要点裹进课堂里。

反思:介绍朱自清的字号、称谓、气节,无非让学生获得一种文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这些知识不介绍,学生能独立获取吗?三个意义段,解读了本文的意义板块,同时揭示文章的思路。如果学生不懂,解读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本文思路显而易见,意义板块也不难分析,花相当多的时间分解意义段有必要吗?字词句知识可以不讲吗?本文的主题思想与情感是个难点,容易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但要分析清楚很不容易,这个难点讲还是不讲?本文的言语非常经典,是学习的重点,如何摆正它与情感难点的关系,如何突出这个重点?如果学生对情感定位感兴趣,对言语不感兴趣,我们怎么办?推广开来,假如我们的学生对分析文章一无所知,按照上面的讲法全面分析,他们能收获多少?假如我们的学生对分析文章已经知道得够多的了,分析了数十篇,还是按照上面的分析面面俱到,他们收获的又是什么?我们平常教学所列的要点是什么要点,文本要点还是人本要点?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这里牵系到教育哲学的大问题,也牵涉到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很多时候,我们把学生看成是白纸,是容器,教师的任务当然是涂鸦和灌输;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全面系统,教师自然是精雕细刻文本,然后把文本要点复制到人脑硬盘上。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