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方法便是诵读。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把诵读指导作为主线,采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基本成诵。最后通过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为第二课堂的内容做准备。在这堂课中,有一些闪光点: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我先要学生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2、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我指导学把握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3、这节课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解决问题。如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我再适当地讲解和补充。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 …… 余下全文

篇二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自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我们高一语文集备组在校领导帮助和督促下,进行“学会学习,习惯学习,乐于学习”教与学模式的实验。实验的构想是以系统而长期的量化评价带动学生自主积累,自我检测,自我探究;以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把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做到对不同体裁的文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深入理解,把握,逐步养成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感受学习的快乐,进而乐于主动地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对教师相关教学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教师具体深入地研读文本,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求,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自主、探究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过程。所以教师备课的密度或曰含金量其实是加大了。现在有一个词很热,叫“煮课”,很形象地概括了教师课前活动的特点。把文本琢磨透,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才能满堂皆活。我选择文中三个关键短语作为切入点,以此步步推进,是个很好的设想。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往往是不尽相同的,这里面没有固定一律的标准,只要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并把握其精华,只要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就是最佳的选择。既是探究,总要有所收获(亦即生成)。课堂生成的质量高低与教师的设问、引导、点拨是分不开的。这节课有几个地方很让人为之眼睛一亮。比如,该章最后孟子列举当时的虐政并批评惠王的罪岁,我的启发使学生能想象出孟子说话时的语气及表情,进而对孟子的刚正与浩然之气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如对孟子仁政思想作评价,我的启发使学生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视角做较为合理的评析。这样的生成多了,课堂也就有了张力与活力。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我还是非常重视诵读的。曾经有人批评过,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课堂上居然没有读书声。我一直主张,让语文课回荡着琅琅书声,是语文教学返朴归真的基本途径。尤其是诗歌、散文的教学,就更离不开这“琅琅书声”。个读、齐读、分角色读、背诵,诵读方式多样,这是很值得大家借鉴的。当然,如何让诵读更合理、更精到,还里面还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肯定如上几点并不是说这节课就已经完美无缺了。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着打造精品课堂的愿望,我想提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 …… 余下全文

篇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方法便是诵读。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把诵读指导作为主线,采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基本成诵。最后通过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为第二课堂的内容做准备。在这堂课中,有一些闪光点: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我先要学生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2、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我指导学把握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3、这节课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解决问题。如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我再适当地讲解和补充。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 …… 余下全文

篇四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当前位置 >> 教学设计与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发布者: 王小霞 发布时间: 8/8/2011 PM 7:39:25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重点实虚词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全优设计》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 …… 余下全文

篇五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能让学人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炙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教学“文”的过程中落实“文言”,把教学“文言”作为基础手段,把“文化”渗透作为终极关怀。“文言”与“文化”不可背道而驰,顾此失彼,断不可把“文言”与“文化”剥离为两张皮。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教学目标:

1.落实“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与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略)

二、导入课文

直接导入,读课文标题。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完整的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这一句话,你读出了怎样的语气?

(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终结果如何呢?(民不加多)注意“加”是“更”的意思。

三、一读课文,辨“民”义(探讨梁惠王与孟子观点分歧的根本所在)

1.理解梁惠王心中的“民”

讨论一: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会依附于梁惠王吗?为什么呢? (明确:不会。因为: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意味着人民生活不安定;2,“王好战”,意味着社会动荡不安全;3,“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意味着社会不经困济贫,人民忧患不安心。)注意“检”通假“敛”,是“制止,约束”的意思,“发”是“打开”的意思。“非我也,岁也”是判断句。

…… …… 余下全文

篇六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能让学人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炙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教学“文”的过程中落实“文言”,把教学“文言”作为基础手段,把“文化”渗透作为终极关怀。“文言”与“文化”不可背道而驰,顾此失彼,断不可把“文言”与“文化”剥离为两张皮。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教学目标:

1.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2.掌握文中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3.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略)

二、导入课文

直接导入,读课文标题。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完整的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这一句话,你读出了怎样的语气?(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终结果如何呢?(民不加多)注意“加”是“更”的意思。

三、文言基础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 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

③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判断句)

丧:为动用法 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 …… 余下全文

篇七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特殊句式的判断。

2、通过比较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3、体悟孟子文章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

1、通过比较,基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

教学难点

1、体悟孟子的论辩艺术。

2、通过文本初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导结合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指导

1、知人论世(检查学生课后预习的情况,老师根据情况作补充)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宁、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书全面反映厂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给括号前的字注音。(课件展示)

王好( )战 谷不可胜( )食 数( )罟( )不入洿( )池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谨庠( )序之教 然而不王( )者 弃甲曳( )兵

…… …… 余下全文

篇八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安排: 安排3课时

教学设想 :层层分析,指导背诵。以读代讲。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