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文题虽为“实践论”,则其论述过程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文章具体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需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在现实生活的认识活动中,切勿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也不能强调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的作用。应该着重培养感性认识的能力,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应用理性认识的观点、看法解释感性认识,将理性认识升华到实践,从实践中将理性认识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应用于人生理想和科学发展中。

从《实践论》中了解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的过程,事物的发展需经历反复从认识到实践的历程,正如一个人理想的实现需经历反复多次的失败方能走向成功,而科学发展只有经历反复探索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社会实践中,事物只有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反复过程,才能达到与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实际生活实践中,我们应该尽力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一个事物的认识,经历了两次飞跃,经过了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经过实践检验得到的认识是合乎规律的,则对该事物具有真理性认识,而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使事物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使得真理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一定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因此,我们对该事物的认识也应当实现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即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将真理应用于实践,帮助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进行改造与认识。

通过阅读《实践论》,将《实践论》中作者论述的观点运用到我们平常认识客观事物中,进而了解客观世界;应用认识与实践辩证思维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学习到到专业的技能,将认识和实践的这种产物应用于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

…… …… 余下全文

篇二 :《实践论》观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 …… 余下全文

篇三 :实践论观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以此来进一步发展,不断的提高认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展。反之也说明只依靠理论是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出真正的有长远意义的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认识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先由感性的认识再到理性的认识,但理性的认识依赖于感性的认识,而认识是要通过理性的认识来进一步深化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才是认识的一步不发展历程,绝不是一蹉而就大的,理性与感性也更是缺一不可的。感性让我们了解事物,而理性让我们理解事物。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 …… 余下全文

篇四 :《实践论》观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虽然以“实践论”为题,但其论述主要以认识为主干线。通过系统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同时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论著作,是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突破,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更应该不辱使命,潜心钻研理论,苦练实践本领,完善健全人格,在党的指引和带领下,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和回归。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要回归倒实践。 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际操作

中,又要根据改变了的现实情况,不断地修正方案,与客观的规律性相符合。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这里就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 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毛泽东同志认为实践要注意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就此可以用唯物辩证主义的理论解释,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 物出发,经过调查,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依据。 《实践论》给我们另一个明显感受是,一些毛泽东同志谆谆告诫和严肃批评的现象正是多年来出现未能根本解决的,比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两面派行为等等;他大力提倡并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方式方法,比如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没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或流于形式。加强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理由在于他不仅仅发现发展了真理,给人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五 :毛概《实践论》观后感

 

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报告书

        姓 名:                 

   号:                 

   业:                 

院 系:                 

20##年3月

前  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以基础理论为支撑,以学科前沿方向为导引,关注发展走向,鼓励自学与讨论,突出实践性环节,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服务于学生成才。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性,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特设计、制作了这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书。

这一报告书力图体现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以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践报告书贯彻如下基本原则:一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双主体运作。二是把思想政治课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营造大德育教育体系。通过与学生工作相关部门以及学生社团的相互联系,有效、持续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 …… 余下全文

篇六 :实践论读后感

读后感

摘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19xx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实践论》 是毛泽东在参考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列宁 、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斯大林 、 《论 列宁主义基础》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著,再结合中国的革命实际的基础之上著作完成的。它是马 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又立足于战争时期中国的国情,既有深厚的理论做支撑,又不忘就事论事,紧 扣实时情势作文章,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在写作《实践论》之前,毛泽东同志本人就是一个有关丰富 革命经验的优秀共 产 党员。从领导秋收起义,到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再到万里长征,他的战斗 经验必然让他对实践这一概念深有体会,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了解也绝非纸上谈兵,而是现身说法,因 而最具有说服力。

《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

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 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 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 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 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 的发展。 ”也即是说,只有理解了认识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越,才能不被事物的表面所 迷惑而忽略事物的本质。只有理解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不致限于纸上谈兵。在当今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社会的变革日新月异,在祖国辽阔版图之中,每时每处都有盛大的工程在进行 之中。这些工程往往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事关百姓民生,影响深远,因而不得不经多方征集民意, 多方展开专家听证会。 才能由一开始的感性认知阶段经唯物辩证法的提炼升华为理性的认识, 才能够做 出正确的决策,利国利民。也就是说,只有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才能有助于我们的 政府做出正确的政策方针。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

…… …… 余下全文

篇七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19xx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八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虽然以“实践论”为题,但其论述主要以认识为主干线。通过系统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同时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是需要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和回归。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要回归倒实践。

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际操作中,又要根据改变了的现实情况,不断地修正方案,与客观的规律性相符合。

辩 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 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这里就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 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毛泽东同志认为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 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就此可以用唯物辩证主义的理论解释,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 物出发,经过调查,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依据。

阅读完《实践论》,使我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更为透彻。

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认真研究“两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华的贡献,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