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大国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500年的历史风云,夹带着多少人的血与泪,记载着多少国家的兴旺与衰落。当你还在为昨天的辉煌而庆祝的时候,死亡或许已经悄悄的向你靠近。世界格局在这500年内多次的更改,没有谁是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发展提升综合实力才是永远的王道。

何为大国?大国的观念如今早已经不是以往的靠人多,兵强马壮来衡量,而是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构成的整体的综合实力强大。特别是在各国联系紧密的现代,一个大国的兴与衰会直接牵涉到其它国家和地区,从而对整个世界的经济产生影响。这就是一个大国的魅力。所以说了解一个大国的兴与衰,不仅仅对我们自身有借鉴作用,更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必须要做到的。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了解大国的兴衰更加显得有必要。 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以其睿智独到的眼光以及丰富的历史资料,再用富有魔力的文字为我们分析记载了这五个世纪里面发生的一次次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一段段值得我们深思的历史。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每个大国在这五个世纪里面都不可能完全的独善其身,必然会受到外来的各种冲击。落后就要挨打,胜利才是王者,这句话在那段时期就像是真理一般存在。所以,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快速发展生产力,应该是当时很多统治者所日夜头疼的事情。欧洲人思想启蒙较早,眼光也比东方人看得长远一些,因此欧洲才会成为近代的萌芽地。

1500年的世界,欧洲各国不断混战,虽然各有损失,但是总的来说却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因为在他们不断的征战中,一些体制发生了变革,经济发生了碰撞,科技也不断进步。不知不觉中,欧洲人已经大大领先了他们梦中的神话一般的地方——东方。那时候葡萄牙和荷兰等国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可是接下来欧洲却风云突变,虽然各国之间依然纷争不断,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强大如葡萄牙与荷兰这般的国家却渐渐衰落,终成强弩之末。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五国渐渐发展成为欧洲五大强国。18世纪末,当欧洲格局相对稳定的时候,便是大力发展经济的黄金阶段。各国鼓励生产,大力发展科技,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欧洲俨然成为全世界科学技术最高的地区。但是欧洲本土却远远不能满足工业革命需要的大量原材料。于是一大批欧洲人便到处远航,到世界各地寻求原材料,几乎毫无争议的,他们来到了当时他们认为的黄金遍地的东方。当西方的使者把滑轮,蒸汽机等当时最先进的科技献给乾隆皇帝时却得到了漠视,种种愚昧无知的行为把当时中国的落后腐败展露的一览无遗。于是欧洲人把他们的坚船利炮开到了东方大陆,几乎是毫不费力的就把东方各国给瓜分了。欧洲人虽然从东方掠夺了大量的原材料,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方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后,由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世界格局再次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和德国纳粹被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打败,经济自然遭受极大打击,世界也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格局,但是这仍然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

…… …… 余下全文

篇二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中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考 试 试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有感于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

课程名称 大国战略研究

完成时间 2012-2-19 定稿

专业年级 国际政治10级

有感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当往日的辉煌还在历史的书页上散发着光芒,衰落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逼近。让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我看到五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书店,我的目光便被这本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深深的吸引住了。据说这本书在19xx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那些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的西班牙和荷兰,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沉寂下去。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仍在继续。

…… …… 余下全文

篇三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宋萍,10101130118

正如《大国的兴衰》前言所写,这本书论述的是近现代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系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集团以来,五个世界中大国的相互关系和兴衰盛亡。而我此篇读后感则是在读完历史上各国浮浮沉沉,战争风起云涌,经济不断发展后的一些经验总结,一些对当代中国复兴之路的小小见解。

元朝时中国似乎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下成为了西方世界向往的黄金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黄金”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当1368年出现的明朝重新统一帝国并最后打败蒙古人的时候,许多旧的制度都保留下来。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这一现象的表现之一便是郑和七下西洋不为发展商贸,不为了解外面的世界,只为发扬国威,满足统治者不可一世的自负心理和无知的猎奇心理。然而3年过后,一道圣旨让如此形式的对外交流也成为妄想,中国开始了此后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懦弱的中国人终是转过身将背影留给了世界。这段历史总是会让后来的中国惋惜不已,我们从中应该看到一个有魄力面向新形势,清楚自身位置,对外开放,不断学习别国的国家才不至于被世界抛弃,我们也欣慰的看到,19xx年后的中国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历史的作用: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

在中国人深受中央集权制的后果其害时,欧洲国家因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在不断的扩张权力,争夺利益的战争中寻求军事变革,也正是在军事变革上的不懈努力带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欧洲国家似乎因祸得福,逐渐找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途径,无形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表现突出,西班牙便是代表,当然还有哈布斯王朝联盟。但是这二者都在之后慢慢衰落下去,在讲他们衰落的原因之前,我想要先介绍一下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阐述的关于经济,军事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水平的影响,而且这种水平是相对于邻国而言,当一个国家在所在地区一定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时,这个国家便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区域性大国的地位。经济的发到一定程度上,对军事的投入开始提高,国家野心开始变大,而这种对军事强大地位的追求也意味着从此之后的不稳定及国家的衰落。事实证明了保罗的正确性。正是大规模的扩军备战让哈布斯王朝疲于应付,尽管他们有丰富的资源,但在一次次战争中不断消耗资源,地盘的扩大也使战线拉的太长,经济被战争拖垮,无法再支持过于庞大的军队开支,衰落便成了不可避免的厄运。哈布斯王朝联盟的经历告诉我们要衡量好对外扩张的潜在好处与要为之付出的代价后才能做决定,这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西班牙,葡萄牙的衰落也是有太大规模的对外殖民的原因,当然,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造成了他们的败落,那就是他们不懂的把大量金银用来发展商贸上,而是意味的用来打仗用来支撑宗教。他们没有发现新航路开辟后,

…… …… 余下全文

篇四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高一(1)班 王胡诗意

读史使人明智,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人类五百年的历史是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那些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的西班牙和荷兰,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沉寂下去。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仍在继续。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后感《大国的兴衰》

读后感《大国的兴衰》

当往日的辉煌还在历史的书页上散发着光芒,衰落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逼近。让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我看到五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

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作者保罗〃肯尼迪(1945-),英格兰人,曾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皇家历史学会会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多所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荣膺迪尔沃恩称号。曾撰写和编辑过10本有关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

据说这本书在19xx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显然并不想把自己的专著局限于纯粹的历史描述,而是融入了有别于以往的、清晰简约的经验型理论观点,用深层的历史观和理论从浩瀚的史实中区分并提炼出重点与关键,继而把理论深

入贯通于历史之中,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人素来有天下主义的抱负,他并不孜孜于追求中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也不反对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但是,当今这个世界上还是现实主义者多过理想主义者。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有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就要准备好有朝一日担当“最后的大国”的历史责任。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论点

本书提出的论点可概述如下: 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例如,公元1500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大大增强了一些国家的力量。一些国家的生产力一旦得到提高,便自然能比较容易地在平时承受大规模扩军备战的负担,能在战时保持和供养庞大的陆军和舰队。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具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但财富通常是支撑军事力量的基础,而要获取和保卫财富又总是需要军事力量。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是用于军事目的,那么,从长远来看,这很可能会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它付出的巨大代价抵消了。如果这个国家正处于相对经济衰退时期,这种困境将变得更加严重。自16世纪西欧进步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和目前的美国等第一流强国的兴衰史表明,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从长期看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

具体内容

本书论及的“大国兴衰”情况,可简单概述如下。

第一章的论述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础,即考查公元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分析明代中国、奥斯曼帝国及其在印度的穆斯林支脉莫卧儿帝国、俄国、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和中西欧诸国这些当时的“权势中心”的长处和弱点。16世纪初期,中西欧诸国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脱颖而出,显然未见端倪。但是,东方帝国中的一些国家与欧洲各国相比,尽管显得不可一世、组织得法,但它们都深受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后果之害。这些中央集权制政府都要求其国民统一信仰和实践,不仅要信奉一个官方国教,而且在商业活动和武器发展等领域都是如此。在欧洲由于没有东方式的最高权力机构,各王国和城邦之间争战不已,这就推动人们经常寻求军事变革。军事变革又有力地推动了在竞争、积极进取的环境中出现的科学技术与商业贸易的发展。欧洲社会碰到的变革的障碍很少,很顺利地进入了持续向上的螺旋式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军事效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就使欧洲社会走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前列。

…… …… 余下全文

篇七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书报告

保罗〃肯尼迪的这本《大国的兴衰》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并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他认为:第一,在最近的将来,没有任何国家加入目前(19xx年)由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组成的“五头政治”中去,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将是最后的大国。第二,就五国而言,世界生产力量的平衡在某些方面已经从苏联和美国,也开始从欧洲经济共同体,向有利于日本和中国的方向倾向。虽然中国还落后于日本,但是他发展的最快。第三,中国经受了长期的艰难困苦,它的现任领导看来正在实现一个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于远见的战略,这方面将胜过莫斯科、华盛顿和东京,更不必说西欧了。这个战略就是在国家主义的意识指导下,平衡各方面的改革要求,利用一切注重实效的手段来竭力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最后,保罗〃肯尼迪强调说,尽管中国此刻正压缩军备开支,但它无异于将来仍然在战略上“无足轻重”;相反,中国越是以柯尔培尔式的国家主义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就越是意味着要搞军备扩张基础上的强权政治。“这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我承认,这本书的名字给我带来的思考比它的内容更多。如果你成长在今日中国,很容易被“大国的兴衰”这样的题目所吸引,因为我们正处于深刻的身份焦虑之中,原因复杂而富有智力刺激。一直到20世纪初,中国仍缺乏民族国家的概念,所谓的中国是一种文化概念、心理意识,而非具体的边疆、领域面积、国民生产总值、人口统计……从19世纪中叶开始,因为西方世界的出现,我们才逐渐产生了中国可能只是世界地图中的一部分的意识。一直到今天,中国仍处于向现代国家演进的最后阶段,仍未完全通过唐德刚所说的“历史的三峡”。转变过程充满了屈辱,一代代中国精英始终充满了强烈的身份焦虑。中国与外部世

界联系的越紧密,这种焦虑感越强烈:我们迫切的要获得与别人平等的地位,却总发现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要克服中国已在世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形象仍需要更多的努力。经济增长与13亿人的市场是新一代中国人主要的信心来源,这种信心极容易使人膨胀,也经常脆弱不堪,因为它与个人尊严并非紧密相关。

…… …… 余下全文

篇八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因阅读时间较短,理解能力较低,可能对《大国的兴衰》这本书理解的还不是特别透彻。阅读到现在,我觉得大国的兴衰取决去两个字——协调。

保罗·肯尼迪所著的《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500年之间大国兴衰的原因被保罗·肯尼迪解释的很全面。从当时的国情、国际局面等背景,到经济、思想、政治等领域,再到统治与被统治、生产与生产关系等状态,细致地描绘了5个帝国的发展、壮大、强盛、衰落,几乎可以说是已经全面的把国家发展因素概括其中。王之明博士也强调说当中国准备在21世纪“和平崛起”之际,保罗·肯尼迪所著的《大国的兴衰》一书显然值得国人一读再读。书中强调经济的作用,也提出重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协调,我现在就谈一些其具体表现。

书中前工业社会第一章西方的兴起,我认为其就是将5大帝国简略的说明其发展的大体状况,其中第一部分就介绍了明代的中国。

明代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灿烂的文化与肥沃的土壤,一条连接着南北的大运河更是促进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与往来。大量技术的出现与纸币的流通促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强大的军队足够笑傲整个亚欧大陆,有名的航海技术传播着我泱泱中华无尽的文化。这些迹象都表明当时的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的中心,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1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1433年,最后一次远征航海结束,3年后一张纸结束了海运,明代进入闭关锁国的时代。中国,开始由兴转衰。皇帝闭关锁国的诏书难道仅是因为为了防止西方殖民扩张吗?诚然,这有一定的战略决策,可是我觉得最终还是取决于协调两字。当时的明朝商品经济已经特别发达,然而大量的富甲商人的出现,其私人资本的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冒犯了那些权贵士大夫,严重冲击了当时统治者内心骄傲的心态,两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封建地主阶级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产生了新的矛盾,以及当时这种商业重利的思想冲击了仍旧占据主流的孔孟思想。其统治阶级所持有的孔孟思想的保守性也不允许商业的繁荣,加之大部门商人也存在思想上的落后,宁可把钱用于购置土地与兴办教育,也不愿意投资发展基础工业,再考虑到军事的要求,才最终锁上了国门。由此看见,虽然当时经济水平领先欧洲几十年,甚至部门行业领先几百年,但由于在整体发展中出现了不协调,才是中国逐渐衰落,成为落后挨打的对象。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