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读后感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这是一本了解和研究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悲剧的力作,虽然没有把这本书完整的阅读,但是单单从前几章中就能看出苏联解体的教训,拥有70年辉煌历史的超级大国瞬间土崩瓦解,是世界上无产阶级一笔十分难得的政治“遗产”和珍贵“财富”,特别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更需要重视和借鉴。作者在书中介绍了的苏联解体原因众多,但我认为主要还是下面这三个方面比较重要,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对中国的发展有所启示。

首先经济上,苏联经济体制在长时期的运行中被证明是不可行的,苏联硬性计划经济体制是上世纪30年代建立的,它缔造了一个超级大国,但是之后20多年,苏联的经济一直陷入一个怪圈,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及其不协调,苏联人们生活水准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经济没有了活力。显然这不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这个时候,改革是必须的。作者雷日科夫还有苏联的几个领导人都意识到了这点,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失误的,他的改革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吸取教训的,往往某些错误的改革就会断送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国也经历过计划经济,一些失误的改革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败,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事实证明这项改革是正确的,是需要坚持走下去的。苏联经济改革的这个教训我们是应该吸取的,一些盲目的经济改革是万万不能实行的,中国的经济改革也必须从中吸取教训。

其次政治上,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二十八大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 产 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中国的政治上也经历过挫折,一段时间,人民代表大会发挥不了作用,人民权利无法实行,因此中国的政治改革一定要在符合中国的具体政治大环境,不能走弯路和错路,一定要做到对待先进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要取其精华,对于僵硬的落后的要摒弃。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大国悲剧》有感

坚持党的宗旨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读《大国悲剧》一书有感

《大国悲剧》是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在苏共垮台15年之后,痛定思痛的巨作,该书穿越时空的迷雾,生动、全面地叙述了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这一震撼世界的历史性事件全过程,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分析了事件的整体内在逻辑,揭示了与其相关联的各种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展现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千百万人民由此所经历的困窘和悲惨后果。读罢此书,不禁掩卷长思:苏联,一个有着2400多万平方公里,近70年辉煌历史的超级大国,一个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80%、核力量足以反复毁灭全人类的世界强国,一个无论是外国武装干涉、经济封锁还是世界大战都不能把她摧垮的国家,为何会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竟然顷刻之间解体覆亡?造成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诚然,苏联共 产 党的垮台、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完结、苏联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解体,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些甚至可以追述到列宁时代苏联成立,斯大林时代肃反扩大化,以及二战时期苏德秘密协定,战后苏美冷战等历史因素,还有苏联存在的民族主义、宗教问题、国家的政治体制等现实问题,但是,作为前苏联国家和人民脊梁的苏联共 产 党,作为曾经是支撑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钢筋铁骨,它自己内部的蜕变和首先断裂,无疑是导致苏联大国悲剧的最主要因素。执政党出了问题,苏共脱离了人民群众,苏共领导理想信念丧失,党内大搞特权和腐败,自己割断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最终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被人民所唾弃,以致亡党亡国。正如作者所说:“苏共之所以能走到酿成悲剧的一步,是因为几十年来它把 1

权力视为自己的专利,它已经丧失了现实的日常政治斗争的能力,结果当一个统一的机体丧失了自己最优良的品质——战斗性,自我牺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的时候,它衰退了。”

回首往昔峥嵘岁月,苏联共 产 党在她只有20万党员的时候,带领广大人民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抵御了十四国武装干涉,胜利地捍卫了革命成果;在她有五百多万党员的时候,领导全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取得了抗击法西斯的伟大胜利。但是,在她有着近两千万党员的时候,却不战而亡,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大国政治的悲剧》有感

读《大国政治的悲剧》有感

——进攻性现实主义以及中国威胁论的相关看法

浙江大学 龙禹豪

约翰?米尔斯海默先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芝加哥大学温德尔?哈里森杰出贡献教授,他的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于20xx年出版后不仅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受到各国外交界的高度重视,其详细阐述的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依据,更是引起了中美以及其他各国的关注。

冷战结束后,现实主义的江河日下和理想主义的死灰复燃,永久和平论、相互依存论、国际制度和平论的甚嚣尘上。但是,冷战结束后的今天,世界仍然处于动荡与非和平之中。他的这本著作就是基于以上现实从而系统论述了国家关系特别是大国之间将永远处于互相猜忌利用这一悲观境地的事实,并且用详细的论点来证明了这一观点,用事例来证明乐观主义的虚幻,从而进一步提出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核心论点,最终,根据这一论点推演出“中国威胁论”。

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我不希望我们中国的同胞仅仅因为该书对于中国威胁论的理论论述就对于该书秉行一味否认的态度,而应该从理智的角度出发来读懂作者的观点从而得到自己的结论,不论是否定还是赞同。而在我看来,作者对于中国威胁论的阐释以及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是不够严密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片面的。

对于进攻性现实主义,作者的观点是:“国际政治从来都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而且可能永远如此。虽然大国竞争的烈度时有消长,但他们总是提防对方,彼此争夺权力。每个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最大化的占有世界权力,这意味着一国获取权力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的。然而,大国不止是为了争当大国中的强中之强,尽管这是受欢迎的结果;它们的最终目标是成为霸主,即体系中唯一的大国。”这段话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个成为大国的国家都将拥有成为唯一一个霸主的野心,这样的“想法”使得作者有继续论述下去的理由,但在我看来这难道不是作者的臆想么?尽管作者在文中给出了各个国家现存的一些“定时炸弹”——那些不知道哪天会突然成为两个国家冲突导火线的因素,但这仅仅是一种建立在简单概率论上的可能,历史这么长,冲突难免有,若因为这种冲突爆发的可能就表示一种悲观的论点,那么岂不是这种论点本身更加悲观呢?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大国政治悲剧有感

读《大国政治的悲剧》有感

9·11恐怖袭击后不久,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问世。该书一出,立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根据作者逻辑推理出的中国威胁论,以及作者对此开出的药方“离岸平衡手”一时成了众多学者和媒体热议的焦点。

对于中国威胁论,我认为我们不应人云亦云,感情用事的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一以辟之。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批判的去看待它。从客观的角度说,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是一部严肃的国际关系理论专著,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被认为是自19xx年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后的现实主义又一里程碑式巨著。米氏的理论落脚于欧亚大陆可能出现的地区霸权对美国构成威胁这一美国式的经典命题。《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是大国政治,权利分配决定了大国政治的模式,影响联盟的形成;大国意志在陆地上的表现是地区霸权,而水域的阻遏力量使全球霸权不可能实现;大国政治的历史是修正主义国家间冲突的过程,尽管全球霸权无法实现,但大国一刻也没有停止这一企图,因此大国间处于无休止的安全竞争状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成功实现地区霸权的国家,它扮演了一种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以防止出现任何地区霸权;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间激烈的安全竞争将不可避免,因此他主张遏制中国。作者强调在21世纪初,欧洲的德国和亚洲的中国对美国构成挑战,并提出了美国应该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这只是其长期理论研究的现实推测,并非专门针对中国。根据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无论哪个国家在21世纪崛起,并且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而在作者的分析中,中国恰恰是将在21世纪崛起的国家,故而根据其理论逻辑,作者认为强大的中国会对美国构成挑战。作者的结论只是其理论逻辑的自然延伸,但往往被简单的视为对中国威胁论的阐述,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但这并不意味着米尔斯海默的思想没有危害性。米氏的理论并非是出于对中国的无知或者偏见,而是基于抽象的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米尔斯海默20xx年底应邀来华进行学术交流,第一次目睹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感受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殷殷渴望。但当一位中国学者借机询问他,对中国的了解是否有助他修改自己的理论,重建对中美关系较为乐观的认识时,他摇了摇头,一本正经

…… …… 余下全文

篇五 :《大国政治的悲剧》观后感

《大国政治的悲剧》观后感

<<大国政治的悲剧>>是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是一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全文分为导论、无政府状态与权力竞争、财富和权力、地面力量的首要地位、生存战略行动中的大国、离岸平衡手、均势与推卸责任、大国战争的原因、21世纪的大国政治等十章。全文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行文流水,可读性强。

这本书的鲜明特点就是逻辑清晰。环环相扣。作者精心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对其中任何一个小论点的攻击看来都难以撼动整个大厦的根基。而且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该书的论点很合理。把人性自私的一面发挥到极致,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高峰,我们只有登上自由主义的高峰才能去俯瞰它

本书于20xx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本书的结论,作者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

《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20xx年出版后不仅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受到各国外交界的高度重视。虽然人们很难断定米尔斯海默理论对华盛顿的保守势力有多大影响,但由于该书出版恰逢“9·11”事件之后不久,其保守主义历史观以及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正好与当前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提供了完整的战略思考和理论基础。《大国政治的悲剧》以长时段的历史考证,认定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大国的生存意志是追求自身权利最大化及地区霸权,因而大国间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冲突。但由于海洋的阻遏作用,使全球霸权不可能获得。故此约翰·米尔斯海默主张美国仿效英国曾扮演的角色,即不要指望成为全球霸权,而是扮演最后关头的裁决者的角色,防止欧亚大陆出现潜在霸权。约翰·米尔斯海默特别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中美冲突将不可避免。他预计中国会和当年的美国一样,提出亚洲版的“门罗主义”,将美国赶出亚洲,因而他主张及时限制中国的发展,反对接触而主张遏止中国。

…… …… 余下全文

篇六 :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悲剧》读书笔记

《大国政治的悲剧》摘录笔记

第一章 导论

1. 实际上,那种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安全竞争与战争已经消亡的观点是荒谬的。打过战争的威胁尚未消失

2. 国际体系中没有维持现状的国家,除了那种想着对潜在的对手保持支配地位的一时霸主。

3. 当大国认为改变均势的成本过于高昂时,它们不得不坐等更有利的形势,但猎取更多权力的欲望不会消隐,除非一国达到最高霸权的目的。

4. 国际体系的三个特征一并导致了国家间的相互提防:

(1) 缺乏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并能够保护彼此不受侵犯的中央权威;

(2) 国家总是具有用来进攻的军事实力;

(3) 国家永远无法得知其他国家的意图。(大国博弈的囚徒困境)

5. 霸权是任何国家确保自己生存的最佳手段。

6. 当中国的权力增长后,美国与中国势必成为对手。

7. 检验任何理论的最终手段是看它能否很好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事件。(是理论检验实际,并非实践检验理论。实践未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 大国想要生存,它们应当总是像正常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者一样行动。

9. 权力是大国政治的货币,国家为之争斗。权力对于国际关系的意义正如货币之于经济学。

第二章 无政府状态与权力竞争

1. 大国谋求最大限度地占有世界权力。

2. (1) 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

(2) 大国本身具备某些用于进攻的军事力量,为其彼此伤害甚至摧毁提供必要成本;

(3) 国家永远无法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

(4) 生存是大国的首要目标;

(5) 大国是理性的行为体。

3. 大国彼此畏惧,这种国家彼此畏惧的基础是,在大国拥有攻击彼此的能力并可能具有进攻动机的世界里,任何关注生存的国家至少对其他国家存有疑心。

4. “911困境”,即缺乏一个使受威胁的国家向其寻求帮助的中央权威,因此,国家彼此间具有更大的防范动机。

5. 说国家最大化地追求权力,就等于说国家彼此间怀有一种进犯的倾向,即使它们的最终动机只是为了生存。一句话,大国具有侵略意图。

…… …… 余下全文

篇七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争霸的悲与喜

——《大国的兴衰—1500~20xx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1500~20xx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一书,是保罗·肯尼迪于19xx年出版的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学术巨著。作者在书中反思了以往500年间世界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科技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并指出:大国之兴,兴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大国之衰,衰在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以及因过度扩张而造成的科技和经济相对衰退落后这一主要观点。

而我仅就其中的一个章节‘哈布斯堡家族争霸’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概述部分简要阐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联合体,在成为欧洲政治和宗教势力的主宰地位之后,在欧洲其他国家的联合打击之下,他想要争夺欧洲之王的野心最终破灭的历史。

第二部分是角逐的目标与纪年。在这一块,保罗认为构成欧洲战争升级和扩大范围的普遍原因有二,我简要概括为:其一,是宗教改革,导火线是1517年马丁·路德对教皇专权的反抗。其二,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王朝联合体。哈布斯堡家族是通过婚姻和继承权来扩大领土的,这种做法举世无双。而且那时的欧洲与明代中国所达到的统一程度相比仍是望尘莫及的。然而,哈布斯堡王朝的两个中心(马德里和维也纳)所主张的政治和宗教原则,将严重侵蚀欧洲大陆的多元性,而长期以来,这种多元性正是欧洲最重要的特点。法兰西、英格兰和尼德兰联合省这三个国家继续存在,加上每个国家都有潜力干扰哈布斯堡家族未来统治的事实,再一次肯定了1600年的欧洲是由众多国家组成的,而不是只有一个霸主。这一点也是保罗认为后来哈布斯堡家族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第三部分—‘实力与弱点’中,保罗强调了一个核心的问题:西班牙的衰落在于没有认识到保存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的经济支柱的重要性。而这一致命的缺陷主要来源于三个始终相互作用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即近代欧洲早期的“军事革命”:骑兵控制战场的格局受到打击,一个军队最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步兵。螺旋式上升的战争费用暴露了哈布斯堡政权的真正弱点。第二个因素:哈布斯堡要管的事太多了,要对付的敌人太多了,要防卫的阵线太多了。这种情况是历史上战略过分扩张的最大例证之一;占领广大领土,代价就是树立众多的仇敌。最后一个联系紧密、证据充分的原因:即西班牙政府没有把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其经济上的愚蠢导致权力的腐败。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书笔记-《大国政治的悲剧》

《大国政治的悲剧》 米尔斯海默

落脚点:应对亚欧大陆可能出现的地区霸权对美国构成威胁这一美国式的经典命题。根据进攻现实主义理论,无论哪个国家在21世纪崛起,并且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而在作者的分析中,中国恰是21世纪崛起的国家。(不是作者主观认为中国是威胁。)

中国威胁论:抹杀国家的个性,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时代在飞速发展,没有永恒的循环逻辑,欧洲走出主权国家的循环逻辑,推进一体化。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