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教育应该不一样》读书心得(胡斌)

《教育应该不一样》读书心得

《教育应该不一样》是严长寿所写的,在这本书中他分析了台湾目前的教育环境,一针见血地道出台湾目前的价值观和迂腐的考试制度,而我们所有的人,都已经在这个体制下经营太久,早就忘了教育的最初目的。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台湾快被摧毁的职教体系、急功近利的家长心态、媒体的可议之处、老师的教育心态及学历通膨时代。他认为教改人士为了满足家长期待而走错方向;政策为了讨好选民,做了错误的转向。他建议年轻人如何从寻找自我到建立自我,建立必要的五大能力,走出自己的路。

看完这本书,虽然非常认同作者所说的话,却也因更加了解实施教育改革的难度而感到无奈。就像书中提到的“是谁坐视问题恶化?是谁让这气球不断的膨胀?是教育部?是教改人士?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还是为数众多的家长?全部都是!” 读了这段话,让我心中起了共鸣,因为他所叙述的就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教育现象,而身为老师的我,就是处在这个教育体制、这个环境下。在其中一篇《醒醒吧,家长》中,有一篇某成大教授儿子写的绝交信。或许,从中国人伦理的角度来说,这个儿子是不孝的,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似乎不然。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见台湾传统家庭的教育一味追求好成绩好大学!但每个孩子不一定都适合这样的模式,以小孩的角度来说,硬是将孩子塞入这样的框架只会磨灭孩子对追求新知的热忱,当然也扼杀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天才。而大陆的教育方式和台湾的教育是何其的相似。在中国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熏陶下,学校、

老师、家长就很重视“成绩”,以分数为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补习班、培训班蓬勃发展,学生被训练成了为考试而读书的机器。这种“唯分数是问”的想法,不但是老师的错,分数会受到膜拜,是所有人造成的。如果教师和家长只会以考试分数评断学生的高下,有些学生便注定永远是输家。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分数仍然是对孩子的主要标准。而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认识、定义学生的方式,往往只通过一张张考卷,忽略学生的个性、特长,往往把自己的时间放在作业和考卷中,忘记观察学生、协助孩子探索自我,发掘他们的天赋。爱尔兰叶芝说:“教育不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发亮。”而我现在在做的只是在装满一壶水,这需要我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 …… 余下全文

篇二 :《教育应该不一样》读后感两篇

《教育应该不一样》

读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资料汇编有感

教育应该不一样,我们需要不一样的教育。读了严老师的文章,我为他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点赞,也盼望着教育真的能走出创新,走向成熟。

“只有当学生的伯乐,师生才会都快乐“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不但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接受知识的容器,更扼杀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对自我的肯定。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压力下,学生个个身心疲惫。尤其在一些普通高中,每年只有寥寥数人本科上线,就意味着学生从走进中学校园几乎就希望破灭了。当然,考取大学不一定是学生唯一的出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文化知识,应对高考。对于这些上大学和读好学校都没有希望的学生来讲,学习是没有成就感和自信的。可是,我们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还是要强迫他们在这条路上坚持到最后。为什么教育者不能赋予每个阶段的学生更多成就感和归属感呢?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是运动健将,有的学生酷爱唱歌,有的学生心灵手巧,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有的学生有表演天赋,总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己。如果学校能多组织一些学习之外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相信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于其让所有人都没有目标,毫无自信的学习,倒不如换种思路,引导学生让你请自我,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教育者要擅作学生的伯乐。

“学校应打破硬件思维。”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多功能教室,各类专用教室的建成似乎成了教育进步的标志。其实不然,在许多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却往往成为摆设。管理者们都追求学校硬件的提升,可是有时却忽略了教学必备的基础条件。因而至今还会出现教师上课没有小黑板,三角尺,直尺,教学挂图等使用,很是无奈。希望教育的投资能落到实处,实用才好。

“谁束缚了我们的思维。”表演工作坊创办人赖声川说:“创意就是问问题的能力。”随着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进步,现在的教师似乎更加注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相对来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我们学生的思维更依赖于教师习惯的一问一答,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如此,老师也是这样。没有好学上进乐于求知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出乐学、好学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难道不该扪心自问: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我们究竟该负什么样的责任?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对学生的责任心,踏踏实实地做教师或许是我们永远的责任。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国教育报 不一样的课堂 读后感

不一样的课堂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对于任何的东西借鉴批判的吸收,应该说,洋思经验人人皆知,全国各地都去学,但是真正能够学到精髓的又有几个,第一个他们的经验是初中的经验,完全照搬肯定不行,但是他的里面一定有精髓,他的精髓是什么?下面我结合它给出的提纲组做一解读: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个不适合我们的小学,就是我们小学五个年级,别看有的是一年的差别,方式方法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小学特别是低端,孩子自学,还不是时候,!所以,我的思路是:少讲精炼,当堂训练,当堂达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洋思人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洋思人认为,答案应该是: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3、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非常重要。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

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洋思人认为,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学会了。 到洋思中学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40分钟之多。理科如

此,文科也是这样。因此,有人误以为洋思的课没有“听头”。 其实,“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这是洋思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严长寿教育应该不一样有感吴代敏

读严长寿《教育应该不一样》有感

吴代敏

教育应该不一样,我们需要不一样的教育。读了严老师的文章,我为他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点赞,也盼望着教育真的能走出创新,走向成熟。

“只有当学生的伯乐,师生才会都快乐”。

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不但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接受知识的容器,更扼杀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对自我的肯定。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压力下,学生个个身心疲惫。尤其在一些普通高中,每年只有寥寥数人本科上线,就意味着学生从走进中学校园几乎就希望破灭了。当然,考取大学不一定是学生唯一的出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文化知识,应对高考。对于这些上大学和读好学校都没有希望的学生来讲,学习是没有成就感和自信的。可是,我们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还是要强迫他们在这条路上坚持到最后。为什么教育者不能赋予每个阶段的学生更多成就感和归属感呢?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是运动健将,有的学生酷爱唱歌,有的学生心灵手巧,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有的学生有表演天赋,总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己。如果学校能多组织一些学习之外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相信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于其让所有人都没有目标,毫无自信的学习,倒不如换种思路,引导学生让你请自我,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教育者要

擅作学生的伯乐。

“学校应打破硬件思维。”

近几年,均衡教育让多媒体教学,多功能教室,各类专用教室的建成似乎成了教育进步的标志。其实不然,在许多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却往往成为摆设。管理者们都追求学校硬件的提升,可是有时却忽略了教学必备的基础条件。因而至今还会出现教师上课没有小黑板,三角尺,直尺,教学挂图等使用,很是无奈。就拿我所教的美术来说,彩色电视机配了两个,石膏头像该有的都有。而我们农村中学最需的是耗材,学生上课没有笔,没有纸,没有颜料。那些写生台,写生灯拿来什么用。一台电视的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用一学期乃至用两期的材料费了。所以真心希望教育的投资能落到实处,实用才好。

…… …… 余下全文

篇五 :《在与众不同的教师里》读后感

让我们一起等待花开的美丽

——《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读后感

常山县钳口小学 刘 园

当我读完《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这本书时,大洋彼岸八位名师的品格、学识、气魄深深地震憾着我,他们用自己的执著与智慧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教室,带我们走进了与众不同的教育。同时,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对教育、对学生无私的爱与奉献,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耐心等待与指导。教育的等待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在课堂上即使我们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方法教授同样的知识,也不会使学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就让我们学会等待吧,用耐心静静地等待,用宽容温暖去等待,用汗水辛勤去等待。那作为教师,你的等待应该是有技术的等待,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等待,那我们应该打造一个这样的课堂呢?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充满吸引力。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重复,要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并告诉他们最需要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正如克拉克所说:“当教师拥有标新立异的创造力和自由时,奇迹就会发生。”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教师,始终生活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成天神经紧绷地讲课、搜题、改作业、逼迫学生,简单重复地从事着一种低层次的痛苦地机械劳动。这样,当教师人到中年时就会感到知识老化、身心疲倦、精神萎顿、生命迟暮;工作中找不到成功感、荣誉感、幸福感;教学失去了快乐,生命失去了激情,生活失去了热情,人生的天空没有了色彩和云朵。这样的教师时刻感到有一种力量在威压着自己,身心都被沉重的枷锁桎梏着;没有了自由和希望,煎熬着灵魂等待着每一节课、每一天的结束。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更有创造力呢?8位美国当代名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挣脱传统教育的枷锁。克拉克说过:“我感到我们走错了路,教师正在失去创造力,因为他们必须为应试而教,我们正在把学校变成加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填鸭式”教学法应运而生并长期流传,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成了一项枯燥乏味的任务,学生成了老师刻意加工的产品,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因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告诉学生他们尚不知道的并让他们铭记在心的是老师必须要做的事情。

…… …… 余下全文

篇六 :《教育魅力》读后感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读后感

随着教学的时间越来越久,面对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当初的那份对教育的热情也日渐减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保持一颗纯真的教育心,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创造自己的教育风格,展现独特教育魅力,带着这许多疑惑,我翻开了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一书,迫不及待地寻找着答案。

本书第四章—教师教育魅力探源与代记传承中详细罗列了历史上各朝各代杰出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有教无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郑玄的?师说之明,则弟子好述之,教者言非,则学者失问?等等都让我颇有收获。其中,明代的王守仁既是封建教育的叛逆者,也是建设者,他模糊了原先?师道尊严?的主体意识,把自己的门人看作朋友,不加以训诫、体罚、而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推演,教育一直是在不断地创造中步步向前,朝着更人性化、合理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着。创造是人类进步的主题。

因此,教育事业与教育魅力一定要与创造联系起来。而教师创造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他跟孩子一起创造他和他们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创造。

智慧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实学校生活,让教师感受到教书育人的满足和成就。而懂得创造的教师能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增强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鼓舞着生命的进程。教师是丰富人生的重要工作。

2.教育的创造性还表现在‘转化’上,他把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这个转化也是教育的独特挑战与魅力。

3.促使学生精神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样培养出来的新生代,就会与他的上一代不一样。?

因此,教师无论从事任何学科,首先应该想到的自己是一名创造者,其次才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不能仅仅就经验来处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地考虑自己是否从科学的教育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教育就是反思、再造与执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周而复始。

…… …… 余下全文

篇七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

假期中,阅读了《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一书。最早认识周国平,是从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我被他的慈父情怀打动。妞妞虽已离去,但妞妞留给周国平最珍贵的东西,可能就是让他把对一个孩子的爱化为了对所有的孩子的爱。周国平热爱孩子,在《周国平论教育》的这本书里,有很多文章,如《童心和童年》、《守护童年》、《如何做父母》等,都表达了他对儿童的爱护。他说,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求知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太过功利,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因此他要疾呼“救救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我不曾了解的观点,并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

“教育即生长”,这个由卢梭提出,杜威作进一步阐发的概念,激起了周国平的共鸣。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教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养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现今的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应该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把人身上的哪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简单地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

周国平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是头脑,第三个是灵魂。现在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针对头脑的教育是智育,针对灵魂的教育是德育,再加上一个审美教育。他认为学校里就应该有这样的四种教育。

我们现在的教育和课堂,过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智育上面,而轻了其他三个方面。这样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这样也是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人之为人的价值。我们只注重智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是不是不能成为一个饱满的,有血有肉,有精神追求的社会人?还是只能成为一个仅存生存技能,苍白地活着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八 :教育理论读后感

教育理论《工作就是责任》读后感

龙泉驿区第九小学校 袁菊

利用暑假的时间看了《工作就是责任》这本书后让我受益匪浅,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精彩的观点展现在面前,让我茅塞顿开,加深了我对“教育责任”的理解。也让我知道了教育中教师所肩负的责任。

“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我很喜欢这段话,态度决定一切。当我们面对工作中的问题时,“责任”是一定要面对,勇于担待,而不能选择逃避。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树立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业绩。责任意识,决定了干好工作的态度,有没有责任意识,有没有把自己的岗位重视起来,做事的结果绝对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实现自我管理,才能坚持原则,才能用积极的工作态度面对学生和家长。这样对所承担的工作和达到组织所设定的目标才更有意义,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才更有勇气。

“换位思考,互相帮助。”让我知道当困难来了的时候,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要更多的为别人着想,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在工作当中很多时候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个学生太差了,教起来简直恼火得很;家长你还是把娃娃带回去好好教育。”虽然很多时候工作难免会有一些蛮横不讲理的家长,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当你责怨他人的时候,你有没有替他人考虑过? “才为本,德为先”简单的

几个字却让我读出了很多道理,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这是我们做事的必备条件,而在这之前应该让自己做一个德行好的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承担责任会使你比别人更强大,比别人更值得信赖。做好自己的事情,更主动的帮助别人做好事情,做任何事情力求尽善尽美,所有这些都是富有责任心的表现。

“有责任的人会怪谁?”谁都不会怪,甚至包括自己在内。当事情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反应会是怎样呢?人们总是不能给予自己负责任的机会。当困难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绕道而行会是很多人的首选,有些人认为这样做很聪明,可以躲避很多麻烦和困难,但他们却忘记了自己失去了负责任的机会,就意味着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