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趣味管理学读后感

趣味管理学读后感

李石华的《趣味管理学》是一本比较有趣的管理学著作,他把管理知识和故事结合得巧妙,赋予管理学以趣味。将枯燥的管理学方法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会增加其趣味性、可读性和认知性。同时,将管理知识进行系统的分类,基本上按照经典管理学逻辑体系进行编排,也弥补了其他管理故事中“见事说事”的缺点和不足。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您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心得加以提炼,并运用到今后的管理工作中,长此以往将形成您个性化的管理真知和管理技巧,这将是您一生的财富。 一般在我的印象中,管理学这一类的书籍是很枯燥的,全是些华而不实的泛泛而谈的理论,那么因为作业的要求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阅读要是由着我的性子就不会看的书目,就像那句俗话说的,不看不知道,一下吓一跳,虽说看《趣味管理学》倒是没有吓我一跳这么夸张,但是确实打破了我既定的对这一类书籍的最初看法。《趣味管理学》可以略过故事直接阅读管理知识,相当于阅读管理学的简易读本,同时也可以略过管理知识直接阅读故事和管理箴言,相当于阅读管理学的趣味读本。

《趣味管理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共命的两个头——什么是管理,主要对管理的理解;第二篇,作家的策略——管理者,主要讲现身为管理者要以身作则,这是一种无声的命令;第三篇,年内达成——规划,讲述了身为管理者要确定组织的目标, 建明目标的重要性;第四篇,分工协作做针——组织,只有组织起来,才能使不同系统实现统一指挥,从而避免各自为政、彼此削弱;第五篇,猫、老鼠和鸡——决策,决策的关键是实际和信息,如果没有搞清情况,就匆忙决策,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第六篇,“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经营,企业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都建立起互相适应的配套设施的标准体系,就可使每个企业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井然有序、避免混乱、克服混乱。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晦涩难懂。但是其实他也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

…… …… 余下全文

篇二 :趣味哲学读后感

读《趣味哲学》有感

某日中午,去朋友办公室小座。不经意间觅得此《趣味哲学》,信手翻来,不知不觉间竟读了进去。

“哲学”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门专业并且枯燥的学问。究其原因,大概与哲学著作的表述习惯有关,艰深的术语和过分专业化的表达方式,把哲学思考弄得象玄妙天书,而原汁原味的生活却被过滤得干干净净。本书恰在这方面做得别具特色,在每一个哲理的前面,几乎都有一个趣味的小故事。故事和哲理相映成趣,以事说理、以理动人,这也是让我一鼓作气将全书看完的原因。

有人说:哲学从仰望苍穹开始。是的,每个人都会在他一生中的某个时刻,抬头仰望星空。在广袤的苍穹里,人类何其渺小,一种孤独油然而生。也只有在这种孤独中,人类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在思考生命意义的沙漏里,哲学便诞生了。由此可见,哲学不仅仅是哲学家的哲学,也是普罗大众的哲学。我们每一位凡夫俗子无时不刻浸淫在哲学的美酒里。这也是本书《认识世界》部分的主题——哲学到底回答什么问题。 哲学到底回答什么问题?其实,在中国璀璨的先秦文化中,至今仍有许多哲学大家在历史的长河里绽放光华——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荀子等一长串名字。这其中,尤以庄子的哲学天分为最高。庄子用“蜗牛角上的国家、展翅高飞九万里的大鹏、以50头牛为饵钓上来的大海鱼、会说话的骷髅乃至化为蝴蝶的庄子”等向我们提出了众多的哲学命题,可谓是探讨哲学究竟回答什么问题的先行者。与他差不多时代的大家们,更是百家争鸣,提出了蔚为大观的诸多哲学命题。窃以为,先秦时期是我国哲学智慧最辉煌的时期,此后,时断时续,高低起伏,但颠峰时刻无疑再不能重现。因为不久前刚看了《墨攻》的缘故,阅读《墨子的兼爱》篇章时,尤为用心。对墨子的印象,可以用“兼爱、非攻”两个词来概述,兼爱指普遍平等的爱,即不分血缘亲疏和等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兼爱作为社会理想体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对弱者的关怀。一般的教科书也就到此为止了。而本篇作者纵横阡陌,向我们揭示了其中错缕关系。原来,墨子之所以提出兼爱是为了反对儒者那种有差别的爱,而儒者又对墨者从功利主义出发的互惠平等原则(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期望得到回报)进行了抨击。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作者为我们揭示了活生生的历史,令人忍俊不禁。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后感

《老人与海》

翠华路小学 侯愉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 用小说中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后感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连着几个晚上仔细研读了这本《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掩卷深思,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没有了灵魂。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现将本人的读书所得及读书感悟所列如下。

一、大教教心是中国优秀教师所应该持有的优良传统之一。 我们教育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知识,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做学问远没有做人来的重要。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

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乃为“仁“。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断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

大教教心在我们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生体贴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即知识传授的前提是如何获得学生的“心”——对任课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子曰:“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或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渗入到时下这些思想千差万别的当代学生的内心深处,那 1

…… …… 余下全文

篇五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11汉语言1班 程腾 118305305

钱钟书,睿智渊博,《谈艺录》读后感。做学问进得去,出得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有学问很容易,将学问做通,就需要极高的悟性了。钱钟书便是个通才。此书为欲解读中国文化者的上好教材。 钱钟书,睿智渊博。做学问进得去,出得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有学问很容易,将学问做通,就需要极高的悟性了。钱钟书便是个通才。此书为欲解读中国文化者的上好教材。

《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不像《随园诗话》有假书传诗之嫌,亦有借人抬己之疑。钱先生对随园颇有微词,常有发难之语。如果单就趣味性而言,我以为《谈艺录》不及《随园诗话》,不搞专门研究者不一定要看。

《谈艺录》是杰出的古典诗话作品,也是钱锺书除了《管锥编》以外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主要对中国近体诗进行广泛批评。钱锺书既继承了传统诗话的长处,同时又广泛汲取欧美文艺思想,行文优美,引文繁富,多所创见,其中类似“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打通精神;“唐诗以丰情神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学术观点,都在学术界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渊博和睿智。书中关于江西诗派和元好问的关系、阮大铖的评价、钱谦益的作伪及王渔洋的浅陋疏忽等考证都深见作者考据功力。其旁征博引,对典籍之深得精髓,信手拈来,更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学养。 《谈艺录》是开掘不尽的宝藏,但它属于阳春白雪之作,曲高和寡,

对读者和研究者文学功底和思维能力都要求极高。

《谈艺录》的特点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书(中华书局19xx年版本)中补遗、补订、补正篇幅超过原文,释道儒墨阴阳家,英德法意希腊文,信手拈来,其才情博学记忆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资料的丰富罗列,为后人作某项专题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索引;但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有时是用不着举那么多例子的。(他自己在《管锥编》里说:贾谊《过秦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多举犹“一个孤僧独自行”“关门闭户掩柴扉”一样可笑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

如果你是职场新人,如果你还不知道项目管理为何物,那你很有可能会把这本《不懂项目管理,还敢拼职场》误归到经管书的行列,如果你不幸这样做了,那你就错过了一次绝佳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事实上,项目在我们的职场中,无处不在:做一份PPT报告是项目,组织一场产品展示会也是项目,开发一种新的产品,更是项目。项目可大可小,但如果懂得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可以为你的职场增光添彩。

严格说,李治的这本《不懂项目管理,还敢拼职场》算不上一本系统描述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的课程读物,而是一本凝结了项目管理精华和李治个人成长心得的启示录:职场中,怎么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怎么把复杂的事变简单?怎么运用PPT、Outlook、Excel等五花八门的职场小工具,极大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怎么打通人脉,调动全公司的力量为你的项目开路?怎样让利益不同、价值观不同的一群人快乐地和你一起工作?事事皆学问,人人都是你的老师。当栗子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健康油大项目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杜拉拉,她的workhard(努力工作)不如worksmart(聪明工作)的“懒蚂蚁”工作方式,她出色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她的小虾米勇敢挑大梁的无畏精神,她的“项目没有成败,只有项目成员下次还愿不愿意跟你一起干”的职场人际经,她在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心得与收获,一张张图表,一页页PPT,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图书市场上讲职场厚黑的多,讲怎么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的好书少,李治的这本书,对于每一个奋斗在职场的人都有很正面很阳光的引导,更有可用于实战的N多小方法,以及她在工作中的痛和快乐,对职场和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的过程中,恍然回到我自己的成长岁月。读这本书吧,和栗子一样出色!

这本书写了留学生栗子放弃读博机会选择到百事工作的经历,文章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栗子在进500强百事公司前的面试经过培训向同事学习、请教及获得领导肯定的事迹。从中向人讲述了关于项目管理的各方面细节,同时也说到在百事“健康油项目”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

管理就是沟通——《中层沟通技巧》心得体会

闲情逸致 2009-11-30 16:18:41 阅读121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我信奉这样简单明了的言语。

作为中层管理者,既要准确理解上司传达的信息,有效地执行公司的决策和命令,又要与下属有效沟通,督促其完成工作;既要与其他部门的同事沟通协调、配合工作,又要与客户及时沟通,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和沟通方式是不行的,做起事来如同隔靴挠痒、事倍功半、甚至是南

辕北辙。

中层管理者每天都在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不断地沟通协调。每个沟通对象又有着不同的职位角色、性格特征和工作方式。沟通对象的不同和工作内容的复杂微妙,决定了管理者的沟通方式不能拘泥于单一形式,不可能一招制天下,必须灵活,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此,作为中层管理者需要具备全方位的管理沟通技巧,既能与不同职位、不同性格的对象进行沟通,又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进行沟通。

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沟通的高效、工作的高效,以及人生事业的高效。

“沟通”——如何沟通——《中层沟通技巧》一书的确为我们精确、实用、全面、有效的讲述了沟通技

巧,帮助我们走出沟通不畅的误区。

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我践行这样简单明了的言语。

记得在今年5月份,齿轮车间出现了班组集体息工的事情,后来经过查明原因,发现这本来完全不能成为一件可以膨胀到“群体事件”的事情,竟然就是因为班组内部沟通过程出现了问题。怎么补救?我们将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后,来个公开张贴的方式,讲清楚问题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其中车间、班组之间与职能人员、班长和员工之间各自的偏差和误会。这样,化不利的问题为教育大家的案例。真对车间这种做法,我认为“很好!这样的报告张贴、宣传出去,本身就是一种有效沟通,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就是一种创造

和谐氛围的过程。可以借用已经发生的事情,推动车间、班组、全部管理人员的反思和变革。” 还有一次,在今年4月份,根据安排,车间4月份继续举办劳动竞赛活动,据3月份竞赛中出现的问题,重新修订了劳动竞赛办法。但我发现,其中规定“通过每人每天生产计划与实际产量对比写实记录为依据(班组可以自行安排比赛内容),活动结束后,统计每人每天(活动期间)实际产出数据,以产出总和作为评比依据”。不同的品种和设备产出数差异较大,员工以前对此颇有微词,如果现在没有比较公平的方式进行评价,恐怕起不到竞赛的效果,结果也不会令大家信服。建议一:由班长来确定计划——实际上每名员工每天计划多少,班长心中有数的——应该有数;通过班长确定计划,也可以加强班长的班组管理力度。建议二:只要体现班组内公平就行。每天品种和数量落实到个人后,月份同岗位的“当天”总产量除以岗位人数,就是计划数。这样每天的计划数量不受生产科计划来回变动的影响。经过工会采纳大家的意见,综合考虑以“实际与计划产量的百分比数据,以百分比总和作为评比依据。” 竞赛活动形式可操作性和班组内对比性更强,得到大家的认可。果然最后评比出来的优胜者,没有不被车间员工树大拇指的,活动

…… …… 余下全文

篇八 :北大授课读后感

站在时代塔尖俯瞰当下,行于古迹流年苦旅文化。

——读《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感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一书为余秋雨先生用一年时间,为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讲授中华文化史后根据课程整理出版。 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北大学生、台大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一来一往之间,干脆、痛快、幽默,充满阅读愉悦,正所谓“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后半部分,则为扎实的四十七堂文化史课程,书中保留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师生之间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与对话原貌呈现,既可聆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脉,亦能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精彩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绵延新生的魅力。

余秋雨先生认为,书中的主题内容是他本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史,明显侧重于早期,那一个时期创建了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相比之下,后来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尽管故事多多却不妨快步走过。

这本高度与趣味并存的中华文化史对于我而言最突出、最新鲜的特点莫过于通过余秋雨先生和两所大学的学生这种深入的心灵交往来侧面记叙。“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她。”秋雨先生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形象而精简地道出了对于中华文化、对于这些大学生、对于新一代炎黄子孙的期盼。

对于书中的内容,我感觉每一讲都是在一段历史故事尽情地游走。例如,在谈诸子百家时,先生提出我们该更多的关注儒家还是其它没落了的学派这个问题。我以为儒家被后世一直引为经典,甚至神圣不可侵犯,这对儒家本身来讲是幸,亦是不幸。说它幸运,是因为儒家学者受后世流传赞颂,弟子遍布天下,学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不幸,就是它被后世的统治者利用,成了封建帝王统治臣民最好的帮手,帝王们只会让儒家学说变得更“政治”,更多的向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从一定角度来讲无疑是限制了儒家的未来。而对于儒家与其他诸子百家孰优孰劣,先生的一段话,我以为说的恰到好处。“历史像一片原野,有很多水脉灌溉着它。后来,逐渐有一些水脉中断了,枯竭了,但我们不能说,最好的水,就是最后的水,更不能说,消失的水就是不存在的水。在精神领域,不能那么势力。”“我们需要的选择,是一种兼容并包、各取其长,而不是你死我活,只求一赢。文化的选择,更是如此。”就像文中说的那样,诸子百家相当于中国文化的少年时代,我们少年时代的玩伴一些成为了“成功人士”,但我们不能说最成功的那个就是最好的伙伴,也不能否认那些现在平凡的朋友。那些成长的点滴我们可能不及记得,但他们早已身入骨髓,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