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父亲读后感

穷苦社会下的“佝偻”父亲

——读梁晓声《父亲》有感

在梁晓声心目当中,父亲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他是恩人,也是令“我”惧怕的人。因为家中绝对的领导地位,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他的粗暴打骂曾使“我”口吃到中学,也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一个男人的尊严。宽容、坚忍的母亲在他面前总像一只温顺的羊。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宁愿相信算命先生的“克女”之说,也不听医生的真诚忠告,最终延误了姐姐的治疗时机,导致姐姐幼年夭折。也是由于他的严厉、粗暴和无知,让一心奔前程的哥哥大学未竟就疯了……这些破碎的记忆甚至带有伤痛的感觉,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无法抹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尊重父亲,不敬爱父亲,他也有他值得敬重的地方。比如他本是壮士的山东大汉,不叹气,不抱怨,也不哀求,他的生活原则就是“万事不求人”。他的脊梁像大山一样的结实,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六口之家的生计。

就是这样一位矛盾的父亲,集威严、粗暴、无知、固执和责任于一身,让梁晓声又爱又恨,又同情又怜悯,也使得他们的父子关系比常人要沉重复杂得多。

书中曾这样说:“在父子关系中,其实质无疑于溶淡骨血深情的稀释剂。它将最自然的人性最天经地义的伦理,平和地扭曲为一种最为荒唐的债务。而穷困之所以该诅咒,不只是因为它造成物质方面的债务,更因为它造成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债务。”也许这篇文章,就是梁晓声对父亲的那份债务的救赎吧!

对于丈夫照顾妻儿,承担养家糊口的义务,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梁晓声归结为这是母亲和“我” 们弟兄四个是在“吃”父亲,还是十分“任性”地“吃”。而作为被“吃”的对象,父亲竟没有一丝抱怨,这让作为子女的“我”有意识地去思考父亲的处境,理解他的不幸的同时还抱有同情心理。口吃事件的发生无疑给作者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可一个孩子能有多强烈的心思去惧怕自己的父亲呢!所以,仅仅是后面一句简单的鼓励孩子吃饭的话,就让作者看到父亲也是有慈祥的一面的。要知道,在那个穷困年代,一顿饱饭已经是很奢侈的事了,鼓励吃饭,更无疑是预支粮食。可他就是这么默默地承受着,纵使被自己的孩子误会存了钱却不愿意拿出来给儿子建房娶亲,生气之余也只是无可奈何地哀叹一声,就此了了。贫穷给了这位父亲太大的压力,也因为贫穷让父亲作为一个蒙昧无知的老农民遭到了知识分子的儿子的怨恨和鄙视,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竟是如此看待自己的父亲,他的沉痛心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和分担?他的“佝偻”又有谁来抚平? 但谁能说这是父亲的过错呢?虽说“人定胜天”,可要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悲情特性赋予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人们命运的悲剧色彩,纵是人为也是无法根本改变的。 辛苦了一生,也沧桑了一生,随着岁月光华的悄然流走,父亲的鬓角也逐渐显出了苍老的痕迹。“父亲,已不再是那个从前身强力壮的父亲了,也不再是那个退休之年仍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的父亲了。父亲老了,生活将他彻底变成了一个老头子。他那很黑的硬发已经快脱落了,没脱落的也白了。胡子却长得挺够等级,银灰间黄,所谓?老忠黄氏?,飘飘逸逸的,留过第二颗衣扣。只有这一大把胡子,还给他增添了些许老人的威仪。而他那一脸饱经沧桑的皱纹,凝聚着某种夙愿不遂的残影……”每每读此,心中不免闪现忧伤,生活,到底是不易的,而父亲,终究也是不易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往日生活的温情记忆——评梁晓声《父亲》

往日生活的温情记忆——评梁晓声《父亲》

往日生活的温情记忆评梁晓声父亲

往日生活的温情记忆评梁晓声父亲

《父亲》:梁晓声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梁晓声的作品精选集《父亲》,收录了《父亲》《普通人》《初恋杂感》等作品,这些文章回顾了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细腻的笔触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过去时代的温存。 梁晓声几乎把笔触集中在社会生活的底层人群,努力发掘他们平凡琐碎生活中的种种不平凡。这些人物并不只是令人同情的对象,他们有倔强的个性,并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人性的光辉。卖茶叶蛋的“老妪”虽然生意冷清却始终保持诚信,为了退还作者“施舍”给她的

两毛钱在寒风中站了半天;默默无闻的“赵大爷”拿着微薄的工资,尽心尽力地干着各种脏活、累活,任劳任怨,赢得了大院里每一个人的尊敬。他们虽然穷,但是很善良;虽然没文化,但是很文明;虽然与任何名利无缘,但是很敬业。正是这样的深切关注,使得这本书总体上哀而不伤,悲而不苦,充满着积极向上的乐观品格和浪漫情怀。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这些人默默忍受着生活的艰辛,勇于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梁晓声如此痛楚地呼喊:“正是他们,那些在历史进程中享受不到文化教育而在创造着文明的千千万万,如同冰层岩一样,一层一层地积压着,凝固着,坚实地奠定了我们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

《父亲》一书中收录的作品主要采取“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通过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场景叙述展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心理感受和精神品格。作者并没有置身事外地去批判,也并不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表明态度,而是用冷静的叙事来代替激烈的评论,字里行间渗透出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强烈批判与反思。从这种间接的批判性叙事中,读者又能明显感觉到作家对悲剧性人物给予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他把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连接到一起,参与人物的命运,使理性的否定和批判孕育在真切的情感之中,让两者相互交融。

《父亲》的创作保持着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朴素的笔墨,颇具思辨性的语言,最大程度地对时代特征进行描摹。尽管他不太注重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与探索,有时其坚定的肯定性与激烈的批判性也会让人心存疑虑,但他的写作无疑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品格。如《狍子的眼睛》中,作者表现对于生命认知的变化,并非通过对猎杀的直接批判,而是通过描述狍子的目光,交待了生命的平等与宏大,也正是这种目光,让作者噙满泪水,若有所思。情感的力度似乎已不需要更多繁杂的艺术表现形式,透过笔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眼中的世界、心中的思绪。书中一个个用人性关怀支撑起来的生活框架,都源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及情感经历。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后感

有爱,才有教育

春节过年,我忙里忙外,接待亲朋,终于年过完了。我开始学习“微型师德案例”,我感慨万千,我震惊不已,我有相见恨晚之感。“有爱,才有教育”这句话一直回响在耳畔。

《爱让我们成就彼此》我一口气看了三遍。“我闻到了妈妈的味道”,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小小的泰迪需要关爱。汤普森老师用真爱让孩子知道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能有所成就。爱的力量是无穷尽的,爱能创造奇迹。泰迪健康成长起来。汤普森的爱成就了泰迪,也成就了自己。

爱是阳光爱是雨露,爱是花朵爱是炭火。爱给人温暖,给人光明。爱能使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爱能使枯萎的花朵重新绽放。在泰迪的身上,我看到了爱的力量。我想到我的一个学生。她是个弱智女孩,父亲早弃她而去,不见踪影。母亲精神异常,她从小跟着奶奶。极其自卑,没有朋友,整天呆着,只会抄书抄作业,都叫她“李大傻子”。七年级在我班上,都欺侮她。我常在早读时轻轻的和她谈话,给她单独布置任务,告诉她怎样做作业,怎样注意卫生。不歧视她,赞扬她的劳动,肯定她的小进步。让同学找她玩,帮助她。终于,她开始笑,我下课了,她迎上来帮我拿书,擦黑板。我衣服掉在教室,她忙着给我送到办公室。孩子需要爱!爱是一路春风,拂去她脸上的乌云,爱是一缕阳光,温暖了她冰冷的心田。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最美丽教师张丽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的无私的爱,妈妈教师陈丽霞的爱温暖了教育的一方土地,最美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精神呼唤着我们,呼唤我们“用爱心做教育”。做教师的首先要爱学生,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没有爱的教育不是教育。有爱,才有教育。

感谢远程教育,通过学习“微型师德案例”,我心中充满了感动,充满了爱。我如疲惫

不堪的缺油的旧车重新注满了油,又有了力量。请相信,我会在爱的引领下,谱写新篇章。

《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读后感之一

假期里在女儿的催促下陪她一起去买书,又在她的监督下购买了一本《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说是学校让家长写读后感。本有些不以为然,想必书中的内容无疑又是那些名人的自我炒作和作秀。可架不住女儿的“圣旨”和一再催促,闲瑕里翻看了一下,却越看越觉得有滋有味,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 …… 余下全文

篇四 :始于李斯的感悟

《父亲/梁晓声亲情小说选》读后感

姜晓伟

《父亲》是梁晓声所写的一本亲情小说集。依次看了三篇:《父亲》《母亲》《老师》,一篇比一篇感人。很喜欢梁晓声的作品:朴实,善良,感恩,充满的感情,与读者,特别是普通读者平等交流,面对面的娓娓道来,却又是那么的感人,那么的发人深省。感动着许许多多的读者,给人们以启迪和力量,同时,也激励我们努力生活,善待亲人和朋友。读梁晓声的作品已经好多年了,大多数作品都很喜欢。从开始的知青文学,到后来的反思文学,已经重点写到了亲情,亲人,朋友,那么真实可信,打动着读者。所以,看到?梁晓声文集?,不由自主的买了一些,用于收藏和阅读,并推荐给孩子读。

前两篇讲述了为人梗直,不愿求人,为一家人生计长年在外面下大气干活的父亲,父亲的性格深深影响着作者,但父亲蔑视知识的愚蠢摧毁了大哥的青春年华,父亲不同意大哥读大学,即使大哥瞒着父亲去了,父亲仍然不放过,近似文盲的他写了封措词严厉的满是白字别字的信,这封信沉重打击了大哥的精神,大哥精神分裂并在医院渡过了大半生,到了晚年父亲的脾气才有了很大变化。

?中国的贫穷家庭的主妇,对困难生活的适应力和耐受力是极可敬的。她们凭一种本能对未来充满憧憬。虽然这憧憬是朦胧的,盲目的,带有浪漫的主观色彩的。期望孩子长大成人后都有出息,是她们

这种憧憬的萌发基础。我的母亲在这方面的自学性和自信心,我以为是高于许多母亲们的。?母亲一生任劳任怨。?像只羊那么驯服,完全被父亲所‘统治’。?父亲长年在外,一家四五口的生活几乎全落在母亲身上,母亲白天更到很远的工厂干累活,节衣缩食,养活一家人。与父亲相比母亲更为感人,更伟大。母亲曾偷偷地带着孩子到厂区的榆树上捋榆钱吃,结果在回来的路上作者被其它饿慌了的小朋友抢劫了,回来后母亲批评作者,为什么不分一点给小朋友,如果给小朋友们一点吃的,他们不会把榆钱都抢了去。而作者也有一段被抢劫的经历,在那饿得实在受不了的岁月,作者,一个小孩子竟然去抢正在马车上睡觉的成年人头下枕着的半块豆饼!抢回了家却被母亲训斥,交出豆饼并且送给那位车老板几个窝窝头,车老板推不过无奈收下,?真是的,真是的,倒反过来占了你们个大便宜,怪不像话的……?母亲严厉批评了作者的举动后,母亲落泪了,我们都哭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好孩子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

好孩子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心里豁然开朗起来。有许多总是处于模糊状态的问题,一下子分明得多了。当母亲已经数年了,自己却一直像没有长大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虽然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我却依然没有什么耐心与方向。

孩子的个性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孩子,从他们一出生开始,就由天性的DNA决定了他们的爱好、兴趣、取向是不同的。为人父母,则需要的是通过仔细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引导他们做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去控制他们,改造他们。 当母亲是一件辛苦且吃力的工作。父亲在外工作,常常忙碌得与孩子极少有接触的机会,而母亲,却必须事无巨细的,无微不至的去照顾孩子。所以,当你决定依靠自己去养育孩子时,便要懂得,从此必须放弃很多,牺牲很多。比如事业、比如兴趣、比如娱乐??有时,我也会因为失去的东西而痛苦,但反思了,其实从孩子身上,我们往往获得的,比我们失去的要多很多。应该感谢的是孩子,给我的生活带了很多的欢乐,使我对人生,对家庭,对情感,有了更明确的概念。而光有热情,更是明显不够的。更要学会的,是对待孩子的态度。

正所谓“兵无常法,水无常势”,从独辟蹊径的郑渊洁到中国式强权的刘墉;从以柔克刚的梁晓声到霸气慈爱的陈道明;从国学大师梁启超到史可的洋老公。他们的育儿经有的是大相径庭,有的却是相去甚远,却是殊途同归,让我深受启发。

要爱孩子:教育,是一门学问。你千万不要把孩子当花花草草来养,喜欢叫他怎样就怎样。尊重也是必须的,跟他说话时,请蹲下来,和他平视;不要命令式的,而是要看着他的眼睛说话,同样要求他也看着我的眼睛;孩子表现好,或者受伤了,不要吝啬你的拥抱。当老师要爱学生,作父母要爱子女。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常常给孩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爱,也增强了他的信任感。所以说爱心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 …… 余下全文

篇六 :怎么样写读后感

怎么样写读后感?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林老师把写作的方法用对话的形式,写成下面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题茶室]

文曲星:小问号,小问号,又在想什么呢?瞧你,若有所思的样子。 小问号:老师,这篇文章实在太感人了!

文曲星:为什么呢?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些地方?

小问号:这个……这……

文曲星:看来,你还没真正读懂呀!

读了文章、书籍有体会,有感情,把这些体会、感受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要说清楚读的是什么,要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写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想法,也可以写对其中某些内容的不同理解。 小小问号:唉,看书容易,写读后感那可就难喽!

文曲星:你呀,畏难情绪又来了!多写读后感能提高思想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再说,不是还有我的魔笔吗!怕啥?从你最近读的书中选择感受最深的,写一篇读后感,题目可以用《“×××》读后感”或“读《×××》有感”,也可以根据自己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链接广角]

小问号:唔,反正,还得您教我。

文曲星:那咱们得从“读”说起。读懂原文是写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读”就没有“感”。除了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外,还要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问号:我把我读的书或者文章最主要的内容抄下来,不就行了! 文曲星:不,这还不够。虽说读后感源于所读的文章本身,写的时候一定不能脱离原作谈感想,但只把你所读的书和文章名称、作者和原书原文的主要内容交代清楚了,还不算是读后感,决不能大段大段地抄写所读书和文章的具体内容,要突出一个“简”字。

小问号:哦,我知道了。“简”的写了,那“详”的要写什么呢?快把您的超能力秘笈教给我吧!”

文曲星:好!好!真是急性子!

超能力秘笈之一 写好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好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是读后感的重点所在。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总会有许多的感想和体会,从哪里入手呢?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慈母情深》有感

读《慈母情深》有感

今天,我读了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我真正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少年时代的梁晓声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贫困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给他买书的钱,梁晓声被感动了,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把梁晓声数落了一顿,又凑钱给他买了书,就这样,梁晓声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文章中,有一段话使我非常感动,“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声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时,我仿佛看见了在一个潮湿的小厂房里,一个阴暗的角落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我看见了梁晓声的母亲辛苦的坐在那里拼命的干活,我看见了梁晓声的母亲疲惫的眼神;仿佛听见了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噪声,听到了梁晓声母亲的同事那不满的责备声,听到了母亲对梁晓声的鼓励??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模糊了。

渐渐地,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妈妈是个家庭主妇,她每天都会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她总是在忙碌。她忙着给我们洗衣服,忙着给我们做饭,忙着给我们擦鞋,忙着给我们检查作业??每天晚上我睡着后,她还要洗衣服,帮爸爸算账。在我的印象中,妈妈就像是用铁打的,用钢铸的。不知道苦,不知道累。有一天晚上,我半夜醒来,听见了隔壁卧室传来妈妈痛苦的呻吟声:“真是累死我了。”那一刻,我的心疼极了。我的心紧紧的缩成一团,妈妈也是人啊!她也会痛,也会苦啊,却总是是在我看不见的地方累得垮了下去!

此时,我不禁想到了冰心的一首小诗“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小鸟躲进它的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您的怀里!”

…… …… 余下全文

篇八 :我为战马 ——《倘我为马》读后感

我为战马 ——《倘我为马》读后感

我为战马

——《倘我为马》读后感

从前未曾读过梁晓声先生的书,也不过是知晓有一位这样的作家,名声响亮。在一排排书架前徘徊,《倘我为马》四个字进入视线后便不忍离去,这样看来简单的四个字,我当时竟不能理解,非得将它想成是佛道的“白马非马”之类的文章。借书时也倍感高尚,觉得自己一下便超越了等级,看起这类佛法无边的书来了。

翻开第一页便觉察出了不对劲,满页的文字浅显而生动,显然不是揭示佛法深奥的那一类书了。读着轻松舒适,倒不像是在看书,似乎有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坐在面前和你讲他过去的故事,他心里的想法。

书中的一篇同名散文很好地解答了我对书名的疑惑,不就是倘若我是一匹马会有怎样的选择吗?古往今来,人们总少不了对马的称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或是徐悲鸿的骏马图等等,可见人们对马的喜爱之深。更不必说战马与战士之间的情感,想必已经将它看作自己的战友,必不可少的伙伴了吧。不少电影、剧集中出现过这样的镜头,战士被乱箭射死,战马哀嘶划破天空,又怎么不扣人心弦。而战争中粮食短缺时常发生,战士杀死爱马以供给粮食也是常有的事。想像一下战士牵着和自己共同奋斗多年的爱骑走向刀口,战士一定是不敢看马的眼睛的,那双眼睛中有的一定不是埋怨,而是理解与无奈,泛起泪花的双眼无助的望着天空,望着战士,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这样得来的肉或许能挽救一条、两条甚至许多人的性命。战马甘愿作出这样的牺牲,我们也只能这么想,以寻求内心的安慰。

喜爱马的人如此多,可拿它作为宠物的人却屈指可数,这又是为什么?因为马不似狗,能安然呆在家中默默守护主人的归来,穿上主人为它准备的粉红小短衣,小短靴。它们注定是要奔跑在草原上的动物,只有奔跑着的马才能真正称作一匹马。如今有一些人或许是闲得无聊,非要找匹马来养养,给它的鬃毛编上小辫儿,再扎个蝴蝶结,马鞍上也是亮闪闪的一片。在某些人的眼里这确实是美的,可我相信马绝对不喜欢这样,原本威风凛凛的草原之象征,如今竟扎上辫子,何不可谓羞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