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

由于信息闭塞,没有学习的机会,踏上三尺讲台好几年我都不知道有一位特级教师叫于永正。一次县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让我聆听到于老师的古诗教学《草》,从此我便认识了于老师。在课堂上,我被于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深深地震撼着。出于崇拜,在活动结束后,我也买了一本于老师写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看一下目录,然后随便翻翻而已。由于自身内在的要求,本学期,我认真地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读完以后,感受很深。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班主任我对教育篇很有感触,作为语文老师看了教学篇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

…… …… 余下全文

篇二 :《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

这几天,我再次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读着读着,竟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对学生的忍耐宽容;无论是借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一、尊重学生,把握批评的技巧

于老师认为批评有“说服”和“看服”之分,倘若能把握好时机,讲究点方法,效果会更佳。确实如此,记得有一次上课,我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猛然间,我却发现小霞正在用手捋着飘在胸前的长发,还傻乎乎地笑着,不用说,她走神了。仔细一看小霞,才发觉,今天,她特意梳了一个少女头型:头上部的头发扎成一束,混同其余的头发披散在肩上,再配上她那件漂亮的裙式上衣,简直就是一位美超女。此时,她正在欣赏那飘在胸前的调皮长发。这怎么能行?这可是在上课啊,在我的潜意识里: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走神!我生气极了,大声训斥,让小霞站起来??一连串的想法在我的脑中闪过。可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做,怎么办?怎么办?猛然间,我

想起了于老师的批评艺术——批评有时候也需要默默无声,事不宜迟,我借范读的机会在教室里巡走。在走到小霞的身边时,我故意将她的手放在课本上,当我不经意地看她时,却发现她的脸红了。接着,我又富有激情地讲起课来??

后来,我想起这件事,还真的感谢于老师。假如对于小霞因梳了新发型而走神的现象,我在课堂上大声地训斥、严厉地批评,肯定会伤小霞的自尊心,使她在同学之间抬不起头来,而且,她可能还会以为我是故意跟她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也许,她还会大胆地号召爱美的长发女生“效仿”她??那样的后果,我们是难以收拾的。相反,在于老师的启发下,我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善意地提醒了小霞不该走神,维护了她的自尊心,使小霞在我默默无声的批评中改正了错误。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教海漫记》有感

读《教海漫记》有感

南方三小 刘清凤

有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反复阅读咀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成长。这本书没有缤纷的色彩,豪华的包装,情趣却是清新雅致;没有曲折的情节、深奥的理念,内容却是丰富多彩,这就是《教海漫记》给我烙下的深刻印象。全书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是在一次省级阅读展示课上有幸获得这本书的,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如“微笑教学”,“教语文,讲艺术”, “做老师,要育人”, “善学习,勤思考”。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对自己一贯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走上岗位的最初几年,自己还像个孩子,学生在与自己亲近的同时,自然也少了几分敬畏,高兴起来有时候还跟老师开开玩笑,整个课堂都炸开了锅,这个时候别说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连课堂都无法组织了。经常弄得自己狼狈不堪而又束手无策。发现此路不通,只好寻求别的方式。后来,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引下,知道只有老师严肃学生才会对自己肃然起敬,于是不得不板起那张略显幼稚的脸孔。这样一板,效果是好多了,学生正襟危坐,除了极个别捣蛋鬼,基本上都不敢造次,感觉轻松了很多,也不怕老师们来听课时无法驾驭课堂而下不了台。在欣喜的同时,弊端也是存在的,我一活泼开朗的人,在课堂上非得装得像个老学究,有时候着实想笑却又不得不憋着,课上课下两个样,成了真正的“两面派”。

…… …… 余下全文

篇四 :《教海漫记》读后感

读《教海漫记》有感

前段时间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 说实话,在踏入教育岗位近20年的我,竟然还真的不知道于永正这个人。当我读完《教海漫记》这本书的时候,许多文章让我受益良多,也开阔了眼界,不禁被这位特级教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也为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叫好。可以想象在他手下学习的学生该有多幸福啊!我也庆幸自己拜读了《教海漫记》这本书,它将对我以后的教育工作有更多的帮助。

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全部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其中对于《微笑教学》,我印象尤其深刻。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微笑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

…… …… 余下全文

篇五 :师徒读书笔记《教海漫记》

20xx-20xx学年师带徒“共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师傅:刘秀玲 徒弟:李国梁

近日来,我和师傅共同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 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 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 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 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 在学生身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 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 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 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 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 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 兴奋剂。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 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 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 神寄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 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 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在阅读教学上于老师主张要以问促读, 面向全体学生。 在阅读教学方面,许多老师都是为读而读,包括我在内,阅读课文时,往 往一开始让学生自己读两遍,不懂的字词查一查字典。老师再领读两遍,然后 让水平高的好学生读一读,提出的问题也只是让聪明的同学回答,免得读得磕 嘴绊牙的学生耽误教学时间。有时候学生轮读课文,轮到读不成的同学,我总 是不耐烦地把他隔过去,对这个同学尴尬、为难的情绪丝毫不关心。现在我读 了于永正教学《月光曲》的一段文字,深深为自己的行为自责。于老师请一位 学生读课文的 1--4 小节,这位学生第一句就丢了一个词,一段未了,重复了三、 四处。于老师微笑着说:"你只读了两遍,能在这么多老师同学面前读成这个样 子,就很不简单了,请你再读一次,这一次肯定会更好。注意不要紧张,慢一 点,看

…… …… 余下全文

篇六 :《教海漫记》读后感

这就是爱的力量

——读《教海漫记》

人总是要读点书的,因为开卷总是有益的,当然它也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去读书。读书也应当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提高教师素养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是啊,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书。拿到《教海漫记》,我虽如获至宝,但是我并没有像于永正老师在后记提到的哈尔滨特级教师曹永鸣那样一气读到深夜三点。面对这样一本好书,我觉得它就像是一道美味的食物,一杯香味浓郁的茗茶。我慢慢细读着,记录着,品味着,思考着。

还是在十几年前,那是在上师范学校的时候,于永正老师到我们学校上了一节非常经典的课——《草》。初识于老师,除了崇拜还是崇拜。若干年后,我也站上了三尺讲台,这次见到的是于老师的书。手捧大师的书,就仿佛再聆听一位智者的教诲。

暑假的生活是漫长的,但是有了好书的陪伴,有了大师的伴随,又是短暂的。整整一个暑假,我都在研读《教海漫记》。每天再忙我都会抽出一个小时坐下来,安静的去读,去听。不动笔墨不读书。除了在书上圈画,每一章节末尾都留下三言两语的总结。这还不够,读完第一遍还不过瘾,就读第二遍,于是书上多了更多的颜色,更多的痕迹。读书做笔记是我的一个习惯,到现在已经写完了七八本,基本上每天一篇。对《教海漫记》的阅读,我整整做了一个本子的读书笔记,并且每一篇都进行了思考,并将它们写成心得。我觉得好的、经典的东西,就应该记下来,然后慢慢消化吸收。

于老师的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虽不是字字珠玑,但却是朴实无华,淡而有味。整本书分成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共计94篇文章。从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我看出了于老师对教育,对教学,对学生,对家人,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可以说,一个爱字贯穿着他的所有一切。可见,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没有爱当然也就没 1

…… …… 余下全文

篇七 :《教海漫记》读后感

让自己成为一本书

——读《教海漫记》

暑假里,仔仔细细地把《教海漫记》读了两遍。第一遍时囫囵吞枣,想全面地了解于老师——一个在我心中丰碑一样的人。第二遍则是细加揣摩,细细品味,想从于老师的案例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提高自己。两遍读完,获益匪浅。于老师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好学和善思——“我从小喜欢读书看报。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的风格,飘飘然竟萌发了当第二个老舍的念头,更是读的如痴如醉。除了读,就是写,咬着笔杆瞎琢磨《月牙儿》式的故事。不允许眼皮打架,一旦出现打架的苗头,毫不客气的拧开自来水龙头,让凉凉的自来水冲在脑袋上。星期天不允许自己逛街,只允许去图书馆硬是跟自己过不去。退稿信攒了一大箱,还是扶着脑袋写呀,读呀,读呀,写呀。直到19xx年,才在《徐州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没脑子的人》,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了第一篇教学论文《选材与命题》,那时我已经39岁。”于老师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和他长期以来坚持读、写是分不开的。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人们说:学高为师。可见,当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至少是学高,能传道授业解惑。具备这些也许只能做一个称职的教师,而能否做一个出色的、有成就的教师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做一名出色的、有成就的教师,更应具备现代意识,读书,则是提高自己很重要的一个途径。现在的社

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作为教师,要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更需要的就是读书了。

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谈到读书的乐趣时说道:“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赏析文字的风景,感受文字的灵性,天地都在眼前,风景都在心怀,这就是读书最大的乐趣。的确,读书可以明智,可以培养一个人健康的生活态度。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相知的朋友促膝长谈,她知道你的苦恼、快乐,她陪你周游世界,带你穿越历史,解答你的疑惑,指给你前进的方向。想一想,忙碌了一天之后,打开床头的台灯,黄黄的灯光下,拿起一本书,徜徉在那些或凄美,或感性的文字中,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读什么?可以是语文教学的专业书籍,还可以是消闲的小说、推荐学生阅读的儿童读物??总之,开卷有益。

…… …… 余下全文

篇八 :《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不自觉的拿起笔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去年教的是一年级,他们刚刚踏进学校这个大门时,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甚至什么也不会,不知道上课的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我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比如说,在上数学课的过程中,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表扬某某同学,能端正地坐着认真听课”,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同学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还能动脑筋,举手发言呢。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学生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学生学习的风帆,是很值得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