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酒国读后感

酒国读后感

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我以前都不知道他是谁,可是自从他获奖后,怀着好奇的心态去了解他的过去。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莫言老师的名作《酒国》。读之后,我感概良多。

《酒国》小说所讲述的主要内容:省检察院侦察员丁钩儿,接受了调查“红烧婴儿”真相的任务,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曲折而离奇的故事。小说分别以《肉孩》《神童》《烹饪课》等章节分别描述了肉孩的养育—买卖—宰杀—烹制的全过程。而主人公丁沟儿的调查总是在酒桌上结束虽然他不断的提醒自己从酒精中清醒过来,但最终意识还是一次次为酒国渊源流传的酒文化中所迷惑倾倒。

酒国的故事其实是十分荒谬的,但又写的又十分地逼真,小说的主人公即抽象又具体化,还有几条线索的互相交错,使作品笼罩着一种独特的氛围,这部小说还仍然有莫言的细节描写的手法,小说的主人公心里描写细腻可信。真实与想象交响呼应,连作者都在其中客串了一把,不禁使人感到有趣,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觉,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莫言以他深厚的写作功底、天马行空的思维、细腻的动作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又一幅惊心动魄,却又引人入胜的画面,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觉。我觉得小说的优劣之分就是在于其中述说的故事能否给读者一种真实存在的感觉,而莫言老师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优秀,个中玄机就在于此。

小说反复强调从事上述活动的人们遵守的宗旨是:“红烧婴儿”

是一种特殊的食品,这个婴孩已经不是人,是根据严格的两厢情愿的合同,为满足发展经济、繁荣酒国的特殊需要而生产出来的人型兽,可是小说对于“这道菜”的描写却是十分细腻,给读者一种真实感, 我觉得这是对人类的一种控诉和批判,因为联想到现代的人们已经发展到无所不吃的地步,这种叙述也是有其一定的道理。还有就是对人类为了健康长寿无所不吃、无所不作的批判,虽然这些故事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可是联想到现代人们的所作所为,但愿无所不吃的人们不要发展到食用“红烧婴儿”的地步!

…… …… 余下全文

篇二 :名著读后感酒臭国殇

酒臭国殇

——读莫言之《酒国》有感

每一次读一本小说,都好像随作者去了另外一个国度。

没有深刻的见解,没有到位的赏析,可读完这本书,的确想说点什么。 《酒国》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一本讽刺小说,其借助酒这种饮料,揭露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混乱。主人公丁钩儿作为一个特级侦查员被派往酒国市调查食婴案件,在酒国发生了一系列荒诞的故事。调查未果,反而因酒而惹上官司,最后醉死在茅厕里。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一个感觉就是百思不得其解,导致我当晚都没睡好觉。我不知道所食男婴真的是男婴还只是做成的像婴儿形状的东西,我不知道丁钩儿是正义的化身还是邪恶的载体,我不知道为什么每个章节后面都会穿插李一斗与作者莫言的书信往来,我甚至对莫言最后出现在酒国市感到非常吃惊。似乎它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有丁钩儿是虚构的人物。又好像酒国市什么都没发生,这一切只是在丁钩儿的梦里。总之,我带着满腹疑惑又重新读了一遍,当然,我也上网查找了这本小说的赏析,使它能更好地帮我理解作者的目的。

读完第二遍后,我渐渐有所领悟,之所以我这般模糊,恰恰是作者巧妙的安排。我不禁为作者缜密的构思、娴熟的技巧、以及洞察官场腐朽的睿智所折服。

《酒国》由三重文本组成,检查员丁钩儿调查“红烧婴儿”的全过程;酒国市酿造大学的写作爱好者李一斗与作家莫言的一组信件;李一斗寄给莫言的一系列小说。三重文本相互穿插,相辅相成,构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文学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你摸不清,道不明,感觉得到现实的映射,却又惊叹于不可能的荒诞。例如“食婴”案件,听完令人作呕,却又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在那样混乱腐败的年代里,人吃人就没有发生的可能?

当我越是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时,作者愈是横加阻拦,他偏要把事情的原委搁置一边,转而叙述其它的东西。例如丁钩儿与女司机的艳遇,与买馄炖老头的纠葛以及与老革命家的偶遇,一系列发生在丁钩儿身上的事让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一方面是觉醒一方面是沉沦,一方面是义愤一方面是堕落。直到最后他也还是没有调查清楚案件的真相,连主人公都置身事外,我们这些读者更无从得知事实。这同样让我不忍心读完这本书。按照我的性格特点,到了文章的末尾,作者总该给我一个交代吧。

…… …… 余下全文

篇三 :传承工艺 酱香中国-茅台酒厂观后感

传承工艺 酱香中国

---茅台酒厂观后感 原由其实8.29日凌晨我就到了国酒茅台的故乡,仁怀市,但接下来连续几天的会议,培训,团队拓展游戏,在激情专注赖茅的同时,几乎忘记,但行程很快走到了9.1日参观茅台酒厂了,在兴奋之余,心里也在想,到底是什么能够让茅台成为国酒,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如此追捧茅台呢,而成为国内奢侈品第一品牌呢,茅台的赖茅又是如何如何酿造出来的呢,带着这些疑问,随同着领导和同事,一早在仁怀市区浙商大酒店乘车出发前往茅台。

国酒门一路茅台广告宣语林立,酒都特色其间,也一路酒香弥漫四溢,未到茅台,就感受茅台的国酒风范,大概乘车10几分钟车程,我们到了国酒门,本想一群武警会持枪设岗,查验身份和检查可疑车辆,却发现国酒门只有维持秩序,指挥车辆的厂卫,人员车辆自由出入,如此开放姿态,喜迎爱酒人士值得点赞。 广场进入集团广场马上感受到浓浓的国酒文化,“崇本守道,坚守工艺,储足存粮,不卖新酒”标语,树立在包装车间门前的茅台酒瓶雕像,连花坛都有着国酒茅台字样,仿佛在告知世界,茅台的辉煌荣耀。

车间进入包装车间,半自动半人工的挂红带,贴商标,装盒,装箱流水线,工人异常熟练;进入酿酒车间,基本纯人手的工艺,两次下料、九次蒸煮、八次摊晾加曲、七次取酒,再加上陈贮三年以上,勾兑调配,然后再贮存一年,一瓶茅台酒整个酿制生产过程要经历近5年时间的严格工艺。手里捏着酒糟,闻着酒香的我在想,当一株神奇的红高粱,遇到了赤水河,遇到了如神般的酿酒师,遇到了特定的历史时代,注定成就了茅台神话;它从1952产能75吨,到20xx年产能3.35万吨,还是供不应求,还是配额市场,况且在三公消费受到极大影响下,民间消费反而撑起一片天下(专家估计民间消费是在

2.5万吨,20xx年经销商第一月提取了前半年的配额,使总体销售提升了39%),市场如此轻松成功的转型,华丽的转身,第一永远是第一,由此可知茅台酒真是匠心独特,酱酒魅力非凡。 酒文化馆走进了酒文化馆,从远古赤帝等的造酒传说人物,到汉武帝刘彻的夜郎自大枸酱传说,再到茅台前身华问渠、王秉乾、赖永初的家族贡献,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明与酒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感受到为中国文明中国文化做出贡献的中国脊梁人物;进入馆内各种古董酒器、茅台酒的酿造、历史、中国白酒的历史介绍,特别是珍藏的两瓶已陈旧发白的1941赖茅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如此深厚底蕴的国酒茅台基础上,发扬传承赖茅,赖上茅台,传递酱酒超值经典,未来赖茅必然会成为突破酱香份额最大的好酒(据统计,酱香酒只占整个白酒产量的千分之一,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长和

…… …… 余下全文

篇四 :《酒国》读书笔记

《酒国》读书笔记

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中国作家莫言,当即便掀 起了一股“莫言热”,我当时也随着这股热浪买了一本莫言的作品 叫做《酒国》。虽然断断续续的花了挺长一段时间才看完,但好歹也是抱有读书的原始心态;而不是盲目跟风购书,然后放在书架上任风尘掩盖。

《酒国》书中主要叙述的是一个名叫丁钩儿的省检察院侦查员,接受命令去调查酒国市的一个关于官员烹食婴儿的案件,然而酒国酒国市民个个酒量惊人,尤其当中的重要嫌疑犯金刚钻酒量更是深不可测。丁沟儿的调查总是在酒桌上结束,纵使他不断的提醒自己从酒精从清醒,但意识最终还是在酒精的作用下模糊了。受到酒精的影响,竟和金刚钻一行人沦为一流,品尝着酒国的特产“麒麟送子”。糊涂的侦查员陷入了一场醉生梦死的阴谋,最终醉酒淹死在茅坑里。

读完这本书,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幕幕匪夷所思的画面,纵使明知这不过是作者编写的故事,但书中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但当时我只是读完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对作者所赋予故事的意义并没有太深的体会。后来通过他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和他们对这本书的理解,我才有所领悟作者在讽刺官场的腐败,抨击当下官场生态。

文中关于酒国烹食“肉孩”的传闻——在酒国市招待重要客人的酒席上,一盘“金黄色的遍体流油、异香扑鼻”的“肉孩”是权贵们诚意与实力的体现。权贵们的迎来送往催生了巨大的市场。酒国的为人父母者,在完成了基本生育数量之后,将之后出生的孩子养至一岁左右,便以“肉孩”的名义,按特、一、二等分级,出售给市烹饪学校,特等每斤100元人民币。交易之前,烹饪学校的收购人员会问家长们: “这孩子是专门为特购处生的是吗?” 在得到“是”的回答之后,他们会接着问: “所以你卖的是一种商品而不是卖孩子是吗?” 在双方一致同意的“肉孩”定义下,交易得以完成,“公平交易,钱货易手永无纠缠”。 小说反复强调从事上述活动的人们遵守的宗旨是:“红烧婴儿”是一种特殊的食品,这个婴孩已经不是人,是根据严格的两厢情愿的合同,为满足发展经济、繁荣酒国的特殊需要而生产出来的人型兽,他们同待宰的其他食用兽是一样的,因此不能滥用感情。联想到现代的人们已经发展到无所不吃的地步,这种论调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人必定是最高等的生物,从法制社会的道德观念来看,这已经超出了法律和道德准绳的规范,是一种可耻的不可饶恕的罪恶行径!

…… …… 余下全文

篇五 :《转型时期农民问题研究系列成果》课程心得——读莫言的《酒国》和《红高粱家族》

《转型时期农民问题研究系列成果》课程心得

——读莫言的《酒国》和《红高粱家族》

黄好 2012306201825 12级张之洞班(文管)

当初选这门课,大概是因为想到我们学校是个农业类大学,而我选的专业又是农林经济管理,所以想着多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到底有所裨益,便选修了这一整个系列的课程。而究竟农村、农民是什么样的概念呢?我稍微百度了一下:“农村”,从定义上来说是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的本质差别将消失;“农民”,则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从定义来看,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大约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的图景,这样看来,农村似乎都是乐土,而农民都该是悠然自乐的。然而想到画作《拾穗者》、《父亲》??似乎田园生活并不似诗中美好。作为一个生长在城市的孩子,或许我对这个课题有着先天的不足,到底我还是怀着疑问与好奇来到这课堂上。

到底生活与艺术是有着截然的不同, “农民权利”、“农村光棍”、“自杀”、“农业经济”??老师介绍课程安排时的这些词句终是让我感受到我将要学习的是现实社会中正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与许多活生生的人息息相关的问题。除却课上的理论学习,老师建议我们可以在课下通过阅读来理解课程内容。我选取了推荐书目中莫言的《酒国》与《红高粱家族》两本,读罢感触很深。

《酒国》是莫言于19xx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奉命到酒国市去调查一个特殊的案子:酒国市的官员吃掉了无数婴儿。但到酒国市的人没有能经得起诱惑的,丁钩儿虽不断提醒自己不喝酒,最后却醉酒淹死在茅厕里。《酒国》由三重文本组成:检察院侦察员丁钩儿去酒国市调查所谓“红烧婴儿”案件的过程;酒国市酿造大学的写作爱好者李一斗与作家莫言的一组信件;李一斗寄给莫言的一系列小说。三重文本相互穿插,相互渗透,虚实交加,真假互映,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文学世界。借助多重叙事,该文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结构和重叠交错、自相悖谬的立场,或许在莫言看来,不如此不足以表达当下中国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荒诞性。惟其荒诞,才显写实。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不可思议的产酒国

不可思议的产酒国

作者: 曹慧杰 | 发表时间:2015.10.12

刊发于总2130期《中国经营报》[私享.品逸]版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葡萄酒产区,世界上还有很多小众产区,他们可能并没有法国那种知名葡萄酒,但是如果留心,依然可以发现很多不同的口味,也算是一种新鲜的尝试。

不久前,某位朋友通过微信发给我一张葡萄酒酒标的照片,问我这是什么酒,多少钱?想想自己在法国留学,专业是关于葡萄酒,留学期间还学了一下西班牙语,基本上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酒标我都不在话下,但是看到这张酒标上的字母,我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了——俄文,全是俄文——以至于连产酒国家都看不懂。

在中国商场超市购买葡萄酒时,酒瓶上都会贴上中文背标的好处,最起码知道购买的葡萄酒来自于哪个国家。根据中国国家卫生部和国家商标法的规定,所有进口葡萄酒都要加中文背标,包括:产酒国家、产区、净含量、酒精浓度、国内经销商名称、联系方式等。有的葡萄酒我们不知道具体信息,但是可以在网上搜索。

可这瓶写着俄文的葡萄酒,即使打开电脑,也不知道该怎样查询葡萄酒的信息,就这样,朋友就默默地把它喝掉了。

俄罗斯人民喜欢伏特加,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俄罗斯产葡萄酒吗?其实,俄罗斯是酒水消费大国,除了伏特加,还大量消费啤酒和葡萄酒。前苏联在解体前,曾是世界上第三大葡萄酒生产大国,主要的葡萄酒产区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乌克兰等。这些国家独立出去了之后,使得葡萄酒产量大幅度下降。而这几个国家产的葡萄酒可能对我们来说还很陌生,但它们都拥有丰富的酿酒技术和古老的酿酒历史。

摩尔多瓦拥有5000多年的酿酒历史,是世界上最早酿制葡萄酒的国家之一,从公元9世纪,俄罗斯就以摩尔多瓦为荣,特别是在沙皇时期,整个贵族阶层都离不开摩尔多瓦的葡萄酒。在前苏联是葡萄酒大国的时候,摩尔多瓦为它提供了五分之一的葡萄酒,并且摩尔多瓦也是国际葡萄酒组织(OIV)的五个创始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摩尔多瓦)之一,同时也是这些国家中最早酿造葡萄酒的生产国,比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早了两千多年。

…… …… 余下全文

篇七 :国酒文化

1) 茅台酒溯源

春秋战国时期,黔北一带各民族已有饮酒、酿酒的习惯。宋代,黔桂一带酿造老酒之风盛极一时,宋代有钩藤酒又叫“咂酒”。明清时期,除了咂酒,贵州还有各种各样的酒,见于史籍的有夹酒、女酒、窖酒、蓼花酒和刺梨酒。

随着交通条件变化,商旅兴起,各地商人、盐工、船夫们在茅台喝到美酒,并带往外地,故茅台酒“黔省第一”,省内外闻名。

2)茅台烧房

茅台最早的酒房是偈盛烧房。同治二年(1863年),“永隆裕”盐号老板华联辉创建“成义”酒房(原名“成裕”)酿制“回沙茅台酒”(据《贵州近代史》);光绪五年(1879年),仁怀大地主石荣宵、孙全太、王立夫合伙开设了“荣和太”烧房,成为生产茅台酒的第二家酒厂。

“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逐步发展起来,成为当时生产茅台酒的主要酒坊。

3)国酒声名

在中国的酿酒史上,真正完全用粮食经制曲酿造的白酒始于唐宋。而赤水河畔茅台一带所产的大曲酒,就已经成为朝廷贡品。至元、明期间,具有一定规模的酿酒作坊就已经在茅台镇杨柳湾(今茅台酒厂一车间片区)陆续兴建,值得注意的是,茅台当时的酿酒技术已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回沙”工艺。所产优质白酒顺赤水河入川后经长江远销,陆路则翻山越岭由马帮驮运销往贵阳等地。

至明末清初,随着当时交通、经济的发展,仁怀地区的酿酒业达到村村有作坊,户户闻酒香的兴旺景象。在此期间,茅台地区独步天下的回沙酱香型白酒已臻成型。到了1704年(康熙四十二年),茅台白酒的品牌开始出现。以“回沙茅台”、“茅春”、“茅台烧春”为标志的一批茅台佳酿,成为贵州白酒的精品而遐迩闻名。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茅台酒连续14次荣获国际金奖。19xx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荣获金奖。从19xx年开始通过香港、澳门转口销往国际市场以来,茅台酒出口如今已遍及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1000多万美元,成为中国出口量最大、所及国家最多、吨酒创汇率最高的传统白酒类商品。

…… …… 余下全文

篇八 :莫言作品读后感

莫言作品读后感

莫言作品读后感

莫言,被人认识是因为张艺谋的电影《红高梁》,被人熟知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

读莫言的《红高梁家族》,若没有电影的引导,似乎常常会出现错觉了,奶奶爷爷和“我”生活的时候在不时的交错,形象也时常交差,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不时的穿越,真的佩服《红高梁》电影的演员及所有的参与者,他们真的用心读懂了莫言的文章,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否则无论如何也无法展现那时那景。

以前的时候,翻过莫言的作品几次,常常束之高搁,一个原因是欣赏不了,他“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他的天马行空的叙述让我一时驾驭不了;再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的语言的粗犷吧,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脸红的语言,是因为自己的拘谨还是什么的,现在再一次打开他的作品,再品来,真的是让人学到了很多。

《酒国》中的丁钩儿的经历、余一尺的不同,那个酒国市酿造学院的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的几篇文章,和莫言的书信来往,那似乎是生活中的也好像是小说中的许多情节:那个肉孩和红烧婴儿,那个神童和那个有鳞的小妖精,那个一尺英豪和小侏儒余一尺,那些形象似乎是生活中的,也好像是虚构的,不能不让人感受到很多,感受到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在其中也时时地透露着有些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能不令人深思。那其中的《采燕》让我真正的了解了那些称得上海市山珍的珍品的缘由,我们只看到了商店里卖的燕窝很贵,却不知道燕窝的区别与它的真实来缘,而采燕中的岳母的叔用生命采集的最珍品的燕窝,却是时时用命换来的,那个燕窝上还留着脑浆,在写叔为了采集那个难得的燕窝让身体可怕地拉长,变得好像一条蛇,在艰难中奋争中身体又拉长了些,燕为了自己的窝与偷袭的人的无情抗争,面叔只能任由成群的汗珠从他头上滴下来,紧咬双唇尝到自己血的滋味,一个能从十几米的高处飘然落地而不损伤自己身体的叔叔却为了这个燕窝从悬崖坠落,在燕窝上留下自己的脑浆。看到这些,我们怎还忍心吃那些需要很多的生命为代价的东西呢?可有些人却是在吃着,一直奉为美味的吃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