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历史教师读书心得

免费 分享 创新

历史教师读书心得

非常欣赏上海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生四十年,为学生想四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四百年。”

那么我们历史教师承担着怎样的时代使命?通过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应该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些朝代,背下一些都城,了解一些屈辱,知道一些探索吗?我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为政治性的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响和人格教育。

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授课时间不足,教师教学紧张,导致教法实施以“灌输”、“说教”和“画重点”最为普遍;教师包办“垄断”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也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是死记硬背而已。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界定历史学科的性质为人文学科即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所以我们要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那么,如何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呢?

有一次,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让我们感到尴尬的是站着一千多名学生的大操场,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场面,我做了这样的工作:南京大屠杀固然是日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也正是由于国家放弃了人民,将军放弃了士兵,军队放弃了百姓,男人放弃了女人,儿女放弃了父母,大人放弃了孩子的因素,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束手

待毙的情形。而在一个公民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能想到“我就是国威,就是国仪,就是国家的尊严与安全,”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独自一人长国歌升国旗,而那一个人的力量将胜过千百个不负责任的“匹夫”。这里面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没有一句直接的批评,但我想每一名学生都会被震撼,每一名学生都会深思。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教育无处不在,历史教育大有作为,历史教育责任重大,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兴衰。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近期,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加深了原来记忆中有关中国古今历史的条线印象,体会到作者负笈海外转换视角、重点提取综合评判的良苦用心。鉴于读得有些散漫,而中国历史之漫漫征途、悠悠流长,其间奥妙玄机,非著说之人一册黄卷可以蔽之,亦非捧册之人一时可以察之、一刻可以识之,进而揣测作者或是没有言尽,宽宥鄙人亦是体尝有限。故此,作者以宏观综合论之,鄙人从小我主观臆想,读史于此册,品读在其外,随着零星感悟,简要、散漫作一读书笔记。

一、本书架构及史学观点

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样,以“中国大历史”命名本书,作者旨在将宏观视野这一观念引导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一)由于负笈海外,授课对象是非本族的异国子民,作者曾怀疑讲述历史知识的意义及实用价值,辗转反思之后,最终决定广泛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在与西欧史及美国史有了幅度与层次上比较的基础上再加以研究。(二)对既成事实、不可逆转的史实,更多专注于考虑其积极意义及前后连贯的出处,而不以个人之恩怨爱憎当作历史转折点。(三)不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而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促成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文字摘自自序篇,稍作整理)~

鄙人在阅读“安禄山的反叛”、“王安石的变法”、“数字管理还没成熟”、“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等篇章时,对作者的宏观综合分析法逐渐熟悉并认可,对其通过讲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朝代有关“政府抽税”的历史演变,论证“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的观点慢慢领会逐步接受。或许这些观点在历史课本中有所提及、野史小说中早有影射,不敢确说是作者首创或独创,但确是鄙人第一次跳出政治形态、道德意识去读史,改作因循本书倡导的“大历史”似的叙述、点评去理解一段历史,体会经济体制、技术条件等其他因素对于历史、社会、国家(朝代)演进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作用于当时、广泛影响于后世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书心得之历史

读史可知兴替

吉林亚新“分享知识,传递书香”活动读书心得

一代圣君李世民曾说过: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不错,历史就是一面兴衰的镜子,大到一个国家生存灭亡,小到一个人的善恶美丑,都可以从历史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和为人之道。

翻开长河般的历史画卷,从三皇五帝到溥仪退位,从庄园制到资本主义,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在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我用了十多天的业余时间阅读了《中国石油员工基本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中的《历史》读本,在其中我了解认识到了很多知识与道理。其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方面介绍激起了我浓厚的学习兴趣,让我明白了任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行为都必将被洪流所湮没。

仰望中国历史的长河,从三皇五帝的禅让制到后来延续了上下四千年的世袭制,华夏经历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促成这个转型的主要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他横扫寰宇,灭六国而成一统,统一完善各种制度。虽然功绩显赫,可他却不知体察民间疾苦,大兴土木。阿房宫、万里长城等建筑劳民伤财,民间积怨极深,便有了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天下也云集响应。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仅仅数十年间便土崩瓦解。可见无论多么高高在上的领导要是丢失了群众这最基本的根基都将背历史所淘汰。

与秦始皇恰恰相反的正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他体察民情,知人善用,对己要求严苛,对人虚心纳谏,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王朝盛名远播,中国的经济与文化迅速复苏,并得到了“前无古人”般的发展。可见“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是真理之至。

在这两个截然不同君主之间,还有一位争议颇深却又不得不说的皇帝——隋炀帝杨广。在众人眼里,他是一个荒淫无度、残暴无比、穷奢极欲的帝王,他的斑斑劣迹不胜枚举,但是他有两件事我觉得应该标榜。第一是修建“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修成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为什么却为杨广留下了骂名,也许真的如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诗中所说:

…… …… 余下全文

篇四 :历史读书笔记

为什么说中国共 产 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1 一大的召开宣告中国共 产 党正式成立。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中国共 产 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 产 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首先,中国共 产 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 3 中国共 产 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中国共 产 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 产 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 产 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

领导人民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 为什么说中国共 产 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中国共 产 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 产 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首先,中国共 产 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 产 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 产 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厂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 …… 余下全文

篇五 :《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人,是不应该不知道汤因比的。而知道汤因比的人,又是最应该研读汤因比鼎鼎大名的鸿篇巨制《历史研究》的。

汤因比,英国人,1889年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母亲萨拉·汤因比是一名历史学家。他的叔伯老阿诺德·汤因比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而另一位叔伯佩·汤因比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家。正是在这样良好的家庭背景下,使汤因比接受了完善的古典教育。他称“希腊、罗马的语言、艺术、历史乃至时代精神气质对我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后希腊时代西欧的文化对我的影响”。青年时,汤因比已经成为一名希腊史、罗马史专家。19xx年一战爆发,汤因比在给学生讲授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领悟到:我们在当时的世界上所感受的经验,修昔底德在他所处的世界中早已经历过了。他深感有必要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19xx年,汤因比萌生了撰写一部宏观性多卷本《历史研究》的念头。19xx年他拟出大纲,19xx年完成前三卷,到19xx年最后一卷付梓,19xx年由他手订的节录本出版,前后历经几十年,可以说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在这部巨著中,他对近6000年来人类历史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从而发展了文明形态史观,汤因比也因此书成为文明形态史观的集大成者。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宏观结构体系。他在该书自序中这样说:“我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换言之,即从世界性的角度去看待它”。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做了整体性与综合性的考察继承”。汤因比继承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学”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文明”|

汤因比摒弃了以前的研究世界史狭隘的国别视角,而代之以更宽泛的“文明”概念。他认为,历史研究中最小的单位不应是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个文明形态。他认为文明是一种带“文化相对论”色彩的存在。从这一论点出发,他总结概括人类历史上的26个文明形态: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可分为拜占庭文明和俄罗斯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它与伊朗文明可合并为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它可分为中国文明和朝鲜—日本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米诺斯文明、苏美尔文

…… …… 余下全文

篇六 :历史读书笔记

陈俊读书笔记

《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而很多问题,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从没有考虑过的。《剑桥中国史》共16 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最近从这部书的第12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上)》读起,更觉得这部著作对中国历史的观点不偏不倚,不带情绪,它力图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中国历史,试图从无数看似偶然的历史事件的串联中发现历史发展和变革的原因,规律,给希望了解真相的人一道饕餮大餐。

“《剑桥中国史》的第12和13卷论述中华民国的历史。本书是第12卷的中译本,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史实。第13卷的中译本同时出版。《剑桥中国史》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可供我国学术界借鉴。我们对其中不少观点并不赞同,在某些问题上有着根本分歧。为保持原貌,我们未作删改,请读者自行鉴别。原书地图所用地名有与当时地名不同者,内容也有与当时实际情况不符者,我们也未予改动。有些历史词语和我们习用的有出入,由于是观点的一种反映,我们也照原文译出。凡此也请读者注意。书中引用的中文资料,我们尽力查对了原文。少数引文没有查到,则从英文回译,删去了引号。请读者见谅。”这是译者的话。由此可见,该书确是最最真实的作为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第一章(导言)中写道“为了有别于其前后更稳定的中央政府的时期,1912至19xx年的37年被称为中华民国时期。这些年间的特点,在军事、政治方面是内战、革命和入侵,在经济、社会、知识和文化的领域是变革和发展。”一开始便清楚地介绍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划分以及特点。

“中国的现代调整问题是一个占优势的成年文明突然发现自己在世界上处于未成年地位的问题。其次,我们必须辨认出实际的外国的存在。但是第三点区分或第三个问题是,中国人的历史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而不是由外国人来写。第四个问题因而是:外国影响如果要传给中国人民,必须用中国的语言和书写方式来传布。第五个问题是……”作者陈列了七个问题,分析了晚清到民国过渡的背景:在接受和理解外国思想的方面,中国人一直有选择性,优先选择接受在自己的文化传统里存在的思想,中国人从未真正接受过外国人的全部思想,都是中国人做的事。在中国的历史著作里很难发现对外国人影响力的描述。这个例子说明了传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书笔记-《为历史学辩解》

《为历史学辩护》的读书笔记

《为历史学辩护》,也叫做<历史学家的技艺》。其作者马克.布洛赫,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1886年7月6日出生于法国里昂。这人也算富有传奇色彩,这如作品开头所说,武士弄墨,尚可附庸做雅,文人扛枪,,只能归咎命运的残酷。这个历史学家亲身经历了一战和二战,难道战争真有这么大的魅力与好处,这也让我们想到了另一个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弃笔从戎,其中战争的经历为他的大历史观拓展了视野。那么是否战争也拓展了布洛赫的视野,我想,他也是功不可没的。这里我们就不细谈。

还是让我们回到正题。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就在想,《为历史学辩解》,难道这里面有什么冤情,需要我们为他辩解,那我们到底要为辩解什么呢。那我们现在就从这本书入手,看看作者到底要为历史学辩解什么。符士蒂尔.德.古朗治和先于他的贝尔这样认为,“史学在所有科学中难度最大”。确实,作为一门理性分析的科学,并且正真作为一种科学搬上人类与科学的舞台,历史还是比较晚的。用作者的话说,他还很年轻。至少在西方的十六七世纪以前,它只是为宗教服务的,即有人谓之宗教学。作者这样说道:“以前的历史只是叙述而已,那时的历史充斥着传闻逸事”。如此,现在的历史学家任重道远,要使历史正真为人类利益服务,正真让历史在人们心中成为一门正真的科学,历史学家该怎样改变以前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错误方法。历史学家应该拥有怎样的技艺,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本书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讲诉历史、人、时间之间的关系;第二章讲诉历史的考察;第三章讲诉历史的考证;第四章讲诉历史的分析;第五章讲诉历史因果。从这几章的表面字样理解,似乎讲诉的就是历学家所需要的能力。那么是不是呢?咱们慢慢往下看。

历史的含义在百度全科上是这样讲的,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和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我想,这些概念已经包含在这本书里了。本书反复强调,历史是以人类留下的痕迹作为考证的基础。时间是人类历史的线索。在书中的导言部分,,有这样一个故事。作者的儿子问自己”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在为读者设下悬念的同时,也暗示了本书的标题,《为历史学辩解》,历史的作用是很大。作者便说,这个问题是每位历史学家必须要做出的解释,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布洛赫在导言中这样说:“史学的主题是人类本身极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实际上一种根深蒂固的秉性使人们本能的要求历史指导我们的行动”.作者在导言中提到了“实证主义 ”,而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这无疑与年鉴学派所提倡的观点不同,这也是年鉴学派产生的背景之一。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帮到很多人,如职业历史学家,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能就史学的徘徊和不断地自我反省问题加以深思。尤其希望这一代年轻人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开拓历史学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正好体现的年鉴学派要求历史学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历史学还十分年轻,然而又不无乐观地强调史学的不确定性正是史学得以存在的理由,它使我们的研究不断更新,通过逐步开拓史学的广度和深度,史学将愈来愈显现出其自身的不朽价值。我想这也是马克.布洛赫所想吧.下面我将向你们讲诉每章节大致所讲的内容。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

打开学院推荐阅读书目的文件,眼球立刻被《中国大历史》所吸引,并开始百科以了解此书。得知作者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与角度,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高度的浓缩,以“大历史”的方式归纳总结,构成了一个简明扼要前后连贯的历史纲领。这本书以高超的技术分析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并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更是深刻的分析了中国如何从一个闭关自守数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多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是不容许用寻常尺度衡量。这本书不是《资治通鉴》,不是《史记》,而是融入作者站在时代之外对历史的一种叩问。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去了解历史。

作者以一颗高远宽广的心,容纳下了中国整个历史潮流的汹涌澎湃,以一种尽善尽美的方式对整个历史作出了深入的研究与全面的评价。但对我而言,作者的立脚点过高让我难以企及,所以很难顺心如意的驾驭对整本书的理解,即便理解了也很难用文字加以鞭辟入里的描述与分析。也许是因为看完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原因,对明朝的历史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比较了解,所以对本文中第十四章——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的感触颇深,并因此决定从明朝作为一个切入点,谈谈自己对明朝皇帝本身和明朝经济的一些思考。 对于明朝诸多皇帝本身,我有一种特别崇拜与钦佩的情怀,特别是朱元璋、朱棣。历代创业主中,只有朱元璋的出身最为微贱,父母兄长离世,无资财购置棺椁,在四海奔波中居庙宇之内做徒弟,任杂役,后做行脚僧四处乞讨为生,谁也不会料到他会成为一代君主。元末,民怨四起,胸怀大志的草莽之辈纷纷崭露头角,他也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和亡命的战斗,终将其他人所掌握的地盘占据。将朱元璋的一生放在当代,仍是一笔较大的精神财富。放下自己心中的自尊心,无所畏惧的拼搏,不惧辛劳的奋斗,抓住迎面而来的时机,利用胸中的智慧,那么终将会促使我们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结果。而当代之中马云、陈欧他们便是新时代朱元璋所拥有的品质的体现。而对于另外一个皇帝——朱棣,对其的钦佩之情主要是其不断向外进攻、拓张疆土和派遣使者留洋海外两方面,尽管这为他们的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对拓展疆土,主动侵犯的赞同是因为我相信“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守”,他选择的是一种最优的方式维护着国家疆土,维护着人民的安全,尽管这和当下“和平外交”相悖,但也不失为当时社会情形下的一种最优方式。其实向外扩展是一种追求与探索,是不肯满足当下的重要表现。另外一方面,派遣使者屡次下南洋,打开中国海上之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