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科学方法论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 硕士 日期: 2013 年 11 月 11 日

评 语

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简史、当代发展

的困境与其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是在阅读科学方法论相关论文的基础上总结而来,主要为读书报告,文中的主要科学论点均援引自文后的参考文献中。

关键字:科学方法论;发展史;困境;现实意义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简史

依据古登(Gutting. G)的观点,我们可以将科学方法论描述为“处于科学的成功追求背

[1]后的所有普遍而系统地可表达的程序”。同时,我们将科学方法论的本质归结为三个层面:

[2]哲学层面 ,科学家层面 ,科学实践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层面。其中哲学层面的基本特征是基

于普遍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之上的方法论追问,科学家层面的基本特征是根据具体科学问题所进行的,同时局限于科学家群体内部的方法论争论,而科学实践层面的特征是根据科学实践的具体历史以及社会特征而对科学方法所进行的一种描述。这种变化是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逐步而来的,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

1,古希腊科学方法论的起源

早在古希腊时,哲学家们便已经开始了科学本质与来源的讨论与争辩。泰勒斯说“概括是科学的起源”[3],问题识我们该如何去概括。这里哲学家们分成了两个派别。

其一是唯理论,唯理论所持核心观点是:世界上的知识需要依赖人类的智力中的理性或直觉或理念的洞见才能获致。其中,数学总是知识的理想形式。最早的唯理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论试图对数学知识的可能性提供一种解释 ,这种思想根源于毕达哥拉斯

…… …… 余下全文

篇二 :《科学哲学导论》读书报告

《科学哲学导论》读书报告

《科学哲学导论》一书是自然辩证法XXX老师的推荐读物。作者是德裔美籍哲学家鲁道夫·卡尔纳普,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1891生于德国隆斯多夫,1910-19xx年在德国耶拿大学和弗赖堡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哲学,曾受教于G.弗雷格门下,19xx年底前往美国,并于19xx年加入美国籍,19xx年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

本书是R.卡尔纳普科学哲学方面的代表作,讨论了现代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对科学语言的性质、科学解释的结构、测量与定量语言在科学中的地位、因果性和决定性。非欧几何的哲学意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等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书中开篇即给出了两个基本概念:

1.“全称规律”:一种规则性毫无例外的在所有的时间和所有地方被观察到。并借以符号(X)(Px?Qx)为其形式逻辑,表示“全称条件陈述”。

2.“单称陈述”:一种只陈述单一事件与地点的某件事情发生。

对如何解决“我们怎么能够从这样的单称陈述出发到全称规律的断言”这一难题的探讨即从对“事实”与“规律”的科学分析开始。全称的陈述被称为“规律”,其中,简单类型的“规律”被称为“经验概括”或“经验规律”。对个别事实的直接观察产生科学,将许多观察相互比较即可发现“规律”,用于解释已知的事实及预言尚未知的事实。常见的对于事实的解释类型主要为演示类型和统计类型,而常见的用于解释事实的规律主要为逻辑的、纯数学的和经验的。有一则问答让我切实体味到了语言的内在逻辑,即对一个事实作出适当的解释为什么必须诉诸一条规律?因为看上去事实可由另一个事实解释。作者通过对“约翰拿表”的例子分析得出:事实解释其实是伪装了的规律解释,即在给出事实的解释地,是省略了一些规律的。

经验论代表人物伽利略认为“科学是由观察而得”,对事实的解释多为定性的。作者则在实验方法部分阐述了自己对科学规律进行量化观测的主张,选取能够感知到的可测量的指标,如“温度”、“体积”、“压力”等,借助仪器观察并总

…… …… 余下全文

篇三 :验证相对论关系实验报告

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关系实验报告

                        

  要:实验利用β磁谱仪和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通过对快速电子的动量值及动能的同时测定来验证动量和动能之间的相对论关系。同时介绍了β磁谱仪测量原理、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的使用方法及一些实验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电子的动量 电子的动能 相对论效应 β磁谱仪 闪烁记数器。

引言

     经典力学总结了低速的宏观的物理运动规律,它反映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却在高速微观的物理现象分析上遇见了极大的困难。随着20世纪初经典物理理论在电磁学和光学等领域的运用受阻,基于实验事实,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给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时空观和物质观。为了验证相对论下的动量和动能的关系,必须选取一个适度接近光束的研究对象。的速度几近光速,可以为我们研究高速世界所利用。本实验我们利用源90Sr—90Y射出的具有连续能量分布的粒子和真空、非真空半圆聚焦磁谱仪测量快速电子的动量和能量,并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和能量之间的相对论关系。

实验方案:

一、实验内容

1       测量快速电子的动量。

2       测量快速电子的动能。

3       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之间的关系符合相对论效应。

二、实验原理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

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 聚集与流散

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书报告2

在规律性的相匹配。隐喻方式及其内在机制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在隐喻的源体与目标体关系中,相对应的组成元素即相似的格式塔结构维度。找出隐喻的可自动分解的操作模式就解决了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模式问题。从思维 的角度看,创新是隐喻的结果。 1.2从元概念出发

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是:从元概念出发,按照人的特性和科学逻辑或隐喻逻辑来推测某种事物的演化过程与方式。这种推测要注意逻辑思考的彻底性。 1.3对于艺术,利用隐喻逻辑结合人的特性来进行创造性思维

环境中的形态与某些概念可构成相应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态具有了某种意义,二者建立起了隐喻关系。利用隐喻逻辑并结合人的特性,我们可以高效地完成特定的创新思维成果这种思维模式还可表现为“原型法”——即找出原型,然后发散,创造出众多的引伸的形态来。 1.4源自某原型可引发出许多不同的组合,但其原型却同一

由某些基本特征独组合构成原型并引发出诸多不同组合形式,形成个性风格的建筑。如柯布西埃提出的现代建筑的“新建筑五手法”模式。再如将门定义为“两种境界的过渡态或中介”,可使建筑入口形态的创新思 路大为开阔。 1.5创造思维的算法模型

创造是某种新的组合过程的产物,由构成因子与(多维的)构成序列关系决定。算法是一组达到某个目标过程的步骤的表述。事物构成因子均是一类集合,而类别划分是相对的,在更为抽象的层次,异类的事物因相似性而被认为是同类。本文将创造思维的算法模型粗略表述为:建立事物构成因子的集合,在更为抽象的层次,异类的事物因相似性而被归于同一集合,建立此递归的构成结构;对于某构成因子,在更为抽象的层次,通过某些相似特性而形成的两种门类事物的联结;选择原有构成因子的替代物并加入到所要进行的组合过程;依据类别差异度、已组合统计量度、组合因子间亲合度、制作成本等尺度作为约束条件制定搜寻算法;通过更为抽象的层次进行搜寻,找出原有构成因子的替代者;不同构成因子的差异组合。从组合要素的数量可知不同组合的数量很大。 2建筑的特性及建筑设计的特点 2.1建筑设计大体上是一种模仿性的工作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大学物理读书报告

大学物理读书报告

在学了将近一年的大学物理中,收获颇丰,在高中的基础上又用高等数学的思想重新深化了一遍,加深了我对物理学的理解。在大学物理中,许多概念和规律都是用高等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用高等数学来理解和处理问题是大学物理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和基本要求。

最近又看了一本外文书,认识又更进了一层。首先从整体上说,《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学(第五版)》都对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作了较全面的解析,知识点大概分类是一致的,当然也有一些差别。《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只有一个热力学《Thermodynamics》,而我们学习的这本教科书上还介绍了气体动理论;《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这本书将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与相对论(relativity)放在了一个章节中,即现代物理(modern physics)这最后一个模块,并且在这一模块中,还介绍了物质结构(the structure of matter ),这在我们所学教材中是没有的。这本书首先引入矢量运算与微积分的概念和方法;其次,物理知识更加深奥,范围更加广泛,增加刚体转动力学、流体力学、场论等内容;另外,概念、理论、定理和定律等都比中学物理中具有更广泛的适用面,更具有普遍意义。

我对光学这一章节比较感兴趣,就仔细把教材和这本外文书的光学部分看了一遍,总体上说,虽然两本书都讲了干涉和衍射两个重要的物理现象,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教材上将大量笔墨花在干涉上,关于干涉,分别列了五小节仔仔细细地讲,比如有杨氏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劈尖、牛顿环和迈克尔逊干涉仪,这些都是干涉的不同应用,教材上将每个原理、公式、解题方法都讲解得很清楚,干涉也是我们考试的重点,题目千变万化的。而对衍射,仅仅简单介绍了菲涅耳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圆孔衍射也只是要求记忆一个公式即可。与此相对的,《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这本书将杨氏双缝、牛顿环等放在一个小节中,专门拿出一小节讲菲涅耳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fraunhofer and Fresnel diffraction),并且附了好几张图,讲的也很详细。

…… …… 余下全文

篇七 :爱因斯坦文集的读书报告

《爱因斯坦文集》的读书报告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位传奇的人物,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留给世人总是那专注思考的神情,似要洞穿整个的世界,而那也的确是他一生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个既入世又出世的人,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动荡起伏,他的内心深处恒有一个无比清静的世界,那是他自己用思维和概念,用想象力和逻辑推理建筑而成的物理世界。

他从实验事实出发,经过不断的探索,重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广义相对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有很大的影响。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坚守着“上帝不掷骰子”的量子论诠释(微粒子振动与平动的矢量和)的决定论阵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同时对量子力学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该文集共三册,收录了爱因斯坦关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和一般自然科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内容主要是爱因斯坦自己写的文章、讲稿和通信,也包括别人写的爱因斯坦的谈话记录。此外,还收了几封别人写的有关的通信,作为附件。由此可以对爱因斯坦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天才是怎样洞悉这个世界的规律。

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还有量子力学中那个经典的质能公式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识,也已成为一个能显示出专业与高水平的科学成果。然而这些理论后面更深的内容和探索对我们物理专业的学生还是很有难度的,但是科学的精神是相似的。他在探索宇宙时的一些自然科学哲学上的内容给我很大的启发。

“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

科学是一种很纯粹的东西,它能让人乐在其中而不被世俗的种种所困扰。爱因斯坦生活得比年代是一个动荡起伏的年代,他也经历各种灾难,但是不管生活是怎样的,在他的内心世界是宁静的,对科学的探索充满了热情,让他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美好,令人向往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寂静的春天读书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

王智勇 《寂静的春天》读书报告

前言

《寂静的春天》(以下简称《寂静》)是第一本环境学与生态学奠基的开山之作,之前我对此书可谓久闻大名如雷灌耳,却无缘得以一见。感谢政治课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契机,让我们有机会一瞥大作的熠熠风采。

作为本科是生态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此书中的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理论和见解都已经了解了十之八九,但仅止于此。此书的其他部分内容,比如作者在眼前利益蒙蔽长远发展思路的社会氛围下依然高瞻远瞩的预见性,在当权者和主流观点一边倒的洪流里逆行仍旧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醒头脑,这一切在70年后的今天看来,都是值得我们景仰和钦佩的可贵精神。作为环保时代的先驱,RACHEL CARSON(R·卡逊)女士的著作不仅警醒了当时的一代世人,也在之后的数十年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义士投身到生态与环保的事业中去。

以下就是鄙人对《寂静》的一些拙见,仅为个人观点,不参与社会舆论。

1.寂静的春天——铭记历史

寂静的春天,如此诗意的语言,柔美的笔触,展现的却是一个惨烈而真实的世界,是击碎了人定胜天美梦的一记重拳,是揭穿了农药无害谎言的一柄利剑,是哀叹了无辜受害生灵的一曲悲歌,更是几十年来不停回响在人们耳畔的长鸣警钟。

为什么叫做寂静的春天?那样的春天,没有了蛙叫虫鸣,没有了鸟语花香,只有枯萎的植被,污染的空气,土壤和水,除了日出日落没有任何春天来临的征兆。这是真的吗?我相信,如果不是卡逊女士预见性的提出了这样的景象,很可能七十年后的我们就已经生活在寂静中了,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农药和杀虫剂的普及。俨然,杀虫剂就是本书主角中的主角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合成杀虫剂的生产从一九四十年的一亿二千四百二十五万九千磅猛增至一九六零年的六亿三千七百六十六万六千磅,比原来增加了五倍多。”卡逊女士忠实的记录了这些年的变化,字里行间不仅是对于药剂毒理的理性分析细致评判,更流露出对整个生物圈所有生态系统和生物,当然也包括人类,深深的忧虑之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