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

时间:2024.5.2

初中语文文体常识知识点汇总

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 议论 抒情 描写 说明

常见的文学体裁: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常见的文章体裁: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 对比 衬托 借景抒情 借物喻人 寓理于事 运用典故 先抑

后扬 先扬后抑 寄情于事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它们的作用:1. 比喻 将 喻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事物

的 特点

2.拟人 将拟人化,赋予事物以人的 (性格 思想 感情和动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事物的

3. 夸张 将者予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 使用排比增强文章语势和气势,增加感染力和说

服力。

5.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弦,语句整齐,互相映衬

6.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富有感染力,强化什么内容

7. 设问 引人注意 引发思考

8. 反问 加强语势 强烈抒情

记叙文知识点

概念: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它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

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时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

素是可以省略的。

记叙文常见的人称:第一人称(我) 第二人称(你) 第三人称(他她它及人或物名) 记叙的角度:直接(正面) 间接(侧面)

描写对象: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 细节描写

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 外貌或肖像

记叙文的分类:1.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2.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3.写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4.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记叙的顺序: 顺叙 倒叙 插叙(必要时外加补叙)

顺叙:1、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

2、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

顺叙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

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

作用: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

记叙文中人物的描写作用:对人、事、物、景作具体的形象刻画作用。

记叙文中景物或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环境 烘托气氛 表现人物的心理 抒发人物的感情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更具体 情节更生动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对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何人或作者的思想

感情;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说明文知识点

概念: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

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

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说明文的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解释、介绍实体性事物,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解释、说明抽象性事物,如《死海不死》。

常用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给 下定义、引出说明对象的 特征。

举例子:列举 实例,对 作了具体的说明。

分类别:对 事物进行分类说明,这一更好地说明了说明

对象的

打比方:将 比方为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作比较:将 与 进行比较,说明了 的 特征。

引用:引用了 (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

更好地说明 的 。

列数字:用哪些准确的数字加以说明 ,这样准确科学地说明了说明对象

的 特征。

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更好地说明。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 空间 以空间方位、地点位置的转换顺序如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等。

时间 以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

逻辑 1、现象-本质2、特点-用途3、原因-结果4、整体-部分

5、主要-次要6、概括-具体

说明文的语言: 准确性 科学性 严密性 考题形式有:

某个句子中的某一个词换为某一个词或把这个词删除,行不行?为什么? 答题模式为:不能或不行,这个词在这里是 什么作用,如果换为后,意思就变为,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与科学性,所以不能换或删除。

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归纳论点的方法:1、标题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 5、自己综合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都认为的公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

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

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举了 例子,具体而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例子,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 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哪几者的对比,突出强调了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议论文中的记叙,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议论文中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议论文中的抒情,作用: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小说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 塑造人物的手段: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行动和神态;

2、情节 故事情节的作用:与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故事情节的来源: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完整、更具

有代表性)。

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3、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

环境描写的种类:社会环境:提示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内容--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 小说的分类(按篇幅的长短):短篇 中篇 长篇

诗歌知识点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诗歌以表达方式为分: 抒情诗――《沁园春?雪》

叙事诗――《木兰诗》《卖炭翁》

词又称长短句。

戏剧知识点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

散文知识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精粹精辟,形式自由,能迅速反映生活。)

散文分为 : 抒情散文 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的抒发作者的情怀。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也带有抒情成分,如《藤野先生》。

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组织材料、结

构呈篇较自由。)

立意方面: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

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可叙事、写人、托物抒情、发表议论。


第二篇:初中语文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知识点汇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发布时间20xx0303140933来源初中语文教育网作者佚名打印评论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

精心整理版-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1安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

精心整理版-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1安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发布时间20xx0303140933来源初中语文教育网作者佚名打印评论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体知识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体知识知识点总结1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高中语文 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 新人教版必修4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一掌握下列文言词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4遗w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6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通假读音字义例句出处要邀yo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具俱j详尽具答之桃花源记有又yu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八分有奇核舟记诎屈q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横...

初二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语文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字词训练一字词总汇呻吟shnyn胆怯qi翡翠fi蜿蜒wnyn黄绿错综zng毡子zhn锤炼chu主宰zi无边无垠yn坦荡如砥d倦怠di倔强jujing婆娑psu潜滋暗长qin恹恹欲睡yn...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