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总结(1-4单元)

时间:2024.5.2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 古代中国(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 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2、秦:灵渠

3、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4、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官营 民间(家庭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 丝绸 地中海地区。

(3)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冶金业主要成就: (16世纪以前世界领先)

(1)冶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 高水平.

(2)冶铁:西周晚期,铁器,汉代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

(3)炼钢:两汉:炒钢技术;南北朝:灌钢法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瓷器:a,商朝出现原始瓷器b,东汉的青瓷.c,北朝的白瓷d,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e,宋朝五大瓷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f,明清的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瓷都景德镇.

(2).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明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四)“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 各时期发展概貌

商朝时:"商人"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高. 秦汉时期:初步发展,但比较艰难

隋唐时期: 柜坊,飞钱

宋元:商业经济繁荣 ,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明清: "商帮"出现(徽商晋商)

2.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以宋朝为界)

(1)宋代以前市坊分开,市长对市场严格管理.

(2)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东市西市

(3)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日中为市,早市,夜市相接)

(四)“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商周时期:"井田制"——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1)“重农抑商: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君主的地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妨碍海外市场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阻断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1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背路线)

(1)1487—14xx年迪亚士(葡)最先到达好望角

(2)1497达·伽马(葡)绕过好望角,直航印度

(3)1492—14xx年哥伦布(西)发现美洲新大陆

(4)1519—15122麦哲伦(西)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环球航行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束相对孤立状态,文明融合;欧洲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1,荷兰

(1)荷兰:东印度公司 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商业殖民

(2)英国: a, 15xx年,打败西班牙(无敌战舰);b,三次英荷战争,荷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c,英法战争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背贸易手段)

(三)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8世纪xx年代~19世纪中后期 成果: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工厂出现;工业日益重要;社会财富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关系的变化;自由的竞争经营贸易;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背)

工业革命主要发明创造:

(1)棉纺织业: 17xx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标志开始)

(2)动力:17xx年瓦特改良蒸汽机,(须知意义).

(3)交通运输:发明汽船;,蒸汽机车列车

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影响要背)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1)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

(2)在交通方面:汽车;飞机;

(3)在石油化工方面:美国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井;诺贝尔发明炸药. 3,世界市场的形成:(整理 背)

专题三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2 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 目的要背) 主要内容:工业(军事,民用);国防;教育(例子要背);

自强求富

3. 民族工业产生

背景:

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2.初步发展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萎缩 抗战胜利后(1945—1949)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4.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张謇 发展艰难


第二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xx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⑦瓦解:

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和现代平等、法制意识有些违背。(尊宗敬祖、重男轻女)】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xx年至公元前2xx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2.皇帝制度:

- 1 -

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如各样称谓“朕、制、诏、玺”等);皇权至上(一人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皇位世袭(以此显示权力不可转移)。 ③影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中央官制与郡县制:

(1)中央官制:

①三公:

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郡县制:

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是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影响: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①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

②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郡国并行制不利中央对地方统治,从景帝到武帝时开始逐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⑴察举制: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

- 2 -

⑵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九品中正制必然随着世族门阀制度的衰落而消亡。

⑶科举制:

①建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③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总: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

①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④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

①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

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元朝的行省制:

①实施原因:元朝地域辽阔;吸取了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②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省),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③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1)宰相制度的废除:

①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稳定和巩固封建

- 3 -

政权。

②标志:13xx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A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缺少制约皇权机制,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B.导致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2)内阁的出现:

①背景: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政务繁忙。

②过程:A.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B.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没有决策权)C.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没有决策权)

③特点:

A.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内侍机构;B.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④评价:A.无独立决策权、行政权,完全依附于皇帝;B.内阁大学士随时因皇帝个人爱憎而升降;C.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

中西方内阁之区别:

①性质:中国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西方内阁是行政机构。

②官吏任免:中国明朝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西方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最大党组织内阁;对议会负责。

③实质:中国明朝内阁制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西方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的设置:

①原因: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②内容: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

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

演变过程: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秦汉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延续了两千多年)。

演变特点:

⑴分封制和宗法制:(见前)

⑵中央集权制度:

A.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

B.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央在对地方的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皇权与在对相权的矛盾在明朝解决。

C.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长期影响政治制度。

- 4 -

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⑴历史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⑵社会影响:

积极(主要在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④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消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衰退时期):

①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双重影响并存、地位前后不同)

- 5 -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必修二:历史总结: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1.(1)刀耕火种:①距今一万多年前②石斧、石刀。(2)耜耕阶段:①距今八九前年前②耒耜、石锄、石犁③提高功效,取得更好收成。(3)传统农业:①夏商时期②青铜农具③技术提高…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2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商周时期的重要工具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4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书利华教育网您的教育资源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商周时期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WWW6eljpCOM6e平平网下精品资料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从原始阶段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采用牛耕技术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

20xx最新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广泛真实的民主1国家的含义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从本质...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xx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xx06061434从原始阶段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采用牛耕技术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以小农户个体经...

高中历史必修二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1从原始阶段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采用牛耕技术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二古代中国...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书利华教育网您的教育资源库历史必修2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商周时期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4著名的水...

人教版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

必修二历史总结(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