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4.1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xx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xx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xx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xx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xx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

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

秀人才移民

3、特点

国际: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

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 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组成 区位 特点

中心商务区 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 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 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 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 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 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 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 卫星城、农业区、住宅 城市外围 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

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城市化水平 高 低

城市人口 少 多

现代发展速度 慢 快

与经济关系 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 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 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 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二篇: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基本的两大天体:恒星、星云,还有小行星带、流星体、彗星

2.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及太阳系概况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近地行星:水、金、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3.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体积、质量、密度居中,与其他七大行星基本一样,无太大差别

自身:适中的体积、质量,有大气层,人类能够呼吸,原态海洋的形成

外部:适合的日地距离→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层:能看见,黑子——标志,xx年一周期,影响气候

色球:日珥 耀斑

日冕层:太阳风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电磁波,来自H、He核聚变

6.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及其关系

自转 公转

轨道 赤道面 黄道面

方向 绕地轴自西向东 绕太阳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日:23h 56min 4s 恒星年:365d 6h 9min 10s

太阳日:24h 回归年:365d 5h 48min 46s

速度 角速度:极点为0,其他都是1h 15° 近日点:1月,快

线速度:极点为0,向赤道增大 远日点:7月,慢

黄赤交角:23°26’

7.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

昼夜更替:晨昏线

地方时:15°一时区,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北京东八区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右南左赤道无;手心向上,四指→运动方向,大拇指→偏转方向

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纬度、季节)

昼夜长短的变化

节气日期 高度角 直射点 昼夜情况(北半球)季节(北半球) 春分 3.21 赤道→南北两极,逐渐降低 0° 昼夜等长 春 夏至 6.22 北回归线→南北两极,逐渐降低 23°26’N 昼长于夜 夏 秋分 9.23 赤道→南北两极,逐渐降低 赤道0° 昼夜等长 秋 冬至 12.22 南回归线→南北两极,逐渐降低 23°26’S 夜长于昼 冬 四季更替

春:3~5,夏:6~8,秋:9~11,冬:12~2

五带划分

寒带:有极昼极夜,温带:四季变化明显,热带:有太阳直射

8.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及其结构特点

N2: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维持生命活动

CO2:光合作用,保温作用

O3:生物体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成云致雨的重要物质(原料),影响天气变化

固体杂质:凝结核

外层

热层 电离层:由大量离子和自由电荷构成,影响无线通讯短波的传播

中间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易吸收紫外线;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飞机;大

气水平运动为主,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空气对流运动剧烈,天气复杂多变

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 71%海水,咸水湖多在内陆(∵不循环)

多为极地冰川水、地下水、河流水,可饮用的只占0.3%;人体内含水65% 生物圈:所有生物体所在的最活跃的圈层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如海岭等)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版块、非洲版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3.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张裂(生长地带)——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板块挤压(消亡地带)——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洲东海岸岛屿(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南北美洲,美洲版块、太平洋板块)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构造运动的结果

影响:地中海消失,红海扩大;太平洋缩小,大西洋扩大

4.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水平运动

褶曲——褶皱——高山、谷地——形成地貌形态的基础——绝大部分山脉为褶皱山脉 背斜成山有石油,中心老两翼新;向斜成谷有水,中心新两翼老

垂直运动

断层(前提):地堑成谷,地垒成山

5.流水、风、冰川等所产生的外力作用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侵蚀作用:流水(气候湿润的山区)、海水、冰川、风力(气候干旱、地势较高)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黄土高原: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华北平原:流水沉积

6.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地质作用

二者共同作用使地球表面凹凸不平

7.大气热量的来源——地面辐射, 波长:辐射源温度控制

8.大气的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吸收:O3——紫外线(平流层);H2O、CO2——红外线(对流层);有选择性

反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无选择性

散射:微小颗粒——可见光短波中的蓝紫光;较大颗粒(尘埃、雾粒、小水滴)——所有光;有选择性

保温作用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9.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热力环流

形成原因:受热不均

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风)运动的直接动力,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近地面

近地面:三个力,风斜穿等压线;高空:两个力,风平行等压线

风压定律: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高压在右后

10.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11.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亚洲 海洋 风向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寒冷干燥) 阿留申低压 陆地吹向海洋

东亚:西北季风

南亚:东北季风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海洋吹向陆地

东亚:东南季风

南亚:西南季风

成因

东亚:海陆热力差异;南亚: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大气运动 气候特点

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气流幅合上升,对流强烈,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大陆内部和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旱,是热带沙漠气候

中纬西风带 40°~60°,大陆西岸地带,终年盛行从海上吹来的西风影响,温和湿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西风和副高 30°~40°,大陆西岸地带,交替受西风和副高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季风环流 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环流显著,形成了三种季风气候,风向和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

13.锋面、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气团

冷气团: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暖气团: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大陆气团:干冷;海洋气团:暖湿

准静止锋

江淮——梅雨;昆明:冬雨

气团运动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雨量

冷锋 冷气团到暖气团 气温高,气压低,晴朗 阴雨,大风降温 气温降低,气温升高,晴朗 阵雨

暖锋 暖气团到冷气团 气温低,气压高,晴朗 阴雨天气 气温升高,气温降低,晴朗 连续降雨

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产生于低压区,北半球气旋水平方向沿逆时针方向辐聚,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产生于高压区,北半球反气旋水平方向沿顺时针方向辐散,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4.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1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联系地球各个圈层,并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再生、持续利用

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16.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北顺南逆,西暖东寒

中高纬:北逆南无,西寒东暖

17.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

寒流:降温降湿

暖流:增温增湿

渔业

三大渔场: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秘鲁渔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把深层物体带到表层

航海

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

污染物

利:加速污染物流动扩散,使其稀释净化

弊:扩大污染范围

更多相关推荐:
期中考试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11自然地理环境6要素及其关系2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循环的各个环节及意义3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有功能和4自然地理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5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要素有,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要素是。6世界自然带…

高二地理必修: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球体。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

o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球与宇宙(七年级上第3章)(一)我们居住的地球中国人:天圆地方“盖天说”“浑天说”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印度人:大地是个圆盾巴比伦人:大地是个空心山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3

17.影响雪线的因素①气温:气温高,雪线高;气温低,雪线低。(雪线分布总趋势有低纬向高纬递减)降水: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因为,在降雪量很少的条件下,要达到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必须有较低的年平均温度…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中国人文地理

[知识要点]一.我国的行政区划1.三级行政区: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有(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

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知识点总结1、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路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2、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3、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上地理全册知识点总结1、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路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2、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3、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2

5.降雨类型一、地形雨潮湿气流受到山地阻挡,被迫沿迎风坡上升,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降水,称为地形雨。气流越过山顶,沿背风坡向下流动,则形成增温、乾燥等现象,有些地方还出现乾热的焚风。二、对流雨对流雨盛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常用知识点??1、周日视运动规律:??2、季风及其成因??3、天气系统: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日照时数长短的因素☆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影响…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教学地理每年的会考,都需要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考察。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会考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11章44节必修内容中的229个会考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

地理知识点总结(6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