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总结与练习

时间:2024.5.14

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总结与练习

总结部分:

一、 背景与目的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政治前提

(2)拓跋珪的汉化措施 奠定基础

(3)北魏的落后与矛盾 必要性

(4)冯、孝的认识与做法 可能性

(5)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有利条件

目的:直目---

根目---

二、 内容与性质

第一阶段:主持者____ 改革重点:_______________

措施:(1)______制(官僚制度)------新制之政治保障

(2)______制(土地制度)------政权经济基础,租调制基础

(3)_____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均田制推行的保证

(4)_____制(赋税制度)--政权经济基础

(掌握每项制度的背景目的做法意义)

第二阶段:主持者_____ 改革重点:_______________

措施:1、迁都______ ,奠定进一步改革的政治基础(原因、目的)

2、学习___俗,促进文化认同,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易讲改通改)

3、采用___制,加速政权的封建化(教育、礼乐、官僚制度)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意义

1、 经济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___________(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

2、 政治上:加速了政权的________进程(教育、礼乐、官僚制度)

3、 民族关系上:促进了民族的_____与_____(鲜、汉互学)

练习部分:检测题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 )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不包括 ( )

A.基层政权组织 B.赋税制度 C.民族政策 D.按人口分配土地

4.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5.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均田制的实行 ②俸禄制的实行 ③迁都洛阳④孝文帝亲政⑤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①②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④③

6.北魏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里的调是指( )

A.田租 B.户税 C.丁税 D.徭役

7.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

8.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巩固了北魏政权 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

A.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提倡与汉族通婚

10.《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11.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 )

A.生产方式 B.生活习惯 C.言行举止 D.饮食穿着

12.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13.右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1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均田制的性质是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 D.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

1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下列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的是( )

A.推行均田制 B.制定官吏俸禄制

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1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中,正确的是( )

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 B.因战乱,对外贸易萎缩

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17.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问的融合

1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土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20.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 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的认识有 ( )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21题24分,第22题16分,共40分。)

21.材料1:

材料2:(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澄曰:"伊路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据材料1,指出孝文帝迁都的路线。(2分)

(2)材料2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成立?当时迁都还有哪些客观原因? (10分)

(3)迁都建议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对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对策?(4分)

(4)迁都有何意义?(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 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约他出兵决战。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8分)

(2)依据材料三,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以后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的有关史实。3xx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重建代国,不久改魏,史称北魏。4xx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所以说建立北魏政权后,才统一黄河流域。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当时先进经济发展形式实质的理解能力。在封建社会,黄河流域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是封建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因此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辨析、理解能力。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孝文帝改革前期推行的均田制,是一种较完善的土地制度,因此不符合题目要求。A、B两项指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宗主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使农民负担沉重。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北魏社会的落后和中原先进文化经济形态的吸引是促使北魏改革、实行均田制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学习汉族封建化的经济形态。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排列先后排序的能力。关键要明确具体史实的

时间及先后顺序。孝文帝改革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故排除A、B。4xx年孝文帝亲政,此前在冯太后的主持下,①②已实行。③是在孝文帝亲政后发生的。

6.B解析:"调"是指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北魏的指的是农民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

7.A 解析:迁都从一开始就遭到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

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的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

9.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平城守旧势力大,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迁都洛阳便于深入的学习汉文化,推行改革。

10.D解析: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理解。说汉话是有条件的,年满30岁以上可另处理。

11.A解析: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是指他们从游牧转向农业经济,这是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

12.A 解析:汉化政策能够推行,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

1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即考查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历史作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14.A解析:本题可参照课本关于均田制的表述,并结合封建国家的三种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得出答案。

15.D解析:租调制的推行使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增。

16.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辨析能力。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表现为A项。手工业中丝织业发达而非棉纺织业。商业发达,货币交易取代实物贸易,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

17.D解析: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形成就是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结果。

1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1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掌握。B、C两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

2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注重结合改革措施的推行及改革结果。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1)问可据课本回答。(2)问要逐条分析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客观原因"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3)(4)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答案:(1)从平城到洛阳。

(2)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成立。客观原因: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3)阻力:许多鲜卑贵族大臣极力反对。对策:设巧计,以南下伐齐为名迫使反对派同意迁都。

(4)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的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22.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所给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第(1)题能从两则材料中知道是阶

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致,然后结合教材去分析这两个矛盾产生的原因。第(2)题主要是孝文帝接受汉文化的经历以及对他以后推行汉化政策所起的作用。

答案:(1)由于宗主督护制和"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鲜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的不平等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

(2)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 基础。


第二篇:高二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总结与练习


高二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总结与练习

张宇欣 20xx-3-6

总结部分:

【背景与条件】1、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输出、瓜分狂潮、“门户开放”)与清政府封建统治危

机的加剧(财政危机—改革—政治危机)----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社会根源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原因表现与影响)

3、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革命性;经济发展--政治要求—政治运动)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早期与康梁维新思想:主张与传播)

5、组织基础---各地维新变法团体与政党的建立

6、康梁等的努力与爱国官员的推动

【内容与影响】1、政治----

2、经济---

3、军事---

4、文教---

(除旧举措---反对势力联合—戊戌政变之重要社会基础—运动失败;布新措施—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与政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增强军

事力量---变法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结果与原因】结果:失败

标志—1898.9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被囚,谭等被杀,法令被废 原因—1、顽固派:势力强大、极力抵制

2、维新派:自身势力弱小、领导者无力、依靠者无权、脱离群众、幻想帝支 ,

3、道路:改良方式,不符国情

4、措施:触犯权贵,急于求成

5、国际环境:瓜分狂潮,不利改革

【意义与局限】意义---1、作为一场()(性质)的运动,发生在()(背景)的时刻,直接目的是(),

所以:运动具有()性

2、作为一次()(性质)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经济上提倡()(内容),

符合(),所以:运动具有()性

3、作为一次()(性质)的潮流,提倡(),主张(),猛烈抨击了(),促进了

( ),留下了()(过程),所以:运动具有()性

局限---(略)

【教训与启示】教训---1、( )的不可靠性;

2、( )道路的不可行性

3、中近化道路的漫坎性

练习部分: 单元检测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1.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是

A.中国的政局 B.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政府的态度 D.中国的自然条件

2.《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借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

①掠夺中国的关税收入 ②获取高额回扣和利息 ③获取更多的政治特权 ④成为侵华霸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3.19世纪末,列强争夺中国的高峰是

A.争相给清政府贷款

B.争夺在华开矿筑路权

C.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D.接受"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华

4.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

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人

③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④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5.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

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6.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7.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8.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9.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相继加入,这说明

A.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

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

C.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

D.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

10.19世纪末,湖南成为京、津、沪以外维新运动最活跃的省区,当时湖南的新事物主要有

A.万木草堂、《万国公报》、强学会

B.时务学堂、《时务报》、《湘报》

C.大同学堂、译书公会、《国闻报》

D.时务学堂、《湘报》、《仁学》

1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12.下列有关康有为成立保国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B.与民族危机加剧有关

C.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D.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团体

13.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 B.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C.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和决算 D.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14.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5.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的是

A.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

B.竭力游说外国驻华公使和传教士

C.奏请聘任伊藤博文为顾问

D.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16.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①解放思想 ②建立社团 ③兴办学堂 ④创办报刊 ⑤提倡女学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7.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18.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19.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20.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

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④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两道大题。21题24分,22题16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反映19世纪历史上重大改革的三幅图表: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请写出三幅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6分)

(2)上述三个改革产生的共同背景是什么?(6分)

(3)在维护民族独立方面,这三个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认识?(12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为了满足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掀起了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的高潮。因此,列强侵华特征的演变是由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

2.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列强通过政治借款,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还可获得大量附加的政治特权,但不可能都成为侵华的霸主。

3.C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与分析能力,19世纪末列强争夺中国有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其中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各列强争先恐后,妄图瓜分中国。

4.A 本题借助早期维新思想考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特征,主要属于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解答时,先判断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时间,根据时间考虑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当时中外处于暂时的和好状态。

5.B 本题为材料解析式选择题。郑观应为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但非推翻封建统治。即要求改良,也就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故B项为答案。

6.A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其兴起的经济条件。

7.B.本题考查学生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辨析能力。A项属于"中体西用"的思想,C、D两项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8.C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康梁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明显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此,在它指导下的戊戌变法运动不可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任务。

9.D A项强学会为政治团体;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属于顽固派,各省督抚大都反对变法。

10.D A、C两项不发生在湖南,B项中的《时务报》在上海举办;D项三事符合题干"湖南新事物"之含义,故D项为正确答案。

11.D.注意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日本学习西方官制,中国学习西方器物"的不同造成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四项都与题干有关,而梁启超作为维新思想的宣传家,发表文章,从根本上必然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证明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12.C.保国会是资产阶级政治团体,不是"革命"性质的团体。

13.B A、C、D都是变法的内容之一,只有B项"实行铁路国有政策"不符合。

14.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依题干史料分析可知: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B、C、D三项没有准确反映题干的要求。

15.D A、B、C三项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D项"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反映的是革命性。

16.D ①②③④⑤都符合主题干之意。

17.D 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A、B两项。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到启蒙作用,影响深远。

18. C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近代化的含义的理解。A项是当时的积极影响,B项是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D项表述与本题不符合。

19.C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0.D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实际上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③④是失败的具体原因,①②是其经验教训。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一中的关键信息是"国务会议"及"省、县、乡、村"等,这反映的是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图二中"大学堂"是指百日维新中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图三中的关建信息是"大政奉还"。第(1)题通过以上分析很容易解决;第(2)题注意关键词"共同背景",要结合19世纪时世界历史发展尤其是从资本主义发展与列强侵略这一世界背景分析。第(3)题注意题干限制词"维护民族独立方面"。

答案:(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6分)

(2)民族危机加深;工业文明的冲击。(6分)

(3)阿里改革: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延缓了西方列强的入侵。明治维新:废除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善。戊戌变法: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识:向先进国家学习,进行改革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改革不会一帆风顺。(12分)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总结

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1希腊文明的摇篮1地理环境古希腊文明以海洋为依托希腊人被山岭和河流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2城邦建立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含义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3商品经...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总结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复习基础知识复习目标将目标融于心间让每个脚印考点温故都坚实有力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总结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重要知识点提要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

20xx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小结 新人教版必修1

单元学习小结1有人说小国寡民特征是希腊城邦公民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你如何看待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1小国寡民特征是希腊城邦公民政治得以实行的前提特别是像雅典那样的直接民主这一特征更为重要2小国寡民特征使得城邦公民都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简要篇)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3西周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

【创新设计】20xx-20xx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小结 岳麓版必修1

创新设计20xx20xx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小结岳麓版必修1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1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的氛围2经济条件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学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学案,内容附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重要知识点提要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代1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

高一历史必修1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第一至第四单元知识要点整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本单元共有四课内容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线索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条线索是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夏商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夏朝建立了我国第...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高考考点及试题整理

1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3课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A国外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B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总结(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