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4.21

高一物理知识总结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 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二、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一个有质量的点[模型]

1、 大小和形状能否忽略

2、 集中了物体的全部质量

3、 取决于研究问题物体性质

4、 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

三、 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

四、 路程与位移

位移定义:从出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五、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六、速度

定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V=s/t(定义式)

单位:米每秒(m/s)国际单位

1、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变速运动中运动快慢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运动快慢),简称为

速度

3、平均速率:物体运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4、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

七、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公式:x=vt

八、加速度:a=Δv/Δt=(Vt-Vo)/t

定义: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些变化的时间的比值

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变化率)

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矢量方向:与Δv方向相同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一、 注意事项

1、 车、板、纸带共线

2、 钩码要适宜(重量适度)

3、 平行放置

4、 先开电源,再释放扯,关闭电源

二、 数据处理

1、 舍(模糊纸带)

2、 取(起始点)

三、v-t图像

九、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公式:x=Vot+at2/2

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s=aT2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推论

1、 从运动开始计时起,在连续星等的各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5:…:(2n-1) (n=1,2,3,…)

2、 从运动开始计时起,时间t内,2t内,3t内…nt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2:2^2:3^2:…:n^2

3、 从运动开始计时起,通过连续的等大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1:t2:t3:…:tn=1:(根号2-1):(根号3-根号2):根号n-(根号n-1)

4、1s末,2s末,3s末…ns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十、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2、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符号F,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是矢量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十一、重力G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与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十二、弹力

形变: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弹力有无的判断:

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十三、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十四、力的合成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的计算

1.方法:公式法,图解法(平行四边形/多边形/△)

2.三角形定则:将两个分力首尾相接,连接始末端的有向线段即表示它们的合力。 十五、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 :如果几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寻找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物体保持静止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平衡状态。

2.物体如果受到共点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就叫做共点力的平衡。

3.二力平衡是指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平衡条件是这两个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力亦是如此。

4.正交分解法:把一个矢量分解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利于处理多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力)作用分解。

十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力的性质:物质性(必有施/手力物体),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同:等大,反向,共线

异: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时性(产生、变化、小时),异体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质。平衡力不具备同时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质可不同。 十七、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体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十八、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十九、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顿第三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状态无关。二力的产生和消失同时,无先后之分。二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分别产生作用效果。

二十、超重和失重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视重>物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重<视重)。

2.只要竖直方向的a≠0,物体一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二十一、曲线运动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无力不拐弯,拐弯必有力。曲线运动的轨迹始终加在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而且向合外力的方向弯曲,即合外力指向轨迹的凹侧

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1、独立性2、等效性3、等时性

二十二、抛体运动的规律

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抛出,且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性质:匀变速运动

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斜抛运动:可看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的合运动 二十三、圆周运动

1、线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

(2)定义: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3)为矢量,方向:切线

2、角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

(2)定义:物体与圆心的连线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

/T)2R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第二篇: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x/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x

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 vt–vo)/2 4.末速度 vt=vo+at

6.位移x=v平t= vot+at2/2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 a<0

8.实验用推论Δx=aT Δx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 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F=ma)。

(4)图象的应用: 看到图象后分清两轴,看清单位,还有坐标原点是不是O起点,注意图象的斜率和图线与横轴包含的面积的物理意义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22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10m/s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x= vot+at2/2 2.末速度vt=vo+gt (g=9.8≈10m/s) 2 22

3.有用推论vt2 –vo2= -2gx( 取向上为正)

4.上升最大高度Hm= vo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 vo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 段 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一高度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一物理下学期公式和知识点总结 1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 = vo 2.竖直方向速度vy =gt

3.水平方向位移x= vot 4.竖直方向位移y= gt2/2

5.运动时间t=(2y/g) (通常又表示为(2h/g)1) 1/2/2

6.合速度vt =( vx+ vx)=[ vo+(gt)]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anβ= vy/vx=gt/ vo

7.合位移S=(x+ y)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anα=y/x=gt/2 v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α与β的关系为tanβ=2 tanα。(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l/t=2πR/T 2.角速度ω=θ/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n=v/R=ωR=(2π/T)R

4.向心力Fn=mv2/R=mω2*R=m(2π/T)2*R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三、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R=K R:轨道半径 T :周期 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高一物理下学期公式和知识点总结 2 23222221/2221/2221/2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 1=(g地r地)=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 ,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n=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见练习册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四、机械能

1.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 W=Flcosa 功是标量 功的单位:焦耳(J) 1J=1N*m

当 0<= a <90度 w>0 F做正功 F是动力

当 a=90度 w=0 F不作功

当 90度<= a <180度 W<0 F做负功 F是阻力

(3)总功的求法:

W总=W1+W2+W3……Wn W总=F合lcosa

2.功率

(1) 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 功率是标量 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 P=Fv.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 当v为平均速度时

高一物理下学期公式和知识点总结 3 1/2

2)瞬时功率: 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3) 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 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 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 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

P=Fv F=ma+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

1)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 (a在减小,一直到0)

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有F=ma+f

当F=f时 v此时有最大值 vm=p/F=P/f

2) 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

a恒定 F不变(F=ma+f) v在增加 P实 逐渐增加最大到最大功率,v1=P/F

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 即P一定 ,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有F=ma+f

当F减小=f时 v此时有最大值 vm=p/F=P/f

3.功和能

(1) 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 功和能的区别: 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 ,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 ,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

4.动能.动能定理

(1) 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用Ek表示

表达式 Ek=mv2/2 能是标量 也是状态量

(2) 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 W总=ΔEk= mv22/2- mv12/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势能

高一物理下学期公式和知识点总结 4

(1)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Ep表示 表达式 Ep=mgh 是标量

(2)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 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 和参考平

面无关

(4)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kx/2)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6.机械能守恒定律

(1)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E=Ek+Ep 是标量 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除弹力,重力之外的力所做的功 (比如阻力做的功)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可以有其它力,但不做功,或做的总功为0)的

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

表达式: Ek1+Ep1=Ek2+Ep2 ,ΔEk增=ΔEp增 ΔEp增=ΔEk增

成立条件: 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可以有其它力,但不做功,或做的总功为0)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

高一物理下学期公式和知识点总结 5 2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高一物理下学期公式和知识点总结 6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1

高一上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1.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

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人教版高一物理目录走进物理课堂之前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02时间和位移???????????????????????????1…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1.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1.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力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要点:(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20xx-08-0708:35高中物理‘加速度’,一般都是指‘匀加速度’,即,加速度是一个常量1、加速度a与速度V的关系符合下式:V==at,t为时间变量,我们有a==V/t表明,加速度a,就…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力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x/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x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6.位移…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高一物理所学内容:必修一、必修二(有些学校期末或假期补课会开选修3-1第一章电场,这里没有考虑)二、必修一考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2.3.4.质点、参考系、位移、路程、矢量、标量等物理名词定义的掌握及应用…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歌诀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歌诀弹力恢复形变生弹力,必要条件是接触,大小胡克定律定,方向要看咋恢复,二力平衡来应用,两次悬挂可得出.分布均匀形状定,对称图形即中心,心在物外不稀奇,分布变化位更新.与面接触垂直面,绳子拉力…

高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一.电场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2.库仑定律:F=kQ1Q2/r(在真空中)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5.匀强电场的场…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