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散文作品《我与地坛》解读

时间:2024.4.20

史铁生散文作品我与地坛解读

史铁生散文作品我与地坛解读

史铁生散文作品《我与地坛》解读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6-05 14:41:00 ] 作者:淮小洁 编辑:Studa_hasgo122

摘 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坎坷、不幸等,尤其是现在那些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的年轻人,面对命运的安排,他们该何去何从?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中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了我们答案。

关键词:精神家园 生命航标 珍爱亲情

或许很多人的人生都是局限的、不完美的,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散文《我与地坛》,凝聚了史铁生双腿残废后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通过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用苦难提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其中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对于少不更事的学生来说,是一次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培养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的好机会。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我已经教了四遍,可是愈教愈感深刻。这次教学,我首先营情造景,做好传递感情的铺垫——“未成曲调先有情”。 通过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渲染气氛 ,在凝重的音乐声中,我及时向学生简述贝多芬、海伦·凯勒、张海迪等与命运进行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实例,借此引出史铁生坎坷人生,并精心设计了导语,带领学生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接着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地坛、“我”、母亲,来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感受“怎样的地坛”时,紧紧抓住第一部分的第三、第五和第七自然段中对地坛的景物描写,地坛的“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就一目了然。从第三段中可以看出地坛的荒芜、破败、古旧。昔日金碧辉煌,高大气派的地坛,都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地坛由封建王朝时的“圣地”沦落为现代都市中心的“野地”,这与作者由健壮男儿忽然成了社会人群中的“残缺人”,简直如出一辙,两者当然会同病相怜,都希望对方去发现、唤醒。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地坛洗尽铅华静静的守候,等待着作者的到来。正如文中所写:“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终于,作者发现了“园子荒

芜但并不衰败”,而地坛也以其恒在的生命、潜在的美丽最终为作者构筑了心灵的家园,使作者摆脱了那颓废、消极、残废自伤的心境,获得了新生:“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从第五段中可以感受到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中的小生命们却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他从中获得了宝贵的启示: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颓废。泰戈尔说:“天空没留下任何痕迹,但鸟儿已飞过”,孩童的脚印不正是他们生命的留痕吗?还有那寂静的守卫着地坛的苍松翠柏,不管人世沧桑巨变,不管人间悲欢离合,它依旧坚定执著的存在!

哪怕是一棵小草,也要染绿整个春天,哪怕是一滴水珠,也要折射太阳的光辉;哪怕是昙花,也要让生命在瞬间绽放的灿烂!哪怕是流星,也要用自己的光和热划破沉寂的夜空!也许这正是对生命最好的解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无疑不是作者心绪的传达。概括来讲,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特殊的背景,便于作者展开生命的思考,而且有些景物本身就是对生命对世界的形象解读。

在讨论“怎样的母亲”这个问题时,学生又紧紧抓住第二部分的第二、第三和第八自然段来理解,“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和操劳。儿子给母亲的难题不仅是肉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一方面看护、呵护儿子,另一方面又要把思考、选择生活道路的自由权利最大限度的交给儿子自己。双倍的悲伤与担忧,使母亲忧劳成疾,中年早逝。“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但正是母亲那种克己爱人、坚韧慈悲的“爱”的力量使儿子受苦的心灵得到抚慰和拯救。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从母亲的身上作者读懂了“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的生活下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在这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亲情的伟大,然后举例说明残疾人的母亲,她们比平常的母亲更为痛苦,更为不易,她们注定是没有回报的,她们是一辈子

的苦役,所以她们的爱更加无私,更为崇高,因而也更具有人格美、人性美,是人间爱的极致、美的极致!

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配乐《白发亲娘》来朗诵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深情并茂的朗诵,尤其是读到最后“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

史铁生散文作品我与地坛解读

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使在场的师生流下了眼泪。情景的创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王国维)。史铁生推着轮椅艰难地跋涉在充满荆棘和雾霭的征途上,感受生活中的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的最真切的抚摸,努力地悟出人生深刻的哲理和不可窒息的人性光芒,将流动的热血和搏动的心脉化作了一篇篇美文,弹奏出一个个生命的强音,召唤着人们去探索和思考生命的本原和人生的真谛??


第二篇:分析史铁生散文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学院理工学院 专业 食品工艺与检测 班级10级 姓名居和昌 学号

10120041

我常常在想,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的生命深处流动的是什么?在茫茫人海里,我们的灵魂总在漂泊着,无涯无岸??然而,当生命碰撞到挫折与不幸的礁石的时候,千千万万人之中就有一人静下心来默默的思考,探寻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的生平:生于19xx年,卒于20xx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xx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19xx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回家疗养。19xx年开始发表作品。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xx年12月30号下午16点,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号3点46分离开人世。双腿瘫痪的他那时才二十岁,二十岁的年轻人,心中充满着澎湃,正是最为活跃最为兴奋地年华。在这年华中体验着知识带来的智慧,感受着青春带来的活力,体会着友情带来的真挚和爱情带来的懵懂。可是他,在这个青春的季节中却似乎过于平静,像是一个已经心死了的年轻人,没有笑容,只有绝望,虽然他那残缺的肉体依然幸运地被这个不公的世界所保留下来。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那么活的就像是个行尸走肉。二十岁的他一个人推着轮椅来到了这个似乎等待着他四百年之久的古老的地坛,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能让他思考的地方,也许这里的地坛过于安静。可是对与他—史铁生,恰恰是需要这样的一个港湾让他安静地思考生与死。

地坛,是作者家宅附近的一个园子,是作者双腿残废后在那里默坐、思考的地方。在作者笔下,那儿更是“可以逃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古老的地坛随着岁月的变迁早已“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或许正是这些凋敝的景象把双腿截瘫后的作者与地坛紧紧拉在了一起同样凄凉的境遇,同样忧伤哀默的心灵这就成了作者十五年来日日在园中徘徊的原因。地坛中的一切本是死寂

的,然而在作者笔下却生趣盎然,“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了翅膀,忽悠以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洗簌簌片刻不息。”本是枯枝败叶,本是毫不起眼的虫蚁,在作者笔下竟成了这样一片新天地,仿佛万物都有了思想,自然界的每一处景,每一种物都细致生动地展现出来。我想,繁尘累事中,要有怎样一颗沉静、幽深、洞察的心灵才能创造出这样一派景象啊!我们的双眼早已被厚厚的灰尘蒙蔽,然而作者却用细腻感知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深处的空谷幽兰。作者说这些小昆虫“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文字间流淌的哀伤是当命运的挫折骤至时谁也无法阻挡的。双腿不能行走了,只得摇了轮椅到园中来,这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在这儿,作者可以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的想关于死的事,去窥看自己的心魂,终于在这里,他找到了希望,找到了他一直探寻的答案,并且,他的生命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而更加深邃芬芳。地坛是史铁生心灵的基督,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古人对生与死祈祷的地方,这个静谧的所在,史铁生开始了和地坛的对话,开始了对生命的思考。在与地坛的不断对话中,史铁生生成和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意识:一、人生如寄,叩问生命的本原“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上就是地坛。”“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废弃”就是当时作者对生命质量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作者被抛弃了,被命运、社会、上帝抛弃了,仿佛是茫茫荒原上一枝孤独的花枝,孤寂无助地张望着整个世界,却等不到一点阳光,一滴雨露。就如“荒芜冷落的古园,很少被人记起”,怎能不“失魂落魄”呢?其实,人一降生,就注定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因为相对于茫茫宇宙,人实在是一个太渺小的、太短暂的存在。古人常说“人生如寄”,人一出生,就像一叶孤舟被遗弃在大海之

上,飘飘荡荡,难以靠岸。史铁生的残废和残废后的境遇就如同生命之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风暴,一个人硬生生地抛出了生命之舟, 在生与死的追问中,探索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读《我与地坛》,很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样深刻的哲思,这样优美的笔触,读《我与地坛》,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更加理解了作者的坚韧,顽强,和在挫折面前活下去的勇气。

更多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读后感

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我与地坛读后感初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在高中时候那时候尚在十七八岁的年纪读过之后更多的是对作者遭遇的惋惜没有过多的想法丝毫没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对生命的感悟近几日重新走进这部作品用心感受作...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吉首东宋昭最近我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部散文不仅让我欣赏到了语言的魅力更让我领悟到一个残疾人对于生命的冷静思考如果不看作者简介的话我完全想象不到这是出自一个残疾人之手作者在最美好的年华双腿截肢遭遇...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学生吴梅青班级新闻1001班学号3101102104初识史铁生是因为小学一篇名为秋天的思念的散文那时的我并没有记下史铁生这个名字反而是主人公因双腿瘫痪而脾气暴躁乱扔东西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中...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1

我读我与地坛一次课间休息看到学生课桌上摆放着的语文教材随手翻开目录一眼就看到了这篇我与地坛倍感亲切因为我熟悉地坛大学六年生活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地坛的每年春秋两季书市我是当然不会错过的几个同窗好友相约一起骑车穿过杨...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完整的人生完整的史铁生地坛与史铁生的相遇造就了一段深刻的人生思考题记我与地坛中作者回忆了十五年间与地坛发生的一切的一切有人有事有景有物更有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作者明白园子的意图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

《我与地坛》读后感

这个双休日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虽然肢体残疾但他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充实的人生地坛在史铁生的生命里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quot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阑祭...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郑创兴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是在我的高中时代一次书籍里的邂逅让我跟这位素未谋面的伟人产生了一次触碰心弦的碰撞感觉就是那么陌生而又熟悉感觉文章里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是...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作者围绕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

我与地坛 读后感

史铁生散文作品我与地坛解读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80605144100作者淮小洁编辑Studahasgo122摘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坎坷不幸等尤其是现在那些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的年轻人面对命...

我与地坛 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20xx级14班任睿健我第一次读我与地坛完全是搞不清楚它要讲些什么可是在我第二次读的时候似乎渐渐体会到它在指引些什么为了弄明白它的意味我不厌其烦地读第三遍结果理清了思绪对其进行探索我终于想通了在第...

我与地坛读后感

好活读我与地坛有感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喜欢史铁生的作品纵使他坚强感人的事迹早已耳熟能详纵使他的作品被选为教材遍遍诵读纵使推荐他作品的人不计其数我依旧不喜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不停地拿自己的病痛说事在自己的作...

蓝色的爱与痛——《我与地坛》读后感

蓝色的爱与痛我与地坛读后感如果有一本书浓缩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华如果它带来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感动如果它如同一股四季融合在一起的囊括人生酸甜苦辣的风如果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却还如同昨日般鲜活地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激情澎湃...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