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脂砚斋批评《红楼梦》之林黛玉论

时间:2024.5.19

脂砚斋批评《红楼梦》之林黛玉论

王伟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摘 要】从小说理论批评方面说,脂评的价值主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本文拟通过对不同的脂评本的研究,探讨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关键词】《红楼梦》;脂砚斋;林黛玉;形象

清代乾隆年间在小说理论批评上比较重要的有脂砚斋对《石头记》(《红楼梦》)的评点。国内所藏脂评《石头记》的抄本有很多种,如己卯本、庚辰本、甲戌本等,各本评语也不大相同,所署笔名也有好几个,也可能不是一人所评。俞平伯先生曾将几个主要版本的评语集在一起,辑有《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一书。脂砚斋究竟是谁,现在还弄不清楚,可能是曹雪芹的亲友,与曹雪芹的时代大体相当。脂评对研究《红楼梦》的内容、版本和曹雪芹的思想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小说理论批评方面说,脂评也是很有价值的,这主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红楼梦》的主要艺术成就正是在创造了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一系列出色的典型艺术形象,脂评对此赞不绝口,对作者创造这些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的特点,结合作品的具体描写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1.痴情

他(她)对林黛玉形象的看法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痴情”。

可以说,“痴情”是林黛玉的标志特征之一。脂砚斋在其评语中多次称林黛玉是极“痴情”的女子。小说第三回宝黛初见,宝玉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林黛玉这时忖度宝玉是何意,脂砚斋在这时候写道:“奇之至,怪之至,又忽将黛玉亦写成一极痴女子。观此初会二人之心,则可知以后之事矣。”(第三回脂评)。随着文本情节的发展,脂砚斋更是将林黛玉称之为“情小姐”、“情痴之至”。《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回,《牡丹亭》的两句戏文飘入林黛玉的耳朵。脂砚斋这时禁不住感叹“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之,恰极当极!”(第二十三回侧批)。他还在第三十二回的回前又借汤显祖诗为情做出注解“前明显祖汤先生有《怀人》诗一绝,堪合此回,故录之以待知音:‘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第三十二回回前批)。也是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给贾宝玉讲花要埋葬而不要撂在水里的道理,在黛玉的话后,脂砚斋说“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第二十三回夹批)。第十八回,林黛玉因误会宝玉将自己送他之物给了别人而不分皂白剪了香袋,后来有所后悔,脂砚斋这里认为她是“情痴之至!”并“若无此悔便是一庸俗小性之女子矣。”他还认为“怒之极正是情之极。”(第十八回夹批)。由以上可见,脂砚斋认为林黛玉是极痴情之人,而且其对林黛玉的这个性格特点的把握是极为细致准确的。

2.聪灵

其次是“聪灵”。脂砚斋为其聪慧而惊异以致脂评中三次出现“不知”,两次“拍案叫绝”。脂评第一次谈及黛玉的“聪灵”是在第三回,

林黛玉初到贾府,邢夫人携着她去面拜大舅父,在途中有黛玉对府中布置的一番揣度,其后又一句脂评“黛玉之心机眼力”。(第三回脂评)。黛玉到了贾府以后,随着跟宝玉的熟稔,其活动也随着多起来,能展示才华的机会相应也多了起来。在《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回中,林黛玉的巧舌俐牙惊异的脂砚斋两次出现“不知”。“ 吾不知颦儿以何物,为心为齿,为口为舌,实不知胸中有何丘壑。”(第八回夹批),“实不知有何丘壑”。丘壑,原指山川和深沟,引申为清晰明了的意思。胸中有丘壑,特指一个人对事物的掌握程度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这里脂砚斋是说,这样情景下能说出如此妙语的只有黛玉一人,凡人不但不能说出,或亦“不知”也。后人对林黛玉的“聪灵”都没有异议,但是没有人对于她的这一特点像脂砚斋一样“拍案叫绝“,而且不止一次。还是在第八回,黛玉笑着跟薛姨妈辩解见到丫头给自己送手炉而生气的缘由,这里有一段脂批:“用此一解,真可拍案叫绝,足见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第八回夹批)。兰、玉、莲和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高雅、纯洁的象征,以此意象来为黛玉作喻,表明在脂砚斋心目中,林黛玉是一位超凡脱俗又冰雪聪明的女儿。再看第二十二回,黛玉因看了宝玉的佛偈,而向宝玉笑着提了一个宝玉答不出来的问题,在问题后脂砚斋有批到“拍案叫绝!大和尚来答此机锋,想亦不能答也。非颦儿,第二人无此灵心慧性也。”(第二十二回夹批)。从“绝倒天下之裙钗”到“非颦儿,第二人无此灵心慧性”,脂砚斋是伴着文本对黛玉的“聪灵”越来越欣赏和折服的。笔者注意到,在评中脂砚斋很

少直接评黛玉其貌的文字,可见,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的评论,脂批更看重的是内在的心智。

3.善妒

最后是“善妒”。“善妒”跟“器量小”、“好醋”等互为因果。黛玉的“善妒”也是使自己最为评论家诟病的一个性格特质。脂砚斋对于其这一特征亦有涉及,但不像谈论黛玉的另外两个特点一样那么多的给予观照。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在脂评中共有两处直接点出黛玉之“善妒”。第八回,黛玉借批评给自己送手炉的丫鬟而讽刺宝玉听薛宝钗的话却不听自己的话,这里有一句脂评“要知尤物方如此,莫作世俗中一味酸妒狮吼辈看去”(第八回夹批)。还有,第二十二回,黛玉听见宝玉夸薛宝钗,心里很不高兴,说宝玉还没有到唱“山门”就开始“装疯”,脂批写到:“ 趣极。今古利口,莫过于优伶。此一诙谐,优伶亦不得如此急速得趣,可谓才人百技也。一段醋意可知。”(第二十二回夹批)。从以上看出,脂砚斋对于林黛玉的这个性格没有进行苛责,反而有所维护。认为美人的酸妒,不能像看待一般人的酸妒一样去看待。而且黛玉之类人的酸妒也不是一般人就能学得来的,她的酸妒是出于“才人百技”。

通过以上脂砚斋对于林黛玉形象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林黛玉的优点,脂砚斋是不惜锦心妙口之词,而对其可谓是缺点的“善妒”却是惜字如金,且有为之狡辩之嫌。脂砚斋欣赏黛玉,与他评点《红楼梦》的主旨有关系。脂砚斋特别推崇林黛玉的“痴情”,“情”是他推崇喜爱黛玉的一个尺度,也是他评论《红楼梦》的目的所在。

看他的评点可以发现,脂砚斋有意识地把小说文本中所表示的情做了归纳。有宝玉和黛玉的“痴情”“情不情”、“情情”,还有大量的“风月之情”、“世态人情”、“儿女之情”等等。《红楼梦》人物多是“情种”、“情痴”甚至“情鬼”等。他还对情的本质做了分析,他说“淫里有情,情里无淫,淫必伤情,情必戒淫,情断处淫生,淫断处情生”(第六十六回回前批)。“情”在脂砚斋看来,是红楼女儿们生命方式也是体验方式,是她们人生价值体现的最高形式。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写到:“脂砚斋《红楼梦》以情为本,是对曹雪芹《红楼梦》创作本旨即所谓‘大旨谈情’的发明,也是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主旨的所在”,说明了脂批的价值。脂砚斋“以情为本”为《红楼梦》作评受到了汤显祖的影响。汤显祖是明代中后期的大戏剧家,高举“唯情论”,提倡“人生而有情”。脂批中对于黛玉之“痴情”的欣赏与汤显祖有相通之处。根据汤显祖和脂砚斋生活的大概年代,对比他们生活的社会政治环境,可知脂砚斋更希望拥有能表达自由的心声自由的环境,同时这种对自由的希望也是那个时代很多人的一致希望。脂砚斋喜欢黛玉也跟他的特殊身份有关。他的真实身份,学术界一致众说纷纭,但一致的是都肯定他是曹雪芹的亲属,而且与曹雪芹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同样带着“树倒猕猴散”家庭悲剧的巨大哀痛。他在做评点时,常常把文本中的情节看作诗以往家庭生活的写照,把其中的人物看成亲人的影子。带着这样的思想情绪去观照小说,他对小说中的人物就多是喜欢和宽容的情愫。

参考文献

[1]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4:183.

[2]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

[3]孙逊.红楼梦脂评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郑红枫,郑庆山.红楼梦脂评辑校[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伟(1988-),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联系方式:yishui1023@163.com;155xxxxxxxx


第二篇:脂砚斋与《红楼梦》的关系


第18卷第5期

Vol.18-No.5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JOURNALOFYOUJIANGTEACHERSCOLLEGEFORNATIONALITIESGUANGXI

20xx年10月

Oct.

脂砚斋与红楼梦的关系

2005

脂砚斋与《红楼梦》的关系

王俊德1,隋国成2

(1.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 研究生处,辽宁沈阳)

[摘 要] ,。脂砚

斋不是第一个阅读《红楼梦》的读者,、其它书名的《红楼梦》在流传,。所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石头记》;;曹雪芹[]I207.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8113(2005)05-0073-03

  在新红学家发现加注了脂砚斋的批语的版本前,

红学研究中并无脂砚斋其人。然而,从《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被发现以来,脂砚斋及其批语就成为了红学家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关脂砚斋的真实姓名、身份,多年来不少研究者发表了个人的看法,但由于有关脂砚斋可靠准确的资料实在太少,所以对其身世的考证大都只能就其批语中所透露出来的一些信息,作一些不太准确的猜测和判断。尽管一直有人对其批语提出质疑,但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是那些对脂砚斋深信不疑的红学研究者。他们在连脂砚斋自己也没有直接表明身份的情况下,就根据脂砚斋批语中所透露出来的那些含混不清的信息,考证出了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叔父、兄长、妻子等等。这些考证和解释虽不能说毫无道理,但除主观臆测外,并没有多少有力的证据。笔者经过仔细比较脂砚斋的批语,得出脂砚斋可能是一个书商或一个受雇于书商的职业批书人的结论,希望能给研究者一些有益的启发。

有微妙差异,但甲戌本所据的底本应该是最早的、最能反映曹雪芹原稿真貌的本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胡适开始,脂批本是最早、最古老的本子这一观点被人们普遍接受。

对于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苟同。脂砚斋在自己的批语中曾多次露出马脚,足以证明脂批本并非最早的本子。

甲戌本第一回正文中有一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话,这句话只在甲戌本中出现而别本都无。从上下文来看“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句话既与上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没有一点关系,又与下文那句“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无任何联系。很明显,这句话是抄书时误作正文而抄入的批语。这句话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脂砚斋初评《红楼梦》时,用的是《石头记》这个书名,此次再评仍用的是《石头记》。第二,既然脂砚斋明言“仍用《石头记》”,那么这部小说在流传时肯定也用过其它书名,而且不

一、脂批本并非最早的本子止用《石头记》这一个书名,否则,脂砚斋就不需要用

这句话特别说明了。从小说的内容来看《红楼梦》,一共有五个书名,分别是《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带有大量脂砚斋批语的甲戌本是由胡适发现的

《、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国内外十一种《红楼梦》脂评本中时间最早的版本。鉴》

再看甲戌本第一回脂砚斋关于顽石“不得已便口胡适认为这个版本虽然只有十六回,且正文同通行本

[收稿日期] 2005-06-28

[作者简介] 王俊德(1971~),山西岢岚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明清文学研究;隋国成(1973~),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教师。

73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xx年第5

脂砚斋与红楼梦的关系

吐人言”这句话的批语“:竟有人问口生于何处,其无顾不得了。”脂砚斋批曰“:真有是事,经过见过”。庚心肝,可笑可恨之极。”脂砚斋这句话非常清楚地告诉辰本第二十回“叫我问谁去。”脂砚斋批曰:“真有是我们,在他批书前,已经有人看过《红楼梦》,并对小说语。”第二十三回“金钏一把拉住宝玉。”脂砚斋批曰:中的内容进行过讨论,而且也提出过让脂砚斋觉得“有是事,有是人。”第二十八回“太太到不糊涂,都是“可笑可恨之极”的问题。否则,脂砚斋这一句“竟有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脂砚斋批曰“:是语甚对,余人问”的话就无从谈起。幼时可闻之语合符,哀哉伤哉!”甲戌本第七十四回抄

在甲戌本第二回回首诗“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检大观园时,有脂批曰“:此亦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茶尽尚逡巡,欲知天下兴亡兆,须问旁观冷眼人”处,身历之现成文字,非搜造而成者。”第十七、十八回写脂砚斋有一段较长的眉批“:余批重出,余阅此书偶有到宝玉“。庚辰本夹批: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故偶“,。俺先姐先有复处。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见界,脂斋之批亦(仙,!有脂斋取乐处,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重加批评,认为脂砚斋如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说等批。”,那就不说得非常明白:。脂砚斋是一个“深知拟书所提到的;,底里”的人这一观点普遍为红学界所接受,孙逊在其着一定的矛盾,所以脂砚才有这《红楼梦脂评初探》中说“:脂砚斋不仅是红楼梦的最句“诸公之批,,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早评论者,而且是作者曹雪芹的亲密合作者,他们参乐处”的话。可见,当时的书并非被脂砚斋一人所垄与了小说的创作和整理工作,看到过曹雪芹的全部手断,在他批书的同时《红楼梦》,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稿,了解小说的全部内容,因此他们的批语中透露的所以认为脂批本是最早的本子是错误的。有关线索为我们认识小说的原来面貌提供了重要而

笔者认为,在曹雪芹生前《红楼梦》不可能在社会宝贵的材料。”上流传。如果真像一些研究者所说的那样《红楼梦》,对于这些批语,笔者认为可作几方面的理解:既可是随写随批,而且曹雪芹在写书时还采纳了某些批书以理解为这些事的确是批书者亲见或作者的亲身经者的意见作了一定的修改,那么有关曹雪芹的一些详历;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描写的内容非常符合生活真细情况就不会没有记载,这几乎是一般的常识。以常实,是典型形象;还可以理解为批书者对书中所描写内理而言,人们在读了《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后容的肯定,认为这些内容符合生活事理逻辑或符合作而不去探究有关作者的情况,实在难以说得过去。然品内在的演讲逻辑,并非脱离生活凭空捏造。所以仅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有关曹雪芹的可靠资料太少。凭这些批语是不能断定脂砚斋与曹雪芹的关系的。就连曹雪芹的挚友敦诚、敦敏兄弟所留下的诗文中也在甲戌本第一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看不到有关《红楼梦》的片言只字。所以在曹雪芹生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批语中,脂砚斋曰“:能解者方前《红楼梦》不可能在社会上流传,甚至无人知道有这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么一部奇书的存在。其中原因不得而知,但笔者认为而逝,余苦哭芹,泪亦殆尽。每意欲青埂峰再问石兄。很可能与文字狱有关。众所周知,清朝的文字狱是非余(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常残酷的。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

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脂砚斋在这段批语中明确二、脂砚斋与曹雪芹没有任何关系留下了曹雪芹的卒年,这几乎成了红学界的定论,有

人据此认为脂砚斋是曹家人无疑。

然而,笔者经过对比曹雪芹的挚友敦诚、敦敏兄长期以来,由于脂砚斋在其批语中常常有意无意

弟留下的诗文,发现脂砚斋所谓的“壬午除夕,书未地透露出书中某些素材是来自批书者和作者所知道的

成,芹为泪尽而逝”等语与敦诚、敦敏兄弟的诗文中所某种生活细节,表明他确是一个“深知拟书底里”的人。

透露出的信息矛盾重重。现仅举几例可见一斑:甲戌本第三回“于是三四

敦诚、敦敏兄弟与曹雪芹的关系是被红学界所公人争着打起廉栊”,脂砚斋批曰:“真有是事,真有是

认的。笔者认为敦诚、敦敏兄弟要比脂砚斋可信得事。”靖藏本第四回“自为从此得所,谁料天下竟有这

多,至少他们留下了几首令人信服的诗歌。如敦诚的等不如意事。”脂砚斋批曰“:批书者亲见。一篇薄命

这首《挽曹雪芹》:赋,特出英莲。”庚辰本第十六回“罪过可惜四个字竟

74

王俊德,隋国成/脂砚斋与《红楼梦》

脂砚斋与红楼梦的关系

的关系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垒孤儿泣(前数月,伊子觞。因感成疾),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插葬刘伶。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知,曹雪芹死后敦诚参加了葬礼,而且第二天就写下了这首《挽曹雪芹》的诗。如果曹雪芹真是死于除夕,敦诚的诗中不会不有所体现的,因为除夕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极其特殊的日子,可是从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出有任何除夕的痕迹。

再看“晓风昨日拂铭旌”这一句“:拂”字一般用于春风,而生刍当指初生的青草家停灵,,,那他一定会去参加曹雪芹的葬礼的他也应该知道曹雪芹的卒年。就算脂砚斋的记性再坏,也不至于把日期记错几个月。如此看来,如果不是敦诚兄弟记错了曹雪芹的卒年,那就是脂砚斋在批语上作了假,所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等语也就只能理解为是脂砚斋的道听途说或故意说的假话。

三《、红楼梦》是早期流传过程中一个普遍的书名

在对甲戌本第五回正文“因此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这句话作批语时,脂砚斋曰“:妙,设世人亦应如此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该追究其隐寓。”这里明显是用了《红楼梦》这个书名。

甲戌本第六回脂砚斋对“袭人侍宝玉,更为尽心,暂且别无话说”这句话作的批语“:一句接住一回《红楼梦》大篇文字,另起本回正文。”

同一回写狗儿“吃了几杯酒,在家闲寻气恼”的眉批上,脂砚斋曰“:自《红楼梦》一回至此,则珍馐,中韭耳,好看煞。”

在同一回书里脂砚斋连续两次使用了《红楼梦》这个书名。这不是偶然现象,脂砚斋在批书时提到《红楼梦》这个书名的地方大约有十处左右。综观脂砚斋那三四千条批语,虽然他一再把书名定为《石头记》,也在批语中多处使用了“石头”、“石兄”等字眼,但是,如果《红楼梦》在当时不是一个人所共用的书名,脂砚斋为何要多次自觉不自觉地用《红楼梦》这个

书名呢?答案只有一个,脂砚斋不是第一个阅读《红

楼梦》的读者,也不是第一批书的人。当时社会上还有其他版本、其它书名的《红楼梦》在流传,不止脂砚斋所抄阅再评的《石头记》一种版本。

其实,脂砚斋在批书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的信息,足以证明脂批本《石头记》并非当时仅用的书名,当时这部书的书名还有许多。遗憾的是,当今的一些学者,不知是认识不到还是别的原因,竟然对这些明显的漏洞视而不见。

?其,脂砚斋可能是一,当然他也是的爱好者或痴迷者。正因为《红楼梦》书未成,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脂砚斋正是利用了人们这种好奇心,故意在书中加上了一些有关八十回后棱模两可的批语。同时,为了让人信服,又在批语中加入了一些假注年,使人们觉得他的确是一个“深知拟书底里”的人。这样,加注了脂批的书就非常容易销售出去,也比别的本子更容易流传,也更容易保存下来。再加上脂砚斋也确实是一个《红楼梦》的痴迷者,他的那些批语虽然给《红楼梦》的研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不可否认,其批语也的确给了那些初读《红楼梦》的人一些有益的帮助,但是脂砚斋那些批语中模棱两可的信息却给后来的研究带来无数不必要的麻烦。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彻底抛开自身的偏见,正确评价脂砚斋的功过,把他仅仅当作一个普通的《红楼梦》研究者,或一个普通的红学家,而不是所谓的叔父、兄弟或作者自己,更不是《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只有这样《红楼梦》,应有的价值才会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孙逊.红楼梦脂砚斋评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戍校本)[M].北京:作家出

版社,2000.

[3]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M].北京:中国文

联出版社,1987.

[4]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75.

[5]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75.

[6]杨光汉.红楼梦:一次历史的轮回[M].昆明:云南大学出

版社,1990.

【责任编辑:李萍】

75

更多相关推荐:
读《红楼梦》有感--林黛玉性格分析

读红楼梦有感我觉得红楼梦这本书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悲整部小说都笼罩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可能是因为最后贾家由最初的皇恩盛宠生活奢侈到最后的贾府失势贾家的人一个一个去世最后渐渐没落的这一整个由盛转衰的悲剧过程也有可能是...

读书心得《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

浅读《红楼梦》时至今日,我还是忍不住拿起《红楼梦》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看过不同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在我现今的二十个年头里,红楼梦是唯一一本书让我爱不释怀的。要是细细说起红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所谓…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魅力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魅力她是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她幼年丧母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经常暗自垂泪身上总有一股忧愁也许故事中的宝钗更加迷人但是我就是喜欢她喜欢她的多愁善感喜欢她的坎坷人生喜...

读后感—林黛玉

读红楼梦有感终身误林黛玉quot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quot连王熙凤都直夸没见过如此标致的人在红楼梦中她清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大多人的目光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都是封建道德...

红楼梦读后感 范文3则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3则20xx0124231839来源原创评论0点击2本范文由为您收集整理第一篇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

红楼梦读后感 评析薛宝钗

红楼梦读后感评析薛宝钗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巨著它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首要资料经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日常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的地揭露出封建社...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书中的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一次偶然的邂逅我欣赏到红楼梦的影视作品翻开了这本四大名著红楼梦于是让我深深的陷入了作者曹雪芹所营造的世界里宝玉和黛玉的旷世绝恋也让我深深地震撼初读这本小说还是年纪小的时候对故事的理解也是朦胧的只是一...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意义最深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为主线构叙了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除了讲诉几位主人公随...

红楼梦读后感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红楼梦一部面带笑容的悲剧不但描画了一...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

红楼梦读后感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首先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

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