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菊花与刀》

时间:2024.5.15

浅读《菊花与刀》

学号 姓名:

那是四月阳光明媚的一天,随着第三大节毛概课的结束,我又迎来了纯粹属于自己的周末。兴许是天气好,也可能是看累了考研书,不自觉的就走到图书馆,打算看看王老师所推荐的《菊花与刀》。在图书馆正巧碰到一个同学,便闲聊了几句,然而当我说出我想去看看《菊花与刀》时,她的脸上却突然露出诡异的笑容。事后我才反应过来她听到书名时到底在笑什么,而这也正好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书名叫《菊花与刀》呢?

众所周知,刀是日本武士身份的象征。书中,本尼迪克特曾有这样一番论述:“在一步步走向民主的道路上,为保有平衡,日本人有个古老的习惯。其一是对自己负起责任,也就是磨砺自身。这种说法是把自己比成了刀。刀所产生的一切后果,都要有自己负责,就像佩刀的武士要时刻使自己的武器保持锋利那样。同时,因为自己的种种缺点,比如懦弱和无能所带来的所有恶果,自己都要负责任。”在我看来,《菊花与刀》中的“刀”的确切含义,就是作为武士精神和气质象征的武士道。以前只知道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而通过对这个书名的思考,我才知道,原来十六瓣的“菊花”图案是天皇的家徽,即皇室的象征,同时也是天皇制的象征。本尼迪克特说:“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因其内涵是相同的:菊花的凋谢,岂不就是刀的拔出?看似矛盾,但刀拔出人死亡,那种瞬间的形态恰好照应了菊花的凋谢。菊与刀,向死而生,为死而生。菊本身就是死亡的化身,而刀无疑是通向死亡的桥梁。刀成为了菊的工具,菊化为了刀的目的。本尼迪克特写出了菊与刀的不可分离,菊与刀的相得益彰,在死亡的舞台上,二者如影随形。纵观全书,“天皇”和“武士道”是本书两个最关键的词语。也许,在她看来,认识日本人对天皇的态度和日本人传承至今的武士道精神,是了解日本民族性格及其矛盾性的关键。因此对于菊与刀意象的把握,即是对于日本民族心灵史的挖掘。她用写意的笔法准确地把握了一个民族的实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底色与基调。 二:研究日本

对于任何一位中国人来讲,“但是,又??.”这种表示转折的句式都毫不陌生,比如:“他为人和善,乐于助人,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但他有时候太过敏感,自尊心过强??”我们常常用这种句法来间接地表达出不愿意,不满意,不喜欢或有待改进等表示否定含义的句子。而于日本而言,它仿佛不仅仅是表示转折,而更多的像是表示一种矛盾。

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在日本的锁国政策被打破后的75年间,人们往往用一连串“但是,又??”这种极为离奇的措词来描写日本人,而对其他任何一个民族却从没有使用过这种描述手法。一位严肃的观察家描写日本人以外的其他民族时,如说他们礼仪超群,他就不大可能再加上“但是他们又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这类话。当他说某个民族行动举止极为刻板时,也不会再补充说“但是他们也很善于适应激进的变革”。当他说某个民族驯顺时,他不会再去说明一下“但是他们不习惯于服从自上而下的控制”。当他说他们忠实而又宽宏大度时,他不会再说“但是他们不可信赖,心怀叵测。”当他说他们本性勇敢时,他不会再去详细描述他们的胆怯。当他说他们的行动不顾忌他人的评判时,他不会随之又说他们确实具有强烈的内在良心。当他描绘他们的军队具有机器人一样的纪律时,他不会接着又描述那支军队里的士兵如何不服管束,甚至违抗上司??但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正是叙述日本的书籍的经纬。它们是真实的。菊花和刀两者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他们非常关心别人对他们的行动的看法,但当别人对他们的过错

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士兵非常守纪律,但也不很顺从。”在第一章中,本尼迪克特强调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探索比较这些差异性的方法和意义。 正如《庄子.秋水》中所言: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许,只有“带上日本人的眼镜”观察事物,才能对我们所认为的他们的矛盾行为意识等有“soga”之类的感慨吧。

三:战争中的日本

任何一种文化传统都包含着有关战争的正统观念。而日本人的战争信条 ,本尼迪克指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没有千年不灭的物质,这是永恒的真理。”“这种对精神的信赖被原原本本地应用于战争的日常行动。甚至在民间,日本当权者也推行精神优越于物质条件这一信条。”然而,与其说这是信条,毋宁说这是虚伪的谎言。无论是发动九一八事变,还是引发太平洋战争,无非是为了获取利益。在我看来,也许正是因为日本地域狭小,资源稀缺。所以才反复强调对精神的依赖。而这种虚伪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就像是我们在大学里经常会听到很多人说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这个年纪的我们应该多旅行,去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多参加活动,去积累工作经验和人脉关系;多谈谈恋爱,去拥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和疯狂,他们讲起自己的过往,总是眉飞色舞的说自己认识学校哪些牛逼的人,去过多少地方尝过哪些美食,哪任对象身材火辣哪任又家境优越,他们对学习只字不提,被问起时也支吾了事,他们不再跟你讲“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更别提诸如“知识改变命运”的话。在我看来,正是是因为他们没有像样的GPA,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科研经历,所以他们总将这些只能作为附加分的事情浓墨重彩的对你描述一遍又一遍。因为对任何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永远都是最为重要的,这是我们去拥有“加分项”的基础。就像,也许日本统治者并不真的相信“精神优越于物质条件这一信条”,因为,他们也很清楚:缺乏物质基础,日本根本无法和列强争夺势力范围。

四:日本人的“知恩图报”、

幼年时候的我是极不喜欢日本的,因为那时的我认为日本是一个不懂感恩的民族:纵观历史,日本为汲取我国统治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曾多次遣使到中国学习。事实上,茶叶,陶瓷,中医药,算盘,以及闻名世界的四大名发明等等,这些伟大的发明,这些智慧的结晶,都从中国传入到日本,为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然而,当我们由于闭关锁国而落于人后之时,日本不但没有帮助我们,反而对我们发动了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仅盗走了大量珍贵文物,更是犯下了“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滔天罪行。所以我幼年时及其讨厌日本的,不过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渐渐明白了幼年时父亲跟我说过的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与国如此,人与人亦然”。

事实上,通过《菊花与刀》一书中芙蓉观念阐述及分析的实例,我了解到了日本人的历史观,忠孝观,仁爱观等等。与中国历史观相对比,日本人的历史观明显与之不同:中国历史悠久,而且注重撰录,除了有正史《二十四史》外,还有很多诸如《世说新语》等杂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这句至理名言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中国的历史观具有经世致用,服务现实政治的浓厚色彩。而日本人的历史观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大义名分史观”,二是“江河流水史观”。如果说中国官修的“正史”是改朝换代的见证,那么体现“大义名分史观”的日本“正史”则强调“皇统一系”;如果说中国人强调“以史为鉴”,那么“江河流水史观”则偏向于“忘却历史”。“死”在日本文化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他们并不认为“人死如灯灭”。日本人对祖先的崇拜可以从赏花中看出,樱花再美,他们也不用樱花形容美女,因为樱花与祖先有关,与美女无关。正如书中所言:“他们那些西方人称之为崇拜祖先的行为中,其实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真正的崇拜,而是一种仪式,表示人们承认对过去的一切欠有巨大的恩情”。自飞鸟时代传入日本的“中元节”或许最能体现日本人祖先崇拜是“仪

式”而不是真正的“崇拜”。日本人是“历史的负恩者”。他们的感恩对象明确,具体,广泛,不仅对祖先,而且对周边的人。

合上书页,脑海里思绪万千。《菊花与刀》带领我去客观真实得认识我以前所不了解的日本,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虽然是二战时对日本的描写,但也很具有参考价值。日本是一个很复杂的民族,他们有菊花的美又有刀的狠,他们有着双重的性格。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这也提醒着我们,在全新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对日本要友好合作,更要时刻保持警戒。


第二篇:品读《菊与刀》


品读《菊与刀》

如果问你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估计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不好。如果问你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估计大部分人还是会脱口而出,不好。以上并非恶意揣测,根据中国日报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日本“言论NPO”组织共同主办的论坛,62.9%的中国调查者对日本的印象是 “很不好”。排除掉部分对日本心怀不满的愤青的比例,是什么造成了对日本如此的仇恨?这个想象中的恶毒国家到底哪里让人如此厌恶?除了“杀光日本人”,“东京大屠杀”这类完全没有理性的语言,我们能不能拿一种更为审慎的方法来研究日本,研究日本人?幸好我还有《菊与刀》这本书。 《菊与刀》的作者本妮迪柯特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在二战临近结束时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研究日本民族,以便为美国制定对日政策和判断对日本的整个局势的发展。她利用了自己所受到的专业知识教育,通过把战时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原形,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并作出了最终日本会投降这个论断。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东方文化生活过的西方人,她准确把握了东西方文化中的细微不同,并把这种影响对民族气质的形成以及这种民族气质会对战争带来的影响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有了将近

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本书,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选文献。

提起日本,我们很难不用一串充满矛盾的文字来形容他们,“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如同题目所写,菊是日本的国花,而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在我看来,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自闭。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刀,是冷兵器中最早被使用的暴力工具,在热兵器时代还继续崇拜由刀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这说明日本在精神力量方面是怎样的原教旨。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由此也可以解释他们为何如此凶残的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居民。

说到令中国人痛心疾首的侵华战争,我个人从该书中也可以窥见端倪。首先,日本政治格局中,军部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存在。它单独向天皇负责,并对内阁有着问责权,甚至有权解散内阁。因此,当军国主义在军部内成为一股强劲的力量时,它就越过内阁的争吵,直接发布命令占领了满洲。由此引发了侵华战争。其次,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每个人自出生之日,就有着向天皇来偿还恩情的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在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过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它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为日本的附庸,并把这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日本不同于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中没有原罪,没有忏悔,也不需要原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忠义和各得其所来解释。这也许就是日本从来没有为他的罪行进行忏悔和道歉的理由。

看着《菊与刀》上的那些文字,仿佛自己看到了一个个隐藏在外壳下的日本灵魂。只有接近灵魂,才能更好的认识这个民族吧。

更多相关推荐:
《菊与刀》读后感

姓名綦婷学号1108090055班级11文管01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这本书让我对日本有了更加有文化深度的认识也让我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更多的疑惑为什么同在亚洲却是两种文化为什么日本从中国学过去的东西却与中国完全不一...

《菊花与刀》读后感

东莞理工学院12电卓菊花与刀读后感说句实在话在我读菊花与刀这本书之前并未觉得日本的文化和我们会有太大的差异毕竟日本与中国相邻我们两国之间的渊源也不浅在听形势与策略讲座时老师对日本的介绍让我很惊讶甚至不能接受日本...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读《菊与刀》有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一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及其形成原因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指出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用菊与刀和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也就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在日本菊...

菊花与刀 读后感

菊花与刀是日本皇室和武士道德象征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既骄傲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

《菊花与刀》读书笔记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如何理解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却给中华文明带来过深重灾难的日本文化始终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课题之一历史的耻辱和现实的差距使得许多中国青年在面对日本时冲动的情绪往往超越理性的...

菊花与刀读后感(洪杰)

读后感菊花与刀向我们展示了日本这个民族的历史生活和个性阅读菊花与刀加深了我们对日本这个民族的了解菊花象征着和善文雅美丽隐逸适应刀象征着尚武好斗蛮横刻板两样具有含义相反的事物成为描绘日本这个民族的事物不难看出日本...

菊与刀读后感

深入认识自己看ltlt菊与刀gtgt有感最近从书摊上偶得由线装书局出版的ltlt日本四书gtgt由于时间匆忙只读完了ltlt菊与刀gtgt一书故而知能谈谈自己读完这一书的感受我明确我没有完全把握这本书也明确自己...

菊花与刀读后感

人类天然的种族共性矛盾的综合体读菊花与刀有感菊花与刀是日本皇室与武士道德的象征在本文中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花与刀这两种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在书中作...

读《菊花与刀》有感

读菊花与刀有感菊花与刀是作者鲁丝本尼迪克特为了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制定对日本的政策方针而定的这本书从西方人看世界的角度对日本社会各个方面加以阐述其中包括日本人的战争精神日本人的社会地位阶层日本人对天皇的忠...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日本人呈现给我们的是极为矛盾的行为这也是书名的意旨所在菊与刀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他们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忠贞而又易于叛变本书通过对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理与人情耻感文...

《菊与刀》观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这本书是在我刚上大一的时候通过思修老师的介绍有所了解的从此对这本书很是好奇所以一直就想拿来看看看看这个曾经入侵过我们国家的民族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有着怎样的性格和习惯通过读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并不是一本专门研究论述日本宗教经济生活政治或家庭的书而是探讨日本有关生活方式的各种观点的著作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

菊花与刀读后感(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