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欣赏

时间:2024.5.9

书法艺术欣赏

摘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代写论文方面入手: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势是否自然;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关键词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书法作品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中国的书法具有象形性,字形是由特殊的线条笔划结构而成的,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如果仅仅以实论实赋予一点想象就体味不出其中的妙处。所以,历代的书法家们总是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书法艺术以合理的比喻。如王羲之把“横”、“竖”两划分别比喻为“如孤舟之横江诸”,“若春笋之抽寒谷”。梁武帝形容萧子云的书法为“书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荆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比喻萧思话的书法为“舞女低腰,仙人啸树”,这就把两种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书法十分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此外,在纵观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的美之后,还可从第一个字的第一笔看起,眼光一直跟随笔迹移转,按照原作者的笔意用眼用心把字“重”写一遍,是对书法作品进行一次“内模仿”。可以感受原作者运笔的方向和角度,笔锋的着力点以及提按的轻重缓急,笔端的走势和力度变化,笔划之间的联系和向背,笔划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呼应,领会草书的风驰电掣、偃仰盘旋,真书的持重端庄、规行矩步,行书的从容婉约、疾徐如便,从而把握到书法的活力、意趣、风格和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书法的欣赏水平。


第二篇:欣赏书法


“金陵八家”之一龚贤曾说:“作画难,而识画尤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绘画如此,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书法靠线条布白的变化来表现形式、情感、意境,不象绘画还可以用自然物象的形神来对照比较。鉴识书法好坏,更为抽象而令人不可捉摸。故孙过庭《书谱》引老子的话说:“下土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因此,不仅有书画家,也有鉴赏家。所谓鉴赏,就是鉴识、欣赏。有鉴无赏,难为真鉴;有赏无鉴,不是真赏。鉴是赏的前提,赏是鉴的深入。鉴多理性,赏多感性。书法欣赏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绪,及其意境与审美趣味、格调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书家靠手来创作,欣赏者靠眼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另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爱好差异也使欣赏的角度与观点不同。

欣赏书法是件难事,而欣赏行草书更难。清人刘熙载说:“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艺概》)。因为篆隶正楷均有明确的规矩法度,这种书体易见书家功力,而行草书虽有法则,然有极大的可变性。所以书家作行草书比写楷书篆隶自由得多,束缚性小。行草书特别是狂草书体形式可以使书家的艺术感受、情怀、性灵得到充分发挥。苏东坡咏西湖的诗很有意思,“水光潋滟晴方好,”可以比喻为篆书、隶书、楷书的欣

赏,“山色空蒙雨亦奇”,不正是行草书的变幻、朦胧、深邃、无垠的境界吗?今从笔法、布白、神采诸方面来谈谈书法的欣赏,特别是行草书的欣赏。

笔法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永不衰竭的东方艺术,就是有两个因素:一是毛笔所写出的线条丰富细腻,变化无穷;二是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含有自然物象、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行草书与楷书用笔特点不同,“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书谱》)。楷书要求一笔不苟,笔笔独立不相连续,靠笔势、笔意使字贯气,而有飞动之势;行书应用牵引、笔势的动作增加变化,风流潇洒;草书用笔纵横跌宕,绚缦多姿。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行草书在用笔上与其他书体比较,大概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笔法丰富。玉箸篆就是圆笔藏锋一种笔法,汉隶、魏碑一般以方笔为主,行草书的笔法有提按顿挫、方圆中侧、悬针垂露、连绵飞白等,?囊括了其他书体一切笔法,而且有些用笔是其他书体所不具备的。宋代行草大家米芾自称其书“八面出锋”,就是说笔势奇宕、笔法丰富。清代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诸家以隶法作篆,以北碑法作篆,以行草笔意作篆隶,就是为了丰富篆隶的笔法。碑学书家的这种创新,对近代书法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二十多个“之”字,无一相同,除了结体上的变化外,更主要的是笔法变化。今所见到唐人摹本,有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

三家。虞、褚为一代大家,其摹本笔意淳雅,但俱带有虞、褚自身笔意在笔法笔势上不及冯摹本丰富而有变化。应该说冯摹本更接近右军真迹的推想,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中侧互用。中锋用笔是书法线条的根本所在,但不等于排斥侧锋;将侧锋视为书法上的“禁区”,这是错误的。线条的变化,从外形上看,无非是曲直,起笔收笔亦不过方笔、圆笔,或方中寓圆、圆中寓方。但从质地来看,主要就是中锋、侧锋。中锋笔法丰满圆润,元气内含,侧锋笔法锋芒崚嶒,精神外露。中锋为本,侧锋取势,中侧并用,方为上乘。不妨以怀素的草书为例。他的《大草千字文》似乎比《自叙帖》更有“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之势。因为《自叙帖》以中锋为主,若铁线使转,而《大草千字文》中侧并举,颠腹互用。正如韩冬郎《题怀素草书屏风》所形容那样:“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

节奏强烈。人们形容书法为“线条音乐”。因为书法线条的抑扬顿挫、轻重徐疾,若音乐的节奏、旋律。毫无疑问,行草书用笔特点的节奏感要比其他书体强烈。然而“动的势,今只静静地留在静形中。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再现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地往来不定的势”(沈尹默《书法论丛》)。此处的“想象体会的活动”,就是欣赏深化的?活动。如黄山谷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其笔意奔放,笔势超迈,其线条“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山回路转,不可端倪,其用笔节奏变化,令人得到“行到

水穿处,坐看云起时”的艺术趣味。

行气,就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有连贯呼应,顾盼情生的意态。行气不单是行与行的疏密曲直变化,同时字与字、行与行以笔势连绵,气脉畅通,若行云流水,自然成文方妙。因此行草不会写在方格上,至多是分行的“乌丝栏”线,若行草书字与字横竖都成直线,状如算子,就索然寡味了。

章法就是整幅书法的布白,绘画上称为构图。行草书章法忌平,要活泼而多变化。邓石如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若孙过庭《书谱》,有人批评为“一字万同,”同时在章法上也缺乏变化,与张旭《古诗四帖》两相对照,就没有大起大落,显得平了一些。当然后者是狂草,乃有所不同。就是《书谱》与“二王”墨迹来比较,孙过庭显得循规蹈矩、温温儒雅;而王羲之书则“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袁昂《古今书评》)。

若手卷款式,为行草书章法变化提供了驰骋发挥的天地。优秀的行草作品使你感到若卧游九曲黄河、万里长江,与中国绘画的山水长卷,咫尺展千里之势,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一是图,一是书,图易于从自然界联想造境,而书须从内心世界去造境,同样感受其韵味、神采、意境。

神采

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某书浑雄,某书质朴,某

书秀逸,是指风格;某书“书卷气”,某书“金石气”,某书“山林气”,某书“市侩气”,是指格调。杨雄说“书为心画”。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是其人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其人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这是掩盖不了假装不得的。《世说新语》上有一则曹操的故事: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说明人的装束位置可以变换,然人的气质、精神、风度总要流露出来。书如其人,也是作假不得的。如号称乾隆三希之一的王献之《中秋帖》,精明的鉴赏家都认为此帖并非小王手迹,而是米芾所临。所以鉴赏书法就要象那位“匈奴使”一样另具慧眼,盖识人鉴书其理一也。因此在书法欣赏评鉴上,尤重知人论世,将其书与时代背景、其人阅历操守联系起来分析,方能深入知道一些奥秘。举例来说,赵孟頫、朱耷、清成亲王都是皇室之裔,赵孟頫作为宋宗室而降元做官,他的字学晋人遵丽媚人,温柔淳厚,没有锋芒,不激不厉,与其做人一样委曲求全,因此“软”;朱耷在明亡后削发为僧,他借书画来发泄国破家亡的一些悲愤之情,他的行草笔画楞头楞脑,冷逸萧疏,字里行间有一股兀傲郁勃之气,还有一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朱耷那种“哭笑不得”,与清王朝势不两立的情怀跃然纸上。成亲王为嘉庆皇兄,他躬逢太平盛世,没有折腾,是享受荣华富贵的王爷,他虽然热衷于书法,其书法的功夫技巧尚可,但其书的气息与其人一样,平庸缺乏个性,近于甜熟端庄的馆阁

体。“龙种本与常人殊”,就是“龙种”也彼此不同。在赵孟頫、朱耷、成亲王的行草作品中,因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环境、地位而形成的个性心境,不是很明显地流露出来吗?

南齐王僧虔说:“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笔意赞》)。优秀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要提高欣赏水平,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一、有临池、读帖的实践体会。没有看过优秀碑帖,又从不拿毛笔的人,其欣赏书法总难入港。二、了解一些书法、文字学以及书法史、书论知识。在欣赏时就能知其所以然,明白其人其事及时代背景、风格流派,方有助于欣赏的深入。三、加强中国文化及其他艺术方面的素养。中国书法与中国哲学、文学、戏曲、绘画、民乐以至中医、太极拳等,都有某些相通之处。艺术本无国界,对西方文化艺术修养较高的人来说,欣赏理解书法也不是很难的事。

此外,欣赏书法要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传统而把握精粹,但又不为古人所囿,具有发展的眼光。王羲之固然是中国历史卓越的书家,是“书圣”,但不等于他是空前绝后者。张融说得不错,“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时代发展至今天,人们的审美趣味、艺术观念当然与古人不同。秦以前没有隶书,唐以后才有颜、柳、苏、黄各派。书法艺术在不断发展变化,欣赏的角度与观点当然也要发展变化。这是历史规律。

在欣赏书法中若有什么“要诀”的话,就是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

拿古人作品与古人比,也可以拿今人作品与古人比,拿今人作品与今人比。一比就易见高下差别。考察书法作品的优劣,先挂起来看,进一步是入“大雅之堂”,到展览会上去看。这样好的作品回挑出来,差的作品就比下去了。这种欣赏比较应经常进行。再能听听行家的意见,无疑会逐步提高欣赏水平。不要忘记,对于临池者来说,眼界不高,其书艺也不会高的。从这个观点来讲,真正的书家必须是鉴赏家,至少是欣赏水平高的人。

更多相关推荐:
书法励志名言

书法励志名言1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2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3字怕练马怕骑4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5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6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7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8信心来自于实力...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一幅书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是我们每个初学书法的人甚至是广大读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问题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所强调的时...

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一幅书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是我们每个初学书法的人甚至是广大读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问题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所强调...

四字书法作品欣赏 释放您的书法情结

成语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尤其是四字成语言简意赅意蕴非凡同时以四字成语为内容创作出的四字书法作品在所有书法作品类别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典四字书法内容数不胜数如天道酬勤厚德载物...

书法名言

书法名言苏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又云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均不能见妙我则心目手具得之矣其狂傲之气由此可见一斑七绝王羲之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一羲之书法最清真曲水流觞翰墨匀放浪形骸身自在兰亭一序妙...

书法欣赏

书法欣赏书法是反映生命的艺术书法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如果把写字比喻为小学的识字阶段要求把字写得准确平正的话那么书法则是作家将字词构成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诗词当然写文章有文章的构成方...

书法的名言警句

关于书法的名言警句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3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4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

论书法艺术欣赏

论书法艺术欣赏您正在浏览的美术论文是论书法艺术欣赏摘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代写论文方面入手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势是否自然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

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之美

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之美欣赏书法先识五品欣赏书法作品有个十六字箴言首观神采次论章法三审结字四看笔墨一般来说书法作品可分为五品一精品或称神品这类书法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品位高尚雅俗共赏就好像维纳斯雕像贝多芬的音乐一样无论...

书法名言锦句

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

历代书法名言(一)

历代书法名言一20xx1030205602转载标签书法朱和羹艺概笔法刘熙载杂谈书肇于自然汉蔡邕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灌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

中华历代大师书法欣赏

中华历代大师书法欣赏在中国数千年书法发展史上有20位书法家或书论家他们建树着自己独立风格的作品与理论推动着中国书法之发展也同时在中国书法长河中树立起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文化的丰碑今天我们就来盘点这20位书法功臣以...

名言书法欣赏(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