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艺术欣赏

时间:2024.5.2

论书法艺术欣赏

您正在浏览的美术论文是论书法艺术欣赏

摘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代写论文方面入手: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势是否自然;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关键词: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书法作品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

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中国的书法具有象形性,字形是由特殊的线条笔划结构而成的,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如果仅仅以实论实赋予一点想象就体味不出其中的妙处。所以,历代的书法家们总是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书法艺术以合理的比喻。如王羲之把“横”、“竖”两划分别比喻为“如孤舟之横江诸”,“若春笋之抽寒谷”。梁武帝形容萧子云的书法为“书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荆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比喻萧思话的书法为“舞女低腰,仙人啸树”,这就把两种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书法十分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此外,在纵观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的美之后,还可从第一个字的第一笔看起,眼光一直跟随笔迹移转,按照原作者的笔意用眼用心把字“重”写一遍,是对书法作品进行一次“内模仿”。可以感受原作者运笔的方向和角度,笔锋的着力点以及提按的轻重缓急,笔端的走势和力度变化,笔划之间的联系和向背,笔划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呼应,领会草书的风驰电掣、偃仰盘旋,真书的持重端庄、规行矩步,行书的从容婉约、疾徐如便,从而把握到书法的活力、意趣、风格和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书法的欣赏水平。


第二篇:书法欣赏论--张志攀


书法欣赏论

张志攀

(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摘 要:本文论述了书法欣赏的条件、书法欣赏的方法和书法欣赏的着眼点,指出

了书法欣赏与书法创作的关系,阐明了书法欣赏的辐射性、渗透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书法欣赏;条件;方法;着眼点;辐射性

书法临习、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是书法领域中的三大块内容。书法临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书法创作,而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书法欣赏,而书法欣赏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如果没有书法临习,就谈不上书法创作(只能算是写毛笔字)。如果没有书法创作,就谈不上书法欣赏。如果没有书法欣赏,就不会有书法创作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书法欣赏与书法创作之关系密不可分,哪一方都不可没有另一方。书法临习已属不易,书法创作更加艰难,同样,书法欣赏也难而不易。

我把书法欣赏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狭义的书法欣赏指欣赏书法作品本身,可称为“本体性欣赏”。广义的书法欣赏是指欣赏包含书法作品在内的凡与书法有关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除欣赏书法作品外,还要欣赏书法创作的材料器具(如笔、纸、墨、砚和印章、印色等)、书法创作主体的学问才情和道德文章、书法所立根的中国传统文化等等。本文所论为狭义的书法欣赏,即“本体性欣赏”。

一、 书法欣赏的条件

虽然人人都可以面对书法作品,但不是人人都能欣赏书法作品的。换句话说,书法作品不是人人都可以欣赏得了的。那么,作为一个书法欣赏主体,其必须具有发现美、挖掘美的眼光和能与创作主体产生同感共鸣的心灵意识。除了这个大前提外,还需要以下几方面条件。

(一) 需要具备书法美学知识

书法美学知识对于书法欣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书法欣赏主体如果不具备这一条件,那么其书法欣赏就会流于外行,其艺术感受也会显得模糊,甚至会出现偏差乃至颠倒优劣。虽然说中国书法美学不成体系,但大致的脉络和基本的

作者简介:张志攀(1956-),男,浙江省永嘉县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1

规则还是有的,能反映书法美学内涵的书法美学语汇还是十分丰富的,虽然有些语汇是借用了诗歌美学、国画美学、音乐美学、舞蹈美学的语汇。书法美学知识很

庞杂,很丰富,作为书法欣赏者有别于书法美学研究者,主要掌握两大方面就行:一是构成书法美的基本规则,如对称平衡之美,对立统一之美等等;一是书法美学的丰富语汇,如阳刚、阴柔、高逸、清丽、屋漏痕、折钗股、凤翥鸾翔、老干枯藤等等。

书法之美,丰富多方。梁启超说的“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个性的美”[1]是对书法美的初步归纳;宗白华说的用笔美、结构美、章法美以及如图画美、音乐美、舞蹈美、建筑美[2]等则是对书法美的进一步归纳。金学智的《中国书法美学》与陈振濂的《书法美学》这两部专著更是对书法美作了较为全面、深入和细致的研究,算是二十世纪书法美学研究成果的两部代表作。书法之美充满着辩证法。其法则主要有诸多因素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均相成,或有我无他,偏于一端,或你多我少,一方作主。如章祖安先生总结出的平和美、偏胜美、大顺美[3]就是对书法中和美层次及其法则的揭示,也是对书法中和美诸多因素的深入挖掘。又如,陆维钊先生说:“奔放,副作用粗野。苍老,副作用枯萎。质朴,副作用呆木(臃肿)。潇洒,副作用浮滑(庸俗)。新奇,副作用怪诞。清丽,副作用纤弱。”[4]陆老先生的这种思考也是基于书法美的辨证法则的。

书法美学的语汇,那实在是太多了。如神、韵、意、法、气、势……,又如圆畅、锥画沙、粗服乱头、渴骥奔泉、惊蛇入草、风樯阵马……,都是典型的书法美学语汇,或通感,或拟物,或形容,或比喻,都是书法欣赏时从心中涌起的鲜明生动的书法美感,都是表达这种美感时所运用的语词材料。

书法欣赏,离不开书法美法则的指导,离不开书法美学概念和语汇的运用。所以,书法欣赏者必须具备或基本或丰富的书法美学知识。

(二) 需要具备书法史学修养

书法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书法创作一样,书法欣赏也非常重视书法作品的渊源和家数。而渊源和家数只能到书法史中去找。欣赏者一旦熟悉了中国书法史,就会具备深邃的目光和立体的思维,那么欣赏起书法作品来往往会有独到的感受和深刻的见解。中国书法的风格史实是:商周尚象,秦汉尚雄,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明代尚势,清代尚质,欣赏者如果了解了这些史实,就比较容易判断自己所面对着的书法作品是继承和发展了哪一种现象,是遥接了哪一个时代的书法格调。如王派体系,其主要由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孙过庭、杨凝式、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沈尹默等大家构成,此派系的普遍特点是精法、尚韵、清丽、秀逸、优美。欣赏者如果掌握了这一体系的脉络和特点及其有关书法史实,就容易看出欣赏的对象是属于王派的还是非王派的,进而可知是取法于王派中的哪一家,或非王派的哪一帖。又如,北碑书法的结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平划宽结”,如《吊比干文》、《泰山金刚经》、《唐邕写经颂》等;一是“斜划紧结”,如《张猛龙碑》、《根法师碑》以及龙门 2

各造像记等。前者有前者的特色和美感,后者有后者的风格和魅力。欣赏者如果对之熟悉于心,那么面对书法作品就会有明确的艺术感受和正确的艺术分析,并且还可以说出个来龙去脉,是非优劣。

书法史学修养就是要求欣赏主体熟悉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流变,掌握书法史方面的基本知识。人一旦有了中国书法史学的修养,才谈得上真正的、深刻的而不是附庸风雅的肤浅的书法欣赏。

(三) 需要具备博览古今书迹的阅读积累

作为一个欣赏主体,书法史要了解,古今书迹更要多读深读。博览的目的是使自己见多识广,戒除坐井观天和少见多怪,也使自己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能产生比较性感受和联想性思考。博览的对象要有刻石书迹和刻帖书迹,也要有简牍、经卷、砖文、镜铭等书迹,要有成熟的文人书迹,也要有不成熟的民间书迹。就拿刻石方面来说,不仅要博览庙堂中的功德碑,还要博览摩崖、造像记、墓志铭等。博览时最好进一步作横向、纵向的比照,归纳出所博览书法的风格类型:或工巧规整,或险峭峻拔,或雄健豪放,或清秀温润,或稳重端庄,或俊逸流美,或稚拙天真,或苍劲高古……心中熟悉的风格类型多了,思维也就多向了,艺术 标准也不单一了,审美的包容量也更大了。一句话,书法欣赏的审美天地更广阔了,艺术享受更丰富了。

(四) 需要具备书法临习和书法创作的切身体验

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一个书法创作者需要大量的书法实践,一个书法欣赏者也需要一定的书法实践。欣赏者只有实践了,亲自临习过碑帖范本和创作过书法艺术作品,才能切身感受到书法美,才能切身体验到用笔用墨用纸的诀窍和结字造型、分行布白的门道。欣赏者有了切身的艺术感受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那么欣赏书法才不会流于隔靴搔痒,才可能避免解读错误,而只会洞明美质,准确无误。比如说,写碑字的用笔与写帖字的用笔是不一样的,前者强调笔画的“中实”,后者讲究笔画的起收法度和首尾笔致。再比如说,写“平划宽结”的字与写“斜划紧结”的字也是不同的,前者运笔相对放松,字态以正面示人,后者运笔相对紧张,侧中求正。又比如说,隶书的用笔和章法与草书的用笔和章法是差别很大的,前者用笔方朴,章法均匀平正,后者用笔圆畅,章法跳腾跌宕。一个书法欣赏者如果对书法中的这种种巧妙有切身体验,那么面对书法作品,其审美敏感和心灵共鸣之程度是那些缺乏临习创作体验的人根本无法及上的。

二、 书法欣赏的方法

关于书法欣赏的方法,不同的欣赏者有不同的欣赏习惯,有不同的观察顺序,没有统一模式,当然也不必有统一模式。虽然如此,但书法欣赏的一些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还是有的,我们也是必须要采取的。

那么书法欣赏的方法都有那些呢?

3

(一) “三观”作品

“三观”作品即概观作品——细观作品——总观作品。“三观”不仅仅是一个方法,也是一个步骤顺序。面对一幅书法作品,由概观到细观再到总观,是一个由粗看到细看再到综合感受的过程,也是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符合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规律。

1、概观作品,这是书法欣赏的第一步。当欣赏开始时,欣赏者首先要大概地、粗略地观看一下书法作品,捕捉一个粗浅的、大致的艺术印象,这时也会萌生出一种初步的,有待于细化和综合的艺术感受。我们说,第一感觉很重要,但第一感觉会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正确的,一种可能是不正确的,这要随着你深入到第二步细观和第三步总观时才会明确你的第一感觉是否正确。

2、细观作品,这是书法欣赏的第二步。欣赏书法,光有大概的观察是不够的,还要深入一步地进行细观微观,就是说还要细致地审视每一行的曲直、流动及行与行的关系,每一字的结体、朝向及字与字的定位距离,每一点画的用笔及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对立或呼应。不仅要细致地观察笔法是不是精妙,还要细致地观察墨色是不是精当;不仅要细致地观察字的造型美不美,还要细致地观察章法布局奇不奇。有些书法作品初步概观时感受还可以,但经不起第二步的细观,细观时发现细节或部件不行,如笔墨功夫薄弱,字的造型虚张声势,章法上矫揉造作。反之,有的书法作品给人的初步印象并不突出,欣赏者概观时的感觉也一般化,但随着深入细致地观察却会感到越品味越有内涵,越感受越有魅力。

3、总观作品,这是书法欣赏的第三步。经过概观、细观之后,最后要有一个综合审视和总体感觉。这第三步是对前面两个步骤所带来的艺术感受进行融合和提升,或进行纠正和补充,经过前两阶段的认识和感受,第三阶段的认识和感受会相对的正确和明确。当然第三阶段的总观除了综合感觉书法作品的笔法、墨法、字法、章法之外,更多地是感受整幅作品的气息、格调和品味。

(二) “五视”作品

“五视”作品即平视作品、俯视作品、仰视作品、近视作品、远视作品。这也是笔者所主张的从不同角度和距离来审视作品的书法欣赏法。

1、平视作品。这是把书法作品平摊在书桌上,欣赏者坐在椅子或凳子上进行审视,或者是把书作展于茶几上,欣赏者坐在沙发上进行审视。这有利于对作品中细节的观察和用笔姿态的领悟。

2、俯视作品。这是把书法作品摊在地上,欣赏者坐在椅子或凳子上,或站着略微弯腰进行审视。这样居高临下有利于对作品的总体感受和大局把握。

3、仰视作品。这是把书法作品高挂在墙上,欣赏者对立在作品前略微仰头进行审视。这种审视给欣赏者带来的艺术感受是最全面的、最丰富的。俗话说:“字怕立。”一幅书法作品如果立而不倒,艺术水平挺得住,那是很不容易的。有的作品在平视和俯视时,给人的感觉还不错,但一挂起来给人的感受就大打折扣了。这说明仰视挂立作品的严峻要求。仰视挂立的书法,欣赏者不仅可以明确观察到笔画、结体和章法,而且还可以真切感受到作品的气势和意境。 4

4、近视作品。这是近距离地观看书法作品。这样可以审视书作的细枝微节。这种近视法与前述的平视法有相似之处。不管是把作品摊在桌子上看还是用左右手张展着看,欣赏者都可以近视作品。

5、远视作品。这是相对远一点地审视书法作品。这样,欣赏者容易感受到作品的总体气势和综合形象。这远视法与前述的仰视法、俯视法也有相似之处,因为对立着抬头看作品与居高临下地看作品都可以实行远视法。

(三) 知人赏书,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书法作品的创作者

欣赏书法与欣赏诗文一样,知人也是比较重要的。作品出自作者之手,面对作品,不管是开展批评还是欣赏,最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的情况。知人赏书,会更有依据,更加深刻。那么应该了解作者的那些情况呢?主要是作者的学书经历、学问修养、审美思想、创作主张等。

作者的学书经历和学问修养对于他形成书法审美思想有直接关系,而其书法审美思想对于他形成创作主张也有直接作用。创作主张一旦形成,就会直接贯彻到作者的书法作品中。如学者书法、才子书法、画家书法、书家书法、走江湖者书法……由于作者学书经历、学问修养的差异而导致他们审美观念、创作思想的不同,所以它们也就具备不同的品味和内涵。我们欣赏书法,如果既了解作品,又了解作者,那么艺术感受会倍感深刻,解读起来也会更加顺理成章。

(四) 知境赏书,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书法作品的创造背景或创作情境

我们只知道,欣赏文学作品——了解创作背景和情境是十分重要的。其实欣赏书法作品——了解创作背景和情境也比较重要。创作背景和情境含有这作品产生的许多信息,所以要深刻地有根有据地欣赏书法作品,那么掌握这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境况以及作者的创作情绪就很有必要了。如欣赏《兰亭序》书法,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东晋名士兰亭雅集这一背景和作者王羲之挥毫时的情境。再如欣赏《祭侄稿》书法,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中唐发生叛乱与反叛乱这一时代背景和作者颜真卿失侄哀痛的心情以及悲愤疾书的状况。又如欣赏《黄州寒食诗帖》,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知晓苏轼由于乌台诗案遭陷害而被贬黄州这一背景和寒食灶冷、悲凉凄怆这一情境。只有了解了创作背景和创作情景,知境赏书,才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既感受到艺术美,又感受到作者创造艺术美所显示出来的本质和力量。

三、 书法欣赏的着眼点

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有多个方面,欣赏者的着眼点也应该落在这多个方面上。书法欣赏,欣赏什么?无非是八个方面:笔画线条,结体造型,章法布局,墨色运用,署名落款,格调气息,师承创新,文字内容。欣赏主体的着眼点要放在这八个方面,先分项咀嚼、品味,再综合感受、欣赏。

(一) 笔画线条

5

笔画线条是书法作品中基础的基础。笔画功力和线条质量直接影响到书法艺术水平的高低。有的书作粗粗一看,感觉颇有视觉上的冲击力,但细细审视它的笔画功力和线条质量,却发现很薄弱,很“违法”。再说,笔画生结构,线条通造型,笔画线条的质量差了,直接影响到字的结构造型。欣赏者首先把着眼点放在笔画线条上无疑是正确的。

(二) 结体造型

文字是书法创作的原材料。人们俗话说的“字眼好看不好看”指的就是文字的结体造型美不美。或平正或险峭,或宽博或团紧,或稳健或跌宕,各有各的艺术美,都能给人带来愉悦和美感。而张牙舞爪,扭曲变型,过分造险,形状怪诞等,都是虚张声势,哗众取宠,因而也是不美的,恶劣的。字的结体造型是书法作品中的重中之重,欣赏者着眼于此,也就抓住了重点。

(三) 章法布局

章法布局是书法作品的一大要素,当然也是书法欣赏的一大内容。一幅书作光有美的笔画、美的结体还不够,还必须有美的章法。或平正,或险绝,或均和,或新奇,或空灵,或饱满……都是章法之美。有的作品,字的点线和结体都比较美,但分行布白和整个章法出了问题,这就自然算不上一幅上乘之作了。欣赏书法,对章法不可掉以轻心。

(四) 墨色运用

笔有用笔之法,字有结字之法,墨也有用墨之法,称为墨法。书法中出现的枯笔、润笔、浓笔、淡笔、燥笔、飞白等等,其实都是作者在经意或不经意地运用墨色墨法的结果。清代有所谓的“浓墨宰相”与“淡墨探花”,讲的就是刘墉喜用浓墨,王文治喜用淡墨之事,说明用墨用出特色来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一般说来,篆隶书法用墨可浓重一点,而过于浓重又会变得墨气太足而显得恶俗;行草书用墨可稍淡一点,稍淡一点运笔才会听使唤,点线才会流畅,而如果太淡了,笔画又会显得无精打采,乏力乏神;大草书法可以浓淡并施,深浅并用,这样墨色变化丰富。当然以上说的也不是唯一的审美标准,还是要从审美感的实际出发欣赏墨色比较符合欣赏者的心理。

(五) 署名落款

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作品中的落款(包括署名、誌时,记感、钤印等)也不可忽视。一个有学问且技法纯熟的书法作者,其落款署名等往往会使作品主体锦上添花。反之,一个无学无才、技法又不怎么高明的书法作者,有时其作品主体书写得还比较好,但他的落款署名却露了马脚,或显得生硬而不自然,或游离于主体而不相配。总之,落款署名也是书法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欣赏书作时不可放过。

(六) 格调气息

格调气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到,只有凭欣赏者的心灵才可感觉到,只有凭欣赏者的敏感才可捕捉到。书法的格调有高低、雅俗之分,有粗精、清浊之别。而格调与气息是紧密联系着的。书法成品中有的具书卷气, 6

有的具金石气,有的具山林气,有的具江湖气,有的具酒肉气,有的具垂暮之气,有的具青春朝气……这是讲气息,也是讲格调。例如,皇象的《天发神谶碑》具有金石之气,颜真卿的《祭侄稿》帖具有郁勃之气,林和靖的书法具有一股清气,郑板桥的书法具有一股杂气,弘一的书法具有谦让之气,沙孟练的书法具有悍霸之气……书法欣赏者应该用极其敏锐的审美感觉去捕捉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抽象信息,才会达到高层次的欣赏。

(七) 师承创新

师承与创新,也不可忽视。一幅书法,有无师承,有多少师承成分,有无创新,有多少创新比例,作品本身会有大致的显示,关键是欣赏者是不是看得出,有没有注意到。书法尤其讲究师承。一般说来,有师承的书法才称得上正品,无师承的书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更谈不上书法创新,而只能算是自由体的毛笔字。有师承无创新的书法还不失为是一幅好作品,如果既有师承又有创新的书法,那就算是非常成功的作品了——一流的或超一流的好作品了。一个高明的欣赏者,随着书法欣赏的层层深入,自然会注意到作品中师承与创新的成分及其关系。

(八) 文字内容

文字仅是书法的创作材料,用什么样的文字内容对书法艺术来说关系是不大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书法作品书写的不是散乱的文字,而是成词成句成篇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就带有思想内容与语言艺术了。因此书法创作者要选择好文字内容,书法欣赏者也要着眼于文字内容。书法作品可以提供给人们一种双重美:书法艺术美与文字内容美。当人们欣赏到书法艺术美的同时,也连带欣赏到文字内容美,这不是更丰富吗?艺术作品给人的美感越丰富越好。比如说,一幅有书法艺术性的作品,它写着古典诗词、名言警句与写着打油诗、骂人话所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只有文字内容也是健康的,美的,那么这富于书法艺术美的作品才会给人们带来全方位的美感和加倍的艺术享受。从书法作品的综合美会给人们带来双重美感这一情况来看,书法欣赏者也不能放弃对书作中文字内容的解读与欣赏。

书法欣赏是一种辐射性强、渗透性强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兼职功能的思想活动。书法欣赏虽然不能代替书法分析、书法批评、书法鉴定,但它还是多多少少携带着这三者的一些因素,反之也同样,书法分析、书法批评、书法鉴定中也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书法欣赏的因素。我们如果把书法欣赏与书法分析相结合,那叫书法赏析;如果把书法欣赏与书法批评相结合,那叫书法赏评;如果把书法欣赏与书法鉴定相结合,那叫书法鉴赏。对这样一种富有辐射性、渗透性和开放性的艺术上的精神活动,我们真该好好研究。

参考文献:

7

[1]梁启超 . 书法指导[A] . 冀亚平,贾双喜 . 梁启超题跋墨迹书法集[C] .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1995 . 243~244 .

[2]宗白华 .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A] . 宗白华 . 美学与意境[C]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329~353 .

[3]章祖安 . 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A] . 章祖安 .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C] .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 267~290 .

[4]陆维钊 . 书法述要[M] .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 54 .

8

更多相关推荐:
艺术概论论文格式与题目

1从艺术创造角度分析设计中的情感表达2论艺术鉴赏是一种动态的审美过程3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4紧密结合所选择的专业方向运用艺术概论的有关知识论述艺术的继承和创新5以美术设计等艺术某一流派或重要人物为对象分析...

艺术概论论文格式模板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结课论文XXXXX小二号黑体居中XXXXXXXX副标题可有可无四号仿宋居中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年月日摘要摘要之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单倍行距目前对于CCD相机捕获的卫星图像...

艺术导论论文

艺术导论论文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原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建工1203班学号姓名钱源联系方式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原则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

艺术概论-论文

艺术概论论文后现代主义这个词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但究竟有几个人能完全懂得这个词的定义呢在艺术概论课上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我对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也就越来越好奇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调查我知道了设计中的后现代概念...

艺术概论论文

9201720102号学线杨孙名姓业专封达传觉视级0102院学密院学术美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作业论文题目论中国风在设计中的体现所修课程名称艺术概论修课程时间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完成作业论文日期2...

艺术导论课的论文

品读梵高先生文森特梵高的名声享誉世界很久以前对美术一窍不通的我就已听过他的名字李志有首以他命名的歌感动了多少文艺青年我也从中认知了梵高的孤独直到大学上选修课时那位热爱生活的老师给我们绘声绘色的讲了梵高的一生看了...

艺术设计概论论文[1]

艺术设计概论论文1设计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需要发现和精心构造备选方案的活动2现代设计的概念设计就字义来解释是设想和计划的含义现在所说的设计包括人类对自己将要创造的产品的前期构思以及实现这个构思的整个过程是一种创造...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313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专业文化产业专业本科生学分2学分学时36学时开设学期第7学期一教学目的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是文化遗产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

试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试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试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07110614美院11油画6班刘东阳摘要欧美现代派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心灵的表现表现派说艺术是纯粹的主观精神表现超现实主义甚至说创作灵感来源于人的幻觉和梦弗洛伊德...

造型与装饰艺术理论及实践论文题目

造型与装饰艺术理论及实践课程教学相关安排与要求一论文撰写每人必须完成至少2篇论文的撰写建议造型与装饰两方面的内容至少各完成1篇一造型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论文选题例01视觉艺术的功利性02设计思维与基本技能的关系03...

园林艺术概论

请从园林景观的创作手法艺术风格和持续性发展等方面阐述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园林1102杨骥1101614208园林艺术概论园林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它是与功能相结...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学号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作业题目姓名专业入学时间教学点年月日目录摘要1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1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1三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

艺术概论论文(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