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张良

时间:2024.4.13

17:24 2012/9/1我们都知道,在汉高祖刘邦的心目中,所谓的“兴汉三杰”即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中,居功至伟的张良毫无疑问的应该位居首位。后来韩信被诛,萧何坐牢,只有张良的结局是最好的。

此后,张良便日渐成为中国所有文人羡慕的第一偶像。这中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话:诸葛亮出场前,江湖流传其自比管仲、乐毅,但水镜先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时却认为,诸葛亮的自比并不恰当。于是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揣测是不是诸葛亮把自己比高了,谁知水镜先生却说是比低了,应另拟两个人才更恰当——这两个人是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和兴汉四百年的张良。

由此可见,在水镜先生心目中——其实是在包括《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内的所有的中国文人心目中,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被称为“杰出人才”的,只有姜子牙和张良两人而已;而其的人——帝王将相也好,才子佳人也罢——通通只能被称为“人才”而非“杰出人才”。

问题在于:张良这“杰出人才”是如何练就的呢?回顾张良的一生,一定会给我们后人很多启发。还是让我们从历史中找寻答案吧。

细读《史记》便可知道,张良与众不同的第一点便是他的出身。这一点,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说的那样:“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輓车者。”

在这里,赵翼把汉初诸臣的出身自高而低分为了五类,而张良的出身最为高贵。也正因如此,鹤立鸡群的张良才赢得了刘邦的敬佩:

观遍《史记》和《汉书》,您都可以看得出来,作为大汉开国皇帝的刘邦,是不怎么尊重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这些开国元勋的——其基本的证据便是,无论是在称帝之前,还是在称帝之后,刘邦对于他的这些属下,不管你是萧何一类的文臣也好,韩信一类的武将也罢,人家一直都是泗水亭长时留下的规矩:直呼其名。

只有唯一的一个例外。这个唯一的一个例外便是贵族出身的张良。无论是在称帝之前,还是在称帝之后,对于张良,刘邦一直是令当时所有的人都羡慕不已的表现出特别的亲近和尊重的“子房”这样的一个字而不名的称呼。不但刘邦如此,就是那个被后世诸人认为是黑了心的吕后,对于张良,也是发自内心的毕恭毕敬。

现在的问题在于:贵族出身的张良,到底有什么非常人之处,可以赢得刘邦如此的尊重呢?咱们还是下次再说。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张良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的地位的时候说到:贵族出身的张良不但赢得了汉高祖刘邦一生的尊重,而且也赢得了被后世诸人认为是黑了心的吕后一生的尊重。当然,作为刘邦对手的项羽,也是异乎寻常的尊重张良。 问题在于:难道真的就因为这张良是贵族出身,就能够赢得所有人的尊重不成么?答案远非“贵族出身”这四个字那么简单。 与平民不同的,首先是贵族的生活。这在张良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您看,张良在《史记·留侯世家》中一出场,便表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这里,司马迁给我们交代了三件事情:一是张良的祖父和父亲五世相韩;二是张良一直没有在韩国做官;三是张良在家国先后遭到不幸(家门不幸:弟死;国家不幸:韩亡于秦)之后,舍小家(弟死不葬)为国家(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五世相韩与舍小家为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问题在于这第二件事:

张良的父亲死于韩悼惠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根据前后文我们知道,因为张良还有个比他小的弟弟,故而张良至少应该出生在公元252年之前。如此,当韩亡于秦的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张良至少应该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有为青年了。这里,就出了个问题:在这二十多年间,张良干过什么事呢?任何史书上都没有记载。

不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的前后文,我们便可以猜测到张良此前的生活:一是习武,二是读书。而已而已。

因为习武,才有了酷爱交友的张良;因为习武,才有了舍小家为国家的张良;因为习武,才有了博狼沙中狙击秦始皇的壮举;因为习武,才有了知武之不足的张良。至此,我们便知道,此时的张良已经知道,为韩国报仇,可不是他一个人能完成得了的使命——换句话说,此时的张良,深深的知道,为韩国报仇,必须要有诸多的帮手才行。

因为读书,张良便掌握了诸多治国理家之道;因为读书,张良便掌握了诸多君臣相处之道;因为读书,张良便掌握了诸多文韬武略之道;因为读书,张良便掌握了诸多王朝更替之道。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张良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留城一见面,立即“以《太公兵法》”作为见面礼,决意归顺刘邦,从此终身不渝;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刘邦对他的终生尊重。

这便是真才实学的力量。其他的内容啊,咱们还是下次再说。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贵族出身、很有点儿真才实学的张良与刘邦在留城一见,马上“以《太公兵法》”作为见面礼归顺了刘邦,从此终身不渝。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拿着点儿东西作为见面礼归顺刘邦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偏偏只有张良赢得了刘邦特殊的尊重呢?难道仅仅是有点儿真才实学的张良的贵族身份这么简单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真才实学也好,贵族身份也罢,您都得受这瞬息万变的战场检验一下,才能让他人知道您的学术功底和贵族身份绝对不是“山寨版”,此后的您才能赢得人家汉高祖刘邦真正的尊重!

显然,上述这些,张良都非常轻松的做到了,而且都做的很成功。

问题在于:张良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张良与同样是刘邦主要谋臣的萧何的区别到底有哪些呢?我觉得,张良的所作所为,用当下的一句俗话来说,那就是: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才是张良的成功之所在,这才是张良与萧何的第一区别之所在!

比如,在灭秦战争最为激烈的公元前207年春,正在刘邦匆匆西进之际,敏锐的看到了匆匆西进很容易导致腹背受敌的危险的张良马上提醒刘邦:一定要先克宛城,然后再西进,这样才进可攻退可守。此后,在公元前207年秋,正在刘邦面对着兵强马壮的峣关守敌智出无门的时候,又是张良献了疑兵之计,一举夺取了峣关,最终促使刘邦抢在了天下无敌的项羽之前完成了灭秦大业。与此同时,还是张良善意的提醒,最终促成了贪图财色之乐的刘邦努力去实现想当年那夺取天下的豪言壮语。此后不久,还是这个张良,通过项伯在鸿门宴中的从容斡旋,使刘邦免遭杀身之祸。

楚汉战争之前,又是这个张良,再度以财物贿赂项伯,最终为刘邦请得了汉中这块最为易守难攻的地方,使刘邦从此有了一块坚强可靠的根据地——只有有了这块坚强可靠的根据地,刘邦也好,萧何也罢,这一干人等才能从容的实现他们一生的理想和愿望。

楚汉战争最为困难之际,又是这个张良,率先明确的提出了拉拢英布、联络彭越、倚重韩信,共同抗击项羽的作战方略。这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刘邦的大业最终朝着胜利的方向迈进。

此后的楚汉战争,之所以最终以刘邦的胜利、项羽的失败而告结束,那还是张良的功劳。我们知道,在楚汉战争中,双方较量的不仅有后方的粮草,更重要的还有前方的将士。若是这些将士心不齐,要想取得最终胜利那将是完全是不可想象的。而这些,在张良的计谋之下,刘邦都一一的做到了:不立六国后人,防止了力量的分散;立韩信为齐王,避免了内部事变的发生;乘项羽依约退兵之机全力追击,没有纵虎归山;又重爵封赏韩信、彭越,使二人合兵围歼楚军。 您瞧见没有,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才是张良的成功之所在。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贵族出身、很有点儿真才实学的张良,按照“该出手时才出手”这句至理名言的原则,与刘邦相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说萧何、韩信是刘邦的左右手,曹参、周勃是刘邦的爪牙,樊哙、夏侯婴是刘邦的心腹的话,此时的张良才是刘邦的大脑。在大汉开国谋士群中,张良才是稳坐第一把交椅的刘邦身边摇鹅毛扇的宾师和决策人物。

问题在于:大汉江山打下来了,汉高祖刘邦应该如何报答张良呢?汉高祖刘邦报答其他人的行动,我们可都看到了:韩信身首异处,萧何也进了监狱。就在此时,刘邦命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诸位,这三万户的食邑,可相当于今日中国的一个地级市的人口啊。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非常清楚的知道,此时的张良实在是太需要这些丰厚的赏赐来证明自己了——这世界上,当真有“功成身退”的人么?

但是,只要你张良看看那些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人的悲惨命运,再联想到历史上的那些诸如范蠡、文种等人在为他人打下江山之后的不同结局,这“读书破万卷”的张良还不能轻而易举的悟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么?

话说到现在,您就该知道,此时的张良,应该选择的,就是如何委婉的回绝汉高祖刘邦的“善意的”“赏赐”了——既要坚决的回绝,还绝对不能伤害到汉高祖刘邦的虚荣心。难吧?

不过,这些在常人看来的诸多为难着窄之处,到了异常聪明方的张良那里,就变得非常简单了。为了委婉的回绝汉高祖刘邦的“善意的”“赏赐”,张良采取了如下做法:先是委婉的回绝了刘邦的“善意的”“赏赐”:齐国三万户的食邑我不要了。您呐,还是把咱张良与您第一次见面的留地“赏赐”给张良吧!留地虽然很小,小到仅仅相当于今日中国的一个小县而已,但是这毕竟是咱张良玉您刘邦第一次见面的地方不是?您把整个地方“赏赐”给我,多有纪念意义啊!瞧瞧人家张良,多讲感情啊!只要与刘邦第一次见面的留地;再想想,这个地名——留——多好听的名字啊,可以让所有的后人有多少想法啊!结果,刘邦自然只能选择同意。这刘邦一把留地“赏赐”给张良不要紧,这麻烦的事就来了:你刘邦日后还能找什么样的借口除掉张良啊?您瞧瞧,被后世人称为留侯的张良聪明绝顶吧?

聪明的还在后面呐。随后不久,张良便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到“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此后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也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

恪守“疏不问亲”的遗训。

瞧见没有,该收手时就收手,这才是张良的成功之所在的另一面。


第二篇:看张良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我国第一部通史,她开创了纪传体史书范例,这部“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伟大著作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呼之欲生的人物形象。在《留侯世家》中,司马迁成功塑造了西汉开国功臣张良这位传奇的人物。在太史公眼中的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智慧的化身?仙家的气质?抑或故弄玄虚、远事避祸,明哲保身?

一、佐汉开国、运筹帷幄———智慧的化身张良初从刘邦时,刘邦进军武关,想用二万人击秦峣下军,张良劝道:“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叛,刘邦想受降,张良又劝乘其不备,出其不意击之,刘邦依计,大破秦军,刘邦入咸阳后,为秦宫的狗马珍玩美女所动心,想留在秦宫,樊哙劝其不听,张良数言便重拾沛公大志“: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回言。”[1](P2037)刘邦乃返军霸上。在刘邦灭楚过程中,张良以他的智慧为刘邦最后取得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沛公被封为汉王时,张良说“:王何不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接着致书项羽“: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又以齐王反叛,书告项王,项羽无暇西顾,而发兵北击齐,张良这些活动,迷惑了项羽对战略大局的分析,为刘邦保存实力提供机会。在破楚过程中,张良最大的贡献在于推荐了破楚主将,当刘邦击楚大败而回时,张良推荐了韩信、英布、彭越三人,后这三个人在楚汉相争中,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试看太史公此处如何着墨,张良曰:“九江英布,楚之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1](P2039)先说英布,此人为一员猛将,因与项羽有隙,故可使归附之,这样项羽如失左臂,次谈彭越,越亦为一代英雄,次时正叛楚,故可用之。而他又认为汉将中只有韩信有帅才,故可委任之。凭他高深的识人本领和对时局的洞察秋毫,寥寥数言,扭转了整个大局,为以后最终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明人茅坤有感于斯,曰:“张良一生得力在此(按,指张良说刘邦捐取韩信、英布、彭越以灭楚事)。太史公一篇摹搆在此。”[2](P520)说明了司马迁对张良在此事上的作为的敬服不暇。在裂土分封这个汉政治上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上,张良是视情况区别对待,当刘邦在荥阳被项羽所围时,情势危急,郦食其献策:封六国后,刘邦许之,张良得知后,用汤伐桀,武王伐纣的历史经验,力陈不可者有八,并最后说“: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1](P2041)张良借古说今,形势已变不可拘于古法,否则就破坏了汉军内部的反楚力量。但他在增强反楚力量的形势下,他充分利用分封制,暂时笼络一切反楚力量。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大怒,张良在一旁暗示,汉王始授韩信齐王,以致最后韩信成为最终灭楚的核心力量。张良在司马迁笔下另一主要贡献是劝说刘邦定都长安。灭楚后,刘邦想定都洛阳,刘敬认为应定都关中,刘邦犹豫不决,张良帮其深刻地分析:“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刘敬说是也。”[1](P2043-2044)这一政策对维护汉王朝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各地多次反叛,特别是七国之乱时,吴楚等国都在关东,故京师影响不大,中央得以从容调兵剿灭,张良其功不小矣。当然,张良的表现不仅这些,这里仅借一管窥其全貌地说明张良出神入化的智谋对汉王朝所起的作用贡献。后世对其评价很高,真德秀曰“;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之冠,故高帝首称之。”黄震曰“:利啗秦将,旋破峣关,汉以是先入关;劝还霸上,固要项伯,以是脱鸿门……凡良一谋一画,无不系汉得失安危,良又三杰之冠也哉!”[3](P1217)毛泽东也认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汉朝的张良和三国诸葛亮都比较出色。[4](P151-152)太史公连篇累牍地叙述以其谋智辅汉,在其笔下,汉高祖对张良的赞赏:“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1](P2042)是他对张良智慧,功勋的最好注解。

二、欲取反予、出尔反尔、窥伺隐秘,阴附吕氏———盖多微辞司马迁不止是个史学家,而且是个了不起的大文豪,他把历史和文章两面配合得十分巧妙,历史故实中间就有他年自已的生活体验和感情,有自已的喜爱和憎恨。司马迁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与对于历史事实的评价是一致的,并且他的文章善于讽刺,巧于隐晦,其本旨所在必须推而求之,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他往往从褒作贬,意在言外。品读史记文章,要领会司马迁写作的表现方式,才能议论中肯。[5](P477-478)所以,当他描从《留侯世家》看司马迁眼中的张良蒋将利明慧(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史记》不仅作为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而且是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著作,塑造了许许多多使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在《留侯世家》中,太史公成功塑造西汉开国功臣张良这位传奇的人物:他刺秦王,得兵书,辅高祖,灭项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又功成身退,求仙学道,也留给了我们谜一般的张良。写张良时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推而求之,是看不出太史的隐晦意思的。刘邦击秦峣下军时,张良欲取反予,先以利诱降主将,后忽乘其懈击之,大破秦军,其中就有太史公对张良的以褒作

贬,表面上有赞其谋略过人之处,实对这种违德作为是予以不满的,故杨时日“:老子之学最忍,他闲时似个虚无单弱的人,到紧要处发出来,使人支吾不住,如张子房是也,子房如峣关之战与秦将连和了,忽乘其懈击之;鸿沟之约与项羽讲解了,忽回军杀之,这便是柔弱之发处,可畏!可畏!”[3](P121)洪迈亦在《容斋随笔·张良无后》中说:“良之爵但能至子,去其死才十年而绝,后世不复绍封……何哉?予盖尝考之,沛公攻峣关,秦将欲连和,良日“不如因其懈怠击之,”…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既解而东归矣,良有养虎遗患之语,劝王回军追羽而灭之。此其事固不止于杀降也,其无后宜哉!”道出了“多阴谋,道家之所禁。”[6](P20)故损阴德,对张良此种作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班固语)[7](P6)的司马迁当然是心有不满的。汉十二年,刘邦想废太子盈,立戚夫人子如意,吕后急找张良商议,张良献计厚礼请出刘邦敬仰却数次都未请到的四老辅佐太子。“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1](P2045)郭嵩焘的《史记札记》对此有一段评论“:案留侯所学犹战国策士之习也。而深机秘要,默运之心,以知高帝不言之隐情,而惟其所操纵之,盖尤神于揣摩之术者。老子所谓?百物出于机而入于机,?惟留侯得之。”[5](P219)并认为陈希反,高祖亲征后,吕后计诛韩信张良亦参与其间,并曰“:《高祖本纪》?,闻希将皆故贾人,乃多与金啗希将。?留侯计画多此类,尤善窥伺隐秘,所谓?出奇计马邑下?”或谓此也,其并及立萧何相国,则似吕后诛淮阴侯之谋,留侯亦与闻之。史公盖多微辞,故其隐约如此。又案因韩信而拜萧相国,即留侯言之,于事亦无关轻重,此必留侯与闻诛韩信之谋,史公于此稍示微旨。”[5](P220)可见司马迁对张良这种智慧用在窥伺隐秘,尤其阴附吕氏以取媚,功臣被杀所起的作用上以隐晦毛颖发其不满。这从司马迁写留侯“状貌如妇人好女。”[1](P2049)吴汝纶有日:“史公于高帝君臣,皆不当其一眄。”?子房状貌如妇人好女,?盖轻之也。叙四皓事亦见此意,皆讥其阴附吕氏以取媚。”[3](P121)上述可大致推而求之太史公对张良一些所作所为是颇多微辞的。

三、远事避祸,明哲保身,超然人间,仙家气质———暗契默合关于《留侯世家》一文,张良出场结尾皆不寻常,中又有辟谷学仙一段,全篇如读神仙传,后人对其有不同看法,如好奇说;有刘辰翁日:“此传从(车)[仓]海力士、圮上父老以至四皓,[岂]必有姓名哉?……与黄石俱葬,首尾奇事。”[2](P519)鹿兴世日:“老人授子房书于圮上,世人不察,以为鬼物…马迁好奇,安知非故神其说乎?《留侯世家》一篇,观其文律,盖以黄石公为始终,而中间以辟谷为枢纽,直可作《列仙传》读

也。”[2](P521)表枚亦说“:史公好奇,于《留侯世家》曰?沧海君?,曰?黄石公?,曰?赤松子?,曰?四皓?,皆不著名姓,成其虚诞飘忽之文而已。”[3](P121)或不满汉初人才说,有刘咸曰:“怪老父而又归之于天,盖史公于陈项以来人才皆不满……此意处处可见。昔人皆不察,故真以项、刘为圣,良、平为贤,而反讥史公好舍人事而言天命矣。”[2](P519)或轻留侯说,有袁黄日“:张良辟谷……良也辟世,故引而立于洁,参、平避事,故推而纳诸。夫神仙为高尚所托,而公宰非优游之司,余以是轻留侯焉。”[3](P120)以上皆有一定道理,以《留侯世家》飘忽虚诞云太史公好奇恐不能成立,司马迁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为了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和从历史事件中探寻发展道路中的兴衰成败之理。如前所述,司马迁写作中有他的情感注入其间,且巧于隐晦,其本旨所在要反复推究。故刘咸反驳“天命”而言“人事”。不满人才说和轻张良说虽也有一定道理,司马迁确实在某些情况下对张良是有微辞的,但他成此虚诞飘忽,神仙逸杳之文定有所旨。张良一生运筹帷幄,辅刘佐汉,有才有功,这在司马迁长篇累牍述其事功中可看出。他功成名就后,知鸟尽弓藏之理,于是从赤松子游以明哲保身,在太史公笔下,汉高祖所称三杰,淮阴诛夷,萧何系狱,以及其他功名将被杀被诛者多焉,这一点司马迁是对刘邦有不满之情的。留侯明辩达理之人,托身仙家以远事避祸,功名利禄全抛下,这一点许为尊黄老之术的史公所欣赏的,故借“黄石“”赤松子”等虚无之事喻张良之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功成身退,荣遗利弃,回归自然,与道契合,与自己心中的理想、归宿暗合,与自己心中的对刘邦君臣的看法暗合,所以成此虚诞飘忽之文暗喻也。林伯桐曰“:汉高一生最喜狎侮,又多猜忌,老成如酂侯,英雄如淮阴,皆不免于疑忌……唯遇留侯,则自始至终无敢失礼,亦无有疑心。岂徒以其谋略哉?观留侯自称,一则曰为韩报仇强秦,再则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其进退绰绰有余于功名爵禄之外者矣。考其生平,居得为之地,而无田宅之好,无声色之嗜,至其经营天下,则如行所无事者,谁能及之哉?太史公称曰:?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细。?”[3](P121)在司马迁笔下,张良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那无与伦比的智慧,超然物外的气质是司马公敬服不暇的,他的隐计阴谋,附吕取媚等又是司马迁所不齿的,对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的来说,要依据太史公的写作的中心思想,表现方式推其喻义。当然,我们这些千百年来的后人以已心度彼心,对史公笔法的臆测妄断止徒增史公莞尔一笑“:何作此虚诞飘忽之文揣吾虚诞飘忽之文矣?”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卷五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杨燕起,陈可青,赖长扬.历代名家评《史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4]毕桂发.毛泽东评说谋臣策士[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5(]清)郭嵩焘.史记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6(]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翦伯赞.中国历史学的开创者司马迁[C]//历史研究编辑部.司马迁与《史记》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更多相关推荐:
8评论作文及点评作文评语

8仰观宇宙俯察万物20xx1216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但若把科技当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评论真正根本唯一等都基本是一个意思该段观点是正确的电视网络知识感知自然的...

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评语

1该生乐观积极思维活跃面对困难执着和坚定的眼神总会给人力量同学们喜欢你的热情和正直你的笑脸像一串阳光温暖着每一个见到你的人优异的成绩是你的骄傲多才多艺善解人意让你得到了每一个人的肯定真诚地祝愿你能用出色的能力振...

淘宝好评语大全收集

1忙了都忘记了不好意思还能说什么呢有生之年能碰到老板这个店够幸福的2质量还不错货发到的也很及时可以用衣服裤子什么什么的3老熟客了东西还是一如既往的好货真价实的日货尾单性价比突出4哈哈很喜欢以后看到好看的包再进点...

面试评语

面试评语张三语言表达简洁富有条理善于聆听能从别人的观点中提炼总结出新的见解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李四语言表达通顺但不够简练分析问题基本清晰强调自己的观点时有一点说服力时间观念不强王五语言表达简洁流畅内容有条理善与...

作文评语集锦

一学会欣赏从孩子们专注的表情和动作看出他们学得比任何一次都要认真可能是因为小老师的高帽子也可能是初次尝试的新鲜感还可能是身边同伴的习作吸引了他们大家都认真地学习着细细地品尝着也许从来没有这样用心来学习更不会这样...

开展等级制加评语评价学生

开展等级制加评语评价学生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紫金小学王军善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在客观上已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条件然而评价学生的方法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沿用百分制的最大危害是用分...

经典卖家评语

经典卖家评语

20xx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入选对象简介、点评语(审核稿)

年度现象一杭产影视强势崛起简介近年来杭州影视制作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发展成为杭州现代传媒业的核心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20xx年杭州影视产业异军突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xx年全市共拥有各类影视企...

20xx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入选对象简介和点评语

20xx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活动入选对象简介点评1现象民俗民宿留住城市乡愁记忆简介乡愁是青山绿水心有栖居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承让我们重温乡情乡音民宿旅游的蓬勃兴起让我们体验诗意栖居近年来杭州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山水资源...

高二学生期末评语实例大全

班长工作大胆认真负责组织能力强班会活动有你组织老师很放心你是一个朴实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做事任劳任怨待人随和诚恳同学关系好热爱集体乐意助人是你的美德尊敬师长关心集体我们班的黑板报有你倾注的心血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

20xx年高中学生评语

2015年高中学生评语,内容附图。

108学生手册评语[1] 2

108学生手册评语[1] 2,内容附图。

点评评语(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