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比较

时间:2024.5.9

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比较

《圣经》里有句名言:“富人进天国,比骆驼钻针眼还难,穷人只消大摇大摆就可以进去”

当你看到这句话后,你作何感想呢?富人与穷人在进入天国的境遇是否给处于贫困重的大众以一丝丝的宽慰呢?实际的幸福今生无法消受,只能让位于富人,以期来生能比富人顺利进入天国,得意于渺茫的遐想。这或许是自我解嘲,抑或是饱含着对现在处境的无奈、心酸。但不管怎样,它总算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我们谓之“精神胜利法”。在世界各国文学史上总不乏其人,在此,我以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这两个典型的精神胜利法的代表者作如下的比较:

名字的由来:

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的真正名字在小说中有所提及,原名应为“哈罗那”,另一处叫“吉哈诺”,那么他又如何唤作“堂吉诃德”的呢?在小说中他以骑士自居,自称为“堂吉诃德。台。拉。曼却”,他觉得这样可以标明自己的籍贯,而且以地名为姓可以为本乡争光。

阿Q

有一回,阿Q似乎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地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地说赵太爷是他本家,可第二天阿Q被赵太爷差地保来“请”了去,赵太爷暴跳如雷地给阿Q一个嘴巴,问他怎么会姓赵,哪里配姓赵,从此连姓什么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而文中也未可知道阿Q到底姓什么,名字也不可考,在《阿Q正传<序>》里,作者说听别人叫阿Q为阿Quei,因找不到字与之对应,所以就简略为阿Q了。

堂吉诃德尚且有自我命名的权利,而阿Q的名字既不是自己的命名,就连自己姓什么的权利都被限制了,两个人的差异便由此分化而来。

二、人生目标

堂吉诃德——英武的骑士

书中有段描写:“他已经失去了理性,天下的疯子没有像他那样想入非非的,他要去做游侠骑士,披上盔甲,拿起兵器,骑马漫游世界,到各处去冒险。猎奇冒险,把那些游侠骑士的行事一一照办,他要消灭一切暴行,承当种种风险,将来功成业就,就可以名垂千古。他觉得一方面可以扬名,为国家效劳是美事,也是非做不可的事。一次堂吉诃德在命名好自己的名字之后,又将自己的马命名为”驽軐难得”。他认为骑士没有意中人就好比树没有叶子和果子,躯壳没有灵魂。基于这样的考虑,他把腌猪肉的一个农家女阿尔东沙。罗任索作为自己的意中人,并且将他的名字改为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他觉得这个名字就像他为自己以及自己一切东西取 的名字一样,悦耳、别致,因为它带些公主贵人的意味,很有意思,他会为他的杜尔西内娅小姐立下赫赫有名的骑士功绩,而且认为是空前绝后、当世无双的,他要一如既往地干下去。这便是堂吉诃德的人生目标。

阿Q——闲置的游民

他似乎整天就游荡在大街上或者小酒馆间,没有堂吉诃德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即使是在后来他差点去参加革命,也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他的出发点就是想要升官发财、报复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为了一显自己的风光。而最终却以在与他人的口角中得胜中陶醉,沾沾自喜,心满意足。如:与小D的打斗,欺负小尼姑等,他颇有一种得胜的愉悦心情。与堂吉诃德相比,他纯粹是为自己而活的狭隘心态。

三、失败的开解

堂吉诃德——骑士规则

堂吉诃德的骑士生活上得失败会让我们忍俊不禁,因为我们不曾看到过他失败后的懊丧,在

“风车奇险”中,他标榜骑士要铲除一切暴行,因此把风车当作了魔鬼并与之作殊死搏斗,虽然他的动机是善的,然而荒诞不经的事情总免不了要遭遇失败,他的结果就是可以预见的了。不过他却自我开解道:“打仗的胜败最拿不稳”,对桑丘。潘沙说:“我吃了痛没作声,因为骑士受了伤,尽管肠子从伤口里掉出来也不得哼痛”。这是他奉行的骑士规则之一,也是他的金科玉律。因此,在每次失败后,你都看不到他痛苦不堪的情状。在与拖雷都商人的较量中,他虽然着了暴雨似的一顿棍子,被打得遍体鳞伤,动弹不得,嘴却没有闭一闭,也没作过呼天抢地的叫喊,而是认为这也是骑士份内应承受的事。因此便心平气和地背诵起骑士小说里的诗歌和情节来,这或许也是他减轻痛苦来彰显骑士的绅士风度的法宝吧! 阿Q——善于忘却

阿Q的失败会让我们感觉滑稽可笑,但却不可厌。他会以“儿子打老子”、“我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孙子才画得圆呢”这些字句来是自己得胜于自己的世界,尽快忘却不快,得胜地、心满意足地陶醉其中。

四、对待他人

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秉承骑士铲除暴行的精神,时时处处总以“解救他人于水火”为己任,如,大战风车(他认为是危害人民的魔鬼)、解救小男孩(其实并没有像他期待的结果那样救了小男孩,反而致使那个小男孩陷入更痛苦的皮鞭之苦)、解救被劫持的贵妇人(事实上也不是被劫持,而是去为自己升职的丈夫送行),这些行为都是他的臆想,纯属一厢情愿,荒谬,反而为别人带来不便,然而他的动机却是真诚的,他想解救他人,在这点上,我们是否也该宽恕他的鲁莽呢?

阿Q——麻木不仁,欺软怕硬

阿Q并不像堂吉诃德那么正义,乐善好施,而是对他人麻木不仁 (谈论杀革命党人“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并且欺软怕硬,当他被假洋鬼子敲了文明棍之后不敢予以回击,而是把这窝囊气归结于碰见了小尼姑,把所有的愤怒迁移到小尼姑身上。与他人的口角中,他以为别人怕他的他就出手,打不过的就说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并求饶,在精神上得胜后又津津乐道,愉快地跑到酒馆喝了几碗酒,又与别人调笑一番,口角一通,又得了胜,愉快地跑回土谷祠放倒头便睡。

五、结局

堂吉诃德——一声幻惑,临殁见真

阿Q——起首迷茫,至死不渝

堂吉诃德弥留之际:“我从前是个疯子,现在头脑灵清了,从前是堂吉诃德。太。拉。曼却,现在我是善人阿隆索。吉哈诺,但愿各位瞧我忏悔,还像从前那样看重我…..”后事交待完毕,堂吉诃德领受了种种圣典,痛骂了骑士小说便魂归西去了。

堂吉诃德临死时至少是觉醒了的,而阿Q一生都在迷茫,稀里糊涂地就做了替罪羔羊,在去刑场的路上还准备唱几句戏,可惜再乐观的阿Q在面对死亡也并不那么淡定了;“他忽然觉到了,这岂不是要去杀头么?.....但他并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它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世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从这两个人物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社会背景、民族文化的不同,在塑造人物相似点——精神胜利法、易于满足上,表现形式也是大相径庭的

民族文化上:

西方海洋文化,强调以抗争以求生存,因此,西方的堂吉诃德虽不能改变现状,但以要搏一搏;中国所以农耕文明,讲求天人合一,消极适应,因此阿Q在这样的环境中注定摆脱不了悲剧的结局。

社会背景:

《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意图(后补)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不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国民的劣根性)

《堂吉诃德》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为其核心,打破中世纪以来传统的桎梏,尊重人性,解放人,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不仅在主人公身上有体现,就连主人公身边之人也是充满着仁爱的思想。


第二篇: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


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

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

分 类 号:I106.4

单位代码:10452

本科毕业论文 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 姓 名 学 号 年 级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系 (院) 文学院 指导教师 20xx年4月10日 阿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

阿Q和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著名人物,他们两个的形象分析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论题,以影响研究为前提,从平行研究角度来探讨两者同中之异,可以发现:他们同是游荡者但根源不同,都崇信“精神胜利”但内在动因不同,同是悲剧性人物但是内在质地各异,同是边缘人但走向边缘化的原因迥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两个文学形象诞生的社会时代背景有差异,一方面则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经由此比较,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这两个文学形象的认知,也能帮助人们了解到秉持“拿来主义”,创造性地借鉴、吸收异域文学质素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堂吉诃德;阿Q;形象比较;文化交流

I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Abstract

Ah Q and Don Quixote are two famous characters in the world's literature history .Their profile analysis has always been the topic of academic concern .On the premise of impact stud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allel research to discuss the different in the sam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y are both rogues but the root is different. They both believe in "spiritual victory" but the inner motivation is different. They are both tragic figures but the inner texture is different. They are both marginal person but the reason to marginalization is different. Investigating its reason,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birth of two literary images is differ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s’ creation intention is different. By the comparison, it is not only helpful to deepen our perception of the two literary images, but also can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copycat"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creatively reference and absorb the foreign literature quality.

Keywords:Ah Q;Don Quixote ;Image to compare;Cultural communication

II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一、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的同中之异...........................................1

(一)同属于游荡者但根源各异..............................................1

(二)都崇信“精神胜利”但动因各异..........................................2

(三)同是悲剧性人物但质地各异............................................3

(四)同是边缘人但原因迥异................................................5

二、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同中之异的原因探析...................................7

(一)两个文学形象诞生的社会时代背景不同..................................7

(二)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8

三、结语...................................................................8

注 释................................................................. ..10

参考文献.................................................................10

谢 辞 .................................................................. 11

III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阿Q是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1]里面的主人公,他以精神胜利法为人们所熟知。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长篇同名小说《堂吉诃德》[2]里面的主人公,他的疯癫荒唐被人们所嘲笑。他们是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创作动机下所产生的不同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两者虽时代背景、身份地位不同,个性特征也存在很大差异,但却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主要是对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文本,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一、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的同中之异

(一)同属于游荡者但根源各异

《堂吉诃德》和《阿Q正传》这两部小说都是通过主人公的游走反映社会的一个侧面,从行动轨迹上来看、从身份的界定上来说都属于游荡者,但他们游荡的根源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阿Q是地道的中国式农民,有着纯粹的小农意识,自私、愚昧、无知。他只求自身安稳,能自保,满足自己基本的生存。但他无依无靠,无亲无故,只能住在土谷祠,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他只是为了生存而游荡,是一种最无奈的选择。未庄呆不下去就去城里,城里混不住了就回未庄,无牵无挂的游荡于适合他生存的土地上。躯体的游荡只为填饱肚子,于人没有任何益处与危害。

堂吉诃德是一个西班牙的乡村绅士,有家有一定的资产还有佣人,生活虽不算奢华富裕,但有吃有穿,有人管家,有人伺候,也还称得上是个老爷。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来看他喜欢的书。一个上了年纪的乡绅,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或许,正因为上了年纪、碌碌无为,更深觉生活的无聊,更渴望激情与传奇,也更渴望冒险与刺激。这样,骑士小说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3]他沉迷于其中,似乎不在于小说“那晶莹剔透的文笔,曲折委婉的妙语”,而在于生活的无趣与对激情渴求的向往之心。所以他找出一个祖上留下来的头盔,骑上一匹瘦马,带上一个随从,开始了骑士游侠流浪的生活。他的目标是献身做游侠骑士,济世救人,干一番在他心目中所谓的万世流芳的大事业。所以他为自己制定了伟大的目标,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去游荡,这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有优裕的物质生活不享受,却去睡荒野、被公爵夫妇耍弄,牙齿被打掉了,肋骨被打断了,九死其犹未悔,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而游荡,为了铲除人间的不平事而甘愿受折磨,

1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这是一种精神的游荡,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

所以,阿Q的游荡是一种为满足基本生存而进行的游荡,而堂吉诃德则是为满足信念、理想而进行的游荡。阿Q是堂吉诃德的一个反衬,更衬托出阿Q的庸俗与作为一个旧式中国农民的无奈。

(二)都崇信“精神胜利”但动因各异

从精神层面上讲,阿Q和堂吉诃德都有精神胜利法[4],但成因和内涵却不一样。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用精神上胜利的假象来掩盖和否认事实上的失败,以取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满足。恩格斯说:“人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目前的绝望处境,并借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 。”[5]

阿Q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失败者,但他却不肯正视现实,而以精神胜利法来掩饰自己的失败。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住所,只能寄住土谷祠;他一字不识,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到处打短工为生,是一个过着半流浪生活的雇农;他孤苦伶仃,没有强壮的体魄,甚至连他非常渺视的王胡也打不过;他无名无姓,没有父母、妻儿、兄弟姐妹,甚至没有亲戚,没有人关心他,未庄的人仅是活忙时想起他,活一完就把他忘了。为了避免孤立与精神孤独,阿Q需要与外界相连,寻求一种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以确保生存,这就需要从自我走向社会,融入一个集体。但就在这个融入的过程中,阿Q却常常遭到打击,加上他孤零零一人,缺少母爱、亲情、友爱,没有人肯真心帮助他,所以终日奔波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阿Q是多么渴望安全感,渴望获得爱的满足以避免孤独啊!可是,当时的未庄,阿Q面对的是冷漠、无聊、势利、等级压制与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而阿Q无论在能力特性还是在体制特性上都属于劣势,在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只能处处采取人际防御策略和相应的心理内部防御策略,试图以此来对付软弱、无能、孤独等感觉。应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未庄”这样一个冷漠无爱的环境中酝酿出来的,阿Q为了像其他人一样生存,不得不在日常行为模式中采取“精神胜利法”这种心理防卫策略,可以说这是一种基于现实本能的反应。

堂吉诃德却大不相同。他衣食无忧,看骑士小说入了迷,书中这样描述:“他全神贯注于书中,每天从早上到晚上,从晚上又到早上,他都沉湎于书中;这样,睡得少,

2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读的多,致使他脑力枯竭,失去了理智。他的想象中全是他读过的书里的东西,什么魔法、吵架、搏斗、挑战、伤口、献殷勤、爱情、苦恼以及各种各样难以忍受的废话,并且,这些东西是那么地令他着魔,以至于他相信,这全部虚构出来的东西和想象是真实的。对他来说,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些东西更具有真实性了。”[2]P25他是完全的把现实和想象颠倒了,把想象看作是完全的真实世界,把现实看作是虚幻的想象世界,所以才有了世界上任何一个疯子都不会产生的最奇怪的想法,做骑士,戴上全副盔甲,坐在马背上,漫游世界,寻求冒险,把他所看的书中那些周游世界的骑士通常所做的事付诸于实践,书中这样描绘他的志向:“纠正每一件错事,在一个接一个的危险面前,挺身而出。到最后,他就准备去收获永恒的声誉和名望。”[2]P53正是这种强大的内驱力带动他去“降妖除魔”: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他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杀去;他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戮;他跟比斯盖人进行恶战,跟杨维斯人进行搏斗;他为一个被曾经诱骗她的人无情抛弃的女人而和抛弃她的人进行决斗;他甚至敢单枪匹马面对一头凶猛的狮子而毫无畏惧之心。堂吉诃德将所遇到的“奇事”或者他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来确定的事,全部归咎为“与我作对的坏魔法师”,把“杜尔西内娅”——他所效忠的“情人”作为自己践行“游侠精神”的支柱。

两者虽都有“精神胜利法”,但阿Q是毫无事实依据、没有任何原则的精神胜利,它只是出于人的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他的精神是贫乏的。而堂吉诃德却是在伟大信念支撑下的精神胜利,他有信仰,有骑士精神做指导,他信奉伟大的上帝,他按上帝的旨意来行事,除暴安良,铲除天下不平事,他可以为了信仰不顾肉体的疼痛甚至愿意为之付出生命,所以堂吉诃德的精神是丰富的。[6]

(三)同是悲剧性人物但质地各异

从艺术手法上来说,阿Q和堂吉诃德都是悲喜剧的结合体,从表面上看起来都具有喜剧外套下的悲剧内涵,但阿Q比堂吉诃德更可悲。关于悲剧美、喜剧美的本质,鲁迅曾作过这样的概括:“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喜剧是将无价值的

[7]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因为崇高的美的善的东西也就是有价值的东西被击碎、被毁灭,

而使人感到悲愤,使人对美的事物达到更深的理解与认识。而喜剧却因为丑的恶的东西无价值的东西被揭露、被讽刺,从而使人从这种艺术讽刺中感到审美愉悦,所以它是通过对丑的、无价值的东西的否定来达到对美的肯定。[8]因此,悲剧与喜剧所引起的人们的

3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审美感受正好是相反的。

先来说阿Q,关于姓氏问题,拥有姓氏本该是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权利,可对于阿Q来说,就连拥有姓氏这样合理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被压抑的。他只能在酒醉后说出其实他也姓赵,然而却因此而遭到赵太爷“你不配姓赵”的痛斥,还被打了一记耳光作为教训,这把阿Q从幻想拉回了现实,统治阶级的残暴与无情也就立刻显现了出来。读者在这一滑稽的细节中会莞尔一笑,笑后却油然生出对阿Q的同情,试想他连最基本的姓氏权都被统治阶级剥夺了,那阿Q还有什么能被人们看得起?阿Q的“女人狂想曲”更是滑稽,他向吴妈的求爱不论从语言还是动作来看都是可笑的,但赵太爷可以娶“小”,秀才娘子能生育,而小尼姑又骂他“断子绝孙”,为什么三十来岁的阿Q产生要娶妻生子的愿望,就不自然和合理呢?在这场“恋爱的悲剧”中阿Q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女人们见了他就像躲瘟神似的躲开,没人再敢用他做工,可以说正是这一沉重的打击把他从未庄扫地出门。但读者在笑他无知无能后更有一丝悲凉涌上心头,诺大的未庄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阿Q?是阿Q自己太无能还是未庄的人们太无情?而当阿Q体面地从城里回来时,眼见他发达了的未庄的女人竟也不再像躲瘟神一样的躲着他了,甚至连赵太爷也不敢像先前那么猖獗了。及至阿Q以为革命便是造反,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便心驰神往地向往革命,当阿Q满怀信心地敲尼姑庵的门说“革命”时,却从老尼姑那得知上午那秀才和洋鬼子已来革过一回了,这一盆冷水泼得阿Q措手不及。革命哪像他阿Q想象的那么简单,革不革命受害的不都是无权无势的老百姓?赵太爷家失窃,县令抓不住盗贼,却大炮轰蚊子似的兴师动众地来抓一个小小的毫无反抗能力的无辜的阿Q来当“替罪羊”,以致阿Q成了“革命”和上层人物争斗的牺牲品。而他周围的人是什么样的反应呢?包括“吴妈”在内的人都去看阿Q的示众游行,当一言不发的阿Q终于蹦出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话时,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好!!!”来,他们不去议论阿Q为何被捕、该不该杀,却来看热闹,事后多半还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还说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白跟一趟了??。上层人物的昏庸,下层人物的麻木不仁,加上阿Q本身的不觉悟,酿成了最终的悲剧。在这个毫无人性与关爱的社会中,阿Q以他的死昭示这社会的黑暗与无情。阿Q是一个无知无产无能者,他一直生存在不清醒中,不知自己怎么来的,不知自己需要干什么,也不清楚自身所处的状况是什么,甚至连自己为何死、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这是一个愚民的悲剧。他的悲剧除了自身不觉悟的原因,还有这个社会,尤其

4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是他所生活的未庄的人们愚昧无知,以封建伦理纲常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由此也造成了人们的心胸狭小、畏首畏脚,在阿Q最落魄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给他一丁点儿的安慰。可以说,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悲剧,造就了这样的悲剧人物。也可以说,这是一个蒙昧社会所造成的蒙昧者的悲剧。[9]

再来看看堂吉诃德。在他那些在常人看来荒唐无比的疯傻癫狂举动(如与风车大战、释放囚犯、为了爱情在黑山吃苦修炼、和牧羊人打仗、拿铜盆当头盔等等)之下潜藏的动机却是铲除人间邪恶,纠正人世间每一个偏差错误。农民暴打牧童,强行把有情人拆散,公爵夫妇的恶意玩笑及对桑丘和堂吉诃德精神肉体上的蹂躏,反映出社会的不平等,同时也反映出了穷人的疾苦及富人的为所欲为。人们在堂吉诃德的游侠冒险中会发现他是一个善良而又可爱的人,他的荒诞不经的思想行为并没有淹没他那合理而崇高的情趣和意向。生活,在他疯狂的头脑中被颠倒了,但他主观上却是竭力要按照往昔“黄金时代”的面貌把颠倒的生活再颠倒过来。他为维护骑士制度做出的种种努力,是那样的虔诚、真挚而执着,没有丝毫的做作和矫饰。倒是那看似正常的社会和看起来正常的人们才是真正的不正常,他们过着正常人的生活,起居饮食都是那么的正常、有规律。但他们却不作为,把现实中的一切不平等看作正常或视若无睹。没有一个人像堂吉诃德一样站出来,为社会的不平等发出点呼声或做点事情,有的人就比如公爵夫妇倚仗有权有势对这样一个有着高尚思想的人开天大的玩笑、极尽讽刺与侮辱。19世纪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认为,“假如这种勇敢、这种善心、这种虔诚,假如所有这一切美好而崇高的品质,使用的切合实际和合乎时宜,那么堂·吉诃德本可以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的身上没有自私自利的痕迹,充满的全是牺牲精神。在他的映照之下,那些看似正常的人显得那么猥琐与渺小。这是一个智者的悲剧,当他用超前的意识来行动时,整个社会都不容许。他的思想超前、行动落伍,致使自己的言行与社会格格不入才闹出一个个笑话来的,而这一个个笑话都从反面衬托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加深了故事本身内在的悲剧性。可以说,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悲剧。

相比起堂吉诃德这样的博学、理智、为理想而奋斗的有知者来说,阿Q则是不知生死为何物,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地度过一生才是最可悲的。枉来人世,生命没有目标、价值和意义,阿Q让人感受起来更加悲凉。[10]

(四)同是边缘人但原因迥异

5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阿Q和堂吉诃德都是边缘化的人,与时代的主流格格不入,但阿Q是被边缘化,而堂吉诃德是自动边缘化。“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所排斥,所不包容。阿Q和堂吉诃德都处于社会的边缘,所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人们的笑料,成为人们嘲笑或讥讽的对象。

阿Q是想进入这个社会,想有一个家庭有一个正常的生活而未庄人却不给他这个机会。每当阿Q想进入正常的运行轨道时,未庄的人就会用一双无形的手把他推出去。未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当的匮乏,而传统的道德思想却根深蒂固的紧缚着人们的思想,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女之大提防”等等让人们在行为上是慎之又慎。为了和别人取得共同语言,他和王胡比赛捉虱子,竟然因自己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的多而和他大打出手,引得周围人的一阵欢笑。为了出口恶气,也为引得喝酒人的喝彩,阿Q对无辜的小尼姑动手动脚,惹得小尼姑骂他断子绝孙。阿Q由此而想该有个女人了,就是说阿Q想有个正常人的家庭了。然而阿Q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也还是在现实中夭折。阿Q只对吴妈说了句“我想和你困觉”,吴妈就大呼小叫地闹着上吊,地保又借此搜刮了阿Q四百文,还给阿Q定下了五个条件:一、明天用红烛——要一斤重的——一对,香一封,到赵府上去赔罪;二、赵府上请道士祓除缢鬼,费用由阿Q负担;三、阿Q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四、吴妈此后倘有不测,惟阿Q是问;五、阿Q不准再去索取工钱和布衫。然而赵家却并不烧香点烛,因为太太拜佛的时候可以用,留着了。那破布衫是大半做了少奶奶八月间生下来的孩子的衬尿布,那小半破

[1]烂的便都做了吴妈的鞋底。阿Q就是这样一次次地想要进入正常人的生活轨道,却又一

次次的被人们推出轨道,不断地被边缘化,直至被驱逐出正常人的生活。

堂吉诃德却是另外一番情形,他的家庭是很想把他拉回正常人的生活轨道,他却总想着主动脱轨。堂吉诃德家里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女管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能种地能上街的伙计,经常替他备马和修剪树枝,这本来是挺幸福挺滋润的小日子。可以说,堂吉诃德是因为自己看骑士小说入迷,失去理智才决定去做骑士游走“江湖”,立志铲除人间邪恶的。堂吉诃德是主动地脱离了正常生活的轨道的。堂吉诃德第一次出去游历,被打伤后被路过的同村农民带回家,经历此次重大打击之后他仍痴心不改,进而说服临近的农民桑丘跟他一块去进行第二次的游历冒险,家里人又是想方设法的把他弄回家,希望他过正常人的生活。然而堂吉诃德的骑士瘾还没有过完,他又和桑

6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丘第三次偷偷地出去游历,直至被邻居假扮的骑士打败后才遵照约定回到家中,直至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间,堂吉诃德才逐渐清醒,他开始悔悟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最终彻底弃绝了骑士小说。实际上,堂吉诃德在游侠的过程中是按照自己头脑中的幻想来生活的:他按骑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说骑士最好的休息是战斗,不吃不喝是为爱情苦苦修炼; 他认为对于他来说,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说,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综上可知,阿Q由于社会原因是被边缘化,而堂吉诃德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主动脱离正常人的生活,是自动边缘化的。

二、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同中之异的原因探析

(一)两个文学形象诞生的社会时代背景不同

西班牙经过光复战争,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雄霸欧洲,远征美洲,造就了西班牙的“黄金世纪”。这一时期,西班牙的文学也繁荣发展起来,尤其是骑士文学,在西班牙曾风靡一时,各种作品层出不穷。它对于冲破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的束缚、对人性的解放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不过随着后来封建经济的解体和火枪火炮在军事上的使用,骑士文化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15世纪开始甚至在骑士群体中出现了一批专事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强盗骑士,而骑士文学也开始变得愈发庸俗化。塞万提斯生活的时期,也就是16、17世纪的西班牙,正经历着由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期,西班牙还流行着五六十部粗制滥造、荒谬愚昧的骑士小说。塞万提斯决定创作《堂吉诃德》,“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完全摧毁”,堂吉诃德这一文学形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0世纪初,也就是《堂吉诃德》出版后的300多年,中国也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唤醒了中国人沉睡已久的“理性”,这不仅是对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巨大冲击,更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中国文学由此而开始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近代许多有志之士,在努力改革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曾经尝试着改革封建旧文学;但终因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种种努力都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为了能唤醒民众,改革中国,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全身心投入到“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成为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锋。19xx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首先向中国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抨击。1921

7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年他又创作了小说《阿Q正传》,更是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法,深刻暴露出中国人的劣根性,而这也正是“旧社会的病根”所在,阿Q这一文学形象也就在这样的特定背景特殊的时期出现了。

可以这样说,《堂吉诃德》和《阿Q正传》都是反映巨变时代的产物,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们都产生于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期,前者产生于由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而后者则产生于由封建社会转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

(二)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

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上来看,塞万提斯认为骑士小说对读者来说是精神鸦片,会使人落入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创作了《堂吉诃德》,塑造了堂吉诃德这样一个读骑士小说入迷而做了许多蠢事的人物,目的就是为了批评骑士小说。他认为消灭骑士文学将是把西班牙从封建主义的锁链里解放出来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思想启蒙。他在把骑士道精神放在堂吉诃德身上的同时还把人文主义灌入其中,使得堂吉诃德一方面疯疯癫癫、横冲直撞,另一方面又聪明博学、无私无畏,充满人道主义精神。[11]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想通过“揭出病苦”,使人们惊醒起来进行“疗救”;改造国民性,清除封建思想的毒害,进行有效的抗争。他写作的目的就是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阿Q集中了国民性的许多弱点,如自欺欺人、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等缺点。[12]

三、结语

可以肯定的是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或多或少的曾受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影响。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就曾接触并珍藏有德文版日文版的《堂吉诃德》, 后来又有多篇相关文章提及塞万提斯和他的《堂吉诃德》。如《集外集拾遗·〈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二心集·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以及《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三》等等。19xx年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晨报副刊》连载《阿Q正传》。上世纪30年代,鲁迅又和瞿秋白一道(前者从德文,后者从俄文)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解放了的堂吉诃德》。19xx年《上海周报》发表荷影一篇题为《关

8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于“董·吉诃德”?和“阿Q”——并介绍〈解放了的董吉诃德〉》的文章说:“董·吉[2]

诃德和阿Q两个人的名字,很流行于中国的知识分子之间??一般人都把董·吉诃德与阿Q‘无意间’并列起来。”也就是说,鲁迅是受《堂吉诃德》影响的。[13]虽然鲁迅和《堂吉诃德》接触比较密切,但文学上的创作有很多制约因素,即使是受其影响也只是一点创作的契机或灵感的激发,或原型启示,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的往往会突破原有的框架结构,在本国文化的背景下融入自己的民族特色、心理特征,创造出独属于本民族的那个“一”。也就是说我们承认鲁迅创作阿Q是受《堂吉诃德》影响的,而阿Q又在与堂吉诃德平行的点上超脱出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物,让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来他身上的明显特征,这就是借鉴性突破。[14]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创造出的人物形象当然会千差万别,但这也不能否认不同人物身上存在的共同点,因为有些感情人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有些行为是相似的。所以这里也就存在时间先后,借鉴与被借鉴的问题。鲁迅对《堂吉诃德》的借鉴并不局限于“拿来主义”,而是经过自己的筛选、加工、整理,在融入本土的一些元素,创造出那个独特的“一”,从而使阿Q具有不可代替性。所以,当我们在借鉴别人的文章或作品进行创作时,要抓住文本的实质与精髓,把握人物的内质,看它哪一点是我们所需要的,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艺术手段,即使是内质一致,也要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把它表现出来。而如果想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光借鉴别人是远远不够的,就像鲁迅创作阿Q一样,正是因为鲁迅对国民的性质有一个深入骨髓的了解,他本来就能创造出一个能够“刻画国民灵魂”的形象[15],《堂吉诃德》只不过是一个引线或者引爆点罢了。能创造出阿Q这个形象,靠的是鲁迅先生独特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敢于向别人学习的开放精神。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创造中,不仅要深入细致地去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本质,还要博览群书,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拾取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能激发自己灵感的知识。这需要的不仅是时间上的不断积累,更重要的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取得的质的突破。尤其是在文化交流如此频繁的今天,文学上的交流也加快了脚步。我们在吸收接纳外国文学时,更该深刻了解作品内容的本质,吸收他们的长处尤其是能激发创作思维的东西,敢于“拿来”,创作出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只有先成为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才能与世界文学长廊中的既有典型形象相互映照又独具特色,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事业才会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9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注 释

?这几句出自《鲁迅小说集》(一)中《阿Q正传》的第38页。

?这里的“董·吉诃德”在当时音译时和现在的译法不大一样,“董·吉诃德”就是现在的“堂吉诃德”。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西]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刘京胜译. 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4]林双泉.对阿Q“精神胜利法”之深层心理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二)[M].曹葆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

[6]李承辉.阿Q与堂·吉诃德比较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9).

[7]秦家琪, 陆协新.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J] .文学评论, 1982,( 4) .

[8]姜智芹.阿Q与堂吉诃德比较研究新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2).

[9]吕俊.悲剧性的喜剧与喜剧性的悲剧——《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之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2.

[10]张方方, 张维青.喜剧姿态与悲剧精神——《阿Q正传》与《堂吉诃德》之分析比较[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

[11]虞雅芬.阿Q与堂吉诃德的人文解读[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8).

[12]刘武和.堂吉诃德的中国接受[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3]赵晓霞.论堂吉诃德与阿Q之比较研究的误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0).

[14]陈光军.借鉴与突破:阿Q与堂吉诃德之比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4,(11).

[15] 黎娜.堂吉诃德形象和阿Q之比较[J].文学教育(下),2009,(9).

[16] [美]纳博科夫.《堂吉诃德》讲稿 [M].金绍禹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7.18.

10

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

谢 辞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万分激动。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的热情帮助。

我要衷心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无私帮助和关爱的老师们,特别是我的导师尚玉峰老师。本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方案论证到具体设计和调试,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还要诚挚地谢谢我身边所有的朋友和同学,谢谢你们,你们对我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我的大学生活因为有你们而更加精彩。

20xx年4月10日

11

更多相关推荐:
堂吉诃德语录

堂吉诃德语录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地下和海地所埋葬的一切财富都比不上自由和体面一样值得拿性命去拼不得自由而受奴役是最苦的事堂吉诃德淫妇的丈夫尽管不知道妻子不贞自己也没有过错他既不知情也无责任他丢脸却是千该万该自从...

堂吉诃德语录

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地下和海地所埋葬的一切财富都比不上自由和体面一样值得拿性命去拼不得自由而受奴役是最苦的事堂吉诃德淫妇的丈夫尽管不知道妻子不贞自己也没有过错他既不知情也无责任他丢脸却是千该万该自从有了枪炮卑鄙...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堂吉诃德》经典语录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堂吉诃德经典语录堂吉诃德读书笔记堂吉诃德经典语录1堂吉诃德一个年老的乡村绅士怀着伟大骑士的灵魂苦苦思索着无人能明白的理想在庸碌现实中想非现实的梦他寻找着梦境往昔多么美妙骑士公主骏马和恶龙如今多么...

话题作文 堂吉诃德读后感600字(7篇)

话题作文堂吉诃德读后感600字7篇第一篇堂吉诃德读后感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一经问世便受到世人的热爱与追捧这和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联系仔细分析这部作品中的几位主人公对我们的人生也有一定意义上的启示主人公阿...

20xx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2 名著导读、经典文化研读 堂吉诃德的喜剧性

主标题堂吉诃德的喜剧性副标题堂吉诃德一直幻想自己是真正的骑士在游侠的过程结果却令人捧腹为什么呢关键词堂吉珂德骑士幻想喜剧难度3重要程度5内容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理解为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

高考语文:《堂吉诃德》经典情节

堂吉诃德经典情节第一次出游1出发前的准备他给自己改名为堂吉诃德把祖传下来的一套破盔甲找出来用硬纸补成头盔他家有一匹瘦得皮包骨的马他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驽骏难得按照骑士的习惯除了名马还要选个意中人他选中了邻村的一...

堂吉诃德问答题

二问答题3和哈姆莱特的疯癫一样堂吉诃德的神志不清是文学评论家之间引起诸多争议的主题堂吉诃德是真的疯了还是他故意为之如何解释他的行为在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答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言心智高超而未沦为疯癫的人是很难遇...

考点8 名句名篇与文学常识

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考点8名句名篇与文学常识一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

高考语文作文名句

林则徐一爱国热爱民族热爱传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顾炎武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日知论泰...

考点8 名句名篇与文学常识

考点8名句名篇与文学常识一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

文学常识 名言名句

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常识名言名句10年全国卷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1路漫温其修远兮屈原离骚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诸葛亮出师表但见悲鸟...

名著中的50大经典名句

名著中的50大经典名句1对于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失乐园2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也没什么关系安徒生童话3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4强迫经常使热恋的人更加铁心而从来不能叫他们回心转...

堂吉诃德语录(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