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24.4.20

《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一、《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120004

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selected reading of philosophical originals

(三)开课对象:全校学生

(四)课程性质:本课属于文理基础人文类理论课程。通过中外重要哲学经典的选择阅读,了解哲学发生和发展的大致线索,了解重要哲学家的主要哲学思想。

(五)教学目的

通过哲学原著的阅读讲解,使学生增强对哲学的理解,使其拓宽理论视野,提高思辨能力,提升理论水平,拓展人生境界,学会理性判断。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家的重要论著的阅读理解。

(七)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36学时

学分数:2学分

教学时数具体分配:

(八)教学方式

以阅读为主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和平时作业。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领40%,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论著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特色,理解主要哲学家的主要思想。

1、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大致发展情况。

2、  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

3、  了解《论语》的基本哲学思想。

4、  了解《朱子语类》的基本哲学思想。

教学时数:1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道德经》

第二节  《论语》

第三节  《朱子语类》

考核要求:

1、  基本概念

1.1道

1.2“玄”和“妙”

1.3“仁”

1.4“理”

1.5中庸

2、基本命题和重要思想

2.1道生万物

2.2道法自然

2.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4克己复礼为仁

2.5“理在事先”

2.6天命、人性、物理

3、综合理解

3.1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3.2儒家的人格理想

3.3理学关于“天理”和“人欲”论述

3.4传统中国哲学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第二章 西方古代哲学论著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古代哲学的大致发展线索和基本特点,了解重要哲学家的重要哲学思想。

1、  使学生了解西方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特色。

2、  了解《理想国》的基本哲学思想。

3、  了解《形而上学》的基本哲学思想。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特点

第二节  《理想国》

第三节  《形而上学》

考核要求:

1、  基本概念

1.1“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

1.2理念

1.3“四因”、形式和质料

1.4中道

1.5理想国

2、基本命题和重要原理

2.1“学习就是回忆”

2.2事物是对理念的摹仿

2.3质料以形式为目的

3、综合理解

3.1柏拉图的理念论

3.2柏拉图的“理想国”

3.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3.4亚里士多德对哲学史的批判

第三章 西方近代哲学论著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近代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特点,使学生了解近代西方的重要哲学家的主要哲学著作和主要哲学思想。

1、  使学生了解西方近代哲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思想特色。

2、  了解《第一哲学沉思录》的主要哲学思想。

3、  了解《人类理解论》的主要哲学思想。

4、  了解《人类知识原理》的主要哲学思想

5、  了解《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主要哲学思想。

教学时数:1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思想特色

第二节  《第一哲学沉思录》

第三节  《人类理解论》

第四节  《人类知识原理》

第五节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考核要求:

1、  基本概念

1.1“天赋观念”

1.2感觉和反省

1.3感觉和观念

1.4感性、知性和理性

1.5“二律背反”

1.6先天综合判断

2、基本命题和重要原理

2.1“我思维,所以我存在”

2.2“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2.3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

2.4科学知识由先天综合判断构成

2.5“人为自然立法”

2.6我们只能认识现象

3、综合理解

3.1笛卡尔理性主义理论评述

3.2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原则及对唯物主义的批判

3.3洛克经验主义哲学原则及白板学说

3.4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总结

3.5康徳的不可知论哲学

3.6康德关于“现象”和“自在之物”的论述

3.7近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

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1988年

2、《中国古代哲学原著选读》,中华书局

3、《理想国》,柏拉图著,商务印书馆

4、《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著,商务印书馆

5、《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著,商务印书馆

6、《人类理解论》,洛克著,商务印书馆

7、《人类知识原理》,贝克莱著,商务印书馆

8、《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康德著,商务印书馆


第二篇:《历史哲学》教学大纲


《历史哲学》教学大纲 游兆和 编写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目 录

前 言....................................................................................................................................................... 573

一、本课程性质、简介、编写大纲目的 ............................................................................... 573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 573

三、本课程的教学进度与学时分配 ....................................................................................... 573 导 论....................................................................................................................................................... 575

第一章 历史哲学的本质与特征 ........................................................................................................... 576

第一节 历史哲学的内涵:历史的自我意识 ............................................................................... 576

第二节 历史哲学的概念 ............................................................................................................... 576

一、概念的提出 ....................................................................................................................... 576

二、概念的涵义 ....................................................................................................................... 576

三、历史哲学核心问题 ........................................................................................................... 577

第三节 历史哲学的两种形态 ....................................................................................................... 577

一、“历史”概念的含义 ....................................................................................................... 577

二、历史哲学的两种形态 ....................................................................................................... 577

第四节 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与一般问题 ................................................................................... 578

一、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 ....................................................................................................... 578

二、历史哲学的一般问题 ....................................................................................................... 578 复习与思考题 ........................................................................................................................... 579 拓展阅读书目 ........................................................................................................................... 579

第二章 西方历史哲学的演变 ............................................................................................................... 580

第一节 古代历史哲学思想 ........................................................................................................... 580

一、西方历史哲学的萌芽 ....................................................................................................... 580

二、西方古代历史哲学的特点 ............................................................................................... 580

第二节 中世纪的历史神学 ........................................................................................................... 580

一、奥古斯丁的历史神学 ....................................................................................................... 581

二、历史神学的特点 ............................................................................................................... 581

第三节 近代历史哲学的产生 ....................................................................................................... 581

一、维科的思想 ....................................................................................................................... 582

二、伏尔泰的思想 ................................................................................................................... 582

三、孟德斯鸠和卢梭的历史哲学思想 ................................................................................... 582

四、赫尔德的历史哲学 ........................................................................................................... 582 复习与思考题 ........................................................................................................................... 583 拓展阅读书目 ........................................................................................................................... 583

第三章 德国古典历史哲学(18—19世纪) ...................................................................................... 584

第一节 康德:批判反思的历史哲学 ........................................................................................... 584

一、审视历史的独特视角“第四批判” ............................................................................... 584

二、“历史理性批判”的内容与本质 ................................................................................... 584

三、“历史理性批判”的意义和影响 ................................................................................... 584

第二节 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历史哲学 ............................................................................... 585

一、审视历史的宏大视野 ....................................................................................................... 585 570

历史哲学

二、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主要观点 ........................................................................................... 585

第三节 黑格尔以后的历史哲学 ................................................................................................... 586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历史哲学 ............................................................................... 586

二、“非理性”的历史哲学 ................................................................................................... 586 复习与思考题 ........................................................................................................................... 587 拓展阅读书目 ........................................................................................................................... 587

第四章 实证的与批判的历史哲学(18—19世纪) .......................................................................... 588

第一节 实证的历史哲学(“客观主义”) ............................................................................... 588

第二节 批判的历史哲学(“主观主义”) ............................................................................... 588

一、新康德主义严格区别历史学和自然科学 ....................................................................... 588

二、新黑格尔主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或思想史 ............................................................... 589 复习与思考题 ........................................................................................................................... 590 拓展阅读书目 ........................................................................................................................... 590

第五章 现代思辨的历史哲学 (20世纪) ............................................................................................. 591

第一节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 591

一、斯宾格勒的惊世之作 ....................................................................................................... 591

二、斯宾格勒历史哲学的主要特点 ....................................................................................... 591

三、还需注意的其他观点 ....................................................................................................... 592

第二节 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 ................................................................................................... 592

一、汤因比历史哲学的基本观念 ........................................................................................... 592

二、历史研究中的生物学原则 ............................................................................................... 593

第三节 雅斯贝尔斯:“轴心期”理论 ....................................................................................... 593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对历史的文化与心理分析 ........................................... 593

一、弗洛伊德(1856—1929) ............................................................................................... 594

二、马尔库塞(1898—1979) ............................................................................................... 594

三、哈贝马斯(1929—) ....................................................................................................... 594 复习与思考题 ........................................................................................................................... 594 拓展阅读书目 ........................................................................................................................... 594

第六章 现代分析的历史哲学(20世纪) ............................................................................................ 595

第一节 观念的转变 ....................................................................................................................... 595

一、转变的由来 ....................................................................................................................... 595

二、转变的开端与问题 ........................................................................................................... 595

第二节 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一般思想 ....................................................................... 596

一、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 596

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从批判到建构的思想 ............................................................... 596

三、梅洛——庞蒂的思想 ....................................................................................................... 597

第三节 维特根斯坦、罗素及亨普尔 ........................................................................................... 597

一、维特根斯坦的思想 ........................................................................................................... 597

二、罗素的思想 ....................................................................................................................... 597

三、亨普尔的思想 ................................................................................................................... 597 复习与思考题: .......................................................................................................................... 598 拓展阅读书目 ........................................................................................................................... 598

第七章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性质与特点 ....................................................................................... 599 571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 ........................................................................... 599

第二节 “哲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归宿 ....................................................... 599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产生:从历史哲学到历史科学的转变 ....................................................... 599

第四节 在历史面前反思 ............................................................................................................... 600

复习与思考题 ........................................................................................................................... 600 拓展阅读书目 ........................................................................................................................... 600

第八章 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发展趋势 ................................................................................................... 601

第一节 当代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 ............................................................................................... 601

第二节 向“叙述主义”的转变 ................................................................................................... 601

一、叙述主义的基本特点 ....................................................................................................... 601

二、“宏大叙事”的复苏 ....................................................................................................... 601

第三节 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主要问题 ....................................................................................... 602

一、《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导论及有关章节)中的主要问题 ............................... 602

二、当代历史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 602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哲学 ........................................................................................... 602

复习与思考题 ........................................................................................................................... 602 拓展阅读书目 ........................................................................................................................... 602

572

历史哲学

前 言

一、本课程性质、简介、编写大纲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为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历史哲学”是介于历史和哲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课主要讲述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与主要学说,并努力阐明历史哲学的概念和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与逻辑、史学与哲学的内在关联。学习“历史哲学”,有助于学生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和跨学科综合研究能力。

编写目的:当前,历史哲学在一些综合性大学已成为一门重要课程,有的大学还出版了相关教材。可以说,开设“历史哲学”选修课并编写该课教学大纲,已成为我校、我院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文、史、哲、法等学科综合性研究与教学的需要。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

本课力图贯彻的讲述历史哲学的主要意图与教学目的是:

1.达到对历史哲学(主要是西方历史哲学)的本质与发展进程的了解、把握,这是一般历史哲学教学的基本目的;

2.明确对历史本身的复杂性质的认识与分析的主要思路、模式,进而达到对“历史”本体的一定程度的体认与自觉,能够深化“认识你自己”的思想的反思历程;

3.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在更宏观也更深入的角度上认识历史,把人的“本性”、“文化”、“宗教”、“哲学”、“道德”、“人道”等“人学”要素融入“历史”,将其恢复为对历史的认知要素或模式,由此形成真正“有文化”、“有灵魂”、“有人性”的历史哲学概念。

以上三个意图,分别讲来,第一个意图可称为历史哲学教学与研究的“历史”意图,第二个意图可称为“逻辑”意图,第三个意图是作为历史和逻辑意图综合统一的一种宏观的“文化历史”(即“有文化的历史”)的意图。综合这三种概念或意图,即能大致实现本课所努力达到的“对历史的哲学诠释”。

这些意图的贯彻,即构成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同时也形成了本课程编写与讲授的特点。

在作者看来,认识“历史”或对历史进行哲学考察,不应离开文化,离开生动而丰富的人性的变迁,也不应离开宗教(由人性到神性的某种过渡与中介),否则,历史哲学就会演变为一种历史教条,一种只能在教科书里才存在的教义,或一种只供学生背诵的编年史图表。

(二)基本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要按时到课,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做好笔记,还要尽力多看参考书,在接近结课时(第15—18周)要写一篇论文作为考查内容。任课教师的讲课内容和编排体例是否适当,也希望同学多提批评和建议。除讲课之外,任课教师也将安排时间播放一些与《历史哲学》教学有关的VCD光盘,介绍一些国家的历史、地理与文化风情。本课也备有课程进度表、阅读与参考书目、中英人名与词汇对照等资料,发给选修本课的同学。

三、本课程的教学进度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进度是在规定时间内讲授八章即八讲,计为:第一讲主要讲解历史哲学的一般特征与本质,第二讲主要讲解西方历史哲学的特征与演变,第三讲主要阐述德国古典历史哲学的形成与发展,第四讲主要阐述近代实证的和批判的历史哲学观点,第五讲与第六讲主要阐述现代思辨的 573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第七讲主要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特征及变革意义,第八讲阐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发展的新趋势。对诸如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进步与历史分期以及统一性和多样性等纯粹或传统历史观的问题将夹杂在有关章节加以论述。

各章讲授学时的大致分配是:

导 论 2课时

第一章 历史哲学的本质与特征 4课时

第二章 西方历史哲学的演变 4课时

第三章 德国古典历史哲学 4课时

第四章 实证的与批判的历史哲学

第五章 现代思辨的历史哲学

第六章 现代分析的历史哲学

第七章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性质与特点

第八章 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发展趋势

5 74 6课时 4课时 4课时 4课时 4课时

历史哲学

导 论

对历史的反思,构成历史哲学的本质。而哲学的本性也正是一种“反思”。“反思”,就是用思想、概念的方法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这是思想对本质的考察,是对直接存在的间接认识。“哲学的认识方式仅仅是一种反思”(黑格尔)。把哲学的“反思”运用于认识历史,就构成历史的“反思”即“历史哲学”。所以,黑格尔给历史哲学下了一个最普通的定义说:“‘历史哲学’只不过是历史的思想的考察罢了。”又说“‘思想’确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此。”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哲学的精神遗产之一,而人类对自己“历史”的认识就构成人类“认识你自己”的一个关键环节,但至今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又是充满矛盾的,还有许多未知的X需要破解。

历史哲学的本质和使命就是揭示“历史中的思想”,离开思想、文化和哲学理念,历史本身毫无意义。本课程的一切章节的讲述都将紧紧围绕这一本质与中心展开。所以,本课的主题或总标题应是:“对历史的哲学反思”。

本课程分章的主旨是努力在章节关系中做到史论结合,即把对“历史哲学”的历史的

阐述与对历史及历史哲学本质的阐释统一起来,这也是逻辑和历史统一原则的运用。

575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 历史哲学的本质与特征

本讲主要讲述历史哲学的内涵、概念、基本形态、基本特征与一般问题,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哲学的总体性质与学科特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第一节 历史哲学的内涵:历史的自我意识

人认识自己的历史,即形成历史的自我意识。惟有人才具有自我意识,从而才具有历史意识和历史哲学的意识。“认识你自己”,也就是认识人的历史,认识人的本性,认识人的人道主义的人性。

人的认识有两方面:外在和内在方面。外在认识形成自然科学的历史,即自然的认识史,内在认识则形成人文科学的历史,即文化的认识史。苏格拉底提出并强调“认识你自己”,是要从“认识自然”转变到“认识人类”,由此开辟了“人类学”或“人学”研究的理路。

历史也应该从这两方面考察:自然史和人类史,但只要有人存在,只要人类的活动在延续,这两方面就必然是相互联系的。但我们不应把人类史归结为自然史,因为人类史毕竟是自然史的提升,即使人类的“自然历史过程”也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史本身,而是一部体现和渗透人性的、人道主义的“自然历史”。

在这里,人的自然性和人道性是统一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折射出历史的本质,也体现出历史哲学的本质,并意味着对“历史之谜”的某种解答。

第二节 历史哲学的概念

一、概念的提出

在西方,“历史哲学”这一概念是由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首先提出的,他倡导历史哲学,是强调人们对历史研究不应只局限于搜集与编辑具体的历史事实,而应当达到对历史的哲学的理解。然而,关于历史哲学究竟开始于何时,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二、概念的涵义

需要明确的是下述几点:

1.一般的历史思考还不等于历史哲学,如古希腊神话;历史哲学是对历史的哲学思考,与一般历史思想还不是一回事;神话意识也不等同于历史哲学意识;

2.历史学的宏观思想也仍是属于历史学而并非属于哲学;其宏观思想只是指导其选题研究的一种背景理论,是对经验历史事实的一种总结和概括,但它还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还要接受经验事实的检验;

3.历史哲学在本质上却是先验的而非经验的;它只是把历史事实当作构筑其哲学理论的素材,其理论也并不是为了解释或证实历史事实,而只是为了对整个客观历史进程做出一般哲学思考和概括,这是一种超历史的哲学理论思维;

4.历史哲学是哲学的一部分,而不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虽然两者在内容上多有重合和交叉,但在思维方式上、在关注的问题上、在研究的目的上、在学科性质上,都具有不同特征;

5.可以说,历史哲学是“元历史学”(meta-history),是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然也是历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76

历史哲学

所以,严格地说,在古代并没有历史哲学。如古希腊罗马,只有自然哲学,而没有关于历史的哲学,因为那时的哲学家并没有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有别于自然的宇宙秩序的特殊存在,相反,他们用自然来解释历史。

三、历史哲学核心问题

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历史的意义”(meaning of history)。相对于自然来说,历史的意义有相对独立的自存性,历史的发展也有异于自然的发展。这也使得历史哲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哲学的分支而有别于一般的哲学。

当然,宏观的历史学理论也会探讨“历史中的意义”(meaning in history),但这只会限于“过去”,一般也并不把未来纳入分析视野,而历史哲学则不排除“未来”,它没有时空条件的限制,表现为“超历史”的思想,这是一种“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问题”意识上的“视域融合”。

第三节 历史哲学的两种形态

历史哲学具有两个层次或两种形态: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前者的对象是“历史”本身,后者的对象是“对历史的认识”。

一、“历史”概念的含义

为理解历史哲学的这两种形态,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概念本身的含义。

在古希腊,“历史”最初的含义是“询问”和“调查”,后来延伸为“作为询问结果而获得的知识”。

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在撰写关于希波战争著作时做了大量调查和询问,并以此当作书名称之为《历史》或《希罗多德的历史》。到公元二世纪,这个词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演变,不再泛指一切询问及其报告,而是专指希罗多德式的叙述即对已发生事件的记载。后来取名为《历史》的著作,不仅指对事件的记载,而且也指事件本身。这种含义到相当近代的时期才正式确定下来。

总的说来,现代西文中“历史”一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的过去,人类的一切活动、创造以及所经历的事件;二是指历史学,即人们对自己的过去的记述和认识。

这样,关于“历史”,我们就看到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内容。首先是那个一去不复返的过去本身,接着是根据史料对过去进行叙述和解释的历史学。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对历史总体进行总结以探明历史的意义而进入历史哲学即“思辨的历史哲学”;最后,还可以对历史学本身进行反思和批判而进入“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

二、历史哲学的两种形态

这样一来,历史哲学就被区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形态,即“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英国历史哲学家沃尔什(William H. Walsh,1913—1986)把二者的关系类比为“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关系。自然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的实际过程,而科学哲学关注的则是整个科学思考的过程,前者属于“思辨的部门”,后者属于“批判的部门”。在沃尔什看来,以历史整体的形而上研究为目的的历史哲学和自然哲学在特征上大致相同,可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而以探究历史与历史学家关系、历史知识的性质为目的的历史哲学则相当于“科学哲学”,可称之为“分析的与批判的历史哲学”。

由此,历史哲学的含义也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历史哲学是指一类有关历史的哲学 577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思考与研究的学说、思想或观念;在狭义上,历史哲学是指在近代和现代西方出现的介于历史学与哲学学科之间的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这两层含义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

英文版《哲学百科全书》对“历史哲学”有下述解释:

“历史哲学通常指哲学研究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分支。其一是对历史学进行分析,即对历史学家的工作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和认识论的探究。其二是指这样的试图:在历史事件的整个过程中或历史进程的一般性质中去发现某种超出通常的历史学工作理解之外的含义或意义。在当代文献中,这两个分支通常被称为‘批判的历史哲学’和‘思辨的历史哲学’,也有作‘分析的’和‘综合的’或‘形式的’和‘实质的’之区别。两者的区别类似于科学哲学和自然哲学的划分。”(英文版《哲学百科全书》“历史哲学”条目解释)

我们把历史哲学区分为思辨的和分析的与批判的两类,但这两类也并非截然分离,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认识论与形而上学互以对方为先决条件”。历史学家具有较多的经验性,而思辨历史哲学则具有较多先验性,而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也已表明,任何科学研究都不可能不带有某种先验性。

思辨性历史哲学在现代西方也没有完全消失,而且也不会最终消失。

我们还可以把历史哲学的这两层含义表述为“客观历史哲学”和“主观历史哲学”。而“客观历史哲学”即历史本身的研究形成“历史本体论”,“主观历史哲学”即对历史的认识的研究则形成“历史认识论”。

我们还可以把前者称为“历史的哲学”,它把客观存在的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试图概括和发现它的本质、发展模式、规律、意义等,这是一种宏观的历史理论,是历史领域的“世界观”。

与此对应,我们把后者(即把“主观历史哲学”的研究领域)称为“历史学的哲学”,它涉及到历史学家工作中的认识论、方法论及逻辑学等方面的问题,它并不直接涉及历史本身、本体,而只涉及历史学家和客观历史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与一般问题

一、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

历史哲学是对历史进行的“思想的考察”,提供的是“哲学的历史”。

黑格尔认为,观察历史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哲学的历史。历史哲学便是第三种,“我们所能订立的最普通的定义是,‘历史哲学’只不过是历史的思想的考察罢了”(《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xx年版,第5页)。

历史哲学(历史本体论)用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历史现象,用整个范畴体系来再现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因而它是概念性的,但其抽象程度或普遍程度低于哲学的一般概念。它不是编年史、国别史,而是所谓的“普遍历史”(康德)、“世界历史”(黑格尔)、“各民族的共同性”(维科)、“文化”或“文明”的兴衰模式(斯宾格勒、汤因比)。

历史哲学由于其独立的问题领域和独特的范畴体系这两个学科特点而具有独特的意义,由此也区别于纯哲学和历史学,后两个学科不能完全覆盖和代替它的研究。

二、历史哲学的一般问题

可以断定,历史哲学的一般问题包括:

(1)对“历史”本身的认识,解析历史之谜,形成“历史本体论”;

(2)对历史认识(史学)的认识,包括对历史哲学的性质和发展过程的分析,解析历史认识之谜,形成“历史认识论”;

578

历史哲学

(3)对历史上“历史哲学”学科与理论的较单纯的介绍、评述,形成“历史哲学史”。

以上这三个方面是互相结合的,对“历史之谜”的解析,就不仅是对“历史”的解析,也包括对“历史认识”和“历史哲学”的解析,一切都综合在对“历史”的哲学认识之中。

在历史哲学的发展中,西方历史哲学具有典范意义,能充分体现出以上三种模式的性质和特点。由于体例安排与课时较紧等原因,本次讲授,一般不涉及我国历史哲学思想,而是以西方历史哲学发展为主线。在必要时,本课当然也会把西方历史哲学思想与我国有关思想加以比较,以期求得更深入的理解。

复习与思考题

1.怎样理解历史哲学的特征与研究的一般问题?

2.怎样理解历史的自我意识,主体性在历史研究中有何意义?

拓展阅读书目

1.庄国雄:《历史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2.张文杰等编:《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历史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3.韩震:《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的沟通与融合》,《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xx年第3期。

579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章 西方历史哲学的演变

就发展过程来看,西方历史哲学经历了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大的阶段。但是,严格意义的历史哲学是近代的产物,并且也只是在现代哲学中才真正发展、确立起来。本讲主要讲述历史哲学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对此有一个基本了解。

第一节 古代历史哲学思想

一、西方历史哲学的萌芽

西方历史哲学萌芽于古典史学。西方古典史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其开创者为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和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二人代表了西方史学的两种不同风格,前者写作的《历史》开创“社会文化史”先河;后者写作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则为“政治史之父”。

二、西方古代历史哲学的特点

西方古代历史哲学或古典史学的一般特点是:

(1)具有人本观念;希罗多德提出史学的任务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把史学从记神事发展到记人事,人本观点是其史学的实质。修昔底德也一再赞赏人的主动精神与非凡气质。这一传统为罗马史学家萨拉斯特、李维、塔西陀等人所继承,形成人本主义传统。

(2)具有理性批判精神;在古希腊人以前,埃及、巴比伦等国家就出现历史记载,但其记载真伪难辨、良莠难分,缺少批判精神,而古希腊人却是批判史实的开创者。

从希罗多德开始,已初步运用历史批判方法,注意考订史料,比较各家记载,促进历史学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修昔底德则提出“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7—18页)。

(3)奠定记叙体史书的基础;记叙体由《历史》所首创,《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则把编年史与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这一体例构成了西方传统史学的正宗体例,至今这种古老的撰史形式也未废弃。

上述特点,特别是理性批判精神,提供了历史哲学最早的思想资源与基础,在一定意义上,构成西方历史哲学的起源。

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具有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历史哲学体系,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哲学在古希腊和罗马并没有形成。当时,还存在多种历史观,而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思想则是历史循环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有这种思想。这种历史循环论的支配地位起源于当时整个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文化氛围,人们总致力于探索永恒的东西,并用当时流行的宇宙循环论来解释自然及历史。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真正的历史意识很难形成,历史缺乏自己的目的和意义,即缺乏历史的自我意识。所以,希腊哲学家没有创立自己的历史哲学。

第二节 中世纪的历史神学

在公元4—5世纪,西方进入基督教思想盛行的中世纪时代,有关历史的观念由于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经过重新塑造,也进入一个“历史神学”时代。在神学家看来,历史是上帝的作品,是神圣信仰的产物。

580

历史哲学

一、奥古斯丁的历史神学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430)是中世纪教父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基督教史学的奠基者,他的传世名作是《忏悔录》、《上帝之城》。西方学者对基督教史学的产生评价甚高,认为它是史学发生的一场“智力革命”,其意义可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比。

奥古斯丁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基督教历史神学,在其神学思想中,人类的历史只是上帝天国的永恒历史中的一个暂时的阶段,而人类历史的真正目的、价值和意义则是通过世俗的历史进程而使选民的灵魂得救。历史是一个进步过程,进步的根源在于上帝的安排,即来自“上帝的旨意”。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善与恶的矛盾冲突,即“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冲突,最终结果就是“上帝之城”战胜与取代“世俗之城”。这样,历史的内容就是“上帝的旨意”的不断展现,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因而具有必然性。

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哲学特征,但我们还不能把他视为历史哲学的奠基人。从他的思想的性质来看,他的思想当然还处于孔德所说的三阶段的神学阶段,尚未达到哲学(形而上学)的阶段,他的思想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哲学。

二、历史神学的特点

同古希腊古典史学比较,基督教史学即“历史神学”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1)历史观念的变化,形成历史前进运动观念,即由循环论观念发展为线性的运动观念,把历史理解为一个由上帝创世的起点直到末日审判的终点的前进运动,历史发展就在于实现上帝的某种旨意,而上帝也不是一个用已有物质来塑造世界的工匠,而是一个能“无中生有”的万能的创造者。同时,一个历史的“实体”(如罗马帝国)也不可能永存,而只是一个暂时的历史阶段在其特有作用消失之后也就随之消失。奥古斯丁提出的“善恶两元”及“两种城市”的学说,认定历史就是善恶两种力量抗衡的过程,最后上帝之城必将战胜尘世之城,上帝之城会最终取得永恒胜利。

(2)形成新的世界史体系,基督教历史观不仅改变了古典史学的人本观念,而且也改变了希腊罗马史学中的地域观念,历史被理解为上帝旨意在人类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中的实现过程。在奥古斯丁那里,上帝之城是由所有的民族共同组成的,它的城楼高居于所有民族之上,因而历史是由上帝所规定和导引的一种世界历史,整个世界都要朝着上帝所规定的目标前进。基督教的历史神学更为注重一种意义更深远的、普遍的东西的历史,一种格外普遍的东西的历史。这就开创了一种贯穿人类始终又囊括所有民族的新的世界通史体系,扩大了历史哲学的视野。

(3)赋予历史以启发性和预定性,把历史理解为早已命定的上帝的安排,并改变历史方法,不再以事实而是以《圣经》作为判断事实正误的标准,并作为历史的最高与最终的权威。这时也出现历史分期观念,公元纪年方法被广泛运用。(参见《现代西方史学》)

中世纪的历史神学,构成西方历史哲学发展的一个早期的特定的阶段,提供了对历史理解的一个独特的宗教神学视角,亦即一个宗教文化的视角。但在西方古代及中世纪时期,都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哲学,西方历史哲学的产生是近代18世纪以后的事情。

第三节 近代历史哲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西方近代历史哲学产生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与中世纪不同,近代历史哲学开始把历史视为理性的产物,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规律性而不再是一连串偶然事件的堆积。维科和伏尔泰被视为近代历史哲学的创立者或奠基人。

581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一、维科的思想

意大利哲学家维科(1668—1744年)创立了近代的历史哲学,他于1725年出版《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一书,被公认为是历史哲学的真正开端。他开创了历史哲学世俗化的先河,力图将历史学改造成一门“新科学”,并唤醒人们历史意识的觉醒。维科在《新科学》中努力阐明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人们自己创造历史。他自己也人为这是认识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原理。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即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思想,认为人类历史尽管复杂纷纭,但却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都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经历一个“观念的历史”。

维科还提出了世界上一切民族在其发展中都必须经过的三个时期:(1)神的时期,是人类的童年,是人类还完全受宗教观念统治的时代;(2)英雄时期,是人类的青年时期,是人类受贵族统治的时代;(3)凡人时期,人类的成年,这是民主共和国或代议制的君主制时代,这也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然而,他又是一个历史循环论者,认为历史在经过三个阶段以后,便又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发展,人类历史实际上是在一个封闭的圆圈里运动发展。但他第一次把历史看作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无疑是对历史哲学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二、伏尔泰的思想

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阿鲁埃,1694—1778)是18世纪著名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他明确提出了“历史哲学”概念,意指历史研究不应只是历史事实的堆积,而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解释。作为启蒙运动的“泰斗”人物,伏尔泰把理性注入历史,认为历史过程乃是理性所可以理解并可以被道德所裁决的。因此,他的创新就表现在他把哲学和理性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历史只应全部让哲学家来写”。普希金说“伏尔泰第一个走上了新的道路,并把哲学的明灯带进了黑暗的历史档案库中”。他把18世纪的西方史学推进到一个新的理性主义史学阶段。

他在《试论人民的风俗和精神》(1756——1769年)这部重要著作中,集中阐述其社会历史观,提出社会进步的基础在于知识和教育的进步。与其历史哲学思想相适应,他也提出了一个研究人类文化史的庞大纲领,其中包括技术发展史、科学发明史、经济发展史以及艺术史等等。他也开始摒弃历史观念中的欧洲中心论及神意说,反对用圣经的观点解释历史。

三、孟德斯鸠和卢梭的历史哲学思想

除了这两位历史哲学的奠基者之外,孟德斯鸠(1689—1755)在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也提出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思想,并在突出地理环境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精神”与“法的精神”的概念,认定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会形成一种“一般的精神”即“民族精神”,而立法者的职责就是“在不违反政体的原则的限度内,遵从民族的精神”。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对历史哲学也有独特的贡献,他不仅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即有关国家的起源的学说,而且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考察历史的辩证发展历程,并提出历史发展中有关“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思想,表现出一种对历史做出深刻反思的精神。

四、赫尔德的历史哲学

赫尔德(Herder,1744—1803年)是德国启蒙思想家、康德的学生(据说在历史哲学的研究上先于康德),他从自然入手,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认为人类历史乃是自然发展的继续,因而和自然的发展一样具有规律性。他还提出“人性”的多样性思想,并认定“人道”是历史发展的最高状态,相信人类终将达到“人道”这个最高境界。梅林曾高度评价赫尔德,说他“为写出一部最高风格的世界文化通史进行了初步尝试”。

582

历史哲学

复习与思考题

1.怎样理解中世纪“历史神学”的特征和意义?

2.怎样理解从传统到近代历史哲学的转变?

拓展阅读书目

1.张广智 张广勇著:《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2.维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

583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三章 德国古典历史哲学(18—19世纪)

——对历史的一种思辨与形而上学的解说

德国古典历史哲学的一般特点是:(1)思辨性;(2)体系性;(3)“古典性”(凸显古典文化的风格与特色)。它发展的一般进程是一个紧张而又连续的有规律的过程,也是历史哲学崇尚理性思辨的“黄金时代”。本讲主要讲述康德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使学生加深对德国古典历史哲学的认识与理解。

第一节 康德:批判反思的历史哲学

一、审视历史的独特视角“第四批判”

一般认为,康德的三大批判是要阐明、解答其哲学的三大问题:“人能知道什么”?(由《纯粹理性批判》解答)“人应当做什么”?(由《实践理性批判》解答)“人可以希望什么”?(由《判断力批判》解答)

康德也曾坦言:他所关心的问题只是“人是什么”?也许这“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才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问题,也是康德为后人开辟的一个“人学”的“批判哲学”的研究领域。

康德晚年理论重心已完全转移到研究“人”的问题上,即转移到“人学”研究上。在1790年以后,康德写了许多属于“人学”或“历史哲学”方面的文章,后来被编辑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有学者将其看作是康德哲学的“第四批判”。

二、“历史理性批判”的内容与本质

历史,在康德看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他说:“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为的是要奠定一种对内的、并且为此目的同时也就是对外的完美的国家宪法,作为大自然得以在人类的身上充分发展其全部秉赋的惟一状态”。(《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在康德那里,历史哲学就是历史的人学,就是对人文世界的历史的认识。这种认识,既有别于也类似于牛顿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康德把自然目的论输入历史,以解决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问题。事实上,“天人合一”也未尝不是康德历史哲学的本质,他强调自然与人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也正存在于历史中,是一种内在于人类历史的统一。

在康德看来,历史的进步,也不在于人类幸福本身的增长,而在于日趋接近道德的完善以及伦理自由的统治地位的扩展。

历史的“两重性”是康德哲学的特色,也是他历史哲学或“人学”的特色。一切都在矛盾的分析中缓慢而有序地展开。康德哲学的矛盾性反映了人类历史本身的矛盾处境。

三、“历史理性批判”的意义和影响

康德哲学特别是其历史哲学实质上是一个批判反思的人学,它开辟了现代哲学与现代文化的批判反思的基本方向,提供了我们认识人类矛盾处境的思想资源。

584

历史哲学

第二节 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历史哲学

一、审视历史的宏大视野

黑格尔哲学具有丰富的历史感,而其历史哲学又具有深厚的哲学感,具有宏大的哲学视野。人类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展现,是一个宏伟的辩证转化历程。他的《历史哲学》包含在“精神哲学”之中,是“绝对精神”进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该书的主要优点之一,就是它虽然非常富于思辨的活动,但还适当地注意于“经验的事物”或“现象的事物”,即努力实现逻辑的发展和历史叙述的统一。

(一)“精神现象学”:对“历史”的“精神分析”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本原则是“逻辑先于历史”,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不过就是对历史的逻辑规定。作为黑格尔哲学的起源的《精神现象学》,就本质来看,正是一种对人类历史的精神分析。

历史是精神的进展过程,是艺术、宗教和哲学等各种文化形态的矛盾演进,是历史在“绝对精神”中的完成。

(二)“历史哲学”:历史中的“绝对精神”

在《历史哲学》绪言中,黑格尔提出了三种研究历史的方法:

(1)原始的历史,历史学家把自己熟知的各种行动、事变和情况改变为一种“观念的作品”,这种历史的内容不能具有十分广大的范围,即生活在题材的精神之中;

(2)反省的历史,在本质上属于“现在”,使“过去”的叙述富有“现在”的生气;其中“批评的历史”还是“历史的历史”,是对历史记述的一种批判、检查,形成了达到哲学的世界历史的一种过渡;

(3)哲学的历史,即是理性的历史,“‘历史哲学’只不过是历史的思想的考察罢了”,而“哲学用以考察历史的唯一‘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历史哲学》绪言)

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就是理性的展开过程,而理性的本质就是自由,因而世界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历史。据此,他把世界历史又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精神”泊没于“自然”之中,第二个阶段是它进展到它的自由意识,第三个阶段是自由意识克服特殊的形式提高到纯粹的普遍性,成为精神性本性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我感觉。

黑格尔又把这一先验的模式运用于现实的历史,提出了现实历史的三个阶段的理论:第一阶段是东方国家,是历史的幼年时代,体现“实体性精神”,第二阶段是“希腊—罗马王国”,是历史的青年时代,体现“美的伦理性的个体性”(希腊)与“抽象普遍性”(罗马),第三阶段是“日尔曼王国”,是历史的老年时代,体现出“从无限对立那里返回的精神”。从此,理性确立了对世界的绝对统治。

黑格尔一再强调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思想”就是“理性”,而历史哲学就是对历史的思想的考察,“精神是历史的推动者”,“理性”是“宇宙的无限权利”,是“宇宙的实体”,认识世界历史的演进,必须对“理性”建立一种“信仰”。(《历史哲学》绪论)

在黑格尔看来,历史的转变在于客观和主观的和谐,精神的自由就在于从外在的控制和内在的(情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二、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主要观点

(一)历史哲学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理念发展的科学,绝对理念在克服了物质和自然的外化之后即进入世界历史,并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来最终完成对自身的 585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认识。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以理念、精神为基础来阐述人类历史的逻辑发展过程,并试图用辩证法来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阐明历史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真实关系。他也看到人们的动机并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把“理念”、“理性”(作为“客观精神”)当作历史的基础,并且把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

(二)世界历史的自然地理基础 黑格尔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意义,在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国家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也会各不相同。但他不是一位“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而是一位“绝对精神”决定论者。

(三)人民和个人的历史作用 在黑格尔看来,人是“世界精神的实体性事业的活的工具”。“理性统治世界,也同样统治世界历史”,因而个人和民族也不过是理性实现自身的工具。他批判那种认为个人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同时也完全否认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对历史进程的重要作用。

“理性的狡计”在于“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在这种意义上,天意对于世界和世界过程可以说是具有绝对的狡计。”(《小逻辑》)

(四)世界历史的分期 在黑格尔看来,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对自由的认识史,而在不同阶段人类对自由的认识并不相同,由此形成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重要的是应把“自在”和“自为”区别开,“世界历史的整个区别都建筑在这个区别上面”。

他根据世界精神的自我意识形成的原则把世界历史区分为四种形态的王国,即东方王国、希腊王国、罗马王国和日尔曼王国,这就是世界精神的自我意识从自然的直接性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正如太阳升起于东方、沉没于西方。他把世界上的民族分为“世界历史”的民族和“非世界历史”的民族,表现出很大的民族偏见。

(五)对基督教的批判和宗教改革思想 黑格尔在青年时代曾严厉批判过基督教,把基督教看是“实证的宗教”的典型,但到晚年则在对教会组织进行批判的同时也竭力赞美基督教的精神,将其看作是最高级的宗教,“绝对自由”的原则在基督教的上帝那里实现了。

他对宗教改革给予很高评价,把它称为文艺复兴那“黎明的曙光”之后的“光照万物的太阳”。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带有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部特性,既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隐藏着历史主义的深刻思想,代表着西方传统历史哲学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把传统形而上学及历史哲学的固有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导致形而上学与历史哲学的终结

第三节 黑格尔以后的历史哲学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历史哲学

“人”本身成为费尔巴哈哲学与历史哲学的核心,他提出了重要的“自然—人本主义”思想作为建立人学的基础,历史是人的自然主义的生成,因而是人的自然史。但在费尔巴哈那里,历史和自然领域,毕竟还有很大隔阂,还处在某种外在对立之中。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费尔巴哈当然是一个有“成果”的“终结”,他提供了近代一个完整的人本主义的人学体系,“神学的人学化”也至此完成。

二、“非理性”的历史哲学

尼采的历史哲学具有历史循环论与退化论的特征。他认为人类的历史是在循环运动中日益倒退的过程。权利意志具有绝对自由,人类历史也就处在“永恒轮回”之中,在这“永恒轮回”中,人类并没有进步,而是在不断退化。他说:“‘进步’,不要犯错误了!时间在向前奔跑,好像一切都是向前的。这连头脑最清楚的人也受其诱惑,其实,‘人类’并不向前运动……人并不比动物586

历史哲学

前进一步;文明人同阿拉伯人或科西加人相比,是软弱的退化者”。

复习与思考题

1.怎样理解康德“历史理性批判”在历史哲学发展中的意义?

2.黑格尔历史哲学对历史的“精神分析”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3.黑格尔以后德国“非理性”历史哲学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德]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xx年版。

2.[德] 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xx年版;上海书店19xx年版。

3.侯鸿勋:《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4.[德] E·卡西尔:《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世界哲学》(京)20xx年第3期。 587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四章 实证的与批判的历史哲学(18—19世纪)

——对历史的一种科学与经验的探索

本讲主要讲述实证的与批判的历史哲学,批判的历史哲学主要包括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二者都关注历史过程的精神和思想,更注重把理性精神输入于历史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遗风。学习本讲,应促使学生思考人类历史与自然史的关系,注重明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以把握历史学科及人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实证的历史哲学(“客观主义”)

可以把实证主义的历史哲学看作是在黑格尔学派解体到批判的历史哲学产生之间的一个过渡、一个间隔式的插曲。在西方近代哲学发展中,实证主义以“拒斥形而上学”著称,它开辟了反形而上学的先河,在历史哲学领域,实证主义同样树起反形而上学的旗帜。

按照孔德等人的实证主义哲学,历史和自然过程具有同样的性质,都受到一些基本规律的支配,因此,自然科学的方法也同样使用于历史领域。历史研究的本质决不在于思辨式的构造形而上学的体系,而在于确立事实,也只有通过事实的分析,才能发现历史过程的规律。

和实证主义一样,新实证主义坚持方法上的一元论观点,坚持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研究历史学,并主张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要向自然科学家看齐,不要把研究主体的主观意识渗透到历史的解释和撰述中去。他们坚持历史的客观性质,并且尽力不给研究者的主观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实证主义这一关于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的要求,得到德国兰克学派的响应。

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年)力图把史学提升为一门独特的“科学”,以“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著称,但他排斥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普遍规律,历史学被简化为史料学。由此,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问题反而日显突出,从而促进了批判的历史哲学的产生,这一哲学倾向被称为“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

第二节 批判的历史哲学(“主观主义”)

这一相对主义或主观主义的历史观更典型地体现了19—20世纪历史哲学的特点,他们为自己确立的主要任务就是捍卫历史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与新实证主义相反,批判的历史哲学坚持认为,历史研究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方法上都与自然科学不同,他们对历史学家能否得到所谓的客观真理远不像新实证主义那样自信,认为有很多障碍使历史学研究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排斥主观的性质,渴望得到纯粹的客观历史知识是一种美好愿望,但也仅此而已。他们努力将历史的探索放在一个历史之流中,放在一个不断与“现在”的对话的场景中,这种相对的特点反而为历史知识的进步提供了一种可能。

批判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几乎都出自新康德主义者和新黑格尔主义者。前者注重一般和个别的对比,致力于把历史学和自然科学严格区别开来,因而强调历史对象的特殊性、无规律性,也强调非理性因素(体验、价值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后者则更多关注历史发展所包蕴的精神和思想,认为历史研究的本质就是精神和思想在历史学家心中的再现。

一、新康德主义严格区别历史学和自然科学

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是德国“生命哲学”的创立者,在《精神科学序论》(1883年)中区别了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研究方法的不同。他标榜历史主义(或历史的相对主义),588

历史哲学

强调历史要从内部加以认识,即以“体验”这一概念作为理解历史的关键。

在狄尔泰之后,德国的新康德主义中的西南学派的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和历史学家梅尼克等都把历史学和自然科学做了严格区分,认为历史学只是对只能出现一次的独一无二的现象的理解,因而人们不可能从中总结出普遍的规律。

李凯尔特提出,成为科学规律的东西必须是反复出现的,但历史事件却不可能重演。他们都强调直觉在历史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历史理解成为某种主观的东西。历史科学还包含不可离弃的价值体系,而这对自然科学就是完全不需要的。

二、新黑格尔主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或思想史

继狄尔泰之后,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意大利的克罗齐(Renedetto Croce,1866—19xx年)和英国的柯林武德(Collingwood,1889—19xx年)也都致力于论证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反对史学中的实证主义思潮。

他们认为历史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提供的是有关个体的知识,而不是一般普遍的知识,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从自然界的外部来加以考虑,而历史科学的研究必须从人的内部(从经验和思想)来考虑。两者不仅方法不同,而且性质也不同,各自所要证实的假说也不同。在他们看来,人类历史是精神的历程,人类的每一种、每一件活动都渗透着精神、思想(动机、意图、目的、计划等),而不像自然界的变化可以归之于单纯的自然因果律(奥克肖特甚至认为历史学中并不需要有任何因果律)。

因此,与自然科学不同,历史学必须对于这些过去的思想进行再思想即“反思”,否则不可能理解历史。而过去的历史之所以为热人们所接受、所理解,就是因为历史学家使得历史能为人们所理解。实际上,他们是把如何可能理解历史放在历史哲学的中心地位。因此,他们的出发点就并非客观规律而是主观认识,他们所关心的也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事实,而仅仅是具有思想的行为。

据此,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他认为,历史知识是思想的产物,是对过去思想的活思想,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亦即历史只存在于历史学家对它的思想认识之中。他还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抽象的哲学就是认识论,具体的哲学就是历史学。他强调当代性是全部历史的本质特征,历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必须承认精神本身就是历史,否则无法理解历史思想的实际变化过程。他认为历史就存在我们心中。

柯林武德受到维科、黑格尔和克罗齐历史理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的发挥与创新。他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基本命题,构成他历史哲学的核心思想。他说:“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依据这一命题,历史就被理解为人们思想活动的历史,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要重演过去的历史,即把过去的思想囊括在现在的历史学家的活思想中。

继狄尔泰之后,他也致力于论证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差别,提出历史学是一种自律的科学,它不受自然科学的支配。他还猛烈攻击了那种“剪刀加糨糊”式的传统史学。

他们的主要理论观念就是历史和思想具有同一性或历史在本质上就是思想,这种见解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但历史并不能全部归于思想,思想也并不等于全部历史,历史的背后有思想在起作用,但思想背后也还有各种因素在起支配作用,特别是有经济因素作为“思想的动因”在起决定性作用,而这已经是他们所不能看到的了。

柯林武德强调历史学家的作用,但忽视了历史事实的重要性,没有看到历史毕竟不是历史学家创造的。但克罗齐和柯林武德两人在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到分析的历史哲学的转变过程中确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他们兼具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双重品格,因而其历史哲学著作内容丰富,思想 589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性强,表现了哲学和历史学的紧密关联,如柯林武德所说是在哲学和历史学之间架起一座友好的桥梁。

复习与思考题

1.怎样理解新康德主义关于区别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思想?

2.怎样理解新黑格尔主义关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或思想史的观念?

拓展阅读书目

1.严建强等著:《从思辨到分析与批判的西方历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2.张广智 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590

历史哲学

第五章 现代思辨的历史哲学 (20世纪)

—对历史的一种“文化形态学”的理解

现代思辨历史哲学的特点是把文化作为历史的主体,并把有机物诞生、成长、成熟直到衰亡的过程作为规律引入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形态”的历史哲学概念。本讲讲授重点自然就是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第一节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19世纪西方历史领域还弥漫着乐观主义,但20世纪初一次大战的爆发使其破灭。一战打击了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念,使历史哲学也发生变化,悲观主义随即出现。

一、斯宾格勒的惊世之作

斯宾格勒(Spengler,1880—1936),曾是德国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曾就学于慕尼黑、柏林、和哈勒等大学,并在哈勒大学完成博士论文,19xx年受聘于汉堡一所高级中学。19xx年移居慕尼黑,在一次大战时期,他孑然一身,埋头发奋写作有关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宏篇大论。斯宾格勒是一位对时代具有特殊敏感的思想家,他长期醉心研究的领域不是一般哲学而是历史哲学。在一次大战接近尾声之际即19xx年7月,他出版了这部惊世之作《西方的没落》的第一卷,19xx年第二卷问世。该书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斯宾格勒否定了近代西方的历史观,批判了近代西方历史思想中的单线论,他把各个历史文化当作历史上独特的生命现象加以描述,提出历史发展的周期理论,并预言了西方文化的没落。他把历史的演进看作一个有机过程,并声称要在历史学中进行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以代替托勒密式的历史观即“西方中心论”。

二、斯宾格勒历史哲学的主要特点

他的历史哲学的主要特点是在理论上明确做出了下述区分:

(一)把“历史”与“自然”区别开来。他提出了作为“自然的世界”和“作为历史的世界”的区别(有如牛顿和哥德的区别),反对像看待自然现象那样去看待历史,自然的事物是“已成”的,是为一般理性所设定的,而历史的事物则是“方成”的,它在人们的醒觉意识中存在,它不能通过一般学习来把握,而只能通过生活和深刻的、不可言传的理解来体验。他极力反对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历史,他看到历史具有某种“内在性”,因而反对用外在的因素来解释历史,主张内在地去体验、领悟历史。他说过:事实上“我们还缺少一种具有学理依据的研究历史的艺术”。

(二)他又把“文化”和“文明”区别开来,构建了他独特的“文化形态史观”。他的“文化形态”史观是以“文化”取代“人”作为历史的主体,认为“文化是所有过去和未来的世界历史之基本现象”,“各大文化才是主体,是始因,是起源”。

文化的发展类似于有机体的生命,也具有诞生、生长、成熟与衰落的周期性,类似于自然现象中春、夏、秋、冬的更替与循环。在文化的冬季之后,文明转变为文明,民族和国家虽然还依旧存在,但却是停滞的、僵死的。西方的“俘士德精神”的文化已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力,强权的独裁将最终战胜民主政治,从而窒息文化的最后一点创造力,这将是从一个完全发展的世界回返到原始状态,回返到自然宇宙而无历史的状态,这就是“西方的没落”。

591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三)他把“原始文化”和“高级文化”区别开来。原始文化又可称为“前文化”,是一种无个性、无历史的状态,是不发展的,因而和高级文化也没有必然联系。斯宾格勒提出世界上的高级文化有八种,是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墨西哥文化、西方文化。这八个文化既是是等价的,也是同时代的,都要经历类似春、夏、秋、冬的演化阶段,而世界上所有文化都是宿命的,前面七种文化实际上已经衰亡,所以,西方文化也不可能摆脱最终衰落的命运。他说:“世界历史是各大文化的历史”。世界历史就是这些高级文化发展的组合。

三、还需注意的其他观点

还需注意的是下述一些观点:

(一)他的文化起源论是与19世纪占统治地位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截然对立的,他认为进化论有重大缺陷,是把生物、人类和文化的起源问题简单化了;他提出宇宙因素对地球上的生物及环境的作用才是导致突变的原因;

(二)他所说的“西方文化”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文化,而是特指十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而始于公元前的希腊罗马文化属于古典文化,它已随罗马帝国而衰亡,因而和延续至今的西方文化没有继承性历史关系,那种“古代——中世纪——近代”的体系只是杜撰。

古代的“阿波罗文化”早已衰落,而中古的(封建主义的)“浮士德文化”也已终结,西方文明已相继进入“战国”和“帝国”时期,将充满战争、动乱和灾难,西方的没落是不可避免的。

(三)斯宾格勒还把“德国思想”和“英国思想”区别开来,他推崇哥德和尼采,与19世纪英国那种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不同,他强调德国的感性的、体验与直觉的思想传统。

他还提出德意志民族是最有生命力的,“西方最晚的民族是普鲁士”,它将扮演罗马在古典文化中的角色,“年轻得足以去体验世界历史的问题”。

第二节 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h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继承与发展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学理论。他著作等身,但最有影响的是12卷巨著《历史研究》。

一、汤因比历史哲学的基本观念

汤因比也把文化或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并提出人类6千年历史是由21个单位即21个文明构成的,每一文明都有其周期,各个不同时代的文明从哲学的本质意义上讲都是平行的、等价的,并是同时代的。他也把文明作为有机体,认为文明形态也像自然界的有机体那样要经历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过程。

他分析,文明的起源在于“挑战和应战”,而文明的衰落则在于丧失了这种“挑战与应战”的机制,即文明丧失了内在的、精神的自决能力,“创造性的少数人”也演变为“统治的少数人”,结果导致社会分裂和解体。此后,经过一段纷争之后,还会出现大一统的帝国。再后,还会产生一种新的宗教。在他看来,宗教总是构成每一文明的最深厚的基础,文明兴衰更替不断,只有宗教是持续上升的,宗教还会成为新旧两代文明演变过程中发生历史关联的一种媒介。

汤因比强调,他的目的是要探索“历史事实背后的意义”。但他的“历史形态学”或“文化形态学”的基本概念和观念还缺乏明确的规定,还具有较大的虚构色彩与宗教色彩。因而,他的思想也遭到许多学者的猛烈批评。

592

历史哲学

二、历史研究中的生物学原则

上述历史哲学是具有生物学原则的循环论的历史哲学。其特点是基于对生物学原则的模仿而提出历史的演化表现为周期的循环,同时整个历史本身却没有一个总的规划和目的。其他属于以生物学原则解释历史的还可提出弗洛依德及其心理分析学派的一些后学,其明显意图是以人们潜意识中最隐蔽的“本能”因素来解说历史的动力。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马尔库塞研究人在文明社会中的异化,提出了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

第三节 雅斯贝尔斯:“轴心期”理论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xx年),是德国一位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19xx年,他出版《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用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人类历史,建立了一种历史哲学体系。

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他努力去建构有关世界历史发展的统一框架,并提出,虽然人类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但仅仅是在晚近的五六千年人类才有了在资料上相对连贯的历史。雅斯贝尔斯把人类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代:

(1)史前时代,人类在史前的进化构成人性的基本因素的发展,并构成人类生命的根基。由于火和工具的使用,由于语言、禁忌、神话和人类共同体的出现,具有“类本质”共同特征的人终于形成;

(2)古代文明,三个最古老的文明是苏美尔—爱琴海文明、雅利安印度河文明和中国文明。在共同语言、文化和神话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出现了三个最古老的文明即苏美尔—爱琴海文明、雅利安印度河文明和中国文明;这些文明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3)轴心期,这是历史的中心期,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200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世界上三个地区的人类都开始了原创性的精神活动,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但又独立地奠定于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产生了孔子、佛陀、琐罗亚斯德、荷马等少数圣哲,由此才奠定人类文化的基础。直至今日,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精神基础之上,仍然要依靠轴心期奠定的思想概念而生存,而每一次新的飞跃也都不免要向这一时期回复。

但轴心期也并不是直线进步的时期,而是一个既创造又毁灭的时代,当这一时代丧失其创造力时,在上述文化区都出现了教条僵化和水准的下降。随之,精神文化的创造力就开始衰落。

(4)科技时代,主要发生于自中世纪末到20世纪的欧洲。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逐渐进入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时代,并成为世界的中心。在科技时代,也有一些新的精神创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在轴心期确立的,每一次创新都要靠回归与借助轴心期的伟大精神创造才能实现。科技发展的结果是彻底改变了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冒险,科技发展的限度我们无法预见,我们只是部分地认识到这一时代的惊人的后果。

科技文明包含着严重缺陷,人们陷入科学万能论的误区,并且导致传统价值的解体。雅斯贝尔斯希望借鉴东方的传统道德和文化来弥补与克服西方科技文化的缺陷。他相信新的轴心期文明会到来并导致建立一个新的统一世界。

他还提出了历史发展的模式:“间歇—突破—再间歇—再突破”,并说明各种文明相互沟通的可能性。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对历史的文化与心理分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心理分析学派用文明与天性的冲突来解释历史。

593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一、弗洛伊德(1856—1929)

19xx年发表《精神分析引论》,提出“精神分析”作为解释历史的方法。“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最早出现于19xx年,赖希《性革命》(1930出版—1936改版),是创始人,用“性格结构”理论补充马克思主义,主张“微观革命”(注重群众的意识的内部结构),实质是“性革命”。

二、马尔库塞(1898—1979)

提出 “非压抑性文明”论或“人性——爱欲解放论”。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19xx年)提出“爱欲”在反对死亡本能中创造了文明,文明是受压抑的性本能升华的产物,同时他对佛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论也进行了改造,提出了非压抑性文明论,以实现人的“爱欲”解放为目标,所以叫“人性——爱欲解放论”。

三、哈贝马斯(1929—)

提出“社会交往理论”,提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没有失去自己的价值,但是原有的形式已经无法继续存在,应该重建。“重建”是什么含义呢?他说:“我们所说的重建是把一种理论拆开,用新的形式重新加以组合,以便更好地达到这种理论所确立的目标。这是对待一种在某些方面需要修正,但其鼓舞人心的潜在力量仍旧(始终)没有枯竭的理论的一种正常态度,我认为,即使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也是正常的态度。”(《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科文献出版社,20xx年版,第3页)实际上,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绝非简单的重新组合,而是借此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社会进化理论。其重建的关键一点是赋予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世界观和关于社会结构的种种设想以独立性,使它们摆脱所谓经济基础的制约。他认为,社会的进化,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再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人们以语言为中介的思想交流,取决于人们的交往活动和在交往活动中取得的共识。社会变革的目标也不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使交往行为合理化,而人的解放主要体现在这种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中。

马克思的历史观着重揭示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本源,所以强调生产力或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而哈贝马斯的历史观则着重揭示社会变化的机制、过程,所以提出并强调交往活动和文化因素的重大作用,力图用工具性活动和交往性活动的相互作用找到解释社会发展的合理框架,并对工具活动和交往活动的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做了细致分析,促使唯物史观深入到历史深处与微观层次,其中包含着许多启发我们思考、研究的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同时,他强调文化、学习、创新和交往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就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历史的主体地位,使唯物史观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

复习与思考题

1.怎样理解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的合理或有价值之处?

2.怎样理解雅斯贝尔斯“轴心期”学说的主要论据及合理之处?

3.怎样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认识的新的理论观点?

拓展阅读书目

1.[德]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xx年版。

2.[德]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华夏出版社,19xx年版。

594

历史哲学

第六章 现代分析的历史哲学(20世纪)

—— 一种对历史的经验分析

20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思辨的历史哲学日益让位于批判的(或分析的)历史哲学,这是历史哲学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本讲主要讲述波普尔的分析的历史哲学思想,帮助学生了解波普尔的某些独特的历史哲学观点。

第一节 观念的转变

一、转变的由来

20世纪初,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自然哲学悄然让位给“科学(分析)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也日益让位于批判的(或分析的)历史哲学,这是哲学观念的一个重点转变。

20世纪所发生的思想运动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反思,这一重要的转折在于对人类各方面的知识进行一次颇为普遍而彻底的自我表现反省。这时,科学本身也开始作为认识的对象,于是产生了以科学认识的自我反思为中心内容的科学哲学。

分析的历史哲学在20世纪初开始逐渐占优势,特别是在英国和美国。分析的历史哲学实际上是分析哲学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是历史分析哲学。其主要论点是认为要理解历史,首先就要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历史哲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历史的假设、前提、思想方法和性质进行反思。

据此,分析派严厉批评思辨历史哲学体系,而把研究重点从解释历史的性质转移到解释历史知识的性质,即把对历史的形而上学的(即“本体论”的)研究转移到对历史知识的(即“认识论”的)研究上来。分析派所面对的问题更多的乃是“历史认识”是什么,而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的问题,更多的乃是人们是怎样认识历史的运动的,而不是历史自身是怎样运动的。这样,对分析派来说,更重要的问题已不再是对历史本身的探讨和解释,而是对历史学的探讨和解释。

当时,哲学处在应该成为“科学的科学”的总潮流的影响之下,历史哲学也被促进走上了力求成为“历史科学的科学”的道路。分析的历史哲学提出的任务是,应该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历史知识的性质,或是对历史知识进行一番哲学的批判。

二、转变的开端与问题

布莱德雷(1846—1924)1874年出版《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被认为是现代分析历史哲学的开端。该书讨论了历史客观性的可能性问题,不仅反对当时的实证主义的客观主义,而且也反对当时图宾根学派和历史主义的怀疑主义。此后,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异同问题就成为历史哲学家们讨论的一个热门问题。

齐美尔(G. simmel,1858—1918),德国“生命哲学”家,19xx年,他提出了一个康德式的问题:“历史的认识如何是可能的?”(“历史科学是怎样成为可能的?”)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20世纪以来历史哲学文献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层出不穷的著作,如卡西勒的《近代哲学与科学的认识问题》、亨佩尔(1905—)的《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德雷(1921—)的《历史学中的规律与解释》、加德纳的《历史解释的性质》、伯林的《历史的不可避免性》等著作,其内容实质可以说都是环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现在的问题与趋势是:“历史理解的性质是什么?”(即认识“认识”本身,突出“主观性”) 历史哲学的重点从解释历史事实的性质转移到解释历史认知的性质,从探索历史怎样运动转 595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移到人们怎样认识历史运动。这一转移是基于自然科学的进步,自然哲学让位于科学哲学,于是思辨哲学也让位于分析的科学哲学。这种转移同时在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中发生。

第二节 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一般思想

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xx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二次大战后移居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作为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以科学哲学名震西方学术界,并将其科学方法论大基本观点运用于社会、历史等领域,提出了独特的历史哲学观点,对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波普认为,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一样也应从问题开始,并应提出试探性理论来解决问题。但历史知识和自然知识复有差异,科学理论可以经过严格经验检验,直到最终被证伪,而历史理论则无法得到检验和证伪。因此,他否定存在一种同自然科学理论那样的历史理论。

由此出发,波普尔激烈反对“历史决定论”,反对思辨的“伪科学”。他在《科学研究的逻辑》一书中谴责一切思辨的历史哲学,说他们只是伪科学。

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一书中,他论证说,人类的知识的进步是不可能预言的,而历史的行程又在极大程度上受到知识进步的左右,因而历史的形成也无法预言。历史的进程也无规律可循,历史不可预见,未来不可预知。

波普尔指责思辨的历史哲学所依据的并不是真正严谨的科学推理,因为它不能满足这种推理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概念上的科学的确定性,二、观察上的可验证性。因此,要想构造任何历史理论或历史哲学,在波普尔看来,都是不可能的,历史学只是也只能是知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实际运用罢了。波普尔研究历史解说的性质,大致反映了英语国家分析派的特色。

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从批判到建构的思想

他在二战时期写作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对历史上的传统形而上学以及历史哲学、政治哲学都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该书以反对“历史主义”而著称。

所谓“历史主义”,就是“以历史预见为主要目的”、并且认为“通过发现历史进程的‘节律’或‘范式’、‘规律’或‘趋势’便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的主张与学说。波普认为,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理论都属于这种“历史主义”或“历史决定论”,特别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成为波普猛烈批判的对象。

总的来看,波普尔的历史哲学也并非单纯批判,也具有建设性的思想内容。一方面,波普认为,历史主义在实践中的危害在于,它依据自己所理解的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改造社会的完整计划,他把这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称为“乌托邦工程”。另一方面,与这种出自美好愿望的“乌托邦工程”相反,他提出并论证了“社会渐进工程”思想,认定只能以此才能逐步、温和地治疗社会弊病。

他还强调自由主义的民主观,揭露、批判了对民主理解的一系列误解与悖论,指出民主的实质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因为多数人和少数人关系并非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而多数人的意见常常是非理性的。因此,他把民主理解为“一种制度,即一种无需使用暴力就能够授予或罢免统治权的制度”。

波普虽然否定了历史科学理论,但却主张历史是可以做出客观解释的。确切地说,历史是一门解释性的科学。他提出“覆盖定律模型”,以求充分说明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和条件。 596

历史哲学

三、梅洛——庞蒂的思想

在欧洲大陆,现代历史哲学则带有较浓厚的生命哲学的传统色彩,然而,双方的结论又往往有殊途同归之处。阿隆(1905—)的历史哲学探讨了历史的客观性。梅洛-庞蒂(1908—1961)则强调历史的主观性,认为历史从根本上说乃是人类主观的产物,并不具有客观性,因而也不存在什么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第三节 维特根斯坦、罗素及亨普尔

一、维特根斯坦的思想

维特根斯坦(1889—1951)在当代分析哲学的领域享有极高荣誉,在历史哲学方面也有很大影响,他的若干追随者在历史哲学领域几乎都不同意在人类的行为和事迹之中存在任何因果关系。例如,文茨更进一步发挥了维特根斯坦的论点,认为人类行为是否有意义并不取决于研究者,而是取决于行为者对意义的理解。(当代19)

二、罗素的思想

罗素(1872—1970),对历史也极感兴趣,但他的历史学的专著,都几乎把历史说成是人们随心所欲的产物。在罗素看来,历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作为科学,历史只是指弄清事实,作为艺术,它必须有趣味性。

三、亨普尔的思想

亨普尔(Hempel,1905— ),是分析派哲学家与新实证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他也善于运用逻辑和数理逻辑方法来分析历史,19xx年在《哲学杂志》上发表《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论述了“经验的科学在方法论上是统一的”论点,有的哲学家誉为是“历史哲学上经典式的阐述”。在他看来,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与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是十分类似的,他把“规律”理解为“普遍形式的假说”。

总的来说,分析派的办法是从历史规律(历史“本体论”)研究转向历史认识(历史“认识论”)研究,把对历史认识的性质和可能性的分析放置于科学哲学的认识论之下,并重新考察思辨历史哲学的前提和假设。但其结果却犯了一个“丹麦王子却没有哈姆雷特”的错误,在考察历史时竟没有把历史本身作为对象。

20世纪以来,由于分析学派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哲学界几乎是占压倒优势,因而也影响到西方的历史哲学也日益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历史学命题的语言意义的分析上来。虽然也还有人(例如汤因比就是突出代表)仍然在努力构造其思辨体系,但总的趋势却是更注重于对历史理论的知识论研究。

分析派的一个基本论据是历史具有“自律性”,并指责思辨哲学家未能认识这一历史的本质特点,这一批判在一定限度内(特别是对实证主义)有其合理性,但“自律性”是否就与客观的“必然性”互不相容?对此,分析派的历史哲学迄今为止并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解答。此外,逻辑分析也不能代替、偷换对历史哲学具体内容的分析,不能代替人类对客观世界(包括历史在内)的认识。

总的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的缺陷是失之武断,但接触到本质问题,而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局限性则在于过分依赖逻辑、语言并试图以此代替历史认识。

597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复习与思考题:

1.怎样理解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2.怎样理解20世纪初历史哲学向科学分析思潮的转变?

拓展阅读书目

1.[英] 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xx年版。

2.[英] 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版。 598

历史哲学

第七章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性质与特点

马克思在历史观上实现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的性质和特点何在,在历史哲学方面又具有何种意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本讲中讲述、探讨。讲述本讲,要重点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根本特征,并努力把马克思早期的“前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区别开来。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早期历史哲学的基本思想与核心是把历史理解为“自然—人道主义”的统一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关于建构人的“同一门科学”的观念,这是力图建立唯一的“人学”的理念。因此,历史也就成为人学的思辨的对象。

在《手稿》中,他已提出对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理解,这包含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要素和萌芽。可以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本著作,是他处于转变时期的著作。

第二节 “哲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归宿

在《手稿》中《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应是“自然主义”(即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因而是三个要素的综合。“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等等。(《手稿》73页)“自然—人道主义”是共产主义形成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归宿在于:(1)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多重矛盾的“和解”;(2)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的本性的现实的彻底的发展。

“人是类的存在物”(48);“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50)一种物种的活动、生活及其特征,是由其类的本质(本性)所内在决定、制约的,类的本性是决定物种活动的根本原因,潜在根据、目的及其现实的驱动力。

无法否认,人类同其他任何存在物一样,靠着自己本性的规定而存在,遵循自己本性的内导而运动,并且始终以展示、确证和实现自己的本性为目的。人类在历史上选择过众多的“主义”,不过,这都不是目的。人类所以选择某种制度、某种主义、某种信念,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展示、确证和实现自己那种人所以为人的本性。

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是基于人的本性、类的本质,是“自然—人道主义”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因而是人的本性彻底发展的结果。这一理论形态被称为“哲学共产主义”。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产生:从历史哲学到历史科学的转变

“历史科学”是指关于历史的科学认识,本质上是指19世纪形成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它使历史学成为科学。严格地说,唯物史观不再是“哲学”或“历史哲学”,而是历史领域中的实证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一样的性质。在马克思看来,对历史只能有经验的实证的认识,不能有思辨、超验的认识。

599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德意志意识形态》)

“自然历史”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本观念,而“自然—历史”的关系,则构成马克思思想的核心。马克思思想特征在于寻求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即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马克思“自然历史”的思想,是继承、发展“自然主义”的结果。“自然主义”(Nature:自然,性质、特性、天性、活力; Naturalism:自然主义)本是指以自然界及其规律来解释一切的学说,在17—18世纪的哲学上的自然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唯物主义。自然主义也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是继承费尔巴哈的结果。

对此,《手稿》已有初步阐述,后来进一步形成“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马恩选集》2,第101—102页)恩格斯说:“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恩格斯《雾月》第三版序言,《马恩选集》1,第602页)“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恩格斯:《反杜林论》,《马恩选集》3,51)

第四节 在历史面前反思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然与人道本性”的高度发展就是“自由发展”,亦即是人的本性的发展、完善。

“阶级斗争理论”(“阶级主义”)虽然反映了一定的现实,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定规律,但也可能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阶级斗争是“根本动力(直接动力)”。实际上,阶级斗争也只是一种“手段”,不能当作“目的”、“动力”。社会发展动力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表现为思想文化的同步增长过程。人的“自然—人道”本性,才形成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和更深动因。

长期以来,理论界否定、批判“人道主义”乃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否定“人权”。一些理论家认为“人权”只是基本的生活权。实际上,“人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权利,具有自然、人道和精神生活等多方面的内涵,而“人道的”与“精神的”“人权”就要求人格不受侵犯、不受羞辱,人应享有通信和选择信息的自由、信仰自由、表达政治意见的自由以及公民的其他一切权利。

复习与思考题

1.试析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性质,是属于“历史哲学”还是“历史科学”?

2.比较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然——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念与后来他提出的“自然历史过程”观念的差别。

拓展阅读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2.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xx年2月版。

3.赵家祥等著:《历史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年版。

4.曹润生:《马克思恩格斯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xx年第6期。

600

历史哲学

第八章 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发展趋势

广泛的跨学科研究是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与发展趋势,文学、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历史哲学不断形成交汇,而对时间、变化、历史性等基本要素的考察也促使各种人文学科向历史哲学靠拢,各种思想的碰撞形成当代历史哲学发展的动力。本讲主要介绍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当代历史哲学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历史哲学的区别。

第一节 当代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

“历史表现”问题成为当代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这使当代历史哲学更突出了“形式研究”的特点,即把形式置于内容之上。但当代历史哲学无论取得多大进展,都无法回避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当历史哲学极大促进了对历史表现的认识时,研究中涉及到的形式虚构与内容真实之间的矛盾也仍然是这一学科不可回避的难题。

当代历史哲学把历史真实性问题归结为主体间性,即真实性源自于不同认识主体之间的认同。这样,叙事形式就被奠定于主体间性之上,这促使真实性可能回归到历史哲学之中。同时,认识主体也促进了历史审美,真实性和审美要求都成为历史表现的内在要求,二者如何以一种和谐的状态存在,仍然是当代历史哲学努力的方向。

第二节 向“叙述主义”的转变

一、叙述主义的基本特点

当代历史哲学产生了被称为“隐喻转向”的叙述主义的历史哲学,它强调“叙事”提供一种历史理解的形式,一切历史都以叙事为先决条件,历史叙事的观念在“逻辑上优先于”其他问题。这种转变是由美国学者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实现的,他的《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等著作,表现出历史哲学由认识论向叙述学(叙述主义)的转变。

与批判的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不同,叙述主义历史哲学具有一种抛弃历史认识论而专注于历史著述的语言分析的倾向。叙事研究的兴起与语言哲学的成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理论基础即扎根于此,语言遂成为历史哲学实现其学术理想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宏大叙事”的复苏

还应注意到的与此有关的另一趋势是,当代历史哲学处于各种需要而继续寻求一种宏大叙事。自从历史哲学家转向分析历史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以后,涉及普遍史、世界历史、全球史、总体叙述以及元叙述的所谓“宏大历史叙事”的主题一度受到冷落,但在70年代以后,经过语言学转向,一种对思辨历史哲学的内在要求又在悄然兴起,宏大叙事开始重返历史哲学。

对宏大叙事的渴望,既表现为一种追求审美的要求,也表现为人们追求更大范围内的历史真实的愿望,或是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主体间性的愿望。这无疑反映出当代历史哲学在全球化的问题背景下在努力寻求更深、更广的思想内涵。

601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三节 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主要问题

一、《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导论及有关章节)中的主要问题

《导论》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历史观念展示史学目的;语言哲学凸现历史表现;虚实张力规划历史真实;认识主体促成历史审美;价值取向制约历史记忆;宏大叙事重返历史哲学。

二、当代历史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与哲学:历史哲学的观念;转向语言学的趋势;

(二)历史与语言:修辞;结构主义与思想史的写作;

(三)真实与虚构:事实;历史叙事之真实性的条件;

(四)叙事与表现:叙事的真实性;为主观性辩护;

(五)时间与记忆:“新编年史”;危机、创伤与认同意识;

(六)普遍史与世界历史:“科学世界观”;“没有历史的人”。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哲学

汤因比是首先使用“后现代”概念的人之一,他列举了后现代的“动荡时代”的主要特征:理性世界观的崩溃和笛卡尔式的理性信仰的枯萎。

“后现代”的历史哲学力图改变人们思考过去的方式,以此也改变书写过去的方式,它强调一种以未来的眼光来撰写历史(普遍史或全球史)的新思维。

后现代主义也指示了中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的终结,将过渡到一个群众社会,其特征是大众文化、全民教育和全球网络。

复习与思考题

1.试析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2.试析“后现代哲学”在历史观上的矛盾性质与主要特点。

拓展阅读书目

1.张文杰等编:《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版。

2.陈 新主编:《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602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科学院大学课程教学总结表

中国科学院大学课程教学总结表主讲教师签字年月日

大学课程个人教学总结和质量分析

施工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总结与质量分析报告20xx20xx1学期新学期各项教学工作在学院领导教务处和分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有序的开展着作为一名教师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课程学习中掌握有用的应用技能我坚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中国矿业大学课程教学总结

中国矿业大学课程教学总结2020学年第学期说明1带的栏目如果选择是作标记选择否不作任何标记2课程类型A核心课程B目标课程C一般课程D任选课程3负责人本院系课程由专业建设负责人审核签字外院系课程由系教研室主任审核...

大学教学工作总结

大学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任教11级护理系(12、13、14)班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下面我把这学期的工作做简要的总结。一…

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教学总结

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教学总结2020学年第学期教师单位填表日期年月日教学基层单位负责人年月日说明1带的栏目如果选择是作标记选择否不作任何标记2此表在每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后交教师所属学院存档3电子文档请发送至aaoi...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总结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总结本学期我继续教授选修课大学语文每个班90人二个班共180人选了此课每班32课时时间是每周二的78与910节课选材选用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步高主编的高职高专适的大学语文教材现将本人教学情况...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理学院物理系二OO五年五月大学物理课程总结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它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学基础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又由于...

20xx大学英语教学总结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教学总结信息学院年级专业课程名称大学英语本学期我担任信息学院20xx级经济学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本学期是该班级大学英语学习的第三个学期在前一学年大学英...

大学物理教学期中总结

大学物理课程期中教学总结项仕标1概况本学期承担13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010203共3个小班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任务分小班上课每班每周3学时第19周讲授了教材马文蔚物理学教程下册的第九十章及第十一章的17节包括习...

山东大学_教学质量年_工作总结

山大教学通讯20xx年第15期总77期山东大学教学质量年工作总结为进一步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质量意识落实教学规章制度巩固评估取得的成果根据教育部评估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研究整改工作制定整改措施落...

大学英语课程总结

大学英语课程总结大学英语课程经过近几年来的建设和培育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发展及特色教学内容实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目前改革已初见成效1师资队伍建设该课程的师资结构较为合理在大学英语的60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

大学英语课程总结

大学英语课程总结大学英语课程经过近几年来的建设和培育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发展及特色教学内容实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目前改革已初见成效1师资队伍建设该课程的师资结构较为合理在大学英语的60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

大学课程教学总结(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