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21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时间:2024.5.9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 “文化”指的是? 【 】

A.广义的文化

C.民族文化 B.狭义的文化 D.国别文化

2.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 【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太行山 D.长白山

3.我国的史学界,古史辨派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后期

C.20世纪早期 D.20世纪中期

4.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 【

A.郑国的礼乐文明 B.齐国的礼乐文明

C.晋国的礼乐文明 D.鲁国的礼乐文明

5.我国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是在 【

A.明代初期 B.明代中叶

C.明代晚期 D.清代初期

6.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 【

A.“中国几何原理” B.“中国勾股定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中国出入相补原理”

7.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文化传统是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8.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传统社会,举行命字礼的人生仪礼是 【

A.诞生礼 B.成年礼 C.婚礼 D.丧礼

10.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模式的是 【

A.“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D.“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古代,巫祝将其垄断的天文知识用于前兆迷信上,进而发展成为 【

A.鸟占 B.竹卜 C.星占 D.梦占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 【

A.因材施教 B.启发引导 C.学思结合 D.教学相长

13.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 【

A.载体 B.媒体 C.整体 D.全体 】 】 】 】 】 】 】 】 】 】 】

1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格是 【 】

A.对偶

A.熊十力 B.顶真 C.回文 D.重叠 D.梁漱溟 15.首次阐述“新儒家”概念的是 【 】 B.贺麟 C.冯友兰

16.“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 】

A.化学 B.文学

C.化解 D.改易

17.宫廷文化属于 【

A.上层文化 B.底层文化

C.市民文化 D.中层文化

18.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19.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 【

A.“南夷” B.“南蛮”

C.“西南蛮” D.“西南夷”

20.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

A.农业及牧业经济 B.农业及狩猎经济

C.牧业及狩猎经济 D.农业经济

21.《尧典》载于 【

A.《春秋经》 B.《竹书纪年》

C.《古石经》 D.《尚书》

22.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 【

A.“治身” B.“治人”

C.“治心” D.“治学”

23.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 【

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

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

24.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

A.《淮南子》 B.《开元占经》

C.《四时纂要》 D.《四民月令》

25.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

A.高车部 B.黄帝 】 】 】 】 】 】 】 】 】

C.鲁班 D.伏羲

26.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 【 】

A.预测天气

C.研究太阳 B.研究天体运行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27.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 】

A.唐

C.元 B.宋 D.明

28.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 【 】

A.井田制

C.分封制 B.宗法制 D.昭穆制

29.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 【 】

A.树立权威

C.休养生息 B.军事征伐 D.沟通天神

30.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 【 】

A.齐国

C.晋国 B.鲁国 D.秦国

31.《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的 【 】

A.规范性

C.等级性 B.调和性 D.延续性

32.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属于 【 】

A.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B.生产生活文化 D.精神文化

33.《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 】

A.整体思维

C.辩证思维 B.类比思维 D.抽象思维

34.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35.周代,人们按四时祭祀祖先,夏祭叫 【 】

A.礿

C.尝 B.禘 D.烝

36.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 【 】

A.寇谦之

C.孙思邈 B.陶弘景 D.葛洪

37.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称作 【 】

A.语系 B.语音

C.避讳 D.崇拜

3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 【

A.回文 B.顶真

C.对偶 D.析字

39.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发生在 【

A.秦汉时期 B.汉唐时期

C.宋明时期 D.明清时期

40.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 【

A.孙中山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章太炎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的是 【

A.宫廷礼仪 B.民间文学 C.文庙典礼

D.宗庙音乐 E.傩戏

2.《隋书·地理志》记载汉中地区的风俗为 【

A.“好祀鬼神” B.“尊崇道教” C.“好商稼穑”

D.“商贾并凑” E.“有张鲁之风”

3.唐德宗时推行的“两税法”的核心内容是 【

A.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为依据征税

B.以一个家庭田亩数量的多少为依据征税

C.以人丁数量为依据征税

D.以劳动所得报酬为依据征税

E.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不征税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有 【

A.民本思想 B.节约粮食 C.人格教育

D.民主思想 E.食疗观

5.中国古代,什伍里甲制度的作用有 【

A.人身控制 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C.方便人口流动

D.保证国家赋税、徭役政策落到实处 E.确保国家兵役政策落到实处 】 】 】 】 】 】 】 】

6.以下文献记载,反映“家天下”政权模式的有 【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D.“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E.“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7.下列有关“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有 【 】

A.“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B.“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C.“中和”意为“经过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E.“中庸之道”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

8.周代已开始对乐器进行系统分类,出现了依制作材料而划分的“八音”,以下属“八音”的有 【 】

A.金

D.革 B.石 E.竹

B.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C.土 B.“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9.普通话是 【 】 A.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E.中华民族的通用语

10.属于“儒学文化圈”范围的国家或地区有 【 】

A.韩国 B.日本

D.新加坡 C.印度 E.土耳其 C.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D.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11.下列选项中属于广义文化产品的有 【 】

A.农具

C.雕塑

E.典籍

12.后期法家的主张有 【 】

A.以杀去杀

C.以仁去仁

E.以礼去礼

13.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居住用房的主要方式的有 【 】

A.半穴式

C.塔楼式

E.哥特式

14.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三省”包括 【 】

A.中书 B.门下 B.干栏式 D.井干式 B.以乐去乐 D.以刑去刑 B.陶器 D.绘画

C.尚书

E.枢密院 D.内阁

15.20世纪30、4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有 【 】

A.贺麟 B.冯友兰

C.余英时 D.刘述先

E.胡适

三.名词解释题

1.文化现象

2.《史记》

3.行业组织

4.道教

5.避讳

6.文化思潮

7.墨家学派

8.毕昇

9.《法经》

10.知行合一

四.判断改错题

1.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2.我国南北各地在立春前后,要举行开耕仪式,俗称“打春牛”。

3.皇帝对相权的限制一般采取两种手段:一是架空,二是监察。

4.《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共分赋、比、兴三部分。

5.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

五.简答题

1.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

3.简述印刷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

4.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5.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6.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沿河中小城市的兴起。

7.简述上古文化区域及其形成的原因。

8.简述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 】 】 】 】 】 【【【【【

9.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有哪些?

10.简述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

六、论述题

1.论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历史文化意义。

2.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3.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4.论孔子和孟子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贡献。


第二篇: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

答:(1)文工团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

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

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

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

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7、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的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祖国统一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升为事先正统文秘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历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扒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我们的文化人未断绝,地域必珠保存之功力实在是不小。

8、古代自然利用方面的成就?

答:(1)古朝历代都有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长利用(2)水利的兴修不公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联社恶性循环唐朝中期,正是由于大量光建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辐度提出高。最终在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北京时间中心

(3)古代必造成利用自然的另外一顶重要举措是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到隋唐的时候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9、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答:(1)郡不受欢迎制的确立(2)中央集权制(3)官员选拔制的文化标认。

10、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的内涵?

答: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的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记把农业视为本把工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公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

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11、简述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怕原因?

答:(1)汉初文学多承着楚辞和战国策士文风发展。到武帝尊儒以手文学风沿为之一变。汉大赋则异趣它的曲终奏雅,劝百讽一实际遵循的是《诗三百》,的经学的“主文而谲”反经以权,所以名赋,在当时作家是很明确的,就是要皈依《诗》经学的“六义”大法。(2)更有意义的是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乐府这一政府机构,可能秦代就有但是用这个机构大力采集民歌。却是汉武帝的“独尊儒述”的表现。(3)五言这一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诗体,在汉代人的歌唱中养育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文人们的极大兴趣,经过汉末至建成安时代的悲歌史慷慨,诗歌创作成了文人们最午要的精神竹活之一。

12、玄学对当时文化方面的影想?

答:(1)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玄学贵无尚虚的准确含义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亲玄从无的要义是在胸襟的高旷培养起主观的暗界,超越现实而志天地自然相近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老庄玄言与山水计歌功颂德是对峙的两件事。(玄学诗)继而是以歌唱山水表示对自然的理会,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山水画也大体是道法自然的风沿的产物,此外严寒有不可不提出的书法。(2)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但东晋升能产生像王曦之那样的大书法家,与士族文化在那个时期的高涨,是有着大的关系的。

13、佛教职工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寺院,僧徒,也家必变着固有的伦理观念,促击着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2)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缓画艺术都有是艺术中的新景象。(3)佛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受化世人的讲诵和演唱,促使用权新的文学体载体的产生(4)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5)佛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也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6)寺庙和僧侣其至使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在中国立足(7)而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

14、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意义? 答:(1)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

(2)唐人也在热心地向他人不习,胡服,胡床,胡乐等等,在长安特别流行。(3)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4)前者不久走向衰落,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文明,物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留学生和遣唐使;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欧洲。

15、两种说法实施的关键作用及意义?

答:(1)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对赋税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2)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难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浊,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3)重在的特点是两税法的实施,为社会的富人和穷人都不同程度了松了绑,正因如此,唐宋之际才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16、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

答:(1)首先是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2)唐宋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17、简述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答:第一,统筹水土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后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第四,人力胜天说。

18、简述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缺点?

答: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这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较早的描述。一是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19、简述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

答: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市,墟,集,会。古人把贸易地场所称为“市”。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集。我国人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斯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

20、简述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有哪些?

答:字辈谱,这是一个记忆怀的文化链,可以把家庭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几百年。字辈谱的构成,与中国性氏的叙述传统相一致,一般用家庭成员姓名的第二个字象征辈份,第三个字象征夫妻意识,字辈谱表示了家庭内部的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家谱。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家风,这是一种习惯法,由家庭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它是家庭成员获取社会认同资格的的一种文化制度。

21、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又称家庭共同体,它有以下两个主要的文化功能? 答:(1)血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庭的符号。家庭内的每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它排斥积压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庭体制,纪念碑维持家庭的伦理秩序。外姓移居入一地方社会时,在自己亲戚少的情况下,有时通过与原社会内部的大性认干亲的方式。寻求社会关系网络的保护。(2)地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3)家庭共同体的精神信仰上的层面更复杂,往往能够超大型越地方社会带有民族共同全文化教育的色彩。

22、简述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的三个方面?

答:一是生产互助。二是生活互助,三是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地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菜同利益。

23、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的活动的特征?

答:对神仙,圣地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吃喝,娱乐。

24、简述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答:(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2)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25、简述在中国的日生活文化中,能为现代生活所继承的?

答:(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26、简述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治制度的特点?

答: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第二,摇篮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27、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家天下政模式的长期延续,第二,亲亲伦理睡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28、简述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

答:(1)两汉察举与儒家地位的确立。(2)科举制与唐宋文化形态。

29、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邈的影响?

答: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大批的文化人才。

30、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答:第一,科瘵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友的维护。

31、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第二,传统礼俗的调节器和性。第三,传统礼俗地规范性。

32、民间的礼俗语在形式上与内容光焕发上与贵族礼制的差异与关系?

答:(1)首先,它偿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同一宗法社会结合构,贵阳市族不过是特殊家庭,皇帝是特别的家长。(2)其次,统治阶层非常重视礼仪的示范作用,以严格的规定,与公开的盛大的礼仪形式,向社会赤示礼法的森严,达到软控社会的目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因此上层礼法思想渗透民间家庭社会模仿国家礼制。(3)其三,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士庶差异的消失,贵阳市族礼制除保留学生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部份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

33、中国整体思维的发展阶段?

答:(1)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整体的宇宙观念。而《沿书。洪范》则对早期五行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2)战国至秦汉时代,《吕氏春秋》以儒家为核心,将道貌岸然,法,墨,兵,名诸家加以改造,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此后,《淮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等进一步论证人与天的统一。汉代在理论上完成了阴阳与五行的统一使之在体系上融合为一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型,(3)互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杨,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一地一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邵雍的旬数哲学和来自陈抟的先天图,对《易经》,《易传》中的体系原理做了重大发展。(4)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存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34、简述古代类比思维的三个内容和特征?

答:(1)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2)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中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道德,志行。(3)《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35、简述先秦时期对辨证思索方法的归纳?

答:(1)《老子》,归纳人的方法是“观复”,“复”是指对立物的往复变化。老子的观复,就是观察生物静动静对立统一,往复运行的规律。(2)《庄子》归纳的方法是反衍,其中的反衍是指反复,谢施是指代谢,都是表述对立物的转化的,(3)《易》归纳的方法是通变,变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常态,认识这种转化。交替。《易》称为通变,“变通”,观其会通。

36、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答: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他认为天与人各在各的作用。三是“天人之分”天人之分“的观点是战国时代的敬子在仓皇《天论》篇幅中提出来的。并无天人相分之意。

37、简述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答:(1)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这是“说知行全一”实即《中庸》的诚明合一。(2)中国古人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设体系,而强调气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

前提的,或者是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38、简述道教的信仰特征?

答:(1)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在经典。道貌岸然教信仰老子的”道“(2)把老子所说”道貌岸然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衍生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世纪,再由此化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尊神“而尊奉之。(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39、简述道教对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的影响?

答:(1)道教把内外丹理论与传统医学理论结合起来。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领域,把炼丹术,服食术作为制药手段。(2)外丹术为医药学积累了知识,认识了铅丹,铅白,石灰,丹砂等矿物的特性与用途,总结了鉴别钠销石,芒销等矿物的简易可行的方法。(3)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使晋代之后由利用代学变化制作的膏剂大量出现。

40、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

答:(1)最初释迦牟尼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2)其后自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憎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3)公元1~2世纪间,从“部派佛教”的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4)公元3世纪时,龙树,提婆创立卫切皆空宗,称中观宗,认为事物是因缘造成成的假象。(5)后来无著,世亲创立了”万法唯识“的大乘有宗,称瑜伽宗(6)最后通牒出现了佛教屯婆罗门教互相调和结合而产生的大乘密教。(7)而印度本土佛教处公元9世纪渐趋衰微,13世纪后逐渐复兴。

41、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四步曲子?无锡自考网

答:(1)在汉代,佛教在宗教观念上依附道貌岸然术,在政治伦理观念上迎合儒学。(2)在魏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3)到唐太宗年间,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三教并行的趋势推动随便流。(4)唐宋之际,三教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三教由并行合流而合一,促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2、儒家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1)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旬。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人参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的的四母德恻陷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习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3)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他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王道之三纲,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郫和隶属关系,这种不平等的伦理关系是家庭本位的道貌岸然德观念的必然产物。

43、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答:(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法。(4)真诚有信。

44、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45、简述中国建筑中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的思想观念?

答:(1)这些观念中,最突出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2)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4)这种礼制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46、汉语的特点?

答:(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

化,按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说,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说,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47、中国文化对佛教的收纳和交汇?

答:(1)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休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公元前1世纪,佛教便由克什米尔传入于闻。东汉时期后期度佛教徒陆续来华。(2)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初传价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革新阶段。(3)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形成天台,三论,华严,法相,禅宗,律宗,净土,密宗等教派,其中禅宗,天台宗,华不顾宗,净土宗都是中国化的佛学法治派,特别是禅宗(4)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未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下传慧右,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5)中国文化以菘开放的胸襟与海纳百川的消化吸收能力,将印度佛教核心的佛教哲学思想经过与中国本土儒家,道的渗透,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

48、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无锡自考网

答:(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国家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河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汉所形志的河曲湿润地区,地理特征也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中华祖先在创建客观存在的古代方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如何将容多的来源不同文化的人群抟和为文化整体?在中国战争中,而是联合与融会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客观存在独特性的文明形枋和文化方向(2)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尽管中国历晚睥分裂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一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理念对中化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大作用,(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它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秆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便在更近的北方中国原主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时间性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反复有许多次。

49、论述甸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

总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天时,地利,人和,重农思想大农业是按照季节变化同而犁始地从事种植业劳作和相关产和社会群体活动,相关的大家不业是通过多种营充分利用土地讲鞲换早,争取丰收这是一套由天时历法土壤水文,支植物知识岁时风谷和人文社会活动结合而成的系统经验知识是中华民诺以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实距才形成的种自我生存的文化观这种经验最终产使我国人民在自然资贰入的条件下建成设了农业文明也保存了自己

(2)以工补农谪求富的逐人心理中国传统的逐耕经济并不凶括农业经济而是凶括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多种经济成份以工补农友商求富的观念虽非主流但仍有自己的文化价值第一它促志了城市的出现第二它发展了市民文化;第三,它打破了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放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各世界其他地方工(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和务农传统精细而知足也是中国生产文化的一个特点这单指安排生产活计划的周密,使用资源的节制而且是他括长远规划的同密思想选择优化增长的方案和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规约这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距中磨练出来的可啧它使中国人在发挥了无穷的智慧,积累了数不清的对付因难的宝贵经验得到了无数的优良产品这一传统应该继续发扬

50、四大发明的时间人物及其传播?

答: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项卓越创造,它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自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己出现了雕版印刷太传入技术,宋仁宗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8世纪时,雕版印刷开始并行欧洲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公元10世纪左右,蒙古佬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13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指南针的发明,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发南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随时随地初的指南针已被用于航海贸易在宋代,阿拉伯人从中国那里学会使用指南针的技术,后经阿拉伯人之手,指南针传达室入欧洲。

51、中国古代法律制的文化特点?

答: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物封建礼教作为指志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教的精神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第二,家庭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的法发律来源于礼制规范,因此历代的法律制度都贯彻礼制的等级名分原则,亲亲为大,孝悌为本成为立地的指导思想,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法律形式,西汉社周曾根据法律形成的情形说: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即使是国家法律也要以皇帝的名义贫布,即所谓钦定,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古代还有根据家庭内的身份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

52、天地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在国中哲学中天人合一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经长远而广泛的影响,(2)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3)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即使并不能够实现出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赶求。(4)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魄力学,推动人们的成已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口德的完菩,可知诚是天大人中之德明是对于理想经及一己之德能的觉悟。(5)天人合一的魄力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

53、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内容和作用?

答: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神拜,鬼魂崇拜,上这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而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1)上帝崇拜,上帝的神性主要有一支配气象上现象,以影响人刘祝福,二具有支配社会现象和支配社会现象和支配社会统治者的神性,这方面的作用,是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的综合和升华,是对人化了的神的作用综合抽象。(2)鬼魂崇拜,鬼魂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其主要内容有:相信,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迷信灵魂有超人的能力,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3)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它被当做保护本首长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煞费苦心后才被奉为祖先而受到崇拜,通过纪念祖先的功责,加强共同血缘观念,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4)前兆迷信是反映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原始的前兆迷信是古肛占卜,筮卜,竹卜,星占,梦占等。(5)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段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54、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答:(1)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夏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春李垤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社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也是来自道教,(2)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唐代的《枕中记》,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是

以神仙道教为题材的,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作也与道教有关。

55、论述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

答:(1)中国人关注语言与社会实际的关系磊概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中是一个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期,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实关系的注意名即是指名称词语,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2)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把语言和政治伦理联系在一起,认为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现实都是由于名实的颠倒,他把下名看做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核心提出通过正名重建旧礼制其正名的涵意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用政治伦理标准不匡正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含义,另一方面,就是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按各自的名分来选择词语。(3)孔子之后的先秦学者,如尹文子,墨子荀子等也对名实问题发表过看法。其中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伦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4)孔子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的正名问题在历史上产生卫重要影响。

56、评析近代对汉字的否定始于19~20世纪之交

答:(1)否定派认为,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影响教育的普及,难以与现代接轨,因此,他们主张废除汉字。(2)新文化运动开始后,钱玄同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提出了更为激进和主张,以废除文字为目标的文字改革高潮,由钱玄同这一纸檄文掀起。(3)章炳麟发表文章与矛以反驳,他明确提出了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的主张,并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民能免保存,传衍,是因为它与本国的语言相契僵(4)20世纪后期住处时代的到来使汉字在处理上又一次面临考忍俊不禁这一次的论争人们不再偏重于政治的和社会的因素而是更偏听偏信重于科学的和本体的。(5)在近代对汉字的极庙否定中,有人担出了打倒汉字的口号这种对汉字的极端提出了打倒汉字的口号,这种对汉字的极端还定说到底仍然是中国人汉字崇拜观念的体现,因为,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与方化的记载工具文字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57、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答:(1)早在商代,中国人就以高超的制陶和铸钢技术对西伯利亚的卡拉克苏文化产生了影响。(2)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西交通,中国丝绸,漆器和铁器的外销,冶铁和穿井技术的西传。(3)唐代是中外文化的义流的又一兴盛的时期,中国的陶瓷,炼丹术和近代脂学传达室入阿拉伯和西欧,极大地密切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4)宋元时期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纸和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罗盘,火药等四大发明的西传。

58、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答:(1)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乾嘉这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与融合。(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18世纪前后在欧洲风起云涌的反对宗教神学,呼唤理性精神的社会思潮中,不少启蒙胧思想家纷纷从中国文化中对找思想理论武器,深刻地影响了被淮为欧洲礼子的法国伏尔加仄德国莱布尼兹和沃尔夫人等人(3)除了儒家思想以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4)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以后明代王阳阴的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5)是中文学已有两千多年行诸文字的灿烂历史,极大地丰富着世界文学的宝库。《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方坛,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比较偏重于内在超越性的道德自律主体性,在有对自然关系上的外在主体性略嫌不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性,超越了个有本位阜我中心的单主体性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感受原本以为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会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可当我自己坐在课堂里感受武才娃为我们展现的中国文化精髓的时候我发现这却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感悟和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里面的许多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对阅...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感悟和体会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感悟和体会就儒家思想展开叙述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里面的许多知...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有感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有感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虽然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几年但是对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其实并不十分明晰这学期通过把中国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讲我才有机会从更深的层次去接触和认识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的感想

姓名唐璐专业班级英语翻译20xx2学号20xx0910010213GrouptopicmoviecultureTheChineseculturalflowerChinaisanancientcountrywhi...

中国文化概论阅读心得

企业管理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概论感想第一章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第二节氏族制的脐带与文明的门槛一祖先崇拜与血缘心理二农业社会与宗法制度集中表述了中国文明按权力高下来分配治水斗争的胜利结果从而把原来维护灌溉的共同利...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形式多样涉及内容广泛其中有一些还颇具神秘色彩似乎披上了面纱引人遐想岁月承载着历史中华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我们这些华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学习辅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学习辅导导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一教学要求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特征要紧紧把握住以儒家为主体人文精神为核心这条主线描述出它的演进轨迹和基本面目为学习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伦理道德传统...

江苏省20xx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和答案

江苏省20xx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和答案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1郡县制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

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计志宏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中国文化概论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对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升华人格开阔眼界振奋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要提高中国文化概论教学...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感受在上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之前就听学姐学长说过它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当我自己坐在课堂里感受中国文化的时候我发现这的却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

中国文化概论 考点汇总

绪论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