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材施教的利与弊11

时间:2024.5.13

关于因材施教利与弊的思考

摘 要:在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浪潮下,要求教师也必须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面对学生,特别是面对所谓的“双差生”的学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当前因材施教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因材施教 课程改革 主体教育 班级授课 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 在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浪潮下,要求教师也必须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面对学生,特别是面对所谓的“双差生”的学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因循守旧,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教学,任其成为所谓的“双差生”;还是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他学有所成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浅陋的看法。

1.改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分析个性特征,重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1]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个体行为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的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要求我们实实在在地开展主体教育。所谓主体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

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简言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在现代教育中,这就是量力性原则,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规格人才培养观。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他对学生的才能了如指掌,能够用精炼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果,殇也达,求也艺”。[2]正因为如此,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二步是分别激励。他要求学生在正视自己的缺点后一心向学成功离不开激励,成功教育的手段之一便是适时、有效的激励。激励是促使学生尝试成功的源泉,激励充满着争取成功的力量。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三步是补偏救弊。即针对同样的问题,对待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讲解和回答,也即是教学中针对个体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学习的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3]无论什么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理解。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价,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产生成功欲望,进而人人争取成功。

基于此,我首先对所任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观察并总结每个人的心理以及个性特征,真正做到把好每一个人的“脉搏”。众所周知,农村学生的基础薄弱,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可说是“深恶痛绝之”,也就更谈不上认真学习了。经过了解,所幸的是,他们有着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渴求与喜爱。然而,他们又缺乏持久的毅力与恒心,缺少对自己是否能学好专业技能的信心,需要的是得到别人的尊重、肯定和理解。对此我曾对这些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不放弃自己,我决不放弃你们。”通过认真的分析之后,在教学上我采取了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兼顾理论学习的策略。尽量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每次课有任务,每次课有总结,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每一个点滴进步与提高。渐渐的在一次次技能训练

当中,在每完成一件“作品”或一项任务时,都能从他们脸上看到自信的微笑和成功的喜悦。

2.营造民主、探究、奋进的学习环境,提高参与意识,团结协作,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主动的态度接受各种刺激,使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可以达到加速学习的目的。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潜能,均有被开发的可能性,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将它与要求学生相结合。只有确立了良好的师生及生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教学空气,学生才会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其次,要利用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或教师设立一定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人们思想的产物,也是思想的源动力,在问题面前能够孜孜以求是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前提。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提问,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以及由学生讲解问题,让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讨论、解答问题,能收到异常的效果,带来意外的惊喜。再次,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公平竞争,真诚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践中,我常不失时机地采取教师走下讲台,让学生走上讲台的做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比如,我在讲变速器的结构和工作过程这一节内容时,采用了分组—实际操作—讨论—讲述(学生主讲)—总结的方式。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提出了学习的任务,将每项任务落实到每个组。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实际操作并讨论、探究学习内容,同时在这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再由每组的学生派出代表走上讲台讲述本组学习的结果,其他组员随时准备进行补充说明,最后我在根据学生的具体讲解情况进行总结。再如,我在进行技能训练的时候,对分组学生中提倡比、学、赶、帮、超,同时强调同组之间、组组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这过程中,农村的学生一般不会积极的合作或乘机

干其他的事情,然而事实说明: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恰当的、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3.体验成功,愉快学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递进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作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促使人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对于农村的所谓的“差生”同样也不例外,他们也同样渴求取得成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也更加强烈地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来自别人倾慕的目光。但是,他们又缺乏学习的兴趣,将学习当做一份苦差使。为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我时常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在每完成一项工作时充分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结合技能竞赛的机会,以赛助学,在竞赛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当前因材施教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

误区之一,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

班级授课作为教育历史的产物,主要是追求规模效益,表现出集体授课、统一要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征。但它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自由、和谐方面则明显弱化了。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通过互补可消除。遗憾的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一些人由此走向极端,把因材施教与班级授课对立起来,在认识上和实践中产生了种种偏差。

第一、认为班级授课所传授的内容是基本的、主要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真正掌握好,若再因材施教岂不是加重负担。

第二、把教学活动等同于班级授课,班级授课结束,教学活动也随之结束。众所周知,班级授课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的教学内容。可它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学习困难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课后他们需要辅导,而有

的教师仅满足于课堂教学,不能主动帮助他们。在课堂教学之外,因材施教荡然无存。

第三、在班级授课的同时缺乏因材施教,把因材施教孤立于班级授课形式之外,过分注重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造成部分学生囫囵吞枣,不消化现象日积月累,恶性循环,失去兴趣和信心。

第四、把因材施教建立在功利主义的认识基础上,认为教师编制有限,人手少,工作头绪多,因材施教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计工作量,不计报酬,难以调动积极性。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意识在当前表现尤为明显。

误区之二、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思想认识上,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以外需要个别施教的学生实属少数。如果每个学生都是因材施教的对象,岂不是对班级授课价值和意义的全面否定。第二,在情感心理上,对全体学生亲疏有别,厚此薄彼,强调十个指头有长短,感情天平应倾斜,对满意的学生过分偏护,对不满意的学生疏而远之。教师不能与每个学生公平民主地相处。第三,在实际行动上,把时间精力放在极少数“尖子生”、“优等生”身上,对他们寄予厚望,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无意地给予肯定和鼓励。第四,在师生关系上,“尖子生”、“优等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差生”对教师则是恨而远之;反之,教师对“尖子生”、“优等生”亲而爱之,对“差生”则是避而远之。因此,教师与“差生”之间“避而远之”的双向关系的特征造成了永远无法逾越的感情屏障。

误区之三、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

教师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外,还有诸多方面的难度:学生对象是无法确定的,千差万别的学生都是施教的对象;施教的内容是广泛的,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科内容、学习方法等;施教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有小组和个别,有依靠任课教师和校内其他组织(如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班级、学习兴趣小组等),有利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所有这些,表

明了因材施教的变化性、艰巨性,给教师带来了难度并产生畏难情绪。结果是教师普遍只重视班级授课,在班级授课上下功夫,忽视因材施教。

从根本上讲,因材施教在两种意义上是发展变化的。其一,它与一切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它处于最高的层次。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经过前人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得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模式可学;因材施教与其说是一种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独立于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课堂教学内外针对学生个别特点和教师素质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来的。其二,作为变化着的对象——学生而言,它也是变化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学生身上去领悟和把握。“因材”是“施教”的依据,根据不同的对象来确定“施教”的“度”,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什么因材施教会产生以上误区?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材施教使学生认识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强化了学习过程,反馈了学习效果,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其一。其二,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对因材施教至关重要,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完美的主体性是因材施教追求的目标。可是,由于学生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自然地也就被理解为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把受教育者等同于被动者的认识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被动”否认了主体积极参与性,否认了学生的动力源泉。

第二、对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材施教对于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民主性离不开教师因材施教的意识、方法和技巧等。可这些年来,学校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大部分教师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地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当中,出现了某些非正常的倾向:重班级授课,赶教学进度轻学生是否会学;重极少数“尖子生”和“优等生”轻大多数学生;重升学考试,轻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后果显而易见,因材施教被扭曲了。本来是按部就班的集体授课由于赶进度而使部分学生掉队;本来是全体学生都共同享有的因材施教的权利由于分数低的原因而被少数“尖子生”、“优等生”独自占有;本来因材施教对全体学生

的全面发展的作用由于学生升学的数量和质量而变得可有可无。一言以蔽之,“应试教育”破坏了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之间价值优劣的必然的互补性。

第三,对师生关系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材施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进行因材施教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一种情感因素。可是,有的教师对师生关系存在偏狭的理解,把师生关系等同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可以有选择性、情感性、目的性甚至是功利性,可以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可是,师生关系不同于人际关系,它要求教师理性地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与全体学生建立起公平与民主、期望与被期望、健康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产生的误区则明显地违背了高尚而纯洁的师生关系。

三、基于以上分析,贯彻因材施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把视点放在培养全体学生主体性上。所谓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征。能动性即主体自觉、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主体自身)的特性,表现为主体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选择性等;创造性即主体对现实的超越性,亦即非重复性;自立性即主体的自我完善性,表现为主体的独立性、自由性、自为性等。“三性”之中,自立性是主体的一种基本属性,是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的前提。主体性是个性的内涵核心和坐标原点。主体性存在于个体身上,只要个体存在,主体性也就存在。主体性使个人不过于受动性,而主动地、有选择地塑造自身的个性。班级授课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前提条件,因材施教则使学生的主体性获得充分、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因材施教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情感因素。教育现实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多因素的参与构成了多维的、多向度的,甚至是异质的错综复杂的关联。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联背后凸现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与超越。具体说,一方面,学生如果不能在更多的方面或更高的程度上超越教师,逐渐从教师那里获得愈多的自由,学生就只能更多地依赖和从属教师。另一方面,学生凭借自我意识和自主活动超越了教师,因而,他才反过来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内依赖教师。但是,从现实的教学活动出发去理解学生对教师的

依赖与超越,可以发现这种依赖与超越是在教师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得以表现的。

这三个最基本的,至少是必要的方面同样又构成因材施教条件系统中的基本框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水平直接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把握水平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与超越水平。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具有了主观能动的性质,但不能否认学生个体对教师的依赖是客观的、必然的。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形式和途径不能以片面的追求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为自己的目标,而要以班级授课和传授的知识服从于学生需要和全面发展;不能始终把学生的发展限制在既定的班级授课条件内,而要以因材施教的实施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因材施教本身也还有个真实性、合理性以及对学生个性的依赖问题。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理性地表现出和谐、公正和民主的氛围,班级授课和因材施教才会互相生成。

(三)实施因材施教应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境界是存在者实现存在的状态。具体说,因材施教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学生的渴盼心理对接,这时,也只有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学生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教师实现人生境界的阶梯。譬如,优秀教师魏书生、任小艾就是典型例子。他们把每个学生看成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倍加爱护,体察每个学生渴求的眼神,体会每个学生细微的变化,培养出一个个发展健全、活泼可爱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孔子 《论语》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1

[3] 顾瑞荣等《学习的革命》 上海三歌出版社 1998.12

[4]杨清 《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黄济等 《小学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


第二篇:浅谈“因材施教”


教育系 应用心理学 2009024119

赵舒一

浅议“因材施教”

浅议“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人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探索因材施教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引起人们对因材施教原则的高度重视,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

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就是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因此,欲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认真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学生成绩不佳,除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仍然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智能发展等因素有关外,漠视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对“因材施教”原则贯彻不力,恐怕也是主要原因。“因材施教”的原则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既受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艺术、教育手段的影响,也与教育教学目标的一刀切密切相关,还与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的限制有联系。因此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改革的最好方法是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分层次教学能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的目的,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办学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就要使全体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方法与原则。而现实情况往往是把学生主要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按学习成绩将学生归为好、中、差),忽视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儿童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的配料、水份、 1

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由于先天条件如遗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所受教育等后天造就各不相同。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潜在性、独特性与差异性,不将学生看死,定型化,为学生发展可能的实现提供,创造各种条件,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趋向,整齐划一的弊病,是每一位教育工作乃至家长、全社会都应注意的。因为每一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积极的态度发现差异、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真正实现我样教育的最终目标——人尽其才。

首先,多层次的学生群体要求因材施教。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人的资质千差万别,这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人先天的资质(天赋)的形成与其遗传基因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有些方面才是与生俱有,这种天赋就决定他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如有人天生对色彩敏感,有人天生节奏感强,有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有人天生长于计算,有人天生有适于运动的身体结构等,此外,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教育,使人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情感表达,审美观和生活观念等等,这就是后天形成的材,可见人的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材,这两项本身就千差万别,因而由其构成的人的资质也就千差万别,所以对如这样一个复杂的学生群体,我们的教学显然不能整体划一,简单机械,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

其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因材施教。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日趋势繁杂的分工,必然需要有不同特长的人来完成。要培养出这些不同特长的人,我们必须“因材施教”。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对教育必然带来深刻的变革,只有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的产业才能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为社会尽快和尽可能多的培养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资质,因材施教。

其三,“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具体落实的重要措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成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尊重人的个性、理想和愿望,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尽量满足人的教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展挥教育“关照和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 的功能。

其四,因材施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就 2

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民族素质,也就是要极大地、最有效地使人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和发展,使人在人格、道德、智力、身体等诸方面健康发展,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高素质的人。可是人的素质不是可以“硬”造出来的,而是在先天具有的资质和后天自然、半自然中形成的材的基础上,由教育者去开发、引导、培养或孵化出来的。即教育是生长生成而不是制造或铸造,就是说教育应使受教育者能够充分地自由地生长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是无政府状态的自生自灭,而是顺应人的资质发展的自由,是保护人的自身的与生俱有的或后天形成的可以发展的智力、人格、志趣、道德、审美、情感等等的自由。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与教育的实质完成吻合,与“因材施教”根据人的资质进行相应的教育也是一致的。

二、因材施教的事例及概念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于一个发育正常,没有脑疾病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方法恰当是可教的,他们也是可以学有进步的。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曾经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后来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美育的提倡和实践,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致力研究西方美学和教育,而且对中国传统的教育遗产,也进行了认真的批判继承。他同样重视因材施教,曾经明确指出:“总须活用为妙。就是遇有特别的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的教练。在学生方面,也要自省,我于那几科觉得很困难的,须格外用功些,那几科觉得特别喜欢的,也不妨多学些。总之,教授求学,切不可呆板。”蔡元培先生主张对“特别的”和“天才的”学生,都分别“施以特别的教练”,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 如果把视野扩展到国门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世界著名教育经典,同样不乏因材施教的记录。

例如,大约与我国汉代教育家王充同时的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6),也注意到学生才能存在的差异,指出:“一个青年比别人更适合于研究历史;一个人宜于写诗,另一个人适合于研究法律;有些人也许只宜于送去干庄稼活。”因此,他主张根据学生的能力、资质,区别对待,进行教学。例如,他注意到:“有些孩子是懒惰的,除非你激励他;有些孩子一听到吩咐就发怒;恐吓能约束某些孩子,却使另一些孩子失去生气;有些孩子由于持续的勤劳而得到陶冶,另一些孩子因短期的努力而成就更好”,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 3

可以在他最有才能的方面得到发展。

以上事例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应该有点启发吧?应能说明一个人只要他发育正常,没有影响智力的疾病,不管多么“鲁钝”都是可以教的,甚至还可以教好。

因此,学生能否被教好关键不在学生而在教师,你会不会教,教不教得好,会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其实已经有这方面成功的经验,那就是“因材施教”以上事例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既然“因材施教”可以解决我们教学中的难题,那么我们有必要谈谈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受制约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主观努力诸方面的差异,使每个年龄阶段中的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所以教学必须充分考虑这种个别差异,既有利于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有利于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并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然而,在现阶段的学校教学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因材施教还不够重视或没有正确理解。有的把“材 ”理解为“天才”,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的教育,放弃对差生的培养,大大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在教学上强求统一,搞一刀切,只承认共性,不承认个性,用一个固定的尺度去衡量所有学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两种做法都是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三、因材施教的步骤和方法

“因材施教”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实施因材施教呢?我们应该分两步,第一步,“察材”;第二步,“施教”。

(一)察 材

“察材”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因材施教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不能察材,便会像《马说》里指出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最终使出许多学生没有显现于外的资质被埋没。

而察材本身就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工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工作粗糙,职业责任感不强,不讲教学方法等等,都会影响他正确识才,所以了解一个学生, 4

如果只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或只看其作业,就判断其是否有可造之才,这几乎是武断的。比如上文提的和尚,他连“苕帚”这样简单两个字,读熟记忆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不是佛祖了解他的优点,该和尚怎么成为口惹悬河的辩才呢?所以察材要全面、辩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武断,不能唯心,不能片面。

察材的方法多种多样,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察材的方法值得借鉴,其方法是:“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后来又补充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家访既是先辈留下的优良传统,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是很有道理的。父母对子女的评价虽然有偏心的成分,但毕竟对孩子的历史了解,访问家长是能够获得许多学生的情况。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种说法,看似唯心,但也折射出一定的道理,孩子除相貌和父母相似以外,性格、思想、观点、喜好和习惯等也与父母相关,父母的言行、观念和习惯等与学生是因果关系,所以家访对了解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我们可以采取和利用问卷调查和一系列测验来察材。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审美、情趣等等,设计一些小测验如拿一首小诗让学生读;听一支乐曲让学生谈想到了什么;画一幅画让学生说出,所见所想等等。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平时教学教师只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教学,也能了解学生。我们要善于通过观察看本质,从小处了解学生,并将观察、了解到的信息积累、整理,并会拼画出一个学生的大致面貌。

作为老师还要加强心理学的学习,一个老师如果同时又是一个心理医生是最完美的。在学生中展开心理咨询活动会更好地了解学生。

总之,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的辩证法原理,科学地、系统地、有目的地分析研究我们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察材。

(二) 施 教

“施教”是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基本的应该是:激趣,因势利导,孵化生成,循序渐进和全面和谐发展。

1、激趣

5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常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习的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并能使学习活动富有成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对差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寻找、捕捉差生在学习上和其它各方面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学生建立感情,并运用迁移的方法将其它方面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在教学中和作业讲评中,发现差生学习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多给差生机会,课堂上要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多给差生发言的机会,而且在提问题上要讲究技巧,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让其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加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这是针对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比如朗诵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出极强诵读欲望,这样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让他们诵读文段、诗或课余时间让他们在班上诵读一些课外文摘、报刊上较好的文章,并加以引导,或者推荐阅读书给他们,并适当提出些要求等。爱迪生对自然科学感兴趣,他的母亲就给他买来他认为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礼物”《自然科学大观》和《帕氏物理实验》,还支持他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使爱迪生得以顺利发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3、孵化生成

孵化生成指对那些学习感到吃力、表现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种 “苗头”,加以孵化、催化或培育,让这些“苗头”终于成苗成材。李白有句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说明人本身有某种天赋,但这种天赋往往被掩盖,一般情况下自己也不知道,如果这种天赋不被发现,可能一辈子都显露不出来,甚至被带进坟墓。对此,我们应该慎重,所以发现“苗头”后就加以培育,宁可白花力气不能让学生没有显露出来的素质苗头被埋没。比如有的学生对歌感兴趣,那我们有时就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编成歌,让学生通过唱歌的方式牢固掌握它,同时也鼓励、支持他们用这种方式对所学的内容加以巩固练习等。坚持下去,我相信,这些差生必定有大的提高,而且极有可能有人显露出不寻常的“材”来。

4、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就是说“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发展和成材规律,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揠苗助长,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在教学内容上先易后难,由 6

巩固复习已知的知识到引出未知的新内容,让学生能够顺利接受新的知识,从而让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对于无政府状态的放任自流我不想多说,在此我想重点谈一谈揠苗助长,关于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它不仅不能使人成材,反而让人被扭曲或夭折。因材施教虽能使人少走弯路而相对较快地成材,但是,有的人发展是较缓慢的,我们不能一发现学生的某种材就过分催化、加班加码,这样反而会使之夭折,心理学家反复强调这一点,我们必须注意。

5、全面和谐发展

全面和谐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往往是多方面的,这些能力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使人得以成为社会生活意义上真正的人。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应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多种能力。如果他不会电脑,也不会电话,那么他就不是完全的现代人,虽然这些能力似乎对于他来说无什么大碍,但是要在现代社会中成就一番事业就较困难。所以我们在“因材施教”时不能只着眼于学生的某一个方面,那样不久他就会“江郎才尽”,难以在现代社会有较大的建树。古往今来大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是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是通才,但我们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健全的人,而不是“畸形”的人,我们应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才能成为现实。

因材施教需要高素质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影响力也在增大。父母素质的提高,早期教育使学生各种素质的原始水平随之不断提高。要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需要,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跟上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和发展。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进而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材施教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本措施和质量保证。

因材施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或者说是一个教育理念,其价值是非常巨大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努力实践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它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是大有裨益的。中国社会正飞速地进步,祖国的建设需要大量全面发展而有突出特长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资质潜力,为他们打开与祖国共同腾飞的大门。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具体分析,好好“因材”,因势利导,恰当“施教”,因材施教才能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手中开启学生儿女成功的金钥匙。

7

更多相关推荐: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对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颇有感触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意思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的换言之就是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

浅谈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浅谈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米易中学校杨文畅摘要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兴趣爱好理解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表现出来的学习水平性格特征肯定也参差不齐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教师必需要因材施教目的就是让学优生会更优充分发挥...

因材施教的案例

1根据本系列讲座中学生个别差异的理论列举一个你在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案例在一年前的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初中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也很聪明是那种头脑灵活主意很多的人但是在初三开始时遭遇了父亲去世的重大打击精神支柱陡...

论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论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夏正江摘要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的理念或原则广为人知然而将好的理念转化为现实绝非易事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对怎样做才算因材施教仍然感到困惑茫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并具体阐述了四种基本的实施策略即使教...

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十二种方法》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十二种方法心得体会我们知道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以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学生不仅有年龄特征而且存在着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已经成为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

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

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

中国古代关于人生教育的百句名言名句

中国古代关于人生教育的百句名言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

关于教养的名人名言和名人事例

教养决定一切桃子从前本是一种苦味的扁桃卷心菜只是受大学教育的黄芽罢了马克吐温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格里美尔斯豪森关心公益应当是每...

关于教师节的名言

关于教师节的名言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片言之赐皆我师也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老师祝您教育的学生人才济济精英辈出老师您是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愿所有同学的心扉都向您敞开愿我这小溪...

关于赞美教师的名言

关于赞美教师的名言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春夜喜雨4仰止弥高钻之弥坚5桃礼不言下自成蹊6一日为师终生为父7山下禅庵老师在8...

关于教书育人的名言

关于教书育人的名言1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须是一个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2我相信讲台就是锻炼我锤打我的地方我将永远爱我所爱无怨无悔3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孩子需要教师的爱护4我愿做鼓荡着爱与温暖的春风...

论孔子因材施教

论孔子因材施教在论语子罕篇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因材施教的秘密就蕴含在这一章中孔子从十五岁开始立志为学一生好学不倦却说自己无知无知之无和空空如也之空其实即是吾道一以贯之之...

因材施教的名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