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考】20xx届中考语文 知识清单复习 第6篇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2024.5.8

第6篇 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清单

一、重点字词

1.重点实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怀民亦未寝. 寝:入睡

(4)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

(5)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6)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交错、纵横

(7)盖.竹柏影也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

(8)但.少闲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9)解.衣欲.睡 解:脱,脱下

欲:想要

(10)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11)何.夜无月 何:哪里

2.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2)月色入户. 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3)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3.一词多义

(1)遂:①遂至承天寺 于是

②意将遂入以攻其后 打洞

(2)寻:①寻张怀民 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 不久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1

步,在文中意思为散步

二、成语积累

积水空明

三、名句积累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关键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五、文意理解

1.文章篇末的议论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是什么?

(1)写月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描写方法: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六、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用美景衬托了自己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2

中考真题与名师预测一、(2013·沈阳)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 轼

①②③④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

⑤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

⑥山子亦矍然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

②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共同 ..

③余告之故 缘故,原因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过岐亭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B.适见焉 .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

D.问余所以至此者 ..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点拨:B项中的“见”都是“看见”的意思;A中“过”分别为“经过”和“过错”的意思;C中“意”分别是“神情”和“情趣”的意思;D中“所以”分别表示“??的原因”和“通过??来,用??来”的意思。故选B。]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__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3

二、(2015·河北名师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①②③【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

④⑤⑥⑦⑧⑨《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①猷:读yóu。②山阴:今浙江绍兴。③皎然:洁白的样子。④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⑤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⑥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⑦就:拜访,访问。⑧经宿:一整夜。⑨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喜悦)的样子 ..

②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到 .

③相与步于中庭 步:散步 .

④经宿方至 方:才、刚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便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②造门不前而返。

到了(戴安道)家的门口,没有进去就回来了。

3.两段文字都是写深夜寻友,请比较两人的异同点。

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到自己的朋友。不同的是:【甲】文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而最终见到了。【乙】文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有相见。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大意的理解、分析能力。两篇文章都是关于作者访友的事,这是相同处。所不同的是甲文找到了朋友,与友同乐;而乙文的作者只注重过程,而最终没有与友人相见。]

4


第二篇:【聚焦中考】20xx届中考语文 知识清单复习 第7篇 马说


第7篇 马 说

知识清单

一、重点字词

1.重点实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2)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吃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5)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道:正确的方法

(6)执.策而临.之 执:拿、握

临:面对

(7)故虽..有名马 故:所以

虽:即使

(8)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祇:只是

(9)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10)才美..不外见 才美:指日行千里的卓越才能

(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

2.通假字

(1)食马者 食通饲,意思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意思显现、表现

(3)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意思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意思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装,安定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1

(4)一食或尽粟一石 .

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食.之不能尽其材 古义:通“饲”,喂养 今义:吃

4.一词多义

(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 的

②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不译

③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不译

⑤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

(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②执策而临之 马鞭

(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但是

②执策而临之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5)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动词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动词

(6)虽:①故虽有名马 即使

②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7)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的

②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③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④策之不以其道 它

(8)以:①不以千里称也 把、用

②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5.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在文中意思为受屈辱

(2)名词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策,在文中意思为用鞭子打

(3)数量词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在文中意思为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在文中意思为使??尽,竭尽

2

二、名句积累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关键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做普通马来喂养。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却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愿。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四、文意理解

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五、文章中心概括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名校模拟与名师预测

一、(2014·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②【乙】上囹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

②正患己不能知 患:担忧,担心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而伯乐不常有 野芳发而幽香 ..

B.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安可诬一世之人 ..

C.骈死于槽枥之间 皆以美于徐公 ..

D.策之不以其道 其喜洋洋者矣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行千里而去喂它。

②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

4.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5.【甲】【乙】两文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要善于识别人才,重视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

二、(2015·河北名师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北史·孝行传·张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C )

A.①虽有千里之能 .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4 ③④⑤

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②若见而不收养 .

[点拨:C项均为转折词。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

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叔父被蛇咬了,扑在地上走不了。

4.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关爱动物、善有善报的主旨。

[点拨:平时要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掌握提炼文章主旨的技巧。]

5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20xx年万合二中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一、指导思想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以及《20xx年江西省语文中考说明》的要求,立足教材,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制定本计划。二、复习目标通过复…

语文中考复习计划(完成)

语文中考复习计划为能在20xx年中考中取得更好成绩,积极备战中考,研究大纲精神,明确中考的范围,积极准备应对策略,让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准备按以下计划进行复习:一、复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

20xx年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20xx年语文中考复习计划唐坊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曹向华杨明一进入总复习前的准备帮助学生走出误区1思想中的误区1语文是最简单的只是记记背背其实语文最后还是要通过笔表达出来的因此只是记记背背很难体会得到表达过程中...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一复习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再研究龙东地区20xx年中考说明及题型考点历年拟题的导向切合大佳河中心学校应届初三学生的实情低起点高效率针对性强二复习设想1认真学习中考说明了解考试范围题型考点重点抓基...

20xx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20xx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更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全组教师团结协...

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綦江区隆盛中学20xx年语文中考复习计划讨论稿为我校20xx年语文中考能取得全面胜利保证20xx年语文中考复习取得显著效果现制定本计划确保每堂课有效率每专题有针对每章节见成效一复习主要原则课前胸有成竹课堂针对明...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黄粮中学20xx年语文中考复习计划一指导思想以语文课程标准年级语文课程目标以及宜昌市语文中考说明为纲结合近四年中考试题考点分析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二...

20xx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计划

20xx届高三各科总复习计划点击下载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语文20xx年8月20xx年6月新高考新形势为备战20xx年高考实现高考既定目标结合本届高三年级具体情况力求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特拟订...

20xx年九年级毕业班语文总复习计划

20xx年九年级毕业班语文总复习计划民族中学陈振华一指导思想复习阶段我们应该立足教材立足课内延伸课外结合实际面向全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复习方法和计划力求达到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教学与复习...

20xx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计划

20xx届高三各科总复习计划点击下载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语文20xx年8月20xx年6月新高考新形势为备战20xx年高考实现高考既定目标结合本届高三年级具体情况力求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特拟订...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计划

20xx年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计划现代文阅读部分记叙文阅读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所以对记叙文的复习我们不可掉以轻心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一整...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计划

20xx年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计划现代文阅读部分记叙文阅读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所以对记叙文的复习我们不可掉以轻心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一整...

语文中考复习计划(6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