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情于理的冲突

时间:2024.4.20

学生感言:爱情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更是时代的产物。

《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冲突

(照片缺)

课题组长:高二(9)班 潘怡麟 指导教师:陈蓓蓓老师

组员:高二(7)班 谢高圆

摘要:《牡丹亭》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西厢》,下启《红楼》,集中表现了中国社会中情与理的冲突;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通过分析《牡丹亭》中人物的思想行为、情感追求、角色关系等,对比同时期欧洲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以深入理解其所蕴藏的普适爱情观念。

关键词:爱情 古典 牡丹亭

一、 以情抗理,超越生死

1、 情与理的冲突

人类社会的稳固必须依靠一定的规范。数千年来,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社会里,这种规范以“理”的形式存在,情与理的冲突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所谓理,一指自然规律,二指伦理道德。“存天理,灭人欲”原本指的是遵守道德规范、消灭过分的欲望,但却时常被利用、被歪曲,导致矫枉过正。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剧中“理”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为丽娘延请了“腐儒”老师陈最良,并规定男女《四书》、《毛诗》为教科书,对杜丽娘进行最正统的教育。

杜丽娘的母亲甄氏的位置处于理与情之间:她也是名门之后,不会干涉杜宝对女儿进行“理”的教育,而且会对女儿进行进一步、更细致的教化。丽娘游园惊梦后,甄氏责:“这

12后花园中冷静,少去闲行”:她在细微处关注着女儿;但之后却责春香“引逗小姐”,见她

娇惜女儿,甚至是纵容,对她“觑的千金重3”。在甄氏的影响下,杜丽娘深知何可为何不可为,同时也有了些母亲纵容下的“娇气”,没有这“娇气”也就没有为爱生而死、死而生的勇气。

而侍女春香却对杜丽娘追求自由起了促进作用。两人年龄相近,但是春香需要顾忌的少得多,有时她能说出丽娘的心声、做出丽娘想做却不敢的事。得益于春香的存在,丽娘保持了活泼的内在,这是她不顾一切地追求“情”的基础。

情与理的冲突集中在女主角杜丽娘身上表现出来,她作为宦门闺秀“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嫩脸娇羞,老成尊重4”,骨子里却仍有对自由的渴望,因此有了《牡丹亭》的故事。

2、 超越生死的爱情幻想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5”杜丽娘的爱情,用一个字概括——痴。当她遇到了爱情,爱情便成为了她的全部,其他一切繁芜可以尽弃。

杜丽娘为情而生,为情而死。她的死并不是对自由的追求的终止,相反于此时情与理的冲突达到了高潮。在地狱中她念念不忘打听丈夫的姓名。“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处,而‘柳、梅’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可见其追求的执着。最终,杜丽娘的真情感动了花神、判官、夜叉等,得以“死而复生”,成就了与柳梦梅的婚1

26 本文所引用《牡丹亭》原文均出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xx年出版《牡丹亭》一书。本句出自第十出惊梦。 出自《牡丹亭》第十一出慈戒。

3 出自《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

4 出自《牡丹亭》第九出肃院。

5 与后文“梦其人即病,??”均出自《牡丹亭题词》。

6 出自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

姻。对梦中的男子、虚幻的爱情竟能使其如此不懈地追求,如果不是压抑得太久,如果不是心灵深处情的觉醒,是断然不会如此举动的。

《牡丹亭》追求人性的解放,反对“理“的过分压抑,所以这在晚明是难以实现的。故而汤显祖创造了这么一个美丽而虚幻的故事,想象出媸皮裹妍骨的花神、胡判官等“鬼神”帮助主人公追求爱情,这也是一种无奈。“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这样的“为情死”的女子在现实中是有的,但为情再生却是不可能的。这样一个离奇荒诞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是作者所期盼的,如此的情节所富含的神话色彩使得杜的感情更加动人,吸引许多“天下有心人”沉醉其中,不能自已,也造就了一本浪漫的“传奇”。 7

二、 女性成为故事的主角

1、杜丽娘的情感世界

杜丽娘拥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源于她对《毛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现的懵懂情愫的神往。杜丽娘向往生机勃勃的三春好景,花园里迷人的春色跃动着生命的活力,清新的空气一下子注入了这个自幼因束缚而变得枯萎的贵族少女的心灵,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感慨“春去如何遣9”,长叹“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开始了对爱情的向往。

梦中的幽会是杜丽娘所向往的一种浪漫境界。在梦里,杜丽娘可以将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对于无拘无束的生活和爱情的追求。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邂逅并互生情愫,这在作者的时代是不被允许的行为,但是却在作品中得到了无限的同情与热情的赞美,表现了作者提倡的对于“理”的过分压抑的反抗精神。

杜丽娘的南柯一梦被母亲唤醒,醒来她只道“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往园中寻梦,当春香代表夫人唤其“去小庭深院,去小庭深院!”时,丽娘虽没有明确地顶撞却实际行为上不遵从——此时的爱情已经占据了她的头脑。梦终究是寻不见的。荒芜之中的一株梅树让丽娘找到了依赖,产生了爱情不复存在、不如寻求死亡的略显极端的心理。

伤情写真多为古来女子情事,杜丽娘为梦中人“寝食悠悠,敢为春伤,顿成消瘦11”,故绘下了自己的容颜并题曰:“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这体现出了她对美好的爱情的憧憬。自此,丽娘因为梦与现实的差距而更加失落,深陷入爱情的念想中难以自拔,这注定了她为情而死。丽娘弥留犹痴情:“有心灵翰墨春容,倘若那人知重12”,这是她对梦中人的怀念,同时有依稀的盼望。

《牡丹亭》以大量的内心情感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大家闺秀杜丽娘的情感世界,将情与理的冲突集中在这个人物上表现出来。在她的身上,情与理最终达到了平衡。 108

2、角色主次关系的颠覆

中国传统社会里,“男女之别,男尊女卑13”的思想由来已久,女子是男子的附庸,没有平等的地位与权利。至宋代,随着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对女性的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开始愈演愈烈,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14”,自由的爱情与婚姻也就更加不存在了。但是同时,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学作品回归平民生活。元朝,蒙古人的统治对原有的礼法制度造成了冲击,女性在一定意义上得到了暂时的解放。7 出自汤显祖《哭娄江女子二首》:“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8 出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诗经·关雎》。

9 与后文“可惜妾身颜色如花,??”“有心情??”均出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10 出自《牡丹亭》第十二出寻梦。

11 与后文“他年得傍蟾宫客,??”均出自《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

12 出自《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

13 出自《列子·天瑞》。

14 出自《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

从此女性的身影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得越来越多,多数以敢爱敢恨、追求解放、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与婚姻的形象出现。

从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到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张君瑞与崔莺莺的故事

15被一写再写,莺莺因为赠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

会张生,而被认为是敢于以实际行动打破家庭束缚以追求理想的爱情的奇女子之一。但是纵观《西厢记》全书,崔莺莺与张生所占的比重是相近的,甚至张生更多些——这依然是一个以男性为主角的故事。同时期的著名作品《墙头马上》《张生煮海》《桃花人面》等也是如此。

所以,《牡丹亭》将杜丽娘——一个柔弱而不受重视的女性作为这样一个超越生死的爱情的主角,而将其中男性的作用略写甚至不写——将男性符号化,正是它对于古典爱情观最明显的颠覆。

三、《牡丹亭》对爱情的解读

1、爱情的目的不只是爱情

《牡丹亭》的故事并不满足于以“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作为结局,而是选择在“回生”“婚走”16之后,花大量的篇幅,给予杜柳两人的爱情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与一个更完满的结局。

回生之后,杜丽娘既已与心上人相聚,不再执念相思,便又找回了大家闺秀应有的分寸和矜持,“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17”。对于石道姑所说“秀才三回五次,央俺成亲哩。”杜丽娘执意“这事还早,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她要求“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因为她盼望以名正言顺的婚姻让她的爱情得到升华。

“盼今朝得傍你蟾宫客,你和俺倍精神金阶对策18。”此时的杜丽娘已经不再是一个娇弱、需要寻找依靠的小姐了,她送夫赴试,希望能使当初“蟾宫客”的梦想实现。爱情意味着成长与责任。在与父亲金殿上的争辩19中,那种“宁不做杜家女,也要做柳郎妻”的为了个人幸福而欲与家庭决裂的选择,是勇敢而又难能可贵的。

这样的处理,使得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形象不再局限于情小姐与情公子之上,他们的爱情也不再局限于爱情。

2、《牡丹亭》蕴藏的普世价值

研究过程中发现,《牡丹亭》中的反抗精神总被夸大,其中的理性却常被忽略。

杜丽娘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生活的行为确实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论”:情是一切的本原。但是《牡丹亭》的故事没有彻底抛弃理性,而是试图寻找一个中点,将情与理结合起来,而这也是全世界无数梦想家所努力的目标。同时代的欧洲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同样是自由与规则、人的意识与神的规范冲突加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爱情作品。与《牡丹亭》相似,《罗密欧与朱丽叶》呼吁人性的解放,描写青年男女不顾家庭的束缚、追求个性的爱与自由,同样将情与理很好地结合在一点。不同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更倾向于警醒世人“情”与“理”平衡的重要。

人类社会的稳定点就在情与理的平衡处,《牡丹亭》通过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诠释了这一点,这是这个故事最重要的价值所在,也是它能够穿越数百年时间的长河,感动着我们、并持续感动着未来的人们的最主要的原因。诵读《牡丹亭》,在有感于其中凄美爱情的时候,15

16 出自《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 《牡丹亭》第三十五出回生、第三十六出婚走。

17 与后文“秀才三回五次,??”“这事还早,??”“必待父母之命,??”均出自《牡丹亭》第三十六出婚走。

18 出自《牡丹亭》第三十九出如杭。

19 《牡丹亭》第五十五出圆驾。

也要解读出其中蕴藏的普世价值。

反抗、革新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们不能作为我们价值观的主体;包容并蓄、对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有条理的继承应该与创新并存。正如理和情,必须在规范与自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汤显祖.《牡丹亭》.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0.

2 王实甫.《西厢记》. 济南:齐鲁书社,2004.5.

教师点评(缺)


第二篇:牡丹亭


《牡丹亭》情。景。境分析

戏剧影视文学一班 赵朕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杰出的悲喜剧,它一诞生就震动了整个文坛,《牡丹亭》问世后,“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色”。《牡丹亭》描写了江西南安太守杜宝女儿杜丽娘与岭南书生柳梦梅离奇的爱情故事。杜丽娘生于书香门第,长于深闺,正值豆蔻年华,春心欲开。但是她的父母一心想把她培养成为标准的封建淑女,围堵在高墙之内,除了私塾和父亲见不到其他男性,但是在《诗经》的引诱下,在花园春色的诱惑中,她终于焕发了春情,在游园梦中和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之后,因为思念梦中情郎而相思病苦。弥留之际亲手画好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上而死。她的鬼魂南北飘荡,寻找梦中情人。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付南安求学,在花园内捡到杜丽娘的画像,认出是自己曾在梦中见过的小姐,于是日夜呼唤,杜丽娘的魂魄受感召而出,和杜丽娘幽媾。柳梦梅挖开坟墓,杜丽娘死而复生,二人结为夫妇。后来柳梦梅考中状元但是他们的婚姻不被世人承认,最后皇帝出面赐婚得以团圆。剧本成于一五九八年,正是封建礼法,禁欲主义泛滥,程朱理学盛行的明朝中后期。汤显祖在政治上受到进步思想家李贽影响,崇尚真性情,反对伪道学;在文学上赞同徐渭和公安派的主张,提倡性灵,反对模拟,在戏曲方面,成就斐然,自创一派,主张戏曲主情,创新和自然灵妙。 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他认为人不能无欲,青年男女应该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真情”“至情”这些永恒的力量。甚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情复生的戏剧化故事和人物形象塑造,展现了当时社会人欲的“情”和封建道德的“理”的尖锐冲突,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男女感情的迫害,抨击了程朱理学的虚伪和残酷,表达出对男女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美好愿望。寄托了作者对男女之间“发乎自然”的真情的推崇。

本文主要通过对《牡丹亭》文本《惊梦》《寻梦》两则的研究,分析文本中情

1

景境之间的融合,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中情景交融,情境合一的境界在文本中的体现,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话》对诗词的评说分析文本中的情景境关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继续解释何为“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例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这搬都付与断井颓垣。无我之境是词的最高境界,“无我”即“物我”以万物为我,物我无间,物我一体,所以无我,忘我。例如“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一组景色是杜丽娘背着父亲游园之后看到的春色,但是春光易逝,何况自己有不能常去,园中所回到的情郎不知何处寻找,这里描写的美景是为了和后面的“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形成对比,表达杜丽娘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有造境,有写境”之分,“造境”与“写境”同样也属于“境界”种类的划分,但它们的区别更主要是因为来源于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造境”来源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就“理想”一派,“写境”基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成就“写实”一派。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轻视外物,理想诗人也;重视外物,写实诗人也。王国维心目中理想的诗人形象,正是理想与写实达到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诗人形象。显然《牡丹亭》是浪漫主义文学,例如“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表面看如花美眷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似水流年也只不过是对岁月无情流逝的莫可奈何罢了, 可是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结合到一起则隐含着淡然却刻骨的惆怅,轻却化不了的寂寞,虽有如花美眷终会老去,时光匆匆过去自己苦苦挣扎奋斗得到了什么?对自己的疑问,对岁月的无奈,对世事的感叹尽在此中。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我的理解是境界不仅仅是指景物描写够不够广阔宏美,人的喜怒哀乐也是一种境界,李后主写他离居故国,寄人篱下的感情写

2

的凄婉悔恨,让人们也能感受同样的思念之苦,这也是有境界,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边塞风光的诗句,让读者感受到边塞壮丽的风光。写文章不能只凭自己的臆想创造出来的景物或感情,要立足于现实进行艺术创造才能打动读者,才能达到高的境界。

下面我将根据《牡丹亭》中《游园惊梦》和《寻梦》两则详细论述其情。景。境的特色,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观点分析《牡丹亭》情景境之间的联系,《牡丹亭》是否有真境界,大境界。

一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记,汤显祖喜爱写梦,他在创作时曾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梦是愿望的实现”,“梦是不能达到的现实”作者在文章中描写的神奇绮丽爱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作者内心呼唤渴望着一段美丽不被世俗所束缚的爱情,呼唤人的个性的发展和爱的回归,《牡丹亭》是作者内心理想的寄托的载体,美梦得以在文字 中得到实现。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文艺理论上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同样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往往诗词的创作都是为了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而感情的流露经常是因为作者看到某些景物,或者在特定的地方才会流露。这就是人们口中说的“睹物思情”。所以诗歌的的艺术手法多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艺术手法。

《牡丹亭》描写的环境是在杜丽娘家中的后花园,整个故事大半部分都是发生在这个花园内中的,包括最为精彩的《惊梦》和《寻梦》两则。花园是一个经常在明清小说,诗词中出现的一种意象,花园具有的文化意义,象征意义是后人在研究《牡丹亭》中经常作为对作者的创作思路研究的切入点。花园景色在文章中

3

的作用?如何烘托杜丽娘的感情变化和达成杜丽娘的感情愿望的作用?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花园景色传达自己“至情”“真情”的理想?

《牡丹亭》中的花园面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呈现的过程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首先作者将花园塑造成一个破败不为人知的禁区,象征着封建道德对人爱美之天性的束缚,对自由爱情的禁锢。杜丽娘第一次来到花园看到的景色是姹紫嫣红开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样美好的春光,杜丽娘不禁心生摇动,如痴如醉,她想到“我以前独收闺房,怎么忽略了这么美的春天呢?”不是她忽略了美丽的春色,而是封建道德的束缚,杜丽娘的家长不允许她来到这么美好的春色之中,担心她会悸动情丝忘记一个女子应有的德行。所以杜丽娘发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感叹。这时她又看到园中的断垣残壁,不由的伤感起来,这么美好的景致交付给如此破败的院落,这不正像自己美好青春被埋没了么?

在杜丽娘看到园中美景感叹自己的美好青春象花园一样被埋没之后作者继续写道“遍青山蹄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它春怎么占的先?”这里描写的景色有漫山遍野开放的红色杜鹃,香气阵阵的白色荼蘼,只有牡丹还没有开放,牡丹虽然美,可惜花开太迟。作者这番话隐约包含着青春蹉跎之意,以上两只曲子,写景抒情,水乳交融,王思人评到“从天气入草木,入鸟,步步情深,次第不乱。”

汤显祖描写破败的花园景色只是为了为后文做下铺垫,为杜丽娘勇于追求自己的感情,抛下世俗的道德做对比,在惊梦后半则杜丽娘的情郎拿着一根柳枝出现了。“一径落花随水入”第一次明确花园中有柳树,和前文《怀言》此则中柳梦梅所说“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对照。读者明白了柳梦梅名字的含义和她梦中的情人就是此处的杜丽娘,而杜丽娘终于还是遇到了自己的爱情,没有辜负自己的大好青春。这里流水落花,折柳送别的意蕴暗自的表达出后文的剧情。

4

果然杜丽娘在遇到柳生之后爱慕之情由心而生,在花神的见证下和柳梦梅行下夫妻之事,情定今生。“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旁。”便是杜丽娘和柳梦梅欢会定情之处,芍药象征着爱情,在这里是为了为叙事埋下伏笔烘托气氛。杜丽娘游春感伤,致使柳秀才入梦,定下了后日姻缘之分。回到闺房之后,杜丽娘的心情扔不能平静下来,她想起自己常看的诗词戏曲,古代女子因春生情,遇秋成很,这话一点也不假。《题红记》中韩夫人借红叶传达心事,结果得遇于郎。《西厢记》中张生偶遇莺莺,以琴声互通情意。这些佳人都是密约幽会,几经波折,最后结成美满夫妻。想我杜丽娘,今天真是有些侥幸。偶尔到后花园中,遇到一个英俊潇洒的书生,“抱我到牡丹亭畔,芍药栏边,共成云雨之欢。”这里第一次出现了牡丹亭,牡丹亭具有言情的功能,代表着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自由爱情,所以作者以此为题。

“雨香云片,才到梦而儿边。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雨香云片,带指云雨,杜丽娘梦中的幽会,被母亲惊醒,吓得冷汗出了一身。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欢会到此被打断。在惊梦的尾声作者写道:“因春心而有春梦,梦来有因:只要春心不减,则梦去不远,犹可寻也”这就为下面的《寻梦》留下了伏笔。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作者文思细腻之处。

《惊梦》是《牡丹亭》的最精彩的一出,作者假借写一次游春赏园,写园内姹紫嫣红的园林春色,实则是为了写杜丽娘之追求自由恋爱的个性精神,牡丹亭畔的爱惜温存,给青春刚刚觉醒的姑娘留下了美好的会议,也留下了无限的惆怅,这场戏为后文杜丽娘寻梦,寻梦寻不到因情生恨,由恨而死做下了铺垫。从此杜丽娘就开始了对爱和美的不懈追求,哪怕是要经历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也不会放弃。这种青春的激情,本性的真情就是汤显祖所追求的“至情”的境界,而对景色的描写细腻华美也是为了烘托杜丽娘的青春爱情。下面我来运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观点分析《惊梦》此则的艺术境界。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

5

家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汤显祖这句词的意思是:姹紫嫣红花儿都开放,春光明媚,却无人欣赏。陪伴它的只有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尤在,自己的一腔春愁无处排遣,赏心乐事却不知在谁家谁院? 开头两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姹”,美丽。“嫣”,娇艳。这是说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是说,井也干涸、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又使她百感交集,这“断井颓垣”也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接下来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奈何天”,使人无可奈何的天气。“谁家”,什么的意思。这两句是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这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和无限的哀怨。让人舒心愉快的事究竟怎样才合适呢?作者用精巧的语言,描写出杜丽娘对自身的哀叹,对时光亦逝,命运无奈的感伤,是以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

二 情为境 情境合一

杜丽娘自从游园以后,经常回忆起梦中情景,行座不宁,自觉如有所失。于是,杜丽娘一个人来到后花园,想重温旧梦。《寻梦》这一则就是写杜丽娘对爱情生死以赴的追求,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寻梦》是惊梦的延续和发展。惊梦的思

6

想中心是一个“惊”字,是突出表现杜丽娘对青春的发现,对爱的发现。而《寻梦》的思想中心是“寻”字,突出表现杜丽娘对美的追求,对爱的追求。对杜丽娘来说,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生命即使熄灭,追求也不不会停止。这则是对汤显祖“至情”思想更高的表达,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爱,缺少的是发现美,发现爱的眼睛。但是当你发现美的东西,你能否向杜丽娘一样用生命去追寻它,守护她,至死不渝!所以说《寻梦》这一则比之《惊梦》更具有艺术特色,更有境界。三妇评《寻梦》这一则说的好:“寻”字是笃于情者之所为。《寻梦》一则是所谓达到了情为境,情境合一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牡丹亭.》中人们最被打动的地方就是杜丽娘生生死死,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真感情。汤显祖在给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这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杜丽娘南安太守之女,才貌具备,窈窕淑女,书香门第,年少芳华。因为老师教《诗经》关雎而情窦初开,误入花园,由此触动凡心,便是轰轰烈烈至死不渝追逐自己的爱情,因梦与柳梦梅相会,互订终身,山盟海誓,又因美梦退散,相思病苦,寻梦梦不得,爱欲罢罢不得,终芳华陨落。留下尸身于梦里相会之地,遗话于人间,静静等待情郎来相会,起死复生,只为情故。故汤显祖说杜丽娘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里的爱情和以往古代爱情小说不同的是他不是单纯的描写爱情和封建道德的抗争,而是写“情”与“理”的抗争,爱情可以超越道德的约束,突破理性的舒服,甚至可以超越生命,这是作者对爱情伟大的歌颂,也是对情的最高的推崇,这种超越生死的感情正是王国维说的真感情,可以说是有境界。

“最撩人春色是今天,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是睡荼

7

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这段话出在《寻梦》一则中,杜丽娘在游园惊梦后经过母亲的一番慈戒之后便立刻开始了寻梦,作者这样安排显然是想要说明少女之情是自然而然不可能被拘束的,杜丽娘花园和柳梦梅幽会之后,知道了什么是爱情,便迫不及待的重新寻找自己的情人。所以《寻梦》第一段就写到春色年年都一样,但是今年因为有了春梦而更加撩人,看着高高低低的画墙,觉得得哪里都摇荡着春心。连睡荼蘼仿佛都抓住了我的裙角,将我像那片花园牵去。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杜丽娘急迫寻找情郎的心情,将满园春色和春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知春色又怎能不再去探访?爱美之情人皆有之,爱情同样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杜丽娘敢于去寻梦,象征着内心冲破了封建道德的约束,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但是寻梦寻不到象征着现实对的障碍,这是全剧的转折之处,这里为后来杜丽娘的死埋下了伏笔。作者这时写道:“偶然间人似缱,在梅村边。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故千古谈情的词章百万,总不如此句说得豪情万丈,死生无怨。这段曲词极力描写杜丽娘对梅树的依恋,实际上是描写杜丽娘对爱的依恋,美的依恋,青春的依恋。“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是杜丽娘对爱的誓言,情致绵绵,声调凄婉,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这段“至情”的曲词也是作者希望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去追寻美,追寻爱的呐喊。

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以无大误矣。境界的有无在于真,诗词的优劣亦在于真。何谓真景物?”何谓真情感?以我的理解,若写景,取诸自然,经与诗人心灵相生发,能给读者以“顿悟”的感受,达到与心而徘徊的功效则是真景物。若写情,取诸己心,放于外物“著手成春”,能让人有“与心戚戚焉”的感受则是真情感。真景物是人的理念与外景物形式的完美结合,是诗境生动直观与寄兴深微的统一。“真

8

情感”是个性化了的“人类之感情”,是诗人对宇宙、人生本质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悟。什么样的人能写真景物、真情感?只有真正意义上纯粹的诗人!只有经历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之境界的诗人!这种人,眼里见过萧瑟,心头还泛有温热,笔头所以能流出深情,登高凭秋,看得见远方,回身自照,为理想、为人类而有担当。他们或明澈、或豪壮,能不羁、能思想。汤显祖就是这样一位拥有真感情,能写真景物之诗人,花园里芳草凄凄,百花盛开这些都是杜丽娘生活的南方园林庭院应有的景物,但是花草虽好如果没有懂花,爱花之人岂不枉然?杜丽娘虽内心激情澎湃,但是现实的道德约束控制下,她又怎能获得真爱?于是便发出了像花花草草这样见到之都可以喜爱,生或死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即便是酸楚艰辛也不会有人怨恨!作者在这里弘扬爱情至上,人性可以得到解放的愿望,是对封建社会束缚人性的批判,和对生命自然欲望的赞扬与歌颂。是对人生本质,和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和关怀

总结:“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世人对《牡丹亭》的喜爱犹如杜丽娘对自己爱情的追寻,虽是梦中之情,但亦百折不挠,百死不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情深,情痴,情真。在汤显祖生活的那个时期,封建社会逐渐没落,但是封建道德约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之时,作者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字,唤醒人们心中对美,对爱和自由追求的天性,写下这千古名作,有情之人在读到《牡丹亭》之时,一定会内心受到杜丽娘为情生,为情死的感召,追求自己的爱情。

《牡丹亭》被称为奇书不仅仅在于其描写的“奇情”,其文学艺术特色亦十分的出色,全剧的艺术结构十分巧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者在情,景,境三个方面的把握也十分的成熟,完全契合我国古典诗词美学里寓情于景,情景合一,情为境,情境合一的艺术追求,故《牡丹亭》可以千百年来被无数读者追捧,津津乐道。

9

10

更多相关推荐:
浅析《牡丹亭》中的“至情”

浅析牡丹亭中的至情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饱含热情地塑造了杜丽娘等人物形象热情赞美了人世间的情感从真情到至情体现了作者对情感的热烈追求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施政汤显祖都重视情的存在和作用牡丹亭则正是他至情思想的精彩演绎汤显...

论《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

论牡丹亭中梅柳意象的多重内涵内容摘要关于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前人虽偶有论及但都没有深掘其内涵实际上它们既分别是男女主人公的代表又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是汤显祖精心塑造的重要意象充分认识梅柳意象的内涵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牡...

试述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冲突

论文关健词取丹亭情理冲突融合论文摘要汤显祖是我国16世纪伟大的戏剧家其人生经历了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思想矛盾他在推崇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幻想构建一个符合自已理想的伦理典范这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表现为人物于情理之中...

牡丹亭中的理想与现实

谈牡丹亭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简介牡丹亭主要讲述了宋朝南安府太守杜宝年轻貌美的女儿杜丽娘的离奇爱情故事杜丽娘在美好的青春年华游园伤春并因此做梦与情郎柳梦梅生情再次寻梦却不得而终随即郁郁而终死后三年柳梦梅拾得画像杜丽...

浅析《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点

浅析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点摘要牡丹亭是西厢记后又一影响曲坛的巨著春香在牡丹亭中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她以纯真的性格与杜丽娘在牡丹亭中交辉相映并对戏曲发展有推动作用从春香在牡丹亭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可以体现出封建社...

20xx年大学生村官考试:《牡丹亭》中的主要人物及个性特点

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更多信息关注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内容摘要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从中国古代的诗论和乐论中移植过来的到了明中叶以后它才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戏曲美学范畴戏曲界也才系统地提出主情说汤显祖是第一个从根本...

牡丹亭

牡丹亭游园遶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

西厢记牡丹亭

网址给你自己下吧各种格式httpisharecnsearchphpkeyCEF7CFE1BCC7ampformathttpisharecnsearchphpkeyC4B5B5A4CDA4ampformathtt...

西厢记名句

西厢记名句1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2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3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4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5情已沾了肺腑意已惹了肝肠6郎才女帽合相仿眉儿浅淡思张敞春色飘零忆阮郎7翠裙鸳绣...

经典古诗词名句

经典古诗词名句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3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次北固山下5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唐李商隐6采...

20xx习主席引用名句盘点高考课外名句集锦

高考课外名句集锦精简版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其不能也7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牡丹亭中的名句(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