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

时间:2024.4.20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

内容摘要: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从中国古代的诗论和乐论中移植过来的,到了明中叶以后它才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戏曲美学范畴,戏曲界也才系统地提出主情说。汤显祖是第一个从根本上确立了“情”在中国戏曲中的本质地位的人。他在《寄达观》中写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汤显祖不仅把“情”看作是戏曲创作的原动力,而且认为“情”是戏曲魅力的主要来源。他把戏曲的本质归结为一个“情”字,即由“情”产生戏曲,也由“情”来感染戏曲观众。他称自己的《牡丹亭》就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下面我将会从戏曲“情”、情与理的浪漫主义、音乐“情”、审美倾向上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情、情与理、浪漫主义、音乐“情”、审美倾向

一、戏曲情

“叙事”与“抒情”是戏曲文学创作中主观表现与客体对象的对应关系“, 以情叙事”“、事为情用”的重主观表现成了戏曲创作约定俗成的“法规”。诗向来被视为最能表现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激情是诗的本体特征,它对人类情感的表现具有普遍的包容性,“情”作为诗与戏曲结合的中介点,决定了中国戏曲从创作到表演,都为情所引,为情所用,一切的表现手段都是依情感的逻辑铺展,因而戏曲“诗化”的核心首先在于“情化”。汤显祖在《董解元〈西厢记〉题辞》中强调“志情并茂”:“志也者,情也。”言志即言情,创作者借“情”———主观创作意愿及情感结构,以达寄意目的———抒发情感。他以写诗的手法写戏,谱写出《牡丹亭》跨越生死的挚情之歌。“至情”可以主宰一切:“人心不必然之想,则天下终必有之事??况夫钟情之至,可动天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将何所不至哉。”《牡丹亭》可以说是戏曲作品中“至情”的典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二、浪漫主义的主情性

中国戏曲深受中国古典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以及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中处处散发着浪漫主义的精神。以描写理想为主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塑造典型形象它不受生活真实的约束,不为时空所限,为了表现作者的理想,在虚构的环境中用大起大落的幻想情节创造各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性格具有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非凡奇特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人物形象理想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示出现实中存在的而且应该有的美好的东西,这其中便凸现了浓厚的抒情性。

他在分析杜丽娘这个典型人物: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 病即弥连, 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 复能冥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 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柞情之至也。牡丹事题辞》汤显祖通过描绘杜丽娘这个至情的形象在追求真情时强烈专注的精神和情态, 反映了在封建礼教压制下, 青年人渴求自由的爱情婚姻, 现实生活中无法遂愿, 只能思极成梦,继而求梦而亡, 以悲剧告终。但是, 情之所至, 无所不可, 连现实与梦境的界限也可

跨越, 杜丽娘的鬼魂依然执着地追求爱情, 终于与梦中人结成连理, 并获得了新生。汤显祖笔下的“ 情”已包含了杜丽娘对于封建礼教的勇敢抗争, 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理使人变成鬼, 而情使鬼变成人。汤显祖所说的“ 情” , 固然指人的主观感情, 但人的感情是由思想认识支配的, 他提倡“ 意趣神色”和“ 神情合至” , 认为戏曲的“ 情”应该以内容、风格和精神为主, 他注重作者的志趣和才情, 强调戏曲创作的艺术个性, 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艺术特点。他所强调的贯注于剧本始终、并作为剧本灵魂的“ 情” , 是“ 意趣神色”的核心和归宿, 反言之, “ 意趣神色”是“ 情”的理论在创作上的具体表现。他提出“ 神情合至” , 是要求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整而统一地贯穿在作品之中, 并自然流露出来。

虚实相生、真幻交织,一脉贯通,这是《牡丹亭》“以虚而用实”“以幻为真”的浪漫主义抒情艺术特色的重要审美特征。虚实相生艺术手法打破了时空生死界限,又浑然一体统一于言情的情节主线。如吴梅所言:此记肯綮在生死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由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为从来填词家屐齿所未及,遂能雄踞词坛,历劫不磨也。从作品言情主线的整体性看,虚从实而生,实因虚而丰,真幻交织,前后相承,理想和现实有机融合不可分割,即使是情节发展的各阶段也是如此。“‘惊梦’、‘寻梦’、‘访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死;‘魂游’、‘幽媾’、‘欢挠’、‘真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虽然由梦“自生而死”,作者主要写实,但实中有虚,虚由实生。“自死而之生”,则以写虚为主,虚因实而显。即在写丽娘因梦而死的现实悲剧中,又含有幻想的梦境;在写丽娘为情而生、阴配为侣的浪漫悲喜剧中,又有现实中柳生痴情“玩真”等情节。真真幻幻、虚虚实实,相辅相成,真情幻情难分明 。虚实相生、真幻交织的艺术构思,为以“情”抗“理”的主题找到了一个打破时空和生死之限的巧妙艺术形式,细腻地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发展变化的心理轨迹,深刻地揭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人欲”不可灭,“至情”定胜利的真理。

三、审美倾向的主情性

中国戏曲在审美倾向上,强调写意性和抒情性,戏剧美学重在“写意、传神”,使戏剧文学表达采用诗的变体、曲词,目的是表现高度完美的综合形态与深妙的意境,“这一类的代表作推汤显祖的《牡丹亭》。一系列抒情唱词表现主人公的追求,而且不停留于这一层次上,使戏剧的冲突升级,变成生生死死的爱情,这就是这本剧的魅力所在,惊梦与寻梦二折尤为突出,惊梦后,寻梦回到冷酷的现实,情窦初开的少女精神被严重压抑,作者借用这种精神外化达到最高境界。

《步步娇》与《皂罗袍》揭示了杜丽娘青春觉醒的心理流程,符合特定人物的个性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具体说一下皂罗袍,这一首曲子首先是对自然的礼赞,接着是对青春的礼赞,最后是对爱情的礼赞,最重要的是对自身之美无人怜惜的哀叹,处于情的懵懂,青

春的觉醒期,使躁动崛起,把潜伏于身上的躁动升华于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对理性的叛逆。梦境的美好,才义无反顾的去寻梦,现实的冷酷寻不到梦中之境,为梦中之情而死,为梦中之情而生。

汤显祖本人也把这种浪漫构思概括为: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惊梦这一曲的抒情性,使全剧浸透一种浪漫的感伤之美,追求之美,情爱之美。通过追求这一过程,各种美都喷薄而出,达到以情反理的高度。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是对爱情执著追求的开端;感梦伤情,由梦而病,由病而死,为情而生,则又是她追求梦中之情的发展结果。这种植根于现实的梦境、幻境的超现实描写,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正是《牡丹亭》一剧的独特之处。

四、音乐上的主情性

戏曲音乐中的打击乐、弹拨乐、管弦乐等组成的节奏不是独立于表演之外,而是结合戏曲情境和演员的形体动作来表演的,它也和渲染整个舞台气氛不能分割。有时人物还没有上场,舞台上已充满了音乐所创造的气氛,或如表现狂风骤雨气势的〔急急风〕,或如表现闲庭漫步的〔小开门〕等,这些演奏本身,很难说有什么具体情绪的规定性,可以灵活运用,但也并不是毫无基本格调。音乐节奏和形体节奏又是互为作用的。唱腔要有板有眼,板眼又随着唱腔的发展而有变化;动作要合乎锣鼓经,锣鼓点子又要跟着动作的变化去灵活适应。动作和唱,谁是主导,要看具体情况,从着重做功的戏来说,音乐节奏服从表演节奏。打击音乐的节奏如要讲细,可以细到打在演员眼珠的转动上,眼皮的开阖上,鼻翅的闪息上,丝丝纹路的表情上。这种戏曲的节奏化,要求含蓄而又鲜明,切忌繁琐;不是要欣赏者去辨别音响和动作配合的顺序,而是抓住欣赏者的心灵,把他们拉入净化了的戏剧情境中去。昆曲《牡丹亭》杜丽娘《游园惊梦》一折,开始时要观众赏心悦目,渐渐连观众也被拉到梦的幻觉里去。戏曲舞台节奏的妙用,善于使动中见静,寂处闻声。古人论诗,很赞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句,这和戏曲节奏的道理异曲同工,这是讲细处。粗犷处却又不同。如武打群舞表现两军交战,冲锋陷阵,翻腾跌扑,锣鼓点子从分别适应参差不齐的多样表演到需要整齐统一的时候,仅仅一个〔四击头〕(四拍子节奏),便把全场的混战状态立即煞住,变为各有姿势而又统一的群象雕塑。这都是戏曲节奏的特殊表现。

中国戏曲史上任何一个剧种在演出中起决定作用的便是音乐系统,特别是声腔体系决定剧本文体,结构,演出形式。音乐制约还表现在舞台上,所有的表演必须听命于音乐的节奏,体现了诗境和情趣。“唱做念打”四种手段互相配合,构成完整的舞台现象,唱做念打”把唱放在第一位,唱本来就是主抒情,“白”主叙事,唱词主要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唱为主,就是以抒情为主,中国传统戏曲不称戏剧,强调建立在曲的基础上的表演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建立在抒情基础上的。演员演唱,用本嗓或假嗓唱要根据角色而言,如《牡丹亭》女角中,杜丽娘作为花旦,红娘作为贴旦,男角中柳梦梅,都是用假嗓演唱。这种唱腔,具有极强的抒情性与极强的穿透力,唱法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旋律优美。“念”要求咬字准确,而且富于旋律,通过夸饰性语言透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做”中的舞蹈,具有特殊的神韵,也是为抒情服务的。

总之中国戏剧的任一元素都表现了浓郁的抒情性。

参考文献:

[1] 吴梅 《中国戏曲概论(卷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汤显祖 《牡丹亭》 人民文学出版社

[3] 张庚,郭汉城 《中国戏曲通史》 中国戏曲出版社

[4] 邓涛 刘力文编著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第二篇:牡丹亭


《牡丹亭》情。景。境分析

戏剧影视文学一班 赵朕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杰出的悲喜剧,它一诞生就震动了整个文坛,《牡丹亭》问世后,“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色”。《牡丹亭》描写了江西南安太守杜宝女儿杜丽娘与岭南书生柳梦梅离奇的爱情故事。杜丽娘生于书香门第,长于深闺,正值豆蔻年华,春心欲开。但是她的父母一心想把她培养成为标准的封建淑女,围堵在高墙之内,除了私塾和父亲见不到其他男性,但是在《诗经》的引诱下,在花园春色的诱惑中,她终于焕发了春情,在游园梦中和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之后,因为思念梦中情郎而相思病苦。弥留之际亲手画好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上而死。她的鬼魂南北飘荡,寻找梦中情人。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付南安求学,在花园内捡到杜丽娘的画像,认出是自己曾在梦中见过的小姐,于是日夜呼唤,杜丽娘的魂魄受感召而出,和杜丽娘幽媾。柳梦梅挖开坟墓,杜丽娘死而复生,二人结为夫妇。后来柳梦梅考中状元但是他们的婚姻不被世人承认,最后皇帝出面赐婚得以团圆。剧本成于一五九八年,正是封建礼法,禁欲主义泛滥,程朱理学盛行的明朝中后期。汤显祖在政治上受到进步思想家李贽影响,崇尚真性情,反对伪道学;在文学上赞同徐渭和公安派的主张,提倡性灵,反对模拟,在戏曲方面,成就斐然,自创一派,主张戏曲主情,创新和自然灵妙。 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他认为人不能无欲,青年男女应该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真情”“至情”这些永恒的力量。甚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情复生的戏剧化故事和人物形象塑造,展现了当时社会人欲的“情”和封建道德的“理”的尖锐冲突,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男女感情的迫害,抨击了程朱理学的虚伪和残酷,表达出对男女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美好愿望。寄托了作者对男女之间“发乎自然”的真情的推崇。

本文主要通过对《牡丹亭》文本《惊梦》《寻梦》两则的研究,分析文本中情

1

景境之间的融合,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中情景交融,情境合一的境界在文本中的体现,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话》对诗词的评说分析文本中的情景境关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继续解释何为“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例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这搬都付与断井颓垣。无我之境是词的最高境界,“无我”即“物我”以万物为我,物我无间,物我一体,所以无我,忘我。例如“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一组景色是杜丽娘背着父亲游园之后看到的春色,但是春光易逝,何况自己有不能常去,园中所回到的情郎不知何处寻找,这里描写的美景是为了和后面的“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形成对比,表达杜丽娘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有造境,有写境”之分,“造境”与“写境”同样也属于“境界”种类的划分,但它们的区别更主要是因为来源于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造境”来源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就“理想”一派,“写境”基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成就“写实”一派。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轻视外物,理想诗人也;重视外物,写实诗人也。王国维心目中理想的诗人形象,正是理想与写实达到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诗人形象。显然《牡丹亭》是浪漫主义文学,例如“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表面看如花美眷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似水流年也只不过是对岁月无情流逝的莫可奈何罢了, 可是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结合到一起则隐含着淡然却刻骨的惆怅,轻却化不了的寂寞,虽有如花美眷终会老去,时光匆匆过去自己苦苦挣扎奋斗得到了什么?对自己的疑问,对岁月的无奈,对世事的感叹尽在此中。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我的理解是境界不仅仅是指景物描写够不够广阔宏美,人的喜怒哀乐也是一种境界,李后主写他离居故国,寄人篱下的感情写

2

的凄婉悔恨,让人们也能感受同样的思念之苦,这也是有境界,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边塞风光的诗句,让读者感受到边塞壮丽的风光。写文章不能只凭自己的臆想创造出来的景物或感情,要立足于现实进行艺术创造才能打动读者,才能达到高的境界。

下面我将根据《牡丹亭》中《游园惊梦》和《寻梦》两则详细论述其情。景。境的特色,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观点分析《牡丹亭》情景境之间的联系,《牡丹亭》是否有真境界,大境界。

一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记,汤显祖喜爱写梦,他在创作时曾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梦是愿望的实现”,“梦是不能达到的现实”作者在文章中描写的神奇绮丽爱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作者内心呼唤渴望着一段美丽不被世俗所束缚的爱情,呼唤人的个性的发展和爱的回归,《牡丹亭》是作者内心理想的寄托的载体,美梦得以在文字 中得到实现。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文艺理论上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同样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往往诗词的创作都是为了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而感情的流露经常是因为作者看到某些景物,或者在特定的地方才会流露。这就是人们口中说的“睹物思情”。所以诗歌的的艺术手法多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艺术手法。

《牡丹亭》描写的环境是在杜丽娘家中的后花园,整个故事大半部分都是发生在这个花园内中的,包括最为精彩的《惊梦》和《寻梦》两则。花园是一个经常在明清小说,诗词中出现的一种意象,花园具有的文化意义,象征意义是后人在研究《牡丹亭》中经常作为对作者的创作思路研究的切入点。花园景色在文章中

3

的作用?如何烘托杜丽娘的感情变化和达成杜丽娘的感情愿望的作用?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花园景色传达自己“至情”“真情”的理想?

《牡丹亭》中的花园面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呈现的过程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首先作者将花园塑造成一个破败不为人知的禁区,象征着封建道德对人爱美之天性的束缚,对自由爱情的禁锢。杜丽娘第一次来到花园看到的景色是姹紫嫣红开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样美好的春光,杜丽娘不禁心生摇动,如痴如醉,她想到“我以前独收闺房,怎么忽略了这么美的春天呢?”不是她忽略了美丽的春色,而是封建道德的束缚,杜丽娘的家长不允许她来到这么美好的春色之中,担心她会悸动情丝忘记一个女子应有的德行。所以杜丽娘发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感叹。这时她又看到园中的断垣残壁,不由的伤感起来,这么美好的景致交付给如此破败的院落,这不正像自己美好青春被埋没了么?

在杜丽娘看到园中美景感叹自己的美好青春象花园一样被埋没之后作者继续写道“遍青山蹄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它春怎么占的先?”这里描写的景色有漫山遍野开放的红色杜鹃,香气阵阵的白色荼蘼,只有牡丹还没有开放,牡丹虽然美,可惜花开太迟。作者这番话隐约包含着青春蹉跎之意,以上两只曲子,写景抒情,水乳交融,王思人评到“从天气入草木,入鸟,步步情深,次第不乱。”

汤显祖描写破败的花园景色只是为了为后文做下铺垫,为杜丽娘勇于追求自己的感情,抛下世俗的道德做对比,在惊梦后半则杜丽娘的情郎拿着一根柳枝出现了。“一径落花随水入”第一次明确花园中有柳树,和前文《怀言》此则中柳梦梅所说“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对照。读者明白了柳梦梅名字的含义和她梦中的情人就是此处的杜丽娘,而杜丽娘终于还是遇到了自己的爱情,没有辜负自己的大好青春。这里流水落花,折柳送别的意蕴暗自的表达出后文的剧情。

4

果然杜丽娘在遇到柳生之后爱慕之情由心而生,在花神的见证下和柳梦梅行下夫妻之事,情定今生。“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旁。”便是杜丽娘和柳梦梅欢会定情之处,芍药象征着爱情,在这里是为了为叙事埋下伏笔烘托气氛。杜丽娘游春感伤,致使柳秀才入梦,定下了后日姻缘之分。回到闺房之后,杜丽娘的心情扔不能平静下来,她想起自己常看的诗词戏曲,古代女子因春生情,遇秋成很,这话一点也不假。《题红记》中韩夫人借红叶传达心事,结果得遇于郎。《西厢记》中张生偶遇莺莺,以琴声互通情意。这些佳人都是密约幽会,几经波折,最后结成美满夫妻。想我杜丽娘,今天真是有些侥幸。偶尔到后花园中,遇到一个英俊潇洒的书生,“抱我到牡丹亭畔,芍药栏边,共成云雨之欢。”这里第一次出现了牡丹亭,牡丹亭具有言情的功能,代表着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自由爱情,所以作者以此为题。

“雨香云片,才到梦而儿边。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雨香云片,带指云雨,杜丽娘梦中的幽会,被母亲惊醒,吓得冷汗出了一身。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欢会到此被打断。在惊梦的尾声作者写道:“因春心而有春梦,梦来有因:只要春心不减,则梦去不远,犹可寻也”这就为下面的《寻梦》留下了伏笔。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作者文思细腻之处。

《惊梦》是《牡丹亭》的最精彩的一出,作者假借写一次游春赏园,写园内姹紫嫣红的园林春色,实则是为了写杜丽娘之追求自由恋爱的个性精神,牡丹亭畔的爱惜温存,给青春刚刚觉醒的姑娘留下了美好的会议,也留下了无限的惆怅,这场戏为后文杜丽娘寻梦,寻梦寻不到因情生恨,由恨而死做下了铺垫。从此杜丽娘就开始了对爱和美的不懈追求,哪怕是要经历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也不会放弃。这种青春的激情,本性的真情就是汤显祖所追求的“至情”的境界,而对景色的描写细腻华美也是为了烘托杜丽娘的青春爱情。下面我来运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观点分析《惊梦》此则的艺术境界。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

5

家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汤显祖这句词的意思是:姹紫嫣红花儿都开放,春光明媚,却无人欣赏。陪伴它的只有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尤在,自己的一腔春愁无处排遣,赏心乐事却不知在谁家谁院? 开头两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姹”,美丽。“嫣”,娇艳。这是说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是说,井也干涸、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又使她百感交集,这“断井颓垣”也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接下来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奈何天”,使人无可奈何的天气。“谁家”,什么的意思。这两句是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这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和无限的哀怨。让人舒心愉快的事究竟怎样才合适呢?作者用精巧的语言,描写出杜丽娘对自身的哀叹,对时光亦逝,命运无奈的感伤,是以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

二 情为境 情境合一

杜丽娘自从游园以后,经常回忆起梦中情景,行座不宁,自觉如有所失。于是,杜丽娘一个人来到后花园,想重温旧梦。《寻梦》这一则就是写杜丽娘对爱情生死以赴的追求,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寻梦》是惊梦的延续和发展。惊梦的思

6

想中心是一个“惊”字,是突出表现杜丽娘对青春的发现,对爱的发现。而《寻梦》的思想中心是“寻”字,突出表现杜丽娘对美的追求,对爱的追求。对杜丽娘来说,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生命即使熄灭,追求也不不会停止。这则是对汤显祖“至情”思想更高的表达,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爱,缺少的是发现美,发现爱的眼睛。但是当你发现美的东西,你能否向杜丽娘一样用生命去追寻它,守护她,至死不渝!所以说《寻梦》这一则比之《惊梦》更具有艺术特色,更有境界。三妇评《寻梦》这一则说的好:“寻”字是笃于情者之所为。《寻梦》一则是所谓达到了情为境,情境合一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牡丹亭.》中人们最被打动的地方就是杜丽娘生生死死,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真感情。汤显祖在给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这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杜丽娘南安太守之女,才貌具备,窈窕淑女,书香门第,年少芳华。因为老师教《诗经》关雎而情窦初开,误入花园,由此触动凡心,便是轰轰烈烈至死不渝追逐自己的爱情,因梦与柳梦梅相会,互订终身,山盟海誓,又因美梦退散,相思病苦,寻梦梦不得,爱欲罢罢不得,终芳华陨落。留下尸身于梦里相会之地,遗话于人间,静静等待情郎来相会,起死复生,只为情故。故汤显祖说杜丽娘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里的爱情和以往古代爱情小说不同的是他不是单纯的描写爱情和封建道德的抗争,而是写“情”与“理”的抗争,爱情可以超越道德的约束,突破理性的舒服,甚至可以超越生命,这是作者对爱情伟大的歌颂,也是对情的最高的推崇,这种超越生死的感情正是王国维说的真感情,可以说是有境界。

“最撩人春色是今天,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是睡荼

7

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这段话出在《寻梦》一则中,杜丽娘在游园惊梦后经过母亲的一番慈戒之后便立刻开始了寻梦,作者这样安排显然是想要说明少女之情是自然而然不可能被拘束的,杜丽娘花园和柳梦梅幽会之后,知道了什么是爱情,便迫不及待的重新寻找自己的情人。所以《寻梦》第一段就写到春色年年都一样,但是今年因为有了春梦而更加撩人,看着高高低低的画墙,觉得得哪里都摇荡着春心。连睡荼蘼仿佛都抓住了我的裙角,将我像那片花园牵去。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杜丽娘急迫寻找情郎的心情,将满园春色和春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知春色又怎能不再去探访?爱美之情人皆有之,爱情同样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杜丽娘敢于去寻梦,象征着内心冲破了封建道德的约束,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但是寻梦寻不到象征着现实对的障碍,这是全剧的转折之处,这里为后来杜丽娘的死埋下了伏笔。作者这时写道:“偶然间人似缱,在梅村边。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故千古谈情的词章百万,总不如此句说得豪情万丈,死生无怨。这段曲词极力描写杜丽娘对梅树的依恋,实际上是描写杜丽娘对爱的依恋,美的依恋,青春的依恋。“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是杜丽娘对爱的誓言,情致绵绵,声调凄婉,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这段“至情”的曲词也是作者希望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去追寻美,追寻爱的呐喊。

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以无大误矣。境界的有无在于真,诗词的优劣亦在于真。何谓真景物?”何谓真情感?以我的理解,若写景,取诸自然,经与诗人心灵相生发,能给读者以“顿悟”的感受,达到与心而徘徊的功效则是真景物。若写情,取诸己心,放于外物“著手成春”,能让人有“与心戚戚焉”的感受则是真情感。真景物是人的理念与外景物形式的完美结合,是诗境生动直观与寄兴深微的统一。“真

8

情感”是个性化了的“人类之感情”,是诗人对宇宙、人生本质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悟。什么样的人能写真景物、真情感?只有真正意义上纯粹的诗人!只有经历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之境界的诗人!这种人,眼里见过萧瑟,心头还泛有温热,笔头所以能流出深情,登高凭秋,看得见远方,回身自照,为理想、为人类而有担当。他们或明澈、或豪壮,能不羁、能思想。汤显祖就是这样一位拥有真感情,能写真景物之诗人,花园里芳草凄凄,百花盛开这些都是杜丽娘生活的南方园林庭院应有的景物,但是花草虽好如果没有懂花,爱花之人岂不枉然?杜丽娘虽内心激情澎湃,但是现实的道德约束控制下,她又怎能获得真爱?于是便发出了像花花草草这样见到之都可以喜爱,生或死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即便是酸楚艰辛也不会有人怨恨!作者在这里弘扬爱情至上,人性可以得到解放的愿望,是对封建社会束缚人性的批判,和对生命自然欲望的赞扬与歌颂。是对人生本质,和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和关怀

总结:“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世人对《牡丹亭》的喜爱犹如杜丽娘对自己爱情的追寻,虽是梦中之情,但亦百折不挠,百死不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情深,情痴,情真。在汤显祖生活的那个时期,封建社会逐渐没落,但是封建道德约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之时,作者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字,唤醒人们心中对美,对爱和自由追求的天性,写下这千古名作,有情之人在读到《牡丹亭》之时,一定会内心受到杜丽娘为情生,为情死的感召,追求自己的爱情。

《牡丹亭》被称为奇书不仅仅在于其描写的“奇情”,其文学艺术特色亦十分的出色,全剧的艺术结构十分巧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者在情,景,境三个方面的把握也十分的成熟,完全契合我国古典诗词美学里寓情于景,情景合一,情为境,情境合一的艺术追求,故《牡丹亭》可以千百年来被无数读者追捧,津津乐道。

9

10

更多相关推荐:
浅析《牡丹亭》中的“至情”

浅析牡丹亭中的至情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饱含热情地塑造了杜丽娘等人物形象热情赞美了人世间的情感从真情到至情体现了作者对情感的热烈追求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施政汤显祖都重视情的存在和作用牡丹亭则正是他至情思想的精彩演绎汤显...

论《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

论牡丹亭中梅柳意象的多重内涵内容摘要关于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前人虽偶有论及但都没有深掘其内涵实际上它们既分别是男女主人公的代表又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是汤显祖精心塑造的重要意象充分认识梅柳意象的内涵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牡...

试述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冲突

论文关健词取丹亭情理冲突融合论文摘要汤显祖是我国16世纪伟大的戏剧家其人生经历了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思想矛盾他在推崇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幻想构建一个符合自已理想的伦理典范这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表现为人物于情理之中...

《牡丹亭》中情于理的冲突

学生感言爱情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更是时代的产物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冲突照片缺课题组长高二9班潘怡麟指导教师陈蓓蓓老师组员高二7班谢高圆摘要牡丹亭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西厢下启红楼集中表现了中国社会中情与理...

牡丹亭中的理想与现实

谈牡丹亭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简介牡丹亭主要讲述了宋朝南安府太守杜宝年轻貌美的女儿杜丽娘的离奇爱情故事杜丽娘在美好的青春年华游园伤春并因此做梦与情郎柳梦梅生情再次寻梦却不得而终随即郁郁而终死后三年柳梦梅拾得画像杜丽...

浅析《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点

浅析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点摘要牡丹亭是西厢记后又一影响曲坛的巨著春香在牡丹亭中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她以纯真的性格与杜丽娘在牡丹亭中交辉相映并对戏曲发展有推动作用从春香在牡丹亭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可以体现出封建社...

20xx年大学生村官考试:《牡丹亭》中的主要人物及个性特点

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更多信息关注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

高考语文课外名句默写汇总

高中课外名句默写1灼灼其华周南桃夭2知我者谓我心忧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4如切如磋5今我来思雨雪霏霏6言者无罪7虽不能至心向往之8他人有心9可以攻玉10鲜克有终11报之以李12高山仰止论语名句1无欲速无见小利见小利...

西厢记名句

西厢记名句1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2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3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4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5情已沾了肺腑意已惹了肝肠6郎才女帽合相仿眉儿浅淡思张敞春色飘零忆阮郎7翠裙鸳绣...

西厢记牡丹亭

网址给你自己下吧各种格式httpisharecnsearchphpkeyCEF7CFE1BCC7ampformathttpisharecnsearchphpkeyC4B5B5A4CDA4ampformathtt...

牡丹亭

牡丹亭游园遶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

名句名篇和古诗签赏

名句名篇和古诗签赏典例回放120xx年浙江卷第6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B中国古...

牡丹亭中的名句(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