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时间:2024.5.15

浅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浅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L'analyse du personnage de Jean Valjean dans Les Misérables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德法语言学院 法语 2012级法语本科4班 王宣乂 20124010110 陈岩峰 教授

年 月 日

浅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浅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浅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第二篇:悲惨世界人物形象分析


悲惨世界人物形象分析

《悲惨世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说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雨果以史诗的雄浑笔力、鲜明色彩和抒情气氛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生活的绚丽画面,芳汀、珂赛特受苦受难,冉阿让挣扎奋斗,为在社会上取得立足之地而历尽坎坷,构成一篇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史诗。

冉阿让的一生在种种的不幸的遭遇中不断追求自由,并时时刻刻地奉献自己的爱心.

珂赛特是一个单纯的人,是一个热烈追求纯真爱情的少女,是浪漫的象征。她天真无邪,洁白如鸽子。

芳汀又穷又病,还得不断应付旅馆老板夫妇的索钱,深怕钱没给、女儿就会被苦待。于是恶性循环的,芳汀更穷更病。正是这个托孤行动,让小说后半部充满人性的高贵与伟大,珂赛特透过冉阿让有了美好的结局,芳汀的悲剧因此被冲淡了。

沙威其实在“悲惨世界”中,是用来反衬完人冉阿让的. 沙威不是坏人,他只是有个很不幸的身世,而这一生又从未像冉阿让般经历被饶恕被接纳。沙威把被社会遗弃的成长背景转化了,成为不肯饶恕接纳被社会遗弃者的人。

“悲惨世界”,是以对卞福汝主教的描述开始的,卞福汝的人道精神与爱的社会实践,简直到了无与伦比的完美地步

==================================================== 在我读过的外国名著中,我最喜爱《悲惨世界》。下面是我对其中主要人物的逐个分析和看法。

涅迪主教: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终身未婚,与自己的老处女的妹妹住在一起。他的精神崇高而伟大。他身为一名高贵的主教,本可以享受优裕的生活,而他却将这些捐给了穷人。他的俸禄大部分花在帮助他人身上。他的大房子变成了安置病患的病房,他住在一个小的角落。他喜爱读书,在书中领悟人生的奥义。甚至连盗贼都尊敬他。他是书中出现的第一个角色,他的精神很感人。

对于主角冉阿让,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唤起了冉阿让的新的灵魂。当落魄的冉阿让到他家的时候,他没有像镇子里的人那样鄙视他,趋赶他,而是尊重他,给他一顿丰富的饭菜,并让他在自己的家里留宿。当冉阿让偷窃他家里唯一值钱的银烛台和盘子的时候,涅迪主教没有告发他,而是保护他,对抓住冉阿让的警察说烛台是他送给冉阿让的,从而保全了冉阿让,并将这些东西让给了他。

饱受监狱生活折磨的冉阿让几乎失去了人的意识,仿佛一头野兽,一个低贱的东西。没人看得起他。而涅迪主教对他的礼遇又唤起了他那几乎快消失的人的意识,让他的良知有了恢复,使他从一个鬼而又有了人的心。与涅迪主教的际遇是冉阿让后来重新做人的一个促因。因为他的仁慈与宽容,才有了后来的冉阿让。

冉阿让:做为本书的主角,他的经历非常曲折。有炼狱般的监狱生活,有浑浑噩噩的流浪,有功成名就的当市长的时期,有被追杀的逃亡时期,有隐居的时期。他本是一个普通的市民,因为家境所迫,偷了一个面包,而被关监狱9年。他本是个无罪的人,却被黑暗的现实所毁灭。多年的痛苦的监狱生活让他几乎成为野兽而失去人性。后来他越狱了。他穿的破破烂烂地走在城镇的街道上,所有看到他的人都躲避着他,视他为细菌瘟疫一般,没有一点吃的和留宿。直到到了涅迪主教的家。涅迪主教仁慈地对待了他。当他晚上在涅迪主教家里夜晚留宿时,他居然想要杀了熟睡的涅迪主教,为的是偷走他家的银烛台和盘子。但是最后主教宽恕了他。放走了他。后来他当了某市的市长,得到了人民的尊敬。他也为市民做了许多贡献,受到人们尊敬。但是警察沙威却不能放过他.

成为市长的冉阿让被称做马德兰先生。他非常正直仁爱。他就了落魄的女人芳汀,最后收留了她的孤女柯塞特,最后都做着正义的事情。对于这点,我非常尊重。一个人能不为自己的利益而把一切奉献给他

人,这是很伟大的。冉阿让的身上透出一种魅力,一种让人佩服的道德。

从一个犯人到一个让人尊敬的善良的为别人服务的高尚的人,冉阿让做出了这种转变。这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是对人性道德的歌颂。

芳汀:芳汀本是一个普通的姑娘,和另三个姐妹与几个青年恋爱着,享受着恋爱的时光。但是那不过是虚伪的空渡年华,那些青年最终玩弄和抛弃了她和那些姐妹。而可怜的芳汀已经有了孩子。她生下了一个女儿,叫柯塞特。为了谋生,她把女儿交给了开旅店的德纳第夫妇,给他们寄钱养柯塞特,自己去外地打工。无耻的德纳第夫妇一再抬高价钱,却虐待柯塞特。不知情的芳汀最后劳累而死,死前冉阿让市长收留了她,她想临死前见一下自己亲爱的女儿柯塞特,冉阿让寄钱给德纳第夫妇赎回柯塞特,而他们却把她当成摇钱树一再要钱却不交出柯塞特,最后芳汀可怜地死去了。

芳汀是一个悲剧人物,她在早年的恋爱中,我感到了妇女命运的悲惨。透着一种悲剧色彩,是社会对女性的蹂躏和黑暗。她很善良,却不得善终,被欺骗,最后悲惨地死去,体现了社会的黑暗。

德纳第夫妇:他们开着一个旅店,养有两个女儿。芳汀把柯塞特叫给他们并寄钱,但他们却把她看成一个奴隶,她衣穿不暖,吃不好,瘦

小地可怜,被邻人称做小百灵。她被当成仆人一般。德纳第夫妇不断从芳汀和冉阿让那里诈取钱财,非常的贪德无厌。后来他们落魄了,与冉阿让再度相遇,并想迫害他。

德纳第夫妇是一对邪恶而贪婪的人,他们没有一点良知,心如蛇蝎。他们狡猾,卑鄙无耻。

沙威:他是一个严谨的警官,也是一个像猎狗一一样嗅着血腥的人。他见到马德兰市长,发现他就是逃犯冉阿让,便死死盯住了他。最终他在自我矛盾中自杀。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他的一切和使命就是追查犯人,这是忠于他的职业的,但是他却不知道善良和道义,强迫地去追杀一个因偷了面包而关监狱9年的逃犯。他寻着一点蛛丝马迹,至死不愿放过冉阿让。这是正义的呢还是错误的,很难说。

马吕斯:他是一个正直的青年。当他见到青春少女的柯塞特和很像他爸爸的冉阿让在公园,他一下子爱上了这个神秘的少女。他屡次在公园等待着柯塞特,后来在冉阿让和柯塞特在沙威的追踪下并且受到落破的德纳第夫妇的阴谋迫害中出手救了他们。后来他和柯塞特有情人终成眷侣。

《悲惨世界》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和人生轨迹相互交接,互相都有影响,构成了这部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中冉阿让的形象奕奕生辉,体

现了人类的道德。人物性格丰富复杂。既有高尚的人也有卑劣的人,同一人物的身上又体现出多面性。描写非常传神。我很喜欢这部作品。

==================================================== 悲惨世界》一书中,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雨果的这部传世之作,创造了一部反映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全书时间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个人命运与历史题材的结合,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

我当时所读到的《悲惨世界》虽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强劲无比,以文学价值而言,远远在大仲马、梅里美等人之上。文学风格与价值的高下,即使对于当时我这个没有多大见识的少年人,其间的对比也是十分明显的。

--金庸

《悲惨世界》的卷首上印着一句话:"只要这土地上有着无知和悲惨,像本书一样性质的书就不无裨益。"雨果的文学热情,与那些隐匿于自己个人的生活世界中,玩弄着近乎独语的、令人费解的语言文字的所谓现代作家的"高雅矜贵"的气派绝然无缘。20世纪被唤做"战争的世纪",持续不断的悲惨与杀戮,不正是因为失去了照亮全人类的"

人性之光"吗?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雨果是值得一读再读、长读不衰的作家。

--日本作家 池田

我在少年时候就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读得有些早了,我读不懂书中那些有关法庭、监狱、坟场和沙龙乃至巴黎城下密如蛛网的下水道的大段章节,硬着头皮啃下去,心底里让小说抚摸得最柔软的仍是冉阿让的好??20世纪90年代初,我再读《悲惨世界》,这才意识到,小说中那些被人们批评为"议论、考证太多,成为书中累赘"的章节,其实全都蕴藏着无法估量的宝藏,那意味着文化,那是世界上的一座高峰,而且可能是比许多高山还要高的高峰。

--青年作家 孟庆德

《悲惨世界》中文版译者序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盖纳西岛,1861年6月30日,维克多鈥㈤洦鏋滐紝娉曞叞瑗夸竴浠f枃璞?紝瀹屾垚浜嗕粬鐨勯暱绡囧皬璇淬?鎮叉儴涓栫晫銆嬨?\n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

道院??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小说中的画面描绘,远远超出了表现历史背景与叙述人物故事经历的需要,雨果有意识要为后世留下史笔,他所描绘的两大历史事件滑铁卢战役与1832 年巴黎起义,就是极为辉煌的两例。更主要的是,他要在小说里写出"本世纪"的历史之流迂回曲折、起伏跌宕的巨变,并且在全部历史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置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即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在他看来,大革命后的半个世纪的不同阶段,下层人民的处境同样都悲惨艰难,并无变化,他以冉阿让、芳汀与珂赛特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他在小说的序里就指出了"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因此,可以说作者要绘制的就是那个时代中穷人悲惨生活的画卷。

这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像史诗一

样可歌可泣。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就《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它无疑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即使是在19世纪文学中,也只有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可与之比美。对于它厚实的艺术容积,也许只有借助巨大的森林、辽阔的海洋这一类比喻,才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概念。

《悲惨世界》问世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它在时间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千千万万人民,不断造访的一块艺术胜地,而且将永远是人类文学史中一块不朽的胜地。

《悲惨世界》中人物形象对著作中心的作用2007-02-28 12:52众所周知,《悲惨世界》是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这篇长达120万字的长篇巨著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饱含着政治、文学、人道主义关怀。它被誉为“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诗”,也是“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雨果在流放期间曾说:“法律的条文是死板的。在我们的文明里,有许多令人寒心的时刻。一个有思想的生物被迫远离社会,遭到了无可挽救的遗弃,那是何等悲惨的日子。”所以雨果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几百个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物的身份、性格、生存的环境甚至信仰都迥然不同,他们各自都是一类人的代表,是一种品质的代表,是一番际遇的代表,都是一段社会时期的缩影。比如,比安维尼主教代表慈悲,让·瓦让代表自新,芳蒂娜代表苦难,泰氏老板代表奸邪贪婪,雅韦尔代表鹰犬般的遵从,马里尤斯代表炽烈、忠诚。

雨果不惜用整章的大篇幅来抒发对上帝般的慈悲的慨叹,来揭露产生“俚语”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极端分化,来表明起义、暴乱、街垒战虽然性质不同形式不同,但终究是人民迈向共和的积极行为。 有人把《悲惨世界》定义为“爱”:人性的爱,人道的爱,革命——更高意义上的爱。我个人认为如果用“慈悲”来定义的话会更贴切。慈悲是人的最高境界的情感和世界观、价值观,拥有“慈悲”的人能

够以最温和的方式抚平裂痕——无论是友谊上的,还是政治上的,甚至是信仰上的。他看万物最透彻,正如站在高处会将一切尽收眼底。他处于“凡人”之上,给予他们指引;他告诉人们“天堂”也存在于人间,那里只有宽容、纯洁,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他要关怀每一个人,每一个虔诚的人,甚至每一个罪人——慈悲的人是最珍视懂得自新的罪人的。

慈悲比爱要宽宏、博大,它包含了同情,善良,随和,热情,智慧,坦诚,一切,一切。

作者正是这样慈悲的人。

比安维尼主教

书中的比安维尼主教大概是读者们印象最深的人物。他就是“慈悲”的化身,他曾写道:“啊!永生的您啊!

《传道书》称您为万能,《马加比传》称您为造物主,《以弗所书》称您为自由,《巴录书》称您为无限,《诗篇》称您为智慧和真理,《约翰福音》称您为光明,《列王记》称您为正义,《创世记》称您为上帝,人类称您为天父,但是,所罗门称您为慈悲,在您所有的名称中,这是最美的一个。”

“比安维尼主教”这个名字是市民们为主教先生起的,是Bienvenu的音译,即“欢迎”。主教很喜欢这个名字,因为他乐于把别人自己看成能为上帝传教的“平民”。

“他待人宽容而温和,很少说教,而是同人交谈。他从不把任何品德

放到不可攀登的高度,也从不舍近求远,去寻找论据和榜样。”他有耶稣-基督的口才,品行,风度,甚至神态。他有一座被他称为“宫殿”的陋居,那是一座从不锁门的房子。客厅曾借给医院作“病房”,花园曾借给医院作康复“病室”。它之所以从不上锁,是因为它是“上帝的房子”,迎接所有的人,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他信任上帝,他常说:“如果上帝都不看守这房子,任何人看守都无济于事。” 他把每个人都想得那么好,是因为他追随他的信仰,因此在他眼中,一切都是纯洁的,虔诚的,人们的“罪行”是可以宽容的。宗教往往会创造出这样一个美好而平和的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信宗教,但每个人都应相信真理,而这真理就是:把一切都看得简单,实在糟透了就帮它一把,这样人和世界都简单了,各种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会烟消云散。

宗教是由千百年来人们对完美社会的构想形成的一种理论,一种思想,一种追求。它绝对包含真理。它是可取的。宗教决不荒谬,它是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是感性的认识铺就的,它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确通往“共和”,但由于有教皇、教会的存在(自然是不好的教皇、教会),原本比宇宙广博的宗教竟一天天地狭隘起来,甚至引发万恶之首——战争。这绝不是宗教的根本原则。

比安维尼主教准确地理解了“宗教”,只要人心向善,他就万分欣喜。 他是慈悲的,也就说明了他的无私。他无私得让人感叹。他申请了主教马车基金,却全部用来分配给了福利事业,一分也不剩;他从不买

家具,从不添新衣,他几乎放弃了一切物质享受,将全部收入都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在这里,我要着重点出一个细节(其实已不是细节,作者四次直接提及,十余次间接提及)。主教有六副银餐具,两个银烛台。他一直使用银器,虽然他很注重俭朴。让·瓦让在深夜偷走了银餐具,无疑将改变主教几十年来的习惯和唯一的“奢华”,但主教为了让·瓦让不再继续服苦役的悲惨境地,他对警察说是他送给让·瓦让的,而且把银烛台一并统统给了他,他说:

“您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一个诚实的人。可不要忘了啊。千万不要忘了啊!”

主教说这些话时,又加重了语气,之后他又郑重地说:

“让·瓦让,我的兄弟,从今后,您不在属于恶,而属于善了。我是在赎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阴暗而堕落的思想里赎回来,交还给上帝。” 相信读者们也一定记得,主教得知让·瓦让偷走银器时,说:“首先,这银餐具是我们的吗?这银餐具我长期占有,这是不对的。它们属于穷人。那人是谁?显然是穷人。”

这样一个慈悲的人,这样一个圣洁的灵魂,这样一个温和的使者,这样一段真诚的心声,彻底赎回了一个在悲苦、耻辱、凌虐的深渊中挣扎的灵魂。一个心理因环境的极端残暴而变态的苦役犯,就是这样成为了自新、无私、同样慈悲的伟人。

主教,在书的一开始,就把书的中心引向积极的社会状态,也就是把《悲惨世界》定格在了“慈悲”这个主题上。

让·瓦让

《大学》中:“《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故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物所不用其极。” 让·瓦让注定是个最苦的人。是作者安排的,也是社会安排的。他一出场就是遭人唾弃的苦役犯,黄色通行证让他永世不得翻身;19年挣的钱没出监狱就被扣了1/3;更让人同情的是,他只是因极度饥饿敲破了玻璃,偷一块面包,就被判了19年徒刑。这19年中:“他脖子上套着铁链,坐着一辆大车,行走27天。在土伦,他穿上了红囚衣,他生命里有过的一切都消失了,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了。他不再是让·瓦让,而成了24601号,??”他先后四次越狱,五年徒刑累加成了十九年。有人说他傻,五年总比19年短,为什么要三番五次的越狱,使自己更不自由呢?

我的回答是,他明知到这行动的后果,但他是人,有权在黑暗中渴望光明,在耻辱中追求尊严,在不公中怨恨社会。

“还有一件令人悲伤的事:他审判了给他造成不幸的社会之后,又开始审判上帝,因为是上帝创造了社会。”

“这个忧郁严肃、沉默寡言、沉思默想的苦役犯,这个被法律遗弃的人,用愤怒的目光看着人类,这个被人类文明罚入地狱的人,以严厉的目光看着上天。”

“尽管上帝在每个人额头上写着‘希望’二字,他也会把这两个字从这个人的生命中抹去。”

如此悲惨。让·瓦让在这一番“际遇”之后,若是没有遇到比安维尼主教,凭着他的仇恨,凭着他的能力,凭着他的智慧,他足可以报复全人类。幸好,他遇上了主教;幸好,他良知未泯。

他的后半生是在“逃”,逃离社会,逃离警方。虽然他曾改名换姓当了市长挣了大钱,但他从未奢华过:他只睡帆布床单,只在深夜点蜡烛,从不穿新衣,隆冬才会生火——他大概也受了主教的影响。 他始终穿的像个穷人。但他喜欢施舍,人们都叫他“乐善好施的穷先生”。他看了很多书,使自己文雅;又花了许多钱,赎回了孤儿珂赛特。他们都是不幸的。但“两种不幸合在一起便是幸福”。两个人都久经磨难,突然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欣喜若狂。让·瓦让开始感激上帝,开始了人生。这个变化让人快慰。

他在后半部尤为伟大:释放了几次使他失去自由的警探雅韦尔,又救了“毁了他的幸福”的马里尤斯,还把六十万法郎给了珂赛特??但他在揭露自己的同时又在诋毁自己,使他的死亡有一种凄凉。

他以德报怨,与几十年前以怨报德的他成了鲜明对比。他自新,心灵向善,使他平凡卑微,伟大高尚,连法律的奴隶雅韦尔都承认:“一个行善的坏人,一个富有同情心、和蔼仁慈、乐于助人的苦役犯,以善报恶,以德报怨,宁愿给予怜悯,也不愿报复仇人,尊崇高尚的道德,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神。”

让·瓦让临终时说:“死算不了什么,可怕的是不能活着。”

这就是所有苦役犯最最痛苦又最最有力量的的宣言。

他为了活着,为了主教的教诲,为了曾经的仇恨的忏悔,为了他一生的事业——珂赛特、慈善、自新,耗尽了全部心思和智慧。 他渴望尊严,但也热爱平凡,甚至喜欢被人遗忘。

他的墓地简陋,一块大石头恰好盖住了他。上面有一首用铅笔写的诗: “他长眠于此。尽管命乖运骞,

仍草间求活,失却天使便利去。

他的死就昼去夜来,

非常自然,非常普通。”

他的死并不普通。这意味着一个灵魂已完全从泥泞污腐的沼泽中升华了。焕然一新。

他在书中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给读者的感觉是:勤奋,谦卑,自强。 这也正是作者想要告诉年轻人的。

雅韦尔、泰氏老板

雅韦尔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总是亲手捣毁让·瓦让的幸福,读者们出于对弱者的同情,不少人都恨他。但这不能怪他。要怪社会。 他出生在监狱,他从小仇视罪犯,认为只有法律才是行为准则,只有铁面无私才能找回尊严和地位。他冷酷,无情。他也流浪过,同样仇视社会。

“在雅韦尔这张人脸上,有一个塌塌的鼻子,鼻孔幽深,两片浓密的络腮胡须从两个面颊伸向鼻孔,??让人感到不自在。他难得一笑,但笑的时候,两片薄嘴唇张开,不仅露出牙齿,还露出牙龈,鼻子周

围还会生出野兽吻特有的那种惊讶和粗野的皱纹。他严肃的时候,是一条看门狗,笑的时候,是一只老虎。此外,他的颅骨小,颔骨大,头发遮住了前额,??他总是双眉紧蹙,形成的皱纹犹如一颗愤怒的星星,在两眼之间闪烁;他目光深沉,嘴唇紧闭,令人生畏;他神态凶狠,咄咄逼人。”

“此人只有两种感情:崇尚权力,仇视反叛。这两种感情本来很朴实,相对来说是不错的,但他总是用之过分,也就几乎成了不好的了。” “一方面他说:‘当官的不可能出错。法官永远是对的。’另一方面,他说:‘那罪犯都不可救药,作不出什么好事来。’”

“他认为人类法律有权将人罚入地狱。??雅韦尔坚忍淡泊,严肃刻苦,神情忧郁,喜欢沉思;他就像那些宗教狂,既谦卑又高傲。他目光像钻子,冷酷而犀利。他的一生可用两个词概括:警戒和监视。??他崇拜自己的职务:密探。”

可怕的是,道德和法律同时摆在他面前,他选法律;宗教信仰和监狱同时放在一起,他选监狱。

泰氏老板很瘦,是“精明人”的特点,这个小人,用一夜来捏造假账单,用5个身份写匿名信骗钱,用谎言逼死别人的母亲,用虚情假意讹诈别人巨款,用一块破布来诋毁最善良的人??这个魔鬼,结局竟是那样平淡。他是万人唾弃的渣滓。

“被逮住的老鼠非常瘦弱,不过,即使逮到一只瘦老鼠,猫儿也很开

心。”

泰氏老板娘是个胖女人。粗野(满口脏话),庸俗(读低级趣味的古典小说),谄媚(给有钱人说好话),喜欢殴打“女仆”——珂赛特。 这样两个人,“胡为至今不杀焉?”

因为,世界上这种人太多了,“杀”是杀不完的。

小加弗洛什、埃波妮、马伯夫先生

这三个人遭遇不同,但都是在起义中献身的。

小加弗洛什:战地精灵

他很善良,虽然是流浪儿;他虽恶作剧,但不出格;他虽贫穷,但他拥有慈悲的心。他活泼,热情,真诚,乐观,富有同情心,是个小精灵,是个小天使,掉在了硝烟弥漫的人间。

他并不知道他有弟弟,但他义无反顾地收养了他们;他不认识马伯夫老先生,但他看到他穷得吃不起面包时,偷走了别人偷来的钱包给了老先生;他不认识那个女乞丐,但他看到她在大理石柱下发抖时,毫不犹豫地把他的围巾送给了她。他比圣马丁要慷慨,因为圣马丁只施舍给别人自己的半件袍子,还留下了半件给自己。

(很可悲的是,那女乞丐什么都没说,因为“穷人穷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傻头傻脑,受痛苦不会呻吟,受恩惠不会感谢。”)

最后,他听说街垒里没有子弹了,他冲了出去,冒着敌人的霰弹,去捡死人身上的子弹,他很灵活。他一边唱着讽刺的歌,一边捡子弹。当子弹射偏了,他说:“他们在打我的死人了。”他第一次了中枪,仍唱着歌。

直到第二枪射来??

他死得光荣。他的子弹是消灭谁的?

是同一国家的被人利用的兄弟,还是不公平却又镇压维新的社会统治阶级?

他从未想过,我们该想想。

埃波妮:野百合

她小时候很幸福,长大了很悲惨。美好的童年对她来说只是一个久远而美好的梦境。也许是上帝保佑她,她一直很纯洁,即使她生活在泰氏老板的家庭里。她并没有变得贪婪,她为马里尤斯付出却从未想过他回报。她像一朵野百合,纯洁而真诚。临死,她替马里尤斯挡了一枪。

她不漂亮,因为她穷,她很热情,也因为她穷。她很真诚,还是因为她穷。

她死了。死得很幸福。

她也有资格活得有尊严,但为什么不能呢?

她从未想过,我们该想想。

马伯夫老先生:野菊

他没有党派,所以他支持所有党派。他唯一的信仰诗知识,但战争逼他卖掉所有的书。他爱书如命,不读第欧根尼的著作无法入睡,不看凝结自己一生心血的“植物志铜版”难以平静,但他不卖书怎样生活??!?!

战争会毁了一切。战士们流血,学者们流泪。

最后,他心灰意冷,参与了街垒战。

他主动爬上街垒,举起了倒下的红旗。这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的步伐从未这样坚定过。那一头花白的头发在寒风中骄傲地倒下了。 他死了。他死得很壮烈。

他的血衣称了一面旗帜。是什么旗帜?起义的旗帜,还是和平的旗帜?

他从未想过,我们该想想。

每个人物,都鲜明而生动,不论正面还是反面,都在申明两个字:慈悲。

也在铺着一条叫“人道、浪漫、自由、光明”的路。

更多相关推荐:
《悲惨世界》名言(中英对照)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2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3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4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

《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

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再析冉阿让内容摘要本文试从宗教的角度分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冉阿让为观察点得出冉阿让的人道主义来源于基督教带有明显的救赎痕迹和他自主自觉的维护不断地追求这一高尚品格关键词人道主义...

悲惨世界的矛盾冲突

浅析悲惨世界的矛盾冲突悲惨世界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具有包罗万象的雄伟气势它以滑铁卢战役为序幕以复辟时期为背景在空间上跨越贫民窟修道院战场法庭监狱通过叙述社会底层受难穷人的命运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作者在对黑暗的社...

论《悲惨世界》沙威的悲剧性

论悲惨世界沙威的悲剧性沙威这个角色一直贯穿全书每当冉阿让正要开始自由简单的生活时候沙威就会跳出来打乱这平静的一切就因为冉阿让是个苦役犯这真的是一个极其讨厌的角色书的前部分表现沙威追捕冉阿让的铁石心肠只知道盲目服...

悲惨世界中酒店主人的歌词翻译

悲惨世界中酒店主人歌词英汉翻译MasterOfTheHouseMybandofsoaksMydenofdissolutesMydirtyjokesmyalwayspissedasnewtsMysonsofwho...

悲惨世界的剧情简介

悲惨世界的剧情简介贫苦的冉阿让休杰克曼HughJackman饰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他偷走了收留他过夜的主教的银器潜逃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使他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

悲惨世界剧情版和电影版的不同

悲惨世界剧情版和电影版的不同设计学院工业设计20xx30030059刘砾相比于音乐剧电影版删除了德纳第埃一家把焦点如激光对准阿让和沙威的冲突影片以阿让被神父收留过夜开场而他砸橱窗偷面包被判做苦力二十年的背景情节...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创作长达30年的辉煌巨著不仅具有史诗般的恢宏气势而且因其贯穿始终的博大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有深远影响力...

论《悲惨世界》中的芳汀形象

邯郸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悲惨世界中的芳汀形象学生宋翔指导教师刘聪颖副教授年级20xx级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系部中文系邯郸学院中文系20xx年10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刘聪颖副教授的悉...

论《悲惨世界》中信仰的力量

论悲惨世界中信仰的力量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序言一冉阿让知罪1一块面包2一副银烛台二冉阿让认罪1沙威2芳汀三冉阿让悔改1何塞特2马吕斯三结束语四参考文献五致谢内容摘要悲惨世界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世界也是十九世纪中期法...

从《悲惨世界》中谈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中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小说里写出quot本世纪quot的历史之流迂回曲折起伏跌宕的巨变并且在全部历史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

论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

评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摘要冉阿让的爱不受时空限制是无止境的源源不断的他的爱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赏赐也不是不痛不痒的关怀而是在侍候中的同甘共苦并在侍候中成全对美和善的追求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的一切不幸这是作者想要告诉...

悲惨世界中的名言(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