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3

时间:2024.5.9

语文集体备课卡

诗词曲3

诗词曲3

诗词曲3


第二篇:安徽省枞阳县钱桥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5 诗词曲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25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自幼好学,博览百家。曾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又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擅用比兴,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7、品诗,品评诗句、赏析感受哲理美。

①首联:交代了什么?体会“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

明确: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表达痛苦、孤寂、愤激之情。

②颔联:此联用了什么手法?意在传达什么心情?

明确:用典。“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烂柯人” 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③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何理解?

明确:“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达自己遭贬的愤激之情。但这句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说明了“新生的事物必然要代替没落的事物” 这一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④尾联:结尾有什么用意?

明确: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 1

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尾联:是点睛之笔。“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诗人意志不衰和乐观精神。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酬乐天扬州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水乳交融

(酬赠诗)感叹身世——写景——愤激席间赠言——抒怀——昂扬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

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非凡的史识

豪爽的胸襟

四、欣赏《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介绍写作背景

2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用了什么修辞?两句有何联系?

明确:“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双关”。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 *8.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明确: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邓世昌勇撞日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9.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明确:“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 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 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10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 首联——回顾一生

颔联——国破家亡追忆过去丹心垂史

(述怀诗)颈联悲愤忧惧映照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三首。

二、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朗读全词,扫除文障: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

2.作者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著《东坡乐府》。 3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3.介绍“词”的体裁:《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4.整体感悟:

①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②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明确: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思考讨论 :

①首3句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向往?为什么会有?

明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②“又恐”暗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③“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明确: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④“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那几句在暗示什么?

明确: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⑤作者问月亮带着怎样的心情?

明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⑥面对这样的无奈诗人如何顿悟的?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人不能选择天气,但可以选择心情。”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阕先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接着表现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最后唱出放达宽慰之语。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5.总结:

6.译文: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4

7.音乐欣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8.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第一步:初读全诗,感知内容。第二步:驱遣想象,再现情景。第三步: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9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上阕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起舞弄影情景交融

不应有恨情趣盎然

下阕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千里婵娟三、《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写作背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这首曲是)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咏史诗)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选择其中一首诗词进行扩写。

3、选择其中一首诗词从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5

更多相关推荐:
古典诗词鉴赏经典范例

古典诗词鉴赏经典范例古典诗文20xx05141202古典诗词鉴赏经典范例范例1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赏析这是一首和诗诗人因物感...

古代诗词鉴赏范例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诗词上阙的赏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诗词当中的写作手法与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善于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深层次地挖掘情感使得学生能够善于独立地对同类型的诗词进行赏析二教学重点难点本首诗词上阙的艺术特色...

诗歌鉴赏教案范文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BeijingXueDaCenturyEducationTechnologyLtd1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BeijingXueDaCenturyEducationTechnologyLtd一导入诗...

诗词鉴赏怎么写

百度首页百度知道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设置百度知道gt娱乐休闲古诗赏析征文怎么写20xx8121508提问者54919xx90浏览次数1259次20xx8121757最佳答案诗歌鉴赏全程...

诗词鉴赏论文

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鉴赏专业姓名学号目录一诗词展示蝶恋花答李淑一菩萨蛮惊梦李淑一二诗词译文三诗词写作背景四诗词赏析1词赏析2人物赏析3诗赏析注释一诗词展示蝶恋花答李淑一毛泽东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

古诗词鉴赏论文

学号班级姓名20xx11621411计科1104蓝剑泉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古诗词鉴赏课程论文陶渊明饮酒其五淺析20xx11621411计科1104蓝剑泉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学年学期20xx20xx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诗歌鉴赏题目但看木兰着军装木兰诗赏析指导教师冯传亭班级10计科一班学号105060440005姓名李博艺联系电话152xxxxxxxx但看木兰...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曲鉴赏论文

如意娘是武则天写给唐高宗的情诗如意娘尺幅之中曲折有致较好的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一于体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是武则天诗作中的上乘之作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太宗崩居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寺中看见她复召入...

文档唐诗宋词鉴赏论文唐宋诗词鉴赏论文

读书札记151美丽错误唐诗宋词中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狂想杨澄宇如果说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那么处于哲学生涯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则宣布了哲学的死讯既敲响了丧钟又当起了掘墓人如果他还活着一定会做那一个隐居与徘徊的守灵人思念是...

唐宋诗词鉴赏论文

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其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有一百三十首词过万首的诗和大量的散文由于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祖国的分裂而忧虑为受煎熬的...

诗歌鉴赏论文颜艳

古典诗歌鉴赏知人论世之我见长沙外国语学校颜艳高二下期我们学习了选修教材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主题便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可见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而在高考必考的诗歌鉴赏题中有很多考生因为没有做到诗歌...

诗词鉴赏(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