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古典诗歌(1)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24.3.31

粤教版必修一古典诗歌(1)单元教学设计

澄海实验高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 单元内容与结构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分为“基本阅读”、“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次。其中,“基本阅读”有课文4篇,“拓展阅读”有课文2篇,“推荐阅读”有短文1篇;表达交流活动是“寻觅节日诗情”;点击链接短文两篇:“诗无达诂”、“文言实词(1)”。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阅读“文言实词(1)”的知识,通过积累比较,逐步提高辨析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教材要求的诗歌作品(或片段)。

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2.让学生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设想

(一)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落在引导学生“如何鉴赏?”“鉴赏什么?”两个问题上。“如何鉴赏?”主要是在教学整体设计上,以阅读基本规律为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鉴赏,按“释题——知人论世——诵读——整体感知——研读诗句——总结归纳——拓展延伸”的步骤展开;“鉴赏什么?”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形象,赋比兴象征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回环复沓善用叠词质朴清新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朗读指导、训练为主线,按“读顺→读懂→读悟”的基本程序,从浅入深领悟文本含义。以读助解,并争取当堂成诵。

2.合作探究法: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线,按“整体感知→粗略探究→精细探究→拓展探究”的基本程序,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提升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时数和设想

教学时数:共15教时

《〈诗经〉两首》 3课时    《静女》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及其他表现手法理解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和特征。《氓》的教学主要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主要从氓前后态度的对比中进行分析。并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女主人公爱情失败的原因进行简单的探讨。最后适当介绍《诗经》的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离骚》 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与《离骚》相关的文学知识,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认识屈原形象及其理想,并结合相关名句进行鉴赏。

《孔雀东南飞》 3课时

 第一课时:理清情节,感知主人公形象。

第二课时:塑造人物的方法、主题的提炼、其他人物形象的概括。

第三课时:探究学习,研究作品的思想意义,掌握文言词句,小结艺术特色。

《汉魏晋诗三首》  3课时      教学时抓住重点诗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作品。

《汉乐府两首》  1课时    两首诗都是汉乐府中的名篇,且都是爱情主题,因此把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作为主线。又因《饮马长城窟行》更能体现汉乐府诗歌的特点,内容更丰富、更有意蕴,所以详讲《饮马长城窟行》,略讲《上邪》。

《南朝诗两首》   2课时   这两首诗写景都非常出色,而且有艺术水准相当高的名句。讲授的时候,应该抓住写景的名句,引导学生从炼字、修辞手法等角度来鉴赏。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捕捉、欣赏诗人隐藏在景物中的一闪而过的情感,明白山水田园诗不仅仅在于描绘美好的田园风光或者自然风景,作者往往在观山赏水中寄寓了很深的人生感慨。要读懂诗人的感慨,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诗歌。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   1课时   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

四、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

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郑念美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尤其是《诗经》“六艺”。

2.  理解诗歌大意并积累相关的字词。

3.  能结合文本赏析诗歌的艺术形象,特别是《诗经》独特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4.  在把握主人公性格的基础上,欣赏《静女》爱情的甜蜜;同情《氓》女主人公的不幸的爱情遭遇。

教学重点:

1.  通过诵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

2.  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1.  体会《静女》中重章复唱的特点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  体会《氓》中的人物形象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方法:以诵读法为主

教具准备:幻灯机

教学课时:三课时

一 静女(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关于爱情的诗句,同学们知道多少呢?

参考:

1.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3.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5.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6.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知识积累

(一)   文学常识积累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2.《诗经》分“风”“雅”三部分。《诗经》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赋”“比”“兴”以及“风”“雅”“颂”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过渡:《诗经》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话。《静女》主要运用赋的手法,而《氓》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我们学习课文时再结合具体句子学习“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静女》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结合注释积累下列词语:

姝    俟    见    踟蹰       贻           说           归           洵

三.信息筛选

(一)   朗读《静女》一诗,注意《诗经》诗句独特的四言节奏

1.  范读

2.  集体朗读

3.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4.  指名学生朗读,大家指正。

5.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二)   结合注释,理清情节

参考:诗中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焦急等待——深情回忆——定情喜悦

或:用一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三)   概括《静女》大意

参考: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活泼欢乐的情景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

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问题:诗中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静女:美丽    活泼       热情

男子:憨厚    纯朴       真诚

(一)   静女:

1.第一章:“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

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怎样的姑娘?(文雅而美丽)

由哪些字眼可以看出?(“静”,“姝”)

“爱而不见”运用什么描写?(细节描写)

传神地展现静女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

2.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一“贻”一“归”,美人主动赠

3.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物→热情

(二)男子

第一章:

1.“搔首踟蹰”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描写?(细节描写)

这一描写非常传神,其传神之处在哪里?

明确:“我”如约赶到“城隅”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搔腮。→“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搔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2.结合“爱而不见”,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第二章:分析“说怿女美”。

1.问题:“说”和“怿”都是“喜爱”的意思,作者连用两个“喜爱”可以看出“我”对静女所赠送的彤管是爱不释手,喜欢得不得了,那么,“我”为什么喜欢彤管?

明确:一方面是因为“彤管”颜色鲜艳,漂亮,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彤管是文雅而美丽的姑娘送给“我”的。“我”表面上是赞叹彤管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2.问题:“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明确: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汝)”,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寄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第三章:

1.“我”为什么喜欢“荑草”?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达了男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明确:“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字面上的含义是:不是你(荑——茅草)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恋人)送的。

男主人公用这句话托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了礼轻情意重珍贵的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现了他对恋人的一片深情。

3.适当小结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点出其运用细节描写。

4.全班试背全诗

五.问题探究

这是一首写男女约会的民歌,表现了大胆而挚烈的情爱。同学们会不会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

参考:其实并不是一提到古代就是男女授受不亲,在西汉理学盛行之后,封建礼教才将妇女五花大绑,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六.艺术鉴赏

重章复唱(重章叠句)

问题:“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两句只有一个字不同,这是《诗经》创作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重章复唱(重章叠句),它是《诗经》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主要是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回环反复的效果,并利于情感的抒发。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诗。

2.  阅读《郑风·子衿》一诗,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嗣:传送,给予

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参考答案:不同点:

A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B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盼望情人到来。

C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侧,哀婉动人。

D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E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情侣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

《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A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扭捏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B风格朴实、清新

C重章复唱手法,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抒发。

板书设计:

期望约会                                   形象分析

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静女:美丽    活泼       热情

赞美恋人                            男子:憨厚    纯朴       真诚

3预习《氓》,画出自己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氓二课时

课前检查《静女》的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静女》描写了男女青年约会的情景,展现了诗经时代的恋爱图景,那么,诗经时代的婚姻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氓》

2.简介《氓》。《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二、文言知识积累

1.正音

氓(meng)           蚩蚩(chi)      愆期(qian)  

垝垣(gui yuan)       涟涟(lian)    尔卜尔筮(bu shi)        桑葚(shen)

汤汤(shang)           咥(xi)        晏晏(yan)

2.通假字

将子无怒       通“毋”,不要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通“吁”

土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通“脱”,解脱

3.  古今异义

氓    古义指民众,百姓,男子

       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如“流氓”。

涕    古义指眼泪

       今义指鼻涕

三岁       古义指多年,是虚指

              今义指三岁的年龄

宴           古义指欢乐

              今义指宴会

4.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夙兴夜寐        (夙:在早晨)(夜:在晚上)

使动用法       士贰其行           (贰:使……不专一)

                     二三其德           (二三:使……三心二意)

形容词用作名词    三岁食贫       (贫:贫困的生活)

5.  特殊句式

以秋为期                   宾语前置句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判断句   

三、信息筛选

梳理诗歌大意

1.  要求学生从每节中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第二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第三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第五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第六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  尝试给每节拟人一个小标题,概括每节的内容。

参考:第一节,许婚;第二节,迎娶;第三节,劝诫;第四节,控诉;第五节,反省;第六节,决绝。

3.  反复朗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诗歌大意。

明确: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承受者,她的爱情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四.人物分析

(一)男女主人公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

1.结婚前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

明确:A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另外,从男子“抱布贸丝”的动机——“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还可初步表现出男子的什么性格特征?(其实他不是来买丝,而是找我商量婚事)

初步表现出男子有心计,有几丝狡黠的性格特征。

B女:

婚期确定后,(女子怎样做呢?)女子天天登上残墙,“以望复关”,盼望情郎快点到来。望不见情郎,她就“泣涕涟涟”,流泪不断;见了情郎,“载笑载言”,又说又笑。这一章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女子的一悲一喜,可以体会到女子的感情专一而炽热,真切感人,表现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女主人公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温柔多情。

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A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男子脾气暴躁,在前文已有伏笔,哪一处?

2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没有直接描写男主人公,但从“将子无怒”的“怒”可以看出他发怒了,脾气比较暴躁。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而氓则脾气暴躁,与下文“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对应,为下面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

A.引导: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呢?

确实:没有,“女也不爽”(爽:差错。这里指爱情不专一)

B.“自我组尔,三岁食贫”。(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我多年来做媳妇,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结婚后的女主人公勤劳、肯吃苦。虽然家庭生活艰难,但她没有任何的怨言,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3.最后,女主人公的性格发生什么变化?

A.“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明确:淇水再宽也有岸,沼泽再阔也有边。而“我”的痛苦却是无边无际,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一个尽头?

B.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这两句话既是起兴,也是对比,写出了女子的反省。

C.这一章表现了女子什么性格?清醒,刚烈

分析:尽管少年时代曾“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少年时代多欢乐,有说有笑真和悦),但是,男子“老使我怨”(年老了使我产生怨恨)

又“不思其反”(不想现在变了心),遗弃结发之妻,令人产生怨恨。既然如此,那么这场婚姻就“亦已焉哉”,让它就此了结吧。

这表现了她与那个男子在思想感情上的彻底决裂。

女子在婚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负心男子不抱幻想,与之决绝,是一个刚强的女子。

(二)   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形象?

参考:古代妇女命运代表;体现了女性的传统美德;

具有一定的觉醒反抗意识的女性;悲剧婚姻的受害者。

(三)   结合相关的知识,探讨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

1.女子认为她的爱情失败在哪里?

明确:A.氓 的变心。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一切的变化充分说明了“士”的变心是这场婚姻的主要原因。

B.当时的社会风俗是这场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也是他们分手的原因。

过渡:结婚后的氓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哪些因素使她感到痛苦?

明确:“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在讥笑)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只能“躬自悼矣”,独自悲伤。

问题:两者比较,你觉得哪个更能体现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呢?

明确:婚姻的不幸,固然直接伤害了女主人公,但娘家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后者的伤害,更能反映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和女子在爱情中的弱势地位。

C.女子的容貌衰老也是婚变的原因。

古人说“食色,性也”,尤其是男人没有一个会喜欢年老的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真正杀手是妇人的“年老色衰”。

(四)   小结:

从诗的内容看,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的悲剧。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至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这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五.艺术手法研讨

(一)比兴

过渡:那,再来看看。女主人公在这场爱情上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

明确: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子耽兮,不可说也。

(唉呀姑娘呀,不要对男子迷恋。男子迷恋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迷恋爱情,是不可解脱的。)

提醒女孩子不要为爱所迷。

问题:这个道理她是怎样阐述的呢?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比兴]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

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

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整体看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二)   对比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

1.  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

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

2.“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

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

婚前婚后,判若两人。

3.“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

小结: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六.总结

《氓》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让人同情,但更多的是从她身上感受到决绝的勇气,聆听到坚强的声音。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在那个时代,一个弱女子能够这样做,确实是很令人佩服的,体现了古代女子身上不多见的刚强、清醒、勇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氓》

2.对比《氓》与《上山采蘼芜》所体现的爱情有什么异同。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提示:《上山采蘼芜》是一首写弃妇的诗。

全篇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

弃妇向故夫打听“新人”的情况:“新人复如何?”故夫则回答:“容貌不如你,手脚更不如你麻利。”弃妇则冷冷地刺了他一句:“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心怀愧意的故夫急于表白,于是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结论。

这首诗的本意是咏唱弃妇不幸命运的,却不从正面写弃妇的哀怨委屈,反而写故夫的念旧。作者没有做任何下面的说明和谴责,但是故夫的念旧使读者了解到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女子,她的被弃是完全无辜的,她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好恶。至于那位“新人”的命运也就不难猜测了。

附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分析

第一节,        许婚;                                   男:主动追求,认真

第二节,        迎娶;              恋爱              女:痴情,温柔多情

第三节,        劝诫;              ↓

第四节,        控诉;              婚恋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第五节,        反省;              ↓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

第六节,  决绝                  决绝              女:清醒,刚烈

《离骚》

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苏泽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及其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评价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屈原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阐释毛泽东《沁园春》诗中“风骚”两字导入

“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即《离骚》,概括《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泛指文学。

二、简介《楚辞》和屈原。

《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兮”就是一个标志。

有关屈原的了解结合注释1,由学生补充。

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

结合当时楚国的政治现实和屈原的“美政”理想以及两次被罢官流放的不平遭遇。“离骚”有三种合理的解释:

1.“离”通“罹”, 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2.“离”,离别。作者抒写离别之愁。

3.《离骚》是楚地歌曲名称,意义与“牢骚”一词相同,含有牢骚不平之意。

四、诵读课文
1.录音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正音。
2.老师范读第一段后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学生大声朗读,读准读清。


五、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小组合作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难点由教师点拨。

重点字词小结(投影)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 关于军事的
3.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难,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难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二)学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家世、生辰和美名);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诗,背诵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离骚》是屈原的真情告白,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屈原,触摸他的灵魂,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

二、  人物形象研讨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屈原的与众不同?

齐读全文,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诗句分析,并摘抄。

(一)出身不凡,血统高贵。

(二)打扮与众不同,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表明其品质高洁,志向坚贞。

扈江离辟芷,纫秋兰

朝搴木兰,夕揽宿莽

乘骐骥以驰骋

《离骚》原文补充: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三)鲜明的思想性格特征:忠君报国,虽死不悔,正直敢言,执著追求。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离骚》原文补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  研讨诗歌塑造屈原形象的的艺术手法。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等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四、拓展阅读与探究,进一步理解屈原形象。

(一)阅读《鱼父》,屈原与渔父的观点代表了2种不同的价值观,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与评价

(二)屈原之死的意义探讨。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客观的看待问题。

 
五、总结

屈原是个爱美的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政的理想,而现实却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忠佞不分,世事不明,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者,而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和他的《离骚》,那飞扬的想象力,不羁的洒脱,还有九死而不悔的执著,(朗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

读《离骚》,读屈原,写一首题为《读你》的现代诗。教师范文(略)

孔雀东南飞

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潘瑞琪

教学目标:

1. 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主要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古代社会生活。

2. 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汉乐府民歌,了解叙事诗的主要特点。

3. 继续培养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能力、积累有关文言词句。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叙事诗特点。

2. 鉴赏、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清情节,感知主人公形象

一、导入: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千百年来爱情是个永恒的主题。关于爱情,我想化用泰戈尔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各自的不幸。那就是:幸福的爱情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却有各自的不幸。在和平民主的时代,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伴侣,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在古代封建社会下的人们,是否也一样呢?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去感受古代的社会生活。(板书课题)

二、结合注释1简介作品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最早的、古代最长的一首长篇五言叙事诗,也是我国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也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诗”,“长诗之圣”,对后世诗歌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乐府:这首诗歌属于乐府歌辞。“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记叙文一般由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尾声结合。

2.疏通小序,通过小序叙述故事内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那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

明确:刘兰芝、焦仲卿、仲卿母、“其(刘兰芝)家”

3.默读课文,根据小序内容将课文分成五部分,并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     兰芝被遣(2)         (开端)

           夫妻誓别(3-12)    (发展)

           兰芝抗婚(13-22)  (进一步发展)

           双双殉情(23-32)  (高潮)

           告诫后人(33)       (尾声)

四、感知主要人物形象

引导: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几个人物,个个形象鲜明。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刘兰芝,她也是本文当之无愧的主人公。为什么刘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课文又是怎样塑造的?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根据下面几个问题来思考,并点读相应段落。

1.诗中有两段诗句几乎完全一样,请找出来,简析这种繁笔(不厌其烦,细加描述)的作用。

明确:在第⑵段和第⒀段。突出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是个本应无所指责的好媳妇。为下文的被遣作铺垫。

2.  芝离开焦家时,诗中特意写她的晨起严妆。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妙地对兰芝的美作了必要的补叙,为下文县令和太守的两度求婚作了张本,而且有力地突出了兰芝那种冷静、镇定、外柔内刚、不卑不亢的性格。(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

3.  比较兰芝与婆婆、小姑离别时的言行,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对婆婆:突出其倔强 貌似谦卑,实含激愤不平之意。修养,识大体并没出口伤人

对小姑:心地善良,“知礼节”。

4.  诗中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太守迎娶的排场,作用何在?

明确:突出表现兰芝形貌美,人品好(不慕荣华富贵,爱情专一),反衬其悲剧命运,加剧悲剧气氛。

5.  兰芝投水,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忠于爱情。

小结板书:形体美  足 头 腰 耳 指 口 步

                  精妙世无双

          品质美  勤劳:兰芝自诉

                  善良:与小姑别

                  知书达礼:与婆婆别

精神美  反抗性  焦母

                          兄长

一个聪明美丽、勤劳能干善良、知书识礼、坚强忠贞、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理清了故事的情节,认识了一位既美丽又有魅力的女子刘兰芝,可以说这样一位智慧与美貌又不乏勤劳的女子,为何会遭遇“被遣”的命运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六、布置作业:

1、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背诵“精妙世无双”段落。

2、找出描写其他人物的诗句,概括每个人物的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塑造人物的方法、主题的提炼、其他人物形象的概括。

一、提问思考:刘兰芝的美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的?除了正面的外貌、语言神态描写,还有他人的评价,这属于侧面描写。这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点读)

明确:丈夫:幸复得此妇

      社会:县令遣媒来

            直说太守家

            太守家迎娶的排场

从侧面写出刘兰芝的形貌美,人品好,得到了众人的认可,更表现了她不慕荣华富贵,爱情专一,反衬其悲剧命运,加剧悲剧气氛。

二、这样一个为人称道的好女子,却遭到了的遣归,仲卿母是什么身份?她为什么能遣归成功?(主题)

明确:封建家长.在封建社会,人的行为受着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不能越轨,否则就视为离经叛道,空子就著有《孝经》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宣传封建伦理道德。比如大家熟悉的“三纲五常”,就是董仲舒对《孝经》的具体发挥。对妇女的要求就更多了,例如:

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刘兰芝可以说是符合封建妇女标准,可还遭到遣归,这是因为她违反了“七出”里的一项“不顺父母去”,焦母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即使刘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在封建家长看来你“自专由”就是“自专由”了,要你出,你就不得不出了。焦母背后有着强大的封建伦理道德和体制在支撑着她,所以她能够随心所愿,遣送兰芝。

   ( 封建制度规定:妇女有“七出”(“七去”“七弃”):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 无子,淫泆,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恶疾(《仪礼·丧服》))

三、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思考、提问

1.你认为焦仲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吗?

2.仲卿对兰芝的感情始终如一,而对母亲的感情却有所变化。试指出这种变化,并体会其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明确:开始——既孝又怨,不敢违抗。

后来——对爱情的忠贞战胜了对母亲的孝顺、屈从,不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作了最强有力的反抗。

      一个忠厚善良,忠于爱情,由顺从到抗争(消极抗争)的叛逆形象。

3.通过兰芝兄长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四、探究拓展

1.兰芝和焦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的。

2.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明确:这首诗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精心塑造人物形象,在结尾安排了“化鸟”这一情节,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则充分地表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矢志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嘲弄,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了本诗反抗封建礼教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

1、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偏义复词。

2、填空:本诗以           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             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了                    的罪恶,歌颂了刘、焦的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探究学习,研究作品的思想意义,掌握文言词句,小结艺术特色。

一、检查背诵

二、检查预习情况(可在解读文本时串在其中讲,最后再小结)

1.通假字

 “取”同“娶”。例如:终老不复取。

“帘”通“奁(lián)”,嫁妆。例如:箱帘六七十

“丁宁”通“叮咛”。例如:府吏见丁宁。

“冥冥”通“暝暝”,日落。例如:儿今日冥冥。

“奄”通“晻”,阴暗不明。例如:奄奄黄     昏后。

“傍”通“旁”,旁边。例如:合葬华山傍

2.词句难字

无所施   用 

白公姥   禀告

启阿母   告诉

致不厚   招致

萦苦辛   被缠绕

卒大恩   尽,终

若见录   记得;见录:记得我;见,代称性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对动作行为的承受,相当于“我”

逆以煎我怀  逆想,想到将来

赍钱      赠送

否泰      好运气;坏运气

3.古今异义

可怜  古义:可爱,例如:可怜体无比;今义:值得怜悯与同情。

守节  古义:遵守府里的规则,例如:守节情不移;今义:指妇女不改变情操。

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例如:汝岂得自由;今义:不受 束和限制。

教训  古义:教养,例如:本自无教训;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

驱使  古义:使唤,例如:妾不堪驱使;今义: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区区  古义:真情挚意,例如:感君区区怀;今义:很小。

来信  古义:来送信的使者,例如:自可断来信;今义:寄来的书信。

处分 古义:处理安排,例如:处分适兄意;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便利  古义:吉利,例如:便利此月内;今义:方便。

逢迎  古义:迎接,例如:  相逢迎;今义:奉承,拍马。

纷纭  古义:麻烦,例如:勿复纷纭;今义:多而杂乱。

交通 古义:连接,例如:叶叶相交通;今义:各种运输    往来和邮递通讯事业总称。

多谢古义:多多劝告,例如:多谢后世人;今义:多多感谢。
宦官 古义:官宦`做官的人,例如: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今义:太监`宦官。

千万 古义:无论如何,例如:念与世间 ,千万不复全;今义:多为务必`一定之意。

4.一词多义

取终老不复取(通“娶”,娶妻,动词)

还必相迎取(与“迎”同义,迎接,动词)

 为

为仲卿母所遣(被,介词,读wéi)

十七为君妇(做,作为,成为动词,读wéi)

为诗云尔(作,写,动词,读wéi)

非为织作迟(是,动词,读wéi;或作“因为”,“由于”   

介词,读wèi)

阿母为汝求(替,给,介词,读wèi)

始尔未为久(算,算作,动词,读wéi)

慎勿为妇死(为了,连词,读wèi)

相相见常日稀(互相,副词,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

儿已薄禄相(相貌,名词)

誓不相隔卿(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

及时相遣  (指代兰芝,可译作“我”可)

好自相扶将(指代仲卿母,译作“老人家”)

还必相迎取(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下文“誓天不相负”中“相”同此)

蹑履相逢迎(指代仲卿,可译为“他”,下文“怅然遥相望”中“相”同此)

会不相从许(指代仲卿,可译作“你”)

登即相许和(指代媒人,可译作“他”)

不得便相许(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遣为仲卿母所遣(休,即女子被夫家赶回家,动词)

县令遣媒来(派,动词)

十七遣汝嫁(送,动词)

施徒留无所施(用,动词)

留待作遗施(施舍,赠送,动词)

幸复得此妇(又,再,副词)

复红罗复斗帐(双层的,夹层的,名词)

便复在旦夕(回答,答复,动词)

会会不相从许(当,决,副词)

于今无会因(相当,聚会,动词)

作何不作衣裳(制造,制作,动词)

昼夜勤作息(劳作,名词)

君当作磐石(做,成为,动词)

故作不良计(做出,动词)

我自不驱卿(本)

本自无教训(本)

自可断来信(即)

葳蕤自生光(自然)

自名秦罗敷/自名为鸳鸯(其)

好自相扶将(亲自)

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举止自专由/那得自任专/不图子自归(自己)

5.词类活用

语法现象

孔雀东南飞(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逆以煎我怀(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

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受荣华)

便利此月内(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最吉利)

为仲卿母所遣(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6.偏义复词

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

(有些词语两字组合在一起,只取其中一字的意义,叫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  偏

昼夜勤作息  

我有亲父兄  

逼迫兼弟兄  

其日牛马嘶  

7.理解下列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明确: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三、主题及人物形象的重新审视

讨论:你是赞成刘兰芝、焦仲卿私奔,还是赞成他们殉情,请分别阐述理由。

参考:私奔有其合理性。毕竟生命是最可宝贵的。既保全了性命,又得到了爱情,何乐而不为。

殉情也有其必然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私奔者恐怕很难有美好的结局。

殉情能坚守住爱情的誓言,能赢得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尊敬,成为后代反对封建礼教、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

殉情能获得文学上和美学上的悲剧意义,成为流传千古、永垂不朽的艺术形象。

小结: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了焦母就是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遣责,而且可能会被绳之以法,焦仲卿和刘兰芝不会这样“不识时务”,所以,当时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和幸福。也就是说他们不可能私奔。

四、艺术特色

1.结构完整,情节曲折。

2.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鲜明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⑴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⑵ 人物行动的刻划;       

  ⑶环境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

五、拓展,对比阅读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城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  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yì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gān,泪痕残,欲笺jiān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作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钗头凤·陆游)

连接阅读:《孔雀东南飞》与《钗头凤》

1.一个东汉,一个南宋,同是       

2.情义浓厚,同是       

3.女主人公同是          遭休谴;

4.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抑郁而身亡,同是        

五、作业布置:以〈〈刘兰芝被遣原因之我见〉〉为题,写一段文字。

《汉魏晋诗三首》

《 迢迢牵牛星》
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李洁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叠词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品味诗歌在叙事抒情上的表现技巧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以及情景交融的体会叠词的妙处。

2.用平凡的意象表达刻骨铭心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计:

1.课型:鉴赏课
2.教具:粉笔黑板、投影仪
3.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迢迢牵牛星》讲的是谁的故事?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请一生讲述故事(略)(相传牛郎是一个贫苦之人,有一天得到了老牛的指点,拿走了正在河里洗澡的天上下凡的织女的衣服,两个人就这么认识了,结成夫妻生子耕作。后来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带织女回天庭,牛郎上天快要追到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该故事与《 白蛇传》 《 孟姜女》 《 梁山伯与祝英台》 并称我国四大民间传说。
2.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也许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若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大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


二、介绍《 古诗十九首》
    《 古诗十九首》 (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男子从征服役,家庭破裂、夫妻分别,那些有抱负的文人也因混乱的时世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 古诗十九首》 主要(内容)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游子诗)和离别相思之情(思妇诗),主题是感喟生命短促、坎坷和向往爱情的忠贞,希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 古诗十九首》 在艺术上继承了《 诗经》 、《 楚辞》 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 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 迢迢牵牛星》 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称它为“五言之冠”,钟嵘在《 诗品》 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l.字词积累、正音:“纤”“去”。对比“章”与“零”的古今义。指出“脉”是多音字。

2.学生自读,初步感受诗词。
问题设计:五言诗的节奏有何特点?
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由不同字数构成的两个节拍交错起来而组成一句的五言诗,在节奏上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另外,该诗句押韵(ü 韵)。
3.教师范读,,请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赏析品味
1.把握思想内容。
( l )让学生找出课文和故事相应的诗句

( 2 )本文除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二句外,其余的诗句都能从故事中得到验证。但这首诗井不是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复述。如果只是简单地复述故事,它就当不起“大衣无缝,一字千金”的美誉。那么这首诗在牛郎织女故事的背后,想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明代文艺理论家钟惺《 古诗归》 说:“乐府之妙,在能使人惊;古诗之妙,在能使人思。”面对这首古诗,你能思到什么?
提示:解读这首诗的关键应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两句。为什么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布,还哭成泪人儿呢?
明确:思念远方的人儿。
引导:作者为什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而不讲女蜗补天或者盘古开大辟地的故事?

明确: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作者借织女思念牛郎,牛郎织女相隔遥远不能见面来表达自己思念爱人,两人不能见面的哀怨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引导:再看:叙述者是男是女?从何可知?
明确:女。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可知。
小结: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人的诗,有个特定的名称:思妇诗。《 古诗十九首》 中有不少思妇诗,比如《 青青河畔草》 也是。这首诗影响了唐代王昌龄的《 闺怨》 ,课外大家可以分析这两首诗的关系。和思妇诗相对的是游子诗,这也是古诗一个主题。比如《 涉江采芙蓉》 ,表达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所以《 古诗十九首》 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表现离别相思之情。
拓展:再引申出去,表达思念,古代诗文中除了课文所用的牛郎织女这一意象外,还有哪些常用意象?
明确:红豆,枫叶,鸿雁,青丝,青草等等(例句略)。还有最常用的就是月亮。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轮明月,照两地相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找出意象,感受意境。
引导:找出诗中所描写到的景物,说说作者怎么描写他们,在景物上作者附上了什么样的感情?
遥远的星空,星光灿烂,潺潺的银河两侧,有两颗耀眼的星星,它们就像两颗明亮有神的眼睛在默默凝望着.传递着缠绵徘恻的爱意,传递着相见不能的怅惘,传递着握握期盼的期待…
① 两星― 离愁

本诗从早空寥阔明净写起有什么作用?
② 河汉― 别恨(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大涯)。
“河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能不能度过?
小结出鉴赏诗歌的方法:找出意象,感受意境。
3.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叠字的使用有何作用?
叠词的使用或是状貌或是摹声或是绘情都准确而生动收到较佳的效果。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在《 迢迢牵牛星》 中,运用了叠词和拟声词,
“迢迢”,写距离之远(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大涯。); “皎皎”,写星光之亮(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明艳动人。),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由远而近,先物后人。“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纤纤”和“札札”, 形声生情。
“盈盈”写水之物貌(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
“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隔,“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小结:这些叠字刻画了人物和环境,由远而近,由物及人,由神态及感情,确是“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深婉细致地写出了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别离之愁。
小结出鉴赏诗歌方法:抓住字眼,体味语言。


五、小结
1.关于《 迢迢牵牛星》 的艺术特色
① 抒情和写景的结合。
② 叠音的运用。
叠音用得确切不移、形象生动,且增添了音乐美,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

③ 押韵
2.关于本诗的主题
写天上的爱情悲剧----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抒发一种对理想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六、再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背诵思路:两星现状---- 织女的相思---- 分离的痛苦

由景及人由人到情


七、拓展:牛郎和织女之间近在咫尺却若隔大涯,这距离也许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选自一泰戈尔诗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知道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白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仿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而是……

延伸: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想你痛彻心扉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向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八、小结
    《 迢迢牵牛星》 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生动细腻,道尽了世间儿女情长。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短歌行》教学设计

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谢泽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朗读,疏通字词(一读诗歌,疏通字词)

读音:

譬pì 如   呦呦yōu   子衿jīn   鼓瑟sè   

可掇duō   越陌mò 度阡qiān    三匝zā

字词:当歌:应当放声高歌 

几何:多少 

苦多:苦于太多 

何以:用什么 

沉吟:低声吟诵 

相存:问候我 

水不厌(满足,通餍)

2.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3.分析诗人的情感 (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一忧“人生苦短”。东汉末年,群雄奋起,众多能人志士都想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此时的曹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辉煌的业绩也花费了他太多的时间(曹操时年已五十四岁),况且其中又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因而他深感奋斗的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无情。“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他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再者,在当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在壮志未酬、抱负不得伸展的文人中间颇为流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曹操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只好借“对酒当歌”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忧思。

二忧“求贤不得”。仅仅把感叹“人生苦短”作为诗歌的起点和终结,这只是一般文人的思想境界。而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把这样的慨叹只作为本诗感情发展的基点,以这种微吟低唱的形式,为下文倾吐求贤若渴的慷慨激烈的心曲打下基础。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人才。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即使刘表之流,手下也有一些谋士。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在曹操热烈的求贤过程中,焦虑和痛苦不时地向他袭来。让我们来听听曹操的心声吧:贤士啊,我像热恋的女子一样渴望着你的到来,我只是为了你的缘故,一直“沉吟至今”,你快快地来到我的身边吧!你到来后,我一定摆宴设乐,竭诚欢迎!可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忧“功业未就”。这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而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愿学大海纳百川,愿学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而这一宏愿还未变成真正的现实,“功业未就”的苦闷依然萦绕心头。

三、精读课文,品析鉴赏(三读诗歌,赏析艺术)

诗人是怎样表达出他求贤若渴、贤才难得的心情?

1.引用《诗经》成句:

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后引《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用以 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2.运用比喻的手法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这里暗喻曹操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容纳土壤,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

3.引用典故

   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四、释疑解难,拓展延伸

1.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其实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比较: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及时行乐        李白——人生得意胥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积极进取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2.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

五、课堂总结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预习《归园田居》

附板书设计:

人生苦短

忧     求贤不得        英雄的慷慨悲歌

功业未就

归园田居

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李洁

教学目的:

1.掌握五言诗的节奏特点。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了解陶渊明诗歌平淡、朴素中见真情的创作风格。

4.学习陶渊明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学习陶渊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探究法   3.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完成以下两道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你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了琐碎的人生,我总是在不断的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作过和你们一样的选择题,但不同的是,他选择了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文章和田园诗歌(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二、介绍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早死,少年时代生活贫困。青年时代曾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几次出仕,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后来曾出任镇江参军,彭泽令等职。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衰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剧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同流合污。公元405年,他担任彭泽令才十三天,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这年他才四十一岁。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他的朋友谥为“靖节”,所以后世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弃官归家有何得舍?

舍:世俗利禄的束缚  仕宦人生的理想

得:自由独立的人格  田园归隐的空间

三、解题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呢?

明确:归。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归到田园,那么,诗人是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呢?归后感觉如何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渎,并找出原文来回答。答案:略。

小结:本诗讲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原因,及重返自然的生活情景和感受。

四、探究诗歌感情

 1.请找出诗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体会其中有蕴含的感情。

“少无适俗韵……复得返自然。”

板书    对大自然     爱丘山

        田园生活     恋旧林

的向往      思故渊

2.结合背景,说说这些诗句中“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这些意象指什么?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尘网(喻仕途)

樊笼

羁鸟(失去自由的人)   厌恶官场

池鱼

过渡:诗歌除了用直抒胸臆和意象来展示自己所想表达的感情之外。还通过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

明确:融情入景

3.赏析作者所描绘的田园风光

(1)找出作者描绘田园生活的诗句。

教师点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作者在这里描绘了哪些景物?

教师点拨: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3)这些都是乡村里相当平常的景物,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又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用精美的语言重新加以描绘)

教师点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勾勒出简朴的生活。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接着作者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像国画家画远景时,淡淡勾上几笔水墨。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尤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但这样的景象似乎太过清静,缺少活力。所以作者最后添上了最富有农村环境特色的鸡犬之声,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其中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生机盎然。

所以,这些乡村里相当平常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富有农村气息的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4)作者描绘这样一幅图画有何作用?

教师点拨:作者融情于景,通过这样一幅清新幽美的田园生活图,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喜悦心情。

小结: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1.找直抒胸臆的诗句。

2.体会景中所融之情。

3.理解意象的内涵。

五、整理思路,背诵全诗。

六、学生讨论评价诗人归田退隐的做法是否消极

参考:1.归田退隐是一种有点消极的思想行为,诗人选择了逃避现实。

2.但诗人不满于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这一点还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七、比较阅读,体会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出示李白的诗句(幻灯片)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

要求学生体会与本诗有何不同?

教师点拨:李诗豪迈奔放,极力夸张,意境开阔,感情激越

陶诗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夸张,感情含蓄,是平淡中有华采,简朴中含丰韵。

八、小结

九 、拓展练习

阅读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思考问题(幻灯片)

饮酒二十首(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

1.“车马喧”指什么?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无车马喧”?

教师点拨:车马,显示地位。“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官场中的应酬。

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本来“结庐在人境”,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应热闹非凡,但诗人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心远”正展示了诗人远离尘世,超脱现实的心境。

2.“菊花”有何象征意义?“采菊”寄托诗人什么感情?

教师点拨:

“菊花”既是代表自然,又是象征超凡脱俗,高傲纯洁。

“采菊”则表现诗人高傲纯洁志趣及对自然的热爱,

3.“悠然见南山”的“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何?

教师点拨:不能。因为“见”字是无主观意识的看,而“望”是有意识的注视,因此,用“望”字,与诗人恬适、悠然而无所求的心境不吻合,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4.“此中有真意”这里“真意”指什么?

教师点拨:“此”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几句所构成的画面,这是一幅自然恬静,和谐完美的图画,体现人的生命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哲学观”人的生命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把自己分离了出来,投入到毫无意义的争名夺利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其中也暗示了诗人摆脱官场,返回田园的决心。

九、作业:背诵《归园田居》和《饮酒二十首(其五)》

附录: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                              爱丘山

羁鸟                              恋旧林

池鱼                              思故渊

樊笼                              返自然

汉乐府两首

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邱桂清

教学目标:

1. 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

3. 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

教学重点:以《饮马长城窟行》为主要内容,学习汉乐府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赏析汉乐府诗?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分析比较在方法教学。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真爱,作为一直以来人们所苦苦追寻的东西,它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涉及爱情内容的汉乐府诗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

二、文学知识积累:

(一)什么是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

1.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主要工作有两个,一是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汉武帝时规模盛大。

2.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3.乐府民歌:即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二)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

1.蕴含浓厚的生活气息。

2.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3.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三)汉乐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其大概内容是什么?

1.《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

2.《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3.《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4.《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三、整体感知:

(一)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诗歌,理解大意,积累字词。

(二)全班齐读,教师正音。

饮yìn马  夙sù昔  自媚mèi  遗wèi  烹pēng鲤鱼

(三)同学讲述本诗主要内容。

明确:妇人思念远行未归的丈夫。

四、理解赏析。

(一)一位同学朗读诗歌,划出妇女一系列行为动作。

明确:思远道-梦见之-忽觉-展转-接鲤鱼-烹鲤鱼-长跪读素书。

(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妇女既是“思远道”,那为什么又说“远道不可思”?

明确:这是反话,同时,妇女深知爱人远在他乡,思念无益,也无用。

2.诗中的“双鲤鱼”、“尺素”是什么意思?女主人公为什么“长跪读素书”?

明确:都是指代书信,“长跪”能表现女子对丈夫的恭敬及女子心中的庄重和激动。

3.写妇女思念为何要加入环境描写?“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与“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起兴,引出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比兴,烘托女子的孤独和寂寞。

4.能否整理出妇女感情的变化过程?

明确:相思-> 孤独-> 欣喜

(三)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四)小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抒情中夹杂叙述,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2运用比兴艺术手法,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语言通俗易懂。

五、背诵本诗,积累名句。

六、小结学法。

1.汉乐府大多融抒情与叙述为一体,内容形象可感,感情真挚,阅读汉乐府诗可着重赏析这一方面。

2. 汉乐府多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阅读阅读汉乐府诗要学会分析其手法及作用。

3. 汉乐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语言通俗,学习时提倡多读。

七、拓展阅读

(一)学生默读《上邪》,思考下列问题: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中是如何表达这些情感的?

(二)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明确:本诗借一个女子之口抒发了对所爱男子的强烈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她借用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即山无陵、江水竭、冬雷震、夏下雪、天地合,直接又独特地表达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

(三)齐读全诗,小结特色。

1.诗风刚健、质朴、自然。

2.想象神奇。

3.抒情直接、热烈、大胆。

八、联系比较:

(一)分组讨论:《上邪《中的女为人公形豠同《氓《、《孔雀东南飞》中的有何异同?

(二)教师补充小结。

明确:同――都是对爱情坚贞不渝。

异――《上邪》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刘兰芝以死徇情的清醒和刚烈。

九、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汉乐府诗歌两首,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爱情在这里是质朴的——要爱,就大胆热烈地爱;要思,就辗转反复地思;要恨,就刻骨铭心地恨。绝不掺杂功利色彩。

板书设计:

左板书―――

饮马长城窟行

妇人思念远行未归的丈夫

行为过程:思远道-梦见之-忽觉-展转-接鲤鱼-烹鲤鱼-长跪读素书

感情变化:相思-> 孤独-> 欣喜

艺术特点:抒情叙述,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比兴手法,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语言通俗。

右板书―――

阅读汉乐府诗的方法:

1.赏析抒情与叙述

    2.分析艺术手法及作用

3.多读

南朝诗两首

登池上楼

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李丽冬

教学目标:

1.       了解谢灵运和谢眺

2.       了解南朝诗的基本特色

3.       品味两首诗的情景交融的特色

4.       揣摩名句和炼字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写景的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古代每逢佳节或者是有重大事情发生的时候,古人往往就会登高赋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如小学时我们学过的古诗《登颧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借登楼望远之事来阐述人生哲理。大家还能不能列举一些类似的登高的诗句呢?

举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抒发了作者登台时的悲怆。

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

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思念亲人的孤独之感。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净,惟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人登楼送别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引入本诗。

二、学生自读,正字音

 虬     怍     徇    岖嵚   褰    豳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人,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小名客儿,故又称谢客。他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谢灵运政治上不得志,于是寄情于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他写诗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这是说他的山水诗写景细致入微,语言精雕细琢,他写出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他的诗风“如初发芙蓉,清新可爱”。

2.结合题目,进行背景简介。

谢灵运祖父是东晋名将谢玄,所以谢灵运也是出身贵族,但是由于他所代表的士族与当时的执政者刘宋王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因此谢灵运在政治上一直得不到重用。本诗是他被贬为永嘉太守时所作,当时他久病初起,被贬加上生病,使他心情很不好,因此就登楼远眺,想借观景来纾解他内心的愁闷。题目中的“池”就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3.感知诗意

 起兴(潜虬、飞鸿) 

      ↓                   

        处境艰难          

           ↓         

        所见所闻     

           ↓              

         抒情     

           

五、解读诗歌

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起兴)

A.字词

媚:美好,意动用法,以……为媚,自我怜惜的意思。写出虬龙悠然自得的情态。

薄:靠近。

愧:惭愧,使动用法,使我惭愧。

怍:惭愧,使动用法,使我惭愧。

B.首句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引导)初中所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表示高远的志向或理想。

    →“潜虬”“飞鸿”指代的应该是高远的理想。

这两句诗用起兴的写法,表面上写潜虬、飞鸿,实际上是指诗人本身怀有着像潜虬和飞

鸿一样高远的理想。  

C.这里诗人为什么会“愧”“怍”呢?

明确:这是因为诗人虽然胸怀远大的理想,但是现实中的他并不能够实现这些理想,因此感到惭愧。 

2.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A.字词

进德: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

退耕:隐退躬耕。     

反:通“返”,返回。反穷海:返回海的尽头,这里指出任永嘉太守。

昧:昏暗,意动用法,以……为昧,分不清。

B.诗人认为自己不能在仕途上有所进取是因为智力拙劣,无法隐居躬耕是因为自己体力无法胜任,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明确:不是。这里应该只是诗人的自谦之词。诗人胸怀远大的理想,但在仕途上努力进取却反而被贬到永嘉这个偏僻的地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诗人内心产生了一种悲凉之感。再加上生病,因而诗人更加的悒郁感伤。(对比:理想与现实)

C引导:诗人内心充满忧郁,为了排遣忧伤,诗人登楼望远。写诗人开窗远眺,下面就是诗人所见之景。(过渡到写景)

3.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A.字词

初景:初春的阳光。

池:园池。

塘:堤岸。

变:指禽鸟的种类有了变化,叫声也有了变化。

B.赏析写景部分:

a写景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初景、新阳、春草、鸣禽)

b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春天之景,生机勃勃)

c用了什么写法?(对比,“初景”与“绪风”相对,“新阳”与“故阴”相对,“生春草”“变

鸣禽”,这些都写出由冬到春景物的变化。)

d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这些景物都充满了生机,作者由远及近,绘声绘色,赋予春景以感情,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在此时,诗人暂时忘却了烦恼,心情清朗,愉快了许多。(情景交融)

e哪些字用得好?

明确:“生”写出了春草生长的过程。

“变”写出了季节转变,禽鸟的鸣声也随之转变,突出了冬日的冷落和春天鸟声喧闹

的对比,非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4.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A.运用什么手法?

明确:用典。

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句子。

楚吟: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写悲伤之情。

B引导:这使诗人又感伤了起来。诗人感伤什么呢?

5.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持操 :保持节操。

无闷:没有烦闷。出自《易经·乾卦》:“遁世无闷。”意为贤人能避世而没有烦闷。

征:验证,证明。

6.小结:诗的后六句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再度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提示:“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美丽的春光,茂盛的春草,竟使诗人想起了前人感伤的诗句,诗人心中的抑郁沉重得难以排遣,新鲜之感激起的愉悦心情转瞬即逝了,诗人由此又联想到了自己“归”与“不归”的矛盾,心情复而沉重起来。但是“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孤独的隐居生活容易使人感到岁月漫长,难以安心,诗人的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然而“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作者决定效法贤人,最终下了隐居的决心。

六、艺术特色

1.写景情景交融。

2.比兴、用典手法的运用。

3.造语精工,大量运用对偶句。

七、反复诵读,体会情感(背诵)

 [板书]

     起兴    潜虬、飞鸿 

      ↓                   (对比:理想与现实)

        处境艰难      进德、退耕    悲凉    

           ↓         穷海、空林     悒郁感伤  

        所见所闻      初景、新阳     生机勃勃

           ↓         春草、鸣禽       欢欣          (情景交融)

         抒情       离群、索居    沉重

                      持操、无闷     立志避世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李丽冬

教学目标:

1.了解南朝诗的基本特色和谢脁生平;

2.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3.揣摩名句和炼字。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写景的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朗读《登池上楼》,并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

2.新课导入、作者简介:

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玄晖是谢朓的字,南齐“永明体”著名诗人。李白称引的“澄江静如练”,出自本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在刘宋王朝官居高位,他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在当时的黑暗的现实环境中,谢朓目睹了仕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后来受到诬陷,36岁就死在狱中。

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而谢朓则使山水诗发展起来,因此他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谢灵运被称为“大谢”,谢眺则是“小谢”。他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

谢眺的山水诗诗风清新、秀丽,李白曾写诗称赞“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是谢眺,“清发”就是赞美他清新秀丽的诗风。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又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感,成就很高。

二、诗歌朗读

1.学生齐读。

2.进行朗读指导。

  ①正字音:涘、甍、霰、鬒

②节奏把握:二一二     

3.结合指导,再读一遍。

三、题目解析

提问:从《登三山还望京邑》,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明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个题目为我们点明了时间、地点、事情和望的对象。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提示:可从叙事、写景、抒情三方面入手)

2.明确:

    叙事: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回望京邑)

    写景: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紧扣“望”字,从三山回望所见之景)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抒情: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融情入景,抒发诗人登山回望京邑所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引起的怀乡愁绪。)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五、古诗研读

1.叙事部分

师:作者并不是望“长安”“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两名以五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回望京邑。这是用典的写法,化用古人诗句。

2.写景部分

①试用精美的语言写一段话,把诗人回望京邑所见之景描述出来。

②学生写景。

③教师引导并点评:

A.景物是否全部写出?(白日、飞甍、余霞、澄江、喧鸟、杂英)

B.是否突出景物的特征?

夕阳照耀下飞甍的明丽多姿,高低参差历历可见。

天空中的残霞像一片片锦缎,清澈的江水如同白练。

喧闹的鸟儿覆盖了春天的小洲,五彩缤纷的花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④写景部分是全诗的主体,诗人所写的景是非常“美”的,你们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余:残余。绮:锦缎。练:白绸缎。

A.比喻得当。把霞比作绮(锦缎),把江比作练(白绸),显得形象生动、具体。

B.采用对比手法。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

         二是动静相衬:霞动(云霞在天空中飘动)江静,动静相谐。

C.精于先词。余霞散成绮,“余”和“散”字用得好,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澄江静如练,“澄”和“静”是相对应的,因为“澄”才显出“静”。诗人选词精当,这些词提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3.抒情部分

①诗人回望京邑看到这幅图画,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明确:“怀”欢宴→对过去的生活怀念

“怅”佳期→对未来的担忧(不知何时方能还乡)    

“知”望乡→怀念家乡,怀念京城

②最后这部分是抒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是像谢灵运一样把感情隐晦地隐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还是直接地抒发出来?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诗人此去将在外久久地淹留,是多么怀念那不能参加的亲友的欢宴,直言不讳的道出了“我”对故乡的依恋。后面诗人泪下如雨、“谁能鬒不变”更直接地抒发了这种怀乡之情。

③诗人伤心用泪下如霰、怀念京邑用头发变白来描写,这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夸张。诗人用夸张的写法抒发了离开京邑的伤感。最后两句抒发离开京城的感伤,回应开头,说明自己与王粲、潘岳一样同怀去国之悲。

六、全诗理解:

本诗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建康时晚登三山所见京邑的春日明艳壮阔的美景,抒发了眷恋京城的情感。全诗层次分明,写景如画,感情真挚,开头八句描写春日京城暮色美景,色彩鲜艳,洗练流丽,最后六句写离开京邑的忧伤。因对京邑依恋,所以淹留不忍离开,因怀念乡国,所以三山风景虽佳妙,自己却已无心欣赏。

七、这两首诗在抒情写景上有什么异同?(课后题三)

明确:同:两诗都以乐景衬写愁情。

     异:“大谢”以写景来抒发其郁郁不得志之情;“小谢”则是以写景来抒发其眷恋京城之情。

[板书]

         白日、飞甍

望  余霞、澄江  抒发怀乡之情

喧鸟、杂英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教学设计

谢泽鸿

教学目标:

探究和理解“月”的意象及其丰富的意蕴;学会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重难点:

1.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

2.尝试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方法:

欣赏探究法(即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实练引入新课,让学生提取信息(“月”)

请补写出以下横线上的诗句。(出示投影)

①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古人不见今时月,__________    ___。(李白《把洒问天》)

③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确:①“露从今夜白”;②“今月曾经照古人”;③ “天涯共此时”。

师:刚才的这些诗句,它们都涉及到哪一个共同的物象呢?

明确:“月亮”。 “月”是古诗词的重要素材之一,在这些古诗词中,文人的诗才连同他们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光溢彩。

二、学生自主探究和把握“月”意象的主要内涵。

让学生开动脑筋,放飞思绪,从学过或看过的作品(包括诗、词、文章,甚至歌曲)中找出存有“月亮”意象的句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可以分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再集中互相交流。

(提示探究的方法如下:①找出和“月”相关的句子。②由点及面,找其它相关出现的景物(意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描摹诗人(作者)当时的表情和心情。)

(1)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借“月”寄托不同情感的作品,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与“月”有关的诗文

(一)“无情”月

(指文化层面的月:横亘古今,跨越时空,见证着历史,印证着哲理—时空的永恒;个体生命的短暂。)(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 (《虞美人》)

2.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李白(《把酒问月》)

3.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 ——李白( 《苏台览古》)

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 轼(《水调歌头》)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多情”月

(指丰富意蕴的月:愁绪的月(离愁与孤寂);情爱的月;藉满乡愁的月等等。)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柳岸残月:柳公等借月抒离情。)

2.……岁寒无与同,明月何胧胧。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 ……—潘岳 (《悼亡诗 》)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 《一剪梅》)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 煜 (《相见欢》)

5.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如筠《闺怨》

(倾诉无人的隐恨和无尽思念)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7.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李白《长相思》(孤寂,寒冷,落寞,无奈 )

8.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凄恻孤寂 )

9.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李白《鹦鹉洲》

(怀才不遇的孤苦和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控诉)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表面自得其乐,背景却无限凄凉,撼人心魄的是无与伦比的孤独感。)

11.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世上难觅知音的孤寂心情)

12.“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叹逝情,爱不再)

13.(企盼通月同心达意 / 深情祝愿)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别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14.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痴恋情深 )

1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爱的惆怅迷惘和不变的深情 )

16.(思乡之月,特别是元宵月和中秋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17.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一文中的语段:

每逢望月(每月十五),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2)小结学生找到作品中与“月”有关的主要意蕴:(学生边归纳,老师边出示投影)

点拨:A、乡愁  (《静夜思》)

B、离愁  (《雨霖铃》)

C、相思  (《一剪梅》、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

D、孤寂  (《月下独酌》)

三、拓展实践:“月下我人我文我情”(我手写我心)

月华抚慰过前人的心灵,同样也在抚慰着我们的心灵。面对着月华,你心中也会涌起万般思绪吧,那么请同学们以“月亮”为寄托物,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最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5分钟后,让学生宣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示例:

1.“无言地醒来,回首一夜的忧愁,却只剩倩丽的月影,叹出101次的伤感,又吟唱起天涯人的伤心,一切只因心中的明月在现实的死水中淡淡地浮现。无言,一切都将依旧,至死方休……”

2.“月是故乡的魂,是游子心中永不灭的太阳。”

3.“无限风光无心赏,寂寞艳阳几时还?独坐倚栏长盼望,长空处,今夜残月挂。鸦叫一

声破夜阑,孤孤身影怎成双?无奈人生多苦况,破晓后,昨日不再来。”

4.这是由活力十足的小溪、热情奔放的月亮和兴趣盎然的树丛所组成的大型舞会。活泼的溪水从高高的山巅上流下来,柔和的月光为它染上了一层独特的纯洁色彩。在这样活跃的溪流面前,原本安静的月似乎已经动情,抢着成为小溪的舞伴。山麓上的树丛被愉悦的月光所感染,它们蠢蠢欲动,想加入那快乐的舞会。

四、教师总结和寄语

由此可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成为人类相思等情感的载体,她既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也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还是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还可以是岁月的见证,成为永恒的象征。正谓“今人犹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同看明月皆相似。”

在这里,让我们相约下一个月圆夜,一起再去拜访“月”姑娘,再来一次月下漫步,欣赏无边的月色吧。最后祝同学们月圆,人圆,梦更圆!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宝泉山希望学校王洪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7981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与反思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过程与...

20xx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大乐中心校梁陆凤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优秀教案读数写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与写数教学设计三会小学程凤教学内容第二册3637页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3初步掌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7981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观察...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7981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观察...

新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整数》 教学设计与反思(精华版)doc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数乘法的起始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和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这些都是学生理解很探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