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时间:2024.5.2

改变与坚持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耳边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眼前是读高三的女儿挑灯夜读,我对于她的陪伴就是读书。就这样,春节期间我读完了英国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

主人公哈罗德·弗莱是一个六十五岁的退休老人,在一家酿酒厂做了四十五年销售代表,没有升迁,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他跟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关系疏离。如果不是因为收到老朋友奎妮的信,如果没有加油站女孩的鼓励,他的生活就不会有什么改变,也不会有他1个人,87天,627英里从金斯布里奇到贝里克横跨英格兰的坚持。

改变和坚持看似一组矛盾的词语,但在这部小说中确有着别样的诠释。改变的是思维,坚持的是信念,这思维改变了行为,这信念又坚持了行为。

哈罗德的改变是从给奎妮邮信的路上开始,一路的行走,一路的回忆与反思。童年母亲离家出走、父亲酗酒给他造成的伤害延伸到了他成年后的生活中,影响了他与儿子、妻子的关系。他在反思中改变了自己,从没独自走过那么远的路,从没在野外露宿过,从没靠野果、野菜充饥,现在他都做了。从对朝圣追随者维尔夫的照顾,我理解了他想要弥补从前没为儿子戴维做过事的心情;从与妻子莫琳的通话和买礼物的行为中,我体会到了他对缓和夫妻关系所做的努力;从他勇敢地说出对于戴维的美好回忆,我看到了他已经不再回避过去。文章还以莫琳的视野见证了哈罗德的改变:在达林顿,“看着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她突然觉得自己像一张白纸一样平平无奇,不堪一击。使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终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

在哈罗德的感召下,妻子莫琳也发生了改变。夫妻关系的疏离的主要原因是莫琳对丈夫的误会,她以为丈夫不关心、不爱儿子。从哈罗德的徒步去贝里克开始,她也逐渐开始反思自己,直到在旧照片中发现丈夫在对儿子的成长中也有付出和努力,她改变了对丈夫抱怨的态度,并通过开车接哈罗德回家的方式表达了她对丈夫的爱。

哈罗德在朝圣路上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善良、忍耐和努力。没有徒步行走的装备,没有充足的资金,,一路上疲惫、疼痛、饥饿、寒冷一直伴随着这个年迈的老人。这样艰辛行走只因为有“只要他走,老友就能活下去!”这个信念支持着他。当然哈罗德的坚持离不开奎妮的坚持,莫琳和一路上善良人的支持。

我也在一边阅读一边思考20xx年的课改之路: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像哈罗德一样,在课改的路上尝试改变一些,坚持一些,可能课程改革的步伐会加快一些!

我们一直迷信教师的教。

当教师讲的筋疲力尽时,你没瞥到学生不屑一顾的眼神吗?

当下课铃声欢快响起时,你没看到学生按捺不住的表情吗?

薛法根老师有个著名的法则,叫做“三不教”:学生已知已懂的,不教;学生自学能懂的,不教;教了暂时也不懂的,不教。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补充一句:某个内容放到别的课文中去教也许更好,不教。合起来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叫做“四不教”。有了这“四不教”,一篇课文需要的内容就不多了,阅读教学就会变得“少而精”了。

我们要尝试改变,要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够终身学习的人。会学习的人才能一直成长。

我们要学会坚持,在课改的路上坚持每天改变一点点。改变固化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不再抱怨学生、家长和社会,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接受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培训,尝试在信息化的时代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与身边的伙伴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互相支持,携手前行。

蕾秋·乔伊斯在《一个人的朝圣》中让哈罗德和莫琳在晚年获得了幸福,他们为了爱而改变,为了爱而坚持!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主动改变僵化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坚持为了改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所做的尝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相信终有那么一天,我们的课堂会充满智慧和爱!


第二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

一个人的朝圣。

哈罗德.弗莱,老头一个,却又不仅仅是个老头。六十多岁,在酿酒厂干了一辈子的销售代表。从开始到最后都只是个跑腿的,没有任何升迁。不过好在没什么敌人。不过也没什么朋友。退休的时候连欢送会都没有就那么安静的离开了公司,也许在他看来安静的离开比什么都好。他和他的妻子莫琳在英国乡下,夫妻关系疏离,似乎随时离开彼此都可以。在某一天的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好友奎妮。她得了癌症,这封信是她的告别信。惊讶,伤感之下,他写了回信。哈罗德决定去寄信可是却意外地成了送信人,经历87天,经历627公里,横跨英格兰。

原书英文名为《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直白地翻译应该是哈罗德。弗莱不可能的朝圣旅途。而中文版却将不可能讲成了可能。也许这也是近几年来中国文化市场的一贯作风,吸引眼球才是第一位。主人公哈罗德,不过是“一个人”的泛称,个人经验的普世化,而“朝圣”这一行为被突出放大,确切的说是更趋向于迎合大众心理的,乍看上去,很像是一大碗有着“宗教、信仰、救赎”滋味的心灵鸡汤。但正如书中疯狂追随哈罗德脚步的粉丝们所误解的那样,它可以看起来像鸡汤,其实并非鸡汤。其实我也是被这个“治愈系”的名字所吸引,该是给自己打一剂针的时候了。好吧。读它吧。

读了一部分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哪类作品。讲着通俗易懂的居家故事却又偶尔穿插说教式的心灵鸡汤的话语。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平凡男人的故事,折磨了我整个阅读过程,最终为我打了一针强心针。我想有人讨厌这本书就在于它的鸡汤部分吧,抑或正是因为这部分鸡汤味道而喜欢这本书吧。

哈罗德,不过是一部分为生活所麻木的人的代表,他古板、懦弱、乏味、胆小,遵循着社会的规则,不去碰触任何边界。像一滩死水一样莫名其妙的便度过了一生。回忆起人生,依旧无味,一辈子只为自己留下了满满的压抑感。

他收到旧友的一封信的时候,我想只是遗憾罢了,而当他带着回信纠结得走过一个个信箱的时候,我想故事将要开始了吧。是的,那些我们偶然遇到的人也许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加油站的姑娘仅仅是为了无趣的说些话罢了,没有谁会想到这些话竟然刺激到了哈罗德。他做出了一辈子都不曾有过的大胆决定,步行从南到北穿越英格兰,去看望这个得了绝症的旧友。祈求她能够活下来。而在当时他也认为这个想法根本无法完成。

人生就是一种绝症,至死方休。而哈罗德并不知道。他的徒步旅行和宗教,信仰更是没有任何关系。他从不相信宗教信仰。不过是我们把他和信仰强行联系在了一起。

他就是一个普通 的甚至不如任何人的男人。他从不运动,肌肉松弛,走过的最远距离不过是从家门口到车里。他的妻子甚至一度怀疑他有着家族遗传的老年痴呆。他的全副装备是:衬衫,领带,防水外套,帆船鞋——舒适、防水、防滑、排气,底薄,赤脚穿着,适合水上运动的帆船鞋,绝非长途步行的可选项,却差不多成了本书的次主角,相当于堂吉诃德的桑丘,弗罗多的山。

在每条路上,我们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事。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会在哪个拐角遇到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难忘的事。或许只是漫无目的走呀走,又或是无所事事的度过日子。可是请记得前进就好。无数的挫败感总会涌上心头,日渐苍老的身体也会不停的拖后腿,周遭的繁琐之事搞的自己焦头烂额,可是日子还是继续呀,后头看看,再怎样都还是走过来的。不知道哈罗德在最想放弃的时候是否真的找到了继续的动力,在我看来他是没有找到的,不过出于无奈硬着头皮继续罢了。只是恰巧走上了对的路。

在哈罗德被媒体疯狂报道的时候,一些粉丝应景而生。其中大多数是盲目崇拜,满怀激

情,觉得自己遇到了这样的契机什么都可以坚持下来。不过也不乏那些还存在理智的人,他们选择尝试又会适可而止。解决问题便可以了,为什么非要因为差异而争吵了。如果是我,绝不像哈罗德那样懦弱(也许该文明点的表达,他心软而善良,不愿意给别人难堪),适时地表达拒绝的想法是该有的。


第三篇:《一个人的遭遇》Microsoft Word 文档


《一个人的遭遇》

学习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

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

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讨论法

学习要点:

通过对作品的研读,了解作品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及其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

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反思战争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问题设计: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

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的情感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整理出“我”所遭遇的主要事件及情感变化。

最好是用曲线图的形式,标注出“我”的人生起伏。另外,对文章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

地方,做好标记。阅读中遇到疑问,可以交流讨论。

三、学习字词

邂逅( )( ) 狙( )击 瓦砾( ) 笑嘻嘻 嗜( )好

一个人的遭遇MicrosoftWord文档

狼吞虎咽( ) 胳( )肢窝 刹( )那间 柏( )林

咽喉( ) 胳肢( )( ) 松柏( )柏油 哽咽( ) 胳( )臂( ) 刹车( ) 黄柏( )

呜咽( ) 胳( )膊( )

四、鉴赏文章细节描写的艺术

讨论:在这篇小说中,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

学生可能找到的相关细节

①“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

②“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

③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

④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

五、质疑讨论(可学生提问,也可老师提问)

1、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2、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3、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

三、谈读后感 讨论:比较读完这篇文章和看过有关战争题材的影片的感受

四、总结

一个人的遭遇MicrosoftWord文档

一个人的遭遇MicrosoftWord文档

更多相关推荐:
《一个人的遭遇》Microsoft Word 文档

一个人的遭遇学习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

一个人的遭遇

我所说的篇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现就教材学生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

《一个人的遭遇》的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一教师激趣导入在野生动物世界据说狼总在月夜就着月光舔舐伤口这样疗伤效果很好那么大家是如果对待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呢停顿一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肖洛霍夫笔下一个人的遭遇是如何的二初...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设计指导思想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教学中主要抓住与眼泪有关的情节设计了四个问题由于找准了切入...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篇一个人的朝圣gt读后感一39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是最简单的事情呢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而吃吃也是一样的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39摘...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创作的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

徒自强,不是我一个人在悲殇——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

徒自强我不是一个人在悲伤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李必能很久没有读到这么震撼心灵的小说了或许与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热爱小说阅读有关吧但湖北女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绝对是一个例外读过小说数周之后小说主人公涂...

关于战争的读后感

关于战争的读后感篇一关于战争的gt读后感前一段时间读了各地方台热播陈彤的马文的战争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很久没有一口气而且这么短时间地读完一本书了我觉得读得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gt故事本身有多新奇吸引我的是文章的语言风...

《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读后感

读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读了温总理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后我深有感触温总理在讲话中冷静透辟地指出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发展中国...

时代的《良友》——《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读后感

张欣驰时代的良友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读后感张欣驰许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的缘故第一次邂逅良友这份带有深厚上海烙印的画刊便如痴如醉地喜欢上了她彼时是在苏州河旁的良友生活记忆馆犹记得午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记忆馆内翻...

一个数学家的自白读后感

一个数学家的自白读后感人类啊当灵魂懂得了它的使命以后你能体会到在这清醒的片刻中所感到的幸福吗在这片刻中你在光荣的荆棘路上所得到的一切创伤即使是你自己所造成的也会痊愈恢复健康力量和愉快嘈音变成谐声人们可以在一个人...

读《一个人的战争》的感想

读一个人的战争一个人的战争是我读过的林白的第一部作品虽然只读过她这一部作品但仍能感觉到她作品中的独特气息以及一些很激进的思想这可能与她出生成长的地方有关她生在广西的广西的一个小县城里远离了中国中心地带的正统文学...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