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咏物诗的创作

时间:2024.4.14

谈咏物诗的创作

谈咏物诗的创作(1)

一、什么的咏物诗?

咏物诗,是通篇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这个“物”就是自然中的事物如花鸟虫鱼以及生活中的用具服饰建筑等等。

咏物诗艺术可以上溯到先秦,或者说,“以诗咏物的风气,很早就有了萌芽”(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而臻于成熟的咏物诗”(刘学楷《李商隐托物寓怀诗及其对古代咏物诗的发展》)就是《橘颂》,这首诗“比类喻意,又覃及细物”(《文心雕龙·颂赞》上海古籍20xx年),是一篇完整的对单独事物的集中描写的咏物作品。标志着古人“咏物意识”的产生。所谓“咏物意识”,按照韩国学者徐盛的解释,就是“用整篇作品的结构吟咏一个事物的创作意识”。总的说来,先秦咏物诗绝少,就是汉魏两晋咏物诗数量也不多,直到齐梁时期才开始大量出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王夫之《姜斋诗话》)据很多学者统计,齐梁八十几年的时间,流传下来的咏物诗多达三百三十多篇(据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远比此前几百年间所创作的咏物诗为多。

二、咏物诗的种类

从咏物的不同方式来区分,咏物诗则可分为比体咏物诗(又称感物诗)、赋体咏物诗(又称吟物诗)两大类。前者以托物言志为主,后者以描摹物态为主。

先说“赋体咏物诗”。“赋体”咏物诗强调图形写貌,诗人对事物的形貌、声色等细微特征特别关注,重视事物给自己的感官印象,并且对它精雕细琢。例如: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诗人的笔下,鹅的形态、动作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浮和拨的动作生动准确。

又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把柳树的特点、形态以及柳树与时令的关系都写的很好,诗的技巧很高超,把柳树说得很好,很准确,说到家了。因此,也不愧为名篇。上面举例的两首诗都是对物的描摹写生,其中自然也蕴涵着诗人的情感,但是并没有寄托诗人的美刺讽喻。——这就是“赋体咏物诗”。

再说“比体咏物诗”,它强调的是托物寓志,借物抒情。这类诗歌的本意不在物本身,只是借物来说事,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比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前两句是对蝉的客观描写,后两句则是作者借“蝉”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也就是说透过物本身的特点来展开联想和发挥,达到哲理诗化的目的。“比体咏物诗”往往采用双关、象征、比喻等等手段,最终达到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

再比如,有一首叫《星星》的小诗:

不要以为是月亮的臣民,

其实,它是太阳的伙伴。

这首诗,没有对星星形象的描写,只是从对星星与月亮、太阳之间关系的揭示,来阐述一个道理。——不要小看星星躲在夜空,看起来比月亮还小。其实,星星和太阳一样,都是宇宙中的恒星,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太阳。我们身边一些人,比如雷锋、袁隆平,在没有被人们发现其伟大的时候,不时常会被人们瞧不起吗?

这些类型的咏物诗,虽为咏物,却是重神而轻貌,对所要咏的物不作细微的描写,咏物的主旨也都是表达情志,借物抒怀。

对以上两类咏物诗,我们许多人常常有一种偏见,以为前一种不及后一种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高。其实,它们各有千秋,各有各的价值,不必厚此薄彼。

谈咏物诗的创作(2)

三、咏物诗的创作

咏物诗,最不容易写好,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所咏的物,抓住其特点,最好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独特之美;二是要把握好分寸,用诗歌的语言,艺术地加以表达。

首先要注意形象的刻画,做到咏什么象什么,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形似”。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认识必须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感受。一首咏物诗,是不是达到了“形似”,有一个简单的标准,那就是读者不看题,只看诗,就能准确无误地知道它咏的是什么。否则就是失败的。“咏状写生”的功夫是一定要下的。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读者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草。从它的“一岁一枯荣”,从它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一首咏物诗中所写的物,根本就不像,那就是蒙骗读者。例如:

谦谦君子立花庭,尔雅温文俊骨清。

不与同族争显贵,甘于淡泊自心宁。

如果没有题目,你能一看就知道写的是什么吗?不能。那么,它就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这首诗的题目其实是《文竹》,可是,我们从哪里能看出写的是文竹?

要做到“形似”,就必须对所咏之物的外在形象(形状、色彩、气味)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且给予准确的表达。

其次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内在特征、品质和精神,也就是所谓的“神似”。

“神”是一个事物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是死的,是行尸走肉。当然,这个“神”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是诗人强硬地加给它的。这就要求作者有一个发现的功夫,要用心去发现,而不是去贴标签。要

“神与物游”,才能做到每咏一物而物理物情毕现,既表现物情物理,又凝结着诗人对于人情世态的深刻体验和作者的意趣情态,故不仅体物精湛,而且寓意深远。

例如,郑板桥的《题竹石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的着眼点在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

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把梅花孤立墙角,却依然怀抱春天的希望,独自开放的精神表现了出来。即咏物,又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 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这里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光有神不行,还必须“似”。一是从事物的自然特性上说,要像;二是从事物的文化特性上说也要像。前一条容易做到,后一条,处理不好就会出问题。例如,有人写了一首咏兰花的诗,其中有一句是“东风若相助,香艳压群芳。”这就很不像是兰花。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是花中的君子,没有野心,无意超过谁、打压谁。

第三是把物的形神与诗人的情感思想和谐统一,也就是“形神具备,情物合一”。

钱泳《履园谈诗》:“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批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一首好的咏物诗,必须做到形神具备,情物合一。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的形和神上。

比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锺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把石灰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很好地统一了起来。既写了石灰的出处、焚烧、粉碎等,写出了石灰的神韵——“要留清白在人间”,也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神似”是在“形似”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如果离开所咏之物的形象,去表现“神”,就会给人虚而不实的感觉,一不小心就掉进了“假、大、空”的泥塘里。例如,有位作者写了一首题目为《松》的诗:

仰头舒臂傲苍穹,拍雪欺霜屹险峰。

阅尽人间千古事,气闲神定总从容

这首诗,没有老老实实地对“松”的形象进行描写或表现,只是抽象地拿人来比附,特别是后两句,如果不看题目,根本就不会有人想到是写“松”的诗歌。学诗新手,一不留神,就会滑到这种境地,不可不小心。这样的诗歌,就好象鬼魂一样,似乎有这么一个东西,却看不见它的样子。

谈咏物诗的创作(3)

第四要有新意。

写诗,最忌讳跟在别人的脚后跟,人家说什么,你跟着说什么。鹦鹉学舌,永远也不会成为诗人的。要有新意,要有“别人说过的,我一概不说;要说,一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精神。

一是独辟新领域,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事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因为没有别人的影响,比较地不容易人云亦云。例如,古今诗人,写兰花、菊花、松树、竹子等等特别的多。如果,我们今天也写这些,就不容易跳出他们的篱笆。但是,像电视、手机、高速公路等新事物,只要提炼得好,就容易出新。有一天,我看见家院中的剑麻,深深感觉到剑麻的形象和精神与众不同。于是写作了一首叫《剑麻》的咏物诗:

支支剑叶绕根茎,串串铃花抱素心。

试问人间凡草木,护花可有剑精神?

后来,我翻找《全唐诗》,发现其中没有人写到过剑麻,就是今人也很少有人写它。不管怎么说,我的这首剑麻写得很有新意,是别人不容易写出来的。

二是从别人写过的物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新关系、新意义。 写诗作文,最讲究创新。下笔之前,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作到“未有新意不落笔”;下笔之时,要忠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执着于自己新的发现,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多方面的质,每唤一个角度就会有一个新的发现。写诗也是如此。例如,同是以“豆”和“萁”为题材的诗,曹植写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曹植写这首诗的角度是以豆自比,而以萁化作胞兄曹丕,用以控诉后者对自己的迫害。

鲁迅先生却取与曹植相反的角度。他写道: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替豆萁伸冤》)这里作者是站在萁的一方,褒萁贬豆,借以揭露“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的丑恶嘴脸。

郭沫若先生则又取另外一个与曹植相反的角度;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反七步诗》)这里诗人也是站在萁的角度,赞美了亲人相助,互相成全,勇于牺牲的精神。郭老说得非常清楚:“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这说的正是计的角度的问题。

任何事物,就其特性来说,往往是立体感的,多侧面的,只要我们能选择一个不同于前人的角度,纵使是老题材,也能常写常新。

再如,咏蝉,前人已经写了许多好诗,可以说各具匠心,各有其妙。 但是,有一回,笔者灵光一闪,有了不同于他们的新发现,很快就写出了一首叫《蝉》的讽刺诗:

夜施脱壳计, 众目仰清姿。

烈日虚相应, 狂风不自持。

何曾亲玉露, 唯解占高枝。

暑酷民生苦, 尔曹知不知?

同是咏蝉,被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遇;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宠臣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笔者选取的角度与他们都不同,蝉成了一个被讽刺的对象。

第五是双关要自然。

咏物诗妙在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之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运用好双关这一修辞手法。注意运用具有“双关意味”的词语,把“物”和“情”的某种相似之处表达出来。——这双关要自然,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的“清白”就用得非常好,既切合石灰,又切合人的品格。这就显得非常自然。

又如,有一位学生写了一首叫《眼睛》的小诗:

有时候,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竟容不下一见丑恶的小事;

有时候,

我的眼睛又很大很大,

能装得下一个世界。

这首小诗构思很巧妙,不过“竟容不下一见丑恶的小事”切合“心眼”,却并不适合“肉眼”,不能双关。于是,我把它改为“竟容不下一粒沙子”。——这样一改,意境就大不一样了。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有味。我们的俗语中不是有一种说法,叫“眼里揉不进沙子”吗?


第二篇:咏物诗


咏物诗及其特点鉴赏归类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的物就会苍白无力。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咏物诗鉴赏方法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意象分析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满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风怒放,其香幽冷,其艳生辉。尽管开不逢时,缺蜂少蝶,颇有几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艳不减分毫,铮铮傲骨不少分寸。也许百花逢春是

大鸣大放,浓香竞发,蜂飞蝶舞,满眼春光,可是菊花却高昂头颅,笑傲风霜,清香劲发,冷艳逼人,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实际上这是隐喻农民起义军意志坚定,作风顽强,信念不倒,具有一种挑战权贵,敢做敢为的战斗精神。

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浪漫幻想,颇能见出诗人的豪情壮志。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放,共享春光。这种激情想象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诗中的菊花,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寒而放的顽强生命力,又为他们的环境命运鸣抱不平,立志要战天斗地,改变劳苦大众的悲苦命运,让他们翻身解放,共享美好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还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桃花可以沐浴春光,吐艳争辉,菊花却独立寒秋,蕊寒香冷,这实在是上天极大的不公平。另外,“他年我若为青帝”尽管是一种假设,一种想象,一种幻想,可是却表现出诗人不屈从命运的摆布,不甘心当牛做马,发誓要当家作主,主宰自我的豪情;实际上也是农发起义领袖要推翻旧政权,为大众谋幸福的理想写照。当然其间也可看出诗人一往无前,抗争到底,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战斗精神。全诗出语豪壮,慷慨激昂。

竹 石

【清】郑 燮(xiè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译文】

吾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要留下清香的气味弥漫在天地之间。

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

质和坚贞纯洁的节操。 也是作者鄙视流俗,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马诗(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文大意】:在燕山大漠(此处为互文),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诗文鉴赏】: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的借马来抒情,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而发出了感叹。

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马诗》二十三首的表现方法总体上属比喻。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

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恰似剪刀的二月春风。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

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译文

嫩绿的竹子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伸出墙外。

翠绿的颜色浸润书套迟迟不退,竹影移过酒樽也觉得清凉。

竹经雨洗显得秀丽而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

只要不被摧残,一定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赏析

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嫩绿的颜色映侵着书套,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是变的清凉。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赏析一】

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屡禁其习武。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阴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与“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赏析二】

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陆游写竹:“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

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认真品味。

咏 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鹦鹉

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 语得分明出转难。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是托物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述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陇西”,指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延伸于陕西、甘肃边境)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故鹦鹉亦称“陇客”。诗人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慰它:且莫感叹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话虽这么说,“莫恨”其实是有“恨”,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尽管现在不愁温饱,而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遗憾。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这时的处境,跟这头笼中鹦鹉颇有某些相似。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告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白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呵!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镠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恩宠,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隐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镠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却耐人咀嚼。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逐”有随着之意,用了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随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生机可爱。

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本是风吹柳动,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

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两句连起来读,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你怎么愿意在清秋之日,既带着昏黄的斜阳,又带着凄鸣的寒蝉呢?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更多相关推荐:
咏物诗的类型

咏物诗的类型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歌咏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千百年来咏物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和普通百姓咏物诗的类...

咏物诗的特征及相关内容

第十章咏物诗第一节概述把唐诗按照题材划分除了有名的边塞诗和田园诗之外还有一个大的题材类型咏物诗咏物诗以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事物形象为吟咏的对象咏物诗的咏字是指歌咏即以诗的语言对客观对象进行描写抒情物作为被诗人描写抒...

古诗名句的分类整理文档(有答案) (2)

古诗名句的分类整理因学生光会背但实际到卷面题时却不运用所以在复习古诗名句时结合具体试题去练习一根据意境写诗句1明日复明白明日何其多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

咏雪名句集锦

咏雪名句集锦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唐罗隐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唐罗隐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唐祖咏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唐李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冒唐柳宗元夜深知霄重时...

关于咏雪的诗句

古代咏雪的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关于咏雪的诗句

1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翁森四时读书乐2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4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6萦空...

咏雪的好诗句

咏雪的好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关于咏雪的诗句

咏雪的诗句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咏雪的诗句

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6青海长云暗雪...

关于咏雪的诗句

咏雪的古代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谁将平地万...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佳句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佳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孤舟蓑笠翁独钓...

咏月名句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怨歌行3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咏物诗的名句(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