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赏罚分明造句

时间:2024.5.2

用赏罚分明造句

1、用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保障执行力。

2、这番话下来,全场所有人都嘴巴大张得厉害,同时也感觉他这赏罚分明的具体实施规则,其实很有效果。

3、岳飞治军赏罚分明,自己又能与士兵同甘共苦,部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4、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

5、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

6、对子女要赏罚分明。批评只是一种教育手段。【用赏罚分明造句】用赏罚分明造句。其目的是通过惩罚性的措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避免下次再犯。

7、良好教育理念就是懂得赏罚分明,是为了争取有限的升学名额,让一部分学生成为另一部分学生的陪读者。

8、不信回头看看身边的人和事,甚至很多时候最简单的赏罚分明都做不到,你还能指望做事能更上一层楼么?

9、“偶像激励”在教育策略上属于“制约学习”的类型,不仅有目标还要赏罚分明。

10、《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用赏罚分明造句】熙是一位赏罚分明的英明皇帝。

20、有些妈妈,孩子犯了错不管,干了好事也不表扬,最后让孩子一无事成,只能回家靠妈妈养活。而我的妈妈恰恰相反,她的特点就是赏罚分明。


第二篇:巧用造句


巧用造句,构思成文

巧用造句,构思成文

面对话题作文题目写议论文时,学生常出现两个失误:内容上游离话题,结构上缺少清晰的层次。在评分上,后者难以突破“三类中”,前者更是有可能跌到“三类下”。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尝试用“话题”来造句的方法解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下来,感觉此法简单实用,易于操作。现结合两个例子介绍如下:

方法指要:在进行写前指导时,首先要求学生用“话题”造句,对造成的句子进行去粗取精,筛选整理,选择或整合出最具概括性的句子充当全文的“中心论点句”,然后把剩下的句子适当排序,充当文章各段落的“分论点句”,构建出文章的骨架。再紧扣“话题”压缩整编“中心论点句”,形成文章的“标题”。这样,“话题”就嵌入到“中心论点句”“分论点句”和“标题”当中,从而“话题”“标题”和“论点句”三位一体,几个“分论点句”各司其职,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

例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三思而后行。(《论语》)

3.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以上名言都谈了“思”,请以“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用“思”造句,整理之后得出的方案:

题目:思考,让你充满力量

第一段:思考,让你充满力量。

中间各段:

思考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成就人类文明的最基本的要素。

思考,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思考,让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活出个性。

思考,本身充满乐趣,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卓尔不群的思考,需要勇气。

辩证:富有力量的思考,离不开行动。知而能行,方为完美。

结尾:思考,让人类充满力量。因为,思考是人类智慧与个性的展现,我们也必将靠我们的思考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例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细节感动着我们,也常常有一些细节决定着事情的成败,人生的悲欢。

请以“细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用“细节”造句,整理之后得出的方案:

题目: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段:细节决定成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中间各段:

传神的细节铸就不朽名著。

科学工作者更离不开对细节的一丝不苟的钻研。

细节中蕴含着无限商机。

说到底细节反映出人的智慧。有智慧的人,谨慎细心的人才能明察秋毫,才能巧妙地运用细节。

辩证:有时过于拘泥于细节,也可能酿成大错。

结尾:《老子》中曾论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打造好每一个细节,就能铸就成功。

当然,以上方案只是从事情的成败的角度论述细节的意义,若是再放宽眼界,还可以得出更深刻、更大气的方案:

题目:打造细节,让生活更美妙

第一段:细节中有很多奥妙,打造细节,让生活更美妙。

中间各段:

传神的细节铸就不朽名著,(葛朗台临终的举动)科学工作者更离不开对细节的一丝不苟的钻研。(美国“挑战者号”的爆炸)

说到底细节反映出人的智慧,有智慧的人,谨慎细心的人才能明察秋毫,才能巧妙地运用细节。(周恩来接待尼克松的细节,维护国家尊严)

细节体现素质。(个人素质一小步,民族素质一大步;小处不可随便) 细节蕴含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亲情、爱情)

辩证:注重细节,但更不要忽视全局。(樊哙的“大行不顾细谨”、九方皋相马的不拘小节、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陶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结尾:小小细节中有大奥妙。生活就是由众多细节组成的,没有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就没有全局;一粒沙中有大千世界,每一个细节又都是全局的缩影。所以,巧妙地处理好细节,充满奥妙的细节就会让生活更美妙。

从根本上说,作文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生活积淀、心灵敏感度和思想深度。这种用“造句”来构思作文的方法,也只不过是众多深化思维、优化写作方法中的一个门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若想写出更高明的文章,还是在对广博丰富的生活的深入思考上多花些工夫。

标新立异,见解新颖

标新立异,见解新颖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这些论述道明了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立意首先应求准,进而要求新。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能使作文个性鲜明,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上的鼓舞。

要使见解新颖独特,方法主要有:

一、反向立意

即转换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的见解说“不”。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全部认同,而作辩证的否定,也就是肯定一部分否定一部分。

比如中学生习作《人一定要往高处走吗?》,以“人的水平不同,能力各异”作为切入点,针对“人往高处走”这句俗语展开求异思维,提出“只要能达到自身发展的目标,暂且往低处走一走也无妨”的新观点,使读者获得有益的启迪。

二、新异立意

作文题目的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梳理,把混沌的具体的表象加以分解,对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各种因素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相互转化作具体的剖析。尤其是在千万人写同一考题的情况下,要想一想别人可能会怎么写,“我”能不能有更好的选择,能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以20xx年上海卷作文为例,与绝大多数考生泛谈“高考是道坎”“生命中的坎坷是道坎”等不同,有位考生写的是“文章的内容比技巧更重要,写作必须跨过华而不实的文风这道坎”,全文笔力集中,主旨鲜明,立意上和阅卷标准相吻合。由于作者巧妙地变向立意,使文章别出心裁,赢得了阅卷老师一致赞赏。

三、高远立意

一般同学在把握题意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求稳、求保险的心理,即顺着题意很“自然”地进入到某一惯常的思路中,于是考场上出现了大量立意肤浅的平庸之作。而那些精品作文,则往往是想落天外,用一种更加高远的立意使题旨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占据了思想上的制高点。

请看20xx年上海卷两篇金牌作文的节选:

(文一)我家有个保姆,我喊她“阿姨”,邻居们见了,也跟着喊“阿姨”。当然,我知道,这两声“阿姨”,语气是不同的。

生活中有许多像这样的“阿姨”,小区里带孩子的,家里打扫卫生的,伺候生病老人的??他们在我们这个城市辛勤劳作着,但是却很少能够真正进入我们这个城市的生活。

这是横在我和保姆之间的一道坎,也是横在大多数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的一道坎。在越来越离不开那些所谓“乡下人”的同时,我们却仍然习惯用某些标准来划分人群,比如地域,比如出身??

这道坎,令我们在坐享他们的劳动成果时仍难免鄙夷,甚至猜忌。这道坎,令他们在进城务工之后,选择了沉默忍让,以结实而卑微的身躯承受来自身心的压力。

如果没有他们,我不敢想象城里的家长能够从容安心地工作;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不敢奢望一幢又一幢高楼迅速地拔地而起。

而这道将我们与他们深深隔开的坎,它如影随形,同我们的生活纠缠在一起。那些反对民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学习的声音,那种呼吁限制外来人口进入市区的要求??我们应该为此感到羞愧啊。

??

(文二)有多少人曾经在这里被牵绊束缚最终倒下?有多少人曾经为了这道坎不辞辛劳穷尽一生?

物欲横流过市。当眼前充斥的不再是那单纯的恬静生活,而是应接不穷的“悬疑”“侦探”“复杂”时,我们应当明白有一道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竖起,它就是:构思过度。

必须跨过这道坎,当我们涉世未深的时候,余秋雨曾在《历史的脸谱》中提及:构思过度已成为这个时代无可避免的灾难。为何我们的文艺界充斥的大多是复杂而又复杂的情节,华丽而又华丽的词藻?精心编织固然不是错,然而过多的堆砌成就的便是一个又一个空洞的躯壳。这里不得不提到韩剧。诚然,情节的老套是它无可回避的弊病,而它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简单的人物、自然的场景无疑是起着关键作用的。简单,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感动。毋须装点得多繁复,自然就好。构思过度在稀有的情况下也许新鲜,但狂热之后,人们回归的依旧是心的感动。当我们涉世还未深,请闭起双眼,只用心听到最清澈的呼唤,跨过那“构思过度”的槛坎。

??

没有半点犹豫及退缩,必须跨过“构思过度”这道坎,你会发现:生活,比你想象的简单得多!

前一篇作文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入手,将一个普通的社会现象(以地域、出身的差异来划分人群的尊卑)纳入必须跨越的“这道坎”——横亘在城里人与外来务工者群体间的深“坎”之中,可谓眼光独到。文章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阐述中,充分揭示了“这道坎”给异乡人带来的种种伤害,同时也抒写了自己内心的歉意及今后的愿望。

后一篇文章的作者同样目光犀利,思维深刻,使笔下文章充满了一种力度,一种气势,读来令人震撼。开头直指当前社会中“物欲横流过市”“眼前充斥的不再是那单纯的恬静生活”的事实,在激起读者共鸣和思考后,响亮地提出:“我们应当明白有一道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竖起,它就是:构思过度。”接下来分层阐释观点,通过正反对照、合理引用,以“跨过那‘构思过度’的槛坎”反复点题,使“必须跨过‘构思过度’这道坎,你会发现:生活,比你想象的简单得多”的中心鲜明而突出。阅卷教师读到这样的佳作,怎能不拍案叫绝?

当文化火炬印上了商标

20xx年广东一考生

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人类文化的火炬也随之传递不已。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是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中华文化的火炬已在世人瞩目中传递了五千年,然而,令众多学者担忧的是,它在商品大潮中似乎有点变味了。

其实我以为,为了更好地传递文化火炬,给它印上商标也无妨。

要让文化活下去,就必须让文化生存着,否则无益。要让文化活着,就必须让它扎根于群众之中。文化归根结底是百姓创造的,如果一味强调“出污泥而不染”,宁可孤芳自赏也不迎合世俗,那就难免落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而这对文化而言是致命的,因为它失去了社会意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胸襟而学二人词,犹东施之效捧心耳。”在文化领域,东施效捧心的例子可谓俯抬即是。右军书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后世临习者如恒河沙数,然而盛唐之后再没有能如此飘逸者,为何?原因不仅在于书家自身的性情,更在于时代已变,没有东晋令文人觉醒的土壤,也就没有飘逸的东晋文人。唐诗也是如此。为什么有人说“唐后无诗”?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了唐时的社会土壤。在唐代,诗人的社会地位很高,这使得诗人涌现成为可能。在近代,虽然也有人写古诗功力深厚,近乎唐诗,但不被百姓认可,也就失去了活力。

一代有一代的兴趣,不可强求。要让文化火炬传递下去,应当让它符合平民的兴趣,否则无论学校怎么教育,政府怎么宣传,终究不能使文化活在人民心中,就仿佛一具尸体,保存得再好,也只是恒温箱里的一具死尸,不是活人。

现代人的兴趣是什么?说得俗点,就是钱!那我们要让文化与钱套近乎吗?某种意义上说,是的。

西方在这方面早已走在前头。维也纳能成为音乐之都,一方面在于音乐家“人以群居”,另一方面在于钱。有钱人愿听音乐,于是,为了钱,乐师来此求饭碗;为了钱,商家广建音乐厅;为了钱,乐团经纪人请音乐家作曲,然后巡回演出。现实也是这样,美国文化冲击全球,好莱坞大片为何挖空心思打入国际市场?不是为了传播文化,而是为了钱。但是,这些“俗”的举动,却是传播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它使文化更接近人民。

把钱作为目标不可耻,当年柳永不就靠卖文字为生么?前两年有大学新开了文化贸易专业,希望这趋势能发展起来,让文化火炬传递不衰!

把文化火炬印上商标吧,然后再传递下去。

成功揭秘

这位考生是一位直率而有主见的学生。文章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而又能自圆其说。假如光有能引起注意的观点,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支持,那只能叫“标新立异”。对于自己的观点,作者是有内容支持的,是可以自圆其说的。文化要活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才有生命力,吸引商业支持并无不妥,把钱作为目标不可耻等论述,都成为支持作者观点的充足论据。但应指出“钱”不是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只是一种手段。

虚题实写思如泉

所谓“虚题实写”,就是把抽象的话题落到“实处”来理解,化抽象为具体。它能把以抽象的概念、词语或句子为话题的文章,写得实在可感,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富有新意。

那么,在写作中如何做到“虚题实写”呢?我觉得不妨做到以下“三化”:

化抽象为物象。如同样写“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让人回味无穷。它以水来比愁,突出愁之广,愁之深;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物象来比愁,突出愁之无处不在,绵绵不绝,新颖生动。同时又虚景实写,情景交融,实在是妙不可言。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更是化抽象为物象的典范:“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分别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物象来喻人生不同时期的乡愁,把抽象无形的乡愁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突出了不同时期乡愁的特点,非常恰切,非常具体而可感,可谓巧妙之极。

这种化抽象为物象的手法,在议论文里也是不乏其例的。如某考生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的《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一文,开头就运用比喻把“忘记和铭记”的话题进行物象化:“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天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这段文字扣紧“忘记和铭记”的特点,生动形象,加之春夏秋冬,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化用古诗,如盐溶于水,不露痕迹,都表现了作者很好的语文素养,使文章开头便亮丽精彩,先声夺人。

化无形为有形。李白的《静夜思》把一种虚拟抽象的思乡感情幻化为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月抒怀;朱熹把读书的乐趣这种抽象的东西幻化为有形的画面,好像人们观赏多彩的天空,“天光云影共徘徊”,把抽象的理趣形象化了;又如表现时光匆匆,朱自清先生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匆匆》)这段文字中,朱自清将无形的时光化为有形的生命,使时光具有了生命,它脚步匆匆,前进不辍,不为人情所动,形象地告诉人们时不我待,一定要珍惜时光。多么具体!多么生动!

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在我们的作文中也是经常运用的,如某考生以“宽容”为话题的文章(片断):“宽容是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吹开那满天的乌云,让太阳露出,溶化凝结在心头的冰雪,放飞那颗被羁绊的心情,给生命一个美好的延续。宽容是雨。浇灌好每一棵弱苗。倾盆直泻、丝丝缕缕,滋润焦渴的土地,抚平大地累累伤痕,让花儿更艳,草儿更青,万物焕发新的生机。宽容是山。当仁不让付出努力。挺拔起高昂的头颅,为森林、百兽栖身。敞开坚实的山门,给宝藏安全的保护地。张开绿色的天伞,为前来投生的弱者避风挡雨。宽容是海。袒露宽广的胸怀,接纳百川。无论风高,无论浪急,载着一条悔过的心船,躲过暗礁,避开险滩,奔向光明的彼岸。”在这段文字中,宽容,一个无形的抽象概念,就这样有了它的形体、神态与容貌,这都是因为把无形的化为有形,也就是“虚”的变成了“实”的。当然,将作文写成这种精美的散文诗是有难度的,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灵活处理,比如从文中任意截取二三节,在每一节后加上一个感人的故事,稍加连缀,再加上“凤头”,配上一个“亮丽的尾巴”,应该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化宽泛为具体。对于“虚题”,写作时要首先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作者对话题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又如20xx年高考北京卷,要求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作,这里的“符号”是抽象的,宽泛而且缺少具体的指向。做这个题目,首先要读相关的材料与写作要求,理解题意,同时用一个实际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符号。如一位考生写的《北京的符号——老舍与北京》,作者巧妙地借助副标题的形式,把写作的范围具体化和缩小化,从而使写作有了明确的所指和方向,写作也就容易了许多。

“成熟”的异化

成熟这个词看似简单,但如果“研究”起来,“学问”却是很大的。

成熟是听到领导讲话中声如洪钟地把“莅临”读成“位临”时,不但能保持沉默不起哄不喝倒彩,而且从此以后在领导面前还跟着把“莅临”读成“位临”。

成熟是公共汽车上碰巧发现小偷正在掏别人的钱包时,装作根本没看见,不但一声不吭,而且马上闭上眼睛俨然进入了睡眠状态,好像三天三夜没睡过觉的样子。

成熟是当女同事穿了一件很不合身的时装来上班时,不但能够主动跟她打招呼,而且还十分自然十二分诚恳地夸她的时装款式新潮颜色和谐质地高贵,穿起来尽显气质和品位。

成熟是骑着摩托车上街碰巧赶上一个行人被别人的摩托车撞倒,在决定学雷锋做好事送被撞的行人上医院之前,懂得要先让伤者写出书面证明证实不是自己撞了他。

成熟是路上碰到有人求助时,先一丝不苟地查验对方的各式证件,然后仔细地盘问对方10至15分钟,在确信自己没有受骗上当之后再从皮夹里掏出两块钱来给对方。

成熟是饭桌上见领导讲完一个“笑话”习惯地左顾右盼等着被人迎合时,哪怕再没有想笑的感觉,也要率先哈哈大笑,直到笑出眼泪笑弯了腰笑得肚子疼为止。

成熟是演讲、写文章时深情地呼唤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回到家里却对自己的女儿千叮咛万嘱咐,出门千万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以免上当受骗。

成熟是民主生活会上领导诚恳地一再请大家提意见别人都保持沉默时,率先发言批评领导最大的缺点是为了工作不爱惜革命的本钱——身体,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对革命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

成熟是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表彰时,利用发表获奖感言的机会,用近半小时的时间来感谢领导的关怀爱护和同事朋友们的关心、帮助和支持,然后用三分钟以内的时间轻描淡写地讲自己个人的努力。

成熟是在电梯间门口碰上从楼上下来的领导,问候的话“xx长你下来了呀”已经到了嘴边,突然意识到不妥,赶紧把它咽回去,临时换成:“xx长你下基层来了呀!”

成熟是本单位发生重大问题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也表态说发生这样的问题很令人痛心,但接下来就大谈特谈问题发生后各级领导如何如何重视、群众情绪如何如何稳定??

点评

通篇文章通过一些具体情景、场景的描绘,通过对一些典型的细节的刻画,把当今社会异化了的种种“成熟”现象,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一样,一一展现于读者的面前,非常真实,非常生动,让你忍俊不禁,让你鄙夷不屑,使妍媸毕现,从而起到鞭笞丑恶的目的。

学会化抽象为具体

学会化抽象为具体

[题目]

请以“站立”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叙述你的生活故事或见闻,抒写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观点态度。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得抄袭。3.不得少于800字。

(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高中2008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作文题)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独词类命题作文。该类作文题的最大特点是题目比较抽象,词义范围比较广,我们审题时应该善于根据其本义、比喻义或引申义加以合理联想或想象,化抽象为具体。

“站立”的本义是一种姿势,由这种姿势可以联想到一些有意义的站立细节,例如母亲为自己送饭在校门口久久站立等候自己下课的细节,交警顶烈日冒酷暑在十字路口笔直站立指挥交通的细节,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甘于清平乐于奉献坚持站立三尺讲台的细节??通过描写这样的细节,可以讴歌伟大的母爱,神圣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等等,抒发自己的感激之情、敬佩之情和赞美之情。 “站立”的象征义很多,例如面对艰难困苦时意志顽强,精神不倒;面对邪恶势力坚持正义,绝不屈服;面对权势利诱不为所动,志行高洁??

审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二:一是误将命题当话题,例如有的同学自己另外拟定了题目“坚强的站立”“风雨中的站立”等等,这样白白被扣掉2分(其实不仅如此,考官还会因为认为考生审题能力不行下意识地压低分数);二是不会化抽象为具体,笼而统之,大而化之,这样不可避免地使文章显得空洞杂乱。

[优秀习作一]

站立

刘剑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慷慨就义,他是站立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坚强不屈,他是站立的; 自古以来,“站着”的英雄数不胜数,给了我们不尽的感动与激励。“站着”这样一个如此简单的动作,竟然蕴含着这么丰富的内涵:既有刚正不阿、坚守志节的不屈,也有不惧困难、笑对挫折的坚强,还有舍己为人、心系他人的沉甸甸的责任??

站立是一种正气,一种刚正不阿守志节的浩然正气。

昔者苏武出访匈奴,却被匈奴扣押,几十年的囚禁流放生活,并没有改变苏武不降匈奴、持节归汉的志向,纵然是被流放到冰天雪地之中也不曾动摇过心志。苏武用他站着的身躯为后人演绎了一段刚正不阿的传奇。站着,是一种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站着的人永远是高大的。相反,明朝重臣洪承畴在眼看明朝就要覆灭之际,竟然屈从于满清的铁骑,投靠跪拜清朝,摇身一变成为大清“功臣”。他如同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如何堂堂站立?这样一副奴颜婢膝的奴才嘴脸,必将遭到了千秋万代后人的唾骂。毫无疑问,苏武与洪承畴,一个站着,一个跪着,两个人的人格之贵贱,也就在这一站一跪之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站立是一种坚强,一种不惧挫折敢于挑战的坚强,

一位哲人说过:“站着的人永远是敢于挑战命运的人。”的确如此,站立的人更善于接受生活的挑战。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一生从来没有站起来过,但是坐在轮椅上的他却永远是我们心中站立着的一座丰碑,他凭借自己的坚强和不屈与生活搏击,与命运作战,以一种顽强拼搏的毅力创造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他的人生其实一直是站着的。

站立是一种责任,一种舍己为人,心系他人的责任。

站着的人总是承担着保护和关爱弱小者的责任,他们的身躯因为站立而高大,心灵因为高尚而闪光。在前不久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东汽中学老师谭千秋,在教学楼倒塌之际,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而他却永远告别了他深爱的学生,年仅50岁;在怀远中学教学楼垮塌之际,正在疏散学生的吴忠洪老师,听说有学生掉队,又义无反顾地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楼体突然垮塌,吴老师壮烈牺牲;欢欢幼儿园的瞿万容老师,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紧紧抱着一名小孩。结果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奋不顾身的老师们站着的身躯,用生命担负起了孩子们安全的责任。

站立,是一种正气,一种坚强,一种责任,让我们脚踏实地地站立,做一个真正项天立地的人!

[点评]

作者从站立是一种正气,一种坚强,一种责任三个侧面深刻诠释了“站立”的内涵,切合题意。援引古今中外的事例来论述观点,高度评价了站立的人,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结构上“总分总+并列式”的结构非常清晰,言之有序。

[优秀习作二]

站立

一鸣

在人们的印象里,有一群人,永远都站立着,他们是谁?是我敬爱的老师! 您总是站立着,站立着。三尺讲台,便是您人生舞台的全部,而舞台的背景,则是一块经历了无数次擦抹的黑板。您总是站立着,写了又擦,擦了又写,没有停顿的一天。您难道一点儿也不感到累吗?我想,您也一定无数次地提醒自己,鼓励自己,超越自己。于是,没有人曾见过您在站台上坐过,甚至只是微微地弯一下腰,不,这一切都不曾有过。您总是挺直了腰干,站立在那里,脸上洋溢着满意和自豪的微笑。因此,您的形象便定格成了伟岸,慈爱。

您总是站立着,站立着。您似乎早己习惯以站立的姿态面对眼前的一切。您左手拿着课本,右手拿着粉笔,目光始终都只停留在三个地方——学生、课本、黑板。只要您在讲台上一站,窗外的世界都似乎与您毫不相干,您早己无暇顾及,因为您的心早已沉浸在了那一片渴望的目光中,您有好多好多的东西要教给这群孩子,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对他们说。您是一群孩子的老师,更是一群孩子的父母。您的关怀,您的期望,您的默默无声的爱,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是那样的温暖,惬意。每一次您站立着,看着自己那一群心中洒满阳光的孩子,内心又会是一种何等的欣慰与幸福啊!

您总是站立着,站立着。就这样,您将每一天的四十分钟站成了十年,二十年??您的背仿佛已不再如以前那样笔直了,但您却始终努力让自己站得更直一些,尤其是在您的孩子们面前。您戴上眼镜,要去看清每一个孩子的笑容,让它们盛开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开成一片花海。

时间在永不停息地向前奔流,而您也始终不渝地站立着。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您站立着是为了孩子们有一天也能站起来呀!等到那一天,他们都站立到您的身旁,站成一棵棵参天大树,便是对您这一辈子奉献最大的回报,而您也会永远地站立在他们之间。

您总是站立着,站立着,从开始到最后。您总是站立着,站立着,站成了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点评]

作者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将“站立”具体化为“老师讲台上的站立”,通过这一细节。热情讴歌了人民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全身心地专注于教书育人,以苦为乐,默默奉献,以孩子的成才为幸福的胸襟,多用短句,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如将“站立”定位在教师品格精神、思想境界上,主题会进一步深化,比如面对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浊流,教师是如何“站立”的;面对种种多元化的人生价值判断,教师是如何“站立”的,等等。

运用小标题,让结构更清晰

给文章加上适当的小标题,对精心安排结构,优化文章思路,突出中心等,具有重要作用。拟设小标题还可以使文章内容跨越较长的时间,方便更换地点、人物、镜头等,还可以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和线索。怎样才能拟出简洁、恰当的小标题呢?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并列组合法

即把同一个层次,同一种类型的材料用分镜头的方式并列标出。

优秀作文《亲人·亲情·回报》一文的三个小标题:“怀橘遗亲”“回报父母”“孝感天地”。三个小标题把与“亲人”“亲情”“回报”有关的事例组合成文,既省略了过渡,又从不同角度突出了中心。

二、以“时间”为序串联

即按时间顺序来排列,把时间和事件串联起来。

优秀作文《走在漫漫探求的路上》的三个小标题:“青莲爱酒”“东坡嗜江”“易安赏花”。文章以“探求”为线索,串起三位诗人传奇般的生活,再现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与心灵感应,在虚实结合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三、以“情感”为序串联

即按人物的情感发展的轨迹列出标题。

优秀作文《初三你好》一文的四个并列的小标题分别是:“草莓味的初三”“黄连味的初三”“薄荷味的初三”“西瓜味的初三”。这四个小标题的编拟,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新颖有趣。既有对初三紧张、苦涩生活的无奈,又有对初三充满活力和充实的期待与怀恋,既与文题呼应,又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四、以“颜色”为序串联

就是以不同的色彩作小标题来结构文章。

优秀作文《为了心中的那盏明灯》的四个小标题:“心情色彩——灰”“心情色彩——黑”“心情色彩——紫”“心情色彩——绿”。四个小标题生动展现自我的“明灯”由亮到灭再到亮的过程,使文章的结构十分精巧。

总之,采用这些方法拟小标题应遵循三个原则:其一,小标题要围绕中心,体现行文思路;其二,小标题要符合逻辑,体现内在联系;其三,小标题要格式一致,体现工整美感。

技法例文

逆耳忠言助我行

妈妈的忠言

幼时,我家门前有一个小水坑,妈妈总是对爱玩水的我说:“不要踩水,会溅湿你的衣服的。”可是,踩水的感觉实在太好了,我真想把自己的小脚伸到那滩水洼里踩一踩呀。一次,同伴拉着我说:“来呀,咱比一比谁把水花溅得高。”于是,我不顾妈妈的劝阻,和他同时踩起水来。还没踩几下,我俩就同时摔倒在水洼里,我们的衣服都湿透了,我俩同时大哭起来。从那以后,我听从了妈妈的忠告,再也没有在肮脏的地方摔倒过。

姥姥的忠告

小时候,一次到姥姥家过暑假,我突然喜欢上吃棒冰。每次走到那个卖冰的小店时,我都会买上五角钱一根的棒冰吃。姥姥就警告我:“凉东西,不要吃太多,会影响你的健康的。”可是,棒冰的甜味吸引着我,我怎么也抵制不住棒冰的美味。慈爱的姥姥那天狠狠地斥责我:“非要把你的肠胃吃出毛病来才行是不是?”后来,姥姥邻居家的孩子住院了,医生说是吃凉东西太多,得了胃病。那天,看到那个小朋友胃疼得脸色发白的样子,我想起姥姥的忠告。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纵容自己的性子了。

老师的忠告

上中学后,有几个同学常常偷偷地去游戏厅玩,我也随他们去了一次,可是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气得拍起了桌子:“沉溺于电子游戏会毁了你一生的。”我明白老师是在忠告我,后来再也没越雷池半步。学习优异的同桌却日渐消沉,上课也

萎靡不振,直到有一天,他因打游戏没有钱去偷盗,被抓住了。我猛然警觉,老师的忠告是在帮助我们抵制不良的诱惑啊。

是啊,当我们童稚时,当我们任性时,当我们面对诱惑时,我们的耳边总会响起亲人、师长的逆耳忠言。这些忠言我们可能不太喜欢听,但它们像一盏盏指路的明灯,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技法点评】考生以幼时、小学、初中三个阶段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写出了逆耳忠言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小标题的运用,使得文章线索清晰,照应了“助我行”的题目。文章在每一段的结尾部分,巧用一句话进行点题,点明不听忠言的后果,首尾呼应,收束有力。

巧用“三个一”,文章有波澜

巧用“三个一”,文章有波澜

一件事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总有一个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的过程。而人们了解一件事,总想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总爱问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也总爱推测事情的结局。只有把事件的过程和结局叙述清楚,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读者才能对整个事件有全面、完整的印象,才能了解事情的意义。那么,如何让记叙文开篇就扣人心弦,中间情节摇曳多姿呢?

一、巧设一个诱因,让文章开始就诱人

大凡优秀的叙事文章都讲究情节的引人入胜。假如一开始就抛下一个个悬念,让人产生无数的疑问,从而紧紧地牵引读者的注意力。那么,你的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如满分作文《“民主墙”的风波》的开头:

“‘你这书记趁早别当了,半点用也没有!’

“我从学校风尘仆仆赶来,离家门还有百来米远,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听到了妈妈对爸爸的呵斥声,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猛然袭上我的心头。” 文章开头先声夺人不说,还马上摆出矛盾,极力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欲罢不能。不妨再欣赏一篇作文的开头:

“教室外,呼啸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玻璃上,‘啪啪’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状态。”

描写环境,烘托氛围,开头写一场急雨的降临,制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当然,小说《小站歌声》的开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她要和远隔千里的男朋友举办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

静谧的深夜、昏暗的车站、孤单的老师与前来送行的四十多位小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巧设悬念,让人欲罢不能。

二、掀起一个高潮,让事情的重点更突出

写事情的经过,既要情节曲折,又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首先,可深沉地思考事情的经过和发展变化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什么?其次,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一些重要的阶段、情节、场面加以细致的描写,以使读者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再次,要细腻地刻画主要人物的具体表现,如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这样,事情的“经过”部分也就具体形象了。请看《山路“历险”记》:

“‘你看,天这么热!你们又从来没有走过山路,万一中了暑可不是好玩的??’‘向导’也‘好心好意’地劝导。

“我知道他是想趁机甩掉‘包袱’。‘哼,还嫌我们是累赘,也不瞧瞧自己个头有多高。今天,咱们就比试比试!’听出‘向导’的弦外之音,我和小玉的‘犟脾气’来了,牙一咬,豁出去了。

“还没走几步,我和小玉已累得气喘吁吁。用‘向导’的话说,就是走一步,歇两步。而‘向导’依然脚劲十足,坐在那里悠闲地看着我们的狼狈相。等我们走了一段路,他才开始走,不一会儿又把我们甩了好远。

“路越来越难走了,我和小玉越走越慢。‘快点弹!晚了,大蛇、豺狼就要出来了,到那时??’‘走’也好,‘弹’也罢,不管什么出没,我和小玉真的难以理会,始终如蚂蚁般在山路上蠕动着。最后,我们索性将‘向导”的提醒加警告置之度外,原地休息了。

“就这样一耽搁,等我们慢腾腾地‘爬’到山顶时,‘向导’早已不见了踪影。看看天空,太阳快落山了,茫茫山道,多多‘歧’路,该走哪条?茫然不知所措的我们将‘向导’诅咒了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还觉不解恨。“望着渐渐落下的太阳,我们心中一阵阵发怵。

“一切只有听天由命了。我们选择了一条小路,迷迷糊糊地乱走了一通。也许是命不该绝吧,一户人家的出现使我们一阵惊喜。

“当我们绕到那家屋前,一条大黄狗‘汪汪’叫着直扑过来。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可怜我和小玉只有抱头‘鼠’窜了。幸亏主人及时唤回了大黄狗,并热情地指给了我们下山的道,才使我们避免了更尴尬的局面。

“‘要是天黑了,怎么办?’小玉担心地问道。

“‘不知道。’

“‘太阳落山了!’

“‘嗯。’

“不知走了多久,忽听见有人叫我们。回头一看,我和小玉喜出望外,竟然是‘向导’。

“‘哎,你们怎么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害得我老担心。’我们听着‘向导’的抱怨,刚才对他的恨顿时烟消云散。

“‘快走吧!天黑了,把你们晾在山上,可真不是好事。’‘向导’又催开了。 “余下的路,我们走得格外轻松。”

一次简单的山行,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呢?

首先,利用矛盾起波澜。生活处处有矛盾,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产生了。留意生活中的矛盾,在作文中巧妙表现出来,就成为悬念,情节就因此摇曳多姿。你看,“我”想走山路而又怕吃苦,矛盾;一方想趁机甩掉“包袱”与另一方“豁出去”要走山路,矛盾。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诞生了。你看,一方是走路狼狈,另一方却偏偏在一旁欣赏“狼狈相”,矛盾;一个警告要“快走”,一个偏偏不理会,“始终如蚂蚁在山路上蠕动”,最后“索性”置警告于不顾,“原地休息”,又是矛盾??这样,在矛盾交织中,悬念顿生了,情节曲折了,自然引人入胜。

其次,话不说完留一手。写文章如同讲故事,一定要善于吊人胃口,话不说完留一手,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文章在叙述“小玉”和“我”置“向导”的警醒于不顾“原地休息”后,放开手笔,花开两枝,有意按下“向导”不写,留下悬念,放“长线”“钓大鱼”,集中刻画“我”和“小玉”的对话,让“我”和“小

玉”尽情“表演”。在读者担心时,又不时抖出另一条线索,再写“向导”,将情节推向高潮,结尾颇有亨利式的味道。

再次,善用外物生波澜。“我”和“小玉”在山路上茫然无措时,巧妙插入景物描写以烘托人物心理、渲染紧张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此外,还巧妙插入“大黄狗”事件,平地再起波澜。真可谓:生活本平常,文章来采样,叙事求变化,东风来作浪,笔底生跌宕,荡气又回肠。当然,还可以抓住重点,集中一个场面,浓墨重彩地写高潮。

三、留下一点余音,让事情的结局绕梁

事情的结果或出人意料,或让人深思,文章的结尾就会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请看《寻找幸福》的结尾:

“在路的尽头,我又碰到了上帝。我对他说:‘我终于明白了,幸福是那浓浓的亲情,幸福是那真诚的友情,幸福是那温馨的爱情。’”

这篇童话开头写起因——“我”告别上帝去寻找幸福:中间写了三个片段,从亲情,到友情,到爱情;结尾写结果——再遇上帝,并把“我”的收获告诉上帝。首尾在内容上相呼应,在结构上相照应。

一要耐人寻味尽展含蓄之美。文章贵在含蓄,结尾亦如此。有些话可点到为止,余音未尽,恰如国画里的“留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耐人寻味。如: “那天的黄昏、夕阳、明月让我明白了??”

结尾有意识地略去“我明白了”的内容,给读者以思考的广阔天地,自然能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而且它还具有既出乎读者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二要陡转立止尽展新奇美。不按一般思维逻辑来安排结局,而是推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给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感觉。这种陡然转折、戛然而止的写法,有人叫“亨利式”结尾,给读者以新奇感,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如: “‘哇??’另一个孩子委屈地哭开了,‘我们不是玩这个,我们??我们是想把它移走。呜??阿姨??阿姨说,要讲卫生,要??保护??保护环境。哇??’ “人群仿佛给马蜂狠狠蜇了一下,怔住了。”

这个结尾,写出残疾儿童打扫卫生,并且遭到误解,形成鲜明的对照,形势急转直下,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令读者惊讶、震动、回味,如此结尾具有较强的嘲讽张力。

这就是记叙文“三个一”的技巧,只要你灵活运用,就会写出生花妙笔来。

关注“时尚” 走进生活

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引导考生在走进生活、关注“时尚”中发掘语文因素,提高语文能力,已经成为中考语文卷命题者的共识。

【真题在线】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时下,在繁忙的都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称——慢活族。在教育部公布的新增171条词语中,“慢活族”一词解释为:“慢活族”是“慢并快乐”的一群人。这个名称缘自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由小说延伸出一种名叫“慢生活”的国际运动,并出现了“找回失去的时间”这样的组织,他们思考“生命的过程除了工作,还应该拥有什么”,呼吁品味缓慢的生活节奏,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提倡“慢生活”观念,用适当的慢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与“慢活族”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的是“快活族”。早上,他们在闹钟的“滴滴”声中匆忙起床,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到公交车站,以最简短的时间解决“快餐式”的午饭,在繁忙而充实中度过8小时的工作时间,回到家或许还要在灯光下继续查阅文件或者起草策划书。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就是“快活族”的真实写照。 ①某班就上述材料中的两种生活方式展开辩论。甲方认为“慢活族”的生活方式好,乙方认为“快活族”的生活方式好。你支持哪一方?请说明理由。(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看了这则材料后,如果就“现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一次社会调查,并形成报告,你认为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有用素材?请写出其中一点。(示例除外) 示例:人们对现今生活方式的满意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总结】

这道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引入“时尚”元素,设置辩论环境。二是思维空间广阔,提倡创新表达。三是重视行为方法,着眼学以致用。

【思路点拨】

一、理由的多类性

“请说明理由”中的“理由”,事实、现象、道理均可。例如:1. 事实类。我支持甲。“慢活族”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高山流水逢知音”,倘若钟子期当时步履匆匆,心浮气躁,是个“快活族”,就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上欣赏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了。2. 现象类。我支持甲。一味地加快速度显然是不行的。到处是快餐,以及快餐式的旅游、快餐式的阅读、快餐式的家庭生活??还有那快餐式的心情!草草地掠过生活,往往会把细节当做累赘抛掉,生活便仅仅剩下了梗概。3. 道理类。我支持乙。“快活族”讲究效率,在忙碌中享受“自我满足感”。在现在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快活族”的高速度、高效率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思维的创新性

“慢活族”是对被广泛认同的“快活族”的颠覆,所以支持甲者或者作辩证分析者容易出新。有如下几种方法:1. 调动、整合文化积淀。例如:我支持甲。“慢活族”能潜心阅读,品尝文学经典的醇香。阅读就像与一位慢条斯理的智者交谈,急躁不得。不细细品味,你如何能读出“煮酒论英雄”的那份豪情与智慧,如何能到达陶渊明宁静优美的“世外桃源”?2. 站到人生哲理的层面。例如:我支持甲。因为慢节奏的生活更符合人类的天性,它的实质就是宁静与浮躁的对抗。处在浮嚣尘世,我们将脚步放慢一点,才能享受慢生活的悠闲与乐趣,温习另一个久违的世界,才会渐渐地平静,甚至大彻大悟。3. 亮出辩证色彩。例如:一味快节奏地生活,人们将没有喘息的机会;一味慢节奏地生活,将难以跟上时代生活的脚步。因此,生活中,当快则快,当慢则慢。生活因为有快慢相间的节奏而丰富多彩。

三、方案的可操作性

搜集素材方案的设计入口要小,要便于操作。下列设计都符合要求:

“慢活族”(或“快活族”)一天的生活安排或状况,三位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不同年龄段人们的生活现状等。

文章非天成 妙手巧为之

——作文选材用材技巧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作文能否受到青睐,材料所起的作用不容轻视。因此,笔者下面就给大家谈谈作文选材、用材方面的相关知识。

一、选材

古人所谓“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也是在拥有了一定材料后,才达此境界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手头没有材料,无论多高的“妙手”,也是很难“偶得”的。同学们写文章,有时文思汩汩,顺畅淋漓,一气呵成;有时搜肠刮肚,捉襟见肘,却难于成文,这跟是否拥有材料有很大关系。如何找到可以利用的材料呢?

1.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获取写作素材的最重要的渠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之“源”,因此,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点滴积累,持之以恒,就会聚少成多,形成一个小小的材料库。写文章时就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写出的文章也就内容充实,生动感人了。

2.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阅读是获取写作素材的另一重要渠道。读书可以养气,养秀气、养灵气、养志气、养平和之气、养浩然正气、养人间大气。因此,善于读书之人写出来的文章大气磅礴,而读书不够的人所写之文必然底气不足。

二、用材

同样的功底,不同的选材;相同的选材,不同的处理,作文成绩会大相径庭。

1. 新颖。是指以打破传统的思考模式,即便是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人、事、物,也可从中“翻”出新意来,对于古老的故事题材,可以进行再创造,使之生发出新的思想。比如“耕耘与收获”,一般同学都会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上打转,大家都这么写,就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了。如果我们换个新思维:“一分耕耘,不见得有一分收获;一分收获,却绝对来自一分耕耘。”就比一般的说法更深入更新颖,更有说服力。从这个角度再去搜寻选材,强调“一分耕耘却没有一分收获”,可能是耕耘的方式、时间、技巧不对或不够等,从多角度审视材料建立论点,旧材料,就能翻出新意了。

2. 丰富。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联想、想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为作者抒发情感找到更有力的表现方式,寻觅到更有力的载体。突破现实的真实,去表现文学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能使作者的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我们可以围绕话题和提示语,搜索自己积累的知识素材,积极展开联想、想象,选择与话题有关

的历史典籍、诗词歌赋、民间传说、寓言故事、视听新闻里的人、事、情、景(境),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势,借助新人、新事、新情、新景(境),演绎自己的文章主旨。

3. 雅致。即注意材料的格调和审美情趣。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境界的高低至关重要。文章要有高的境界,材料也必须要有较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趣味。有的同学在审题时往往不注意题目中暗含的对这一方面的要求,选材不够认真,使得文章格调不高。文章的境界对整篇文章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要求作文要有高境界,并不是要同学们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而要言发于衷,情出于腑。

4. 精巧。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从选材的角度看,选材小巧精致是作文成功的一大要诀。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求全”,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注重新颖,展开联想,讲究格调,小巧精美,这四者是使材料产生魅力的重要途径。唯有新颖,才能引人入胜;唯有奇妙,才能巧中见新;唯有高格调,才能有高境界。

妙用排比展文采

排比句用于表达深刻思想、厚重情感的文章,具有气势磅礴、说服力强等优点,在考场作文中巧妙地运用排比句,给人以文采斐然之感。

一、比兴排比,含蓄慰藉

比兴排比句运用比兴手法组成排比句。这种排比犹如歇后语,前半部分如形象比喻的谜面,先言自然之物,后半部分如解释说明的谜底,揭示人与社会方面的道理。既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美,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易于在文章开头引出中心论点。如满分作文《给自己一方天空》的开头:

“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依然可以长成一片翠绿;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杈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骇浪,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做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

前三句借对自然界的小草、麻雀和小溪引发议论,言在物而意在人,含蓄喻示人们只有敢于展示自己,生命才会焕发夺目的光彩。最后水到渠成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做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这样由物及人,将人生的深刻道理借助自然物象点出,化深奥为浅显,实现了抽象论点的软着陆,读者自然心神领会、心悦诚服。

二、引诗排比,诗意盎然

引诗排比句将古诗词名句直接或间接穿插在各分句中组成排比句。这种排比无论在文中什么位置,都能营造诗意氛围,增强文化底蕴,提升文学品位。如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的精彩片段: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委婉简约。”

文章直接引用三位古人体现其人生理想的名句,来诠释中心话题“要诗意地生活”,以激情四射的诗话语言有力表达了“要诗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顾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一中心论点。

三、假设排比,思想飞扬

假设排比句运用一组假设句组成排比句,主要有“如果??那么??”“如果说??是??那么??”“假如??是??”“若要??就要??”三种格式。这种排比思维张力极强,可将思维从纵向时间或横向空间纵深延伸,启发性强,适合深入分析论证问题。如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中的精彩片段: “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晴空万里的白昼;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

作者选择了两组前后具有对比关系的自然之物,以假设排比的形式呈现,强化了中心论点“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化抽象的观点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和说服力。

四、短例排比,言简意赅

短例排比句运用四字格短语或一句一事的形式概括列举事例组成排比句。这种排比言简意赅,铿锵有力,适用于举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如满分作文《给“从谏如流”上把锁》中的一段: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有力地证明了‘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这个排比列举了正反两组共四个事例,复述四个事例共用九个概括力极强的四字格短语,简明扼要,掷地有声。

五、意境排比,形象生动

意境排比句尽量选用隽永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意境。如满分作文《青春的火把》的片段:

“让这火把恒久燃下去吧!多一份关怀,多一抹温馨,多一个善意的手势。让这火把永远传下去吧!少一点无奈,少一次争吵,少一回无意的违规。让这火把永驻心间吧!带着光明的心登上旅途,走过宁静的公共场所,停步于红灯的交通路口,揭穿虚伪,战胜邪恶??”

这样整齐的句式、诗意的表达,描绘出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更多相关推荐: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1饭店里有的吃牛排有的吃鲍鱼还有的吃西湖鲤鱼真可谓各品其味2雪地里有的滑雪有的坐雪爬犁还有的滚雪球好热闹的雪景3体育课上有的跳绳有的踢毽还有的在跑步4大扫除的时候有的扫地有的擦窗还有的擦黑板...

素材:成语故事格言名句体现的哲学观点汇总1

成语故事格言名句体现和揭示的哲学观点汇总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

英语作文名人名言开头例句

开头万能公式1开头万能公式一名人名言有人问了我没有记住名言怎么办尤其是英语名言很好办编原理我们看到的东西很多都是创造出来的包括我们欣赏的文章也是所以尽管编但是一定要听起来很有道理呦而且没准将来我们就是名人呢对吧...

读名言警句学语法

语法英语中的规与矩英语语法一个说来熟悉而又古老的话题从我们第一天接触英语开始就与它发生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或许正是因为古老方显它的重要只要我们跟英语打交道不论听说还是读写都离不开它英语学习两个基础四项技能从...

曾国藩百句名言

第一篇君子之大过人处修身篇1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2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3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4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5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

古汉语名词的造句功能1

目录一名词的语法特征及名词的一般用法1一名词能接受数量词的修饰限制1二名词能接受形容词的修饰2三名词能接受名词代词的修饰2四名词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2五名词后不能带宾语名词后一旦出现宾语则形成动宾结构2二名词作状...

近四年中考仿写、造句及语言表达集锦

近四年中考仿写造句及语言表达集锦1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依旧遗憾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

法语【至理名言】

韩诗雨法语学习资料法语至理名言Unefemmesansparfumestunefemmesansavenir不用香水的女人没有未来Aprslapluielebeautemps遇过天晴aluientreparun...

名人名言(四年级下)

第一单元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臧克家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高尔基第二单元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

英语名人名言

数学Math英语名人名言AstraightlineistheshortestinmoralsasinmathematicsMariaEdgeworthAsfarasthelawsofmathematicsref...

名人名言

善待生命篇1将安全牢牢的记在心中平安将会伴随我们渡过美好的一生Thesafetyfirmlyinmindandpeacewillbewithusthroughthegoodlife2安全记在心平安走天下Safe...

中国古典名著名言

中国古典名著名言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2民不畏死奈何之死俱之老子七十四章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用有了造句(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