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名词的造句功能1

时间:2024.4.29

目录

一、名词的语法特征及名词的一般用法 ...................................................................... 1

(一)名词能接受数量词的修饰、限制 .............................................................. 1

(二)名词能接受形容词的修饰 .......................................................................... 2

(三)名词能接受名词、代词的修饰 .................................................................. 2

(四)名词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 .......................................................................... 2

(五)名词后不能带宾语,名词后一旦出现宾语则形成动宾结构 .................. 2

二 、名词作状语 ............................................................................................................. 3

(一)表示比喻 ...................................................................................................... 3

(二)表示对宾语的态度 ...................................................................................... 4

(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 .............................................................. 5

(五)表示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所依据的形势或道理 ...................................... 7

(1)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 8

(2)方位名词作状语 .................................................................................... 8

三、名词的活用 .............................................................................................................. 9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 9

(1)普通名词用作动词 ................................................................................ 9

(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 9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 11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 12

参考文献: .................................................................................................................... 13

古汉语名词的造句功能

周小慧 指导老师:宋巍 09(三)汉语1班 学号:09301121

摘要:名词一般用法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同时有其特殊的用法,名词可以作状语,也有名词的活用现象;如例名词作动词使用,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语法现象很复杂,比如关于名词的语法现象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它说清楚,本文运用古汉语语法知识解析中学文言文中名词的造句功能,为中小学古文教学提供一些理论根据。

关键词:名词活用、特殊用法、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古汉语中名词在正常的用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名词一般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在古汉语中又可以作状语,名词同时可以用作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用作意动用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名词的特殊用法,教师在教学中很难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也同样很难将其理解透彻,学得好。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语法现象很复杂,本文运用古汉语语法知识解析中学文言文名词的造句功能,为以后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帮助。下面介绍名词的一般用法和其特殊用法,以便更好掌握名词的造句功能。

一、名词的语法特征及名词的一般用法

名词一般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在古汉语中又可以作状语,名词同时可以用作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用作意动用法,这是名词的语法特征,即是名词的一般用法。下面对名词的语法特征及一般用法作具体的阐述。

(一)名词能接受数量词的修饰、限制

例如: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荀子·宥坐》) ②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在两例子中的“百、一”修饰“仞、卷”,分别修饰山的多和卷书。

1

(二)名词能接受形容词的修饰

例如: 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

“远”是“偏远的”意思,“宠”动词本身表被动,“受宠爱”的意思。

(三)名词能接受名词、代词的修饰

例如: 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例句中用“诸侯”修饰军队,“我”修饰“师”。

(四)名词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

例如: ①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

“君”在“不”的修饰下,转作为动词,已不是名词;“王”同样也是这样的到底

(五)名词后不能带宾语,名词后一旦出现宾语则形成动宾结构

例如:

左右刃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在此,“刃”为名词,“相如”为名词性代词,“相如”置于“刃”之后则“刃”由名词转换成动词,构成动宾结构,名词的词性转变,不再是名词。

从造句功能方面看,普通名词的特点是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即名词的一般用法是作主语、宾语、定语。名词的造句功能除有一般用法之外,还有其特殊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中

2

后三种用法概括在名词的活用范围内。下面分别就名词作状语,名词的活用两大类来进行阐述。

二 、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起修饰或限定作用的句子成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语言使用的习惯,普通名词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却很普遍。和现代汉语比较,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古代汉语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多由一定的修饰手段转化而来,因而能表现出某些特殊的修辞色彩,使句子显得形象、生动。翻译这类句子时,一般要在名词状语前加适当的介词来对译,但却不能认为是介词的省略。因为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说成省略,反倒不合乎古代的语言习惯。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按其对谓语中心词所起的修饰作用,有课划分为若干类:

(一)表示比喻

这类用法是以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作比喻,来描绘被修饰的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状态,由于作状语的名词有比喻作用,故此可用“像??一样(似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翻译。

①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谏逐客书》)

写动作,具体可见,“蚕食诸侯”以极具形象的比喻写出了秦国侵占诸侯国土地的情况。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项羽本纪》)

这一句与上面的例句略有不同,是指用动物躯体的一部分的名词作状语。“翼蔽”不能直接说成“像鸟那样??”,而要把老鸟护小鸟的具体状态描述出来,即“像鸟张开翅膀那样遮护”。翻译时,因为前边还有另一状语“以身”(介词结构作状语),“翼”的意思可以不译出,全句可译为“??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

③ 西门豹簪笔磐折,向河立侍良久。(《西门豹治邺》)

3

这句是用无生命的事物作比喻。“磐折 ”即“像磐一样弯着”。“磐”是古代石制的一种乐器,其状呈<形,这里用磐的弯形把西门豹假装恭敬向河立侍的样子描绘得惟妙惟肖。此外,作状语的名词在表状态时,也可寓有“程度”、“速度”等意义,这些都要具体分析。

④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过秦论》)

像卷帘子那样,像打包那样,像装口袋那样

像这类可归纳为比况性名词作状语,常常用贴切的比喻来进行夸张 ,突出名词所表事物的某一特征,并把它与动作行为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动作行为也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普通名词作比况性状语,不但在古汉语中大量存在,用这种形式组成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也保存了不少,如“风起云涌”、“土崩瓦解”、“雷厉风行”、“星罗棋布”、“烟消云散”等。另外,现代汉语中还有许多由偏正关系组成的双音节动词,如“响应”、“蚕食”、“鱼贯”等,也是有这种形式演变来的。这类成语中的复音词,注意不要把它们的内部结构误释成主谓关系。区别的关键在于看前面的名词和后面的动词构成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是陈述被陈述的关系,则是主谓短语或句子;如果是修饰、限制关系,则是偏正短语。比如“风起云涌”、“烟消云散”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如果独立成句,“风”和“起”、“云”和“涌”等也可以构成陈述与被陈述的主谓关系。

(二)表示对宾语的态度

这类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指的人或事(一般指具体的某个人或某个事物),当成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也就是说,主语用对待作状语的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的态度,来对待宾语所指的人或事物。这类句子一般可用“像对待??一样地对待??”、“把??当作??一样地对待”等语言形式去理解或翻译。这类状语与比况性状语不同的地方是,比况性状语表示比喻,着眼于状态上的“相似”,这类状语表示比较,着眼于状态上的“相同”。

①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客 ”名词作状语,形象地表明了“齐将田忌”对待孙膑的态度:“像对待‘客人’那样款待他”。

4

② 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童区寄传》)

“货”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形象说明“越人”对待子女的态度:“像对待‘货物’那样看待他们”。

③倡优畜之。(《报任安书》)

“倡”,为戏子的意义,在这里“像对待戏子那样养”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事”是“像侍奉兄长那样侍奉他”

(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

这类用法是指作状语的名词所指的处所、时间都是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处的时间、所在的处所或是所从来、所到达的处所(包括虚处所)。

古汉语里,名词(包括以名词为中心组成的偏正短语)作状语,表处所、表时间和现代汉语区别不大,例如:

①逾时,道无行人,狼馋甚??(《中山狼传》)

②刘备、周瑜水路并进,追曹至南郡。(《赤壁之战》)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对译这类句子时,一般要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一个处所介词“在”,如例①;表所从来的处所前加“从”,如例②;表到达的处所前加“到”。这类名词状语如出现在句首,特别要注意和处所名词(或短语)作主语时区别开。一般来说,句首表处所的名词,从意义上看,着重的是它们的空间性,从结构上看,前面加上介词后原句意义不变,则宜作状语分析。下面是几个特殊的名词状语的例子:

④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⑤ 今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 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两句中作状语的名词都是动作所从来的处所。“远来疲敝”即“从远道而来,疲劳不堪”。“远”是形容词活用来的名词。后两例的“势”都作“情势”讲,例⑤表示虚处所,即“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不敢收留你”。例⑥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展趋势,即“从情势看??”的意思。

5

常见的“势不两立”,写作“势”时,表示动作发展的趋势;写作“誓”时,表示决心、态度。

⑦朝服衣冠,窥镜。(《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鸿门宴》)

“朝”表示“在早晨”,“夜”即“在夜里”,都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这类用法是指作状语的名词所指的事物都是动作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出现时所凭借的工具,或赖于实现的方式、方法等。有这类状语的句子一般可用“用(拿)??干什么”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翻译。表方式方法的更灵活些,有的还可以在作状

(四)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或赖于实现的方式方法

词语的名词前加一个相近的动词组成的动宾短语,再加上原来的动词谓语,把全句变为连动句式去理解和翻译;有的只需把这个名词直译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即可。如: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愚公移山》)

②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核舟记》)

③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④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

以上句子中的名词状语都是表示工具的,如果从表示方式的角度看一些句子中的名词可看作是方式状语。工具既可以用一种,也可以用数种,因此,作状语的名词可以单用,也可以并列使用。如例①中“箕”和“畚”就是单音节名词并用作“运”的状语;作工具的多是物品,故又可以限以形状,如例②名词“蓬”前加“箬”就是为了说明这个覆盖舱面的船篷是用箬竹(一种竹子)的竹叶做的。“箬”和“蓬”组成名词性偏正短语一起作“覆”的状语。古汉语中,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可以用偏正连词“而”连接,名词单用作状语表工具、方式时,有时也可以在它和动词谓语间用“而”(表示状态、态度等的名词状语和谓语间不能用“而”),例如③中的“梯而下之”。例④更特殊,名词状语修饰的动词不是句子的谓语而是分句的宾语,“棕缚”单独解释是“用棕绳捆绑”(“棕”本为“绳”的定语,如前“箬”和“蓬”的关系,“绳”未出现,“棕”就代“绳”单用作了状语),由于“棕缚”充当了动词“解”的宾语,具有了名词性质,前面就可以用代词“其”修饰它作它的定语,全句可译为“解开捆缚梅的棕绳”。

6

⑤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

这一类句子的名词状语是表方式的,作状语的名词又多是人身体的某一部分。这种用法,今天的语言中还大量的保留着,如“耳闻目睹”、“手舞足蹈”、“手提”、“步行”、“肩挑”等。由于这种用法通俗易懂,文言中用了这类名词作状语的,一般可以不翻译。

⑦ 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狱中杂记》)

⑧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这又是一类表方式的名词,它的特点是用一个词表达较复杂的意思,不联系上下文就难以掌握。比如“面语”就理解为“当面告诉”还没讲透,联系狱吏对富囚的态度,就知道这里隐含“直接敲诈勒索”意。末一例又是个特殊的句子,“板印书籍”是全句的主语,指板印书籍一事,这个短语虽含名词性质,但本身结构却是动宾关系,“印”是主要动词,“板”是它的方式状语,即“用板刻的方法印刷(书籍)”。这种不在句子谓语部分出现的名词状语应注意分析。

(五)表示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所依据的形势或道理

这类用法是指作状语的名词所指的事理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遵循的准则、依据,或评论人、事时所用的标准,即形势或道理。一般可用“按照(依据、论)??(应该)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翻译。

①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

②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狱中杂记》)

③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义固不杀人。(《史记·项羽本纪》)

这类名词状语,大部分用于动词谓语前,也有用于句首,例如②(主语没有出现的,一般按照状语位于句中分析)。这类句子由于多讲的是按“理”该作而未作的事,故此,动词谓语前常用“当”、“应”、“宜”等一类能愿动词,例如①“分当引决”即“按情理应当自杀”。

古代汉语特殊名词用作状语,可分为时间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

7

(1)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作状语是单用一个时间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频率。由于时间名词作状语常常表示出“每一”这种附加意义,即相当于一个时间词的叠用,因而具有加深程度的修辞效果。如: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促织》)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名词作状语“岁”是“岁岁”的意思,即“年年”、“每一年”,表明“征”进行得相当频繁,加深了“征”的程度;例(2)的“日”,是“日日”、“月月”的意思,即“每一天”、“天天”,“每一月”,“月月”表明“削”和“割”进行得迅速,加深了“削”、“割”的程度。

这一类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里也时常使用,并且也具有这种修辞效果。如“周总理日理万机”、“工分账目要日清月结”等。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歹乎!(《陈涉世家》)

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左传》)

(2)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是用方位名词直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方向,给人以准确之感。如:

乃使蒙田北筑长城。(《过秦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里使用得很普遍。如:“北伐”、“外调”、“上访”、“野战”、“下放”等。不过,在现代汉语里,方位名词状语与它所修饰的动词常常结合得相当紧密,以至于可以发展为偏正式双音动词的趋势,而使人们不再太注意和重视。因此,现代汉语里这种方位名词作状语的准确的修饰效果,就表现得不十分突出。

8

三、名词的活用

汉语的各类词都有自己的基本用法,用某个词造句时,按照它所属词类的基本功能去使用,叫做“本用”,如果不按它所属词类的基本功能,而是临时赋予它其他词类的基本功能去使用,就叫做“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实词较为突出的语法特征。名词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普通名词用作动词

①今京不度(《郑伯克段于鄢》)

②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⑤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诸葛亮记》)

(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①沛公引军过而西。(《史记·高祖本纪》)

②商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国语·勾践灭吴》) 识别名词活用动词的方法:

从造句功能方面看,普通名词的特点是常作主语、宾语和定语。除了在判断句中作谓语之外,从组合能力方面看,名词不受副词修饰,也不受助词修饰。如果某个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上述基本功能而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那么就可以判断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具体来说,名词活用作动词大致有下面六种情况。

第一,两名词连用,如果它们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我们就可以考虑它们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这样,两个名词中就有一个活用为动词了。

9

①公宫火。(《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②许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

名词单独处于谓语的位置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前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如果是方位名词则在后面加动词。如:例①中的“火”是“起火”的意思;例②中的“冠”是“戴帽子”的意思。

第二,名词放在“之、我”等代词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 ③公子怒,将鞭之。(《国语·晋语》)

名词带宾语而用作一般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介词;有时也可以把名词直接解释为相应的动词。如:例③中的“鞭”可理解为“用鞭打”。

第三,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而又别无动词者,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④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

⑤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史记·淮阴侯列传》) 名词带介词结构作补语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前加一个相应的动词。例④中的“形”可理解为“表露”;例⑤中的“都”可理解为“建都”。关于这种情况,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名词后面省略了介词,例如⑤中的“都彭城”即“都(于)彭城”,它是动词短语,而不是动宾短语。二是名词后面的兼词“诸”和“焉”应作补语看。因为“焉”是“于是”的合音。如:例④中的“诸”字。

第四,如果名词放在了副词、能愿动词和介词结构的后面,就取得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活用为动词。

⑥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

⑦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后加相应的动词。如:例⑥中的“度”可理解为“合乎法度”;例⑦中的“东”可理解为“往东”。

第五,名词用“而,以,则”连接时,就用作动词。

⑧骋而左右,何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10

关于这种情况,应注意“而”字前面的名词是不是作主语,如果名词是作主语,则不能用作动词。如《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也可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名词前后有“而”连接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一个相应的动词。例⑧中的“左右”可理解为“往左往右”。

第六,助词“所”之后,“者”前得动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⑨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韩非子·五蠹》)

⑩且失食者,圣人之所宝也。(《墨子·七患》)

一般在理解时可理解为“所+动词+的事物”,有时也可以理解为“所+动词”。例⑨中的“礼”可理解为“所尊敬的东西”。名词“宝”跟助词“所”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宝”即“珍视”。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般来说,如果谓语动词带了宾语,那么宾语就是这个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但是古代汉语例的动宾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或为一般动宾关系,或为特殊动宾关系。其中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果谓语动词带了宾语,而宾语又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而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并且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那么这种现象叫作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具有这种用法的词能使它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某种人或事,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具有某种性质状态。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具有这种用法的名词能使它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名词用作动词时可以有使动用法。例如:

①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例①中的“臣诸侯”是“使诸侯为臣”。名词用作动词之后,如果它是使所带的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那么这个名词就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

11

这就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②“来,安”是“使之来,使之安”;例③的“王”是“使??成为王”;例④“东封”是“使??成为东面的疆界”的意思。

有时,名词的使动用法并不是“使??成为什么”,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或承受跟名词相应的动作行为。如:

⑤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祸”,名词用作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祸(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使人们成为祸”,而应该理解为“使人们遭殃”。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和状态,会产生某种动作或行为,意动用法大多为未然。

名词的意动用法,指当事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

⑤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⑧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阿房宫赋》)

例⑤中的“客我”是“把我当作客”。名词用作动词之后,如果它把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那么这个名词就用作意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在理解时刻用“以??为??”或“把??当作??”格式来解释。例⑥中的“鄙”由“边邑”转化为“作为边邑”;例⑦是“以??为教训”的意思;例⑧是“以??为襟带”,例⑨是“以??为平底锅,沙子,土块,石头”。

总结:上述通过对名词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作来阐释名词的造句功能,使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有更好的理论依据,更方便掌握名词的造句功能,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2

参考文献:

[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99.6

[2]易国杰 姜宝琦主编《古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

[3]以上例句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1-6册) 2000.3

[4]康瑞宗《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

13

更多相关推荐:
古诗词名言警句大全(含出处)

古诗词名言警句1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4辅辅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8...

古语名句

品德篇60则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寒冷的季节众树凋而松柏青翠依旧引申指越在艰苦中越能见人的品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荡荡坦然宽广戚戚忧愁不安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有才德的人不会孤独必定有人追随见义...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治学问题时曾借用三首宋词的意境加以形象地表述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3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3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39众里寻...

100名句集锦古语

名句集锦1001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主题治国2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主题治国3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主题治国4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主题治国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逸安心...

经典古诗词名言名句大全

经典古诗词名言名句大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古代诗词名言名句

古代诗词名言名句带出处作者作者shouhu220日期20xx1226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古诗词名言名句大集合

引用名言名句大集合劝学类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惜时类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送别类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

名句、古语、警句摘录

名句古语警句摘录1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释义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翻译过来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

西安交大——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

西安交大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中国古诗词名句精选

中国古诗词名句精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屈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民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三国曹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三国曹植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东晋陶渊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

古诗词名言名句大集合

引用名言名句大集合劝学类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惜时类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送别类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5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6请君莫...

古语名句(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