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时间:2024.5.8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 及其规律的学科的统称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是其三个分支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1,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符号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信息学 2,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本质力量:指蕴含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的性质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是人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本质的过程。

文学本体论:兰塞姆 文学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是艺术起源学说的一种,认为艺术同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然天地的游戏本论,是人类在维持和延续生命之外,为了纯粹的审美和娱乐而消耗过剩精力的非功利的生命活动。

巫术发生说:原始人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巫术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认为文学活动的起点是巫术仪式。

摹仿说: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关摹仿,艺术既起源人类的摹追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劳动说:艺术是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学说了有力的提出者是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偌夫。他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方面大量资料在批评总结和具体发挥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学起源于劳动的理论。

原因: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

文学活动的发展: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的发展提供了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1文学发展受上层建筑其它因素的制约2文学艺术有自身的独立性

“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来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史

诗和神话。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法国和19世纪的俄国。

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藉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2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议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客体即“自然”说: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A社会生活是创造的客体B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A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B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1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艺术发现:是艺术家在内心深处积累了相当多的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的认识生活和评价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衣事物进行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2艺术发现是作家特眼光和非凡独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4 ??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加快,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的,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主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他倾向于用一种不常见的称谓指称或描写事物,以期给人一种新奇的效果或引起人们的注意。陌生化手段的实质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增强审美效果的目的。

艺术真实:它是作家 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特征: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内蕴的认识和感悟。A内蕴的真实B假定的真实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A主观的真实B诗艺性

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与关注人的癸,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它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价理念所以人文关系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特征:1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2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3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民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此定义的要点: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2主体与对象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特性:稳定性 独创性 多样性1表现:a同一时代民族阶级的作家风格具有明显不同b同一个作家具有多种风格2原因a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文学风格的多样性b作家创作个性的多样性必然表现为风格的多样性c读者审美要求的多样性必然要求风格的多样性

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形成:1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趣味2文学艺术修养3生理机制

接受动机:审美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批评动机 借鉴动机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 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存在原因:1创作动机决定文体中隐含读者的存在2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3作家的选材及文本特点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净化:就是读者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性质 :1是一种科学活动a由文学批评的职能所决定的b由文学批评科学性的素质所决定的2是融合了社会批评的美学批评a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现象是社会现象的一种,所以文学批评离不开社会历史观念b文学的主要价值在于审美,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所以文学批评归根结底是美学批评3具有倾向性和创造性

原则:1文学批评应从文学形象的分析入手2文学批评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3文学批评应有全面的整体的观点A应当用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历史地艺术地加以B应顾及全人和全篇a评价作品应顾及全篇,不能断章取义b评价作品顾及作家全人,做到知人论世c评价作家,还要顾及作家所处的社会状态C应当看到作品的总倾向和整体价值

标准:1思想标准 a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b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c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2艺术标准a生动性 深刻性b作品的生命整体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方法:1批评的方法是发展的,多样的2批评的方法是分层次的a哲学方法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b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方法具有普遍性c具体方法应接受高层次方法的指导3各种方法是互渗互补的

对话:伽达默而 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个人的情感体验之间没有联系,而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

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 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存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从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特征:德 希尔特 黑格尔 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内容突出他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4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特征的直接参与5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1生产规定着消费a文学生产为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b规定着消费的需求方式c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生产着新的消费者2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a文学产品在文学消费得以最后实现b文消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文学方式和规模c文消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中,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止中断,它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阅读心境

第一文本: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关系之前,还不能算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

第二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存在

共鸣产生的原因:1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有能感受美的接受主体 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与思想水平 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有感受理解想象力3读者的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 思想观念 情感经验 意志愿望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与创作者本意有所抵触,但作品本身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这合得这种“误解”看看上去又切合作品,令人信服

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它的来临时的特点是突出特征是非预见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客体即情感说:文学的客体是人的心灵,其中有的认为文学的客体是人的思想 理性,有的认为是人的意志,有的认为是人的无意识,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客体即情感说


第二篇: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理解


所谓文学整体,是指对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具体文文学整体?

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诗言志”和“诗缘情”

??? “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第190页);“诗缘情”则出自陆机的《文赋》。“言志”说与“缘情”说,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诗歌所表达的是主观思想感情,不同之处在于“言志”说突出的是理性化的思想感情,“缘情”说则突出诗歌或文学所表达的是感性化的情感或情绪。

感物说

??? 感物说强调了人生感受对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进而有了“什么样的人生感受”更有利于文学创作的讨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有所谓的“诗穷而后工”的说法。最早有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

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太史公自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第78~79页)后来韩愈用“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来概括这种现象(韩愈:《送孟东野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125页),并且认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韩愈:《荆潭唱和诗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第129页),把人生经历的坎坷视为作家创作好作品必不可少的前提。欧阳修更进一步发挥说,文学创作只能“穷而后工”,“愈穷则愈工”(欧阳修:《梅圣愈诗集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130页)。话虽然说的绝对了一些,倒是相当深刻地揭示了由丰富的人生阅历所构成的生活基础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摹仿说

??? 古希腊的摹仿说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认为文艺的摹仿对象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可能有的或应该有的事,属于西方文论史上的主流理论。另一种则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由感官所感知的“感觉世界”具有流动不息、变换不定的特点,因而也是不真实的。只有一般概念所组成的、由理智所领悟

的“理式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绝对存在的客观实体。理式世界是感觉世界的原型或理想,感觉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影子,文艺更是对作为摹本的感觉世界的摹仿,所以文艺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体隔着三层”(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第73页)。柏拉图的摹仿说否认了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本原,并以文艺只能摹仿事物的影象否认了文艺存在的合理性。

文学的价值

??? 从西方文论关于“诗歌真相”(Poetic truth,或“诗歌真理”)的讨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是怎样逐渐深化对文学价值认识的。

??? 柏拉图以文艺是“摹仿的摹仿”而不具有真理性,否认了文艺的存在具有积极的价值。 亚里斯多德虽然肯定了诗歌真理,可是他的标准却是认识论的,他认为历史只能讲述已经发生的个别事件, 诗歌却因为能够讲述可能发生的普遍性的东西,所以比历史更真实。到了18、19世纪,浪漫主义认为诗人就是“立法者或先知”(雪莱:《为诗辩护》,《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第122页)。从而以主观扩张的方式为诗歌真理辩护。自然主义则以攀附科学来抬高文学的地位进而肯定诗歌真理,例如

左拉就主张,文学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成为一门科学。在如何认识诗歌真理的问题上, 美学家康德另辟蹊径,开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先河。他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的特质在于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强调诗歌真理与科学真理根本就是两码事。这个见解对后世影响极大,只是现代文论更进一步将诗歌真理与科学真理的对立概括为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精神与物质的对立, 以诗歌显示了感性的真实来肯定文学存在的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海德格尔的诗学。海德格尔认为, 人只有诗意地栖居才会生活在自己本真的存在之中;而人之栖居之所以是诗的,就在于“诗人的特性就是对现实熟视无睹。 诗人们无所作为,而只是梦想而已。他们所做的就是眈于想象。仅有想象被制作出来。”(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选集》上册,上海三联书店,19xx年,第464页)。海德格尔的意思不是说诗意的栖居即逃避现实,而是以诗意栖居对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批判那种以功利物欲为目的的生存方式。

文学作品的双层结构

???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也曾论及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双层结构的特点,他说:“在一切表现中,我们可以区别出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

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桑塔耶纳:《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第132页)

文学是人生特殊经验的表达与展现

??? 美学家康德在他晚年所写的《实用人类学》中,曾对此作过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哲学是以实践性的外部经验为基础来认识人的,所以哲学对人的认识是一种“论证的意识”或“知性的意识”。人对自身的另一种意识来自康德所谓的“内部感官”,它是“被心灵所激动”的产物,他称其为“直觉的意识”或“经验的自我意识”(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xx年,第33页)。康德认为,“内部经验并不象那种有关空间中的东西的外部经验一样,在这种外部经验中诸对象表现为相互并列的和固定存在的。内感官只是在时间中,在不具有观察的持久性的流动中,才看出其诸规定之间的关系,而那种持久性对于具有却是必不可少的”(康德:《实用人类学》,第10页)。也就是说,依赖于知性和逻辑的哲学无法感知和把握人的内部经验,即人的内在的、流动变化的、非逻辑性的心理活动,因而也无法言说由内感官即通过心理感受所获得的人生体验。康德所作的这个区分,对我们理解文学

是在什么样的经验层面上、以何种方式理解人生,以及把握了什么样的人生意蕴,都极富于启发。 语言是一种文化

???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指出,“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62、70页)。所以,人们学习和接受语言的过程,其实是学习一种文化并受其同化的过程。正像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获得某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某一套概念和价值。在成长中的儿童缓慢而痛苦地适应社会成规的同时,他的祖先积累了数千年而逐渐形成的所有思想、理想和成见也都铭刻在他的脑子里了”(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148页)。

语言问题成了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视域

??? 当代哲学家保罗?利科在总结20世纪的哲学研究时说,“对语言的兴趣, 是今日哲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认为在事物的理论之前能够并必须先有记号理论的这种思想,是我们时代很多哲学所特有的思想”(保罗?利科主编:《哲学主要趋势》,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337页)。这个特征和哲学研究的这种

趋向,人称“语言学的转向”(Linguistic turn)。 其主要表现为,在方法论上,人们把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的研究。 在观念上,人们彻底抛弃了工具论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本体性, 认为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其实是由语言“再现”或“建构”的;与其说人在支配语言,还不如说是语言在支配着人。“语言学的转向”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表现,便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文学理论的盛行。

“言不尽意”论

??? 汉魏之际为如何鉴识人物而兴起的“言意之辨”,对庄子的“言不尽意”论作了进一步阐发。正如汤用彤所说:“人物伪似者多,辨别极难。……而况形貌取人必失于皮相。圣人识鉴要在瞻外形而得其神理,视之而会于无形,听之而闻于无音,然后评量人物,百无一失。此自?存乎其人,不可力为?;可以意会,不能言宣(此谓言不尽意)。”(《言意之辨》,《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xx年,第215页)玄学家们的言不尽意论,是对语言难以描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来说的,与文学显然更近了一些。 非语言符号

??? 传播学对非语言符号的研究告诉我们,作为一种

传达信息的符号,形象具有这样的特点: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它既某种确切的指向性,又有无须对这种倾向做出定量规定的模糊性,形象同它所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那么严格和确定,形象只是暗示意义,因而要比概念语言的说明模糊、宽泛和含蓄得多。从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上讲,这固然是一种损失,然而它却为人们传达感悟和表现情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这又是抽象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符号不可比的。

“形象大于思想”

??? “形象大于思想”现象的发生,既和作家的主观动机有关,又和读者的想象、联想有关;文学形象本身的特点,则是连接二者的中介或桥梁。

??? 从创作主体来看,作家之所以要用形象来说话,就是因为艺术形象作为组织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可以传达许多抽象概念或逻辑话语不容易说清楚的丰富而深邃的意思,更善于表达那些概念语言无法言说的复杂感受和体验。这说明在文学形象的构成中,已经包含着大于特定概念的丰富内涵。从读者接受一方而言,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虽然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某种确定的观念,却可以将读者带入意会、感受、体验的状态,为他提供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从而使

读者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

??? 从“形象大于思想”的现象中,人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它已被无数的文学事实所证明,那就是:任何艺术形象都不可能完全地“翻译”成逻辑语言;用理性化、概念化的逻辑语言来复述文学,有可能接近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永远无法穷尽它。所以中国古代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西方也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谚语。从这个角度上理解“形象大于思想”的现象,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文学形象性质的理解。 文学形象具有审美性

??? 钱钟书指出:“夫艺也者,执心物两端而用厥中。兴象意境,心之事也;所资以驱遣而抒写兴象意境者,物之事也。物各有性:顺其性而恰有当于吾心;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其性有必不可逆,乃折吾心以应物。”(《谈艺录》,中华书局,第210页)说的就是艺术形象在本质上只能是心与物,即主、客观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这个特点。在文学形象中,不仅有经过主体创造性想象加工过的客观事实,而且还包含着主体对其所表现的对象的审美态度,包含着他的个性和他的理想。而后者正是文学形象独创性的主要构成因素。因此,为了强调生活形象与艺术形象的这种区别,中国古代文论一般都把前者称为“物象”,而把后者称

为“意象”,用“意”与“象”的结合揭示形象构成中所存在的主、客观因素,揭示艺术形象的审美性。 文学形象是语言形象

在西方文论史上,德国美学家莱辛通过讨论诗与画的区别,具体分析了语言形象和造型艺术形象即视觉形象的不同,对“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这一影响深远的传统看法提出批评。莱辛指出,文学属于时间艺术,可以表现流动、发展的过程,而造型艺术则属于空间艺术,只能表现事物运动的在某个瞬间的静止状态。莱辛的理论观点,可以参阅他的著作《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 ??? 可惜的是莱辛以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来区别诗与画,并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正像后来“新批评”理论家维姆萨特和布鲁克斯所说的那样,以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来界分文学与造型艺术,等于说后者是静止的图画而前者是活动的图画,仍然是用视觉性来解释文学形象(维姆萨特、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xx年,第247页),并没有把问题说清楚。

比喻

??? 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维姆萨特在论及比喻时曾指出:“在理解想象的隐喻的时候,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

是B(喻体,vehicle)如何说明A(喻旨,tenor),而是当两者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维姆萨特:《象征与隐喻》,《“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第357页)他又说:“在比喻背后有一种两个类之间的相似性,这样就产生了更一般化的第三个类。这一类没名字,而且很可能永远没名字,只有通过比喻才能得到理解。这是一种无法表达的新概念。……诗的要点似乎在喻体和喻旨之外。”(维姆萨特:《具体普遍性》,《“新批评”文集》,第262页)都说明了比喻从根本上讲并不是说明性或描绘性的,即仅仅用具象的喻体去修饰抽象的或不那么具体的喻旨;好的比喻其实是喻体和喻旨的并列对照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张爱玲的比喻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人们的形象感此刻来自词语比较所唤起的感受,而不是视觉形象的叠加或转换。 通感

??? 钱锺书先生有《通感》一文,通过许多文学事例详细地解释了文学形象独具的特点,可以参阅。《通感》一文,见于钱锺书的论文集《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

表象

??? 与感觉、知觉中的形象源于对在现场的事物的反

映不同,表象是指保留在头脑中的形象,它可能是曾经感知过的形象的一种残留意识,也可能全然是想象的产物。在心理学中,人们称前者为记忆表象(memory image),称后者为想象表象或创造表象(created image)。虽然表象不是感官直接经验的产物,但是在语言或者其他媒介的引导下,它仍有可能保持鲜明、生动的特点。就像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经验到象知觉那样真实、那样丰富、那样形式繁多的表象。正如可以看见、听见、嗅到、尝出或觉出客观上存在的事物那样,我们也可以?看见?并不存在的事物,?听见?并没有人在演奏的音乐,?嗅到?多年没有吃过的食品;当我们读爱伦?坡的著作时,可以看见、听到和觉出?每一张紫色帷幕的柔软、暗淡和它们不规则的沙沙声?。”(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上册,文化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199页)

人物的性格、命运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 作为一种人物形象,典型尤为关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对人物性格与命运动的影响。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大都和巴尔扎克一样,执着于从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寻找生活和人性所以如此的答案;许多作家都有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所表述的那种人生观念,或者至少与之类似。巴尔扎克说,

他构思《人间喜剧》的意念“是从比较人类和兽类得来的”。“动物是在它生长的环境中形成它的外形”,“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与自然相似。社会不是按照人展开活动的环境,使人类成为无数不同的人,如同动物之有千殊万类么?”(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巴尔扎克论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第57~58页)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

???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62页)提出环境的典型性,在典型问题的阐释上还是第一次。其反映了恩格斯在人与环境关系上的看法,更显示了他对社会环境内涵的深刻理解。一方面,恩格斯强调了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和促使他们行动的原因,所以如果不能充分表现社会环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与行动将失去可以理解的基础。另一方面,他又用典型环境这个概念,揭示了规定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社会环境本身的丰富内涵。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

境,包括两个层次,它既是指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是指必然会对这种具体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体现为社会发展趋向的历史环境。揭示社会环境具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在于,如果说在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人们还可能受到各种个别的、偶然的和暂时的因素的影响,从而有可能掩盖人的生活环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话,那么,对具体环境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脉络的把握,却能够使人洞悉被偶然现象所掩盖的实质,发现具体生活环境中那些细微变化的社会意义。恩格斯在批评哈克奈斯时提及巴尔扎克并不是转移了话题,他以巴尔扎克因为把握了历史的趋势,“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证明了对历史环境和时代特点的把握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巴尔扎克,使他有可能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尽管“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63页)。恩格斯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关系的阐释,从根本上揭示了典型人物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他们显示了人性和人生必然要受社会关系制约的普遍意义。

典型形象的艺术魅力

??? 别林斯基曾对典型人物有一个著名的界说,道出了典型人物何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原因。他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你不必说:这是一个具有壮阔灵魂、强烈情欲、渊博智慧、但理性偏狭的人,他爱妻子爱到疯狂的程度,只要有一点不忠贞之嫌,就会用手去扼死她,──你可以简短扼要地说:这是奥瑟罗!你不必说:这是一个深刻地懂得人的使命和生活目的,努力为善,但丧失了灵魂的活力,做不成一件好事,由于感到自己的无力而痛苦着的人,──你可以说:这是哈姆莱特!”(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第191页)

??? 说典型“似曾相识”,是因为典型人物身上蕴含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以这种普遍性为媒介,典型人物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和思想。说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不相识者”,是一个让人们感到陌生和新鲜的形象,是因为那些你我都有的感情和思想,在他身上却表现得那么强烈,那么集中,那么富于个性;并以这种强烈、集中的个性化表现,显示了隐藏在人们熟视无睹

的人生表现和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典型就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一种敞开;典型的独创性就在于他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发现奥秘;典型的永恒魅力就是在于以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典型形象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范畴

??? 卢卡奇所以将典型界说为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主要范畴”,是因为典型作为一个用于理解和阐释文学形象的概念,只能是对特定的文学现象的一种抽象和概括,而卢卡奇认为这种概括源于“那些把人描写成整个社会中的一个整体的伟大艺术当中”(卢卡奇:《〈欧洲现实主义研究〉英文版序言》,《卢卡奇文学论文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47页),即现实主义叙事文学当中,所以典型既有具体的所指又有特定的内涵。

??? 我们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任何理论概念一旦失去或模糊了自己的对象,都有沦为空话的危险。典型概念的形成与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的发展是同步的,“对典型的强调在现实主义理论中几乎普遍存在”(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第240页),它以现实主义文学对人与社会

关系的理解为底蕴,反映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形象的创造上特有的审美追求。抽去了典型概念的这些具体涵义,把它当作一个一般化的文学形象概念来运用,不仅无益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其他类型的文学形象,而且还会使文学研究因失去概念和对象的确定性而成为空泛的议论。

《诗格》论“意境”

??? 在旧题唐代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中,把“境”分为三种:“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 文本

??? 在文学理论中,文本一般都是指一种语言实体。而符号学的文本概念却宽泛得多了,符号学将文本视为一种符码,所以文本不仅仅是指一种语言实体、一种书写下来的东西,一部电影、一首乐曲、一幅绘画,甚至一切具有符号意义的东西,如服装、饮食、仪式乃至历史事件,在符号学看来都可以称为文本。如此宽泛地界定文本,目的在于强调上述的一切都有待于分析和解释,强调它们都含有某种社会的、历史的或

文化的意义。

主题

??? 主题这个概念不仅仅文学理论在用,一般的写作学也在用,但是二者的含义并不一样。对于非文学性的文章来说,主题即主题思想,即作者试图表达的核心意思。所以,在一般文章里,特别是在论述文中,这个主题思想是可以而且也必须用明确的概念语言来表达,此刻,主题直接以逻辑语言的形态出现于文章之中。假如一篇论述性的文字不能明确地表达它的核心论点,主题不明确,显然不符合这类文字的基本要求。但是对文学文本来说,主题即核心意蕴实际上是隐含在形象中的,其不仅没有独立的存在形态,而且,还有相当的模糊性。这是文学文本的主题与非文学文本的主题的根本区别。文学文本主题与非文学文本主题的又一个重要区别是,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主题就是作者试图表达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说,主题是作者赋予的,主题源于作者也只能源于作者。而文学文本的主题构成却相当复杂,作者试图表达的意思仅是构成主题的一种成分,形象本身蕴含的意义和读者感受形象之后所概括的意义,也是主题构成的重要成分。或者说,文学文本的主题主要源于形象,而形象可能含有的意义,有时候连作者也未必意识到。

??? 当然,为了讨论、研究或评价文学作品,人们常常需要对作品的主题做出某种描述或概括。但是,这里必须明确,当人们用逻辑语言来概括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时,这个主题实际上仅仅只是你个人的一种理解,它可能接近文本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但决不等于形象本身的客观蕴意。

结构主义叙事学

??? “叙事学”一词是法国文学批评家托多洛夫于19xx年,在《〈十日谈〉语法》一书中开始提出的。虽然对叙事形式的研究起源很早,甚至可以说这种研究几乎和叙事本身一样古老,但是人们依然认为,现代叙事学是结构主义思潮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产物。

??? 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文本是一个不受任何外部规定性制约的、独立自足的封闭体系,所以主张从叙事文本内部去发掘关于叙事自身的规律,杜绝任何影响作者心理、作品产生和阅读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介入。叙事学研究关心的不是叙事文本与外界因素的关系,而是其自身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说,叙事学研究将小说视为一个独立于各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客体,以一定的模式,用定量的方法来确定小说内部的各种成分,对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于是,

叙事者、所叙述的故事、叙述行为等等小说的构成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就往往成为叙事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意识流小说

??? “意识流”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用这个术语强调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无论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是否自觉地控制它,意识活动都在进行着。意识流实际上强调了无意识心理的存在。

??? 作为文学术语,意识流指的是一种“内心独白”,即人物潜意识的流露。为了表现这种不断流动的潜意识,人们用了一系列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语序的混乱、没有标点、甚至出现自造的语汇等等,这使意识流又有了语言技巧的涵义。所谓的意识流小说,就是使用这些手法多到一定程度的小说。所以意识流小说的叙述多为内心活动、特别是无意识活动的表现。 “卡塔西斯”(Catharsis)

??? 文艺具有感化启迪心智的作用,很早就引起理论家们的注意。亚里斯多德在论述悲剧的审美功能时,曾提出著名的“卡塔西斯”说。Catharsis起初大约是指古希腊的一种医疗手段,即将人体内多余的成分疏导出去。由于当时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医学,医学和宗

教的分界尚不分明,所以Catharsis也可用于指宗教意义上的对灵魂的“净涤”。亚里斯多德认为,不加限制的怜悯和恐惧是一些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烦恼的感情,对人有害无益。而悲剧则能引发这类感情,使之得到疏泄(Catharsis),从而净化人们的心灵。17世纪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则强调戏剧的教育功能,认为Catharsis是一种净化人的道德观念的手段。弥尔顿的解释重新回到了心理宣泄的意义上。

文学思潮

???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在文学领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文学思潮往往会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学文化运动。

文学流派

??? 由思想倾向、文学见解、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群,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并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学成果作为标志的创作派别。

京派

??? 对“京派”文学的是否以文学流派的形态存在,以及“京派”文学流派怎样界定,人们曾经有不同的看法。 ??? 第一个问题是“京派”文学是否算得上流派。问题的提出源于19xx年到19xx年的那场争论,即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京派”与“海派”之争。发动争议的是沈从文,他当时批评“海派”文学是商业文学,海派作家是商业化的作家。他说:“中国新文学由北平转到上海以后,一个不可避免的变迁,是在出版业中,为新出版物起了一种商业的竞卖。一切趣味的俯就,使中国新的文学,与为时稍前低级趣味的海派文学,有了许多混淆的机会。因此……创作的精神,是逐渐堕落了的。”

??? 沈从文认为属于“海派”的张资平就是造成这种堕落的带头人。这些海派作家“在上海赋闲”,用“玩票白相精神”搞文学创作。主张搞“纯文学”的“京派”是难以容忍这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俗文学的。所以,京派作家认为只有他们是在搞文学,也就是纯文学。平心而论,“京派”的“纯文学”虽然没有商业气,但是对现实生活也确实关注得不够,缺乏左翼文学那种批判精神。所以当时的左翼作家是站在京派与海派之外来看待这件事的。鲁迅为此还发表了两篇杂文,说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都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闲而已。但从官得食者其情状隐,对

外尚能傲然,从商得食者其情状显,到处难以掩饰,于是忘其所以者,遂据以有清浊之分。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 ??? 鲁迅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一时左翼作家纷纷出来批判,“京派”、“海派”之争一下子从文学争论变成了与政治“帮闲”有关的社会争论了。于是文学流派问题也就成了子虚乌有的问题。

可是,今天我们回头来看这个问题,应该说左翼作家对京派文学的否认未免太简单了一些。因为京派文学确有他的创作成就。倒是当时站在这场政治斗争之外的钱锺书,说了一些比较客观的话,肯定了京派的存在和他们创作上的特点。他说:“在战事前几年,……当时报纸上闹什么?京派?,知识分子上溯到?北京人?为开山祖师,所以北京虽然改名北平,他们不自称?平派?。京派差不多全是南方人。那些南方人对于他们侨居的北平的得意,恰像犹太人爱他们所入籍归化的国家,不住的挂在口头上。”

??? 钱锺书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因为京派作家不仅有瞩目的创作成绩,而且还有理论和美学基础。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就是京派文学的理论家。他也主张文学艺术的纯粹性,也追求文学艺术的静穆之美。这些文学主张虽说就当时的现实生活来讲确实有些不合时

宜,与社会大变革格格不入。但是作为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创作追求,京派的存在不可否认。

???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界定京派。香港有位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在他所写的《中国新文学史》中,给京派作家开了一个长长的名单,把当时住在北京的著名作家,几乎都囊括其中了。这其实是以地域来理解流派,非常肤浅。上面已经说道,京派文学作为一个流派,其特点在于追求所谓的纯文学,只要读过沈从文、汪曾祺的小说,不难理解京派文学的特点。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题材也以北京生活为多,但是他显然更关注社会现实,没有京派文学那种超脱,因此反倒难以划入京派了。

“脱胎换骨”

? ??宋代诗人黄庭坚对诗歌创作的一种见解。他说:“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见《冷斋夜话》卷一)。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在引了这段话后说,“世以为名言”。

黄庭坚认为,只有用这种“脱胎换骨”法,才可能实现推陈出新,超过前人。所谓的夺胎或脱胎,是说采用前人的诗意和造句格式但是又要发展,使之更深刻,

以此形成自己的意境。所谓的换骨,则是采用前人的诗意而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包装,实际上是意同而语异。 ??? 黄庭坚的这种主张虽说也表现了他对文学创新的追求,这也是他煞费苦心创造的继承和借鉴文学遗产的一种巧妙方式,但是仅仅依靠这种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其实很容易弄巧成拙,变成模拟甚至剽窃。 现实主义

??? 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典型化

??? 典型化是指这样一种艺术概括:通过收集、分析种种生活现象,抓住、提炼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虚构,重新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这个形象经过艺术虚构,他即使个别的,又体现了与其同类形象共有的特点。这种通过个别显示一般的形象,就是具有典型性或典型意义的形象。能否塑造出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作品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自然主义

??? 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遗传学的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文学思潮和表现类型。形成于1

9世纪后期,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左拉、龚古尔兄弟和莫泊桑,德国霍普特曼等人。

浪漫主义

??? 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夸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现代主义

??? 作为一种文化和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先锋派”、“颓废主义”、“实验派”和各种显得文学艺术流派名称之下兴起和会聚的一场文艺运动,一种文艺思潮。人们通常用“现代主义”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文学艺术领域内最具有现代特征的观念、感受、形式和风格。现代主义的具体特征随着这些观念的使用者的各自理解而有所变化。但是,大家一致认为,要求彻底摆脱西方的文化和文艺传统,对这种传统提出质疑,以新的、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语言和形式,创造与传统迥然有异的文学艺术,则是现代主义文艺所共有的、基本的特点。 意识流小说

??? 意识流小说是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心理学思想,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突

破自然时空顺序,以主观的、潜意识的心理世界来表现生活和人生的叙事作品。

文学鉴赏

??? 文学鉴赏是指这样一种接受活动:读者为满足审美需求,以再创造的方式感知、想象、理解和评价作品,进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的接受活动。 ??? 从文学活动的整体来看,鉴赏是连接创作与接受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文学鉴赏,文学文本才能转化为审美对象,文学的潜在价值才会得到实现。 ??

更多相关推荐:
文学概论论文要求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文学概论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悲剧人生的社会因素专业班级商务英语一班姓名学号授课教师崔姗完成日期20xx年月日论文题目1正文用宋体五号字2可以添加二级标题例如212223243...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分校保定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电大指导教师日期(以上各项目请学员按照样式自己填写)学生毕业设计(…

文学概论-浅论意象与意境

西南大学文学院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论意境与意象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级学号2220xx308011204姓名贾文龙成绩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三日浅论意境与意象姓名贾文龙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文学概论教案文学概论是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文学观念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的风格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的源流等方面这些方面构成文学理论的基础第一章文学观念一学习目...

论文写作概论 笔记

论文及特点学术论文对科学领域中的某一学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以发表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分为社会科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具有学术性学术问题论题学术成果描述对象学术见解核心内容独创性科学性结论科学思想方法科学论述科学理论性...

文学理论本科论文题目

文学理论网络文学与美学本科论文题目一文学理论123456789论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论艺术直觉论艺术欣赏中的沟通与共鸣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论艺术创作中的错位与通感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毕业论文范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031110189分校保定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电大指导教师日期以上各项目请学员按照样式自己填写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河北...

怎么写毕业论文!

看到大家对本文反响如此强烈本人深感欣慰呵呵虽然本文并非原创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文学到一些东西祝愿大家都能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谢谢一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二毕业论文的规格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古代社会至封建社会讲述她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简述她的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其精华我们要传承而对其陋习我们则要加以改进努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药学概论论文

抗艾滋病药物研发作者黄禾专业工商管理学号1146716摘要自美国19xx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目前世界上有数千万名艾滋病感染者而对抗艾滋病依旧没有特效药物但是对抗艾滋病的药物正在处于积极的研发过程中以下涉及到...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112

i形考作业一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1800年发表的lt抒情歌谣集gt序言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2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文本是普遍性社会语言系统3表现型文本是文学文本...

艺术概论论文格式与题目

1从艺术创造角度分析设计中的情感表达2论艺术鉴赏是一种动态的审美过程3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4紧密结合所选择的专业方向运用艺术概论的有关知识论述艺术的继承和创新5以美术设计等艺术某一流派或重要人物为对象分析...

文学概论论文(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