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读物的话语体系构建——以艾思奇《大众哲学》为例

时间:2024.5.8

摘 要:艾思奇《大众哲学》作为一本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读物,在充分尊重普通大众这个“受众体”的基础上,从话语对象,话语内容以及话语形式三个维度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读物的话语体系,为哲学大众化、通俗化读物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 关键词:《大众哲学》;受众;话语建构

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华民族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当时对青年一代有着影响意义深远的是“一本书”与“一支歌”[1],“一本书”就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支歌”就是聂耳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对于《大众哲学》有这样的评价,足以见得艾思奇《大众哲学》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读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重要推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下,我们更需要有这样一批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哲学读物,引导普通大众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哲学理论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哲学读物的普及工作涉及到我们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宣传,关系到马克思主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重视对哲学读物的普及建设工作,让哲学读物发挥应有的“桥梁”作用。因此,本人认为对“受众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读物从话语对象、话语内容和话语内容三个方面构建话语体系的研究是非常重要也是有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读物的话语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读物首先要明确读物的“受众体”,以普通大众作为话语对象,是发挥哲学大众读物作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让普通大众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大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为哲学读物界定“大众”的概念,也就是定位哲学读物的话语对象,也就是读物的“受众”,准确地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话语对象,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广大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的主体,只有在人民大众中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提高人民大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是“大众”?毛泽东曾这样界定“人民大众”,“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2]在阐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时,毛泽东这样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要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3]可以看出,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对于大众的理解是中国百分九十以上的劳苦大众,毛泽东很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大众中的宣传和普及。艾思奇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坚持为普通大众写哲学通俗化读物,他认为只有把哲学深入大众中现实生活中,切切实实地为普通大众写哲学读物,是作为马克思主哲学理论研究者的责任。在《大众哲学》中可以看出,艾思奇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要能够走进大学校的课堂上,而是希望能够出现在“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能够给“吃草根树皮的广大中国灾民”一块“干烧的大饼”[4]。总结历史经验,“大众”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要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话语对象也必然人民大众,而不是具有较高学术修养或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也应该注意到普通大众这一话语对象在整体上发生着新的变化。一方面,新时代下的普通大众已经与过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大众有很大不同,新时代下的普通大众在文化水平、认知结构和个人素养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普通大众这一群体由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等因素,对于知识的需求也表现出不同的要求,哲学读物应充分注意到不同群体的兴趣和需求。与时俱进地分析这些新的变化,有助于准确地定位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物的话语对象,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读物的话语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读物的话语内容对“受众”即普通大众的吸引程度是影响马克思主哲学的宣传普及效果的重要因素,理论工作者要始终站在“受众”的角度上,用普通大众乐于接受的写作内容,才能让哲学读物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第一,运用俗语或谚语。在《大众哲学》之前也有很多类似的大众哲学读物,但是都没有像《大众哲学》这般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当时国内翻译的著作也大都是按照国外的行文结构和言辞技巧,对于当时的普通大众来说并没有相关的语言背景和知识结构,因而很难对这些翻译的哲学著作产生思想共鸣。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思考

摘要: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新闻观关于新闻媒体基本理论的批判基础上,吸收与借鉴了其优秀合理的成分,并结合自己的理论见解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内容不断充实与完善的理论体系,现阶段以哲学的眼光考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我们进一步领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新闻观 哲学思考

20xx年中央宣传部关于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在新闻领域的体现,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阐述了一些关于新闻传播基本问题的看法。如:1、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报道要事实的报道,但不是空洞的议论。2、报纸是社会舆论的纸币,具有流通和中介作用。 3、报纸是社会的耳目和社会的捍卫者。4、报纸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是人民千呼万应的喉舌。5、报纸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内在规律性。

6、“报纸作为一个整体处在一种有机的运动过程之中。”如此等等。

一、“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报道要事实的报道,但不是空洞的议论 ”。首先,“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这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说明了马克思认为新闻报道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为,物质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源和统一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它是不依赖我们意识客观存在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曾经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并给“物质”下了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所以马克思主义强调新闻报道“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报道首先就要建立在这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这样新闻才能如实的反应社会事件和现象的原貌。正如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新闻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事实在先,新闻报道早后”。 否则的话新闻报道将走向唯心主义,主观臆断的成分将不可避免。其次,“新闻报道要事实的报道,但不是空洞的议论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报道方面坚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贯坚持能动的反映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虽然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但它为我们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新闻工作者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能动地把握社会事件和现象,使新闻报道真实而不流于空洞的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报纸作为一个整体处在一种有机的运动过程之中。”这一新闻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新闻媒体领域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我们人类社会都无时无刻地处在运动变化当中,“物质是运动的,没

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所以说运动是绝对的。但是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存在着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是相对静止。但是这种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它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所谓的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只是物质的属性的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只重视运动而忽视静止。马克思把这一辩证运动观杰出地运用到新闻传播学上,提出要把“报纸作为一个整体处在一种有机的运动过程之中”来看待,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认清一个事实:物质世界在本质上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要在坚持运动的绝对性的前提下,承认静止的相对性。其实整个世界以及社会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和现象,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一新闻观所折射出来的哲理的方法论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在新闻传媒领域要懂得把整个新闻事件或现象放在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来理解,既要善于发现和捕捉事件中运动变化的东西,又要善于把握那些没有显著变化的趋势。这是因为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方面如果不承认“动中有静“,否认相对静止的作用,把事物看作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就会滑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另一方面如果不承认“静中有动”,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作是僵死不变的,就会走向形而上学。

三、“报纸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内在规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的规律就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虽然说规律是客观的,但这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认识并合理利用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向。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强调的“报纸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内在规律性”与马克思关于规律的辩证法思想可谓不谋而合。马克思运用哲学中所研究的规律明确指出新闻报纸行业也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成功的揭示了新闻媒体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法则。“报纸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内在规律性”这一命题的提出,更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给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提供了强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总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观在新闻领域的正确反映,是对新闻媒体领域一些基本规则和一般规律的总结与概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它所折射出来的深刻的哲理将继续引导我国新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北京 1995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北京 2004

更多相关推荐:
经典哲学语录

No1水是一切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No2磁石有灵魂因为它有灵魂古希腊泰勒斯物活论思想No3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处世哲学语录

处世哲学语录1当你要吹牛时想想自己如何厌恶别人吹牛那你就不会做这种蠢事了2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首先向对方伸出橄榄枝的必然是更强势的一方这种信任才体现的信任的本质因为信任不是屈服3与人交流合作要学会换位思考首...

经典励志人生哲学语录

经典励志人生哲学语录11明天不一定更好但更好的明天一定会来2干涉原则就是不以人的好恶之心刻意去添减改变大自然3聪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4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5快乐是一时的幸福是值得反...

中外哲学语录常用名言

泰勒斯名言认识你自己这是每一个人离苦得乐的唯一路径1认识你自己包含了关于人的最高哲学问题并直指人应当如何活着的最根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的一生该如何过2这一追问涉及了我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大问题就...

哲学名言俗语题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2上述两句话共...

读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有感

姓名赵红雁学号20xx041158读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有感其实我对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思潮这门课程真的是不是太熟悉说实话也不太感兴趣但学校既然开了这门课肯定也是有它的意义的而我想老师布置这次作业也是有他的意义...

一句话的哲学

1理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联系2相信命运的人跟着命运走不相信命运的人被命运拖着走3但一个女人说没衣服穿的时候他的意思是没有新衣服可穿当一个男人说衣服穿的时候他的意思是没有干净的衣服可穿4能...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读后感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是一部从文本解释学视角研究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力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除阅读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以外更重要的是以MEGA2的发表和正在编排...

关于语言哲学的参考书目

关于语言哲学的参考书目阿尔斯顿PhilosophyofLanguagePrenticeHallInc19xx阿灵顿格罗克编WittgensteinandQuineRoutledge19xx艾耶尔贝特兰罗素尹大贻...

人生最具哲理的话语

唯美的句子唯美的人生人生最具哲理的话语牧羊人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懦弱的人只会...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哈贝马斯的思想史视野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哈贝马斯的思想史视野刘擎也许现代性话语在第一个十字路口就选错了方向尤尔根哈贝马斯尤尔根哈贝马斯可能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思想家早在19xx年代他就受到欧洲知识界的高度关注被视为战后德国年轻一代社会...

读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有感

姓名赵红雁学号20xx041158读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有感其实我对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思潮这门课程真的是不是太熟悉说实话也不太感兴趣但学校既然开了这门课肯定也是有它的意义的而我想老师布置这次作业也是有他的意义...

哲学话语(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