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讲稿

时间:2024.4.20

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讲稿

单元教材解读:

《大海中永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艾滋病小斗士》三篇文章用三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名人相关事件来表达“无私奉献”的主题。第一篇文章和第三篇文章讲的是大事,第二篇文章写的是小事。让学生从满含激情的语言中感受伟人的博大情怀,由名人小事和凡人壮举中,洞悉为人处世之道。

单元整体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自主自觉地通过一定的方式识记。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领悟到爱与奉献的人间真情,明白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4、能够在阅读中感悟,内化情感,明白道理。

5、能够在阅读中掌握语言,学会做笔记。

单元重点难点:

1、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学会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

4、知道一词多义现象,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别词义。

5、能用摘录法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单篇文章解读:

怎一个“情”字了得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摘自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全文以“送”字为明线,一是写什么时间,送什么样的人;二是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人们送时的悲痛心情;三是展开想象用排比句式写将伟人的骨灰送到哪些地方;四是用对偶句式,写骨灰撒放大海时的情景;五用联想、排比的句式结束全文。作者之所以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其中就暗含一个“颂”字,全文字字句句都在歌颂伟人的丰功伟绩,表达对伟人难以割舍的深情,是文章的主线。本课可以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 教学设想:

一、课前铺垫,用“情”搜集。

著名的认知心里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要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知道什么。”这说明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同样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来学习。

邓小平同志逝世时,现在这批小学生年龄都还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因此,教学此文,必须要有详实的资料作补充,通过丰富而直观形象的材料,借助查、读、想、说、写等多种方法的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邓小平爷爷对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伟人的情感,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深情地去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首先,教师要运用说伟人的主要事迹或教唱歌颂伟人的歌曲等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了

解和探究伟人一生的欲望,然后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搜集、整理、感知和内化,引导学生去占有大量的资料。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具有丰富的搜集资料的经验和能力,尤其是上网查找资料更会有困难。所以,课前教师要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教会学生上网浏览、下载文件,并且预先设计一些方便学生操作的表格来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搜集与本文的学习有关的资料,帮助他们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合,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有利于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同时了解伟人的事迹,初步感知邓小平爷爷的伟大之处,为课堂教学时的表达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课堂参与,用“情”表达。

本文情思深沉,语言厚实,极具震憾力。因而教学此文必须扣住一个“情”字层层铺开,步步深入。

1、入“情”诵读。

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再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领悟。如第一自然段的“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第二自然段的“呜咽、痛悼”以及后面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都是字字千钧,情境尽现,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永远怀念之情。

 2、忘“情”想象。

 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的翅膀,把自己融入课文之中,自由地、忘情地想象。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再现“骨灰撒大海”的情景,通过充满深情的语言和一些特定的句式引导学生想象:想象大海在“呜咽”、在“痛悼”,想象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送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想象伟人所到之处人们在说些什么,想象“鲜花送伟人”的悲壮,想象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通过一连串的想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感受深情、感受“永生”的深远境界。  3、传“情”说话。

当学生对伟人邓小平有了一定了解并产生了崇敬的情感之后,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说”的冲动和需求,此时惟有一吐而快之。所以课堂上要随时让他们表达心声:说伟人的不朽功勋,说人民对伟人的无比感谢,说人们心中无尽的思念,说我们的祖国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更加美好??用“说”传达对伟人的爱戴,用“说”升华对伟人的崇敬,让真情“尽在其言中”。

三、课外升华,用“情”展现。

“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也许难以完全做到,课外的学习辅导就应该弥补这一缺憾。课堂教学后可安排《我心中的邓小平爷爷》的短文写作、继续学唱歌颂邓小平爷爷的歌曲、举行“颂伟人”诗歌朗诵比赛、开展“邓小平爷爷图片资料展”等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在课堂尽情诉说的基础上再在活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地、用情地展现出自己心中的伟人形象,表达自己对伟人的一片深情,从而延伸了课堂,拓展了课堂。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也使“大语文”学习观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教学设计:

课前:(课件:出示邓小平的画像,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教师朗诵课文。

一、小平爷爷,您别走,抓一个“飞”。(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飞机是怎样飞向大海的?(出示: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

2、为什么这样飞?从中你读出了什么?(a、人民对小平爷爷的不舍。b、小平爷爷对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眷恋。)

3、人民为什么对邓小平这样的爱戴和依依不舍呢?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出示: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①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从那些词语感受到的。(一生、崭新历史、篇章)

②知道小平爷爷写过哪些伟大的“篇章”?(围绕课前收集的有关邓小平的资料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深刻体会邓小平一生的丰功伟绩、体会邓小平的伟大)

③知道在这些伟大篇章中,哪一个是最后一个篇章吗?(1997年3月2日:骨灰撒大海)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篇章。讲述:邓小平的遗嘱(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

4、小结深化。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把自己毕生毫无保留的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人,一个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一个受亿万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无比崇敬的伟人,即将要离们而去,此时,难道你没有什么要说的?

让我们来看看首都人民是怎样送别小平爷爷的。(出示:已选择的一些感人的送别场面。) 其实,此时呀,我们和全国人民一样在心中千万遍的呼喊——(出示:小平爷爷,您别走!放音乐:您别走)伸出右臂再次呼喊——小平爷爷,您别走!

二、小平爷爷,您走好,抓一个“撒”。(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怎样撒骨灰的?(出示:81岁的卓琳眼含热泪,强忍着悲痛,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邓小平同志的骨灰久久不忍松开。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小平同志的名字,许久才将骨灰和五彩缤纷的花瓣缓缓撒向大海。 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胡锦涛同志缓缓地将骨灰和花瓣撒入大海。 邓小平同志的子女邓林、邓朴方??悲痛地跪在机舱里,缓缓地撒着骨灰与花瓣,完成他们敬爱的父亲、爷爷的遗愿。邓榕哽咽道:“爸爸,您回归大海,回归大自然,您的遗愿得到了实现,您安息吧!”)

2、这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撒”吗?这一个“撒”字里撒出了多少的内容!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这一“撒”就撒去了世界级的伟人,这一“撒” 就意味着我们与小平爷爷的永别,这一“撒” 就撒出了亲人们的多少不舍,这一“撒”就撒碎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

3、撒向何方?(让我们看看当时有篇文章怎样写的。出示: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祖国的万里海疆。小平回眸应笑慰。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处处气象万千,后继有人,大有希望。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香港、澳门。小平回眸应笑慰。他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将成为现实。香港回归即在眼前,澳门回归指日可待。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台湾。小平回眸应笑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他也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骨肉同胞终有一天会团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小平回眸应笑慰。海外侨胞为祖国在改革开放中腾飞而骄傲;全世界人民盛赞小平:“二十世纪罕见的杰出人物”、“本世纪公认的世界级领袖”、“邓小平的影响超时代超国界”??邓小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4、小结深化。

小平爷爷是带着微笑走的,走得放心、走得欣慰、走得伟大、走得无所顾虑。师述:小平爷爷走了,让我们一起向他道一声:(出示:小平爷爷,您走好)师述:小平爷爷您走了,让我们向您默默地道一声——生读:小平爷爷,您走好!师述:小平爷爷您走了,浪花把你越送越远,但我们还想再喊一声——生读:(同上)师述:小平爷爷您走了,您放心地走吧,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生读:(同上)

三、小平爷爷,您没走,抓一个“听”(学习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1、过渡: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小平爷爷离我们而去了,飞机即将告别大海,但我们还是忍不住再回首,看看,看到了什么?(学生读有关内容)再听听,听到了什么?(学生读有关内容)

2、让我们再来听听——(出示这句话并播放邓小平这句话的原声)听出了什么?心中有什么感受?(小平爷爷对祖国、人民发自肺腑的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关心)(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可以启发:小平爷爷说他是中国人民的——,祖国和人民是也就他的——,他爱祖国和人民,就像——,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让我们再次聆听这句震撼人心的话。(播放原声)

3、一听完,师述:同学们,小平爷爷真的走了吗?(没走)为什么?(学生自由说)

4、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总结:其实,小平爷爷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都不会走,祖国和人民永远忘不了他??最后,让我们齐读大屏幕上的7个字——出示:小平爷爷,您没走。

四、作业设计

1、做到三个“一”①找一个邓爷爷的故事。②背一首怀念邓爷爷的诗。③唱一首歌颂邓爷爷的歌。

2、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

“爱”的艺术、“给”的艺术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谈

教材分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文质兼美的作品。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几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1)以“爱”为经纬,编织父子间深情的网。课文通过“栽花”、“赏花”、“写信教子”几件事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双向的浓浓亲情,赞扬了人世间至真至纯至美的亲情。(2) 以“给”为突破,体悟人世间奉献的乐。作为儿子,那么年幼,却不顾千里迢迢的旅途劳累,忙着给父亲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多么感人。作为大作家的高尔基赏花想着种花人——儿子,并且利用自己最擅长的工具——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不仅言谢、言思子之情,更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这种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

分享心得:

海复小学朱红莉老师是如何思考教材,设计教案呢?一起听听她的阐述。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阐述稿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

儿子是很爱爸爸的,他从俄罗斯到意大利,真可谓千山万水,路途遥远,十来岁的“还没有镢头那么高”的儿子,居然“顾不上”休息,就“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这是违背常理的,而这个“违背”之处,却能看出儿子对父亲的情感。我在这里要问:儿子为什么栽种花草呢?这里有两个猜测;1、高尔基可能是个极为喜欢花草的人,也就是说,为着父亲的喜欢而栽种;2、高尔基的身体很不好,特别是肺,年轻时因为失恋他曾开枪自杀,结果子弹没有打到心脏,反而射中了肺部。另一叶肺片也已经被烟熏得差不多了。意大利的小岛上的空气可能非常适合他,因此他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那儿。如果高尔基不爱花草,儿

子这么做,可能是儿子希望自己返回之后,父亲能够看到花,就想到他,显然,这里也包含着对父亲深深的爱。

高尔基也是爱着自己的儿子,尽管他和妻子离婚了。

他对儿子的爱,首先体现在一个父亲的举动上——看到儿子种的花就想到儿子的脸——这是每一个平凡的富有父爱的父亲都会想到的。这也是今天的一般意义上父母对孩子的爱。课文一开始讲了,“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不是一般的爱,是“很爱”。一般的父亲很爱自己的孩子,可能表现在对儿子身体的关心,对孩子情绪、情感的关心,对孩子未来的关系,那么,作为一名世界级作家的父亲的爱,又会是什么呢?作为一个教材,作为一篇文章,显然呈现的,会有与众不同之处。

的确如此。这个爱,很不一般,或者说是一般的父亲表现不了、表达不到的。那就是,高尔基以一个作家的敏感和责任,胸怀和练达,从儿子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出发,提炼出了人生至理:

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即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给”的内涵,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句话,并不容易。我们可以从整封信入手。信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书接上回,叙述的是高尔基对儿子上次来岛种花的回顾和表扬。字里行间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喜爱。“东西”在这里第一次出现,指的是“鲜花”。给我(高尔基)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我(高尔基)是愉快的,你(高尔基的儿子)也是愉快的。

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创设让学生与文本碰撞的平台!为了让学生理解“美好的东西”这一深刻内涵,我想在教学时安排即兴采访活动,让学生置换角色,成为岛上的居民之一,同时设计了一定的情境,在具体的语境下安排了想象说话练习,从而让学生将“美好的东西”所包含的内涵表达出来,化抽象为表象。

【课堂实录片段赏析:采访形式,置换角色——创造由内而外体会父亲语言内涵的平台】 师: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这美好的东西指什么呢?

生:鲜花。

师:还记得这是怎样的鲜花吗?

引导背诵“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师:美丽的鲜花不仅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还引来了岛上的居民呢!有请这位先生,当你清晨推开窗户,闻到花的清香,你心情怎样?

生:当清香迎面扑来,我感到心旷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

师:看,心情烦闷的女士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感到怎样?

生:我觉得我的烦恼顿时都抛之云霄了,我又恢复了平静的心情。

师:瞧,那位劳累一天的渔民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又会怎样?

生:劳累了一天,我本来已经腰酸背痛了,但是当我看到这美丽的鲜花在风中轻轻摇晃时,我的疲劳顿时都化为乌有了,我又精神百倍!

??

师:在高尔基眼里,儿子种的花不仅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也给岛上其他人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他说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

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下文中“要是你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中的“美好的东西”,使教学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在第二个部分“美好的东西”第二次出现,但是意义扩大了。由原来的儿子给父亲的鲜

花,演变成一个人给所有人留下的“美好的东西”——幸福和快乐了。有了刚才的领悟,这里可以让学生大胆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美好的东西”。这是由具像到抽象“抽取”过程关键的一步。

第三部分哲理的揭示是本课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给”是什么?“给”是给予、奉献,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是什么?“拿”是索取,一味得到别人的关怀而不付出。

其次,是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我设计了情境想象帮助他们理解:

(1)记得有一次,我的同桌忘记带文具了,我就把自己的文具借给他,看到他开心的笑脸,那时侯,——

(2)上次,我的一位同学流鼻血了,我赶紧从衣袋中掏出纸巾,为她擦去血迹,那位同学一个劲儿地谢我,那时侯——

(3)在公共汽车上,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没有座位,我把自己的位子让给她,她高兴地说:“真是一个乖孩子。”那时候——

(4)操场上,一个低年级的小朋友摔倒了,我连忙把他扶起,那时候——

每次的情境想象后引读:“那时候,我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我。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师再适时小结:是的,当一个人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在大家心中是那样重要;当一个人把帮助别人、为别人奉献爱心当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时,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得出那样的人生因此而快乐吗?

有了一定的情境体验,再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给’,永远比‘拿’愉快”呢?比如青海玉树地震时,我们??(引导学生说出身边的事例后,教师可以用“‘给’,永远比‘拿’愉快”进行点评。可以说:你们就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说明——“‘给’,永远比‘拿’愉快”!!)

内向外的延伸,使得对于句子内涵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然后,通过自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对高尔基的信做全面的回顾,实现了从抽象到具像的转化。

从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间这份浓浓的父子亲情,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总结全课时,赠送名言: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再次点出文章的中心。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大家需要的人。

纵观全文,作者乘坐“爱”的专列在父子之间来回穿梭。并由己达人、由内而外、由近到远。提炼出“‘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哲学真谛。在课堂“检测完善”的环节安排了请学生代笔,帮助高尔基的儿子写回信或是写读后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练习。就是要看一看,学生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完成了一个由文得意,由意(实际上是读者的感悟)再回到文(信的形式表达)的过程。

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其语言谈不上特别优美,对于要全文背诵,总是不能太认同。不知大家的观点如何?第六自然段的结尾处是冒号,引出后面的信,那为何不把信的内容也算入第六自然段呢?如果学生提及,该怎么回答呢?期盼得到在座各位老师的指点。

听了她的阐述您觉得她的设计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之地方,谁来评述一下!(季樱鹰、顾海梅)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评述稿(吕四大洋港小学 季鹦鹰)

朱老师主备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清晰流畅、环环相扣令我受益匪浅, 全课紧扣“爱”的主题,抓住“‘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重点,层层剖析“给”什么,“得到”什么,轻松赏读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扎实训练中帮助学生深刻感悟。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朗读充分,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朱老师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再以悟促读,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二、模拟情境,培养发散的思维

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创设让学生与文本碰撞的平台!为了让学生理解第7自然段中“美好的东西”的深刻内涵,朱老师安排了即兴采访活动,让学生置换角色,成为岛上的居民之一,同时设计了一定的情境,在具体的语境下安排了想象说话练习,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从而让学生将“美好的东西”所包含的内涵表达出来,化抽象为表象。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理解了第8自然段中“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中的“美好的东西”。为理解下文“‘给’,永远比‘拿’愉快”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与生活“链接”,感悟“给”的快乐

理解体会高尔基的信,体会“给予”的内涵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也是本文教学难点,光靠说教是枯燥乏味,也是苍白无力的。朱老师通过设计情境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那时候,我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我。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给学生突破文章的难点找到了借力点。并通过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给别人美好东西的具体事例,用学生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明白当你给别人美好东西的时候,别人会感到很快乐,你也就会感到很快乐,将课堂与生活“链接”, 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从而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深刻含义。

四、巧妙设计作业,升华主题

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最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有选择的练笔倾吐:1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2读后感《“给”永远比“拿”愉快》或《你快乐,我也快乐》。3写出最经典的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制成书签。(任选两个完成)这一延伸作业,不仅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语文能力。

最后,我还有个小小的建议:在总结全文时,老师送给学生一句名言“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这个教学环节挺好的。但其实在前面《练习3》中的散文《幸福》中有这样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很显然,这句话与“‘给’永远比‘拿’愉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想到我们应该要把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总结全文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这句话,再送“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这句名言,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评述稿(顾海梅)

拜读了朱红莉老师的教学设计真的收益匪浅。整个教学设计抓住“写信教子”,先由美好的东西——鲜花,引出美好的生活。美丽的鲜花不仅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还引来了岛上的居民呢!有请这位先生,当你清晨推开窗户,闻到花的清香,你心情怎样?(当清香迎面扑来,我感到心旷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

看,心情烦闷的女士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感到怎样?(我觉得我的烦恼顿时都抛至云霄了,我又恢复了平静的心情。)

瞧,那位劳累一天的渔民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又会怎样?(劳累了一天,我本来已经腰酸背痛了,但是当我看到这美丽的鲜花在风中轻轻摇晃时,我的疲劳顿时都化为乌有了,我又精神百倍!)

在高尔基眼里,儿子种的花不仅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也给岛上其他人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他说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

再引申出美好的东西还指付出、帮助他人、爱心奉献。并且让学生理解它可以是一个眼神、一次掌声、一句问候??当你遇到困难时老师投来鼓励的眼神;当你战胜自己时同学响起热烈的掌声;当你难过无助时亲人温暖的问候??都是美好的东西。相信每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东西。那么“这封信中高尔基最想告诉儿子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

高尔基希望儿子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

“那时候,我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我。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并且通过事例让学生联系自己回忆生活体验,体会给予的快乐,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当我们伸出援手的时候,不光是他人获得了帮助,我们自己也收获了帮助他人后的一份满足。

所以“给”是快乐的。

可在我们的眼里似乎“拿”才应该是快乐的。通过学习我们发现“给”也是一种快乐。

如何上升到“‘给’,永远比‘拿’愉快”?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给”代表着一种能力,“代表着对自我的肯定;“给”代表着一种品质,代表着对自我的提升。所以给远远比拿让人愉快。

后半部分教师说的好像多了一点,学生体会交流的欠缺了一点。

教学建议:

1、注意前后的延伸拓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前,可布置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去阅览室或到网上查阅有关高尔基的生平介绍,对高尔基有个初步的了解。教完课文后,学生对高尔基的品格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对高尔基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课后去阅读一些高尔基的作品,并适时交流读后感。学生通过读一篇带一串,激发了阅读兴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世界。

2、注重因文释义。在教学“姹紫嫣红”这个词语时,可先让学生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姹紫嫣红的春天美景,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使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姹紫嫣红的意思,而且入境入情,理解了课文内容。

3、注重读、议结合。初读课文后,(1)可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概括父子之间的感情,学生大都会选择“爱”字,将它红红火火地板书在父子俩之间,听着配乐朗读带中的课文录音寻找“爱”的轨迹,圈画描写父子情深的有关语句,交流后整体上初步感受“栽花”、“赏花”、“写信教子”几件事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双向的浓浓亲情。(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读好栽花图、春景图、赏花图等镜头,并相机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的语言训练和闭目听同学配乐朗诵的春天花开情景在头脑中边过电影边熟记精彩片段的训练。(3)教师深情引读“栽花赏花”的整体故事情节,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父子情深,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东西和高尔基见花如见子的心情。这个教学环节里苏教版课文特有的双声道配乐磁带,既起到情境渲染、范读引路的作用,使孩子们徜徉在音乐与语文共同营造的“花香扑鼻”的世界里;又激发了学生乐于朗读的兴趣,给了孩子们展示个性化的朗读感悟、进行朗读的自我评价能力训练的舞台。(4)学习信的内容,着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内涵。

4、巧用电教媒体。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加使课堂上充溢艺术的气息,不时焕发

着富有时代感的情趣和语文的独有魅力。(1)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姹紫嫣红的春天美景。(2)利用背景音乐营造读信氛围,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可创设“高尔基写信”、“儿子读信”、“父子产生共鸣”三个镜头,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铭记、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艾滋病小斗士》

教材解析:

这篇课课文写的是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动人事迹。首先,从题目上看,包含两个词语,一个是艾滋病,它是一种死亡率高的传染病,是全人类面对的一种挑战。小斗士告诉我们,他是一位与艾滋病勇敢斗争的小勇士。

课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先写了恩科西的去世,他的死,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为此感叹,从他感叹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沉痛和惋惜,从他的感叹中,我们知道了恩科西为这个世界作出的贡献。而恩科西在六月一日去世,与全世界儿童欢庆节日形成巨大反差,更增添了他的不幸与传奇性质。

接下来课文讲述了恩科西的不幸遭遇。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而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哪,恩科西作为他们中的一员,竟然能够挺到上学的年龄,不得不令人称奇,令人敬佩。从这个“挺”字中,我感受到的是他不屈的灵魂,顽强的生命力,也感受到了他不屈背后的艰苦。另外,小恩科西的求学经历也让人感到痛心,这样一位不幸的孩子,非但没有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反而遭到歧视、排斥,那有多么痛苦呀,当然,这不能完全怪当地的人们,因为不了解艾滋病,人们出于对艾滋病的恐惧,才会有如此反应。好在有仁慈的养母一直在照顾他,他才能不断与艾滋病作斗争。

恩科西与艾滋病作斗争,一方面体现在他坦然地面对生活,坦然地面对可怕的艾滋病,另一方面,他还不断地与人们的偏见和误解作斗争。他拖着病体,不断地向世界发出呼吁,要接受和爱护艾滋病人,要给他们关爱,要为他们提供药物。他纤弱而不屈的声音真是令人心酸,令人震憾。课文中有三处恩科西的语言,通过一些关键词语,如“接受和爱护”、“尤其要关心”、“希望??”、“不应该??另眼相看”等,体会到恩科西之所以要大声疾呼,是出于对和自己一样深受艾滋病病毒折磨的儿童的同情与关心,急切期待全社会都来关爱艾滋病人。更令人感动的是,当恩科西在“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的情况下没有畏缩,还梦想着自己长大以后能“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周游世界到各国演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他真是一位真正的小斗士呀。

最后一段,主要是理解曼德拉的话,“一个人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他激励我们,在病魔面前要像恩科西那样正视现实,敢于拼搏,做顽强抗争的斗士。

分享心得:

教学这样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呢?一起听听久隆小学宋碧波老师的备课心得,相信会给大家一点启示。

放飞情感 感悟抗争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课文写的是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动人事迹。课题“艾滋病小斗士”以“小斗士”突出题旨。艾滋病,

是一种蔓延迅速,死亡率高的传染病,是全人类面对的一种天灾。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正如课文最后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所言:“恩科西就是榜样。”人们应该热爱生活,关爱社会,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这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围绕“斗士”二字展开,体现了恩科西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可贵品质。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我结合教材编写意图、文本自身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3.通过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本文所述的艾滋病人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基础尚有一定距离。因此,如何让孩子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阅读实践,让学生理解恩科西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课文的第三部分(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下面重点介绍课文第三部分的教学设想。

设计理念:遵循 “以读为主、以悟为本”的阅读教学原则,从创设情境中触发语感,在精读感悟中积淀语感,凸显读悟紧密结合的基本理念。

教学流程:

(一)提示任务:面对如此巨大的不幸,他又是如何抗争的呢?轻声读读课文5、6两节,把震撼你的语句做上记号。

(二)学生自主阅读。

(三)展示交流

学生会找到这一句:“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随即可能死去。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这儿用了2对关联词,让学生找一找,再读读看,能体味到什么?(顽强,关心他人) 他又是怎样关心患病的儿童的?有以下几句:

1.“他曾经应邀到美国出席艾滋病研讨会,用纤弱的声音不断向世界呼吁:要接受和爱护艾滋病人,尤其要关心患病的妇女和儿童。”

2.“我希望政府向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艾滋病药物,使她们不再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3.“人们不应该对艾滋病人另眼相看,我们需要关爱,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 待学生找到句子后,分别向学生提问:恩科西在向谁呼吁?呼吁什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朗读恩科西的呼吁,在朗读中体会他的心声。

学生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课标》提倡培养学生个性阅读的能力,朗读是理解文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表现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内心感受的有效形式。此处,是用纤弱的声音不断向世界呼吁!可恩科西向世界大声疾呼,那么富有力量!呼吁人们接受、爱护、关心艾滋病人,又是那么急切!坚决!先让学生体会了这种心态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恩科西的呼吁。学生的体验是多元的,朗读也将是个性化的,恩科西的形象也更鲜活!

学生深情有力地朗读完以后,教师小结:恩科西在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与艾滋病抗争、与无知和偏见抗争,他是当之无愧的——(生答:小斗士)这样,学生对于“艾滋病小斗士”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来师引读第七自然段:“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周游世界,到各国演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尽管恩科西感觉到生命随时可能结束,但他依然在梦想未来。他梦想着自己能够健康长大,他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一名艾滋病专家,多么简单而美好的梦想。请学生把他的心声再读一读!

英雄的恩科西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震撼人心的呼喊,时刻响在人们的耳边,留在人们心中。世界开始行动了,联合国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红丝带将会飘扬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对“红丝带”作简单介绍。

恩科西的顽强不屈,给所有的患者做出榜样。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或打击,假如生活真的欺骗了你,请你不要悲观消沉,而要像恩科西一样坦然面对,敢于拼搏,做一名顽强抗争的斗士。最后用这首诗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

苦难降临的时候 也许

逃避 畏缩 你的生命是短暂的

解决不了问题 但它

只有坦然面对 的确像一座丰碑

死亡 许多人

只要有意义 会因为它而幸福一生

就可以少一些 这样的人生

遗憾和伤痛 ——有价值

以上教学片段设计,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采用多种方式读书,不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学生在品味语言、感情诵读和个性表达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不仅对“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这一问题获得了清晰、深刻的认识,更由此引申开去,在对话与思辩中获得了情智体验。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情感的天空是个宽广的舞台,是个生命的舞台,是个充满期待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是教师自我才艺的展示,不是精巧设计的追求,不是学生个性的束缚,而是孩子生命的灵动、情感的放飞、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升华。

听后大家一定有很多的想法,不妨说来听听。(盛海燕、沈燕英)

《艾滋病小斗士》评课稿 近海小学 沈燕英

《艾滋病小斗士》讲述了南非黑人儿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动人故事。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宋老师结合教材编写意图、文本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拟定了第二课时的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3.通过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教学重点是了解恩科西为什么被人们称作“艾滋病小斗士”?教学难点是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感悟“小斗士”的可敬,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

点,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学情,本课教学采用“情境创设法”、“启发提问法”、“点拨法”、“扣读导悟法”等教学方法,这些都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把金钥匙。在教学第五、六、七自然段时,宋老师提出了“面对如此巨大的不幸,恩科西又是如何抗争的呢?轻声读读课文5、6两节,把震撼你的语句做上记号。”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潜心和文本进行对话,对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进行批注。让学生通过轻声读、批注的方式沉下心来,静静的和文本进行深刻的对话,看起来比较浪费时间,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都蕴含在这看似“浪费”的时间里了。其实,轻声读、批注的过程中就是同学和文本进行碰撞的过程,是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同时宋老师让学生用勾画圈点批注法,旨在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在学习恩科西是怎样关心患病的儿童时,宋老师从文本的句子出发,一步一步感受恩科西所发出的呼吁,学着他的样子向世界、向政府、向人们呼吁,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恩科西在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与艾滋病抗争、与无知和偏见抗争,他是当之无愧的小斗士。走进恩科西的内心,发自自己的内心,读读恩科西的梦想,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恩科西的顽强和关心他人的品质。最后让学生知道在恩科西的影响下,世界行动起来了,联合国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红丝带将会飘扬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知道了当我们无法改变命运转折的时候,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坦然接受现实、勇敢地面对人生。

教学建议:

教学本篇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感知艾滋病的可怕,二是感悟“小斗士”的可敬,三是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练习四中口语交际——小小新闻发布会

教材分析:

本题通过创设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的情境,让学生将在电视、广播或其他渠道了解的事,选择一两条有价值的作为新闻,然后,在班上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上讲给同学听,听众可以现场提问,“发言人”当场给予回答。旨在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学习就自己关心的事情进行提问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

分享心得:

下面我们请南苑小学的陈亚东老师谈谈她是如何理解教材,设计教案的?

口语交际《小小新闻发布会》阐述稿(陈亚东)

教材与学情分析:

《小小新闻发布会》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4口语交际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主题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非常广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有话可说的机会。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良好基础,也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教师有机地创设多方互动的交际情境,学生就能做到乐说、善说。但是在短时间内即兴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耐心加以引导,在创设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

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之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所以本课设计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指导思想,以情境中互动、互动中发展学生思维为原则,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在平等的交流中营造民主、和谐、关注全体的课堂氛围。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来感悟新闻的必要性,并在相互交流中让学生体验新闻的收集、整理的方法,感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必要性。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意识。

2.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大方自然发言,认真细致倾听,文明礼貌交际;结合具体交际内容、情境,培养学生的认识、评价能力和交际应变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搜集国际、国内新闻,或用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周围最近发生的事情,并做好记录。从搜集、了解到的新闻事件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练说几遍,再想一想自己对这则新闻有什么看法。

2.教师:搜集新闻发布会视频。

本课设计时重点体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这个信息社会里,生活产生新闻,新闻充实生活。时时处处我们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

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最近同学都搜集了许多新闻,今天我们就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

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感知新闻发布的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探究新闻的意识。

课件播放,激发学生探究新闻意识。

1.在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开始前,请观看温家宝总理关于“中印关系”的新闻发布会。(播放温总理的有关视频)

2.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视频后的启发很重要,这是热身活动,学生悟出新闻发布会的注意事项,一下子把他们引入气氛。

新闻发布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教师通过直观的视频,引导学生不断感受和领悟此类交际的要素;通过讲评,明确新闻发言人应有的自然大方的态度和清楚明白的讲述方式,初步掌握主持人、新闻发言人及提问人的交流方式和交流技巧;指导学生内化语言,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避免上成“新闻宣读课”。

接着又顺势利导,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生对“新闻发布会”的感性认识又在互动中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明确了在本次口语交际课上的训练重点是什么,掌握了发布新闻的方法,知道了在新闻发布会上要做到哪些,该注意些什么。整个过程体现了口语交际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为学生模拟发布新闻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围绕话题,互动交流。

进行师生初步互动,“新闻我知道”

同学们,我们先来交流一下,发布新闻简讯。我先来当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你们

就是小小新闻发言人,首先请各位发言人说说你的新闻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到的,新闻的标题是什么?

这一环节是说标题,是下一环节说新闻主要内容的一个铺垫。由浅入深,降低交际的难度,也让学生初步感知新闻标题的作用。

口语交际过程是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要使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真正互动起来,不仅取决于交际情景的创设,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师生的角色意识。实际上,口语交际课上的师生都是以双重身份参与的:一是社会角色:老师、学生;二是在特定交际环境中的那个角色。在本课中,学生扮演主持人、新闻发布者、新闻评论员等角色。这种角色驱动,是口语交际中互动的基础。

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说”的能力,还必须历练人格修养,拓宽知识视野。举行“新闻发布会”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面对林林总总的报刊,学生懂得了筛选,学会了比较。培养了学生的听记能力。有些新闻从报刊找不到,必须从电视、广播中得到,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听记能力。另外学生还能从中学会使用工具书,提高朗读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又使学生成为了一个个“社会人”。

小组合作,“新闻播报台”

先在小组内召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然后选出讲得好的,大家感兴趣的再给大家讲。学生自由组合,交流,讨论,整理新闻。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互动,实现多向交际。

1.大家推选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各小组推选代表作为新闻发布人。每个新闻板块选一个代表上台发布新闻。

2.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上台宣布:小小新闻发布会开始。提出相关要求:每个版块的代表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答问时间。

3.按照“时事──经济──体育──娱乐”等的顺序,各板块代表依次上台发布新闻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延伸话题,综合运用。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最有效、最真实、最广阔的训练天地。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堂要面向生活。交际能力的训练是长效的,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渗透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设计以下练习。

1.同学们,在我们班、我们的学校、我们美丽的小区、同学们的家里,也一定有许多事情在发生。谁能把我们身边的新闻向大家发布出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做准备,可以和同学交流。请同学们自由发布新闻。

2.课后把自己从生活中或网站中搜集到的感兴趣的新闻说给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听。 最后总结

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利用“精彩十分”和班队活动课的时间经常进行,希望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关注新闻,收集新闻,撰写新闻报道,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出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课始与课终首尾呼应,既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又激励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关注新闻的热情和态度。最后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句话扣住“小小新闻发布会”的主题,使教学意味深长,从长效培养的角度结束全课。

听了她的发言,你们有什么感想,不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陈亚辉、王伟华、朱红贤)

《小小新闻发布会》评述稿(大丰小学 陈亚辉)

对于《口语交际——小小新闻发布会》的教学设计,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教学准备非常充分。第一个让学生收集资料,这是必不可少的准备,不然课上学生就没话说了。第二个教师收集新闻发布会视频,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视频可让学生走入情境,了解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和特点。在观看视频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教师适时地总结,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2.围绕话题互动交流环节,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尝试新闻发布,然后选出精彩的进行全班互动,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自己练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能胸有成竹,不慌不乱,教学效果可能就比较好了。

3.本课时中的奖励设计非常好。教师让学生在最后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热点新闻”,这种激励方式不仅让发言人能更精心地去准备,还使得听众更认真地去倾听,踊跃地提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口语交际——小小新闻发布会》评述稿(王伟华)

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使这些目的得到落实,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呢?在陈老师的《口语交际——小小新闻发布会》的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在双向互动交流中进行课堂教学,这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一、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通过形象课件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为学生进入交际训练创设愉快和谐的浓厚气氛,架起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如陈老师设计的观看温家宝总理关于“中印关系”的新闻发布会,在创设“新闻发布”这个情境的同时,又给接下来的话题研究指明了方法。

二、创设情境,双向互动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权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老师在课堂上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者,也不单只是一个课堂的设计者。作为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角色,进入交际情境,在其间可以点拨,引导,当然无形中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我们看到在“新闻我知道”这个环节里,老师创设了“我先来当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你们就是小小新闻发言人”这样的情境,就拓宽了师生双向交流,然后是下面的环节“小组交流,尝试新闻发布”到 “全班互动,实现多向交际”,从师生到生生,让学生在一个自主交流、乐观开朗的情绪中进行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在情境中拓展创新,活动延伸。

在良好积极的情感感染下,课堂上不再是一堂死水,而是“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在听、说、问、议、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全班互动,实现多向交际”这个环节中,陈老师鼓励学生从“国际时讯”到“国内要闻”,从“科技、体育、娱乐”等多方面,多角度发布新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表新观点,吐点新见解,说一点,哪怕是有一点跟别人不一样的话。学生水到渠成地开动脑筋,创新精神便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的活动而不断的发展。在“延伸话题,综合运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设计了“同学们,在我们班、我们的学校、我们美丽的小区、同学们的家里,也一定有许多事情在发生。谁能把我们身边的新闻向大家发布出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做准备,可以和同学交流”,“课后把自己从生活中或网站中搜集到的感兴趣的新闻说给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听”这两个训练题,旨在把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所进行的口语交际向课处更广阔的空间延伸与拓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自

主参与、合作学习贯穿在查找、收集相关资料、交流资料、构思评议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练习4——口语交际评述稿(启东市合作小学 朱红贤)

有人说 “一诺值千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就形象地说明了口语交际在社会生活中历来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小新闻发布会》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练习四中安排的一次口语交际教学。要求“发布自己搜集到的新闻”,规定了交际的内容是“自己搜集到的一两条有价值的新闻”。“发布”是要在搜集、整合信息的基础上,培养现场表达、交流能力,这是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如果对新闻有疑问,可以向新闻发布人提出来”,评出“最佳新闻发言人”等,这是要求讲得要清楚明白、听得要认真仔细,并在有礼貌的答与问中提升交际能力,这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清晰讲述,认真倾听,尊重他人,以及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沟通课内与课外,创设良好的口语交际情境,加强对交际语言的规范与指导,才有可能达成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陈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好。我发现整个口语交际过程是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要使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真正互动起来,不仅取决于交际情景的创设,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师生的角色意识。实际上,口语交际课上的师生都是以双重身份参与的:一是他们的社会角色:老师、学生;一是他们在特定交际环境中的那个角色。在本课中,学生扮演了主持人、新闻发言人、新闻评论员等角色。这种角色驱动,是口语交际中互动的基础。

另外,陈老师在努力创设和谐的交际情境的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在多个层面的互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发展合作精神,感受自己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快乐,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态度和语言习惯。

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说”的能力,还必须历练人格修养,拓宽知识视野。我发现这样做的好处很多:1、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听记能力。面对林林总总的资料,他们懂得了筛选,学会了比较。他们知道什么样的新闻同学们爱听,如今夏的热门话题“海宝”等等。有些新闻从报刊上找不到,须从电视、广播中得到。这就需要有较强的的听记能力。开始时不会记,久了,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加强。2、朗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小小新闻发布会”是展示能力的舞台,因而学生都很重视,为了出色完成任务,他们在课前肯定会反复练读,纠正字音,直至完美。这个过程既体现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又体现了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口语交际无时不在,教师只要抓住契机,及时捕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一定能达成目标——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之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我们要“顺学而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指导思想,以情境中互动、互动中发展学生思维和为学生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为设计的原则,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创设充分的情

境,在平等的交流中营造民主、和谐、关注全体的课堂氛围。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3篇范文小乌龟我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乌龟它的壳十分坚硬像一块钢铁做的挡箭牌以前我以为乌龟不吃肉那次我买肉回来一不小心把一块小肉掉进了小乌龟的家只见小乌龟迅速游过去一口就把肉吞了下去...

四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作文类型及范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作文类型及范文,内容附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

可爱的小猫姥姥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猫我每次去姥姥家都要看一看这只小猫的身上长着许多黄色的条纹走路的时候一摇一摆的很好玩它的耳朵很尖微小的声音也能听到它的眼睛平时是圆的睡觉的时候就把眼睛眯成一条缝它的嘴是粉红色的嘴边...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12篇范文+号外七篇)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12篇范文号外七篇一一幅漫画的启示1放学后一年级新生小胜与小颖正往家走路过垃圾桶时细心的小颖发现垃圾桶四周全是果皮纸屑非常不卫生小颖情不自禁地捏住鼻子对小胜说这可真脏不知道...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8篇范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8篇范文第六单元习作指导看图作文胜似亲人这次习作有两个内容供选择一是看图作文一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两者任选其一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看图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并根据画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作文(25篇范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作文25篇范文水果星球历险记前些天的一个晚上我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梦至今记忆犹新我坐着6606PK飞船来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入口处写着水果星球村里面有草莓国王香蕉警察芒果小偷我一进...

四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作文类型及范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作文类型及范文,内容附图。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作文教学计划[1]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作文教学计划一学生基础情况本班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习作能力掌握了写作文的方法能写三百字左右的文章从整体来说动笔前有不错的构思作文也有一定的创意行文中具体生动的篇章屡屡出现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习作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习作写动物范例文猫我家养了一只小猫小猫可漂亮了它全身的毛洁白无瑕像一朵白云一双眼睛圆溜溜的晚上它的眼睛会发亮像两颗闪亮的绿宝石它的耳朵一只是黑色的一只是白色的我们称它为阴阳耳小猫可聪...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7篇范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奇怪的乐队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城镇里有个磨坊主他养了一头驴这头驴为他做了许多事情后来驴老了再也不能继续工作了磨坊主便决定杀死它驴只好逃走它准备到布勒门市当个街头艺人路上驴子看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作文(25篇范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作文25篇范文水果星球历险记前些天的一个晚上我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梦至今记忆犹新我坐着6606PK飞船来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入口处写着水果星球村里面有草莓国王香蕉警察芒果小偷我一进...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S版)各单元作文范文

四年级上册各单元写作范文第一单元放鞭炮童年的生活犹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欢快地哼着小曲向前奔腾而童年的趣事就像一叶叶扁舟荡漾在欢腾的小溪上每当我回忆起那些事儿的时候嘴角上就不由自主地露出一抹抹笑容去年年三十夜晚我哥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5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