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时间:2024.4.5

·历史·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3课时)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伴相生,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战争始终是一个影响极深远的因素。战争古已有之,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本专题以“一战”为例,说明近代以来的战争,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样式、手段和作用等方面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战争是残酷的,同时战争也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当世界大战的伤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警钟却应不断敲响。

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的战争,并且通过分析理解战争的威胁依旧存在,然而和平的力量远远超过了战争的力量,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战前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情况;

2、了解欧洲列强间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3、了解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概况;

4、了解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影响;

5、通过阅读有关材料,提高阅读材料、利用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材料和读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

2、探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3、探讨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4、分析德国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根源;

5、探究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

2、认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战争的关系;

3、认识极端民族主义在当时的欺骗性和对一战爆发的作用。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由于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新课标要求,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建议如下: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课 角力:战前的矛盾与斗争

【重点、难点】

1、重点:列强对世界的争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难点:如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和直接原因,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争夺的密切关系;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

【教学建议】

1、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2、教学时应联系必修二专题五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的有关内容。同时,还应向学生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3、“两次巴尔干战争”可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导入新课】

战争自古就有,但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手段和影响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xx年,在空间上以欧洲为主战场,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也被卷入,在时间上长达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许多文明的成果毁于一旦,留下了一串串触目惊心的破坏数字。

惨烈的战争不能不引起人们认真思考: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是否应该把战争作为解决国家矛盾的手段?如何才能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

一、一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

2

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表二:一战前英法德美力量变化比较表、1870-19xx年工业增长倍数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说明: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了倒挂现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情况倒挂。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那么各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原因和表现怎样?

请看几位同学的表演,主题:《再现历史》。(具体内容见课内探究活动设计)。时间:8分钟

学生课前要充分准备,查找资料并形成简练可以讲述的文章。主要展示各国的野心和扩张计划,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包括历史宿怨、殖民地争端、霸权之争等等)。出现人物如下: 德国:德皇威廉二世,俾斯麦,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 奥匈:奥皇弗朗茨约瑟夫

俄国:亚历山大、尼古拉二世、格雷 美国:伍德罗威尔逊

英国:爱德华七世、格雷

法国:外交部长法夫尔、总统卢贝

1)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实质: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3)表现: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大矛盾

4)发展: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掀起瓜 分殖民地的新高潮(19C末),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新老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矛盾激化的结果导致战争的爆发。

结论:原因一:大战根源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是矛盾的实质。后果:引发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战争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具体原因)

三大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主要矛盾一: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是三对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主要矛盾二:法德矛盾(矛盾的缘起: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丧失在西欧和中欧霸主地位。德国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为防范法国,极力扩充军备;法国则为复仇做准备。)

主要矛盾三: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1)三国同盟

原因:防范法国,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3

过程:1879德奥结盟;1882《三国同盟条约》

2)三国协约

原因: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孤立,寻求盟友。 过程:1892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危害:结论:原因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原因)

在战前,国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而局势最紧张最敏感的地区是哪里?

(挂《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巴尔干半岛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成分,成为俄、奥争夺的焦点。

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先后经过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火药桶”一目内容可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1)19xx年秋“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2)19xx年,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作战,保加利亚战败。

3)两次巴尔干战争后,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到大战爆发的前夕,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思考:巴尔干为什么被称之为“欧洲的火药桶”?点燃火药桶的火星是什么事件? 导火线:19xx年6月28日,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波刺杀身亡。从而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关于这一事件的经过,请看录像《萨??事件》。

(播放录像片《萨拉热窝事件》)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7月28日,奥匈帝国以这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许多国家也相继卷入战争。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决定乘机吞并塞尔维亚。俄、法两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暗中支持俄、法。19xx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

结论:原因三: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一战爆发的条件

1、20世纪初整体世界的形成(客观条件)

思考: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形成过程: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殖民时代的开始,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4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垄断组织的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模式成型;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导致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影响:正是由于20世纪初整体世界的形成,使得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发生的战争具有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20世纪生产力迅速发展、科技飞速进步(可能条件)

思考:为什么说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规模扩大,突破了局部战争的范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应用于军事领域里:新式武器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底和空中。新的交通手段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扩大了战争的规模。

表现:A、传统武器性能提高B、新式武器扩展海空(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C、新的交通手段D、新的通讯工具

危害:预示未来战争更加残酷,更加危险

结论: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各国疯狂地扩军备战,推动了大战的爆发。

3、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主观条件)

1)军国主义

定义:某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外侵略,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之下,实行军事独裁,强迫人民接受军事训练,向人民灌输侵略思想,使政治、经济、文化等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反动政策。

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国家生活的各方面都为军事侵略目的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现代军国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和侵略政策的产物,又是推行侵略战争政策的一种手段。军国主义对内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纳入军事侵略和战争的轨道,向人民灌输侵略战争的思想,实行军事独裁的恐怖统治;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侵略和战争政策,掠夺、奴役、控制和颠覆其他国家,以至发动干涉战争。

成因:近代以来,欧洲战争不断,进行战争被认为是国家的正当权利;20世纪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

2)极端民族主义

“泛日耳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 “民族优越论”

结论: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得战争日益迫近,且为发动战争进行了舆论方面的准备。

请思考: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1)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

2)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承担战争义务;

3)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

4)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2、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吗?

1)现实原因: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帝国主义因争夺殖民地矛盾激化,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2)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3)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4)主观条件: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附:【课内探究活动】

表演:再现历史: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目的:帮助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查找材料、写作演讲文章和提高口才的能力。

步骤 1、教师分工,选定角色,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5

2、写出符合各自角色的演讲稿件。

3、教师要提前检查,观看每个学生的口才和表演状况,指导改进。 4、准备旁白词。 5、准备能分辨各个角色的标志,帽子或国旗或写各国的名称。 6、课前教师要彩排。(包括旁白、演说、神态、对话、签定协议、握手等等)

7、时间:25分钟

各个角色演说内容的中心词摘要:

威廉二世:以世界政治为任务,以世界强国为目标,以舰队为手段,追求的目标是使德国成为世界帝国。“海神的三叉戟须是握在我们之手,德国之殖民目标,只可在德国成为海上霸主时方可达到。”

俾斯麦: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极力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力主建立同盟。

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愿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亚历山大三世:俄国决不容许德国再行削弱法国,以使法国在背后牵制德国,使自己获得安全。

尼古拉二世:由于日俄战争失败,靠近德国,后发现不合适,会得罪法国对自己更不利,婉谢德国的邀请加盟。协调与英国的关系。

伊兹沃尔斯基:主张协调与英国的关系,在殖民问题上与英国订立协约,并于19xx年签定协约关系。

伍德罗威尔逊:为使美国人民免于战争,我们卷入欧洲各国的矛盾之中,不和任何一方结盟,保持“中立”。

爱德华七世:我们是“日不落”大帝国有雄厚的工业,强大的海军,不参与欧洲各国的结盟,实行“光荣孤立”政策。后来改变对外政策。

格雷:英国不能抱着以前的对外政策不变,应该协调与法俄的关系。

卢贝:法国要复仇。要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出访英国

法夫尔:法国外交部长,等法国回复到自家地位之后仍是那些奉行均势原则国家的天然盟友。和意大利加强争夺。

弗朗茨约瑟夫:奥匈皇帝,巴尔干地区是我们的生命线,要与俄国进行全力争夺。

第二课 冲突:战争的爆发与力量的分化重组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一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战况及特点;了解美国、中国参战和俄国退出战争的原因。

2、难点:理解“一战”演变为一场持久战的原因;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把本课内容与后一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整合到一起,以便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因素认识同盟国集团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

2、教师可利用相关的影视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去体悟战争的残酷。

【导入新课】

1914---19xx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 6

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这节课我们要认真去体会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一、一战的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后的一周间,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奥,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俄,这样,大战就全面爆发了。(播放录像)

(播放录像片《大战的全面爆发》)

标志:19xx年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一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

英、法、俄、意、日(协约国)——德、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同盟国)

二、一战的进程(1914——1918)

1.交战双方的作战计划和部署

战争爆发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按照它们早就准备好的作战计划展开军事行动的。

(挂《大战形势图》)

(1)德奥:

德国的作战计划基本是以19xx年的施里芬计划为蓝本的。这个计划考虑到德国的主要敌人处于西方,决定将战争重点放到西线,采取速决战、闪电战,先发制人,计划在4~6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集中力量到东线,在3个星期内打败俄国,全面结束战争。奥国计划大抵为了配合德军的部署而制订的。德皇威廉二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他狂妄地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落叶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也认为德国稳操胜券。然而,战争一开始,德国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就花了18天时间,这就给英、法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更出乎意料的是,俄国边动员边投入了战争,并很快在东线开辟了战场。这就迫使德国不得不分兵两路,在东西两条战线作战,德国的失败已是预料之中的事了。

(2)英法俄:

英国是岛国,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它的强大海军足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因而没有制订单独的计划。这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同法俄缔结了协定以后,施展了它的奸诈妓俩,企图利用法、俄同德国厮杀,自己坐受渔翁之利。虽然英、法两国参谋总长曾密商达成了大陆作战计划,但战争一开始,英国并不准备派兵到大陆作战,只是后来由于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使它看出德国有可能突破法军纺线,占领法国和比利时海岸时,才决定向大陆派遣远征军。根据计划,英国远征军入法国北部,由法国统一指挥,英国制订了周密的海上作战计划,并同法国分工:法国负责地中海的防卫和战斗,英国负责在北海对德国海岸的所有海军基地和港口实行封锁。

法国主要是执行总司令霞飞制订的《第十七号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法军在西线集结了大量的兵力。但由于法国当局既害怕德国的进攻,又对德国的实际兵力估计不足,以为德国两线作战,法国可以实现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的进攻。因此,十七号计划将兵力全部集结在法德边境,而法比边境和北部却未设防。战争开始前,德军在德比边境上大批集结,法国虽有觉察,但却没有引起注意,结果使法军在德国的进攻面前,坐失战机,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俄国的计划是采用两种方案:如德、奥军队共同进攻俄国,俄军就按“┏”号方案行动,大部分兵力对付德国。如德国主力对付法国,俄军就按“A”号方案行动,以主力进攻奥匈, 7

集结于波列斯耶省以南,进攻的目标是占领维也纳和布达佩斯。虽然法俄协定曾规定:战争一旦爆发,俄国需在动员的15天后集中80万大军进攻德国,以吸引德军,减轻西线法军的压力,可是,俄国仍将军力分两部分,而且主力对付奥匈。很明显,这是符合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只有战胜奥匈,俄国才能夺取加里西亚的千里沃野,统治整个巴尔干,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同时,可以肢解奥匈,从南面打击德国,俄的这一在东线一举完成两个相互矛盾的任务的举动,说明它既要谋得本国利益,又要应付和法同共同议定的军事义务,这就充分暴露了在各帝国主义集团内部,总是既勾结,又斗争,各谋己利,不顾盟友,这是帝国主义的本性所决定的。

战争开始后,在欧洲形成了三条战线(P37表)。

2、三线: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德奥匈

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奥匈

3、四年:

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让学生去体悟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A、19xx年 重心:西线:马恩河战役,速决战——堑壕战

东线:德挫败俄军攻势

当德军先锋逼近巴黎时,参谋长小毛奇及其幕僚们都以为胜局已定,因而不断从西线抽调军队,用以加强东线,抵御俄军,这就削弱了西线德军的进攻力量。面对德军的大兵入境,法国总司令霞飞急忙调整战前的部署,逐渐改变了战场不利形势。9月5日,英、法军队大举反攻,双方在马恩河展开了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共150万,战斗十分激烈。9月10日,法军被迫退踞埃纳河,形成对崎局面。9月11日,小毛奇下令德军停止进攻,双方开始转入到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本部在六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的计划破产了。同时,德国又陷于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这也是德国最害怕出现的局面。战争拖延下去,对德国是不利的。德军总参谋长就对德皇呈述:“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在东线,8月中下旬之交,俄军进入东普鲁士,提前开辟东线战场,德国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来东线,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8月底到9月中,德军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缺乏配合的两路俄军,进入俄境。但同时,俄军挫败奥军,深入到奥地利的东北地区,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B、19xx年 重心:东线:德军深入俄国,但未达目的

19xx年,德军在东线集中兵力,打算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争。1月间,德军连续进攻,占领了俄国大片领土,把战线推到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带,但迫使俄国投降的主要目的未能达到,东线威胁没有解除。

19xx年,战争重心又重新转到西线。2月和7月,在凡尔登和索姆河,发生了两大战役。

C、19xx年 重心:西线: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海上:日德兰海战,德海军未能突破封锁战略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19xx年5月,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面上展开一场海战,德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未打破英军封锁。)

在凡尔登、索姆河这两大战役中,双方伤亡近200万人,结果,德国准备在西线决定战局的希望成为泡影。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协约国,德奥困难重重,每况日下。

海上的战局对德、奥尤为不利。德奥的军舰长期被围困在港内,1916.5爆发了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这是一战中英、德两国海军的决定性战役,也是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5.31下午,英国皇家海军司令杰立克率24艘战列舰、3艘战斗巡洋舰驶离因沃内斯, 8

与另一支分别向东行进。不久即与由德国舰队前锋司令余伯所率领的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海面上遭遇,爆发了激烈的海战。此后,双方又各自向海战区域增援。6月1日,战役结束。在战役全过程中,英国出动舰只151艘,德国101艘,英国被击沉14艘,损失6000余人;德军被击沉舰只11艘,损失2500余人。尽管英国损失大于德国,但英国仍然控制着制海权,海战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德奥的海运几乎被全部封锁,物资日益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几次大的战役的结果,双方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而且伤亡人数近300万人,德国的实力已消耗殆尽,失败已成定局。而此时俄国爆发的革命的胜利和美国的参战则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D、19xx年:美、中参战,俄革命、退出。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二、同盟国的失败

1、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的参战

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xx年8月4日发表“中立”声明。当时,美国国内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威尔逊以“使美国免于战争”作口号,捞取选票,连任总统,美国资阶也希望通过“中立”,大发战争财。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给中立的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1914——19xx年,美国工业总产值由242亿美元增加到624亿美元,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到参战前,美国由于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严重地损害了美国同协约国的军火贸易,美德之间矛盾日益加剧。

思考:为什么美国的立场会来一个180度大转弯,由以前的中立变为参战?

A、初期中立原因:胜负未明、不便投机;中立地位、发战争财

B、后期参战原因:

19xx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19xx年2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战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1917.3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协约国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在19xx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同年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从经济、军力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9

①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②与协约国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由于英国海军的优势,基本上英国掌握了制海权,所以在美国的军火和物质输入方面有利于协约国。美国在19xx年到19xx年对协约国的出口增长4倍,协约国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债务国。为了保证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

③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有利于同盟国

④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⑤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德国19xx年宣布“无限制的潜艇战”袭击前往协约国的任何船只,中立国美国的商船也不能幸免,损失惨重。推动了美国的参战。)(德国海军舰队无法突破英军封锁,于是采用“无限制潜艇战”来破坏英军的海上补给线,造成了大量无辜伤亡;德国潜艇用鱼雷击沉英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百余名美国乘客和社会名流丧生,为19xx年4月美国参战的理由。)

C、美国参战的影响:

思考:19xx年4月美国的参战给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什么影响?

美国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从经济、军事、政治方面大大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实力,加速了一战中协约国的胜利。

①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美国大规模扩军,派遣了200万士兵开赴欧洲战场。

②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是一战真正成为进入了全球规模阶段。

同年,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对同盟国宣战。

2)中国的参战

19xx年大战爆发后,8月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布中立。19xx年,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依赖日本的段祺瑞,企图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量供款,扩充实力,实现武力统一,所以积极主张对德宣战。受美军支持的黎元洪,畏惧段势力的扩大,因而持反对态度。经过激烈斗争,段终于赶走了黎元洪,扫除了参战的障碍。19xx年18月,段祺瑞政府正式对德宣战。中国的参战使中国人民遭到新的灾难。参战期间有17.5万华工被强迫送到欧洲和中东,供帝国主义者驱使,有2000多人在战争中丧失了生命,中国的参战加深了国内的政治纷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中国的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法国福熙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3)俄国的退出

19xx年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不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有力地表达了人民要求和平和反战的立场,鼓舞了欧洲各交战国人民的反战运动;俄国落后的经济在一战的更加凸现它的落后,从而很快导致了国内的革命——19xx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德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政府,但是新政府继续参战又导致了新的革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思考: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沙俄呢?

俄是当时帝国主义集团中最腐败、最落后、最凶恶、最反动、最衰弱的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它不仅集合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一切矛盾(工、资;农、地;帝、殖;少数民族、沙皇政府;帝、帝),而且矛盾相当尖锐。其次,第二国际破产后,俄国已经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正因为这样,19xx年,沙俄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但新政权被资阶掌握,他们继续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19xx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推翻了资阶政府,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坚决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19xx年,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推出了帝国主义大战。苏俄退出战争,使德国似乎又看到了一线生机,在西线发动新的进攻。但是美国的参战,以及英国自治领的军队不断开往前线。德国国内又爆发政治危机,同盟国集团走向了失败。

10

2、同盟国集团的失败

A、战争结果:19xx年11月11日 同盟国战败投降;协约国胜利,但元气大伤

苏俄退出战争后,德国主力集中于西线,决定在大批美军到达之前打败英法联军,结束战争。从19xx年3月到7月,德军发动了5次大的进攻,但无大的战果。同期,大批美军和军事物资运到西线,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从7月起,协约国牢牢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9月下旬,协约国联军发动总攻,德军防线全线崩溃,至此,德国败局已定。

同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交战国都发生了革命。19xx年奥匈帝国瓦解。11月,德国发生了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逃往荷兰。11日,宣布投降,在协约国军总司令、法国总参谋长福煦乘坐的车厢里,双方签署了贡比涅停战协定。

B、失败的原因

同盟国在一战中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经济实力方面:德奥集团出于劣势。协约国在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英国掌握了制海权有利于协约国取得各种急需物资,同时也遏制了同盟国的物资运输。英法老牌殖民国家控制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人力更加丰富。

2)同盟国战略失误: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在初期想先速战胜西线,结果是陷入两面夹攻局面。

3)国内问题:一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矛盾,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而同盟国各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其帝国的瓦解。

4)国际力量对比: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全失。意大利倒戈,使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同盟国。美国参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在美国带动下,其他国家参加协约国集团更是大大增加了协约国实力。

3、认识

1)从背景来看,一战在整体上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除外)

2)从经过和结果来看,一战是一场带来巨大破坏的,没有真正胜利者的战争。

第三课 思考:战争的后果和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一战”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2、难点:让学生体悟和平的宝贵,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建议】

1、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一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谈启示,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2、“空前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一目可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导入新课】

思考: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又怎样理解一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一、战争的性质

思考:各帝国义国家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都是企图通过战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因此,从作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塞尔维亚反对奥匈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二、大战的后果

一战历时4年多,把30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交战双方把自己的新式武器都使用出来,飞机、坦克、毒气都首次在战场上使用,远程大炮也给交战双方造成了很大的伤 11

害。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一小撮垄断资本家的利益,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战中死亡的人数达800多万人,受伤的达2000多万人,所有参战国的直接战争费用达3000多亿美元。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819~19xx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共导致2200万人失去了生命。在欧洲各国,食物的配给量极低,人们的抵抗力极弱,因而死亡的人数也最多。俄国死去40万人,德国有30万人死亡,在伦敦,疾病流行时,一周内就有1.8万人死去。

材料二 战后,德国物价急剧上涨,面包的价格竟然上涨了2倍多。对此,德国人民上街游行,抗议物价上涨。有3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游行,并进而发展为暴动,上万人被捕入狱。

想一想,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困苦?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最残忍的战事之一。在索姆河一役,仅仅在战斗打响的第一天,英国人就损失了36,000多名士兵,创下了英军单天伤亡的最高记录。侥幸不死的俘虏还要违心的做一些他们很不愿意做的事情:搜查阵亡战友身上值钱的东西,而德国看守在一旁登记。不做是不行的,除非是觉得活腻了。

从以上的战争清单和有关资料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一)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说一说大战对各国的影响:大战对英国的影响;大战对法国的影响;大战对德国的影响;大战对美国的影响;大战对日本的影响;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二)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西欧相对衰落,瓦解四大帝国,美国和日本崛起,建立国际联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

1、西欧的相对衰落

1)经济:受到重创,一时难以恢复;大战造成战后的社会动荡,激化了社会矛盾;

2)政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3)精神文化: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幻灭感和危机感。

2、美日迅速崛起

1)原因:

2)表现: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3、打垮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四大帝国覆灭

4、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这次战争也产生另一个最大的结果,那就是俄国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地球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1)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①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

12

② 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 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2)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① 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 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三)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2、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3、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一战的影响

1、大战摧毁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个帝国,促成了新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

2、大战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

3、大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对经济加以干预;

4、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和平主义。

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最后,让我们在《友谊地久天长》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13

更多相关推荐: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D国贸082潘剑510834226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

战争与和平_简介_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_简介_读后感,内容附图。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1500字

高中时看完了战争与和平和一位好友谈起书中的人物他是男生最爱的人物是娜塔莎而我爱的当然是安德烈公爵安德烈公爵不可爱他说公爵的确算不上一个可爱的人物他太完美太理性太深刻太高贵太冷傲其实他也根本没必要成为一个可爱的人...

读《战争与和平》有感

读战争与和平有感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撰写的战争与和平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以儿女情长衬托出法俄战争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社会领域非常值得回味我怀着崇敬的心...

战争与和平的几点感想

战争与和平的几点感想战争比和平成熟得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也就是说战争比和平野蛮比文明更早地介入了人类社会的存在或者说人类先是以野蛮和战争的形态存在的是以半人半兽的状态进入社会的舍此则没有第二条途径作为人类...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有感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这一句话是战争与和平中的经典句列夫托尔斯泰的这本巨着用极其平和的语调流露出了对时代和人们的悲悯我倒下...

战争与和平读书感悟

战争与和平读书感悟读了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我印象最深第一是这种神圣的爱第二就是俄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作为一名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有着他关心底层人体谅农民的一面这不仅表现为力图还原他们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垄亩作为一名观察者和...

20xx届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 专题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战

学而思网校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一选择题11882年5月欧洲某几个国家签订的同盟条约中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到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帮助这里的...

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Ⅱ 选修3、4(《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条目解析

历史新课程高考知识条目20世纪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2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必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一战的背景原因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

读《战争与和平》有感

读战争与和平有感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

读《战争与和平》有感

读战争与和平有感战争与和平交织痛苦与欢乐并存题记战争与和平罗曼罗兰赞誉此书是我们时代里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它不仅是对俄国人民反抗法国侵略战争场景的描述还是对俄国人民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赞歌希望你们能在托...

战争与和平的感悟(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