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设计与日本传统文化精神

时间:2024.5.13

日本现代设计与日本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现代与传统,是一对相互矛质的范畴,而日本的现代设计却以其独特的民族特征挤身世界设计强国之列。这完全是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留存及应用。本文尝试从艺术分析和文化内因思考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日本传统文化精神加以简要分析并指出其在日本现代设计中的体现及其认识意义。

关键词:日本;现代设计;传统文化

在日本的文化发展历史上,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可以说,日本的文化发展是基于大量地吸收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上的,他们把这些精华加以消化,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融会贯通,使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都与众不同。日本的设计,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

日本的现代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此时的日本设计家试图将反映西方生活方式的观念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却显得笨拙、生硬和肤浅。随着现代设计走向成熟,他们发现融合了日本民族艺术传统的作品反而能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现代的设计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品大都带有鲜明的日本身份。在现代高科技工业冲击中传统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现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成为别国无法取代的重大特征,是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制胜法宝。

一、日本现代设计中的传统精神

总的来说,日本的美学传统,重视细节,重视自然,讲究简单、朴素,讲究美学精神含义,构成了日本设计中的精神支柱。

永井一正把日本设计家分为四代人:其中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为龟仑雄策、早川良雄、伊藤光治等人;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为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五十岚威畅等;第三、四代的代表人物有石岗瑛子、浅叶克己、伊藤晃一和上条乔支等。

第一、二代的设计家尽管各自风格相差很远,但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永井一正用几何框架勾画出一种特定的画面空间气氛,又着重具象的装饰性图形的研究和应用;早川良雄则用水彩、色粉等材料以透明且柔和的手法绘制招贴形象。他的作品带有一种梦幻般的韵味,各种隐喻的图像间渗透着一种淡淡的优郁和诗意;田中一光对平面设计语言的运用有着独到之处,他对日本的字体和符号有着很深的研究,试图通过现代的方式将他们在招贴上重新加以诊释和表现,他强调设计的平面型和空间型,作品具有高度的秩序感和工整性,在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平面符号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有典型的国际风格;中村诚则主要以摄影的手法进行设计,在为资生堂化妆品公司设计的系列招贴中,他以日本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去揭示日本女性的美,选取最具日本风格的细节,以点带面,戏剧性地夸张处理,对肌肤、睫毛等细节的细枝表现,对画面朦胧气氛和色调的把握,使招

贴画面充满着一种东方的审美意蕴。

在第一、二代设计家中,最为突出的是龟仑雄策和福田繁雄。

龟仑雄策是日本被称为国际设计大师的第一人。他的画面具有强烈而又稳重的色调对比,对每一细节一丝不苟地精细刻画,表现出日本传统工艺美术所具有的典雅而细腻的审美情趣。19xx年的东京奥运会,使以龟仑雄策有机会在全世界展示才华。事实上也正是以此为契机,日本设计家开始确定他们的国际地位。

福田繁雄可能是最为其他国家所熟知的平面设计师。他的作品被欧美设计家誉为“经济简洁又复杂多变”。他的设计风格幽默生动,设计思维既继承了日本传统中追求典雅的风格又反映了追

求间接新奇的日本现代设计新潮流。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力图以各种图形矛盾性的复合,引导观众产生设定的联想,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福田繁雄既深谙传统,又掌握现代感之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同时又极其简洁,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

第三、四代设计家则从摄影、电脑等方面获得了更多表现上的自由,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他们的作品中同样渗透着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元素。

佐藤晃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色彩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分离感和张力,把装饰色彩、变形形体和折中了的印象派的光表现与色渐变手法融为一体。他不但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风格,还将这种风格更进一步推向完美和充实。提炼日本文化中最精要的精神内涵。以日本传统的空灵虚无的思想为精神根底,带有日本自古以来清愁的色调,追求其中浮现的优美

和冷艳的感情世界。

设计评论家厄尔(J. V. Earle)认为日本设计可以总结为两大类,即:

1、色彩丰富的,装饰的,华贵的,创造性的;

2、单色的,直线的,修饰的,单纯与俭朴的。

这在表面上指出了日本设计的形式风格特征,也不无巧合地印证了日本人审美的两重性。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绪和美学观念,自始至终渗透着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

美国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对日本民族精神作过较恰切的表述:“菊花与刀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①这同样体现在日本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创造中:日本的审美观念中充满优雅和谐的情趣又不乏阴郁和深沉的审美趣味;热衷于事物优雅的姿态和幽玄的意境又崇尚激越和狂热的情绪;敬仰崇高对象和悲剧精神,同时又爱好滑稽和幽默。日本的艺术可能简朴自然也可能繁复华丽,既平常又怪诞,既有抽象的浪漫精神又有现实主义精神。 从地理环境上看,这种文化精神的两重性与日本人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邱紫华在《东方美学史》中提到:?旧本地理环境中有三个基本因素对于形成日本文化模式有重要的影响,这就是森林、海洋和农耕。?旧本多森林,植被覆盖面广,森林在日本人的生活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森林文明使日本人祟尚生命之美。森林在不同季节变换的缤纷色彩和自然物千姿百态不仅有助于日本人对寂静、闲适之美的感受,而且还促进了对事物色彩和姿态的审美敏感和对瞬间状态的留恋,日本美学中关于优美、和谐的审美观念,同森林环境密不可分。日本列岛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日本人对大海的冒险和征服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人勇猛好斗的征服性格和追求壮美的崇高精神。森林与海洋共存于日本人的生活中,日本人自然把森林文化的优雅精神与海洋文化的狂暴精神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日本文化的主体内容。此外,日本还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农耕生产的生活方式激发了古代日本人对季节时令变化的敏感,也促成他们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思想。 日本人的传统神道信仰使日本的传统艺术在崇尚自然外还带有特别干净、整洁的特点;而日本人对佛教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俭朴、单纯并且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精神上则推崇内敛,自我控制,自我修养。

日本17世纪到19世纪经历了高度商业化的江户时期,商业文化高度发展,形成日本人重视和喜爱奢华平面装饰的特性、喜欢商业修饰和大众化的文化特征。

二、传统带动现代设计

日本设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己经跻身世界设计大国。?旧本制造”甚至作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非西方国家,它的民族传统、设计风格、文化根源与西方大相径庭。日本的传统精神,无论在深层民族特性层面还是在表面的技术层面都决定着日本设计的命运。

1.民族特性层面

日本的历史是吸收外国文化精华,使之成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日本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也是最能够把作别国的经验和本土国情结合,发展自己独特文化体系的国家。日本美术也不外如此:“但凡触及外来文化时,日本美术总是以柔和的立场受其影响。……这种随遇而安、广泛吸收的情况,显示了日本美术的广泛适应性,或称反预见性”②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方法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优良而非国货的时候,中国禁用,日本仿造,这是两国截然不同的地方。?旧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但这种学习和模仿只是在植根于本土文化传统及其所急迫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日本人没有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无原则性,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抛弃不实用的东西,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融会。“将原产于外国的东西加以吸收,改良和应用,从而大力发展并超出原有水平,这就是日本人的专擅和特性。”③

日本的设计正是基于这种无原则地彻底吸收而又有选择地为己所用的方式下经历了模仿、折衷转化进而发展为成熟的?旧本制造”。

另外,日本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日本的传统文化的单一种族基础,使得他们非常重视集团和团体,因此文化可兼具活跃和稳定两重因素。日本社会重视集体和团体,轻视个人,因此无论是在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间题上,还是像每个具体设计这样的小问题上,都能兼有大而稳定的方向,小活跃的因素这双重特征。

2.技术层面

日本传统中有几个因素是它的设计与现代迅速接轨的重要原因。

第一,日本传统审美思想中受禅宗的影响推崇少而简约的风格,并且因为崇尚天然的神道信仰而重视材料的本身特色,喜好不经掩饰的裸露的材料,装饰性地使用结构部件,完全暴露并体现结构,这种特性与现代设计的要求不谋而合。

第二,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从建筑到用品,日本人形成了长期对基本单元为设计中心的习惯,这使他们很快接受了从德国引进的模数概念。这也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的要素。

第三,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狭小拥挤的居住环境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多功能化的产品,重视细节并喜爱装饰功能部件。而现代的国际市场趋势恰恰是倾向袖珍化、微型化、便携式、多功能化。这些传统的观念非常顺利地融人现代设计中,成为别国所难以具备的特点。

另外,日本现代设计强调集团式工作方式,完全不追逐个人出名,以集体的成就而骄傲。企业内部力量比较容易得以集中。这也使得日本的设计可以飞速地发展。

3.体制层面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展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被破坏。这与政府对传统设计的重视与扶持不无关系。

日本战后的设计发展与其战后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历程是分不开的。日本政府、企业通力合作,建立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国内市场,从而促进日本设计的成熟。政府对设计的大力扶持,企业对于设计的高度重视,是促成日本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因。19xx年创建的松下电器公司的老板松下幸之助19xx年访问美国后便积极推动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率先在公司成立工业设计部。之后各产业界均在自己公司内部相继设置设计部门,积极改善产品设计,使产品打开世界市场。

日本在50年代建立一系列的机构以帮助设计进步。这种特别为促进设计而成立的机构和机

制,使日本设计能够稳健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例如19xx年日本成立的隶属日本通产省的日本出口贸易研究组织和19xx年成立的日本工业艺术院。日本政府的这种完全利用国家力量来促进私人企业产品竞争的行为,在西方国家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日本政府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好的设计和好的质量是使日本产品赢得国际商业竞争的唯一途径,这已不在局限于文化这一层面上,而是商业、经济甚至日本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设计是日本民族的发展生命线,是政府的发展重点之一。

但是,日本的这一系列政府保护产品设计的手段,基本上都是单向的,即保护日本的出口产品设计专利。而对于外国产品,日本则几乎是肆无忌惮地仿造和学习。甚至一度出现大量抄袭和到窃欧美设计的现象,但这只是设计发展道路上的插曲,并没有影响日本走传统文化与高技术向结合的道路。日本政府再三强调“和魂洋材”,坚决拒绝这种物质层面的模仿发展到精神领域。 另外,重视教育事业也是日本设计界成功的重要因素。日本在明治时期就设立了美术及工艺学校,为二战后的日本工业的崛起打消了坚实的基础e 50年代日本的设计教育开始大规模发展。设计学院纷纷成立,这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和传承起了积极的作用。日本的设计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与企业复杂结构中的一个难以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启示与反思

一切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有赖于设计的物化,从而使之成为方便实用的产品或商品。在现代社会,随着先进设计理念及高科技设计手段的应用,使得设计与科技结合更趋紧密,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之一,设计自身的“先进生产力”性质也日益明显。因此,设计行业受到空前重视势所必然。同时,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与更新。因此,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面对外国文化和现代理念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 中国的设计起步比较晚,就设计理论上来讲还相对薄弱,设计作品也还停留在对外国设计在物质层面的模仿上。我们应该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质和精神。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设计中带有的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只有潜心研究、挖掘、融合传统文化,才能使设计脱颖而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其意象特征和抽象性广为现代艺术及设计.所利用。把华人文化作为一个积极的设计因子进行利用、推广和发展,对于保护民族艺术、保留华人文化特色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在文化深层上实际上是大异小同,但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问题上,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系统。日本政府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与传统文化,重视设计的传承和教育,日本的设计师对待传统文化,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功能上来考虑,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些不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①参见仁美〕本尼迪克特著《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2页。

②参见邓惠伯著(亚洲美术史》,广西美术出版社,20xx年版,第203页。

③参见〔日〕中野政村著,张夫也译《日本现代工艺的育成》一文,《装饰)),1 994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英]劳伦斯·比尼恩著,孙乃修译.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第二篇: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


第28卷第5期

Vol.28No.52007青岛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QingdaoTechnologicalUniversity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

林 伟,刘晓宏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361002)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深厚,独具风采,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对世界的影响也很深

远,但在现代设计中并没有显示出优势.笔者从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地建立多元互补的设计构想,采用多种方式,,,计理念和增强视觉感染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产品设计;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TB47:A—4602(2007)05—0037—04

21文化语境全球化的新世纪.全球化是由于整个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形成了一种.,从所用的产品到居住的城市,从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无不渗透着设计的魅力.虽然全球化必然带来对传统价值观和民族认同的冲击,必然带来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但设计活动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设计风格的同一化或民族认同的失落.传统和历史是不容割断的,设计如果脱离了传统,失去了民族性,那么不仅失去了本民族消费者的认同感,也在全球化经济和文化进程的推动下失去了民族身份和民族特色.

著名民艺家张道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格罗皮乌斯也曾经说过“: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对于文化,季羡林先生的定义是“: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

[1]西.”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是一个社会群体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它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何为设计?设计不是一种个人行为,作为文化大概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设计体现历史积淀下的人类文化心理和当今社会的文化状况.设计作为一门对主客观世界的反映、综合、提炼、凝结、升华的科学体系,除了面对其自身以外所产生的一切迅猛变化,还因为外力的作用而使现代设计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状态,不断增强了其从内涵到外延在建设、发展、变革等方面的时效性和紧迫性,并使之在变革过程中的任务与目的得到确定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属于精神文化现象,而设计是物质形态的创造,属于物质文化现象,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先秦典籍《易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人类通过物化设计思维创造的一种文化载体,它是有形的、具象的物质,是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同时,文化也创造了设计,使设计成为社会文化的缩影,并使“器”上升为“道”,形成一种相对有形物体的、无形的、抽象的精神观念.以文化为本位,以生活为基础是现代设计的准确定位.从根本上说,当代设计就是各种文化在具体设计作品中的凝结和物化.设计不是简单的造物,而是创造出演绎时代、民族的文化根性,是孕育着人的丰富情感以及强大功能性、审美性、经济性的和谐整体.

21世纪是人类经由群体本位、个体本位逐步走向类体本位,向着一体化迈进的新世纪.当然,人类走向共存的道路并不平坦,多元文化的冲突、碰撞、融合,使得民族性与全球化成为当代设计面临的两大课

收稿日期:2007—04—

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

07

38

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第28卷题.设计的民族认同也受到了人们愈来愈强烈的重视,对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设计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融也并非只有一个模式,可以是“立交桥式”的多元共存,可以是“鸡尾酒式”的多层互渗,也可以是“盐糖水式”的融合无痕.

1 多向立交、多元共存

在现代化背景下,设计形成了全球化语境,迎来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新设计思潮.在经济与文化越来越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里,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提倡本土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是时代的消费需求和文化趋势.典型案例是有着“中国特色的红条幅”之称的北京香山饭店.该饭店的设计师贝聿铭说他要帮助中国建筑师寻找一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该建筑吸收中国园林建筑特点,对轴线、空间序列及庭园的处理都显示了建筑师良好的中国古典建筑修养.贝聿铭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义.——“中国印”.篆体的“京”字,把汉字的意形美、书法的气韵美、,多元并存地灵活运用在标志设计中,,具有极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魅力,,.倡导中国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是提高民族认同的最好方法,,创造出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设计文化.以本土文化为底蕴,施展擅长求变创新的,才能在设计活动越来越全球化和同质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2 “鸡尾酒式”的多层互渗

中国艺术界在完成自身的清理后实施了由前期的“风格形态学”向“社会形态学的转向”,从而迈上了“当代艺术”之路,这是因为在经过一段形式主义的模仿和操练后,人们发现在艺术本体的层面上“,形式的审美并不能解决当代的精神问题……不接触文化问题,我们可能始终只能在视觉审美上兜圈子,人们发现,决定艺术影响力的最终是文化而不是形式语言”.[2]于是,人们开始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再理解,对历史积淀式地接受,即重新创造.如装修设计中的“古木新做”,就是对古木做透彻的领会并赋予新做的意蕴,即对老材料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又对怀旧情绪进行了诠释,这就是“鸡尾酒式”的多层互渗.新中式风格装修的流行就是对逝去岁月的一种追忆、对传统的向往、对古老的怀念.

新中式风格是在后现代建筑基础之上适用于现代居住理念的中国风格,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新中式”装饰风格的住宅,空间装饰多采用简洁,硬朗的直线条.直线装饰在空间中的运用,不仅反映出现代人追求简单生活的居住要求,更迎合了中式家具追求内敛、质朴的设计风格,使“新中式”更加实用、更富现代感.新中式风格的家具搭配以古典家具或现代家具与古典家具相结合为特色,中国古典家具以明清家具为代表,在新中式风格家具配饰上多以线条简练的明式家具为主.“新中式”风格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艺术的脉络传承下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风格.

但是,回归“中国情”并不是复古,而是融合.融合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是吐故纳新,是兼收并蓄,是对各种文化观念的吸收和统一,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在设计中如果不遵循国际标准及现代普遍的审美趣味,就不会有广泛的市场,就无法生存;如果抛弃本民族的深厚传统,就会失去设计形成的根基.

3 “盐糖水式”的融合无痕

意溶于心,了然无痕.当传统文化以意境的方式体现在现代设计中时,就如盐糖溶于水般了然无痕.

第5期  林 伟,等: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39

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并被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中国两千年来的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之中.中国艺术的意境理论,是一种超象审美理论.蒲震元给意境下了个定义“: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和.”

著名学者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的设想就是以意境来体现传承的方法.所谓“抽象继承”,一是指把传统的设计哲学、设计理论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设计中来.二是指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蕴以新意,以启发当前的设计创作.既求神似,也并不排斥某种程度的形似[3].吴良镛先生对北京菊儿胡同旧城改造工程的设计就体现了“抽象继承”的概念,既保留了北京古城传统的院落体系,又成功地处理了居住的私密性和邻里关系.

再如中国的民族丝绸服装设计,早期大多只停留在描述的层面,没有贯入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设计的作品流于平庸.总离不开“中国元素”的组合,去刻意表现中国印记.比如款式不外乎对襟、大襟、盘扣和立领,说到图案就把传统的盘花、团花、补花一成不变地拿来,颜色也总跳不出传统五色的影子,跟不上流行的步伐.整体表现出来的所谓的委婉含蓄、清新典雅的风格都有矫揉造作之嫌.

经过长时间对西方服饰的盲目追随,中国服装业开始反思,,越,.但是,在实际设计中却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作品既没有把时代的精神融入民族化设计中去,、含蓄的精髓体现出来.

在2003,没有刻意去堆砌中国元素,,.,不外乎白、黑、米黄几种,以更好地表现其对佛家和道家宁静.整体来看是不折不扣的现代服饰,却给人一种强烈的中国风格.这种不,在描述令人神往的民族风格的同时,又突出自己品牌的个性特点,取得了成功.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已经开始了对民族的、人性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认真反思,试图从民族性审美切入,从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寻求艺术及美学的根基,以强调各自的民族认同,值得借鉴的经验是日本和德国在设计上取得的成就.德国的设计现代、理性、充满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但其民族化的设计语汇仍然清晰可见,日尔曼民族生性理性、讲实效、善思辩的特性依然存在.日本的设计则是东西方美感兼备,洋溢着浓郁的东洋风韵.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对民族传统我们要在继承中回归,在融合中创造,要在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语汇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契合点,将传统艺术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中,在传统文化中加入时代元素.

4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深厚,独具风采,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对世界的影响也很深远,但中国的设计在很多领域没能形成中国风格,久而久之,在全球语境下,就很难找到中国特色了.尤其是在日益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设计已被置入西方的设计文化格局,无论是设计方法,设计教育、设计思想还是设计话语都深深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纷纷呼吁要倡导“中国情”,要回归“人本主义”,要寻找“中国元素”,因为对传统的尊重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人自身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也是能够为设计所用的,设计师了解人、把握文化,也是为了创造出优秀的设计.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因此,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清朝纪昀有云“: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4]”人们不可能抛开现有的文化体系去创造全新的学说,但也不能固守“旧谱”“、古方”.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使“中国”这个大品牌有着永恒、智慧、神秘、工艺精湛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新时代新技术赋予人们新观念,传统文化至今仍充盈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对于设计而言,不管是形而上的设计思想,还是形而下的设计元素,都是中国文化精髓中的沧海一粟.要建立多元互补的设计构想,这样,不但增强了文化厚重感,而且有助于设计理念的延伸和视觉感染力的增强.

40

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第28卷参考文献:

[1] 季羡林.季羡林回忆文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

[2] 高名潞.当代中国美术史(1985—198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 吴良镛.关于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1999(4):39.

[4]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

[5] 于东明,李学良.合情合理看设计[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26(3):37241.

[6] 王润生,陈雳,徐飞鹏.浅谈中国传统园林之人文内涵[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5(3):39241.

Ideafromtraditionalculturetomoderndesigning

LINWei,LIUXiao2hong

(TheArtsandDesignCollegeofFuzhouAbstract:ThoughtheChinesetcult,thetraditionalphilosophicthe2oryhasgreatinfluenceontwell,absorbedinthemoderndesigning.There2fore,theaoffacingnowishowtorecogniz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uredesign,howtoinherittheoutstandingtraditionalculturesoastomakeitdeeplyusedinmoderndesigning.Inordertostrengthenthesenseoftraditionalcul2tureandtoextendthedesigningconcept,weshouldsetupapluralisticdesigningconceptfromvariousanglesandalldirections.

Keywords:traditionalculture;productdesign;meltingandcreative

),男,福建龙岩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产品开发与设计.作者简介:林 伟(19662 

(上接第22页)

Studyonanchoragemechanisminundergroundcavernsengineering

GAOMing

(LanshanHarborAffairsLtd,RizhaoHarbor,Rizhao276808,China)

Abstract:Ontheurgentproblemsinundergroundengineeringconstruction,thesupportstructuretypesinundergroundcavernsareanalyzed,andtheanchoragemechanismofeachsupporttypeisstudiedinthispaper.Byunderstandingthemechanismtruly,wecansupervisetheconstructionofundergroundengineering.Theconclusionhasahelpfulreferencein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ofundergroundcav2erns.

Keywords:undergroundcaverns;support;anchoragemechanism

),男,山东日照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岩体支护技术.作者简介:高 明(19702 

更多相关推荐:
20xx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xx20xx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

传统文化计划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计划

东兴市实验学校20xx年春季学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国学不仅是我们建构和谐社会赖以取资的文化资源而且是思想理念资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所好的...

传统文化计划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一教材分析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中华传统文化蕴天地之精神灵魂藏天地之生命力量以永不竭息的生命力量孕育着人类生生不息以永不竭尽的智慧光明照耀着每一个众生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目的任务初中阶段传统文化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格弘扬中...

20xx - 20xx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王燕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计划(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大风洞小学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计划教育需要健康而纯洁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向善的启智的审美的是舒展性灵的它能使学生的心灵长出另一翼精神思想信念意志甚至感觉知觉思维想象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齐鲁书社版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我班共有学生36人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在前几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三字经以及古诗文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共分六册其中二年级学习第二册本学年学习第二册课本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第二单元艺术乐园共分为18课第一单元经典驿站共17课学习本单元就要让学生明白我们...

七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计划

初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

传统文化计划(5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