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训练题

时间:2024.5.2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曹刿论战》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又何间焉 间:参与 神弗福也 保佑、赐福小惠未徧 徧:同“遍”,普遍 彼竭我盈 ....

盈: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二、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战。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必定按实情判断。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则士气完全消失了。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5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一9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

三、简答题:

1.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

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

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

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①政治方面: ②军事方面:

(5)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3,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2分)

此题为开放题,赞同理由只要联系到“取信于民”即可。如:曹刿从鲁庄公把打胜仗的希望寄托在

“体察民情,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方面,看到了他取信于民的思想,所以赞同 4.鲁庄公有很多可贵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分析。(2分)

只要围绕一点来谈,言之成理即可。可贵之处如: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知人善用。礼贤下士。不耻下问。

亲自参加战斗。

5、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

6、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3分)

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7.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

这分别是:

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

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参考: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

9.“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

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不设统一答案。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各得1分

10.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

11.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

12. 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1分) 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

13. 选段主要使用了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描写和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记叙 语言、动作

14,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__,发生的时间是___,地点在____。长勺之战 鲁庄公十年 长

15,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2分)

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

上。

16.《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

战例: 左传 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17.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把握战机, 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

调查,不盲目追击。

18。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19.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0.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

在 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用原文填空

参考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1.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

哪里?请简要地说说你的感悟。

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

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2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

善于纳谏

2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既克,公问其故。

24.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

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

24.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5、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6.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7.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8. 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

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

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28.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2分)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品②神弗福也 保佑,赐福③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④兵革非不坚.....

利也 兵器、武器⑤委而去之 离开 .

2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思。(4分)

①必以分人 把、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凭借、依靠 ..

25.运用文中原话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①在“齐师伐我,公将战”时,曹刿为什么要见鲁庄公?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或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

26.甲、乙两文中都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 取信于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分)

(2)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12.(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 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


第二篇:《曹刿论战》阅读题训练


《曹刿论战》阅读题训练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5~7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 “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公输》)

5.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 ②公问其故( ) ..

③望其旗靡( ) ④公输盘诎 ) ..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6.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

初三语文 第 1 页 共 4 页

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

C.小大之狱(案件) . D.齐师败绩(大败) .

9.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0.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1.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3—1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

14.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5.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6.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初三语文 第 2 页 共 4 页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五、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7—19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7.解释加点的词。

肉食者鄙 忠之属也 ..

故不暇顾廉耻耳 . 朕当去奢省费 .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19.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

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0—23题。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2、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23、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4—28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初三语文 第 3 页 共 4 页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24.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

25.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6.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7.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8.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初三语文 第 4 页 共 4 页

更多相关推荐: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内容主题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

曹刿论战 知识点总结

本文重点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突出了鲁庄公的不耻下问虚心请教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

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总结篇)

《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

《曹刿论战》知识总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1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读音刿gu孚f辙zh轼sh遂su盈yng靡m玉帛b鄙b又何间jin焉小惠未徧bin弗f敢专也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三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牺牲...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一词多义1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挑拨离间亲密无间2师遂逐齐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属忠之属也4牺牲牺牲玉帛5故故克之6请曹刿请见7从战则请从8以何以战9之肉食者谋之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三古今...

曹刿论战的总结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选自左传作者相传是春秋时代左丘明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重点词汇齐师伐我师军队伐讨伐肉食者谋之谋谋划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见识浅陋目光短浅弗敢专也弗不专专...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背诵课文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能力目标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感受古...

读曹刿论战有感

读曹刿论战有感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

中考第二轮文言文经典复习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第二轮复习一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相传为时期所作答案曹刿论战选自春秋左传注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

《曹刿论战》温习题

曹刿论争温习题一文学知识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者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而又详备之编年史共60舒18万字传说是年龄时代的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写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当前二百多间的很多史料便记录...

曹刿论战总结(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