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华哲学精神

时间:2024.4.7

感悟中华哲学精神

恩格斯曾把哲学誉为我们这个星球的智慧之花。这株智慧之花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绽放出各不相同的丰姿与芬芳,从而使人类的家园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而其中,中国哲学是人类哲学原野中最古老、最富生命力的一支奇葩。悠久的文化传统、复杂的社会结构、独特的生存方式以及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雄浑古朴与文质彬彬相统一的历史风貌,也培育了中国哲学自然平实与空灵飘逸相结合的神韵。充满生命情调的中国哲学不仅在历史的长空中闪烁着绚丽的智慧之花,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仍感受到它的恒久而独特的魅力。 中国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它是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就是道德哲学。它的根本宗旨是追求如何做人。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根本追求和最高理想是“内圣外王”,提倡仁义礼智,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而道家反对以仁义自限,它的哲学充满了对人的生命特别是对精神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

哲学是人类理性的结晶,哲学思维必须以概念为手段,借助概念把握对象世界,表达某种意义。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往往使用形象性的符号或感性的概念来认识和表达对象世界的意义。这种象征性思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在中国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道理、太极、气并不独立于现象之外,而是立足于现象世界无限无限流变的过程本身来说明本体的存在及

其作用,认为“一切本体都是现象,一切现象都是本体”,本体与现象无法以思辨的逻辑范畴给予分割和解剖。与西方的分析型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倾向于对认知对象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追求某种非逻辑、非纯思辨、非形势分析所能得到的真理和觉悟。中国哲人研究哲学运用三大思维:意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思辨思维。

由于受逻辑、认识论意识不发达的影响,中国哲学没有打扮出理智的款式,也没有受到这种款式的累赘和闷气。通过这一点,把中国哲学看做是情感型的道德哲学而不是理智型的分析哲学大致是不会错的。对情感意志等主体意识的自我体验的重视,对以道德情感的体验为特征的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使它在强调道德理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人情味。这就使主体情感及其自我超越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要想深入理解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精神, 一定要把握宇宙本体论。宇宙论探究的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问题,本体论追问的是世界本源。本质即第一存在或第一原理问题。在中国哲学中,这两个问题常常缠结在一起,被人统称为宇宙本体论。所谓终极存在是指世界的本源,它是世界成为这个世界的原因和依据。对世界本原的探讨是本体论的主题。中国哲学中,有“道本论” 、 “气本论” 、 “理本论”和“心本论” 。传统中国哲学本体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道、本根不是一种纯粹的超验的存在。它既高于道,是万物之本,又与现象、事物不可分离,存在于现实事物之中;第二,道、本根是真实存在的,现象界也是真实存在的;第三,道、本根往往不表现为一种实体形式,而表现为一种社会准则、人生准则,与社会治乱、百姓日用不可分割。在中国哲学观念中,

宇宙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存在,这种统一表现在本体与现象之间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又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前面提到过,人的问题原本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部分,毫不夸张的说,一部中国哲学论述的就是如何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因此,哲学是人学这一命题较深刻地揭示了传统中国哲学精神。

要想对人、 对人生有真切理解,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人是什么?在中国哲学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的话: “仁也者,人也。 ”在中国古代一些哲学家看来,仁是人的本性,人是仁的材料,二者可以互相诠释。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性的判断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性善论,二是性恶论,第三是性善恶混论。孟子盯住人的道德理性,把性看作是纯善无恶;荀子盯住人的本能感性,把人性说成是纯恶无善。这两种观点都有些偏颇。如果说人性至善就难以解释贪婪凶险、人欲横流的社会现象;如果说人性纯恶,就会割裂人性与人的本质之间的联系, 把道德看成外在与人的、 异己的东西,抹杀了道德拥有的人性的光辉。正是看到这种偏颇,后世的思想家不再将人性看作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而是折中孟子和荀子,在善与恶论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提出“人之性,善恶混”的观点。

释迦牟尼曾拒绝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因为他知道人是一种边走边问自己的动物, 路没走完, 就得不到确定的答案,而人在旅途中,状态并不稳定。人生是个生活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人的生成过程,中国传统哲学人性论也揭示了这一真谛。对于现实的人来说,你不是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物, 人生就是不断完成自己而又永远处在未完成状

态。作为终极目标的本体论是一个不可到达的彼岸,必须把这一终极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现实的具体的目标, 这样才能唤起人们追求的勇气和希望, 心性论也就逻辑地进入了价值论。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善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它含摄了真和美的价值。价值观的中心原则是道德原则, 具体来说,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是道德至上主义,它通过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公私之辨、群己之辨等范畴而展开,对这些范畴所涉及的现实存在与主体的关系的辨析抉择, 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所肯定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

从一般意义上可以认为,希腊哲学是求知之学,中国哲学是求道之学,这也可以笼统地看作是中西哲学的一大差异。中国哲学所求之道是为人之道。在传统观念中,人的最高标准是圣王。作为人伦标准的圣王,也是天下政治的标准。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 可以说, 中国哲学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所谓内圣,是指通过主体的心性修养而到达的理想的道德境界, 是人的内在价值的提升;所谓外王,是指把主体修养所得运用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事功。

按照西方哲学传统的划分方法,完整的哲学体系除了本体论、人生论,还有一个独立的认识论部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与认识论相关或相近的是受到思想家普遍重视的为学之道或致知论。然而,应当承认,中国哲学中的为学之道或致知论尽管包含了丰富的认识论思想,但其核心内容讲的则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实和自我超越问题。因此,中国传统认识论不仅服务于而且最终消解于道德修养论,或者说,

在精神实质上,中国哲学中的认识论是一种关于如何认识和提高人性与人道的修养论。 而不是关于如何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知识论。

站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面前,我从心底涌出强烈的望洋兴叹,并感到自己的无知。哲学精神可道乎?不可道乎?


第二篇:哲学感悟


哲学感悟

李庆辉

当人的肉体(最原始阶段)发育到一定阶段随之便有感知,这种想法应该是唯物主义思想吧!人出生在某个地方于是便有其具体的生存家庭、具体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肉体所附着的思想便应运而生。肉体的发育成长也是离不开物质的,人终生的成长的基础便是早期的物质积累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人从古至今自身长期物质积累演变进化的结果。肉体加之客观世界的影响于是便行成自身的意识,意识的最高级阶段可称之为思想,思想是可以指导大多数人的,思想但未必为大多数人所消化理解,就像人的体质相差悬殊一样,人的思想意识也是这般,人的生存环境就决定人的意识,具体的生存环境环境决定个体的意识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的意识水平。这样就不难理解大千世界中的人会有各种想法、行行色色的思想流派,以及各自思想领域的代表人物的学说,在此的指导下就会产生党派,团体,组织等群体性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内部也会有若干次生的生存形态,这些形式、形态代表不同生产力水平、生存环境的人群,这些人群的组织原则便是那些成形及成形后继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这种“成形及成形后继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如果只是形式,而不具有对其成员普遍的约束力,那思想指导下的组织的存在的就会渺茫。那么这些思想、组织形式及“思想、组织形式”的生存环境会被新的“思想、组织形式”所代替,这种过程可以叫革命,有的叫变革,斗争的过程必定激烈,不激烈的只会是原始森林少数部族由蒙昧时代进入现代化生活。由于进化的速度不同,进化的速度漫长而又崎岖,那些先进思想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组织形式便是未来更先进社会形态的预演,纵观人类从蒙昧时代至今不过如此。生存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人群互相指责、谩骂、向往,于是造成人的流动,互相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乃至战争。

当人的肉体(最原始阶段)发育到一定阶段随之便有感知,这种想法应该是唯物主义思想吧!人的肉体出生时原有的某些物质基础不会改变,人终生的成长的基础便是早期的物质积累的结果。人肉体的出生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大都不可选择,人的肉体及其附着的意识就会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成长,人的成长在早期自身早期物质积累的基础上继续成长,由于个体成长受地理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物质环境 (可理解为家庭)的影响而成长为人。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加之自身的认知水平限制,就会看到贫穷、富有、文明、野蛮等一些社会现象及人性,具有相同人性的人不一定会存在友谊,人性不同的人也会结成盟约之类的形式,出现这些现象是其各自的认知水准、成长环境所决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远近、亲疏······也是由自身的认知水准、成长环境所决定。人的语言、行动无非是群体成长的结果,看到人的语言、行为也就是看到他过去成长的环境、包括近期的生存环境,由此可断定他的人群属性、个体意识思想属性。人的认知水准、成长环境还可以从物质的肉体形态(无关美丑)判断出一些内在的思想意识,一直有“察言观色”的说法,民间也有“相面”“看手相”的技术,有些看法并非空穴之风(当然溢美之词虚假颇多),人所生存的环境对人的肉体成长和意识成长影响深远。善于组织具有不同智能、技术、学识、道德水准的人群,智商一定是比较高的人,这种人的智商可能会集中在一点,不易察觉。由于人的肉体差异、思想差异及生存环境的需要人与人会存在大量的矛盾,于是产生一系列的机构,人也会学会、摸索出一套特有的处世技巧、处世哲学。这些“处世技巧、处世哲学”就是人在物质世界隐蔽的生存技巧。

更多相关推荐:
哲学感悟

学习哲学感悟以前只是在书上或者一些电视或者资料上面接触过我自己所谓的那些哲学我读论语儒家讲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有仁爱和博大的胸襟了解老庄思想说我们要追寻自然的法则而生存因为我们受制于天地我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不能...

感悟哲学

感悟哲学对于哲学思想了解的不多看过的哲学书籍也很少有些东西我也还不能理解只是在书上或者一些电视或者资料上面接触过我自己所谓的那些哲学哲学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哲学是本质是最...

对哲学的感悟

学哲学的感悟作为展现人类独有智慧区别于无思想的动物的一种学科哲学是了解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以及了解创造社会创造文明的人类本身的一个必经之路如果不学习哲学没有对哲学起码的认识就想研究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水...

哲学感悟

哲学感悟今天突然想到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当我想明白时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言归正传历史的车轮在几千年的前行中产生了科学和宗教我一直认为科学和宗教是一个矛盾的产物冥冥之中的神一定是幻想科学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当科学还不...

哲学感悟

生活处处有哲学有一些学生总觉得哲学难学难懂其实哲学并非高深莫测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处处有哲学讲哲学主次矛盾时我举了一个实际生活的例子对我而言既要工作又需要照顾年幼的孩子那么哪个是主要矛盾那个又是次要矛盾呢工作...

学习哲学的感受

学习哲学的感受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来对于哲学的概念并不是那么清晰在系统的学习哲学以前只是在书上或者一些电视或者资料上面接触过我自己所谓的那些哲学我读论语儒家讲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有仁爱和博大的胸襟了解老庄思想说我们...

感受哲学

感受哲学感受生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无处不在感受哲学可以感悟生活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历史便是一个越来越贴近人的现实生活的过程生活...

感悟 中国哲学

感悟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她使我明白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的她教给我要怀着一颗包容心来看待每个人的行为她更加让我明白到底什么才是大爱说实话学习中国哲学之前我以为她像古兰经那么神秘难以琢磨还记得高三毕...

读《人生与哲学》有感

读人生与哲学有感曾经看过傅佩荣先生的人生困惑问庄子讲座从他精彩的讲座中深刻体会到他从道家思想中的内在理路中分析问题取其之长说明他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对一切思想资源保持开放的心态在拜读傅先生的人生与哲学这本书之后...

对中国哲学的智慧的感悟

对中国哲学的智慧的感悟很庆幸这学期能够选修中国哲学的智慧这门课虽然课时并不多但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还是学到了很多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些了解和感悟中国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

朴槿惠的哲学感悟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果实同样的不是每一个人都享有完美人生不是每一颗心灵都能获得宁静也不是每一份情感都能走向永恒缺憾是一种常态是理应坦然面对的存在如果有人利用你的柔软攻击你利用你的善良欺...

漫步哲学之路(2)——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漫步哲学之路2哲学与人生的感悟人生源于哲学或许我们不明白存在的价值或许我们不明白人生的含义亦或许我们不明白渺小的自己到底有何存在的意义我们不过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你感叹我们太过于渺小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些庸俗的不必...

哲学感悟(27篇)